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文言文阅读指导
1 在高中历史学习会遇到许多文言文,怎样才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我觉得还是要多练,熟能生巧。但是在做的时候还有有技巧,不要一味的扎入题海,做完后要及时总结。文言文学习其实主要把一句话当中的关键字词理解了,那么整句话就水到渠成了,翻译也就是意思相近就行,不会很苛刻。
还有就是平时要注意常见字词和一字多义的总结,就如:然,而,者,或等等,它在不同的语句中意思可能大不相同,以及特殊句式,特殊结构,尤其是通假字,这就要你多积累了。
文科学习就是积少成多的过程,相信楼主付出汗水了了就会有回报的,加油吧!祝进步!
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文言文练习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就是说,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而朗读、背诵和词义、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以及古文今译练习,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根据必修课教材的整体安排,本单元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是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概括段意,概括中心,在小学、初中的阅读教学中就训练过高中阶段,课文的难度增大了,阅读理解的要求提高了,不仅仅是概括段意或概括中心了对一句话或几句话、一段话或几段话以及对有关的某部分内容,都要能够根据需要,正确而熟练地进行概括 概括要点必须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认真阅读,理清思路,是恰当概括的前提;把握住关键语句,对保证概括的准确性也具有重要意义对内容要点的概括,离不开一定的分析要分清事情的梗概和细节,善于把握住相关事物的联系、把握住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文章内容的分析,则离不开对背景知识的掌握,也离不开对表达方式的理解。
3 如何提高高中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之我见一、教师应首先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自身较高的知识储备量、人文素养以及过硬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教好学生的前提。
因此,若想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理解能力,历史教师就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首先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尤其是近年来,历史习题的材料越来越新颖、出题的角度越来越奇特,历史教师就更应该与时俱进,多阅读、多思考、多总结,以便更好地为学生们授课答疑。
比如,笔者曾经就见过一道考察古今救灾、社会保障问题的材料分析题。第一则材料是一段文言文,若是教师本身都无法理解,又谈何为学生讲解呢?通过这一道习题的讲解、反思,我发现阅读理解能力除了是对材料的深度理解,一定的语言功底也是非常重要的。
若是连材料的表面意思都理解不了,就更别提什么引申的意义了。另外,历史教师一定要养成每日读书读报的习惯,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将热点问题与历史大事件相联系,举一反三,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二、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几点措施1、预习时一定要通读教材,课本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最好的教材。历史教科书的模式是大量的文字配少量的,而很多概念、知识点都是从大段的文字中筛选出来的。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的就是学生能从大量的文字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所以,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多阅读教材便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阶段。
比如,在新学期之处的师生见面会上,教师可以第1课为例,指导学生如何有效率地读教材、如何达到预习的目的例如,让同学们先看第一段,从第一段中可以发现哪些有用的知识点。像时间、专有名词、标志等等都是有利用价值的信息。
使用导学案式的预习形式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法。老师需要提前制作好导学案。
学案上以提纲的形式将一课的重点列出来,留出足够的空白供学生在阅读教材时,筛选信息,总结并写下来。2、教师在讲课时应更注重方法的分析,多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的理解。
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考高分,学生不理解材料就让学把答案死记硬背下来。
这种看似短期有效的方法,实则为学生的高考、乃至日后的学习埋下了定时炸弹。随着高考题目的越来越灵活化,以往的背书、背答案的学习模式不可能让学生在高考中准确快速地得分。
所以,在现今阶段,老师在讲课时应更注重分析方法的教授,并多让学生站起来讲一讲自己的理解。这样才能发现学生在阅读理解材料时出现问题、漏洞的地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效果可想而知了。
比如在讲解材料分析题时,老师可以一步步地讲出答题顺序与技巧,而不是直接说出答案。例如材料分析题要先从材料的字面意思上寻找信息,这时候就可以叫一位同学讲一讲他从这则材料的字面上得到了什么有价值的信息。
3、多阅读课外书,尤其是与历史相关的文字材料。许多传统的观点认为,到了高中,一切与教科书、习题册无关的书都是课外闲书,都不应该出现在高中生的书包课桌里。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并不值得提倡。对于高中历史学习来说,了解的历史知识越多,在考试中碰到材料分析题时就会越轻车熟路。
教科书上的材料都是一些大的框架,许多历史事件叙述的并不完整。而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学生们就会对某些含糊的历史事件有了明确的认识。
这样,在考试中遇到生涩难懂的长篇材料时,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历史知识积累弄懂材料所叙述的相关事件,揣摩出题人的意图,从而顺利地解题。《全球通史》是一本很全面的历史书籍,很多考试的材料都选自这本书,但这本书趣味性稍差,如果有学生想对某一阶段的历史多做了解,可以选择性地读一读。
