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音乐,舞蹈有怎样的特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隋唐时期的音乐,舞蹈有怎样的特点,第1张

隋唐两代,政权统一,特别是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勇于吸收外域文化,在魏晋以来已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和的基础上,终于迎来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 简单点说,舞蹈是柔美的软舞和刚劲的健舞,音乐悠扬动听,著名的是《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 软舞 中国唐代广泛流行于宫廷贵族、士大夫家宴及民间堂会中的表演性舞蹈。节奏舒缓,优美柔婉,风格与健舞相反 。古籍《教坊记》和《乐府杂录》中记录了许多软舞名目:《绿腰》、《凉州》、《春莺啭》、《 屈柘枝 》等。《绿腰》又名《六么》,亦属唐代歌舞大曲。为女子独舞,节奏先慢后快,舞姿轻盈飘逸,以舞长袖为其特色。五代画家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中有舞姬王屋山舞《六么》的场面。《凉州》又名《梁州》,是甘肃武威一带的舞蹈,颇具少数民族风韵,可能是持碗、盅之类的舞蹈,与现代一些少数民族执碗执筷而舞有渊源。《春莺啭》是一种糅合了龟兹歌舞风格的舞蹈,为女子独舞,进退旋转,婆娑缦妙。该舞曾传入朝鲜和日本。《屈柘枝》,在《乐苑》一书中有明确记载:“商调有《屈柘枝》,此舞因曲为名。用二女童,帽施金铃,抃转有声。其来也,于二莲花中藏,花坼而后见。对舞相占,实舞中雅妙者也。” 健舞 中国唐代广泛流行于宫廷贵族、士大夫家宴及民间堂会的表演性舞蹈。节奏明快,矫捷雄健,动作力度大,与软舞 风格相反。古籍《教坊记》和《乐府杂录》记录了许多健舞名目:《柘枝》、《剑器》、《胡旋》、《胡腾》等。《剑器》即剑舞。《柘枝》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为女子独舞 ,伴奏以鼓为主。舞女时而舞袖低垂,时而舞袖飞扬,配以刚健明快的舞步,身上的金铃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胡旋》和《胡腾》都是西北及中亚一带的舞蹈,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前者以急速如风的旋转为特征,后者以急促多变的腾跃为特征。据记载,唐代的安禄山是《胡旋》高手。 燕乐:隋唐时期的宫廷音乐,又称宴乐,即饮宴之乐,是专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

它源于汉族传统音乐和汉魏以来外域音乐的融和,具有继承性和兼容性的突出特点。

它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标志着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已达到空前的高度。

隋朝初期的燕乐——七部乐(国伎、清商伎、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文康伎)

隋炀帝时的燕乐——九部乐(增设疏勒乐、康国乐两部)

唐太宗时的燕乐——十部乐(加入高昌乐) (资料来源:一个学习PPT,你需要的话 我可以发给你)(资料来源:)

之自制乐凡三大舞:一曰《七德舞》,二曰《九功舞》,三曰《上元舞》。

《上元舞》者,高宗所作也。舞者百八十人,衣画云五色衣,以象元气。其乐有《上元》、《二仪》、《三才》、《四时》、《五行》、《六律》、《七政》、《八风》、《九宫》、《十洲》、《得一》、《庆云》之曲,大祠享皆用之。

有:俞伯牙、师旷、李延年、李龟年、姜夔等。

1、俞伯牙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最早见于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抚琴的故事。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最早见于《列子·汤问》篇。《荀子·劝学篇》亦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斜”,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

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伯牙的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子期》。

2、师旷

师旷,字子野,今河北省南和县迓祜村人(《庄子·骈拇》陆德明释文),春秋时著名乐师、道家。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

《说苑·君道篇》载师旷言云:“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

此人君之操也。”他艺术造诣极高,民间附会出许多师旷奏乐的神异故事。洪洞县曲亭镇师村师旷墓遗址。

3、李延年

李延年,西汉音乐家,生年不详,前112年春天为武帝所用。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家世代为倡,李延年与其妹李夫人皆出自倡门,能歌善舞,容貌喜人。

