衢州市博物馆之旅800字作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衢州市博物馆之旅800字作文,第1张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衢州市博物馆之旅800字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我在衢州修文物,哈哈,当然不是我们来修这个文物,但是我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对文物工作者的敬佩之情油然产生。这些文物可是国家至宝,而很多的文物需要技术人员来维护、修护,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很大的耐心、精力才能完成。下面就让我带你走进新华小记者“我在衢州修文物”的活动现场看看吧。

 我们来到博物馆,首先见到的'是又热情又有亲和力的程阿姨,她向我们小记者介绍博物馆的概况,并讲述了我们今天的活动的安排。首先带我们了解瓷器,程阿姨给我们讲了许多关于瓷器的知识,这里的瓷器琳琅满目让我目不暇接。当然程阿姨给我们一个任务:观察这些瓷器有没有裂纹。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这些文物上都有很细小的裂纹,有些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程阿姨告诉我们这些都是经过修复师修复的样子。哇!这些修复师肯定很累,因为这需要很专注、很仔细呢。

 嗯!一股木头的香味迎面扑来,这是博物馆的三楼的古籍库房。程阿姨帮我们打开了第一个柜子,“哇!好多好多古籍呀!”我惊叹道。柜子里的古籍让我们数都数不清楚,这里面包括已经修复好的,还有一些没有修复好的书。通过程阿姨的讲解我了解了修护这些古籍是一件很漫长很枯燥的事情,他们甚至要花上整整一年才能修复好一册200页的古籍呢,我的内心已经不由自主的为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为了体会古籍修复的困难,程阿姨带我们走进了实践空间——体验古籍装订。我们来到了工作台,里面的东西可真多啊,有放大镜、纸片、薄纸、印刷纸、浆糊……告诉你们我们还尝了浆糊呢,这可是用纯天然的大米调至而成呢。接着老师为我们细致的讲解每一个步骤,小记者们各个听得聚精会神,大家都跃跃欲试呢。首先要在书上面的黑点上打上四个洞,这个每张纸可一定要对齐哦。然后我们穿针引线,手要稳、眼要准,对准针孔一穿而过。“你们可不要把针和线穿错地方了,不能把针和线穿的第一个洞里,而是要穿在右边第二个洞里面,这样才能做好。”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说着注意事项。我们左缝右缝,上翻下翻,从一开始的笨拙到后面的灵巧,啊!一本书终于做好了!我们花费了将近一小时呢,可真是不容易啊,告诉你们这个打绳结也是有讲究的哦。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更有感触,文物保护就是我们的身边事,当我们在观看、鉴赏它们时,一定要文明,文物的修复确实太不易了,让我们一起来爱护这些文物,做一个有礼的观赏者。

#高考# 导语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备考,也需要一点点积累才能到达好的效果。 考 网为您提供高考作文历史典故素材,巩固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考试时会更得心应手。快来看看吧!

高考作文历史典故素材:欧阳修借阅典籍

 典故: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人物介绍:

 欧阳修

 (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知识拓展:

 荻草:

 荻(Triarrhercasacchariflora)为禾本科,芒属,俗称荻草、荻子、霸土剑,巴茅,巴茅根,大白穗草,大茅根,岗柴,系多年生草本水陆两生植物。荻是一种多用途草类,可以用于环境保护、景观营造、生物质能源、制浆造纸、代替木材和塑料制品、纺织、药用。因此,荻是开发价值高的重要植物资源,在我国早已广泛栽培和利用。

延伸阅读:其他优秀素材两篇

高考作文历史典故素材:读破万卷书

 出处: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原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典故: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虽然他体弱多病,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顾炎武勤奋苦读,以过人的毅力手抄《资治通鉴》,终于成为一代大学者。

 人物介绍: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所以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关于书籍的名言:

 1、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别林斯基

 2、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3、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4、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5、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乌申斯基

高考作文历史典故素材:阎若璩口吃成大器

 典故:

 的考据学家阎若璩小时候是个口吃的孩子,常受到大家的嘲笑和欺负,在母亲和老师的鼓励下,阎若璩凭着勤能补拙的精神,刻苦读书,付出别人几倍的努力,赶上了正常的同学,此后,阎若璩仍旧凭着这股好学肯吃苦的精神,成为了的学者。

 人物介绍:

 阎若璩

 百诗,号潜丘,生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山西太原人,侨居江苏淮安府山阳县。清初学者,清代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阎若璩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祖父阎世科,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官至辽东宁前兵备道参议,著有《敬刑录》、《计辽始末》诸书。

 父亲阎修龄,字再彭,号饮牛叟,明末贡生,以词章名,著有《眷西堂诗文》、《红鸥亭祠》行世。母亲丁氏亦能诗文。家学渊源,使阎若璩自幼就置身于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之中,受到家庭的文化熏陶。他幼年体弱多病,口吃,秉性迟钝,甚至“读书至千百遍,字字著意犹未熟”。但仍自强不息,勤勉不怠,“潜心钻研,扶精剔髓,思成一家之言”。每当同学日暮抱书归家之后,他仍“独吟不置,必背诵如翻水乃已”,甚至“发愤将书拆散,读一页辄用面糊粘几背,既熟即焚去”。水滴石穿,积思自悟,他终于在15岁的一个冬夜“心忽开朗,如门牖顿辟,屏障壁落”。从此颖悟绝人,读书过目不忘。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15岁的阎若璩以商籍补山阳县学生员,此后更是钻研经史,深造自得。他立志博览群书,曾经集陶宏景、皇甫谧的名言“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题于柱上,以此来鞭策自己发奋学习。

 多年孜孜不倦的潜心研读,使他成为才富学赡的青年士子,为他日后卓然成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时海内名流过淮,皆与之交接,当地的学者如李明睿、方文、阎尔梅等,亦折辈和他来往,一起讨考古今,切磋学问,使他获益匪浅。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