而像《明朝那些事》《袁腾飞讲历史》等以诙谐笔法讲历史的书籍,虽然有一些细小之处有待考证,但作为课余了解更多历史并休闲放松来说却是是不错的选择。4、较难的文字材料可通过、视频等多种形式提供背景知识,辅助学生理解。
历史类的文字材料说白了无非就是对某一历史事件或是某一历史人物的叙述。在平常的训练中,我们肯定会碰到一些生僻的历史事件、新颖的出题角度。
对于学生们来说,、视频等形式更加形象直观,比文字资料要好理解的多。所以在一些情况下,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比如在讲必修二各国经济的时候,许多同学对各个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总是记不准。我便抽出了一节晚课给同学们播放了纪录片《货币战争》,通过形象的影视介绍,让同学们对这一单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总结提高学生在历史文献方面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从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历史教师要为学生起到模范引导的作用,并为学生提供高效的学习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另外,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也非常重要,这同样需要历史教师的鼓励和监督。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在考试中顺利解题的前提,更是学好历史的工具。
笔者的这些拙见希望得到各位同行的批评和指正,也希望对此有兴趣的同行能与我共同探索提高高中生历史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4 高中历史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有些题目有一些很难懂得文言文,特别是像问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的题目所以打好文言文基础是很关键的,看得懂文言文才好懂题目还有,不要仅仅拘于历史课本的知识,选择题中很多的小的知识点书上找不到,可以多看看别的再则,历史选择题中有些历史事件的名称和我们常听的会不同,像“戊戌变法”又叫“百日维新”把历史事件的名称记牢记全,也很有用题目最后一句话很关键,什么“符合题意的一项”,“最准确的一项”,“错误的是()”等等,一定要看清楚再选答案最后,也不要把它看得太难,做得多了自然就熟练了。
5 文言阅读的方法文言文阅读总则: 一要靠知识积累(常用虚、一要靠知识积累 常用虚、实词基本用法及意 常用虚 重要文学文化常识,常见通假字, 义,重要文学文化常识,常见通假字,重大 的历史知识等等) 的历史知识等等 二要靠基本技能(词类语用、不同句式的判定、二要靠基本技能 词类语用、不同句式的判定、词类语用 辨析,翻译、归纳、分析等能力) 辨析,翻译、归纳、分析等能力 三要靠灵活运用的能力(依据具体语境、题目, 三要靠灵活运用的能力 依据具体语境、题目, 依据具体语境 进行具体的分析、比较,从而准确解决问题)。
进行具体的分析、比较,从而准确解决问题。 1、以题解文。
、以题解文。 文言文阅读相对是难点, 文言文阅读相对是难点,一般同学往往读了一遍 不很懂。
此时,要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 不很懂。此时,要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特别 是最后的内容概括判断题,仔细阅读, 是最后的内容概括判断题,仔细阅读,能够了解 全文大致内容,因为这道题往往有一项不符原文, 全文大致内容,因为这道题往往有一项不符原文, 其他三项都正确, 其他三项都正确,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细节 问题。
那么通过解读最后一题, 问题。那么通过解读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 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2、以文解文。
、以文解文。 以文解文,就是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题。
以文解文,就是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题。文章中的 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 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 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例如1994年试题, 年试题, 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例如 年试题 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必独飨白粲” “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必独飨白粲”。
白粲”即白米,因为上文有“月俸得白米……”。 “白粲”即白米,因为上文有“月俸得白米。
3、以注解文。 3、以注解文。
文言文命题者会给一些注释, 文言文命题者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 解题带来很大帮助。例如1991年试题中有一句 解题带来很大帮助。
例如 年试题中有一句 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 命题者给“叔段、“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命题者给“叔段、州吁”的注,并在注解的基础上出了一道题: 州吁”的注,并在注解的基础上出了一道题: 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 “对于琅阝王邪 王,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 原因是(什么)。”“这实际上考查学生以事解 )。”
“ 原因是(什么)。”“这实际上考查学生以事解 文的能力。
文的能力。” 4、以理解文。
、以理解文。 在解答翻译句子时,要与语境结合, 在解答翻译句子时,要与语境结合,更要善于了 解事理。
例如1994年“以给供养”一句中“给”, 解事理。例如年 以给供养”一句中“ 到底讲成“给以”还是“ 丰足? 到底讲成“给以”还是“使……丰足?”似乎都 丰足 可以。
但从情理上分析,就只能取“ 可以。但从情理上分析,就只能取“使……丰丰 因为何子平做为退职官员, 竭身运力” 足”。
因为何子平做为退职官员,“竭身运力” 就是不满足于一般的供养,而要“使之丰足” 就是不满足于一般的供养,而要“使之丰足”。 再比如“扶持私庭”的译法, 再比如“扶持私庭”的译法,是“在家奉养母 还是“扶助母亲理家” 亲,”还是“扶助母亲理家”?抛开词义的规定 性不谈,仅从情理上看,也不能讲成“ 性不谈,仅从情理上看,也不能讲成“扶助母亲 理家” 因为这“理家” 理家”。
