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盐池水从哪里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山西运城盐池水从哪里来.,第1张

运城盐湖形成于新生纪第四代,由于受一次大的造山运动的影响,运城盆地南部的中条山和北部的孤山、稷王山褶断上升,其他板块下沉,形成一个大面积的沉积洼地,大量含盐类的矿物质汇集在这里,经过长期的沉淀蒸发,形成了天然的盐湖

----------------------------------------------------来源

望采纳

说起死海大家都不陌生,小时候人们也在课本上学习过这一神奇的地方,死海可以说是不会游泳的梦想之地了,不用担心自己会沉入水下,只需要平躺在水面就能够享受在水中的感觉,我们都知道死海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里面的含盐量非常高,所以才能让人的身体浮在水中而不下沉。

其实在国内也有像死海一样的地方,人们能够在水中肆意玩耍,当然原理是跟死海一样,就比如山东的东方不沉湖,其实在山西也有一个这么神奇的地方,而且景色超级美丽,五彩缤纷犹如调色盘一般,只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地方,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下藏在山西的这个神奇湖泊。

运城盐湖是个古老而典型的内陆咸水湖,大家看见它的名字应该就知道这个湖泊是干什么了,湖泊里面的含盐量类似中东的死海,游客在水中时可以漂浮不沉,所以还被人们称为“中国死海”。这个盐湖的历史可以说是非常悠久了,据地质研究表明其诞生于05亿年前,如此悠久的时光造就了这样美丽的景色。

如今盐湖也成了一个小众的旅游景区,湖水里面含有丰富的盐分和各种金属元素,人们能够在这里享受一下漂浮水中不沉下去的感觉,但是在盐水里面的漂浮时间不能太长,因为里面所含盐量过高,游客需要及时的补充水分。除了在盐湖中玩耍之外,这里还有只蕴含多种矿物质的黑泥,游客可以将这些泥巴均匀的涂在皮肤上,据说有清洁修复皮肤,促进新陈代谢等功效。

除了盐湖中各种各样的养生活动之外,最让人惊艳的就属盐湖的景色了,相比于其他地方单一的景色而言,运城盐湖堪称中国最美的调色盘,若是从高空中向下望去,就会发现这片地区有着不同颜色的方块,红色、**、绿色等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如此美丽的景观。

虽然盐湖如此美丽,而且还有着那么多有趣的养生方法,但是因为自身不太出名,所以很少有人知道山西还藏着这么神奇的地方。大家有没有去过运城盐湖呢?你们对于这个盐湖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运城盐湖位于中国山西晋南盆地,形成于新生纪第四代,由于山出海走,大量含盐类的矿物质汇集在这里,经过长期的沉淀蒸发,形成了天然的盐湖。

封建社会,运城盐湖的盐税曾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做出过重大贡献。

运城盐湖可同闻名于世的以色列死海相媲美,湖中的黑泥蕴含七种常量和十六种微量元素。

湖水中可以人体泛舟,湖中黑泥可以美肌活肤,所以运城盐湖被誉为——中国死海。

运城盐湖是世界第三大硫酸钠型内陆湖泊,面积为132平方公里,已有四千多年的开发历史。

盐湖南依苍翠高峻的中条山,北靠峨嵋鸣条岗,东连涑水瑶台,西接黄河古渡。

湖内银泊万顷,浩淼广阔,芦苇湿地环绕,水禽侯鸟族聚。

古老的盐池神庙就座落在盐湖岸边,盐池神庙规模壮观,结构严谨,布局明快、新颖、建筑宏伟,总面积26万平方米,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里以三大主殿、盐文化博物馆,海光楼、歌薰楼、汉唐采盐工场为系列,使游客在领略运城盐湖秀美风光的同时,体味盐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感受中华民族的沧桑变迁,聆听人类文明进化的漫漫脚步声。

在中国,盐起源发生的时间远在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发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盐用火煎煮之鼻祖,后世尊崇其为“盐宗”。

