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系亲属去世后必知的六大禁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2收藏

直系亲属去世后必知的六大禁忌,第1张

 虽然人们不愿意谈论死亡,但毕竟生老病死是客观存在,谁也躲不过。所以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丧葬习俗禁忌的,以便避开禁忌,遵从习俗。

直系亲属去世后必知的禁忌

 一、逝者安葬的禁忌

 1、逝者的服装忌讳用缎子面料

 老人们习惯把去世后穿的衣服称为“寿衣”,过了六十岁后就有老人开始准备寿衣了。寿衣的件数、质地都是很有讲究的。件数一般是五、七、九等单数,而不会是双数;材质上则多用绸子,因为“绸子”和“稠子”谐音,寓意后世儿孙多子,而忌讳用缎子,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

 2、棺木忌讳用柳木

 棺木忌讳用柳木,相传是因为柳树不结籽,担心会绝后。

 二、葬礼的日期忌讳选在重丧日

 重丧,重,重复,双重之意,意思是不止一起丧事,指的是一个人去世后近则百日内,远则一年左右,家人或者亲戚中又有人相继去世的情形。

 习俗讲究,举行葬礼的日子一定要避开重丧日,以免家中再发生亲人去世的情形。

 两种情况有可能会犯重丧:一个是指死者去世的日子犯了重丧;另一个是送葬的日子(举办葬礼的日子)犯了重丧。

 什么日子会犯重丧

 日干与月建同行日

 去世或送葬的这天,日干正好与月建同行,五行中的其中一个力量特别强大,以至于对克它的、被克的五行形成了强大的冲劲,则很容易发生重丧。详细的日子为:正月甲日、二月乙日、三月戊日、四月丙日、五月丁日,六月己日,七月庚日,八月辛日,九月戊日,十月壬日,十一月癸日,腊月己日。

 也就是说,死者如果逝于正月的甲子日、甲寅日、甲辰日、甲午日、甲申日、甲戌日,就都是犯重丧的日子,可能会有重丧发生。其他月份依此类推。

 地支巳日和亥日

 巳日和亥日是代表天门地户开的日子,每个月的这些日子都容易犯重丧。如果死者去世或者送葬的日子,正好是巳日、或者亥日,就有可能发生重丧。

 犯重丧了怎么办

 遇到重丧日,一般多犯在哪些自身身体较弱、命理较弱,或者与死者相冲的人身上。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遇到犯重丧的情况时,最好还是先采取防范、解破措施,使其安全。

 具体来说,就是在死者去世后,首先请专业人士看看死者去世的日子是否犯重丧;如果犯重丧,就在入棺时,根据专业人士的建议,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诸如配备专门的“镇物”、小棺材等;并要选择适宜送葬的日子,保证生者不受重丧的威胁。

 若是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最终不得不选了犯重丧的日子,则要提前告诉主人要注意的问题,并采取防范措施,诸如给家人佩戴护身符,对于墓地及棺木另有特别安排等。

 三热孝期间忌讳走亲访友,尤其是参加喜事

 直系亲属去世一百天内,最好在家守孝,除非必须,不要外出旅游、探亲访友等,以免将自身的悲伤气息带给他人。

 尤其是婚礼、开业、庆贺小宝宝出生等喜事,最好不要参加。

 四、守孝期间,子女忌穿红戴绿

 守孝期间,古代的子女讲究披麻戴孝,百日内穿白色的孝服;百日之后,穿黑色、蓝色等暗色的衣服来守孝,忌讳穿红戴绿,浓妆艳抹。

 现代社会,虽然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很多朋友不穿那么长时间的孝服,而用佩戴“孝”字以代替;但是,还是不可穿红带绿。

 五、守孝期间,子女忌参加娱乐活动

 古时候父母去世,子女要一般要守孝三年,在这三年守孝期间,不可以举行婚嫁之事,也不得举行吉庆之事。

 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论官做得多大,父母去世后,都要请假回祖籍守孝,称为“丁忧”。如果官员不回乡守孝,就可能受到御史弹劾,受到处分,严重者甚至会永不录用。