因为这“理家”的重任还要靠年近八十 的母亲,何子平何孝之有? 的母亲,何子平何孝之有? 5、一种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一种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1)把握大意,由后做起,第一句是说在阅读一 )把握大意,由后做起, 篇文言文时, 篇文言文时,首先要对全文的内容大体上有所了 解掌握,而且要尽可能多的掌握文章。 解掌握,而且要尽可能多的掌握文章。
答题时由 最后一道题答起。 最后一道题答起。
高考文言考题的最后一道题是 结合文意进行判断,此题有助于考生理解文意。 结合文意进行判断,此题有助于考生理解文意。
(2)句子翻译,重点词语。第二句是说在做句子 )句子翻译,重点词语。
翻译题时,抓句子中的重点词语。 翻译题时,抓句子中的重点词语。
对文言文翻译 的要求是: 的要求是:直、准、补。“直”是说在翻译句子 时尽量要“直译” 时尽量要“直译”;“准”是说对重点的词语翻 译要“准确” 是因为文言文语言简练, 译要“准确”;“补”是因为文言文语言简练, 有很多省略的内容, 有很多省略的内容,在翻译时要把省略的内容 补充上” “补充上”。
例如: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 例如:“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 而下士。 此句应译为“ 而下士。”
此句应译为“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 并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后世), ),一定要尊重 平,并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后世),一定要尊重 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 这首先是直译, 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这首先是直译,重点 考察的词语是“ ”“荣名”“下”“而 荣名”“ 考。
6 如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所谓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指学生借助工具书,能直接阅读战国以来历代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著作中一部分浅显平易的文章。一般古籍,不象我们的教科书,有那么详尽通俗的注解,甚至未加标点,那怕是较浅易的文章,要读懂它也不容易。
一、精选篇章,抓好熟读、背诵一环 这是历来的传统经验。要进一步研究的,是学生必须读多少文言文,背熟多少文言文,怎样才能背熟一定数量的文言文。
学生要真正能够独立阅读哪怕是较浅易的文言古籍,不读上100—150篇文言文是不行的,而熟读到背诵程度的,至少在50—60篇之间。其所以要求熟读、背诵五六十篇,是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仅熟悉文言文句法的特点,而且能掌握阅读一般文言文古籍所必须掌握的文言词语。
中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熟读、背诵50—60篇文章可能吗?如果按十个学期计算,平均每学期不过五六篇,只要增加课堂的朗读因素,只要重视背诵、默写的反复检查,只要入选的文章便于朗诵,是完全可能的。而这三者中,精选篇章又是重要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凡是生动活泼,能引起读者强烈兴趣的作品,都是容易熟而且经久难忘的;凡是枯燥乏味,不能引起读者强烈兴趣的作品,都是难以读熟而且容易忘记的。抓好读熟、背诵一环,督促学生反复温习是重要的,但尤须在精选文章上用功夫,要选择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让学生精读,而且要各类文章齐备。
此外,在教法上要注意启发学生自学钻研,也是很重要的。凡是采用注入式的教法,学生对所学的东西难以记住;凡是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认真钻研过的东西,学生则难以忘记。
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都有这个体会。 二、系统整理,掌握一定数量词语 严格说来,要具有独立阅读哪怕是较浅易的文言古籍有能力,单是读了百多篇,背熟50—60篇短文还是不够的。
这就要求我们采用科学化的教法,使学生掌握阅读一般古籍所必须撑的文言句式和常用词语。文言句式并不复杂,教学中容易解决,本文只就词语方面来进行一些探讨。
这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到底要掌握多少文言常用词语。文言常用词语为1350个左右。
而在这些词语中,学生有500多个,实际上要着重讲析的只有800多个。这就说明,即使是阅读《孟子》那样的古代哲学著作,在文言词语方面着重讲析800多个也就够了。
对这些要着重掌握的词语,要使学生熟悉它,读后能举一反三,单是逐课讲释是不行的,必须在一个单元结束以后,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我的做法如下: (一)在文言虚词方面,采用点面结合,反复辨析的方法。
比如代词,在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知识后,我就指导他们按人称、批示、疑问三类,共归纳出33个(包括主要不用作代词的“尔、而、乃、若”)。然后抽出其中最常见或用法较复杂的代词如“其”、“之” 、“彼”、“夫”、“或”、“莫”等等,指导学生结合句子结构的分析,反复辨析。
文言虚词,在浅易文言文中,除去古今通用或过于生僻的,大致在80个左右,其中兼有多种词性,出现频率最高的,又不到30个。采用上述方法,这30个重点虚词,学生有反复辨析的机会。
(二)在文言实词方面,采用按照特点,分类归纳的方法。其具体做法有三,即汇合总注、古今对照、综合分析三种办法,所谓汇合总注,就是将几课中的 同义词和近义词找出来,加上总的注释。
所谓古今对照,就是将几课中现已消失或古今字面相同而意义迥别的词 列出来,要求学生参看注释,写出与之意义相当的现代语词所谓结合分析,是将几课中字面相同而意义有别(也就是通常讲的“一字 多义”的词)进行综合性的比较分析。例如“亡”这个字,有“逃亡”、“灭亡”、“死亡”、“离去”、“丢失”、等义,又与“无”通假。
先逐课讲清其一两种意义,然后把例句汇集起来,指导学生分辨它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 (三)在涉及古代文化知识、名物制度的古名词方面可采用结合课文,适当补充的方法。
现在,对文言虚词、文言实词的归纳整理,一般都比较重视,而对古代文化知识名物制度方面的名词,有的人还注意不够。其实,这些古名词,在古籍中比比皆是。
三、指导自学,扩大学生阅读面 这种自学能力的培养,可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阅读课文;第二阶段,指导学生离开注释阅读课文。
