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小课堂|耳朵与脏腑密不可分,刺激耳穴有何作用?
耳穴就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也叫反应点、刺激点。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现局部反应,如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等。利用这一现象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或刺激这些反应点(耳穴)来防治疾病。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各脏腑组织在耳廓均有相应的反应区(耳穴)。
刺激耳穴,对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调治作用。
1、什么是耳穴埋豆
用代替针的药丸、药籽、谷类等置于胶布上,贴于耳穴,用手指按压以达刺激耳穴,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又称耳穴贴压法。
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均汇聚于耳部,由于耳与经脉、经别、经筋、脏腑的生理、病理都具有密切的关系,通过按、压、捏等外力刺激,通过神经与经络的感传效应,可调整内在脏腑与气血失调。
耳穴埋豆法是在耳针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保健方法。
2、 具体操作如何?
将表面光滑近以圆球状或椭圆状的中药王不留行籽或小绿豆等,贴于06 06厘米的小块胶布中央,然后对准耳穴贴紧并稍加压力,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贴后患者每日自行按压数次,每次1~2分钟,每次贴压后保持3~7天。
埋豆讲求贴籽的圆粒润滑,王不留行籽、绿豆、白芥子、六神丸等都可以作为耳穴压豆的介质,但是因为王不留行籽有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的功效,所以最为常用。
选穴原则
耳穴压豆的关键是选准穴位,即耳廓上的敏感点,常用的选穴方法有以下几种:
直接观察法
对耳廓进行全面检查,观察有无脱屑、水泡、丘疹、充血、硬结、疣赘、色素沉着等,出现以上变形、变色点的相应脏腑器官往往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可以用耳穴贴压治疗。
压痛点探查法
当身体患病时,往往在耳廓上出现压痛点,而这些压痛点,大多是压豆刺激所应选用的穴位。
方法是用前端圆滑的金属探捧以近似相等的压力,在耳廓上探查,当探捧压迫痛点时,患者会呼痛、皱眉或出现躲闪动作。
主要遵循原则
根据中医理论选穴,如失眠选心穴;根据疾病相应部位选穴,如胃病选胃穴,肝病取肝穴;根据现代医学原理选穴,如高血压取降压沟;根据临床经验选穴,如癫狂选神门。
例如因神经衰弱引起的睡眠障碍的患者在内分泌科较为常见,针对不同证型的患者均可选用诸如神门、皮质下、心三穴等穴位,这是因为神门、皮质下为全耳安神效果最佳的穴位;
而“心主神明”,睡眠障碍多与心气不足、心血失养有关,故心穴为安神要穴;
伴有头痛者可配以枕穴;
伴有耳鸣者配以补肾聪耳的内耳、外耳、肾穴。
同理,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为主要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则可选用胰、肺、胃、内分泌等穴位,多尿者亦可配肾、膀胱。
耳穴埋豆的适应症
临床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科及内分泌代谢等疾病;
失眠、老年便秘、预防感冒、晕车、预防和处理输血、输液反应等。
耳穴埋豆的禁忌症
耳廓上有湿疹、溃疡、冻疮;年老体弱、有严重器质性疾病慎用;
孕妇40天至3个月者不宜耳压,5个月后需要治疗者,可轻刺激,不宜压贴子宫,肾、卵巢、内分泌等穴;
有习惯性流产的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
1、严格消毒,预防感染。按揉穴位时应以不损伤皮肤为度。
2、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年老体弱的高血压、动脉硬化病人慎用。
3、耳郭皮肤有冻伤等皮损者,不宜使用本法。
4、夏天易出汗,贴压耳穴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以防胶布潮湿或皮感染。
耳穴压豆的优点
