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蒙古军队在日本两次战败之谜忽必烈的创伤!
与敌军的近距离战斗使蒙古人的弓箭优势失效。刘福恒在一场激战中阵亡。元军损失过半后,退回上海滩,依靠火炮防守。
13世纪元帝国两次入侵日本,蒙古人进攻日本是因为日本拒绝归顺蒙古帝国。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多次派使者到日本,要求日本臣服朝贡。高丽王也曾致信日本人,要求他们归顺蒙古人,但日本人每次都轻蔑地拒绝了忽必烈的请求。
至于13世纪元帝国两次入侵日本的惨败,当时从东亚到欧洲的许多史书都有记载,但最原始的记载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元帝国的记载;1朝鲜的记录;日本的记录。这三个记录是偏颇的,矛盾的。好在不是孤立的证据,有考古发现作为旁证。经过相互比较,我们不难发现真相。
其中,朝鲜人的地位与外人接近,与战争关系不大,所以他们的记载更可信。蒙古人对日本的进攻是由于日本拒绝臣服于蒙古帝国。忽必烈多次派使者到日本要求日本臣服朝贡,高丽王也曾致函日本人要求他们臣服蒙古人,但日本人每次都轻蔑地拒绝了忽必烈的要求。面对这样的进攻,天下称王的蒙古可汗当然不能容忍,所以武装进攻日本是必然的。要知道,第一次进攻日本的时候,南宋还没有灭亡,忽必烈只是控制了北方的中国。当时元帝国正在集结重兵准备南征,进攻日本的兵力不多,汉人也不是这次入侵的主力。
忽必烈决心控制日本,除了显示大汗的权威,还有很多更现实的考虑。虽然蒙古大汗富甲天下,但由于蒙古贵族对奢侈品的强烈需求和蒙古人理财不善,蒙古帝国的财政经常捉襟见肘。在忽必烈汗之前,贵由和蒙哥这两位大汗都是以挥霍闻名的。他们主要用贵金属支付奢侈品,甚至用未来的战利品抵押部分欠款。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了汗位激烈争斗了四年。这场蒙古人之间的内战无利可图,自然恶化了蒙古帝国的财政状况。日本几百年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生产国和出口国,而这个富裕的岛国在急需硬通货的蒙古贵族眼里无疑是一块肥肉。
公元1274年,进攻日本的远征军从朝鲜起航前往九州岛。远征军由25万人组成,包括蒙古人和朝鲜人,还有部分女真人和少量汉人。远征军总司令是蒙古人胡敦,两位副统帅是朝鲜人洪茶秋和汉族人刘福恒。元军航行至博多湾,先攻占并蹂躏对马岛和一歧岛,后在九州三地登陆并入侵内陆。三路侵略军中,一路是主力,两路是协同,主力的登陆地点大概在长崎附近。
第一次“蒙古出击”
面对第一次“蒙古进攻”,日本镰仓幕府调集了部分正规军进行抗击,九州沿海宗族也紧急组织武士和民兵参战。苦战持续了二十多天,日军战术相对落后,初战伤亡巨大,但仍成功阻挡了元军的前进。
经过几天的僵持,日本人逐渐适应了蒙古人的战术,开始反击。主要由武士组成的日本重骑兵特别勇敢。在弓箭手的支援下,冒着箭雨攻击敌人,与敌人近距离作战,使蒙古人的弓箭优势失效。刘福恒在一场激战中阵亡。之后,元军损失了超过
这场战役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为“文永之战”。蒙古人在东亚第一次遇到了装备训练和胆识不亚于自己的对手。高丽人主要负责近战作战,因为日军的正面冲击损失惨重。所以韩国民众对日本军人的战斗力,尤其是日本战刀印象深刻。据说元军普通士兵的刀和日本刀碰在一起就断了。
相对来说,使用弓箭的蒙古人损失较少。在他们看来,日本人的弓箭虽然厉害,但是射程短,无法和蒙古人的角弓相比。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日本的战刀:当时日本的冶炼和制刀技术是世界一流的,日本战刀的性能只有北印度和西亚生产的大马士革钢刀可以媲美。在古代,最好的钢材按性能顺序是大马士革钢、日本钢和马来钢。
国内最好的钢材其实是焊接的花纹钢,性能不如马来钢。中国最好的剑一般都是进口马来钢做的。大马士革钢是一种高级合金钢,冶炼工艺复杂,成本高,具体制造技术已经失传。在古代,大马士革钢刀一般只有贵族拥有。最顶级的大马士革钢刀是简自豪钢刀,产于印度,其次是谢尔弯刀,产于波斯。舍尔弯刀的做工和装饰精致奢华,是蒙古贵族的最爱。
相比之下,日本的钢铁并没有太多的特点。日本战刀的优异性能主要来源于其独特的后期淬火工艺。大马士革钢刀性能优异,但日本刀制造成本低廉,普通日本民兵也能拥有一把好刀。
平心而论:如果你勤劳,当时的蒙古兵是无敌的。必要时,他们可以靠吃生马肉和喝马血为生。蒙古人作战时机动性最强,一般只带很少的物资。士兵的温饱问题主要是通过在战争地区掠夺平民来解决的。但在这场战争中,蒙古人发挥不出自己的特长,也无法打入内地的居民区,所以没有平民可供他们掠夺。因此,日本人的战术可谓非常高明。当然也需要日军的战斗力作为后盾。
第二次海上入侵
第一次侵日战争后,忽必烈认为日本人领教了蒙古人的厉害,于是再次派使者到日本要求臣服,但日本人干脆将蒙古使者斩首。忽必烈自然不会忍气吞声。统一中国后,他着手准备第二次海上入侵。招募中国、蒙古、朝鲜各地的军队到沿海地区进行登陆作战训练,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征集远征军的粮食补给。与此同时,朝鲜和中国东南沿海的造船厂夜以继日地制造军舰和运兵船。
