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外圆内方与天圆地方
漫话外圆内方与天圆地方
文图/李根勇
外圆内方知进退,上圆下方定乾坤。在李氏孝德基金会团队内部,作者作为会长倡导"外圆内方"的治家处世理念,即对家族内部方方正正,方方面面,从严要求,勤勤恳恳,节俭处事,以利长远和未来发展。对离开故里的外乡人,则圆润怀柔,热情接待,千方百计,百计千方,尽量达到圆满成功。这是因为凡是当年背井离乡,远离故土的族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状况:
一是考取仕途,升官发达,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故乡厚土,混上了好事,这类为数较少,如枣核的两头。
二是投亲靠友,或作倒插门女婿,这类居多,混得亦说得过去,如枣核之中间部位。
三是在族里受欺或违反了"祖宗规矩",被逐井扫门,被迫流落他乡,这类多有砺志故事,吃过苦,受过罪,遭过难,往往成就了事业与功名。
现如今,外圆内方,泛指为人处事之道,表面随和,内心严正。也指钱币。
圆:圆通;方:方正。比喻人表面随和,内心严正。
外圆内方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郅恽传》:“案延资性贪邪,外方内圆,朋党构奸,罔上害人。”
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外圆内方,上圆下方逐步浸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石器、木竹器、货币等,譬如:
古钱币中的方圆造型,比比皆是。
筷子一头方一头圆,涵盖了方圆的大智慧。
石雕艺术中的方圆雕刻,匠心独具,更是引人入胜。
书法艺术方圆呈现。嘉祥人著名书法艺术家韩益先生,对内圆外方颇有心得,活学活用到其写字功课中相得溢章。韩先生说:写字要用劲,但不是死劲,是活的。力量要用在笔尖上……执笔要松紧活用,重按轻提。
写字要运肘,运臂,力量集中。光运腕,能把字写坏了。腕动而臂不动,此是大病。千万不能单运腕。
腕动而臂不动,千古无有此法。
拙从工整出。要每一笔不放松,尽全力写之。要能收停,不宜尖,宜拙。
笔要勒出刚劲,不能软而无力。
笔要写出刚劲来,笔乱动就无此劲了。
用笔千古不易,结体因时而变,要能理解此中道理。
写字,一定要讲究笔法和墨法,要讲究执笔,讲究指功、腕功和肘功。写字时要做到指实掌虚,先悬腕而后悬肘。
古人书法嫉尖,宜秃、宜拙,忌巧、忌纤。
古人论笔,用笔需毛,毛则气古神清。
古人千言万语,不外“笔墨”二字。
写寸楷即可悬肘。先大字,后渐小,每日坚持20分钟,逐渐延长。
运笔直来横下,看字要着重笔画中间,逐步养成中锋习惯,终生受惠。
无基本功悬腕则一笔拖不动。
东坡论书,握笔要掌虚、指实。
圆而无方,必滑。
方笔方而不方,难写。
可以内圆外方,不方不圆,亦方亦圆;过圆也不好,柔媚无棱角。正是: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觉更方。
笔笔涩,笔笔留,何绍基善变,字出于颜,有北碑根基,正善于留,所以耐看。
古人作书,笔为我所用,愈写愈活,笔笔自然有力,作画也一样。
悬肘是基本功之一,犹如学拳的要“蹲裆”,蹬得直冒汗,水到渠成,便能举重若轻。
游刃有余,举重若轻。
看不出用力,力涵其中,方能回味。
有笔方有墨。见墨方见笔。
写字时手不能抬得太高,也不能拖在下面,要上到下一样平,这叫平肘。
还要虚腕,虚腕才能使手中的笔自由转动,随心所欲。
墨要熟,熟中生。磨墨欲熟,破之用水则润,惜墨如金,泼墨如渖,路子要正,切勿邪途。
有笔方有墨。见墨方见笔。
笔是骨,墨是肉,水是血。
天圆地方。有学者认为天圆”是指时间按照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像圆圈一样永不间断地循环;“地方”是指空间的东南西北上下不同的方位,东南西北的四方形是最早的空间二维坐标系,不是四方城。这是人类最早的时空观念,这个远古的时空概念,其意义类同于现代的爱因斯坦时空观,是开天辟地的时空宇宙观。伏羲一画(即一位01二进制),分出天地和阴阳的时空概念,是科学唯物的。
“天圆地方”讲的是时间和空间,是讲宇宙的真实面目,体现了老祖宗智慧的时空观念。
古籍中的天圆地方。《尚书·虞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随后命羲和、羲仲、和仲、和叔分赴四方。”
尧帝是先讲“天时”,然后再说赴“四方”去发展扩张,根本就没有任何“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意思,我们的先圣在讲科学的时空概念,定天时,分四方。
《太平御览》:“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以“—”为阳,以“- -”为阴,组成八卦,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坎为水,艮为山、巽为风、离为火、兑为泽,以类万物之情。”
伏羲坐的“方坛”其实是一个东南西北的空间坐标系,用以确定八风的不同方位,八卦、八方和八风之气是一脉相承的。