安全轻痛,不良反应少,不易引起耳软骨膜炎;
适应症广,尤其适用于慢性病、老人、小儿、惧痛的患者;
不受条件限制,便于持续刺激,患者可不定时的按压贴敷处以加强刺激;
常见治疗法
胆石症
胆石耳穴方。取耳穴胰、肝、胆、脾、胃、食道、贲门、内分泌、皮质下、交感、神门等。间隔1 2天后撕去,贴另一耳穴,反复交替。每次饭后用手轻轻揉按各穴,共20分钟左右,以加强刺激。治疗期间每天中午食脂肪餐,可吃油煎鸡蛋两个或其它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功能疏肝利胆排石。主治胆石症。
失眠
压豆安眠方。选择耳穴神门、皮质下、枕、垂前、失眠(主穴);心、肝、脾、肾、胆、胃(配穴)。先用75%酒精局部消毒,然后取王不留行籽贴在0.6cm见方的胶布中间,对准穴位帖敷,并用手指按压,每日3 5次,每次3分钟左右,贴敷1次持续3 5天。功能清心安神,交通心肾。主治顽固性失眠。
支气管哮喘
耳穴压豆定喘方,取耳部支气管、肺、肾上腺、前列腺、内分泌等穴,将药籽置于O.3 0.5cm的胶布中央,贴双耳上述穴位,嘱患者每日压4 6次,每次每穴按压1 2分钟。功能宣肺平喘。主治各型哮喘。
腹痛
腹痛耳穴压豆方(经验方) 王不留行籽或白芥子。取耳穴腹点、腹痛点、脾俞点,将药籽置于O.3 0.5cm的胶布上,贴于双侧上述部位,嘱患者半小时按压1次,每次按压5分钟。功能理气止痛。主治各种原因所致的腹痛。
颈椎病
颈椎病耳穴压豆方(《耳穴诊疗法》) 王不留行籽。选择颈椎耳穴相应部位对称贴压,3天换贴1次,治疗间酌情进行耳穴局部按摩。双耳贴压10次为1疗程。主治各型颈椎病。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外奇穴名·耳尖 41 拼音 42 代号 43 耳尖的别名 44 出处 45 耳尖穴的定位 46 耳尖穴取穴方法 47 耳尖穴穴位解剖 48 耳尖穴的功效与作用 49 耳尖穴主治病证 410 刺灸法 411 耳尖穴的配伍 412 特效 413 文献摘要 414 耳尖穴研究进展 4141 治疗眼病 4142 对青光眼眼压的影响 4143 对膈神经放电的影响 4144 耳尖放血对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大鼠血清NO的影响 5 耳穴名·耳尖 6 经穴别名·耳尖 61 率谷穴的别名 62 出处 63 穴名解 64 特异性 65 所属部位 66 率谷穴的定位 67 率谷穴的取法 68 率谷穴穴位解剖 681 层次解剖 682 穴区神经、血管 69 率谷穴的功效与作用 610 率谷穴主治病证 611 刺灸法 6111 刺法 6112 灸法 612 率谷穴的配伍 613 文献摘要 614 率谷穴研究进展 6141 治疗偏头痛 6142 治疗中风偏瘫 6143 治疗眩晕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耳尖 1 拼音
ěr jiān
2 英文参考EXHN6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uàigǔ GB8 [中国针灸学词典]
ěrjiā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XHN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X6、7i(耳穴)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ar apex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耳尖:1经外奇穴名;2经穴别名;3耳穴名。
4 经外奇穴名·耳尖耳尖为经外奇穴名(ěrjiān EXHN6)[1][2][3]。出《针灸大成》[1]、《奇效良方》[2]。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3]。有清热祛风,解痉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目翳,偏正头痛,颜面疗疮,高热,急性结膜炎,目翳,角膜炎,沙眼,麦粒肿,咽喉肿痛等。
41 拼音ěr jiān
42 代号EXHN6
43 耳尖的别名耳涌(《刺疔捷法》)。
44 出处《针灸大成》:在耳尖上,卷耳取之,尖上是穴。
45 耳尖穴的定位标准定位:耳尖穴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3]。
在耳区,在外耳轮的最高点[4]。
耳尖穴位于耳廓上端,卷耳取之,尖上是穴(《奇效良方》)[1]。
耳尖穴位于耳区,在外耳轮的最高点[2]。
经外奇穴——耳尖穴的位置
经外奇穴——耳尖穴的位置
46 耳尖穴取穴方法正坐位或侧伏坐位,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
