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作品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国学经典作品有哪些,第1张

问题一:经典国学书籍有哪些? 像国学经典当是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更可观为学之次第,《论》《孟》不可不读,《中庸》可窥儒学之精微,

今之学,《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论语讲义》《蒙书讲义》李里 浅显易懂,深入浅出……其中《蒙书讲义》中有三字经的讲义,读过便知国学之貌

问题二:国学经典著作有哪些 梁启超:I《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II《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胡适:I《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II《实在的最低限度书目》 汪辟疆:《读书举要》 蔡尚思:I《中国文化基础书目》II《哪些书最能代表中国文化》 屈万里:《初学必读古籍简目》 古典国学名著 有:汉书艺文志 说文解字 论语 老子、史记、诗经、楚辞、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红楼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尔雅、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孙子、大学、中庸、周易、论衡、近思录、传习录、焚书・续焚书、日知录、明夷待访录、思问录、孟子字义疏证、六祖坛经、尚书、左传、战国策、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史通、文史通义、昭明文选、乐府诗集、陶渊明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临川集、苏东坡集、剑南诗稿・渭南文集、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西厢记、窦娥冤、牡丹亭、文心雕龙、梦溪笔谈、徐霞客游记

问题三:国学经典有哪些国学经典有那些 经部

大学

《四书》之一,儒家“修齐治平”理论大纲。

中庸

《四书》之一,儒家推崇的处世哲学。

论语

《四书》之一,儒家创始人孔子言论集。

孟子

《四书》之一,以“性善论”著称的儒家经典。

诗经

《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尚书

《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记言体史书。

仪礼

《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礼仪制度书。

周易

《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哲学原典。

春秋左传

《五经》之一,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尔雅

我国第一部百科名物词典。

孝经

我国以“孝”治国的理论基础。

史部

山海经

战国・佚名

我国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最古的博物书、最古的神话小说故事。

穆天子传

战国・佚名

我国最早的游记。

国语

战国・佚名

我国最早的国别史。

战国策

西汉・刘向集录

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和辩论的策略书。

史记

汉・司马迁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纪传体史学、传记文学之先河。

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

我国六世纪前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洛阳伽蓝记

后魏・杨炫之

现存文史典籍中寺塔记的典范之作。

贞观政要

唐・吴兢

古代帝王统治术之专著,后世治国者之圭臬。

史通

唐・刘知几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文史通义

清・章学诚

是我国古代史学理论之代表。

书目答问

清・张之洞

指导治学门径的必读书目,嘉惠一代学林。

子部

老子

春秋・李耳

“道家最精要之书。”(梁启超语)

庄子

战国・庄周

先秦最有文彩的哲学著作。

列子

战国・列御寇

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采奇”(《文心雕龙》语)