 如果官员在丁忧期间,有嫁娶、生子、分家、作乐等行为,都被视为不孝,也是会受到弹劾的。

 现代社会,很多人们将守孝时间缩短,为一年甚至更短,但是都忌讳子女寻欢作乐。

 六、直系亲属去世第一年,春节门前忌贴红对联

 过年贴红对联是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习俗。

 但如果家中有直系亲属去世,第一年春节,门前是忌讳贴红对联的。

  欧洲丧葬习俗迥异

 法国人为啥不愿火化

 法国是个天主教传统悠久的国度,国民习惯土葬。原因很简单:天主教相信“最后审判”(le dernier jugement),教徒死后要静躺在“复活谷”(la Vallée de Josaphat)里,等待被天主判一个最终的归宿: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一个人的躯体倘若火化,就无缘赴复活谷,也就丧失了上天堂的良机,显然非虔诚的天主教徒所愿,天主教徒拒绝被火化,而情愿直接“入土”。

 火葬在法国因而至今不是个普遍性选择。历史上,大多数法国人的葬礼是要通过教堂举行的。只是时移境迁,现今选择火化的葬礼仪式已逐渐世俗化。

 据《当今时代》杂志2015年春天作的调查统计,83%的送殡有一定礼仪,但行列不再走宗教之路。殡仪馆设有送殡大厅,逝者家人可以在其中举行世俗送别仪式,由“司祭”主持办理。由此,充当司祭成了一个时兴的职业。事实上,死者送去埋葬的,比例已下降到仅仅过半(52%)。因为,无论是天主教徒,还是犹太人或穆斯林,作这种选择多半与宗教信仰有关。在巴黎,选择入土为安者多半决定在医院死后,直接前往墓地。在法国的犹太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情况亦如此,不一定再要经过清真寺或是犹太教堂举办宗教仪式。

 西班牙人终身为丧葬保险努力

 西班牙与法国同属罗曼语系,具有悠久的天主教传统,丧葬的特征是,大多数居民从20岁起就加入一项丧葬名目保险,终身交费数十年,直至离世!“丧葬保险”属于社会保险项目,跟住房险、车辆险在一起,是一个整体,对于绝大多数西班牙人来说,自动认捐该项保险因而是常规,没有什么可奇怪的。西班牙的丧葬业自然兴旺,承包人从中渔利,保险公司直接控制着几大殡仪馆,投保人众多,因而丧葬费能够相对便宜。时至今日,欧洲人仍然保持着守灵的习俗,西班牙尤甚。在那里,人死后第二天便要举行葬礼,因为不能容许死者感到一刻的孤寂,全体家属都会前来守灵陪伴。过去都是在家中设灵堂,现在殡仪馆开辟出专供出租的单间,各种设备齐全,方便众人吊唁。

 意大利人重讣告

 在同属拉丁文化的另一国度意大利,特别是在亚平宁半岛的南部地区,发布丧葬讣告是件大事,受到人们高度重视。

 在城郊或是乡间村镇,死者的讣告张贴在当局办公地的公共布告栏里,地点往往选择在离逝者住家不远的地方,尽量靠近商业区、教堂、市场和邮局等行人往来频繁的'地段,这要比在报纸上登讣告更加迅速,更为有效,目的是希望更多的人知道某人去世了,争取尽量多的人来参加葬礼。参加葬礼是意大利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基本集体活动。讣告一般在死者去世后几小时内就得写好,印成白纸黑边的公告,一般都会附上圣像和圣经里的语录,由殡葬企业人员四外张贴,其大小和印数取决于死者家属出资的多少。

 英国人的回归意识

 在注重环境保护的德国,死者享有“绿色墓地”(les cimetières verts),不过英国在这方面做得更好,让逝者安眠在“自然墓地”( les cimetières naturels)里。在英伦三岛,这类生态墓地数目已经达到200座,占到整个丧葬地的10%。在生态墓地中,死者躯体用自然纤维包裹,禁止使用化学香料防腐剂,棺椁采用未加工过的木材制作,石料墓碑相当隐蔽,周围植树荫庇。

 选择“自然墓地”入土,显示出英国人崇尚的一种人生哲学,就是死后要在环境中留下尽量少的痕迹。可见,在莎士比亚的故国,现代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离世后的妥善安置。