正坐或侧伏位,折耳向前时,于耳郭上方的尖端处取穴[4]。
快速取穴:坐位,将耳郭折向前方,耳郭上方尖端处即是耳尖穴[5]。
47 耳尖穴穴位解剖耳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耳郭软骨。分布有颞浅坳、静脉的耳前支,耳后动静脉的耳后支,耳颞神经耳前支、枕小神经耳后支和面神经耳支等。
48 耳尖穴的功效与作用耳尖穴有清热祛风,解痉止痛的作用。
耳尖穴位于耳郭最高点处,常采用放血疗法,多用于治疗实热性头面五官病[6]。
49 耳尖穴主治病证耳尖穴主治目赤肿痛,目翳,偏正头痛,颜面疗疮,高热,急性结膜炎,目翳,角膜炎,沙眼,麦粒肿,咽喉肿痛等。
耳尖穴主治目赤肿痛,目翳,偏正头痛等[1]。
耳尖穴主治目赤肿痛、目翳、偏正头痛、颜面疗疮、高热、急性结膜炎、沙眼、麦粒肿等[2]。
耳尖穴主治头面五官病: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目翳,麦粒肿,咽喉肿痛[4]。
常采用放血疗法,多用于治疗实热性头面五官病[4]。
410 刺灸法一般直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2][1]。
直刺01~02寸,局部疼痛;或用三棱针点刺挤压出血[4]。
注意:针前要严格消毒耳部,以防感染[4]。
411 耳尖穴的配伍耳尖配攒竹、风池、光明、合谷、委中、关冲、印堂,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急性结膜炎,目赤肿痛,麦粒肿。
耳尖配百会、四神聪、头临泣、听会、风池、光明,治眼病[4]。
耳尖配太阳、合谷,治偏头痛[4]。
耳尖配后溪、肝俞,治麦粒肿[4]。
412 特效用拇指和食指用力挤压耳尖穴,早晚各1次,每次100下,能防治麦粒肿[5]。
413 文献摘要《针灸大成》:治眼生翳膜,用小艾炷灸五壮。
《银海精微》:患眼偏正头痛,灸百会一穴,神聪四穴,临泣二穴,听会二穴,耳尖二穴,风池二穴,光明二穴,太阳二穴……
《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耳尖……主治沙眼、眼有翳膜。灸五壮。目疾久不愈,眼红肿者可刺血,宜灸七壮,不可多灸。
《针灸学简编》:眼生翳膜,总性结膜炎,喉痹,麦粒肿,高热。
414 耳尖穴研究进展 4141 治疗眼病耳尖放血治疗麦粒肿105例、结膜炎64例、霰粒肿36例,均有活血消肿,缓解疼痛的作用,并能促进疤痕及结节吸收。
4142 对青光眼眼压的影响实验显示,耳尖放血对青光眼患者房水流畅系数的改善有明显作用,能降低眼压,缓解症状,保护视力[4]。
4143 对膈神经放电的影响电针家兔“耳尖”有显著增加膈神经放电频率和振幅的作用,但随窒息加重或延长,这种作用维持时间有依次减弱和缩短的现象。提示电针耳尖改善呼吸状况宜尽早 为好。[4]
4144 耳尖放血对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大鼠血清NO的影响耳尖放血疗法可以通过影响血中NO的浓度,进而调节血压,达到治疗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的目的。耳尖放血合氨氯地平组疗效显著高于耳尖放血组,说明耳尖放血与西药有协同作用。[4]
5 耳穴名·耳尖耳尖(ěrjiān HX6,7iear apex)为耳穴名[3]。在耳郭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3]。主治发热,高血压,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痛症,风疹,失眠等[7]。
6 经穴别名·耳尖
耳尖为经穴别名[1][2]。即率谷穴[1][2]。《银海精微》:“耳尖穴,即率谷穴。”
穴位 率谷 汉语拼音 Shuaigu 罗马拼音 Shuaiku 美国英译名 Chains of Valley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B8 日本 8 法
国 莫兰特氏 VB8 富耶氏 德国 G8 英国 G8 美国 GB8
率谷为经穴名(Shuàigǔ GB8)[8]。出《针灸甲乙经》。《银海精微》作率骨。《外台秘要》作蟀谷。别名耳尖[9]。属足少阳胆经[8]。率谷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8][9]。率即统率,谷即山谷,此穴在耳上,为以“谷”命名诸穴的最高者,如诸谷之统率,故名率谷[8]。率谷穴主治头目疾患:如偏正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呕吐,小儿急慢惊风,偏头痛,目眩,惊痫,现代又多用率谷穴治疗血管性头痛,神经性耳聋,腮腺炎,面瘫,顶骨结节部疼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胃炎,小儿高热惊厥等。