李延年原本因犯法而受到腐刑,负责饲养宫中的狗,后因擅长音律,故颇得武帝宠爱。一日为武帝献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李延年的妹妹由此得幸,后来封为李夫人,汉武死后李夫人被追封为汉武皇后。

后李夫人生下了昌邑王刘髆,产后不久病逝。李延年也得以被封“协律都尉”,负责管理皇宫的乐器,极得武帝幸爱,“与上卧起,甚贵幸,埒如韩嫣”,成为汉武帝的男宠。

李延年对后世音律作词起着深刻的影响。礼教不分家,他的音乐著述无一不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在文化上,他的代表作《佳人曲》对五言诗起着一个开端的作用 。

4、李龟年

李龟年(696年-762年),邢州柏仁(今河北隆尧县西部)人,李景伯之子,唐朝音乐家。李龟年善歌,还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等。和李彭年、李鹤年兄弟创作的《渭川曲》特别受到唐玄宗的赏识。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到江南(此处指唐朝的江南,唐朝的江南在今湖南省;唐朝的江左在今江南地区),每遇良辰美景便演唱几曲,常令听者泫然而泣。李龟年作为梨园弟子,多年受到唐玄宗的恩宠,与玄宗的感情非常人能及。

唱了王维的一首《伊川歌》:“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表达了希望唐玄宗南幸的心愿。唱完后他突然昏倒,四天后李龟年又苏醒过来,最后忧郁而死。

5、姜夔

姜夔(kuí) (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

姜夔晚居西湖,卒葬西马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姜夔

-李龟年

-李延年

-师旷

-俞伯牙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汉族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现在也出现了小古筝、便携式古筝、迷你古筝、半筝、新筝、十二平均律转调筝。古筝属弹拨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称之为筝码)、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

古代典籍对古筝的记载如下:

1  

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传.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注意的地方。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叩缶、击瓮而就症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筝乃“真秦之声也”,故而历来就有“秦筝”之名,但是若从行文来看,又有值得推敲的地方,那就是“击瓮、叩缶”与“郑卫桑间”对举,而“弹筝、搏髀”又与“韶于、武象”对举,因此接下去就有“今弃叩缶,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的犯戒。这儿的对举显然不是为了文采,而所对举的乃是“乐”于“舞”的形式和内容,所谓“郑卫之音”,就是“桑间濮上”,乃是郑过和卫国的民间音乐,就由此可见“叩缶、击瓮”乃是秦国当时的民间音乐,就是“韶虞”就是“韶箫”,也就是孔子听了后赞之为“三月不知肉味”的《韶》。

2

也有说法为:筝是战国时的一种兵器,用于竖着挥起打人。还有一句古话叫“筝横为乐,立地成兵”。后来在上面加上琴弦,拨动时发现悦耳动听,于是发展成乐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器也越来越轻便,筝这种体形庞大、质量不轻的兵器就被遗弃了。所以眼下人们见到的筝都是以乐器的形式出现的,形态优美,并附有装饰。

据说此乐为大虞所作。以上所指的乃是音乐;这音乐显然不是民间音乐,而是宫廷音乐。由此可见,至迟于嬴政当政之时,秦国已用“韶箫”替代了筝,筝当时属于宫廷所用的乐器了,它理当比缶、瓮高雅一些。至于“搏髀”,于之想对举的乃是“武象”。这《武》,也就是《大武》,乃是乐舞,是周人歌颂武王伐纣的。由此可见,“搏髀”当是秦国的宫廷乐舞。李斯所举之例,证明秦国宫廷所用的歌、舞、乐都是别国的,为反驳政治上不用客卿张本。其那文已经提及,李斯进呈《谏逐客书》乃是公元前237年,因此,筝在秦国的流行当是在此之前。筝的产生就相对完善也就理当比李斯书《谏逐客书》要早一些。

3

《集韵》“分瑟为筝”之说:“秦俗薄恶,姐妹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

4

汉代应邵《风俗通》载文: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5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乐四》中说:“筝,秦声也。傅玄《筝赋序》曰:“以为蒙恬所造”。今观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岂蒙恬亡国之臣关思哉。并有附注说:“今清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肯十有三弦。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

