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铜镜上,为什么会有简体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古代铜镜上,为什么会有简体字?,第1张

《简化字溯源》(书上编介绍了汉字形体发展演变的总趋势,并以酝酿、实践、振兴和高潮四个阶段讲述了自清末以来的汉字简化运动史。下称《溯源》)第6页:“始见于秦汉的(简化字)共62字,占1598%。”该问题的专业性很强,为免赘述,本文仅从东汉三国镜铭之视角,选出7个不同的简体字实例,详见下表与附图。依据这些实例,我们试作以下刍议:

“盖”字

相关铭文:青盖为志何巨央

《溯源》第56页:“‘盖’来源于隶书。成熟的‘盖’字最早出现在东汉汉安二年(公元143年)的碑刻北海相景君铭上。汉魏碑刻中,‘盖’比‘盖’使用得更普遍。”依据《东汉龙虎铜镜》一书可知,十余例东汉龙虎镜铭文之‘青盖’皆为‘盖’,而非繁体之‘盖’。本书图例之年代比《溯源》所言时间稍早,可作订正。

孙”字

相关铭文:长宜子孙

《溯源》第79页:“‘孙’来源于草书。西汉史游的《急就章》中‘孙’写作‘孙’,敦煌汉简‘孙’写作‘孙’,与今天的简化字‘孙’基本相同。”本书图例之年代稍晚之,可作补充。

“为”字

相关铭文:寿敝金石为国葆

《溯源》第81页:“‘为’来源于草书。汉代的居延简、敦煌简中已大量使用‘为’字。” 本书图例之年代亦稍晚之,可作补充。

“万”字

相关铭文:葆长命,寿万年

《溯源》第81页:“‘万’的字形最早见于西周早期的‘倗万簋’,意义不明,战国时期的古印中有‘万’字,用作‘万’。在汉印、汉碑、魏碑中,‘万’也经常写作‘万’。”镜铭文字表明,“千秋万岁”之内容在西汉时没有简体,东汉时才开始出现,以后历朝历代比比皆是,五代十国时的四字吉语“千秋万岁”皆用简体“万”字,可谓传承有绪。

“后”字

相关铭文:传告后世乐无亟

《溯源》第59页:“‘后’与‘後’原为两个不同的字,‘后’是君主的意思,如‘皇天后土’,又用于‘皇后’;‘後’是前後的‘後’。但先秦古籍中‘後’常假借‘后’字。如《礼记·大学》:‘知止而后有定。’此处‘后’即‘後’。从西汉前期墓葬出土的文字资料中,可看出战国末至西汉前期以‘后’代‘後’的用法非常普遍。”先秦至两汉,此字多被简化使用,本文内容可作补充。此字在汉《马王堆帛书》、《开母石阙》等文献中皆有使用。清代王澍、吴熙载、杨沂孙、吴大澄等人亦多有应用。

“无”字(原文反书)

相关铭文:与天相保无穷之

《溯源》第81页:“‘无’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说文》中的奇字(战国文字)‘无’和睡虎地秦简中的‘无’字与今天的简化字极其接近。汉碑中‘无’字大量使用。”此镜主纹是东汉献帝时期流行的重列式神兽镜,对简体字自古有之可作重要补充。“无”字简体,在清代得到了钱坫、吴熙载、杨沂孙等人的广泛使用。

“亲”字

相关铭文:长保二亲得天力

《溯源》第74页:“‘亲’最早见于金代韩道昭的《改并四声篇海》。元抄本《京本通俗小说》中也有‘亲’字。”此镜是三国吴大帝孙权之太元二年(公元252年)铭纪年镜。湖南出土的东汉张氏铭神兽纹镜亦见“亲”字。故而简体“亲”的出现时间,比《溯源》所言之金代要早了8个多世纪,可作订正。

20世纪初,陆费逵、钱玄同、陆基、黎锦煕、杨树达、胡怀琛等人开创了提倡书写简体字的先河。1930年,中研院史语所出版了刘复、李家瑞合编的《宋元以来俗字谱》。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出版了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以后多年,各种不同的著作也都纷纷推出了简体字表、简体字典。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成立了“汉字改革委员会”,经反复讨论、决策,终于形成了今天所使用的简化字。1964年公布了《简化字总表》,共收录简化字2236个