61 率谷穴的别名率骨(《银海精微》、《针灸大全》)
蟀谷(《外台秘要》)。
耳尖(《银海精微》)
62 出处《针灸甲乙经》:率谷,在耳上入发际一寸五分,嚼而取之。
63 穴名解率即统率,谷即山谷,此穴在耳上,为以“谷”命名诸穴的最高者,如诸谷之统率,故名率谷[8]。
率,有循、行之义。谷,泉出通川曰谷。穴在头侧骨与颞颥骨之合缝处,本经循此缝运行,其缝犬牙交错、曲如蛇行。《孙子》:“夫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出之蛇也。”谷即缝也,因名此缝合处为率谷,故曰“率谷”。全身以“谷”命名的各穴均在肢体,仅有率谷高居头上,有如诸谷穴之表率。[10]
64 特异性率谷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8][9]。
65 所属部位侧头[11]
66 率谷穴的定位标准定位:率谷穴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3]。
率谷穴位于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正坐或侧伏取穴[8]。
率谷穴位于头颞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处[9]。
一说:在耳直上入发际一寸,高于曲鬓,相距八分。
率谷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率谷穴在侧头的位置
率谷穴在侧头的位置
率谷穴在侧头的位置
率谷穴在侧头的位置(骨骼)
67 率谷穴的取法正坐或侧伏,在耳廓尖上方,角孙穴之上,入发际15寸处取穴。
率谷穴位于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正坐或侧伏取穴[8]。
68 率谷穴穴位解剖率谷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提耳肌)、颞筋膜、颞肌。皮肤由下颌神经的耳颞神经分布。耳上肌是皮肌,起自帽状腱膜而止于耳廓软骨,其作用可上提耳廓,受面神经分支支配。在皮下组织内,有颞浅动、静脉和耳颞神经。
6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筋膜→颞肌[8]。
皮肤→皮下组织→颞肌[12]。
6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耳颞神经、枕大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深层有下颌神经肌支分布[12]。
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吻合支;并有颞浅动、静脉顶支通过[9]。
69 率谷穴的功效与作用率谷穴有疏风活络、镇惊止痛的作用[8]。
率谷穴具有平肝熄风,通经活络的功效。
率谷穴位于侧头部,具有平肝熄风、宁神止吐之功效[13]。
率谷穴系胆经和膀胱经之会穴,有清热散风之功,主治偏头痛、烦满、呕逆、胃寒等症[10]。
610 率谷穴主治病证率谷穴主治头目疾患:如偏正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呕吐,小儿急慢惊风,偏头痛,目眩,惊痫,现代又多用率谷穴治疗血管性头痛,神经性耳聋,腮腺炎,面瘫,顶骨结节部疼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胃炎,小儿高热惊厥等。
率谷穴主治头目疾患:如偏正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呕吐、小儿急慢惊风等[8]。
率谷穴主治偏头痛、眩晕、小儿急慢性惊风[12]。
率谷穴主治偏头痛、目眩、耳鸣、呕吐、惊痫等[9]。
率谷穴主治偏正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小儿惊风[14]。
现代又多用率谷穴治疗血管性头痛、神经性耳聋、腮腺炎、面瘫等[8]。
现代常用率谷穴治疗偏头痛、顶骨结节部疼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眩晕、胃炎、小儿高热惊厥等。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眩晕;
2其它:顶骨部疼痛,胃炎,小儿高热惊厥。
611 刺灸法 6111 刺法一般沿皮刺03~05寸[8][9]。
平刺05~08寸,局部有胀重感,并可向上方扩散[14]。
平刺05~1寸[12]。
6112 灸法可灸[8][14][12]。
艾条灸5~10分钟[9]。
