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中国,日本,韩国文化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关于古代中国,日本,韩国文化,第1张

中国、韩国、日本的文化都是汉文化。日本的兵器,建筑是唐朝时传过去的,只不过后来中国继续发展,日本独居海外,没有跟上形势的趟。武士这个名词源于中国,忍术、茶道源于禅宗。

朝鲜历来是中国的藩属国,在文化方面一直向中国学习,也以炎黄子孙自居。不同之处只有生活习惯和语言。

这个就很多了,比方说像韩国人和日本人的传统服饰就是汲取了汉服的特征,以及语言方面,其实日语和韩语有不少词汇的发音也是借鉴了汉语,特别是日语,日语不仅仅文字带着很多汉字,而且有时候说话的发音也是借鉴了吴语发音,以及日本的茶道,武术,围棋这些都是从大唐时期学来的,并且把这一种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韩国也是属于儒家文化圈,很多宗教和节日和我国传统文化很接近。

相信大家都知道,在东亚地区的日本与韩国,这两座国家的经济都是发展的不错的,虽然面积不大,但是人均gdp以及制造业,都在世界上有着一定的影响力,特别是日本,很多方面甚至已经代表了东亚文化,而日韩的传统文化,其实多多少少都受到了我国的历史影响,如果你来到首尔或者是东京大阪,会发现这里的古建筑和我国几乎一模一样,尤其是日本京都,其实不仅仅是建筑,日本和韩国还有很多方面都受到了中华文化影响。

比方说文字和语言也是一个例子,虽然我们无法直接听懂韩语和日语,但是韩语和日语和汉语依旧脱不了关系,日语当中很多词汇和发音,都和汉语比较接近,有一定程度借鉴了汉语当中吴方言的发音,所以很多北方人听上海话,苏州话,不仅仅感觉听不懂,还会吴语说话语气叽里呱啦很像日语,还有韩语也有很多词汇发音和汉语几乎一样,包括两国的文字体系也保留了一些汉字。

日本的茶道,围棋也是源自于大唐,当时遣唐使就从大唐学来了这些传统文化,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现在看到了日本武士,以及武士刀,实际上都是模仿我国当年大唐的武士,当时的唐刀,也是武士刀的祖宗了,只不过有些传统文化日本给继承下来了,反而被我们给慢慢淡忘掉了,包括汉服,韩服,和服都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毕竟都是起源于汉族的传统服饰。

儒学对朝鲜的影响:

儒教是一种人文思想,伦理道德对人产生的教化作用,并非宗教。即,儒教是一种没有神的宗教。儒教思想从中国传入韩半岛。高句丽百济新罗这三个国家都很早就发行了与儒教有关的文献。儒教非常重视人们之间的礼仪。因此韩国又被称为‘东方礼仪之国’。儒教对韩国的社会,文化,教育,个人思想等各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儒教的价值观念至今仍留在韩国人的心目中,韩国人保持了儒教的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

朝鲜王朝把儒教当作国家统治理念,对佛教进行高压政策。到了16世纪,儒教对朝鲜时代的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根据儒教的理念,以科举制度(选拔国家官吏的考试)和政治制度为主轴的朝鲜王朝是直到1894年实行‘甲午改革’、废除科举制度为止,一直是在亚洲的国家当中最深受儒教影响的国家之一。

虽然现在儒教在政治或文化领域不能再发挥原来的作用,可是韩国人的世界观、生活方式还仍旧以孝、忠、礼等儒教理念为根基,所以可以说韩国人仍然受着儒教的影响。在文庙和乡教(儒教祀堂),每年农历2月和8月都对孔子和他的弟子拜祭祀。

