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画像为什么要露出两颗大门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2收藏

孔子的画像为什么要露出两颗大门牙?,第1张

孔子的画像露出的两颗大门牙,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丑陋,在当时叫作“骈齿”,是有很深的寓意,一般帝王才会有,而孔子露出代表他有圣人的仪容

古代自有笑不露齿的说法,特别是女孩子,如果不这样,会被人觉得没有家教,或者家风不好。而我们观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画像时,我们会看到露出了两颗大门牙,是否代表了他没有良好的家教呢?

其实不是这样的,孔子露出的两颗大门牙,不是没有良好家教的表现,恰恰相反,代表了他有圣人的仪容,也就是他就是圣人。

露出的牙齿,在当时的社会,有特定的名称,叫作“骈齿”。科学的解释,就是一排整齐的龅牙。在现代人看来,这绝非让人变得更漂亮,但是这种龅牙在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念里,却有更深远的寓意。

“骈齿”代表的帝王之像,而反映在普通人身上,即如果一个普通人的画像在当时如果被画出骈齿,意味着他在人们心目的地位非常高,对社会影响深远,就像孔子。

“骈齿”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中的帝喾,这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史料《竹书纪年》中得到印证,“ 帝喾 高辛氏 ,生而骈齿,有圣德。” 另外,像西周的开过君王周武王、南唐后主李煜,也都有骈齿。

骈齿更多的凌驾于了审美之外、之上,代表了政治统治、伦理道德层面上的含义,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孔子的画像的画法了。

牙关紧急为症状名。指牙关紧收,口不能开。多由痰气风火壅阻经络所致。见《卫生宝鉴·咽喉口齿门》。《万病回春·中风》:“凡卒中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急者,此中风痰也。”《张氏医通》卷一:“阳中者,面色赤,唇焦,牙关紧急,上视强直,掉眩烦渴。……痰气闭塞,牛黄清心丸;痰热闭遏,清心牛黄丸。”《证治要诀》卷一:“破伤风者,因皮肉曾破伤处,风从疮口入,其证项强,牙关紧,状如发痉。”又“中气,因七情内伤,气逆为病,痰潮昏塞,牙关紧急。”治疗用苏合香丸灌之。本症可见于中风、痉病、惊厥等疾。参见口噤:口噤为症状名。指牙关紧急,口不能张开的症状。见《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可因内有积热,外中风邪,痰凝气滞,瘀阻经络所致。《医碥》卷一:“口噤即牙关不开也。由气血凝结于牙关筋脉,不能活动,以苏合丸或生南星为末擦牙或以郁金、藜芦末搐鼻或针人中颊车。”《张氏医通》卷一:“口噤不能开,肝风乘胃故也。……风邪乘虚人其筋则挛,故令口眼斜,牙关急而口噤也。秦艽升麻汤。”“痰迷心窍,昏愦,口噤不能言,涤痰汤。”本症可见于中风、痉病、惊厥等疾患。

详见百科词条:牙关紧急 [ 最后修订于2015/10/29 15:34:53 共46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牙齿和脸一样,是一个人的“门面”,对牙齿不好看的,不平整者被称为“龌”,咬合不齐者被称为“龊”。“龌龊”本是形容一个人的牙齿不好看,最后引申为道德品质低下。可见,古人对“门面”的在意程度。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6-7亿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牙病,我国达到牙齿健康标准的人不足1%,人均有2个龋齿以上。口腔健康问题已如旧时王谢堂前燕一般,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关于龋齿,其实古人早就知道

其实古代先民很早就对龋齿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甲骨文中已经有了“龋”的形象,其字形类似牙齿生虫的象形,这表明古人很清楚的知道龋齿是虫蛀引起的,牙齿被虫儿吃掉了。即使时至今日,民间仍然把龋齿叫做“虫牙”。

二、深受牙疾困扰的古人

古人也和我们一样,深受牙疾困扰。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对好友刘师服的一口大白牙深表艳羡,在《赠刘师服》一诗中咏叹到:“羡君齿牙牢且洁,大肉硬饼如刀截。我今牙豁落者多,所存十馀皆兀臲(音“聂”)。匙抄烂饭稳送之,合口软嚼如牛呞。妻儿恐我生怅望,盘中不饤栗与梨。”你的牙齿啊牢固又洁白,吃起大肉和硬饼就像用刀切菜一样犀利。我的牙齿豁落的甚多,有幸剩下来的也都是摇摇晃晃、松松散散,随时可能脱落。吃饭也只敢慢慢的吃软的,妻儿恐我身心惆怅,连栗子和梨子都不给放!呜呼哀哉,谁曾想大名鼎鼎的韩昌黎会因为牙口不好,沦落得吃“软饭”的境地。所以各位小伙伴们一定要爱护好自己的牙齿呀!那么深受牙疾困扰的古人是如何做好牙齿的清洁和保护从而使自己有一口牢固且洁白的牙齿的呢?且听我给大家娓娓道来。