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612 率谷穴的配伍率谷配风池、太阳,有祛风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率谷配风池、太阳、中渚、足临泣,治偏头痛[14]。
率谷配人中、曲池、太冲,有祛风清热镇惊的作用,主治小儿惊风。
率谷配水沟、曲池、太冲,治小儿惊风[14]。
率谷配足三里、中脘,有和胃止呕的作用,主治呕吐。
率谷配足三里、中脘、内关,治呕吐[14]。
613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醉酒风热,发两角眩痛,不能饮食,烦满呕吐,率谷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膈胃寒痰,伤酒风,发脑两角强痛,不能饮食,烦满,呕吐不止。
《类经图翼》:主治脑病,两头角痛,胃膈寒痰,烦闷呕吐,酒后皮风肤肿。
《针灸大成》:主痰气膈痛,脑两角强痛,头重,醉后酒风,皮肤肿,胃寒,饮食烦满,呕吐不止。
《医宗金鉴》:伤酒呕吐,痰眩。
《玉龙歌》: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
614 率谷穴研究进展 6141 治疗偏头痛①取患侧率谷,以2寸毫针,沿头皮水平进针后朝丝竹空方向平刺1~15寸,得气后将针尖退至皮下,再将针朝角孙方向平刺1~15寸,得气后再将针退回至皮下,然后朝脑空方向平刺1~15寸,得到较强针感后留针30 min,留针期间行针2次。每次针刺由浅入深过程中体现苍龟探穴针法,如龟入土,一深再深,一探再探,产生足够量的针感,出针时摇大针孔,不闭其孔。每日针刺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35例,治疗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886%。[13]
②令患者侧卧位,灸患侧率谷,距皮肤2~3 cm,令患者感到稍有温烫感为度,每次20 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共治疗43例患者,临床治愈33例,显效8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100%。[13]
③患者卧位,取率谷、天冲。率谷常规消毒后,以15°角向后平刺透天冲,以每分钟150~200次频率捻转行针1~3 min,使酸胀感向头颞周围放散,留针30~60 min,每间隔10 min行针一次。上法左右交替,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隔日继续第2个疗程治疗。共治疗93例患者,经治1~5个疗程,治愈76例,显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8%。[13]
6142 治疗中风偏瘫取双侧率谷。常规消毒后,用15寸毫针平刺1寸深,一般留针30 min,每隔10 min随患者呼吸行针20~30次,每日1次,20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休息2~3d。吸气进针,先针健侧,后针患侧,或双手同时进针。腧穴加减:肝阳上亢者,加百会、曲泉、太冲透涌泉;头痛者,加风池、太阳、上星;舌强语涩者,加神门、廉泉、聚泉;头晕者,加当阳(目瞳子直上入发际1寸处)、太冲;上肢痉挛者,加肩髃透极泉、外关透内关;下肢痉挛者,加阳陵泉透阴陵泉、公孙透涌泉;痰多者,加丰隆、太溪;大小便失禁者,加三阴交、关元;烦躁者,加神门、足临泣。53例中风偏瘫患者中,痊愈25例,显效15例,好转10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43%。23例脑出血患者中,痊愈9例,显效6例,好转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26%。[13]
6143 治疗眩晕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耳发的病因病机 5 耳发的症状 6 耳发的治疗 61 治法 62 方药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耳发的穴位 2 治疗耳发的方剂 3 治疗耳发的中成药 4 耳发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耳发 1 拼音
ěr fā
2 英文参考retroauricular phlegm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耳发为病名[1]。见《外科启玄》卷四。
4 耳发的病因病机耳发多因三焦风热相搏而成[1]。