韩非子

战国・韩非

战国时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的著作

淮南子

西汉・刘安

汉初新道家的代表作。

公孙龙子

战国・公孙龙

战国时期名家的代表作,创建了我国最早的逻辑学。

墨子

战国・墨翟

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著作。

荀子

战国・荀况

先秦儒家学说集大成之著作。

孙子兵法

春秋・孙武

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述。

吕氏春秋

战国・吕不韦

综合百家学说,建构一统理论。杂家学说代表作。

尹文子

战国・尹文

“宋尹”学派始祖,尹文论法术和形名的专著。

新书

西汉・贾谊

汉代杰出的政论文集,鲁迅誉为“西汉鸿文”。

法言

西汉・扬雄

首部儒学批判专著。

鬼谷子

纵横家始祖,兵家法宝。

颜氏家训

北齐・颜之推

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黄帝内经素问

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

九章算术

我国第一部重要的数学专著。

近思录

宋・朱熹

理学入门书,蕴含了朱子思想的全部精义。

阴符经

相传苏秦得此书而为六国之相(《战国策》记)。

周易参同契

汉・魏伯阳

最早论述炼丹原理的著作,被称为“万古丹经王”。

黄庭内景经

道家内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被称为“寿世长生之妙典”。

黄庭外景经

太上感应篇

宋・李昌龄注

民间广为流传的劝善书。

金刚经

后秦・鸠摩罗什译

大乘佛教的根本经典,“经中之王”。

四十二章经

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第一部佛教经典著作。

心经

唐・玄奘译

般若部经典中的核心经典。

六祖坛经

唐・释慧能

禅宗最重要的典籍,中国佛教的集大成者。

茶经

唐・陆羽

我国第一部论茶著作。

乐府杂录

唐・段安节 >>

问题四:我国有哪些国学作品?(至少三部) 大学

《四书》之一,儒家“修齐治平”理论大纲。

中庸

《四书》之一,儒家推崇的处世哲学。

论语

《四书》之一,儒家创始人孔子言论集。

孟子

《四书》之一,以“性善论”著称的儒家经典。

诗经

《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尚书

《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记言体史书。

仪礼

《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礼仪制度书。

周易

《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哲学原典。

春秋左传

《五经》之一,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尔雅

我国第一部百科名物词典。

问题五:国学著作有哪些 经部――儒学经典

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重要书目如:《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各种体裁历史著作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子部――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

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耶教类”、“ 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集部――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问题六:国学经典著作都是那些方面的文学作品 核心提示: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

1、《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只有题目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颂辞(颂)。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2、《易经》

《易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被推崇为“群经之首”,内容丰富全面,有完整的哲学体系,从宇宙自然到人生社会都有辩证的论述,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易经》用抽象的符号来组成各种卦象,其中蕴含着大千世界万物之间的关系,最根本的思想是:“一阴一阳谓之道,一奇一偶谓之数”。从六十四个不同的卦象中,可见古人们“天人合一”的朴素的辩证法。

3、《论语》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4、《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老子

《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创立了道教,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

5、《墨子》

《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现存53篇,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成。《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点解释《老子五千文》,自此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

6、《楚辞》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7、《孙子兵法》

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孙武兵法》,13篇,现存最早的兵书,孙武著。

孙武,字长卿,生卒年不可考,春秋末期齐国人,从齐国流亡到吴国,辅助吴王经国治军,显名诸侯,被尊为“兵圣”。

8、《山海经》

《山海经》,十八卷,撰者不详,古代地理类史书。西汉刘歆校书时,有三十四篇,歆并为十八篇,《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十三篇,今本为十八卷,计山经五,海经十三。记大小名山五千三百七十,河流大泽三百余,动物百二十七种,异国九十五,及《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所载地理、博物、故事、巫术、神话极为丰富,自古号称奇书,影响深远。近代玄奇小说《镜花缘》,大部分素材即取自《山海经》。

>>

问题七:国学著作有哪些 经史: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子集:孔、孟、墨、庄诗:诗经、楚辞还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东京梦华录、菜根谭、阅微草堂笔记、梦溪笔谈

问题八:国学经典有哪些 经部

大学

《四书》之一,儒家“修齐治平”理论大纲。

中庸

《四书》之一,儒家推崇的处世哲学。

论语

《四书》之一,儒家创始人孔子言论集。

孟子

《四书》之一,以“性善论”著称的儒家经典。

诗经

《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尚书

《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记言体史书。

仪礼

《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礼仪制度书。

周易

《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哲学原典。

春秋左传

《五经》之一,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尔雅

我国第一部百科名物词典。

孝经

我国以“孝”治国的理论基础。

史部

山海经

战国・佚名

我国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最古的博物书、最古的神话小说故事。

穆天子传

战国・佚名

我国最早的游记。

国语

战国・佚名

我国最早的国别史。

战国策

西汉・刘向集录

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和辩论的策略书。

史记

汉・司马迁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纪传体史学、传记文学之先河。

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

我国六世纪前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洛阳伽蓝记

后魏・杨炫之

现存文史典籍中寺塔记的典范之作。

贞观政要

唐・吴兢

古代帝王统治术之专著,后世治国者之圭臬。

史通

唐・刘知几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文史通义

清・章学诚

是我国古代史学理论之代表。

书目答问

清・张之洞

指导治学门径的必读书目,嘉惠一代学林。

子部

老子

春秋・李耳

“道家最精要之书。”(梁启超语)

庄子

战国・庄周

先秦最有文彩的哲学著作。

列子

战国・列御寇

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采奇”(《文心雕龙》语)