简体字源话短长 程荣  汉字古今传承,历史悠久,承载着华夏文明几千年,这是中国人的骄傲。近年来关于汉字简繁问题的话题,再次升温,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好事。而其中简体字只有几十年的说法,似与史实差距较大。 查看现有的历史资料,无论是出土文献还是影印典籍,都能清楚地表明,简体字的历史不是几十年,而是几千年,简体字古已有之。例如,从商代甲骨文开始就能见到当今简化字“从”的身影:两个人一前一后,表示跟从的意思;而繁体的“从”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大约在西周)。又如,商代甲骨文里就有象形的“网”字;在东汉的《说文解字》中以“网”为正体。又如,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虫”的字形,地下出土的西汉马王堆汉墓帛书、银雀山汉墓竹简以及东汉的许多碑刻,昆虫的“虫”大都写作“虫”。其他像“电、云”等简化字,其源头也都见于甲骨文、金文。 汉字发展的史料足以证明,自从有了汉字,就有了简体,而简体与繁体的并存从汉字产生就是客观存在。例如,“众”和“众”出现的历史都能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都是会意字,“众”的写法是:三“人”并列;“众”的写法是:“日(周代讹为‘目’)”下三“人”。经过后代的字形演变,“众”已经完全看不出是“日”下三“人”了,“众”由并排的三“人”写成上边一“人”下边两“人”,“人三为众”,会意犹存。笼统地说,简体字的历史跟繁体字一样长。 汉字经过从甲骨文、金文到隶书、楷书的演变,记写汉语的功能在提高。简体字只是汉字的另一种写法,在汉字发展演变中陆续形成,在长期使用中优胜劣汰,逐渐定型化。现行的简化字表更多地体现为对历代简体字的一种归纳整理和筛选确认,其中绝大多数来源于历代的“俗字”和“手头字”,即历代简体字,不少字早已进入古代字书。例如:“麦”字见于战国末至秦代抄写的睡虎地秦简及汉代的居延简和碑刻中,被收入南朝的《玉篇》;“礼”字在汉碑中常见,被作为战国古文收入《说文解字》;“尘”字最早见于唐代的敦煌变文写本,“笔”字最早见于北齐的隽敬碑和房周陀墓志,这两个字均被收入北宋的《集韵》;“籴(买进粮食)”和“粜(卖出粮食)”,被收入唐代的《干禄字书》;“粮”字见于《墨子·鲁问》等先秦古籍,在东汉碑文中也多见,被收入《玉篇》;“递”字也被收入《玉篇》;“犹”字见于唐代敦煌变文和元代抄本《京本通俗小说》,后被明代字书《正字通》收入;“迁”字最早见于宋代刊行的《古列女传》,后来也被《正字通》收入;“战”字见于明末的官府文书档案《兵科抄出》和清初的《目连记弹词》,1932年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其中。 不少简化字源于草书的楷化。例如:“娄”字来源于汉代草书,历代书法家笔下多有与“娄”相似的草书写法,楷化后的字形最早见于宋刊《古列女传》,后来收入《国音常用字汇》;“长”字也源于草书,最早见于汉代史游书写的《急就章》和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梦”字也源于草书,可见于北宋蔡襄、明代李卓吾等人的书法作品,又见于元代刊本《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后来被《康熙字典》收入。其他像“时、东、乐、夹、书、学、觉、为、孙、废、尽、层、办、搀、导、邓、凤、坏、联、邻、伤、实、执、树、应”等等也都是在历史上草书楷化的字。 《宋元以来俗字谱》中汇集了很多简体字,写法跟现代的简化字相同或相近的约有一半以上,如:“实、宝、礼、声、会、怜、怀、搀、罗、听、万、庄、梦、阳、虽、医、凤、义、乱、皱、台、办、战、归、党、辞、断”等;清代雍正皇帝在批对曹雪芹祖父抄家的公文里还曾使用“礼、尔、乱”等简体字;太平天国政府机构也曾采用唐宋以来有生命力的简体字,如“虫、国、饥、弥、为”等;1935年钱玄同的《简体字谱》收有2400多字,1936年容庚的《简体字典》收有4445字;陈光尧的《常用简字表》收有3150字;1937年前北平研究院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约1700字,大多采自宋元以来戏曲小说刻本上的字形。新中国成立以后由国务院批准公布使用的简化字是在千百年来形成的简体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历史渊源悠久,承继脉络清晰。在应用中出现的少量问题可以用多种办法加以解决,不会影响其正常发挥记写汉语的功用。 汉字逐渐由图形化、线条化走向笔画化,经隶变后很多字已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难以会意的会意字;由于古今音的变化,有些字已由原来的谐声变为不谐声或不大谐声,这种变化并非始于当代简化字。例如:“龙”与“龙”,在小篆里就已分成左右两部分,看不出是龙的象形,繁体的“龙”和简化的“龙”都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无论是繁体的“为”还是简化的“为”从篆书开始就很难看出是“人手牵象”的会意字了;“递”是形声字,其声旁在现代已很难发挥标音作用,简化的“递”其声旁与现代读音反而吻合;“燕”和“焦”都是传承字,不存在简繁问题,但由于字形的演变,二者下边的四个点由原本不同变为相同,前者的四个点原本是形象的燕尾,而后者的四个点代表的是“火”。诸如此类都跟是否简化无关。

药   材  

名蘘荷拉   丁   名Zingiber mioga

Rosc(原植物蘘荷)别名苴莆,嘉草,猼且,葍蒩,専苴,芋渠,覆葅,阳藿,阳荷,山姜,观音花,野老姜,土里开花,野生姜,野姜,莲花姜名称考证苴莆(《楚辞》)、嘉草(《周礼》)、猼且(《史记》)、葍蒩(《说文》)、専苴(《楚辞》王逸注)、芋渠(《后汉书》)、覆葅(《别录》)、阳藿(《广西志》)、阳荷(《黔忘》)、山姜、观音花(《浙江中药资源名录》)、野老姜、土里开花、野生姜、野姜、莲花姜(《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科目来源双子叶植物药姜科植物药用部位蘘荷的根茎。本植物的叶(蘘草)、花穗(山麻雀)、果实(蘘荷子)亦供药用。性味归经辛,温。①《别录》:“微温。”②《药性论》:“味辛,有小毒。”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淡,无毒/入肺、肝二经功效主治活血调经、止咳化痰、解毒消肿。治月经不调、咳嗽、疮肿痛、咽喉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研未或鲜者捣汁。外用:捣汁含漱、点眼或捣敷。用药忌宜《本经逢原》:“忌铁。”

炮制方法《雷公炮炙论》:“凡使(白蘘荷),以铜刀刮上粗皮一重了,细切,人沙盆中研如膏,只收取自然汁,炼作煎,却于新盆器中摊令冷,如干胶煎,刮取研用。资源分布分布江西、浙江、贵州、四川等地。古籍考证出自①陶弘景:“今人乃呼赤者为蘘荷,白者为覆葅,叶同一种尔。于人食之,赤者为胜,药用白者。人家种白蘘荷亦云辟蛇。”②《本草图经》:“白蘘荷,旧不著所出州土,今荆、襄江湖间多种之,北地亦有。春初生叶似甘蕉,根似姜而肥,其根茎堪为殖,其性好阴,在木下生者尤美。”③《纲目》:“苏颂《图经》言荆、襄江湖多种,今访之,无复识者。惟杨慎《丹铅录》云:《急就章》注,蘘荷即今甘露,考之《本草》,形性相同,甘露即芭蕉也。崔豹《古今注》云:蘘荷似笆蕉而白色,其子花生根中,花未败时可食,久则消烂矣。根似姜。宜阴翳地依荫而生。又按王晏《山居录》云,蘘荷宜树阴下二月种之。一种永生,不须锄耘,但加粪耳。八月初踏其苗令死,则根滋茂。九月初取其傍生根以为殖,亦可酱藏。十月中以糠覆其根下,则过冬不冻死也。”④《物理小识》:“升庵谓奠荷即甘露,以《急就》注也。东壁谓蘘荷即《上林》搏且,而不知搏且乃芭蕉之转声也。蘘荷似蕉而小,又似芦稷,三月开红花,夏结绿刺房,内有黑子,其根似姜,可殖。蛇不喜此。”

化学成分根茎含a- 蒎烯(a-pinene)、B-蒎烯(B-pine-

ne)、B-水芹烯(B-phellandrene)。相关选方①治指头炎:蘘荷鲜根茎加食盐少许,捣烂外敷。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颈淋巴结结核:鲜蘘荷根茎二两,鲜射干根茎一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喉口中及舌生疮烂:酒渍蘘荷根半日,含漱其汁。(《肘后方》)

④治卒失声,声噎不出:捣蘘荷根,酒和,绞,饮其汁。(《补缺肘后方》) ⑤治杂物眯目不出:白蘘荷根,捣,绞取汁,注目中。 (《圣惠方》)

⑥治伤寒及时气、温病,及头痛、壮热、脉大,始得一日:生蘘荷根、叶合捣,绞取汁,服三、四升。(《补缺肘后方》)

⑦治大叶性肺炎:蘘荷根茎三钱,鱼腥草一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⑧治月信滞:蘘荷根,细切,煎取二升,空心酒调服。(《经验方》)

⑨治跌打损伤:蘘荷根茎五钱至一两,水煎服。或晒干研粉,用黄酒冲服,每次三至五钱。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⑩治吐血,痔血:蘘荷根一把,捣汁三升服之。(《肘后方》) ⑾治妇女产后吃盐过多的盐吼咳累:阳藿,装入猪大肠内,炖服。(《四川中药志》)