在这两个阶段,都注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均要求教师比逐句串释发挥更多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方面,要熟悉全部文言文教材,摸清学生的知识底子,确定在该课应着重讲清什么,并善于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来理解课文。例如教《六国论》在词语方面,学生自学一遍以后,我根据课文中的难点和系统归纳的整理的需要,联系旧课,着重讲了“兵”、“赂”、“互”、“亡”、“暴”、“厌”、“弥”、“判”、“速”、“劫”、“以”、“盖”、“然”、“殆”、“为”、“苟”、等文言实词、虚词,有的从一字多义的角度讲,有的从古今字义异同的角度讲,有的结合句子结构分析。
学生再读课文。
7 怎样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这就是说,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
而朗读、背诵和词义、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以及古文今译练习,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根据必修课教材的整体安排,本单元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
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是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概括段意,概括中心,在小学、初中的阅读教学中就训练过。
高中阶段,课文的难度增大了,阅读理解的要求提高了,不仅仅是概括段意或概括中心了。对一句话或几句话、一段话或几段话以及对有关的某部分内容,都要能够根据需要,正确而熟练地进行概括。
概括要点必须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认真阅读,理清思路,是恰当概括的前提;把握住关键语句,对保证概括的准确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对内容要点的概括,离不开一定的分析。要分清事情的梗概和细节,善于把握住相关事物的联系、把握住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文章内容的分析,则离不开对背景知识的掌握,也离不开对表达方式的理解。教学中应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更好地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
一初中部分(25篇)
1《〈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4.《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5.陋室铭(唐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沈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7.醉翁亭记�6�1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
一、 精选篇章,抓好熟读、背诵一环
这是历来的传统经验。要进一步研究的,是学生必须读多少文言文,背熟多少文言文,怎样才能背熟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学生要真正能够独立阅读哪怕是较浅易的文言古籍,不读上100—150篇文言文是不行的,而熟读到背诵程度的,至少在50—60篇之间。其所以要求熟读、背诵五六十篇,是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仅熟悉文言文句法的特点,而且能掌握阅读一般文言文古籍所必须掌握的文言词语。 中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熟读、背诵50—60篇文章可能吗?如果按十个学期计算,平均每学期不过五六篇,只要增加课堂的朗读因素,只要重视背诵、默写的反复检查,只要入选的文章便于朗诵,是完全可能的。而这三者中,精选篇章又是重要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凡是生动活泼,能引起读者强烈兴趣的作品,都是容易熟而且经久难忘的;凡是枯燥乏味,不能引起读者强烈兴趣的作品,都是难以读熟而且容易忘记的。抓好读熟、背诵一环,督促学生反复温习是重要的,但尤须在精选文章上用功夫,要选择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让学生精读,而且要各类文章齐备。
此外,在教法上要注意启发学生自学钻研,也是很重要的。凡是采用注入式的教法,学生对所学的东西难以记住;凡是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认真钻研过的东西,学生则难以忘记。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都有这个体会。
二、 系统整理,掌握一定数量词语
严格说来,要具有独立阅读哪怕是较浅易的文言古籍有能力,单是读了百多篇,背熟50—60篇短文还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采用科学化的教法,使学生掌握阅读一般古籍所必须撑的文言句式和常用词语。文言句式并不复杂,教学中容易解决,本文只就词语方面来进行一些探讨。 这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到底要掌握多少文言常用词语。文言常用词语为1350个左右。而在这些词语中,学生有500多个,实际上要着重讲析的只有800多个。这就说明,即使是阅读《孟子》那样的古代哲学著作,在文言词语方面着重讲析800多个也就够了。 对这些要着重掌握的词语,要使学生熟悉它,读后能举一反三,单是逐课讲释是不行的,必须在一个单元结束以后,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我的做法如下:
(一)在文言虚词方面,采用点面结合,反复辨析的方法。比如代词,在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知识后,我就指导他们按人称、批示、疑问三类,共归纳出33个(包括主要不用作代词的“尔、而、乃、若”)。然后抽出其中最常见或用法较复杂的代词如“其”、“之” 、“彼”、 “夫”、“或”、 “莫”等等,指导学生结合句子结构的分析,反复辨析。文言虚词,在浅易文言文中,除去古今通用或过于生僻的,大致在80个左右,其中兼有多种词性,出现频率最高的,又不到30个。采用上述方法,这30个重点虚词,学生有反复辨析的机会。
(二)在文言实词方面,采用按照特点,分类归纳的方法。其具体做法有三,即汇合总注、古今对照、综合分析三种办法,所谓汇合总注,就是将几课中的 同义词和近义词找出来,加上总的注释。所谓古今对照,就是将几课中现已消失或古今字面相同而意义迥别的词
列出来,要求学生参看注释,写出与之意义相当的现代语词所谓结合分析,是将几课中字面相同而意义有别(也就是通常讲的“一字
多义”的词)进行综合性的比较分析。例如“亡”这个字,有“逃亡”、“灭亡”、“死亡”、“离去”、 “丢失”、等义,又与“无”通假。先逐课讲清其一两种意义,然后把例句汇集起来,指导学生分辨它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