韩非子

战国・韩非

战国时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的著作

淮南子

西汉・刘安

汉初新道家的代表作。

公孙龙子

战国・公孙龙

战国时期名家的代表作,创建了我国最早的逻辑学。

墨子

战国・墨翟

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著作。

荀子

战国・荀况

先秦儒家学说集大成之著作。

孙子兵法

春秋・孙武

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述。

吕氏春秋

战国・吕不韦

综合百家学说,建构一统理论。杂家学说代表作。

尹文子

战国・尹文

“宋尹”学派始祖,尹文论法术和形名的专著。

新书

西汉・贾谊

汉代杰出的政论文集,鲁迅誉为“西汉鸿文”。

法言

西汉・扬雄

首部儒学批判专著。

鬼谷子

纵横家始祖,兵家法宝。

颜氏家训

北齐・颜之推

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黄帝内经素问

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

九章算术

我国第一部重要的数学专著。

近思录

宋・朱熹

理学入门书,蕴含了朱子思想的全部精义。

阴符经

相传苏秦得此书而为六国之相(《战国策》记)。

周易参同契

汉・魏伯阳

最早论述炼丹原理的著作,被称为“万古丹经王”。

黄庭内景经

道家内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被称为“寿世长生之妙典”。

黄庭外景经

太上感应篇

宋・李昌龄注

民间广为流传的劝善书。

金刚经

后秦・鸠摩罗什译

大乘佛教的根本经典,“经中之王”。

四十二章经

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第一部佛教经典著作。

心经

唐・玄奘译

般若部经典中的核心经典。

六祖坛经

唐・释慧能

禅宗最重要的典籍,中国佛教的集大成者。

茶经

唐・陆羽

我国第一部论茶著作。>>

问题九:国学著作有哪些? 你好,朋友: 经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史部: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史通子部:道德经、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集部:楚辞、汉赋、文选、全唐诗、全宋词、全元曲、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综合: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今文尚书

按《汉书·艺文志》的说法,经过孔子整理编纂,形成了有百篇的《尚书》。秦始皇焚书时,秦朝博士伏生(伏胜)将《尚书》偷偷藏于壁中。秦末兵祸大起,伏生流亡;待西汉建立,天下重新安定下来,他返回故乡,发现所藏“亡数十篇”仅剩下29篇(纬书说28篇)。之后朝廷派遣晁错去听伏生(当时已九十多岁)讲授,以汉代当时使用及流通的官方文字隶书来纪录,所记录下来的本子就称为《今文尚书》。另外,有河间女子献《太誓》(《泰誓》)一篇,被并入伏生所传之29篇中。。

伏生将他对《尚书》的解释传授给欧阳生(欧阳和伯)与张生,张生将之传授至欧阳高、夏侯胜(大夏侯)、夏侯建(小夏侯),为今文尚书授受之三家。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立欧阳氏为学官;汉宣帝石渠议奏之后,三家皆立为学官。

东汉之十四博士包括了欧阳氏、大小夏侯三家,如今均已亡佚失传,今日可从熹平石经残石与复原去推测欧阳氏本的面貌。

古文尚书

《汉书·艺文志》提到:“《古文尚书》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恭)王坏孔子宅……而得《古文尚书》。”这批尚书以先秦蚵蚪文记载,难以解读。后来孔安国取得这本子,与官方已有的《今文尚书》29篇对照,多出16篇,异文七百多处,是真正珍贵的先秦文献。汉武帝时,孔安国的后代或学生将此本交给了官方,刘向称之为“中古文”,史记中的孔安国本应该就是指这一版本。

《古文尚书》开始传习于民间,势力较小。汉平帝时,刘歆对比了古文和今文区别之后,倾向古文学,建议朝廷把各种古文经书都立于国学,引起了古文和今文的大论战。东汉时,完整的孔安国本已失,杜林在河西获得了《古文尚书》之漆书1卷,这一古文本其篇数和今文尚书篇数相同皆29篇,但没有孔安国传本所多出的16篇。东汉末年起,贾逵、马融、郑玄等经学大家为漆书本作注,积极提倡,学习者逐渐增多,在学术界才逐渐取得优势。