 讲究实际改风俗

 比利时人对死亡问题的处理相当前卫,丧葬相当自由。不但允许安乐死,而且故去亲人火化后的骨灰盒可以在家中占有一席之地,不妨搁在沙龙的橱柜里,而无碍主人正常生活。这种习俗与法国很不相同,法国的法律禁止将死者火化后的骨灰盒保存在住家中,更不允许将骨灰洒在后花园里。如果家属愿意,倒是可以洒进大海或者自然界里,只要不扩散到大街、公园和体育馆等等公共场所。

 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的丹麦国,土葬反而变成例外。首都哥本哈根的居民中,93%都选择死后火化,超过伦敦逝者90%火葬的高比例。欧洲其它国家中,采用火化方式的比例也逐步提高,捷克为81%,瑞士为80%,瑞典上升到77%。相比之下,在整个欧洲,法国人的丧葬风俗显得有些保守。不过,法国也在变化,1980年的死者火化率仅为1%,现今升高到了32%,城市里达到35%。

 欧洲人逐渐改变观念,接受火葬,原因在于一些老年人意识到不应在死后成为家属的沉重负担,而火化途径显然是最简单的形式。另一个原因是,欧洲墓园占地过多,尤其是英国,那里禁止在墓穴中垒放棺木,也不允许为了腾出空间将棺材取出。空处所剩无几,难筑新坟。

 佛教徒的红白喜事

 东西方丧葬习俗不同。佛教国家一律实行火化,且将葬礼办得热热闹闹,人们为死者奉献水果、蔬菜和各种贡品,呈现节日气氛。丧葬在亚洲人的语汇中称作“红白喜事”,参加葬礼者不穿玄色服装,祭祀的和尚们俱身着藏红花色的僧服袈裟,光彩夺目。这是为了让死者能在欢快中“一路走好”,来日顺利转世;与欧洲人企望永驻天堂的观念显然是迥然不同的。

宗教丧葬习俗

 基督教

 基督教葬礼由牧师或神父主持,在墓穴周围举行祷告愿死者安息升入天堂。有时候前半部分在教堂举行。天主教还为死者举行追思弥撒等。基督教和西方传统葬礼的主要色调为黑色。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认为应尽快举行简单的土葬,有“亡人奔土如奔金”之说。一般在死亡三天内举行。由死者亲人或其他穆斯林用水清洗尸体后以白布包裹。为死者行站礼祈祷。之后运往墓地土葬,尸体面朝圣地麦加天房(克尔白)方向,无棺材或陪葬品。整个葬礼过程中要求参与者节哀沉默。

 佛教

 佛教葬礼一般为火葬,有僧人唱诵经文,作法会超度死者。

传统丧葬出殡时场面热闹,礼仪繁多,是亡灵“上路”前往另一世界,也可以理解为开始新的生命旅程,亲人的主旨是想尽办法让亡灵一路顺利走好。

起灵后,送葬的队伍要把各种纸火,全部整整齐齐的装在车上,由长子的儿媳妇抱上“发财罐”,罐口上面放一个“供”做盖。大闺女抱上“衣饭罐”,上面盖着一个大糕。凡是参与送葬的孝子,每人都要怀揣一个“供”,男孝子揣光供,女孝子揣花供,俗称“揣富贵”。长子或长孙在女婿的搀扶下,肩扛“引魂幡”排在前面。“引魂幡”的软枝上挑阴阳剪的幡纸条,幡纸条下面拆叠成长穗,如幡间系红纸束,为孙子扛幡,如无红纸束,为儿子扛幡,如引魂幡插在灵上或车上,说明死者无后。阴阳用朱砂画符咒,引导亡魂跟随。送葬前,孝子要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头扯破,把里边的荞麦皮子和枕套一起烧掉,意思是死者已上天堂,到了极乐世界。民俗称“扯了枕头,打了碗,阳家世上他不管”。