原生形态蘘荷多年生草本,高60~90厘米。根茎肥厚,圆柱形,淡**,根粗壮,多数。

叶2列互生,狭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25~35厘米,宽3~6厘米,先端尖,基部渐狭,或短柄状,上面无毛,下面疏生细长毛,或近无毛,中脉粗壮,侧脉羽状,近平行;具叶鞘,抱茎,叶舌2裂,长1厘米。穗状花序自根茎生出,有柄,长6~9厘米,鳞片覆瓦状排列,卵状椭圆形,外部苞片椭圆形,内部披针形,膜质;花大,淡**或白色;花萼管状,长25~3厘米,篦形分裂;花冠管状,裂片披针形,唇瓣倒卵形,基部左右各有1小裂片;雄蕊1,药室向外伸延成一长喙;退化雄蕊2;子房下位。蒴果卵形,成熟时开裂,果皮内面鲜红色。种子黑色或暗褐色,被有白色或灰褐色假种皮。花期夏季。生于山地林荫下或水沟旁,分布江西、浙江、贵州、四川等地。参考出处《本草图经》,《纲目》,《图经》,《丹铅录》,《急就章》,《本草》,《山居录》,《物理小识》,《急就》,《上林》

http://blog163com/zribic@126/blog/static/670833262013317103943106/

祝好!

问题一:泰山传说是什么? 泰山传说  泰山神主管生与死的神权历史,可上溯至先秦时期。据顾炎武《考古录》云,泰山自周末便有了神仙的传说。春秋战国出现阴阳学、五行学之后,泰山就成为阴阳交替、万物发育的地方了。东汉时,由于道教的产生,社会上随之出现了“泰山治鬼说”,泰山神便掌管了天下生杀大权,古帝王降禅之坛,一变而为阎王殿。唐代学者颜师古注《汉书》中“上亲禅高里”之句说:“此’高’字应为高下之高,二死人之里;高里山在泰山前麓,是鬼魄之地。”晋代干宝《搜神记》、张华《博物志》均言泰山掌管生死,书中还有不少托梦做阴间泰山官职而应验的故事。晋陆机的《泰山吟》颂道:“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峻极周以远,层云郁冥冥。梁父亦有馆,蒿里亦有亭。幽岑延万鬼,神房集百灵。长吟泰山侧,慷慨激楚声。”

明人许仲琳在所编《封神演义》中,让姜子牙封周朝武将黄飞虎任东岳大帝之职:“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凡一应生死转化人神仙鬼,俱从东岳勘对,方许施行。”

下面列举一些有关泰山的传说:

盘古开天东岳为首

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这还要从开天辟地的盘古说起。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生活着。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空就变得阴雨连绵。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溢然长逝。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脂膏变成了江河。

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的祖先,而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问题二:泰山的传说? 碧霞元君的来历 凡是爬泰山的人,不论内客还是外宾,没有不拜见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有的慷慨解囊,施舍钱钞;有的虔诚叩首,五体投地。据说,碧霞元君能为众生赐福,消病去灾,所以泰山的香火至今缭绕不绝,每年春天,都有许多人从外地纷至沓来,进香许愿。可是,他们未必知道碧霞元君的来历。 传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建立了周氏王朝后,天下统一,武王认为大臣们开国有功,应该重重有赏。可是,想来想去,却找不出合适的礼物,最后,武王还真想出了个绝顶的好主意,把全国的领地都分给大臣们。这样以来,既显示了他武王的慷概,又能说明他对大臣们的信任;同时考验大臣们是否真的忠君报国;再者,武王这样也就轻松愉快,落得清闲做他的天子就行了。主意一定,武王便把封神大权交给了军师姜子牙,让他分封诸侯。 却说姜子牙分封诸侯,封来封去把全国其他的名山大川、风水宝地都封尽了,就留下了一座东岳泰山。姜子牙早就知道泰山气势雄伟,风景秀丽,是个供人游玩的好地方,他原准备把泰山留给自己,可谁知半路里又杀出个程咬金,武王的护驾大将黄飞虎找上门来,非要把泰山封给他不可。两人正在商榷,不知谁又走漏了风声,黄飞虎的妹妹黄妃也来找姜子牙要地盘,说是武王答应她,要她来找姜子牙。这下可好了,三个都看准了泰山这块宝地,可总不能都去坐呀!这到底如何是好呢?事到如今,只黄氏兄妹就够姜子牙缠的了,自己便不得不打消了坐泰山的念头。不过放弃了也怪可惜,他见黄氏兄妹一个凭护驾有功,一个仗武王后台,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就赌气地对他们说:好了二位,谁也别争,谁也别抢,凭自己的本事,谁先登上泰山,泰山就是谁的。黄飞虎一听,不禁拍手叫绝。他想:凭我一身气力,泰山还能有黄妃的份?可是,身单力孤的黄纪,也没有一点惧色,一口应允了。 黄飞虎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夫,比赛日期一到,便骑上他的麒麟,日夜兼程,从京都直奔泰山。黄妃为比赛绞尽了脑汁,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比赛一开始,她先将自己的鞋子脱下一只,使了个神法,将鞋子扔到玉皇顶上,然后才不慌不忙地向泰山赶来。等到黄妃爬上泰山,兄长早在南天门上等得不耐烦了。 他见黄妃姗姗来迟,便对她说:不行就是不行,别逞能。这回你该服气了吧?。 真是岂有此理!是我先已到此,我以为你在路上出了什么事,前去接你,不想你已绕道赶来。黄妃一本正经地说。 你别胡搅蛮缠,你说先到,有何证据?黄飞虎还真有点着急。 证据吗?当然有,你来看吧。 黄飞虎跟着妹妹来到玉皇顶,只见黄妃的一只绣花鞋端端正正地放在石坪上。尽管有证有据,黄飞虎却从心里不服气,不禁斥责妹妹:你耍滑头。黄妃不紧不慢地说:凭本事嘛,怎么是耍滑头?黄妃自知纸里包不住火,光是兄长一人好对付,等姜子牙他们来就麻烦了。她作出无可奈何的样子对兄长说:咱们兄妹二人,本该是你敬我让,不分你我才是。这样吧;我住山上,你住山下;咱们共管泰山总可以了吧?这样一来,先来的黄飞虎倒做了不晓世理的孬种;后到的黄妃倒成守慷慨大度的好人;把个黄飞虎气得直翻白眼。可也没有办法,谁让她是自己一母同胞的妹妹呢,只好答应了。 等姜子牙赶来,一看便知道黄飞虎上了妹妹的当。可是他见黄氏兄妹都协商妥了,也不好再把事情说破,只好将计就计,把黄飞虎封为泰山神,把黄妃封为碧霞元君,一个在山下天贶殿,一个在山顶碧霞祠。