(三)在涉及古代文化知识、名物制度的古名词方面可采用结合课文,适当补充的方法。
现在,对文言虚词、文言实词的归纳整理,一般都比较重视,而对古代文化知识名物制度方面的名词,有的人还注意不够。其实,这些古名词,在古籍中比比皆是。
三、 指导自学,扩大学生阅读面
这种自学能力的培养,可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阅读课文;第二阶段,指导学生离开注释阅读课文。在这两个阶段,都注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均要求教师比逐句串释发挥更多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方面,要熟悉全部文言文教材,摸清学生的知识底子,确定在该课应着重讲清什么,并善于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来理解课文。例如教《六国论》在词语方面,学生自学一遍以后,我根据课文中的难点和系统归纳的整理的需要,联系旧课,着重讲了“兵”、“赂”、“互”、“亡”、“暴”、“厌”、“弥”、“判”、“速”、“劫”、“以”、“盖”、“然”、“殆”、“为”、 “苟”、等文言实词、虚词,有的从一字多义的角度讲,有的从古今字义异同的角度讲,有的结合句子结构分析。
河北省使用的是全国新课标卷。
2006年以来,历年高考的文言文、古诗词阅读部分都不是课内的,是从众多古籍中节选的,其中出于二十四史的较多。
必背的课内古诗文,只用在默写题中。高考必背的古诗文篇目,每年在3月份左右公布,请关注。
高考还是考选修部分的内容的。
高考必备文化常识100条
1我国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汉许慎撰)
2我国第一部词典是:《尔雅》(周公所撰,孔子门徒解六艺之作)
3我国第一部韵书是:《切韵》(隋陆法言,刘臻颜,颜之推等撰)
4我国第一部方言词典是:《方言》(汉扬雄撰)
5我国第一部诗集是:《诗经》(孔子编)
6我国第一部散文集是:《尚书》(孔子编)
7我国第一部词集是:《花间集》(五代后蜀赵崇祚编,除温庭筠外,入选词家皆为蜀人。共选录唐、五代十八家词五百首,内容多反映上层统治者“花间”、“酒边”生活,风格柔 靡,情绪消极。)
8我国第一部文选是:《昭明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肖统编选)
9我国第一部论述文学批评及论述创作的著作是:《文心雕龙》
10我国第一部神话小说是:《搜神记》
11我国第一部神话集是:《山海经》
12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是:《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撰志人)
13我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是:《论语》
14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孔子修订而成)
15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春秋时左丘明作)
16我国第一部兵书是:《孙子兵法》(孙武作)
17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是:《史记》
18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是:《汉书》
19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白话长篇小说是:《水浒传》
20我国古代最杰出的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是:《三国演义》
21我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是:《离骚》
22我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是:《孔雀东南飞》(初见于南朝陈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23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24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是:《尝试集》(胡适)
25我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创作童话集是:《稻草人》
26我国古代第一个女词人是:李清照。第一位女诗人:蔡琰
27我国古代留存诗作最多的诗人是:陆游。(诗9300多首,词130多首。)
28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的我国古代诗人是:屈原
29唐代诗人中,被后人称作“老李杜”的是:李白和杜甫;“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和杜牧。30我国文学史上一门三杰有“三曹”、“三班”、“三苏”、“三袁”等,其中“ 三曹” 指:曹操、曹植、曹丕;“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三柳:宋朝词人,柳永、柳三复、柳三接兄弟;三班:班固、班超、班昭兄妹;三袁(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
31“三公”在汉代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明清则指:太师、太傅 、太保;“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三皇五帝:伏羲、燧人、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32“三军”即:中军、上军、下军或中军,左军,右军。周制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
33明初诗文三大家,即:刘基、高启、宋濂。
34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四大吝啬鬼形象分别是:葛朗台、阿巴公、泼留希金、严监生。
35明代著名传奇作家汤显祖四部与梦有关的传奇是:《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36我国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李伯元(李宝嘉)《官场现形记》,曾朴《孽海花》、吴趼人(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洪都百炼生)《老残游记》。
37“吴中四杰”是明代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bēn);“吴中四士”是 :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包融。
38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39北宋文坛四大家是: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