5 耳发的症状
耳发发于患者耳后,初起如胡椒颗粒,逐渐肿大,甚则溃烂如蜂房,灼热疼痛,色红,或肿连耳廓[1]。若破溃后脓液内通耳窍,则病难速愈[1]。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耳发三焦风热成,初椒渐若蜂房形,赤肿疼痛生轮后,黄脓属吉紫血凶。”
6 耳发的治疗 61 治法泻火解毒[1]。
62 方药可用五味消毒饮[备注]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托里消毒散[备注]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黄芪、皂角刺、金银花、炙甘草、桔梗、白芷、川芎、当归、白芍、白术、 茯苓、党参、仙方活命饮[备注]仙方活命饮(《妇人良方》):穿山甲、天花粉、甘草、乳香、白芷、赤芍、浙贝母、防风、没药、炒皂刺、当归尾、陈皮、金银花等加减治疗[1]。
7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关于耳 5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耳病的穴位 2 治疗耳病的方剂 3 治疗耳病的中成药 4 耳病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耳病 1 拼音
ěr bìng
2 英文参考ear diseas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耳病(ear disease[1])是耳部疾病的统称[2]。
4 关于耳耳为五官之一[3]。为听觉器官[3]。耳的功能靠精、髓、气、血的充养,尤赖肾气的和调[3]。耳的疾患多与肾有关,也和心、脾、肝等脏有关[3]。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等经脉均循行于耳[3]。耳与脏腑经络均有密切的联系,故耳廓有全身脏器及肢体的反应点(耳穴),通过耳穴能诊治多种疾病,并能进行针麻[3]。
《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脏为肾,在窍为耳。”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肝病者,……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黄帝内经灵枢·口问》:“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中藏经》)。
《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耳为肾窍,乃宗脉之所聚,若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若劳伤血气精脱肾惫必至聋聩。故人于中年之后,每多耳鸣如风雨、如蝉鸣、如潮声者,是皆阴衰肾亏而然。”故“耳者,肾之官也。”(《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篇》)。
此外《医贯》卷五:…肾开窍于耳,故治耳者以肾为主。或日:心亦开窍于耳,何也?盖心窍本在舌,以舌无孔窍,因寄于耳,此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尔。”
5鼓膜(tympanic membrane)俗称耳膜。又称皮膜(《血证论》卷六)。为弹性灰白色半透明薄膜。耳膜在耳孔之底,是传导声音的重要器官。
《血证论》卷六:“肾开窍于耳,而肾脉却不上头,肾与心交,假道于心腑小肠之脉,以入耳中,名曰听宫。为司听之神所居,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水,若真水破,而耳立聋,有为大声所震而聋者,皮膜破也,或聋或不聋者,心肾不交也,宜磁珠丸。”
详见百科词条:鼓膜 [ 最后修订于2019/1/24 12:08:28 共97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我国耳穴起源于古代,流传于民间,散载于历代医学著作之中。经近几十年来的发掘、整理、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中西结合、融合古今、独具理论体系。童泰医堂以全息耳穴,中药外治的科学理念,挖掘整理各种特色疗法,经过多年摸索临床实践,取得今天的丰硕成果。
本文2023-08-20 09:24:0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9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