韩国的儒学学派

退溪李滉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韩国�0�9史上不仅是最著名的学者,也是非常优秀的教育家。退溪过世以后,他的学术师承集团汇集成的退溪学派, 分成为四大支脉 即,安东北部以礼安县为中心的赵穆一脉、安东东部以临洞县为中心的金诚一一脉、安东西部以丰山县为中心的柳成龙一脉和南部以星州牧为中心的郑逑一脉。除了人们常说的以 "溪门(\'退溪门下\'的简称)四大弟子"为中心而形成的这些支脉外,还有以奇大升为中心形成的湖南一脉和以曹好益为中心形成的关西一脉,但他们所展示出的活动能力还不足以发展成为一个学派。

以安东为中心,沿东西南北四脉分化的退溪学派在向下一代过渡的同时,又经历了不少变化。受 "仁祖反正(1623年,首尔的西人党派发动军事政变,驱逐据守在庆尚道南部的北人党派,从而掌握了政权的事件)" 政治巨浪的侵袭,原与北人派交好的赵穆一脉遭到沉重的打击,丧失了自立能力,被金诚一一脉和柳成龙一脉吸收。而郑逑一脉则被首尔的许穆和仁同的张显光分别继承,在庆尚道以星州、漆古和仁同等地为中心形成了寒旅学派,首尔的郑逑一脉则发展成为许穆-李滉-丁若镛相继而成的首尔实学派。

经过以上变迁,在安东地区,柳成龙一脉和金诚一一脉逐渐成为学术主流,他们统合了其它小的支脉,并发展成为西厓学派和鹤峰学派。以安东府为中心,东面的鹤峰学派和西面的西厓学派渐渐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师承关系,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前半期,但这两派在学术上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别,因而未形成文化差异。也就是说,安东的儒教文化实际上就是指岭南学派中的退溪学派的儒教文化,说得更具体些,即,400年的时间里植根于安东地区并发展壮大的鹤峰和西厓两学派的文化。

作为岭南学派核心的退溪学派的这两支,是与前代以金宗直的弟子为主形成的岭南士林派有本质区别的儒生集团。金宗直的弟子中有出身于岭南的文庙从祠金宏弼、郑汝昌以及金驲孙、曺伟、表沿末、俞好仁、李胄、李宗准等优秀的学者�6�3文人,他们虽然在数量上只相当于退溪学派的四分之一,但在学术及文学成就方面,比起溪门的得意门生来却也毫不逊色。但此一派在戊午甲子士祸(1498年和1504年,首尔的掌权派从政治上肃清庆尚道新派势力的事件,因祸及很多儒生,故称 "士祸")中受到重创,从此一蹶不振,仅在郑鹏-朴英-金就文的手中苟延残喘,如此挣扎尚不足百年,善山的金宗直一脉就断了香火。这反映了仅以学脉结束的岭南士林派集团在政治压力下 "意外身亡"的脆弱。后又经过近百年的时间,因戊午甲子士祸而分崩离析的岭南士林派才仰仗李滉的岭南学派而获重生。

岭南士林派与岭南学派之间存在很多差异,其中最大的变化应属婚姻风俗的不同。两班的婚姻自古以来就以同等身份内通婚和地域临近的地域内通婚为原则而进行,在这一点上,岭南士林派和岭南学派并无太大差别。但是,岭南士林派生活在宗法家族制度尚未确立的十五、十六世纪,当时通行的是子女均分继承制和女婿在妻子家生活的率婿婚制。在这样的婚姻制度下,孩子从小在外婆家长大,长成娶妻后到丈人家生活,随着子女渐渐长大,才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自己家生活,依照这种程序进行居住地点的迁移成为一种习俗。因而,在祭祀中,子女轮流奉祀和外孙奉祀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当时,村落居民的构成也很自然地按亲族关系,以与女婿和外孙共同生活的异姓杂居村为主。例如,李彦迪长期生活在庆州良佐洞的丈人家中,而金诚一则在妻子家所在的安东金溪村定居。在临河县的水谷一带建立了全州柳氏一族根据地的柳复起也同样是依靠从丈人那里分得的土地才建立起水谷柳氏400年的根基。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样频繁的移居生活无可避免地削弱了儒生们的凝聚力及他们抵御外部冲击与压力的能力。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