伪古文尚书

东莱张霸将《尚书》的二十九篇重新整合,又以《左传》、《尚书序》作为首尾,共计一百零二篇,史称《一百零二篇尚书》。但随即被发现此乃仿古伪造之书,张霸被下狱,而本伪造尚书也在流传一段时日之后,失传亡佚。

西晋永嘉之乱时,晋朝皇家所藏图书遭到严重损失。欧阳高、大小夏侯三家的《今文尚书》全部丧失,这使得从伏生流传下来的《今文尚书》经文、注疏均失传,于是郑玄所注的杜林漆书本《古文尚书》也就成为了当时主要的版本。东晋元帝时,豫章郡太守梅赜又献上一批经文,其中有58篇的自称传自于失传多时的孔安国《古文尚书》,包含《今文尚书》与杜林漆书之33篇外(原29篇被拆为33篇),又多了25篇《古文尚书》的篇目,并带有传说由孔安国所作之《传》(故此版本后来被称作《伪孔传尚书》)。唐代学者对此深信不疑,采用其作为官方版本,孔颖达奉敕撰成《尚书正义》,并刻入开成石经中,成为日后科举取士的标准版本,这使得这部《伪孔传尚书》自此代替了郑玄注本,影响千余年,也使得真正来自孔壁本的《古文尚书》(郑注漆书本)最终完全失传。

然而,从宋朝开始,许多人包括朱熹、吴棫等,都对于梅献《伪孔传尚书》的真实性开始怀疑,吴棫认为伏生的《尚书》诘屈聱牙,而《伪孔传尚书》多出的二十五篇《晚书》却简单易懂。朱熹曾说“孔壁所出《尚书》如《禹谟》……等篇皆平易,伏生所传皆难读,如何伏生偏记得难底,至于易底全不记得?此不可晓”。

清代阎若璩以三十年光阴写成《尚书古文疏证》八卷,用“以虚证实,以实证虚”的考证方法,列举一百二十八条证据,认定梅献《伪孔传尚书》所多出的二十五篇,都是后世魏晋时代所伪作,其余三十三篇(《伪孔传尚书》将原伏生《今文尚书》部分的二十九篇,拆为三十三篇)则真伪杂糅,从此,通行本《尚书》中有二十五篇为伪书的说法,遂成定论,通称为“伪古文尚书说”。同时代的毛奇龄写了《古文尚书冤词》反驳阎若璩的说法,“百计相轧,终不能以强词夺正理”,然阎说仍被大多数学者接受,故今日称这一本子为“伪孔传尚书”或“伪古文尚书”。但究竟是不是伪书,如果是伪造,作伪者是谁,至今仍是千古之谜[15]。现代一般刊行的《尚书》,多将《伪孔传尚书》中多出的25篇剔除,只留下33篇篇目与《今文尚书》一致者。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7、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劝学》

9、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10、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1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12、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

1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15、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弟子规》

16、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礼记》

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8、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19、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20、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2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

2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26、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27、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28、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29、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30、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格言连璧》

3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

3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3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34、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35、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

36、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格言连璧》

37、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38、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3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40、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41、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

4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4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4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4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4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7、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4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49、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天子章》

5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5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52、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53、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5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5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5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5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太子少傅箴》

58、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5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60、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61、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6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

6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64、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礼记》

6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6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6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6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70、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7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7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73、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弟子规》

7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志》

7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76、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77、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战国策》

78、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7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80、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81、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8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83、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8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85、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

86、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8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88、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8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90、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

91、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9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9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9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95、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96、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9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98、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

99、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100、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10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10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10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

104、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三国志》

10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106、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清《增广贤文》

10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10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10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1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1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1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113、满招损,谦受益。 —— 《尚书》

114、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明·吕坤《呻吟语·应务》

115、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

11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

11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1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11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

  国学经典名句及翻译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31、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32、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34、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3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3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3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39、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40、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4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4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4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4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4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4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颧雀楼》

 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48、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5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51、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52、学不可以已。——《荀子》

 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5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译:学过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它,使自己对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不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

 5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译:学了新的知识又常常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温习,学问和修养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5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译:读书读得多,写起文章来就会笔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样。

 5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译: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老了只能后悔、叹息。

 5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译: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58、学而不化,非学也。——宋杨万里

 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59、好学而不贰。——《左传》

 译:爱好学习但不三心二意。

 60、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秦伯》

 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61、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62、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63、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晋葛洪

 译: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64、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

 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6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苏轼

 译: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66、差之毫厘,缪以千里。——宋陆九渊

 译: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定要认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丝一毫,结果会发现相差很远。

 6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晋陶渊明

 译:美好的青春年华过去了就不会再来,一天不可能有两个早晨,要珍惜时光啊!)