40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元杂剧四大悲剧:《窦娥冤》、《赵氏孤儿》、《汉宫秋》、《梧桐雨》
41汉字书法四体是:真、草、隶、篆。(汉字形体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42我国四大民间传说是:牛郎织女、孟姜女寻夫、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43古籍中“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库”指:经、史、子、集。
44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砚
45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46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47文学作品“四分法”指:诗歌、小说、戏剧(剧本)、散文
48唐以前,我国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即五音)是:宫、商、角、徵、羽
49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50五刑指:墨、劓、非刂、宫、大辟。(墨,在脸上 刺字后涂上墨。劓,割掉鼻子。非刖,断足。宫,阉割男性生殖器。大辟, pì,死刑的通称)
51五经指:《诗》、《书》、《易》、《礼》、《春秋》
52五谷指:黍、稷、麦、豆(菽)、麻。加“稻”为六谷。六畜:猪、牛、羊、马、 鸡、狗
53左联五烈士指:白莽(殷夫)、柔石(赵平复)、冯铿、李伟森(求实)、胡也频
54“履至尊而制六合”中“六合”指的是:天、地、四方(东西南北)。“六合正相 应”中的“六合” 是指古时迷信的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
55先后建都于建康(今南京)的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
56六亲指:父、母、兄、弟、妻、子。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六神:主宰心、肺、肝、肾、脾、胆之神。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57六书指: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
58六部指:吏、户、礼、兵、刑、工
59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60“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乐》失传
61“通五经,贯六艺”中“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62建安七子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王 禹、应王易、刘桢
63八仙是:汉钟离、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吕洞宾、何仙姑、李铁拐、张果老
64“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即: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边远的地方
65八股是: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
66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67九州是:雍、兖(yǎn)、冀、青、徐、豫、荆、扬、梁
68九族(九代)是: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元孙)
69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70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71世界十大文豪是:(古希腊)荷马、(意)但丁、(德)歌德、(英)拜伦、(英)莎士比亚 、(法)雨果、(印度)泰戈尔、(俄)托尔斯泰、(苏)高尔基、(中)鲁迅
72十恶指: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73十三经是:《易》《书》《诗》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论语 》、《尔雅》、《孟子》,《春秋》(晋杜预将《左传》附于《春秋》)《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
74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赞为“现实主义大师”的法国作家是:巴尔扎克
75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的作家是:托尔斯泰
76我国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的三部作品是: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贺敬之、丁毅等的《白毛女》
77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田园诗人是:陶渊明
78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王维
79我国古代最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80王国维说到的为学的三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81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
82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春蚕》《秋收》《残冬》
83郭沫若的“女神三部曲”是:《女神之再生》《棠棣之花》《湘累》
84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85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三部曲:《两姊妹》《一九一八年》《阴暗的早晨》
86三教九流十家:三教:儒、道、佛。九流:儒家(孔孟)、道家(老庄)、法家( 管仲、商 鞅、李悝)、名家(公孙龙)、墨家(墨翟)、阴阳家(邹衍)、纵横家(苏秦、张仪)、杂家(吕不韦)、农家,加“小说家”为十家。
87“三余”三国时大学问家董遇利用余暇时间刻苦学习出名。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88“三上”。欧阳修曰:“吾平生作文章,多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也。盖唯此可以属思耳!”