如此大规模的探险准备工作自然不能保密。日本人密切监视着元帝国的动向,为即将到来的第二次“蒙古进攻”做了充分的战争准备。此时日本政局稳定,对镰仓幕府和日本诸侯的控制远胜从前,日本人得以用更多的人力物力抗击入侵。幕府在九州征用民夫,在博多湾敌军最有可能登陆的地区沿海滩修筑石墙,以阻碍蒙古骑兵。当敌军进攻日期临近时,北岛宗盛和北岛宗正的精锐善战军分别率部前往本州和九州沿海地区进行防御,北岛宗正的镇西军后来成为战斗主力。与此同时,九州宗亲开始动员民兵,日本其他地方的武士也来参战。
公元1281年,庞大的元帝国远征军同时从江浙和朝鲜出发。这次远征的军力十分壮观,各种大小船只近5000艘,兵力约20万人,其中蒙古人45万人,朝鲜人5万余人,汉人约10万人,大部分是新附部队。远征军中的蒙古人自然是战斗的中坚力量。北方舰队在5月底抵达博多湾,正如日本人所料。在等待南方舰队的同时,蒙古军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博多湾的几个岛屿。岛上所有的居民都被屠杀,岛上所有的建筑都被摧毁和烧毁。6月初,南方舰队抵达,两支庞大的舰队在九州外海相遇。之后元军开始登陆,登陆地点是九龙山,离上次大战主力登陆的地方不远。
这一次,远征军遇到了更加顽强有效的抵抗。日军以石墙为掩护,不断击退元军的进攻,伺机组织反冲锋。日本最成功的一次反击,击溃了朝鲜军队的主力,朝鲜军队指挥官洪察秋被俘身亡,蒙古几名高级指挥官相继阵亡。激战持续了一个多月,远征军的损失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但依然无法突破石墙。到了7月底,元军的粮草和箭矢已经基本告罄。这个时候蒙古人和日本人大概都以为这场战争的结局会和上次一样,随着元军的撤退而结束。
元军损失惨重。
8月1日,太平洋上突然刮起了猛烈的飓风。风暴持续了四天,元军南方舰队的船只基本被摧毁,北方舰队的船只也损失了大部分。北方舰队剩余的船只载着指挥官和部分逃离战场返回高丽的蒙古军和高丽军。南军司令和一些高级官员无奈,只好丢下自己的大部队,乘南军舰队剩余的船只逃离。此时,九龙山沙滩上还剩下近十万元大军。这些人已经失去了补给和退路,无法突破日军防线。现在他们只能等待死亡。三天后,日军开始反攻,将残存的元军赶到一个叫芭蕉岛的狭窄地带,然后纵兵进攻。
元军大部分被杀,剩下的两万人被俘。按照蒙古人的标准,日本人的俘虏分为四等,前三等即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朝鲜人、北方汉人全部处死,第四等唐人死后免于成为奴仆。今天的博多湾还有一座小山,名为“元观丘”,相传是元军将士的集体墓地。
在这次惨败中,只有三名邦联士兵逃脱。他们拼凑了一条小船,幸运地漂回了中国。忽必烈最终通过这三个幸存者得知了战败的真相。副司令范被斩首,其他官员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
日本史称第二次蒙古入侵为“红安之战”。在这场战争中,日军的质量和数量都远远优于文永之战,蒙古人在战术上也没有优势。按照日本人的说法,蒙古人的战斗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日本武士各方面都优于他们,尤其是装备和战术。
日本装备的优势不仅在于战刀,还在于武士的盔甲。据说蒙古弓箭只要距离远一点就穿不透武士的盔甲。日本武士完全没有工作,从小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他们的战斗技巧比蒙古人强也不足为奇。蒙古人记载说日本人擅长单打独斗,日本人的说法可以证实这一点。
日本人对元军汉人的评价最低。在他们看来,汉军是标准的鱼腩部队,因为怕死,士气低落。但是汉人不能打仗,做奴隶是应该的,所以日本人最后赦免了一部分汉人。
是
东 方 战 场
外文名
Eastern Battlefield
出品时间
2016年
地区
中 国
导 演
路奇
编 剧
刘星
主 演
黄海冰,马晓伟,罗嘉良
1939年5月11日,日军发动进攻。地面部队袭击了边境检查站,空军则轰炸了山峦起伏的边境上的一支警戒部队。到5月14日,大约300名日本骑兵已前出至哈勒欣河。派去收复边境的蒙古边防部队被敌机打散。苏联政府为履行它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互助条约,命令驻蒙苏军保卫两国边界。
到5月底,日军指挥部在哈勒欣河东岸集结了一支拥有1000多名步兵、900名骑兵、一小批装甲车和40架飞机的兵力。蒙军将其骑兵第6师调到前沿,而苏军则从坦克第11旅调去1个步兵机枪营,1个加强装甲车连、1个工兵连和1个炮兵连。其他蒙军和苏军部队正开往作战地区。
本文2023-08-20 10:28:5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9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