 6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译:文章讲的内容或题材都很好,可表达不适当,那么欣赏的人就不会很多,难以传播千古。

 69、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译: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翰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70、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7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陈廷焯

 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72、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

 译: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7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译:勤奋是登上知识高峰的一条捷径,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74、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7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译: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

 7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顾炎武

 译:国家的兴旺、衰败,每一个人都负有很大的责任。

 7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译: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炼,使人更坚强。相反,时常满足于享受,会使人不求上进而逐渐落后。

 7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7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译: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一片爱国的赤胆忠心留在史册上吧!

 8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为国家分忧时,比别人先,比别人急;享受幸福,快乐时,却让别人先,自己居后。

 81、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唐岑参《关人赴安西》

 译:从小就想着报效祖国,而不是想着要封侯当官。)

 82、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明吕坤《呻吟语卷上》

 译: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

 83、一寸山河一寸金。——金左企弓语

 译: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黄金还要宝贵,是绝不能让给外人的。

 84、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武则天

 译:如果想建立个人幸福的小家,必须先让国定安定,繁荣起来。

 8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白马篇》

 译: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要敢于挺身而出,把死当作回家一样。

 8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

 译:风声、雨声、琅琅读书声,都进入我们的耳朵,所以,作为一个读书人,家事、国事,天下的事情,各种事情都应该关心,不能只是死读书。

 8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译:活着的时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当英雄。

 88、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译:对于国家有利的事就要热心地去做,对国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恶它,远离它。

 89、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

 译: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掌握了知识后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

 90、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

 译:历史上许多忠臣义士,在国家有难时,他们的节操就显现出来,一个个名垂史册。

 91、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译: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么为他们感到心痛啊!他们生我育我,花费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啊!

 92、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

 译:报效祖国的志向到死都不会变。

 93、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三国曹植《求自诚表》

 译:忧虑国家大事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都是忠臣的志向。

 94、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汉陈蕃语

 译:有志气的人活在世上,应当敢于跟各种不利于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哪能只满足于处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9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译: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的平淡、纯净,这样的友谊才会持久;往小人之间的交像甜酒一样的又浓又稠,但不会长久。

 9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译: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

 97、见侮而不斗,辱也。——《公孙龙子》

 译: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98、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后汉书》

 译:人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人的东西才是收获,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

 9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汉司马迁《史记》

 译: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100、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1 国学经典有关诚信的文言文

精锐教育提醒您: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②,顾反,为女杀彘③。

妻适市反⑤,曾子欲捕彘杀之④,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⑥。"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⑦。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⑨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⑩。"

遂烹彘也⑾。

选自《韩非子》,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1954年版

注释

①市:集市。

②女还:你回去吧。 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③顾反为女杀彘:等我回来为你杀猪。顾反:我从街上回来。 反,通“返”,返回。彘:读"zhì”,意为猪。

④(曾子欲捕彘杀)之:代词,指猪。

⑤妻适市反:妻子刚从集市回来。适:恰巧。

⑥特与婴儿戏耳:只不过与小孩子开个玩笑罢了。特……耳:不过……罢了。特,不过,只是。 耳,同“尔”,罢了。

⑦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

⑧今子欺之:现在你欺骗他。子:你,对对方的称呼。

⑨而:则;就。

⑩成教:教育有效果。

⑾逐烹彘也:于是就杀猪煮肉吃。

[编辑本段]译文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回家,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杀猪。他的妻子阻止他说:“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小孩是不能和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等着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亲的教导。今天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编辑本段]参考故事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跟着她。他的母亲(骗他)说:“你回去,等一会(娘)回来给你杀猪(吃)。”孩子信以为真,一边欢天喜地地跑回家,一边喊着:“有肉吃了,有肉吃了。”

孩子一整天都待在家里等妈妈回来,村子里的小伙伴来找他玩,他都拒绝了。他靠在墙根下一边晒太阳一边想像着猪肉的味道,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傍晚,孩子远远地看见了妈妈回来了,他一边三步作两步的跑上前去迎接,一边喊着:“娘,娘快杀猪,快杀猪,我都快要馋死了。”

曾子的妻子说:“一头猪顶咱家两三个月的口粮呢,怎么能随随便便就杀猪呢?”