灵车起动前,要烧纸轿车子。烧纸轿车时,孝子们要呼唤着对死者的称谓,念诵着“一路走好”等吉语,意谓死者是坐着轿车子走的。现在,则要焚烧纸小汽车。接着,要由长子摔盆,当地叫“打砂锅子”,即把灵前祭奠烧纸用的瓦盆或砂锅摔碎。这盆叫“阴阳盆”,俗称“丧盆子”,也叫“吉祥盆”。摔盆的必须是死者的长子。如果死者无子,则由别人(一般由女婿或侄子)来摔盆,摔盆者和扛引魂幡者,有继承死者遗产的权力。摔盆讲究一次摔破,越破越好。俗话说这盆是死者新的锅,摔得粉碎才好带到阴间去。摔盆前,所有孝子跪在灵车前面。长子头顶砂锅(或瓦盆),猛地向地上摔去。随着“哇”地一声号哭和“砰”地一声碎响,所有孝子一齐号啕,悲声一片。孝子们叩头后,男孝子即拉起长长的白色紖带,女孝子则一边号啕一边上了各自的送灵车。

瓦盆一摔就如一声号令。随着瓦盆的破碎声和孝子们的哭声,代东先生大吼一声:“起灵”,于是扛夫起杠,鼓手大作,棺罩笼罩着的厚重的棺木,在众多扛夫的一声“起”的号子里抬了起来,送葬队伍上路了。

走在前面的,是鼓匠班。鼓匠班一般由5~7人组成。有背鼓敲鼓各1人,打铙钹的1人,吹尖的1~2人,吸笙的1~人组成。大富人家要雇2~3班鼓匠。鼓匠后面是“担浆水的”。“担浆水的”多为雇乞丐或“鞭竿子”担当。要把灵前摆的供品、灵棚上的丧联、所有烧过的纸灰、剩余纸钱、奠香、大门外的通天纸、告示牌、长钱、新砖、新瓦、镇物等一并收罗在一起,一头担箩头,一头担浆桶随行,并在沿途抛撒“买路钱”。其意是打发沿途拦路的孤魂野鬼。

再后面是长长的纸火队,多由外甥、村邻儿童等承担。纸火队也有顺序,举各种幡子的在前,接着是童男女、宅院、摇钱树、金山银山等。童男女的嘴上要用糕糊上,前身要编写姓名,如“长在”、“应答”等,宅院的门、窗、烟囱要打开,所有纸火都要写明“XXX专用”。其他纸火在后。

纸火队后面就是拉灵的孝子孝孙了。前面是扛引魂幡的长孙和抱灵牌的子孙,由女婿搀扶护佑。亲孝子也要由其女婿搀扶护佑,以防因过分悲伤而出现意外。其他孝子们手里提着出丧棒,肩上扛着长长的白布紖带。紖带分两行,一行是孝子,另一行是孝孙,俗称“拉灵”。如果孝子多,还可分三行四行的,即子行、侄行、孙行、侄孙行,以及重孙行。其后,就是灵棺。抬灵棺者称扛夫。扛夫可向鼓坊雇佣,也可请村亲帮忙。人数有12人、16人、24人不等,如路远的,中途还要换人。灵棺后面是长长的送葬车。送葬车一般是由亲戚自雇的轿车,一车一人,媳妇们的母亲(女亲家)也各自乘坐一辆,且暗中还要互相竞比。闺女、媳妇等的脸都遮盖着长长的“大罩”,呜呜呀呀地哭号着。尤其是闺女,捶胸顿足,痛不欲生。媳妇们大多为虚哭,不哭则被人笑话。当地谑称:“闺女哭,哭一声顶一声。媳妇儿哭顶如驴嚎了。”

过去,灵棺起后,一般不准停歇。凡是灵棺经过的街巷道路两侧,各家各户都要在大门口烧上一大堆火,以赶走死人的煞气,免灾消难。有的地方经过主要街道时,商铺要花钱请鼓匠还要停下来吹打,若有两班鼓乐还要对赛,走走停停,俗称“摆大街”,而灵棺则不能落地。灵棺一直抬到村外时,要缷下棺罩,鼓匠也不再送往坟地。纸火等也装上马车。女眷中有不宜进坟地的,也只能送到此为止。缷下棺罩后,抬棺材的人一直不停,快步将棺椁抬向坟地下葬。随着时代的发展,装饰讲究的灵逐渐代替了扛夫,棂棺由灵车拉向坟地。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