三、保护牙齿,古人有妙招

古人护齿妙招第一招,漱口。《礼记·内侧》记载:“鸡初鸣,咸盥漱。”,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就有清晨以盐水漱口的习惯。此外,《礼记》中还有“虚口”的记载,“虚口”是指吃完饭了要以酒漱口,以清洁口腔。汉医学家淳于意在“齐中大夫病龋齿”案例中,明确提出患者的龋齿乃“食而不漱”所导致。东汉《金丹全书》记载:“饮食之毒,积于牙缝,于当日夜晚洗刷,则垢污尽去,齿自不坏”。北宋苏东坡著《东坡集》杂记中的《漱茶说》记有“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烦腻即去……缘此渐坚密,蠹病自已。”可见,古人不仅清晨用盐水漱口,饭后也会以浓茶漱口,古人的口腔卫生习惯还是很好的。

古人护齿妙招第二招,剔牙。使用牙签,比徒手剔牙要文明的多而且更加卫生,有利于去除积塞在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如何剔牙,古人颇有讲究,《礼记·曲礼上》记载:“毋絮羹,毋刺齿”。这里讲的“毋刺齿”就是指不要当众剔牙,可见古人还是很讲餐桌礼仪的。东汉末三国时牙签的使用就很常见了。《陆士龙集·与兄平原书》记载,西晋人陆士龙在邺城时,曾亲眼看到曹操生前所使用的物品,并且他还从“曹公器物”中,“取其剔齿纤一个,今送以见兄。”可见,三国奸雄曹操也有剔牙的习惯。元代赵孟在《老态》一诗中也有“食肉先寻剔牙签”的句子,看来古人颇知食肉一时爽,塞牙很痛苦。