孩子哇的一声就哭了。

曾子闻声而来,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以后,二话没说。转身就回到屋子里。过一会儿,他举着菜刀出来了,曾子的妻子吓坏了,因为曾子一向对孩子非常严厉,以为他要教训孩子,连忙把孩子搂在怀里。哪知曾子却径直奔向猪圈。

妻子不解地问:“你举着菜刀跑到猪圈里干啥?”

曾子毫不思索地回答:“杀猪”。

妻子听了扑哧一声笑了:“不过年不过节杀什么猪呢?”

曾子严肃地说:“你不是答应过孩子要杀猪给他吃的,既然答应了就应该做到。”

妻子说:“我只不过是骗骗孩子,和小孩子说话何必当真呢?”

曾子说:“对孩子就更应该说到做到了,不然,这不是明摆着让孩子学着家长撒谎吗?大人都说话不算话,以后有什么资格教育孩子呢?”

妻子听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夫妻俩真的杀了猪给孩子吃,并且宴请了乡亲们,告诉乡亲们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

虽然曾子的做法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是他却教育出了诚实守信的孩子。曾子杀猪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他的人品一直为后代人所尊敬。

2 120字以上的国学类文言文,急需

《身有至宝》:西城贾胡有持宝来售,名曰璼者,其色正赤如朱樱,长寸者,直逾数十万。

龙门子问曰:“可乐饥乎?”曰:“否。”“可已疾乎?”曰:“否。”

“能逐厉乎?”曰:“否。”“能使人孝弟乎?”曰:“否。”