参考资料:

http://wwwricricorg/listaspid=408

中国关于食盐制作的最早记载是海盐。古籍记载,炎帝(一说神农氏)时的诸侯夙沙氏在山东胶东一带首创用海水煮制海盐,即所谓“夙沙煮盐”。夙沙煮盐可视为中国海盐业的开端,夙沙氏是中国海盐的创始人。

盐资源的早期利用与传说

人类在对盐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积淀了丰厚的盐文化,留下了无数美丽而富有诗意的传说。

1、舜帝南风歌

相传在虞舜时期,山西运城盐湖周遍的人们发现并开发当地盐池资源,取天然结晶盐食用。舜帝来盐池巡视,感慨万千,曾抚琴歌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意思是说:夏季的南风,使解池沿岸的盐水迅速蒸发,凝结成为盐颗,她解除了百姓的淡食之苦;南风吹来,滋生盐粒,朝取暮生,暮取朝复,取之不竭,成为当地百姓的主要财源。

2、夙沙煮盐

中国关于食盐制作的最早记载是海盐。古籍记载,炎帝(一说神农氏)时的诸侯夙沙氏在山东胶东一带首创用海水煮制海盐,即所谓“夙沙煮盐”。夙沙煮盐可视为中国海盐业的开端,夙沙氏是中国海盐的创始人。

3、黄帝、炎帝与蚩尤为盐而战

据传,炎帝与黄帝为了争夺古代盛产池盐的山西解池,双方在阪泉(阪泉在山西解县盐池上源)打了三次大仗。最后,黄帝收服了炎帝,炎帝的部族并入黄帝部族,黄帝取代炎帝成为华夏众部落的首领。此战号称“中华第一战”。炎黄部族为争夺池盐而战,为争夺池盐而统一,成为中原地带最强大的部落联盟,也就成为中华民族的雏形。后来黄帝和蚩尤又在此交战,并活擒了蚩尤。黄帝在解池附近战炎帝、擒蚩尤等活动的传说和遗迹,正是氏族时代东方部落争夺盐池资源真实写照,足见盐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4、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盐宗庙宇——池神庙

在古河东解州安邑县东南十里的盐池北畔卧云岗上,矗立着巍峨的池神庙,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祭祀盐宗的庙宇,唐以前,解池已建有盬宗庙。

据传说,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因阴雨连绵使盐池露天生产受到很大损失,当时兼任河东租庸盐铁侍御史的崔陲时祈祷天佑,天晴后盐池里竟然“红盐自生,盈掬倾筐,或茧或粟,形攒伏虎,色沏丹砂,古之未有”。户部呈报给皇帝,唐代宗派人核查属实,遂认为盐池生红盐,上古未有,是“祥瑞之兆”,不但“编于史册,荐于郊庙”,而且于冬十月,诏赐池名日“宝应灵庆”,并立盐神庙,封池神为灵庆公。从现存史料及珍贵照片上获悉,盐神庙前曾书有一副对联:“东海栽玉树,西池生金霞”,传说是吕纯阳的手笔,横批为“地接天宝”,传说为韩湘子所书。吕纯阳与韩湘子都是传说中的仙人,他们的笔墨给古老的池神庙增添了无限的“缥缈仙机”。

5、盐湖女神

在我国西藏地区,人们对盐和盐湖之神有着普遍景仰与崇拜。广大藏区的食盐主要来自藏北盐湖区,人们要成群结队、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才能运回他们视为生命的盐,那种对盐和盐湖女神的景仰与崇拜在盐的运输上可见一斑。西藏的驮盐队,从古至1998年最后的驮盐队消失,都是清一色由男人组成,而且在整个驮运过程中绝无例外地不准接近女人。据说,盐湖之神是女性,见了女人会妒忌而发怒。在驮盐人装满盐袋、踏上归程之前总要对盐湖女神祈祷拜别,称盐湖女神为母亲,自称为盐湖女神的儿子。启程前一天晚上,驮盐人在湖边塔形玛尼堆上扯起五色碎布的经蟠,并在绳上系上一团团牛羊毛,用糌粑或面团捏成大大小小的牛羊,用酥油做成柏枝模样,供在玛尼堆前,投在盐湖里,用以感恩盐湖母亲,保佑一路平安。还有一种形式,是把酥油捏成的牛头对准家乡方向,置于玛尼堆前,驮盐人扮演驮牛,有一人扮演赶牛人,手持乌尔朵赶“牛”,嘴里不停地吆喝,绕玛尼堆一周,一直赶“牛”回到驻地帐篷前,这时扮演家乡人的就迎上前来并连连夸赞他们旅途顺利和盐巴质量好。