89“三到”: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曰:“余尝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0毛泽东的“四多”读书法:多读、多写、多想、多问。
91庙、寺、观。神祖有庙,佛僧有寺,道士有观。
92“清真教”,我国回族把他们信仰的宗教叫“清真教”(伊期兰教)。清初伊斯兰 教 学者马注说:“盖教本清则净,本真则正,清净则无垢无污,真正则不偏不倚。”
93陛下:对帝王的敬称,殿下:原对天子的敬称,汉对太子,亲王的敬称,唐以后,只有皇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称为殿下。麾下:对将军的尊称,后指将帅的部下。阁下:旧 时对一般人的尊称。后 为至友亲朋间尊称的敬辞。
94“死”的别称:天子“崩”,诸侯“薨”,大夫“卒”,士“不禄”,庶人“死 ”,唐代规定: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六品达于庶人称“死”。
95唐代“三李”,即,李白,李贺,李商隐的合称。三人诗作皆以积极浪漫主义为其特征,想象丰富,构思精巧,语言瑰丽。
96桐城派:清散文流派,因其开创者方苞及承前启后的人物刘大木 魁姚鼐均为安微桐城人而得名。
97文学研究会:我国最早的新文学团体。由沈雁冰、郑振铎(duó)、叶绍钧、朱希祖、周作人、 耿济之、瞿世英、王统照、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等人发起。1921年1月正式成立于北京 。提倡“为人生而艺术”,主办刊物《小说月报》。
98创造社:“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著名的新文学社团。1921年7月成立。主要成员:郭沫若 ,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田汉等。强调表现“内心的要求”。主办《创造丛书》、《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
99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领导的革命文 学界的组织。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为原“创造社”“太阳社”成员。鲁迅,沈端先(夏衍),茅盾,周起应(周扬)等为其先后成员。
100我国古代主要的文学理论名著:西晋陆机的《文赋》,名句有“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南朝梁钟嵘 的《诗品》,强调文质兼备,“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简称《诗品》)北宋欧阳修《六一诗话》以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斯为至矣”。清王夫之有《姜斋诗话》,清袁枚有《随园诗话》,近人王国维有《人间词话》。
1 如何提高高考语文选择题准确率知乎
距离高考的时间不多了,备考的方向和策略非常重要。
我们都知道,做语文选择题首先要审清题意,其次要方法,比如采用直接法、比较法、排除法、代入法等等答题。要注意相信自己的第一语感,不要轻易改动,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
那么有没有技巧呢?答案是肯定的,语文选择题也有很大的技巧性,能够帮助大家提升做题速度和提高做题准确率。 语文选择题的原则和技巧 题目暗示原则、预言精确度原则 语文纯考查知识点的题,最好能够先去排除迷惑选项。
像病句题、词语填充题等,这么做有助于提高准确率。但是如何排除呢?很简单,假设你什么都不懂,由“试卷”表述信息,你认为说清楚什么事了,就基本无误,如果可能会让你误解,那么出错的可能性非常大。
也就是你把句子表述的意思(第一印象)得出后,看看有没有其他的解读,如果有其他的解读,那么,出错率较大。 例如: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先分裂后统一是无法通行的死胡同,分裂与统一不能共存,犹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印象解读:分裂统一像鱼与熊掌。明显觉得不对 B入春以来,长春市一些小贩走街串巷上门收购陈米、陈面,尽管价格低廉,每公斤有1元多钱,但生意做得很红火。
印象解读:小贩以1元多收购陈米、面,尽管价格低廉,但生意红火。“尽管”和“但”别扭。
C远古时代,地球上的某个角落,有一个部落,以狩猎为主,但知猎兽,不知捕鱼,更不知稼穑种植为何物。 印象解读:某个角落以狩猎为主,不知到种植。
“角落”不会狩猎也不会种植,明显用错主语。 D简单是一种富足和从容,只有寒碜和自卑才需要泡沫的虚化和油彩的掩饰。
印象解读:简单是一种…… 只有寒碜和自卑才需要…… 比较通顺。 通过这种方式去解读,能解决这一类题型。
语文选择题命题中,因为命题的一些特殊性,可以给我们利用,特别是“序列差”。什么叫做“序列差”呢?有一些选择题,有双重序列,题干上有1、2、3、4,选项里面有A、B、C、D,两个序列之间的矛盾,就是序列差。
迷惑选项总是要“露马脚”的。前面说过,各人的知识情况都不一样,在各个考生眼里,迷惑选项“露马脚”的先后次序也不一样。
找到了一个“露马脚”的迷惑选项,就可以否定一两个选项;再找到了一个“露马脚”的迷惑选项,又可以否定一两个选项。一个选项被否定,就造成了另一个选项的不可能,于是题干序列和选项序列之间互相映衬,互相“揭老底”,产生了空档,正确答案往往就出来了,这类题常见于选词填空题。
当然,在实在不会的情况下,我们也有一定的技巧 比如字音辨析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这时候用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比如字形辨析题,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
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意,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多使用结构分析法:字形结构及词语结构分析法。
看词语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对的都象错的。 还有实词辨析题,重点分析理解不相同语素,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也可以找出反义词来理解,还可以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理解。
