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古籍有多少个数据库
22个数据库。
中国图书馆古籍22个数据库发布数字资源,其中,中华古籍资源库发布国家图书馆善本古籍699部、云南省图书馆藏珍贵古籍139部、芷兰斋藏稿钞校本古籍8部、日本永青文库捐赠汉籍17部,碑帖菁华发布国家图书馆馆藏明清碑刻拓片数字资源2595种,黑龙江省图书馆古籍数据库发布古籍影像资源32部100册。
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如果您的年龄在 18-45 周岁、身体健康、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与所在地红十字会(资料库省级分库)联系,或在当地的献血车(站)报名。或者当地三甲医院进行报名。
到指定地点抽取 6-8 毫升血液,经 HLA 分型检验后,把所有相关资料录入中华骨髓库的计算机数据库中。这样您就成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了。
捐献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全过程:
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可分为以下十个步骤。
(1)申请入库:填写《捐献造血干细胞登记表》并留下用于检测HLA等的血样:当符合入库条件者产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愿望时,首先要到具有接受捐献造血干细胞登记条件的献血点或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及其分支机构指定的地点。
填写《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和《造血干细胞捐献登记表》及相关资料,并留下用于进行HLA分型等项目检测用的血样(8毫升左右)。通常是:献血的同时,可以申请登记捐献造血干细胞。申请填表登记时除了要身心健康及适龄等状况符合入库条件外。
还要确认其申请时对血液科普知识和捐献造血干细胞常识有较详细的了解,已经深思熟虑,配型相合后能够做到义无反顾的履行捐献承诺的心理状态。
(2)信息及检测数据入库:拟捐献造血干细胞者,填写了《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和《造血干细胞捐献登记表》及相关资料,并留下用于进行HLA分型等项目检测用的血样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及其分支机构。
会尽快将血样送到中华骨髓库指定的实验室进行HLA分型等项目的检测,然后将合格的志愿捐献者信息和HLA分型检测数据等资料录入中国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资料库,等待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来检索配型。
从此,申请者就真正成为中华骨髓库中的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了。此后,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应当与资料库管理部门保持电话号码、QQ号、电子邮箱及通信地址等联络方式的更新。
以保持联系顺畅。从某种意义上讲,志愿献髓者的资料入库后,能否有机会捐献,什么时候有机会捐献,就要等待缘份和运气了。
(3)HLA初配相合再动员:当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检索到某位志愿捐献者与需要进行骨髓移植患者的HLA配型相合时,资料库管理中心及其分支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会迅速与配型相合的志愿捐献者联系,向其说明情况,若确认该志愿捐献者的身心状况符合继续履行捐献承诺时。
会向其开展再动员工作,并且说明捐献和采集方法及采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希望其继续履行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承诺,并予以配合。
(4)再次留血样进行高分辨配型复合检测:经过再动员确认志愿捐献者各方面的情况,均符合继续履行捐献条件,并愿意履行捐献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承诺时,由专业人员负责再次抽取血样,然后将血样送到中华骨髓库指定的高分辨检测配型实验室进行HLA高分辨配型复合检测。
当高分辨配型复合检测确定该志愿捐献者的HLA与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HLA配型相合,符合移植条件要求后,请志愿捐献者签订捐献同意书及捐献协议书,并由资料库管理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安排到指定医院进行采前体格检查。