曰:“既无用如是,而价逾数十万何也?”曰:“以其险远,而获之艰深也。”龙门子大笑而去,谓弟子郑渊曰:“古人有云:黄金虽重宝,生服之则死,粉之入目则眯。

宝之不涉于吾身者尚矣。吾身有至宝焉,其值不特数十万而已也。

水不能濡,风日不能飘炙;用之则天下宁,不用则身独安,乃不知夙夜求之,而唯此为务,不亦舍至近而务至远耶!”——选自《子凝道记•先王枢》。

3 3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

经部 十三经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仪礼 其他 四书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新本郑氏周易 大戴礼记 韩诗外传 易纬是类谋 易纬坤灵图 易纬乾元序制记 陆氏易解 中庸 东坡易传 周易正义 轻松学诗经 尚书正义 易传 韩诗外传 毛诗正义 泰泉乡礼 深衣考误 深衣考 仪礼注疏 礼记正义 周礼注疏 春秋左传正义 大学 春秋谷梁传注疏 孝经注疏 春秋公羊传注疏 周易参同契 大学集注 孟子集注 中庸集注 论语集注 孟子字义疏证 大学问 论语注疏 孟子注疏 尔雅注疏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记 宋书 梁书 魏书 陈书 南史 北史 南齐书 北齐书 周书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其他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唐才子传 贞观政要 逸周书 古列女传 徐霞客游记 大唐西域记 荆楚岁时记 战国策 前汉纪 后汉纪 华阳国志 东观汉记 通典 唐会要 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洛阳伽蓝记 越绝书 前汉纪 江表志 江南野史 五国故事 邺中记 三楚新录 江南馀载 吴越备史 九州春秋 越史略 东观奏记 北狩见闻录 竹书纪年 五代史阙文 官箴 平宋录 大金吊伐录 松漠纪闻 翰林志 高士传 李相国论事集 赤松山志 真腊风土记 荆楚岁时记 北户录 岳阳风土记 溪蛮丛笑 吴中水利书 岁华纪丽谱 吴地记 平江记事 南岳小录 岭表录异 东京梦华录 风土记 益部方物略记 游城南记 淳熙三山志 桂林风土记 朝鲜赋 南宋都城纪胜 桂海虞衡志 洛阳名园记 南方草木状 佛国记 捕蝗考 宋朝事实 大清律例 三国杂事 史通 子部 兵书类 武经七书 《孙子兵法》 《吴子兵法》 《六韬》 《司马法》 《三略》 《尉缭子》 《唐李问对》 其他兵书 《孙膑兵法》 《百战奇略》 《握奇经》 《练兵实纪》 《将苑》 《何博士备论》 《三十六计》 《守城录》 《孙子略解》 《乾坤大略》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兵制》 《阴符经》 《太白阴经》 《历代兵制》 《素书》 《备论》 其他子部 墨子 列子 庄子 荀子 申鉴 说苑 新语 论衡 茶经 棋经 中论 邓子 盖庐 人物志 潜夫论 初学记 洛阳牡丹记 王守仁全集 四十二章经 论衡校释 梦溪笔谈 太平广记 孔子家语 韩非子 鬼谷子 归田录 唐新语 公孙龙子 搜神记 搜神后记 周易参同契 山海经 校注 艺文类聚 穆天子传 唐摭言 颜氏家训 古画品录 盐铁论 宋高僧传 广弘明集 老子道德经 钝吟杂录 弘明集 宣室志 世说新语 金匮要略注 九章算术 吕氏春秋 黄帝内经灵枢经 黄帝内经素问 备急千金要方 伤寒论注 难经本义 神农本草经 孔丛子 抱朴子内篇 法言义疏 风俗通义 鹖冠子 齐民要术 潜夫论 范子计然 西京杂记 晏子春秋 周髀算经 朱子语类 山房随笔 林泉高致集 吴子兵法辑佚 银雀山尉缭子 司马法逸文 群书治要三略 孙子略解 水战兵法辑佚 群书治要六韬 敦煌写卷六韬 怀王墓竹简六韬 六韬逸文 汉墓竹简六韬 老子集注 范蠡兵法辑佚 太公兵法 太公金匮 太公阴谋 端溪砚谱 歙州砚谱 扬州芍药谱 橘录 糖霜谱 刘氏菊谱 洗冤录集 荔枝谱 高僧传 阴符经 随隐漫录 画继 续高僧传 方言校笺 集部 楚辞 楚辞 楚辞补注 总集类 全上古三代文 全秦文 全汉文 全后汉文 全三国文 全后周文 全北齐文 全陈文 全梁文 全齐文 全隋文 全唐文 先唐文 唐文拾遗 唐文续拾 全宋文 全晋文 全后魏文 全唐诗 全宋词 千家诗 文心雕龙 文选 乐府诗集 全元曲 全宋诗 历代诗词赋 其它集类 优古堂诗话 诚斋诗话 庚溪诗话 草堂诗话 藏海诗话 六一诗话 后山诗话 彦周诗话 二老堂诗话 怀麓堂诗话 沧浪诗话 诗品 诗人玉屑 中山诗话 观林诗话 李太白全集 王右丞集笺注 欧阳修集 国 语 其他 四库全书目录(介绍、史话、乾隆《文渊阁记》) 总 目 经 部 史 部 子 部 集 部 考 证 辑注类 三字经 庄子集解 商君书 汉官六种 汉魏。

4 初中文言文国学经典都是哪几篇

一、经类5种

1《诗经》(简称《诗》)

当全部熟读成诵,即不尔,亦须一大部分能其词;可专读国风、二雅。程俊英译注本或精清陈奂《诗毛氏传疏》。

2《春秋左传》(亦称《春秋左氏传》,通称《左传》

宜选出若锐干篇熟读成诵。杨伯峻注本或晋杜预集解本。(笑独行按:梁启超先生以为,或与《国语》本为一书,由西汉人析出,当合读之。徐元诰集解本或三国吴韦昭解本。)

3《论语》

当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宜专读正文,有不解处,方看注释。杨伯峻译注本、清焦循通释本或宋朱熹《四书集注》。

4《孟子》

当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宜专读正文,有不解处,方看注释。杨伯峻译注本、清戴震字义疏证本或宋朱熹《四书集注》。南怀瑾《孟子旁通》可参。

5《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清段玉裁注本。(笑独行按:另推荐中华书局版无注本。)

二、子类6种

6《荀子》(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