问题三:泰山的传说有哪些 皇帝封禅,比如秦始皇 《史记封禅书》曰:“自古受命帝王,易(何)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封禅堪称我国古代帝王举行的盛世大典,只有繁荣盛世的帝王才有资格举行,意义有点类试与现代举办奥运会 1秦始皇嬴政 2 汉武帝刘彻 3 汉光武帝刘秀 4唐高宗李治 (周皇帝武则天参与) 5唐玄宗李隆基 史记记载,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丶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汉武帝泰山封禅,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候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嬴丶博二县奉祀泰山,名为奉高县。 汉光武帝封禅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余人整修山道,驺骑3000余人在登封台上垒方石。十五日开始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东南方燔柴祭天。礼毕,乘辇登山,至岱顶少憩后更衣行封礼。二十五日禅梁父山,改年号为建武中元。 唐高宗封禅麟德二年(665年)十月,高宗率文武百官丶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丶于阗丶波斯丶天竺国丶倭国丶新罗丶百济丶高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十二月云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祀坛,上面装饰五色土,号“封祀坛”;在山顶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坛”;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次年二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第三日到社首山“ 降禅坛”祭地神,高宗行初献礼毕,武后升坛亚献。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丶“降禅”丶“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丶登封坛为“万岁台”丶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 唐玄宗封禅唐玄宗于开元十二年(725年)十月率百官丶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封禅礼沿袭乾封旧制。封禅后,封泰山神为“ 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铬》,勒于岱顶大观峰,并令中书令张说撰《封祀坛颂》丶侍中源乾曜撰《社首坛颂》丶礼部尚书苏撰《朝觐坛颂》,均勒石纪德。

问题四:泰山主要景点及其传说 泰山主要景点

岱顶

岱顶,又称玉皇顶,是泰山的最高处,自然景观非常奇特,最为引人入胜的就是因特定地理气象出现的四大奇观:旭日东升、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如果运气好还能看见碧霞宝光、隆冬雾凇等。南天门以上,就可以算作岱顶了,这里共有古建筑群6组,碑碣22块,摩崖刻石260余处。为泰山妙区之所在。岱顶是“天庭仙界”,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便在岱顶筑坛祭天。

玉皇庙

玉皇庙位于位于玉皇顶上。古称太清宫、玉帝观,由山门、玉皇殿、观日亭、望河亭、东西道房组成。其间的300多尊道教诸神泥塑自成体系,艺术地展现了我国道教诸神系统。在道教诸神中,由于“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俗称玉皇大帝)位置最为尊贵,故本道观称作玉皇庙,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泰山最高处的一组古建筑群。

天外村

天外村,位于西溪谷口大众桥西侧,为西路登山之始。这里既是山城结合部也是环山公路与西溪游览公路的交汇点和游客集散地。2000年开始对天外村路进行综合治理,首先建成“天圆地方”广场,“天圆地方”是“天人合一”之意,古帝王封禅大典即是在泰山极顶设圆坛以告天,然后在山下设方坛以祭地,以示“天圆地方”。广场占地总面积35万平方米。

桃花源

桃花源位于泰山西麓,古时因桃花满峪谷而得名。相传,古时桃花源的桃树甚多,从山坡到山顶,众多桃树自早春3月至4月次第开放,红成一片,因此古人又称此地为“红雨川”。桃花源属于泰山“秀区”,融自然山水、地质奇观、宗教文化、野生赤鳞鱼等景观为一体。桃花源的溪中之水源由三条清澈的溪水汇流成的,一是上桃峪来水,另一是龙角山来水,再就是雁群峪来水。

红门宫

红门宫因其西北崖上有二块红色岩石排列似门而得名。现存建筑为明代天启元年所建。庙分东西两院,中间有“飞云阁”相连。东为更衣亭,是旧时达官贵人更衣之所。西为元君庙,有正殿3间,奉九莲菩萨铜像,香火很盛。整组建筑以飞云阁为中心,建筑古老,布局紧凑。阁下有拱门,两侧有楹联“万壑泉声沉宝秀,千峰雪影护禅灵”。因此处清晨日出时通红一片,故有“红门烧日”之说。

天地广场

天地广场为泰山西路登山之始,其址旧称“天外村”。是泰安城区与泰山西路景区的过渡地带。南有龙潭路直通泰山火车站,东过大众桥至冯玉祥先生墓,北经蓄水36万立方米的黑龙潭水库,再沿盘山公路可乘汽车到达中天门。天地广场本世纪初建成。由一代表“天”的圆形广场和一代表“地”的方形广场组成,取“天圆地方”之意。将“天”和“地”连为一体的是一条台阶式精美石雕连廊。

红门

又叫一天门,有红门宫在此。位于岱宗坊北,红门路北首,东临中溪,西靠大藏岭。是登泰山的起点,从这里开始就要开始爬天梯了。红门宫前有“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天阶”三重石坊,形成错落有致、状若天梯的古建筑群。红门宫分东西两院,东为弥勒院,西为红门宫,中由飞云阁相连。岭南崖有红石如门而名,创建时间无考,明清时重修。周围有小洞天可观赏。

碧霞祠

碧霞祠是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极顶之南,天街东首,距岱宗坊约65公里。为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筑群,宋大中祥符年间创建,金碧辉煌,俨然天上宫阙。祠为二进院落,整个建筑以照壁、南神门、山门、香亭为中轴,两侧为东西神门、钟鼓楼、东西御碑亭、东西配殿。左右对称,南低北高,层层递进,高低起伏,参差错落,布局严谨。