6、白羊井

云南大姚县有著名的白盐井,是因白羊发现咸土而由白羊井演变成的著名盐井。据明《滇志》载:南诏蒙氏时有一个牧人在现今白井提举司东一里左右,发现一白羊总喜欢用舌头去舔那里的活土,并且赶不走它,觉得奇怪,然后掘地而发现了卤泉,便凿井取卤。这口井就被取名白羊井,即现在的白盐井。

7、黑牛井

据《康熙黑盐井志》记载,云南禄丰县古时有一个名叫李阿召的彝族女性,放牧时发现一头老黑牛吃饱草后总是跑到一个小池喝水,产生了好奇之心,她一尝竟然池水是咸的,人们便在这里打井吸卤晒盐。为纪念黑牛的“历史功绩”,人们便把此处称为“黑牛井”,“黑井”也由此成为了驰名云南省内外闻名的“千年盐业古镇”。李阿召也成了黑井人代代侍奉的女龙王,在撒马坪至今还有李阿召的石雕像。

8、四川省自贡市的盐神——梅泽

梅泽是四川自贡富顺盐场的井神,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晋太康时期,猎人梅泽狩猎时几乎每天在同一个地点都会打到一只鹿,久而久之,这引起了他的注意,梅泽很快便发现每只鹿在被猎中之前都在舔舐着地面,梅泽也捧起地上的泥土来尝,他发现泥土是咸的。于是,梅泽在该地安家打井取卤水,并把汲取的盐水熬制成盐,还教会了当地人们最初的、也是最简单的原始煮盐技术。梅泽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打井取卤煮盐的鼻祖,把他供奉为井神,并修了井神庙。清道光时期,盐商们集资捐款,将井神庙从富顺迁到了自流井盐场。

9、四川盐源县纳西族的盐神——开山姥姥

在四川盐源县的纳西族,他们供奉的神祗中有一位盐神,是一位少女形象。相传在古代,这位少女在牧羊时,发现白鹿群在一池水边饮水,而她所放的羊也喜欢饮用此池之水,就尝了一下池水,发现是咸的,回去告诉别人,于是人们在此掘井,提水煎煮得盐。《盐源县志》记载:“盐井开于西汉……历五代而终宋,夷疆久己荒芜……无有知其处者。乃有牧羊夷女,蓑笠而习饮池之故,既知齐水,乃事牢盆,至今祀之,如玉女神焉。”在清代,人们将这位发现盐水的少女称为“开山姥姥”、“天井娘娘”。现盐源县建有一座“开井娘娘”庙,庙中塑着一个纳西族少女形象,旁边还塑着一头牛,表示盐泉是由于放牧而被发现的。据说此庙从前香火旺盛,无论哪个民族煮盐和贩盐的人都要来到这里供奉祭祀。

10、大公井与贡井

大公井,是南北朝末期凿成的大口径卤井,被誉为天下第一古盐卤井。据传其井位在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河街子东岳庙菩萨塑像下(今贡井街河街子居委会44号),后因庙宇被拆,现已作民居,井位在一居民的床下,该井位虽仅是传说,但仍有依据,从时间上看,贡井之盐最先产于河街子后老街、新街,再艾叶、长土。大公井井位正是在河街子的范围内,从技术上讲,早年挖掘大公井时,尚未有开凿深井的技术,大公井属大口径浅井,也与同时代的井相符。自贡市文物保护部门曾在此进行过多次挖掘,此井只是数米深、数米宽的大水凼。据老年人讲,在这周围就有浅井13口之多。