(5)采前体格检查:若高分辨配型复合检测相合的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自觉身体状况良好,并愿意继续履行捐献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承诺,即安排对该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同时由专科医生对体格检查结果和志愿捐献者的身心情况进行评估。
经评估确认该志愿捐献者的身心状况符合捐献造血干细胞条件,由中华骨髓库管理中心将再动员及体格检查合格等情况,通报给为志愿捐献者和患者申请配型的医院,然后由将为患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医院、资料库和采集医院共同制定采集和移植计划。
(6)注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采集和移植计划制定出来后,移植医院、资料库管理中心及其相关机构和采集医院分别依据计划同时进行采集和移植准备。
拟捐献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者,需于采集前4-5天到采集医院或采集中心接受皮下注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又称诱导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将大量的造血干细胞从红骨髓中诱导到外周循环血液中,并接受采集医院的监护和监测。
在美国,第一针动员剂在医院或诊所注射,第一针注射后没什么问题,其余几针捐献者在家自己注射(这像糖尿病病人自己注射胰岛素一样),采集当天早晨捐献者自己前往采集中心捐献。
(7)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当外周血液中造血干细胞的密度,达到了理想状态时即开始(一般在注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的第五天)采集。采集造血干细胞的过程,就象献血时一样,在捐献者的手臂肘部静脉血管上穿刺。
然后对在血管中流动的血液进行分离,从中提取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其过程与捐机采血小板一样,只是需要注射动员剂及针头保留在血管中的时间比采机采血小板的时间更长一些(全过程约3-5小时),处理(分离)的血量更多一些。
采集的数量根据患者和供者的体重和移植所需造血干细胞的量而定。若患者需要的造血干细胞数量较少而供者体重较重时,采集一次造血干细胞即可。
若一次采集的造血干细胞数量不能满足患者需要时,将在次日再采集一次造血干细胞采集,每次采集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大约200毫升左右。一般每个治疗量造血干细胞悬液内含5-10克造血干细胞。
(8)采后观察:采集结束拔针后,按医生要求继续观察和休息,休息2个小时后无异常症状即可在采血室周围进行舒缓性活动。其它注意事项与捐献机采血小板的注意事项基本相同。
(9)跟踪随访:按医生要求和规定项目进行复查性体格检查和跟踪随访。
(10)表彰、联谊及志愿服务:在举行捐献骨髓和造血干细胞及其它公益和慈善活动时,要崇尚荣誉,淡化财物。2008年,国家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对在中国大陆范围内历年捐献过造血干细胞(含献髓)者进行了表彰。
对每位捐献造血干细胞者均授予全国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奉献奖。从此,捐献造血干细胞正式列入全国无偿献血表彰体系。
一般情况下,国家有关部门每两年会举办一次全国性的无偿献血表彰大会。各地还会创造条件,利用各种机会表彰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并组织相应的联谊联欢和座谈交流等活动,以弘扬爱心奉献的精神和行为。
骨髓捐献:
世界上每个骨髓库都存在着一定比例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临捐时反悔和流失。降低流失率和反悔率有效的办法是:每一位志愿捐献者登记时要认真了解血液科学知识和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常识。熟悉捐献流程。
做好配偶和直系亲属的思想工作,再填写《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登记表》,以保证有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与其配型相合时能够义无反顾地实施捐献。
捐献造血干细胞时无需支付任何费用
申请登记成为一名志愿捐献者无需支付任何费用,若是有朝一日与某患者配型成功,也不需要捐献者支付任何费用。这些费用是由政府**公益金资助、团体单位及个人捐赠、受者按国家标准规定缴纳的采集成本费等几部分组成。
中华骨髓库-加入中华骨髓库和造血干细胞捐献须知