这是我帮你找的 希望对你有用 秦汉时期: 关于口腔、牙齿之清洁、健美、疾病、保健已有了比较高的要求。例如:《诗经·卫风·硕人》中形容美女牙齿“齿如瓠犀”,即指牙齿要如同葫芦子一样整齐洁白。反之,对牙齿参差不齐者则称之为龃龉,咬合不齐者病之为龊,排列不正者称为龇,不平整者为龋,均视之为病态。为了保持口腔卫生和预防牙齿疾病,除强调饭后漱口等外,此时尺有剔除齿缝间食物残渣的习惯。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发掘了汉末三国东吴时代的高荣墓葬。其中有一个金制的,两端分别为耳挖勺和小杨枝的龙形器物。小杨枝是龙的尾部,圆形,末端尖。研究者考证认为此系墓主人生前用来剔除齿间食物残渣的口腔清扫用具,此小杨枝也就是今之牙签的雏形(周大成:江西省南昌市东吴高荣墓发现的金制小杨枝,日本齿科医史学会会志8(2):23-24,1981)。 三国两晋南北朝: 在口腔卫生保健方面,西晋始见”牙签”之记载。晋·陆云在致其兄陆机书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签,今以一枚寄兄”(周大成:中国口腔医学发展简史。日本齿科医史学会会志,8(3):1-9,1981)之语。其制法虽不知其详,但可看出,牙签当时尚属罕见之物。 隋唐五代时期: 揩齿以保口齿清洁,当时已渐趋流行。其方法主要有“杨枝揩齿法”和手指揩齿法”两种,《处台秘要》中载有“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手指揩齿法见于晚唐敦煌壁画中的“劳度叉斗圣图”。至于洁牙剂,或为盐、或为药物散剂。 两宋时期: 《太平圣惠方》指出刷牙匠早晚行之。《太平圣惠方》还载有药膏药齿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细辛,等每用擦牙,此可谓今之药物牙膏的雏型,在宋代已有植毛牙刷。宋·周守中《养生类纂》:“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在欧洲,约500年后所记述的植毛牙刷与周守中的记录相同。 PS:两宋后,根据资料来看中国的口腔清洁方法没有再发展,想是一直沿用旧法。不过口腔各种病理的医疗倒有着一定的发展。 另附上关于"漱"的记载: "漱"即洗涤的意思。在古书中早有记载,例如:《礼记·内则》:"鸡初鸣,咸盥洗。"说明古代已养成了早晨进行"盥洗"的习惯。这里的"盥洗"也可能包括漱口在内。直接关于"漱口"的记载,见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这里指的是饭后漱口,也有人主张晚上漱口,认为晚上漱口对保护牙齿有更大的效果。宋代张呆著《医说》;"世人奉养,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去齿间所积,牙亦坚固。"后来有更多人主张,每天早晚两次漱口;以保持口腔卫生。 在刷牙工具没有发明之前,古代漱口普遍采用含漱法,以盐水、浓茶、酒为漱口剂,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口齿牢密。"《延寿书》有用浓茶漱口的记载,"凡饮食讫,辊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齿,得茶漱涤,不觉脱去而不烦挑剔也。盖齿性便苦,缘此渐坚牢而齿蠢且自去矣。"据现代药理分析,茶叶中除有维生素外,还含有单宁和少量的氟化合物,单宁具有抗菌、杀菌作用。氟化合物确有防止龋齿的作用。说明古代主张用浓茶漱口预防龋齿,是符合科学原理的。关于酒剂漱口,《医说》:"刘几年七十余多,精神不衰,每一饮酒辄一漱口,虽醉不忘也,曰此可以无齿疾。"这都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后,我国人民在含漱法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揩齿法。 此外,有关学者认为,我国是最先使用牙刷的国家。因为在辽墓穴中发现过骨质的牙刷柄,它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牙刷实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时间。不过,墩煌石窟中的壁画表明,古人是用右手中指当“牙刷”用的。到明代更有人主张用左右手同时擦牙。可见,那时的牙刷使用还不是普遍。 莫高窟的经变画,如唐《劳度叉斗经变》中,描绘“外道”最终皈依佛法时,常常进行洗浴、剃度、揩齿的情景。揩齿就是刷牙。古人刷牙的方法正像画上这样:先用一手的食指和中指蘸些药物,抹在牙齿上,再用牙刷去刷。 印度人曾经用杨枝刷牙,所以杨枝又叫“木齿”。不仅如此,鉴于牙齿的健康在全身健康方面所居的重要地位,印度人还把赠送杨枝作为“祝您健康”的一种表示呢。后来此法传入我国,我国人民也逐渐学会了这种刷牙方式。古医书《外台秘要》说,用杨枝将一头咬软,蘸了药物揩牙,可使牙“香而光洁”。 在往昔,齿木据说是僧人必备的日常用品之一。辰起及餐毕,僧人都要将齿木嚼成细条状,用来剔除齿间残物。它兼有牙刷和牙签的功能。洁牙之后,方可去诵经礼拜。佛经《华严经》上甚至把嚼杨枝归纳有十大好处。它们是:1消宿食;2除痰疾;3解众毒;4去齿垢;5发口香;6能名目;7润泽喉咙;8唇无皱裂;9增益声气;10食不爽味。 当然,虽说杨枝是洁牙的常用“齿木”,但齿木又并非只限于杨枝。百姓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找寻合适的洁牙材料。槐枝、桃枝、葛藤等都与杨枝一样有苦、涩、辛、辣的味道,所以它们也可以成为齿木。 没有牙膏的时代,大家不仅能找到洁齿的材料,而且用“嚼”的方法来洁齿,看来比“刷”更为方便,实用。那么,咀嚼嫩树枝用以洁牙的效果究竟如何呢?古今都认为确有良效。李时珍也说,用嫩柳枝“削为牙枝,涤齿甚妙” 转贴的 ,每晚用盐清洁牙齿 1 回答者: 一个厨师 - 十七级 2009-2-12 20:27 我来评论>>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经典! 相关内容 古人刷牙吗?用什么清洁牙齿?牙线怎么使用? 1 2009-8-24 请问,,以前,人用盐来清洁牙齿,那么古人妇女,用什么代替卫生巾? 2006-3-10 古人每天怎样清洁牙齿 2 2007-11-8 古人是怎么清洁牙齿的? 2008-7-16 古人是怎么美白牙齿的 2007-5-22 查看同主题问题: 古人 牙齿 其他回答 共 7 条 用柳条占盐来刷。 回答者: 华丽的开端 - 二级 2009-2-12 20:24 古人,按严格来说,不叫“刷”牙,而是清洁牙齿。古罗马,人们用手蘸着白垩土和动物骨头的粉末来用物理摩擦清洁牙齿,17世纪加入了薄荷,称为“牙粉”;欧洲有个叫威廉·艾利斯的被捕皮匠,在监狱中发明了最初的牙刷,把一根骨头上扎几个眼,然后把猪毛穿过去;在中国,人们最初用盐水清洁口腔,后来开始咀嚼草珊瑚、两面针、田七等中草药,含服咀嚼喝剩的茶叶,用竹盐(盐放在竹桶里烧)摩擦牙齿。

记得采纳啊

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他的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江河,他的筋脉变成道路。

他的肌肉变成田土,他的头发变成天上的星星,他浑身的汗毛变成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都变成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温润的宝玉,就是那最没有用处的身上出的汗,也变成清露和甘霖。

扩展资料

从壮族民间流传的盘古神话中所反映的兄妹结婚以及对于磨刀石、葫芦及雷王的崇拜等形态古老的内容,证明来宾壮族盘古文化起源于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朝任_在《述异记》中有“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祝祀”的记载。

这是已知的古籍上关于“盘古祠”的最早记载。当代著名神话学家袁珂先生认为,“桂林郡”就在今来宾市象州县境内。到明清时期,来宾的盘古信仰达到鼎盛阶段,盘古庙在各地大量出现。到了20世纪90年代,积淀深厚的来宾盘古文化再度兴旺起来,有关盘古信仰和传统习俗得到了恢复。

-盘古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