唐以前,大公井已颇有名气,成为与富义井(今富顺)交相辉映的著名盐井。据唐《元和郡县志》记“唐武德元年于公井镇置荣州,因改镇为公井县,具有盐井十所,又有大公井”。后周时期(951一96O)公井县曾包括自流井地区,盐政与盐务均由州、县官员负责。

北宋庆历皇佑年间(1041一1054),四川出现小口深井“卓筒井”促进了井矿盐的发展,开始使用牛力推车。公井镇是卓筒井的发祥地之一,开始使用顿凿式钻井法,使井盐由大口浅井步入小口深井。据李约瑟所著的《中国古代科学史》深井所用顿凿式钻井法,在十一世组传人欧洲,推动了世界钻井技术的发展。明洪武九年(1376),在公井镇设薪罗盐课司管理盐政,征收盐税,其时,年盐产量巳达50万公斤。

公井为何易名贡井呢?传说大公井所产之盐,色白味佳,曾供宫廷食用,被朝廷视为贡品,故公井逐被贡井取代。明嘉靖巳丑(lSZ9),曾任礼部郎中的进士熊过,在所撰《吴方泉墓志铭》中,曾有“子朝借籍为官盐,丁口煮盐贡井,贡井地属荣州而畛于富顺”的记载,证实了贡井之名在明代已经出现。

11、自流井

自流井,位于四川省自贡市釜溪河西岸火井沱一带的盐井群。因其“井水自然流出,非人力契凿所成”而得名。据史载,在明朝嘉靖十八至三十三年(公元1539-1554年)这段时期,因原富顺邓井关一带的主要生产井坍塌废弃,而必须开新井赔旧课,劳动人民便在今富顺县城以西90余里的荣溪水滨(火井沱一带)开凿了以一口自流古井为代表的一批盐井,便把“自流井”作为这一地区盐井群的称谓。在明末清初,该地盐业生产迅速发展,至清代咸同年间(1851一1875年)进入鼎盛时期,盐井达900余眼,虽火力薄,不及贡井,但气卤(天然气和卤水)兼优,“富庶甲于蜀中,成为川省精华之地”。人口也越聚越多,前清时,商业就极为繁盛,石柜台等处,盐号林立,锦绣繁华。每当夕阳西下,粉黛笙歌,洋洋盈耳;金融活动,现金流通,商贾摩肩接踵,这情形,并不亚于通商大埠。“自流井”便逐渐演化为这一地区的名称。

1、运城盐湖景区

运城盐湖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由于其盐含量类似中东的“死海”,人在水中可以漂浮不沉,故被誉为“中国死海”。

运城盐湖是个古老而又典型的内陆咸水湖,地质研究表明,运城盐湖诞生于新生代第三纪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时期,约有05亿年历史,自东北向西南延伸,长约30千米,宽3千米~5千米,湖面海拔3245米,最深处约6米,总面积132平方千米。

2、永济五老峰

山西运城永济五老峰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市区东南16公里的中条山脉,地处晋、秦、豫三省交汇之黄河金三角。景区面积200平方公里。

东20公里有全国最大的武庙关帝庙、黑泥漂浮浴场——中国死海;西20公里有《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中华瑰宝唐代黄河铁牛以及全国四大文化名楼之一的鹳雀楼。

3、解州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关公信俗”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公文化节”被评为中国十大人物类节庆活动之一。2012年,“关圣文化建筑群”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4、永济王官谷

王官谷位于永济市以东40余里的中条山麓,景区面积10平方公里。谷内有天柱峰、东西瀑布、贻溪清流、奇峰珠帘、明镜映天、百二盘山、休休亭、三诏堂等自然胜景和古建遗存。

5、运城永济鹳雀楼

鹳雀楼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向的黄河东岸、蒲州古城城南,本是北周时兵家修建的军事建筑。因其气势宏伟,高大眼阔,登上层楼则有腾空欲飞之感,故名“云栖楼”。

古城紧靠黄河,有一种食鱼鸟类经常成群栖息于高楼之上,此水鸟似鹤,但顶不丹,嘴尖腿长,毛灰白色,人们称其为“鹳雀”,故“云栖楼”又称“鹳雀楼”。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