《吕氏春秋》:“八风者,盖风以应四时,起于八方,而性亦八变。东北曰炎风,艮气所生,一曰融风。东方曰滔风,震气所生,一曰明庶风。东南曰熏风,巽气所生,曰清明风。仲春始发,主暖。南方曰巨风,离气所生,一曰凯风。风自大洋来,势汹汹,毁屋败舍,坏没田稼。西南曰凄风,坤气所生,一曰凉风。凄者,苦困也,取冷风之解。西方曰飂风,兑气所生,一曰阊阖风。秋时之风也,主萧瑟。西北曰厉风,乾气所生,一曰不周风。北方曰寒风。坎气所生,一曰广莫风。起于孟冬,而过则万物肃杀,草木凋零。”
日常生活中往往把“天圆地方”,解读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认为这是远古先民在认知上的局限,想必现在绝大所数中国人也都是这个看法和认知。这是文人们一知半解的狭义认知,偏离了中华文化的根本。
“天”字既有“天空”的意思,还有一个更久远、更本源的含义,是“时间”;“方”字既有“方正”的意思,还有一个更久远、更本源的含义,是“方位”。
身上事少,自然苦少。
口中言少,自然祸少。
腹中食少,自然病少。
心中欲少,自然忧少。
大悲无泪,大悟无言。
缘来要惜,缘尽就放,
随方就圆,知足常乐。
“古人以为天圆地方,亦以圆方作天地的代称”(<<辞源>>)
圆,是中国道家通变、趋时的学问;方,是中国儒家人格修养的理想境界:“智欲其圆道,行欲其方正”。圆方互容,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
圆和方,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图形有柔和圆满之美,方形有工整方正之美,圆和方,体现了刚与柔的完美结合。
“圆方”的意念清晰但意义深邃的,还寓意其以高科技立业,汲取世界最新级技术的精华,扎根于中国国情的土壤,凭着不懈的努力,东西互融,步步进取,成为业内的主流。
圆方的标志图形,意念源自“苍天如图盖,大地如棋局”
(<<三国志>>)。取棋局的象形,表现圆方长远的、有计划的发展策略;借内嵌“天圆地方”四字深邃的内涵,寓意圆方在不断的追求完美的过程中,赋予论坛恒久的生命力
天方地圆和天圆地方两种说法都存在。
天方地圆这是古人对于天地形状的一猜想,古人因在地上行走觉得地永远是方的,四面都能看到天认为天是圆的,所以有了“天圆地方”这一猜想。
古人云天圆地方。古人因不了解地球,便在心中遐想,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笼罩着大地,大地由四根柱子挺起,而幻想出神话故事,人们当时说天圆地方是因为那时人类并未了解正确。
现代人已经证明了是天不是圆的而是无限大(也许有尽头,也许没有。姑且称之为无限大。),而地球乃是圆的。所以可称之为天方地圆。
扩展资料:
古人把微观状态下能量的变化规律总结为“五运六气学说”,用来测量天地间能量变化和时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变化对地球上生命的影响。这就是古人讲的“天时”,所谓天时者,是指从天而降的能量到来时,就是相应季节的开始。
由于这种能量60年一轮回,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因此古人讲“天圆”,用来描述时间的特点。同时古人讲方位时,用“四面八方”来描述,也叫“地方”。“天圆地方”就是讲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讲宇宙的真实面目!体现了老祖宗智慧的时空观念。
中国传统的建筑,更是讲究天圆地方。明清时期在北京修建的天坛和地坛就是遵循天圆地方原则修建的。天坛是圆形,圆丘的层数、台面的直径、四周的栏板。地坛是方形,四面台阶各八级。
普通百姓,常常在方形小院中修一个圆形水池,或者在两院之间修一个圆形的月亮门,这些都是天圆地方的体现。而北方的“四合院”民宅,则是天圆地方学说的典型代表。
参考资料:
地球是方的只是人们的猜想,因为活动范围小,科技落后,只能凭视觉,根据肉眼观察。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观察认识到地球是弧形的。公元前500年前后,毕达哥拉斯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设想过了100年,亚里士多德作了论证。(月食时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曾有“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之说。1519-1521年麦哲伦环球一周成功,这一行动为大地是球形的设想提供了有力证据。航海业的发展和指南针的发明保证了环行地球的成功。(电脑屏幕演示“麦哲伦航线图”,随着地图上航线的慢慢延伸,教师简要加以解释,如出发地,渡过的海洋,海峡,又回到出发地,)时间 代表人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说明方法古时候 无 天圆地方 举例子,打比方后来 无 弯曲呈弧形 举例子公元前500年前后 毕达哥拉斯 设想大地是球形过了100多年后 亚里斯多德 论证大地是球形 举例子我国东汉 张衡 地如鸡中黄 打比方,作比较15-16世纪 麦哲伦 证实大地是球形 环球航行十七世纪 牛顿 断定地球扁球体(推论) 作比较卡西尼 认为地球长球体十八世纪30年代(法国科学家)测量是扁球体现在 经过现代科学的精密计算,得出地球是椭圆形
本文2023-08-20 10:44:0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9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