6

《战国策》记载:“临淄其富而实,其民无不欢竽、击筑、弹筝”,所以不少人称山东筝为齐筝。它的流传主要在包括郓城和鄄城在内的菏泽地区,和鲁西的聊城地区,特别是菏泽地区的民间音乐甚为流行,被人们誉为“筝琴之乡”,出过不少民间说唱、戏曲和民间器乐的演奏人才。

7

《三国史记》记载:“伽倻国嘉实王制十二弦琴。以象十二月之律。乃命于勒制其曲。” “伽倻琴亦法中国乐部筝而为之。伽倻琴,虽与筝制度小异,而大概似之。”

注:《三国史记》(淀ダ)是一部记述朝鲜半岛的正史,是朝鲜现存的最古史书 。《三国史记》主要以已失传的《旧三国史记》和《花郎世记》为依据,同时也参考了中国的历史典籍包括《魏书》、《三国志》、《晋书》、《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此书是研究朝鲜三国时期和后期新罗历史的珍贵文献。

尺八起源于中国,兴于隋唐,乃两汉羌笛演化而来,后于南宋时期由和尚觉心传至日本,成为日本古典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

拓展内容

日本古典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源于日本古代的宗教和宫廷音乐传统,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日本古代音乐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的飞鸟时代。那时候,从中国传入的佛教和道教影响了日本的音乐,使其不断发展演变。在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宫廷音乐被广泛使用于宗教仪式和宫廷活动中。这些音乐通常被称为"雅乐",由特定的乐队演奏,包括乐师、舞蹈家和歌手等。

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是日本古典音乐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宫廷音乐不仅在宫廷中得到广泛应用,也开始影响到贵族和士人的生活。此时出现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被称为"雅乐"或"宫廷音乐"。

这种音乐包括了宫廷舞蹈、器乐演奏和诗歌朗诵等元素。最有名的宫廷音乐是"雅乐乐队",由一组乐师演奏,他们使用各种乐器如筝、箜篌、笙、笛等。

从平安时代开始,日本宫廷音乐受到中国音乐的影响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日本风格。在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薄乐"的传统宫廷舞蹈音乐形式,特点是慢节奏和精致的舞蹈动作。另外,"浪漫乐"是一种民间音乐形式,流行于平安时代晚期至鎌仓时代。它通常由民间艺人演奏,以歌唱和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

鎌仓时代(1185年-1333年)是日本古典音乐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时候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能乐"的音乐戏剧形式。能乐是一种综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的表演艺术,通常以宗教故事和历史传说为主题。

能乐的音乐特点是慢节奏、重复曲线和讲究和谐。同时,鎌仓时代也是日本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盛行的和歌形式对宫廷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室町时代(1336年-1573年),日本古典音乐继续丰富多彩地发展。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更加多样化的音乐形式,如"琴乐"和"尺八乐"等。琴乐是一种以筝(zither)为主要乐器的音乐形式,弹奏技巧高超,音色柔美。尺八乐则是以尺八(竹笛)为主要乐器的音乐形式,具有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

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是日本古典音乐的又一重要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民间音乐开始与宫廷音乐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被称为"江户音乐"。江户音乐包括了"萨满乐"、"帮手乐"和"俗曲"等形式,其中最有名的是"萨满乐"。萨满乐是一种以太鼓为主要乐器的音乐形式,通常用于庆祝和祭祀活动。

随着近代化的进程,日本古典音乐逐渐衰落,但仍然保留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今天,人们可以通过专业的音乐团体和学校来学习和欣赏这一古老而精湛的艺术形式。此外,一些现代音乐家也将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到当代音乐中,使得古典音乐在当代社会中产生新的影响力。

总的来说,日本古典音乐经历了数个世纪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它不仅反映了日本古代的文化和信仰,也展示了人类创造力和审美追求的无穷魅力。通过传承和发扬古典音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日本的传统文化,并为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