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现存古籍中乾隆以前的有多少种?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古”是相对于“今”而来的,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皆可称之为古籍。
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特定形式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知识、传播思想,图书才开始出现。在《中国古籍编撰史》中提出图书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构件:
1、知识信息;
2、著作方式;
3、文字;
4、物质载体;
5、文字制作技术;
6、装订形式。
以这六条标准来衡量诸多图书起源的几种说法:“陶器说”过分强调陶文的作用,但陶文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河图洛书”只是出自荒古的神话传说,不足为凭;甲骨、青铜、石刻均不能称之为图书。
著名书史学家钱存训指出:书籍的起源,当追溯到竹简木牍,编以书绳,聚简成篇,如同今日的书籍册页一般。
先解释“古籍”的“籍”。“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书,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尽管有时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仍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书。中国殷商时已开始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尚书》的《多士》篇里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的古文字就像两根带子缚了一排竹木简,“典”则像以手持册或将册放在几案上面。但这种典册在殷商时仍不是书,而只是诏令之类的文字,保存起来犹如后世之所谓档案。到西周、春秋时,档案留下来的就更多了。西周、春秋时人做了不少四言诗,草拟了贵族间各种礼仪的节目单或细则;还有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辞、爻辞;春秋时诸侯国按年月日写下来的大事记即“春秋”或“史记”。这些,都归祝、史们掌管。其中除大事记是后来史书的雏形外,其余所有的仍都没有编成书,只能算档案,或称之为文献。到春秋末战国初,学术文化从祝、史手里解放出来,孔子以及战国时的学者才把积累的档案文献编成《诗》、《书》、《礼》、《易》、《春秋》等教材,作哲理化的讲解。这些教材叫做“经”,讲解经的记录编写后叫做“传”或“说”,经、传、说以外的记载叫做“记”。同时,战国各个学派即后人所谓先秦诸子也有不少论著,并出现了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专著。这些经、传、说、记和先秦诸子论著、科技专著才是中国最早的书,最早的古籍。《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最早的书也就是这一批古籍。以后收入列朝公私书目属于经、史、子、集的各种著作,在今天也被公认为古籍。
古籍馆共收录古籍60387种,689761032个字
据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的统计,我国现存成书于1912年以前的古籍约20万种。
清朝乾隆时候官修的《四库全书》,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丛书,基本上包括了乾隆以前我国古代的重要著作,所著录的书籍(连同未收入《四库全书》的存目)共10254种。
若是真品 就是价值连城 起码上亿 而且非卖品 一当贩卖会立刻以贩卖国宝判死刑 而且乾隆到至今已有数百年 而且当年纸张为宣纸 基本无法留存至今 如今收藏博物馆的文献也是与帝王或达官显贵陪葬的陪葬书及历史文献 基本已成石化纸 换个想法 以现在科技购买的宣纸在书法完后也难以保存超过三十年 除非完全真空 乾隆年间不具备如此技术 除非楼主的文献是盗墓得来 而且盗的是御医的墓 那就如我第一排所述 是国宝 留也不是卖也不是 留着弄坏了 要是被政府知道 也相当麻烦 若是卖 不被抓到倒好 数千万乃至上亿如账 然后去国外 要被抓到 死罪难逃 所有亲戚入党 进国企 已经名牌大学无望 甚至会有别的麻烦
乾隆简介及个人资料
爱新觉罗·弘历(1735年-1795年在位)是雍正帝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雍正元年(1723年)被密立为太子,十一年封为和硕宝亲王,开始参与军国要务。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弘历即位。
乾隆帝即位后,在政治上矫其祖宽父严之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整顿吏治,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优待士人,安抚起复雍正朝受打击之宗室;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蠲免钱粮,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军事上多次平定西部少数民族贵族叛乱,反击廓尔喀对 的入侵,完善了清朝对新疆和 等地区的管理,进一步巩固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今日中国的版图;文化上编修了《四库全书》等大型文化典籍;外交上乾隆时清朝继续以“天朝上国”自居,和周边属国友好往来,而对西方则坚持“闭关锁国”。他六下江南,大修宫殿、园林;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统治。后期宠信大贪官和|,加之乾隆帝年事已高,吏治败坏,弊政丛出,激化了社会矛盾。
乾隆六十年(1795年)宣布于次年将皇位禅让给皇十五子永琰,改元嘉庆,自己称太上皇帝,后仍掌握实权。
嘉庆四年(1799年) 正月初三,乾隆病逝,终年八十九岁。谥“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葬河北遵化清东陵马兰峪裕陵。
乾隆文化成就
乾隆效法康熙帝,积极笼络汉族知识分子。乾隆元年就模仿康熙举行了一次博学鸿词科考试。南巡时利用机会接见汉族知识分子。乾隆巡幸12次,途中召试士子,试以一诗一赋,一论或一策。进入高等的,授予进士、举人,马上任为中书;是生员,就赏给举人,准予会试。
乾隆帝汉文水平很高,能诗善画,精于骑射。清朝皇帝中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功绩当以他为最。在他统治期间,各种官修书籍达100余种,完成了顺治朝开始编撰的《明史》和康熙下令开始编写的《大清一统志》,他又令臣下编成《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大清会典》。除了这些历史、制度方面的著作外,其他类别的著作,著名的有文字音韵《清文鉴》、文学《唐宋诗醇》、乾隆大阅图地理《大清一统志》、农家《授时统考》、医学《医宗金鉴》、天文历法《历象考成后编》等重要文献。图书编撰方面的最大成就是亲自倡导并编成了大型文献丛书《四库全书》,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大量古典文献,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然而,乾隆毁书多,则是他的一大罪过。
由于乾隆帝对文化事业的热心,汉学从乾隆朝愈益兴盛,至嘉庆朝,形成了著名的“乾嘉学派”。
在建筑艺术方面,乾隆在北京及京畿保护、扩修、兴建的皇家宫殿园林,如皇宫的宁寿宫及其花园、天坛祈年殿(换成蓝色琉璃瓦)、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三园、静宜园(香山)、静明园(玉泉山)、避暑山庄暨外八庙和木兰围场等,其中清漪园改瓮山为万寿山,上建大报恩延寿寺(排云殿),又建佛香阁。这些皇家园林,无不体现着清代园林文化的辉煌,是园林艺术史上的一串串璀璨的明珠。除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外,多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此外,乾隆时期中国的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乾隆帝八十大寿时,徽班进京,中国的国粹京剧开始形成。
人物资料 美女与极品朱琰个人资料 屠呦呦个人资料 袁姗姗个人资料 段奕宏老婆王瑾个人资料 梁欢个人资料
本文2023-08-20 09:16:5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9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