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
以及一些词语运用题,特别是虚词辨析题。主要是凭语感(即语言表达意思),可以造一些结构相似的句子来分析它的正误,其次是理性分析。
一是虚词词典含义的分析,先分开解释,后组合理解;二是找出配套的关联词语,前后联系来确定虚词的含义;采用排除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同时也要做记号。 熟语(含成语)辨析题第一,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体会熟语的感 彩;第三,要注意熟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正确理解熟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熟语越要注意陷阱。
病句辨析题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的还是无语病的一项。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 → 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 →→ 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 →→ 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①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
②类似于A是B的句子,注意AB的协调,也可能是句式杂糅。 ③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2 学文言文有什么方法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3 请问高考古文阅读有什么秘诀,最好分条举例解说谢谢解析历年春季高考古文阅读题 -------------------------------------------------------------------------------- 分析2002年和2003年的春考古文题。
这两年春考语文卷中的古文阅读试题均为两大题:其中一题都是关于艺术(绘画)的评论;另一题前者为两段记叙短文的比较阅读,后者为人物记叙文的阅读。 考测的内容有:1、虚词析;2、实词解释;3、成语意义理解和作用分析;4、句子翻译,特点比较;5、文章归纳;6、特色理解;7、简要拓展发挥;8、通假字。
试题涉及了高中文言文阅读的大多数要点,所以学习和复习必须扎实而全面。我们试举实例来加以具体说明: 2002年春考阅读题(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6题A。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而先后心在于臣,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B。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
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 予叹曰:“旨哉!意成乎道也。”
2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三易马而三后今君后则欲逮臣乙竟日亡所获也子意乎鱼24、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的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①而先后心在于臣/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②用之则过也/乃投竿问甲曰A、①意思相同②意思不同B、①②意思都相同C、①②意思都不同D、①意思不相同②意思相同25、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26、两文所写事件不同,事理剖析上A段侧重一方,B段则;人物表现上,A段以对话为主,B段除有人物对话外,还有,因而记叙更具完整性。 两文所含之理相同,可概括为。
解答23题,一靠知识积累,二靠简单语法分析,三靠句意理解。 “易”常作形容词,为“容易、简单”之意;用为动词时有①“轻视、小看、”,②“交易、交换”,③“变换、改变”等意。
此句中的“易”是动词,看文句应是③“换、更换”。 “逮”在古文中的常用义有①抓住、逮捕,②追上、赶上,③比得上、及得上(表比较)等,看文句是赛驾车,所以应为②“赶上”、“追上”。
“竟”在古文中有“竟然”及“整”“完、完毕”等义,“竟日”则为“整天”之意。“意”在古文中有动词和名词两种基本用法,为“意料、料想”和“意图、心思、希望”等义,句子与钓鱼相关,而且“意”为句子主语,所以应是“意图”、“目的”、“愿望”、“希望”之义。
所以,我们必须注重积累,把握常用实词用法,并且学会作语法分析和语境分析。 24题考常用虚词的辩析,同样需要知识积累和语法分析。
“而”在古文中的常见用法是作连词、或表顺接、或表转折、或表并列,或表修饰,有时“而”还通“尔”;“但”在现代文中表转折,是连词,在古文中却是副词,意为“只、只是”。 ②中的“则”和“乃”都有连接作用,但“用之则过也”与文中的“术已尽”形成转折关系,这个“则”是“却”的意思;“乃投竿问甲”和前文是先后相承关系,这个“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由此判定,②中的“则”、“乃”意思不同,选C。 要解答好25题这样的翻译题,知识积累和语法分析必不可少,否则就读不懂文句,难以准确译为现代文。
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固定的复词。 “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中的“之”在主谓之间,不必译。
“御”是“驾车”不是“骑马”,“未尽”是说明“教”的,句子应为“把”字句,所以可译为“你没有把驾车的技术完全教给我”。 由此可见,要把古文句子翻译好,把握词的用法特点和句子的结构特点是十分重要的。
26题考简单的写作特点分析和文意归纳。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读懂文章,其次要把握要点和特点,第三要仔细审题,有的放矢
本文2023-08-20 11:58:4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9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