万仙楼

万仙楼位于山东泰山红门宫北,跨道门楼式建筑,明万历年间创建。殿内原祀王母,配以列仙,后增祀元君。现神像均无,殿墙四周镶明代朝山进香碑63块。门洞东>>

问题五:泰山奶奶传说的传说由来 碧霞元君,全称是“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奶奶”。据说,泰山奶奶是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与妻金氏所生之女,名玉叶。相貌端庄,为人聪颖。三岁懂得人事,七岁即学道法,曾参拜西王母,十四岁时入天空山黄花洞修炼。天空山,就是泰山;黄花洞,就是山顶石室。三年修炼丹成,成为泰山女神碧霞元君。虽然传说很久远,但泰山女神之受封还是北宋真宗时的事。为什么古代民间十分崇拜泰山奶奶呢?据道教的说法,碧霞元君受玉帝之命,证位仙真,统率泰山岳府之天将神兵,照察人间一切善恶生死之事。而且她神通广大,治病救人,护佑一切农耕、商贾、旅行和婚姻等事。而且,碧霞元君之女侍塑像中有一个抱有婴儿的女子,这是碧霞元君阴佑妇女儿童健康平安,能让无孕得孕,有孕顺产。所以,民间也有把泰山奶奶当成送子娘娘的。碧霞元君全称“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老奶奶”。其诞生年代和身世自古说法不一,有凡女得道说、黄帝玉女说、华山玉女说等等。有史可考的,宋真宗封泰山时,于岱顶玉女池旁得玉女石像,即造神龛供奉其中,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并创建昭真祠。祠于金代改为昭真观,明代称“灵佑宫”,近代称“碧霞祠”。元君庙在泰山上下有很多座,山顶的碧霞祠为主庙,山下的遥参亭、红门宫和灵应宫都是元君行宫。此外,泰山周围遍布很多小的元君庙。明清时,由于碧霞元君影响日益扩大,祀元君的庙宇也从泰山扩展到全国各地,每日里香火旺盛,对其的信仰遍及大半个中国。宋代以后,元君庙遍及全国,每年农历四月十八为祭祀日。《帝京景物略》:“后祠日加广,香火自邹鲁齐秦以至晋冀,祠在北京者,称泰山顶上天仙圣母。”泰山之外,留存至今的大型元君庙有山西太原、山西晋城、山西蒲县、山西万荣、河南新乡、陕西西安等7处。 人们对碧霞元君尊崇倍至的原因有两条:首先,与元君的职司分不开。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王锡爵《东岳碧霞宫碑》记载:“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相交愿,而神亦靡诚弗应。”由此可知,碧霞元君在民众的心理层面上简直是有求必应,无所不能。其次,碧霞元君作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乐善好施的女神,更是让劳苦大众倍觉亲切,从而愈加信赖她,一跃成为民众心目中的慈母、圣母。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碧霞元君的生日,香客多来此祭拜以示庆贺。明清以来,直至今日,民间崇拜泰山奶奶的,一直十分兴盛。碧霞元君神诞之日是农历三月十五日,正是泰山地区春暖花开的时候,每到此时,登顶上山为碧霞元君烧香奉祀、许愿还愿者,常常是山上山下,连成一片。

问题六:泰山的传说故事50字 五十个字根本就不够,我为你奉上解答:

盘古开天东岳为首

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这还要从开天辟地的盘古说起。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生活着。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空就变得阴雨连绵。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溢然长逝。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脂膏变成了江河。

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的祖先,而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问题七:泰山民间故事 泰山石敢当2008-12-03 01:06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要禁压不祥之俗,在民间甚为流行。 关于“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 急就章 》:“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卫有石蜡、石买、石恶,郑有石制,皆为石氏;周有石速,齐有石之纷如,其后以命族 。敢当, 所向无敌也。”颜氏认为,石是姓,敢当为所向无敌意。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七“ 石敢当 ”条中引用了史游的《急就章》及颜氏注,完全同意颜氏的说法。颜师古对石敢当的解释是难以令人满意的。我们知道,《急就章》是当时的儿童启蒙识字书,若据颜注,石敢当就是姓石的那个 人所向无敌,除非姓石的那个人当时名声很大,否则儿童很难接受其说,教书先生也很难讲解清楚。

我们遍查古籍,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位汉代以前的名声很大的无敌英雄石某某,近现代学者邓尔雅指出。石敢当一语 。出《急就章》,本无其人,后人特就文意石敢当以为喻而已。”(《 民俗 》41- 42期合刊 )宗力。刘群二同志亦认为:“西汉史游《急就章》有句云: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以为石乃姓氏,敢当为所向无敌。 说者谓石敢当碑即取所向无敌之文。以镇,此说稍差强人意,然犹未尽。

古语中此类语汇甚多,何故专取于此(《中国民间诸神》) 另一种说法是:认为石敢当是五代汉时的勇士。明人陈断儒的《群碎录》云:“五代汉刘智远时,有勇士名石敢当,其慕古人名以自表见耶?仰即其人与?”杨信民的《姓源珠玑》亦讲“五代刘智远为晋祖押衙,潞王从珂反,愍帝出奔,遇于卫州。智远遣力士石敢当袖铁槌侍。 晋祖与愍帝议事, 智远拥入, 石敢当格斗而死, 智远尽杀帝左右, 因烧传国玺。 石敢当生平逢凶化吉,御侮防危。故后人凡桥路冲要之处,必以石刻其志,书其姓字,以捍居民”。 我们认为,石敢当之石碣(碑)与五代勇士石敢无关,理由有二:(一)遍查旧、新《五代史》,有名石敢而无名石敢当者,亦没有把勇士石敢尊为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据《旧五代史・高祖本记上》记载:“应顺舍,晋高祖镇常山。

唐明宗召赴阙,会闵帝出奔, 与晋高祖相遇于途, 逐俱入卫州,泊于邮舍。闵帝左右谋害晋高祖,帝密遣御士石敢袖铁槌立于晋高祖后。乃有变,敢拥高祖入一室,以巨木塞门,敢寻死焉。帝率众尽杀闵帝左右,逐免晋高祖于难。” 再据《 新五代史・汉本纪要第十 》记载:“ 潞王从珂反,愍帝出奔,高祖自镇州朝京师,遇愍帝于卫州,止传舍,知远遣勇士石敢袖铁槌侍高祖以虞变。高祖与愍帝议事未决,左右欲兵之,知远拥祖入室,敢于左右格斗而死,知远即率兵尽杀愍帝左右,留帝传舍而去。”旧、新《五代史》记载虽然文字上稍有出入,但勇士系石敢而非石敢当则是一致的。(二)石敢当在西汉史游的《急就章》中已见到,莆田县曾出土唐大历五年的“石敢当”石铭,据此,石敢当早于五代之勇士石敢明矣。

清代学者翟灏在《通俗编》里也曾明确指出石敢当与五代之石敢无关:“据《五代史》,刘知远为晋押衙,高祖遇唐愍帝于传舍, 知远使勇士石敢袖锤侍高祖以虞变,谓植石所镌取此,即大历有镌之者,断知此说非矣。” 第三种说法是把“泰山石敢当”说成是“大夫”(即医生)。《茶香室丛钞》卷十记载:“国朝王渔洋山人王世祯)《夫于亭杂录》云: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云能暮夜至人家医病。北人谓医士为大夫,因又名之曰石大夫。按:此五字南中有之,而无医病之说,亦无大夫之称。”单就这段文意即知,泰山石敢当为大夫的说法流传并不广,仅止于北方,而南中皆无。北方何以流传泰山石>>

问题八:关于泰山的传说 、“有眼不识泰山”是经常挂在人们口头的成语,关于这个成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传说:

很久以前,泰山岱宗坊附近住着一对年轻夫妇,小两口很恩爱,婚后一年他们生下了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可是儿子不到一岁就病死了;又过了一年,他们生下了个女儿,可是刚过三天就夭折了。孩子接连夭折给了这个家庭巨大打击。一位过路人听说了这件事,对他俩说,立子不住是名字起得不吉利,今后如再添丁,孩子父亲要在当天深夜到外边走走,碰到什么东西便起个什么名字。一年后,这对夫妇又生下了个儿子,当天夜里,丈夫就走出家门,从王母池走到斗母宫,却什么也没碰到。回家后,丈夫失望地对妻子说:“除了脚下踩的和眼前看的泰山,什么东西都没碰到。”妻子是个聪明人,她忙说:“泰山不是最吉祥的东西吗?我看孩子就叫泰山。”于是两口子商定孩子叫泰山。

泰山长到10岁就去和鲁班学木匠活,泰山除学习木匠外,心思主要用在雕版刻石上。一年后,鲁班见他木工长进不大,就提早解除师约,让泰山回家。泰山回来后并没有气馁,自学成才,雕版刻石遂成拿手好戏。几年后鲁班到泰山买柏木做云梯,在岱庙前看到卖雕版刻画的,深为折服,当他看清眼前之人正是自己的学生泰山时,禁不住脱口感叹道:“我真乃有眼不识泰山!”