11月30日,国家图书馆发布公告,已通过“中华古籍资源库”累计发布各类古籍资源总量达10万部/件,包括馆藏善本古籍、普通古籍、甲骨、敦煌文献、碑帖拓片、西夏文献、赵城金藏、地方志、家谱、年画、老照片等,以及馆外、海外征集古籍资源,读者无需登录即可访问阅览。
其中,“数字古籍”数据库通过全彩影像数字化和缩微胶卷转化影像方式建设,发布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古籍和普通古籍,从2016年9月28日起陆续上线,目前已发布馆藏古籍2万余部;“数字方志”数据库中的地方志文献为我国所特有,也是国家图书馆独具特色的馆藏之一,所存文献数量与品质很高,该数据库以国家图书馆藏地方志文献建设,目前发布馆藏方志资源6528种。
在“中华古籍资源库”主页面,读者可使用高级检索,各子库组合检索,还可选择书名、著者、索书号等精确和组合检索。通过点击检索结果中的题名,可进入全文阅览界面;点击需要阅读的册次,可阅览整册全文影像。同时,使用页面各种阅览工具,可实现页面切换、放大阅览等功能。
教务老师了解到,读者可通过多种形式进入“中华古籍资源库”,包括登录国家图书馆主页,点击“中华古籍资源库”进入主检索界面,或在“特色资源”栏目中点击“数字古籍”等各子库;或在国家图书馆主页面,选择“资源”选项,点击“古籍”, 进入古籍资源列表,点击“中华古籍资源库”,进入检索主页面。
文/北青-北京头条教务老师 张知依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不辍,已有2500年的历史。据1985年《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记载,我国现存旧地方志8264种、1232万卷,占全部古籍总数的10%。《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今重要图书总汇,存“经、史、子、集”178万卷,其中地方志著作是史部著作的441倍。
1、周
方志很早就受到了重视。《周礼·诵训》上记载:“掌道方志,以诏观事”。当时,“诵训”这一官员的职责就是为王述说方志所记述的四方之事,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以便于治国。
2、秦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 县志书随着郡县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3、两汉
朝廷命令地方官府,把记述郡国地方的山川、物产、贡赋、风俗等情况的“郡国地志”,随同“计书”报送太史府。刘秀做了皇帝后,为表彰他的家乡南阳,诏令撰作家乡风俗志书。由于帝王、朝廷的倡导,“郡国之书,由是而作”。此后,郡县编纂志书的风气大兴。东汉的郡县地志,随同郡国的“计书”上报朝廷,大多保存在兰台。作为兰台令史的班固,才有可能利用这些郡县志书资料,写成了著名的《地理志》。可见两汉时期,曾经编纂和保存了大量的郡县地志。据古籍记载,如《寿春记》、《巴郡图经》等等,都是著名的志书,并为后人所征引。
秦汉以后,地方志逐步发展和充实,发展为舆地图、图经、图志、图记、地记和郡国之书。
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正史;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是第一部全国性的区域志;东汉光武帝刘秀诏令撰修的《南阳风俗传》,是我国官修地方志书的开端。
4、魏、晋和南北朝
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编史修志之风盛行。地方豪门势力为了炫耀一方,不仅修家谱,还修地方志,于是支持官府,或是私下纂修地方志;地方官也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统治一隅之地,也乐于修志。编修了大量的地方志书。
当时大多叫做“地记”,著名的有《娄地记》、《冀州记》和《会稽记》等。晋人常璩编纂的《华阳国志》,是目前保存下来较早的一部私人编修的地方志书。该书内容翔实,已有一定的“义法”。后人编修云南、四川等地的志书,往往“据以为典则”。
5、隋
大业年间,隋炀帝“普诏天下诸郡,条其风俗、物产、地图,上于尚书”,从此以后,历代统治者都竞相仿效,由朝廷或官府出面来编纂地方总志。渐渐地修志也就成了历代官府的主要职责之一了。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隋朝曾经编修了《诸郡物产土俗记》一百五十卷,《区域图志》一百二十九卷,《诸州图经集》一百卷,“其余记注甚众”。可见隋朝曾经编修了相当数量的地方志书。
6、唐
朝廷规定:各州郡的图经,每三年编修一次,并报送尚书省。以后改为五年编报一次。如果州县有所变动,山河有所改移,则不在五年之限。唐王朝先后还编纂了《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等全国性的志书。《括地志》一书曾“博采方志”。《元和郡县图志》是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划编纂的,在各道之下,均记述了郡县的基本情况。这从侧面可以说明唐代州县志书的编纂,是比较广泛的,如果没有郡县志书作为基础,全国性的志书是难以编成的。