这个传说广泛流传在泰山一带,故事曲折,引人入胜,先是泰山的父亲不识“泰山”,后是鲁班不识自己的徒弟“泰山”,“泰山”在这里被人们巧妙化用。“有眼不识泰山”见于民间传说,着实别有风味。

问题九:泰山传说的介绍 泰山传说是山东省的汉族民间传说之一。相传泰山神主管生与死的神权历史,可上溯至先秦时期。据顾炎武《考古录》云,泰山自周末便有了神仙的传说。

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公卿贵族之家,属于以爵位称号为氏,门氏最早为帝尧农官后代,以门第为氏,后成为官吏身份的表征。

据典籍《周礼》记载:凡是公卿、大夫之子,都须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以便入仕为宦,能为宦者,即时出入王公府第时可从正门行走,故称门子。

在门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爵称号为姓氏者,称门氏,为门氏之始,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门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九十七位,在台湾省名列第四百三十五位,人口约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15%左右。

扩展资料

迁徙分布

门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九十七位,在台湾省名列第四百三十五位,人口约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15%左右。

今北京市海淀区、昌平区、丰台区,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天津市的武清县,河北省的唐山市、石家庄市、辛集县、张家口市尚义县、张家口市蔚县、衡水市景县、安平县。

邢台市清河县、沧州市东光县、固安县、保定市顺平县、曲阳县、唐县、邯郸市肥乡县、承德市兴隆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廊坊市香河县、大厂回族自治县、秦皇岛市。

山东省的济南市、淄博市、临沂市平邑县、沂南县、青岛市平度市、即墨市、枣庄市、潍坊市昌乐县、高密市、青州市,烟台市龙口市、蓬莱市、莱阳市、莱西市、滨州市无棣县、菏泽市巨野县、东营市广饶县、利津县、日照市莒县、聊城市冠县、茌平县。

德州市德城区、夏津县,济宁市任城区,济宁市嘉祥县纸坊镇郑山村,山西省的晋城市泽州县,大同市、朔州市应县。

忻州市原平县(崞县),河南省的南阳市镇平县、邓州市、内乡县、淅川县、西峡县、商丘市、驻马店市遂平县、洛阳市嵩县、开封市、三门峡市郏县,安徽省的合肥市、亳州市、淮南市、宣城市泾县。

蚌埠市淮上区、阜阳市颖上县、淮北市濉溪县、六安市寿县,甘肃省的张掖市、天水市、陇南市礼县、庆阳市宁县,陕西省的西安市临潼区、咸阳市礼泉县、乾县、旬邑县。

湖北省的武汉市,广东省的新会市、汕头市,云南省的陇川县,江西省的德兴市,江苏省的苏州市、徐州市,云南省的昆明市,辽宁省的锦州市黑山县、辽阳市、营口市盖县、旅顺市、抚顺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海城市、铁岭市昌图县、凤城县、鞍山市台安县,四川省的成都市。

内江市,吉林省的长春市、梅河口市、榆树市,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佳木斯市,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台湾省等地,均有门氏族人分布。

姓氏发展

关于姓氏图腾的研究,早已有之,文化学家丁山认为,中国古姓大多是图腾的遗留,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也曾指出,中国今日不少姓氏中,都保留着原始图腾名称的遗迹。

民国时期社会学家李玄伯则认为,姓就是图腾的结果,《说文》中有“姓”字,从女旁,生亦声,此字始出现时已比较晚。

殷墟甲骨卜辞文字中虽已有几片残辞中甲骨文相片甲骨文相片见到“姓”,但与《说文》所列这种会意兼形声的“姓”字似有不同,由于甲骨卜辞残破,其在卜辞中用法多不详,仅一片略能知道是作女子之名或字,此种加了女旁(性别符号)之字,一般只作为女子个人名号使用,不同于《说文》中的姓字。

西周古文字中尚未见姓字,春秋时代中期末叶的齐器铭文中有一汉字,左边是“亻”字旁,右边是“生”,不从女,从人,这个汉字亦见于战国时代玺印文字,战国时代晚期秦诅楚文有“姓”这一汉字,由此可知,“姓”字古义上要需从对文献记载爬梳整理去求得。

-门姓

-姓氏

刘运峰

刘运峰,男,汉族,1963年4月出生,河北省束鹿县(今辛集市)人。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文名:刘运峰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北辛集

出生日期:1963年4月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南开大学

代表作品:《鲁海夜航》《书林独语》

职务:南开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人物经历

2004年5月至10月公派赴英国曼彻斯特都市大学(MMU)进修。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系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传播学会编辑出版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天津市解放区文学研究会副会长。2017年1月入选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

研究方向

编辑出版学、编辑出版史、鲁迅与现代文学著作传播等。

主讲课程

编辑出版学、编辑出版史、期刊编辑学、媒体经营和管理、编辑出版理论与实践、编辑出版史专题研究等。

主要贡献

出版书籍

《鲁迅佚文全集》(上、下),群言出版社2001年9月版。

《汉开通褒斜道刻石集联》,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9月版。

《梁瘗鹤铭集联》,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9月版。

《北魏石门铭集联》,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9月版。

《北魏论经书诗集联》,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9月版。

《晋高丽好大王碑集联》,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9月版。

《鲁海夜航》(鲁迅研究论文集),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6月版。

《书林独语》(散文随笔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3月版。

《鲁迅序跋集》(上、下),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6月版。

《孙伯翔论》,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天津市书法家协会2005年4月版。

《鲁迅自选集》(校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初版,2006年3月重印。

《孙伯翔谈艺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1月版。

《秦石鼓文集联》,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1月版。

《汉华山碑集联》,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1月版。

《汉尹宙碑集联》,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1月版。

《鲁迅全集补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版。

《文房清玩——笺纸》,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6月版。

《怎样写魏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6月版。

《鲁迅书衣百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

《鲁迅先生纪念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中国书法全集》(10、11)——三国两晋南北朝碑刻摩崖卷,荣宝斋出版社2007年8月版。

《门外集》(财经、新闻、编辑文集),2007年9月版。

《汉开母庙石阙铭集联》,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6月版。

《齐陇东王感孝颂集联》,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6月版。

《唐争座位帖集联》,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6月版。

《读书与做人——近代名人大学演讲录》,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版。

《鲁迅著作考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版。

《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1917-1927),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

《芸斋小说》,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版。

《藏书——因鲁迅而展开》,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年4月版。

“中国历代碑帖集联”20种。计有《周散氏盘集联》、《周毛公鼎集联》、《周虢季子白盘集联》、《秦石鼓文集联》(再版)、《秦会稽刻石集联》、《汉开母庙石阙铭集联》(再版)、《汉祀三公山碑集联》、《汉西狭颂集联》、《汉曹全碑集联》、《汉孔宙碑集联》、《汉封龙山颂集联》、《汉礼器碑集联》、《汉史晨碑集联》、《汉张迁碑集联》、《晋高丽好大王碑集联》(再版)、《晋爨宝子碑集联》、《北魏张猛龙碑集联》、《北魏张黑女墓志集联》、《北齐泰山经石峪金刚经集联》、《唐孙过庭书谱集联》,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5月版。

“中国历代碑帖集联”13种(与刘璁合编)。计有《周颂鼎集联》、《周大盂鼎集联》、《秦峄山碑集联》、《秦碣石颂集联》、《汉鲁峻碑集联》、《汉夏承碑集联》、《汉景君碑集联》、《汉樊敏碑集联》、《汉衡方碑集联》、《汉武梁祠画像题字集联》、《唐虞世南书孔子庙堂碑集联》、《唐李阳冰书谦卦集联》、《明宋克书急就章集联》,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7月版。

《马蹄湖边忆旧游》(散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版。

《刘运峰书法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1月版。

《版本文本故实——中国现代文学与传播论丛》,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版。

《中国书法赏珍》,上海远东出版社,2015年5月版。

《马蹄湖边忆旧游——有关南开的人和事》,南开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

《那时书妆——“百花小开本”散文书衣》,百花文艺出版社,2016年8月

《艺苑朝华(附《木刻纪程》)》(校订),南开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

撰写论文

“南北朝书法的时代背景与艺术特征”,收录《天津书法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

“浅谈《鲁迅全集》的修订”,《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第7期。(CSSCI收录)

“鲁迅致胡适信的一处笔误”,《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第9期。(CSSCI收录)

“一封写在名片上的信——关于鲁迅致李小峰书简”,《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4期。

“孙犁一丝不苟的编辑风格”,《编辑学刊》2002年第4期。(CSSCI收录)

“关于鲁迅佚文辑录工作的回顾与展望”,《鲁迅的世界世界的鲁迅——纪念鲁迅诞辰12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远方出版社2002年8月版。

“鲁迅、茅盾致红军信及其他——就《鲁迅全集》的修订与陈福康、王锡荣先生商榷”,《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9期。(CSSCI收录)

“孙伯翔艺术初论”,收录《21世纪书法·天津论坛学术论文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9月版。

“加入WTO与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2年第16期。

“《按语》应看作鲁迅佚文”,《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2期。(CSSCI收录)

“编辑的命运——由纪念林辰先生而引出的题外话”,《中国编辑》2003年第2期。

“农民增收过程中的政府作为”,《财政研究》2003年第2期。(CSSCI收录)

“《两地书》中缺少的第六封信”,《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3期。(CSSCI收录)

“农民脱贫,政府有责——关于‘三农’问题的札记”,《天津财税》2003年第11期。

“孙犁晚年著作勘误举例”,《中华读书报》2004年3月21日。

“请新版《鲁迅全集》编注者切不要将‘读书滋味长’改为‘诗书滋味长’”,《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第12期。(CSSCI收录)

“写天写地写平生——孙伯翔先生和他的书法艺术”,收录《孙伯翔书画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1月版。

“鲁迅所拟书籍广告和说明文字三则考辨”,《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3期。

“天津市部分边缘地区税费流失情况调查”,《天津经济》2005年第4期。

“‘无偿性’是税收的基本特征吗?”,《涉外税务》2005年第5期。

“‘税收无偿性’辨析”,《国税论坛》,2005年第6期。

“孙犁——在抗战中普及宣传鲁迅(上、下)”,《天津日报》2005年9月4日,9月6日。

“鲁迅史料研究(2002-2003)”,收录《鲁迅研究年鉴-2003》,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鲁迅佚文研究(2002-2003)”,收录《鲁迅研究年鉴-2003》,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二元结构’视角下农村税费改革的探讨——兼论城乡税制的统一”,《天津经济》2005年第11期。

“《苏曼殊全集》广告为鲁迅所拟考”,《鲁迅研究月刊》2006年第1期。

“《鲁迅、茅盾致红军贺信》,茅盾生前怎样说——读《尘封的记忆——茅盾友朋手札》札记”,《鲁迅研究月刊》2006年第6期。

“2005年鲁迅佚文研究述评”,收录《鲁迅研究年鉴—2005》,河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鲁迅与《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的出版”,《出版史料》2006年第4期。

“鲁迅《哀范君三章》考辨”,《文学与文化》第7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

“王仰晨先生书信笺释”,《出版史料》,2007年第4期。

“2005年版《鲁迅全集》编校刍议”,《文学与文化》第8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

“‘杂’字开路,突出综合素质和运用能力培养”,《中国编辑》2008年第3期。(CSSCI收录)

“新版《鲁迅全集》得与失——2005年版《鲁迅全集》出版研究综述(2006-2007)”,《鲁迅研究月刊》2008年第8期。(CSSCI收录)

“《鲁迅全集》不误”,《鲁迅研究月刊》2008年第12期。(CSSCI收录)

“浅谈两年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南开教育论丛》2008年第期

“再为2005年版《鲁迅全集·日记》校订一字”,《鲁迅研究月刊》2009年第1期。(CSSCI收录)

“毛泽东诗词异文考”,《文学与文化》第9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

“为《想念启功》一书指谬”(与崔浩天合作),《中国编辑》2009年第2期。(CSSCI收录)

“鲁迅译文的编辑与出版”,《新文学史料》2009年第2期。(CSSCI收录)《新华文摘》2009年第19期转载。

“渐行渐远的文房清玩——笺纸”,《文史知识》2009年第8期。(CSSCI收录)

“给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建议”,《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8年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北平笺谱》和《北京笺谱》区别何在”,《鲁迅研究月刊》2009年第11期。(CSSCI收录)

“为《藏家鲁迅》指谬”,《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12期。(CSSCI收录)

“孙犁文集版本比较研究”,《文学与文化》第10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慢些,慢些,再慢些”,”,《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第2期。(CSSCI收录)