7、宋
朝廷重视图经的编纂,规定每三年编修一次。各名郡大县都编修了图经,有些郡县数次编修。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朝廷命知制诰卢多逊等“重修天下图经”。大中祥符年间,李宗谔撰修《祥符州县图经》,计一千五百五十六卷。该书是以各路州县所报送的图经为基础编成的,成为北宋州县图经的总汇。宋徽宗大观年间,朝廷置“九域志局”,专门从事志书的编篡工作,这是史书记载较早的专门修志机构。
宋朝三令五申编纂图经,大大促进了地方志书的发展。“州县皆修图志”。当时编修地方志书相当普遍。宋代流传下来的府、州、县地方志书,远远超过了它的前代。其中著名的有《三山志》、《新安志》、《剡录》等等。南宋时期修纂的乾道《临安志》,记载了宫阙官署、沿革、星野风俗、州境、城社、户口、学校、物产等等,书后还附有亭、台、观、阁、轩等。
传说当时朱熹到江西某地上任,当地属官搜肠刮肚,准备垂询,并备礼载酒,远远跪接。谁知朱熹撩开轿门,开口就问:“志书带来没有”众人末料到这一着,面面相觑,悔之莫及。从此这一带便形成习俗,凡地方官上任或离职,先交接地方志书。
8、元
地方志的编修在元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元朝廷在地区方志的基础上,编纂了全国性的《大元一统志》,记载全国范围的内容。还诏令各省、府、州、县编纂了一定数量的志书,比较有名的有《镇江志》、《四明志》等等。著名的农学家王桢在任旌德县尹时,纂修了《旌德县志》,并用木活字印刷。
宋元时期,志书的体裁也由历史、地理的记载向更高更广的水平发展起来,地方志体裁和形式日臻完备。
9、明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方志发展的兴盛时期。
明代是我国地方志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明廷十分重视编纂地方志书。由朝廷颁布修志凡例,体例全国统一。全国修有《一统志》,省有总志,有通志,都是官修。省以下有府、州、县志,有官修也有私修。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志向远大的平民皇帝,称帝立足不久,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便命儒士编修一统志。后又命各地将城池、山川、关津、水陆道路等编报朝廷。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朝廷下令:天下郡县卫所皆修志书。此后,各郡县有志,“实始于此”。明万历年间,已有人盛夸“自国史外,郡邑莫不有志”(乾隆《满城县志》序)。当时,有些府县志书,编修多次。关于专志的编纂,也相当普遍。现存明代志书约有上千种,其中以县志为最多。
东港区地域内有历史记载的第一部县志《日照县志》,就是明代万历十八年(1590年)由知县杜一岸主持编修而成。
10、清
清代是我国古方志发展的鼎盛时期。
清代是我国封建时代地方志发展的全盛时期。清代修志的规模是空前的,清代康熙、乾隆、嘉庆三朝三次重修《一统志》,清政府还一再诏令全国各州县修志,雍正时更规定各省府州县志要六十年修订一次。因此,我国历史上清代编纂的地方志最多。
清王朝在全国巩固了统治地位后,地方官府就积极倡导修志了。顺治年间,河南巡抚发动修志,当时的十二州九十五个县,基本上都编修了志书。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玄烨下令编修一统志,并命各省及府、州、县编纂志书。雍正、嘉庆年间,清王朝又先后下令编修一统志和省通志。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州县志书的发展。光绪年间,学部下令编修乡土志。不少州县的乡土志内容编纂得比较简明。在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还编修了相当数量的乡镇志,如《南翔镇志》、《乌青镇志》、《杏花村志》等等。清代方志鼎盛的原因,主要是清朝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和倡导,同时,时势造英雄,一批著名学者在地方志工作中脱颖而出,如戴震、钱大昕、章学诚、李慈铭等。据初步统计,现存的清代志书,约6000种,占现存旧志总数的75%左右。著名的志书有《灵寿县志》、《遵义府志》、《六安州志》、《永清县志》、、《亳州志》等等。
清代官修的州县地方志书,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很丰富。其中关于地理、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科学技术、农民起义、典章制度及历史人物等方面的记载,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本文2023-08-20 09:35:0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9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