“《救亡情报》对鲁迅的报道”,《新闻与写作》2010年第2期。

“试谈报业集团经营与管理对策”,《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说唐卡”,《文史知识》2010年第10期。

“文房清玩——笺纸”(上下),《世界文化》2011年第1期、第2期。

“郭沫若对《水调歌头·赞焦裕禄》的改动”,《郭沫若学刊》2011年第2期。

“鲁迅《集外集》编辑出版始末”,《现代中文学刊》2011年第4期。

《萝轩变古笺谱》述略,《文学与文化》2011年第4期。

学者风范书生本色——关于鲁迅的随想,《今古大观》2011年第5期。

孙犁在抗战期间对鲁迅的宣传和普及,收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11月。

1938年版《鲁迅全集》编辑出版述略,《出版博物馆》2012年第4期。

关于孙犁的《鲁迅、鲁迅的故事》,《鲁迅研究月刊》2013年第1期。(CSSCI收录)

《鲁迅诗稿》的版本变迁,《出版史料》2013年第1期。

这样的编校质量,怎教人放心得下?——为《晚晴集——曾敏之记述的人物沧桑》指谬,《现代出版》2013年第2期。(CSSCI收录)

残缺与凌乱:“光明版”《鲁迅全集》,《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第5期。(CSSCI收录)

从《老来少》到《洋女婿土老帽》——有关“南腔北调丛书”的一个小掌故,《出版史料》2013年第3期。

宝刀不老,翰墨常新——观孙伯翔先生近作,《中国书法》2013年第10期。(CSSCI收录)

鲁迅和易培基交往考,《鲁迅研究月刊》2013年第9期。(CSSCI收录)

书法作品中的郭沫若集外文——读《郭沫若书法集》札记,收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团体优秀论文选》,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试述编辑与教师职业的异曲同工——从叶圣陶先生的一席话谈起,《中国编辑》2014年第2期。(CSSCI收录)人大复印资料《出版业》2014年第5期全文转载。

删除四篇为哪般?——《燕山夜话》新旧版本之比较(与高欣然合作),《现代出版》2014年第2期。(CSSCI收录)

孙犁晚年的一场婚变,《新文学史料》2014年第2期。(CSSCI收录)

移动互联时代的媒体融合,《世界文化》2014年第10期。

《北大回忆》一书中的硬伤(与段煜合作),《中国图书评论》2014年第10期。(CSSCI收录)

抉_幽隐注周俞——《周作人俞平伯往来通信集》读后,《出版广角》2014年第11期。(CSSCI收录)

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叶圣陶研究年刊》(2014),开明出版社2014年12月版。

孙犁:解放区走来的文学巨匠,《三津谭往》(2013),天津古籍出版社2015年1月版。

贺敬之《放歌集》版本的变迁(与李维合作),《文化月刊》2015年第1期。

《冀中一日》出版考述,《中国出版史研究》2015年第2期。

素养,永远是第一位的,《青年记者》,2016年1月(上)。(CSSCI收录)

出版专业硕士书刊纠错能力的培养,《现代出版》2016年第1期。(CSSCI收录)

鲁迅周作人兄弟失和探微,《今晚报》(深读版)2016年4月29日。

南开《东北地理教本》重印记,《中国编辑》2016年第4期。(CSSCI收录)

鲁迅与马裕藻、马衡兄弟交往考,《绍兴鲁迅研究》(2016),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8月版。

周作人致舒新城书简三封略考,《中国出版史研究》2016年第3期。

创作现场与传播流变——《骆驼祥子》文本变异初探(与董仕衍合作),《文学与文化》2017年第1期。

《西清砚谱》述略,《中国出版史研究》2017年第1期。

滋芝兰于九畹,求新声于异邦——鲁迅的版画编辑活动,《光明日报》2017年5月18日

从孙犁手迹看其晚年生活与心态,《读书》2017年第7期。(CSSCI收录,《散文海外版》全文转载)

意在扶植刚健质朴的文艺——鲁迅对外国版画的编辑与出版,《中国编辑》2017年第7期。

鲁迅先生和《死魂灵百图》,《世界文化》2017年第8期。

1958年版《鲁迅全集》的编辑与出版,《中国出版史研究》2017年第3期。

鲁迅先生和《苏联版画集》,《世界文化》2017年第9期。

鲁迅先生和《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一个人的受难》及《插图》,《世界文化》2017年第10期。

文化自信与传播正能量,《现代视听》2017年第10期。

鲁迅先生和《艺苑朝华》及《木刻纪程》,《世界文化》2017年第11期。

浅谈鲁迅作品的汇校,《关东学刊》2017年第11期。

鲁迅先生和《引玉集》,《世界文化》2017年第12期。

新闻作品

“虚拟经济:成因、特点和影响——访南开大学刘骏民博士”,《天津财税》2001年第2期。

“走近政府采购——天津市政府采购活动侧记”,《天津财税》2001年第5期。

“构建中国的公共财政框架——访中国人民大学高培勇教授”,《天津财税》2001年第6期。

“让孩子们拥有更多更好的电脑——天津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设备配置项目公开招标活动纪实”,《天津财税》2002年第1期。

“为了300亿的财政收入”,《天津财税》2002年第3期。

“贫富差距与政府作为——访南开大学朱光磊教授”,《天津财税》2002年第6期。

“一位坚持独立思考的经济学家——记王亘坚教授”,《天津财税》2002年第10期。

“个人所得税大聚焦”,《天津财税》2002年第10期。

“大师之路——记杨敬年教授”,《天津财税》2003年第1期。

“不辞艰辛,孜孜以求——记魏埙教授”,《天津财税》2003年第4期。

“以实事求是为灵魂的经济学家——记谷书堂教授”,《天津财税》2003年第4期。

“‘为巴金编书,我感到高兴’——访王仰晨先生”,《中国编辑》,2004年第1期。

此外,应邀为《中国书画报》“翰海赏珍”、“近现代名家书迹大观”、“走进故宫博物院”“走进南京博物院”等栏目撰写书法赏析文章,现已发表60余篇。

获奖记录

2001年1月,论文《南北朝碑刻书法的时代背景及艺术特征》在天津市2000年度书法论文征集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优秀论文。

2002年5月,论文《加入WTO与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获天津市财政局专业技术论文评比一等奖。

2002年9月,论文《孙伯翔艺术初论》被评为“二十一世纪书法·天津论坛”优秀论文。

2003年12月,被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第三届天津市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2004年10月,论文《农民增收过程中的政府作为》被评为天津市财税系统调研成果一等奖。

2005年12月,论文《“税收无偿性”辨析》和调查报告《天津市部分边缘地区税费流失情况调查》均获天津市财税系统调研成果二等奖。

2006年9月,被天津市总工会、天津市文化局、今晚传媒集团、天津电视台授予“职工艺术家”称号。

2010年5月,获南开大学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

2011年2月,获天津市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11年10月,获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优秀论文奖。

2011年12月,获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