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著名的状元、榜眼、探花、秀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2收藏

古代有哪些著名的状元、榜眼、探花、秀才,第1张

明代的赵秉忠,他的卷子被称为“天下第一状元卷”,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状元

明朝的许多著名大臣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杨慎,明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状元

韩应龙,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乙未科状元

申时行,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科状元

还有丁显、黄子澄、邢宽、商辂、徐阶(了不起的首辅)、李舜臣、王锡爵、孙承宗(非常著名)、吴宗达、袁崇焕

罗状元醒世歌

欲无烦恼须念佛 知有姻缘不羡人

诸事随时若流水 此怀无日不春风

一片白云横谷口 几多归鸟尽迷巢

浮生若梦谁非寄 到处能安便是家

举世尽从忙里过 谁人肯向死前修

没有一番寒彻骨 那得梅花扑鼻香

心至虚时能受益 事非经过不知难

静坐常思自己过 闲谈莫论他人非

有时静念千声佛 无事闲看数卷经

理念深处尘念少 世情淡处道情浓

佛心本是凡心转 世味何如道味长

知事少时烦恼少 识人多处是非多

富贵百年难保守 轮回六道易循环

劝君早办修行路 一失人生万劫难

世间最大唯生死 白玉黄金尽枉然

宽性宽怀过几年 人生人死在眼前

家富家贫修叹息 自无自有总由天

平生衣食随缘过 才能清闲便是仙

世事纷纷如电闪 轮回滚滚似云飞

今日不知明日事 那有功夫理是非

算起万般混是梦 不如及早念弥驼

荣辱纷纷满眼前 不如安分且随缘

1

[宋]

辛弃疾

状元新得意《最高楼·西园买》

2

[宋]

杨无咎

傍墙人唤状元家《玉楼春》

3

[宋]

宋白

状元先驱拜秘书郎《宫词》

4

[宋]

管鉴

偎倚。耳边听唤状元声《定风波·秋入华堂一味清》

5

[宋]

姚勉

状元局《贺新郎·月转宫墙曲》

马前喝道状元归《女筵乐语》

瑶姬来自状元家《女筵乐语》

状元出应河连谶《再赠陈高眼二首》

刚被人呼作状元《赠贾相士》

三载须寻一状元《赠寻贤相士》

难寻却是状元贤《赠寻贤相士》

明番状元未为晚《送胡从甫刘仲山入京》

宰相状元三舍选《送胡季弼入太学》

陈家原有两状元《送友人陈上舍兄弟试太学》

6

[宋]

毛滂

花中谁状元《更漏子·柳藏烟》

7

[宋]

刘仙伦

似状元《贺新郎·翠盖笼娇面》

8

[宋]

释守净

一操直取状元来《偈二十七首》

9

[宋]

释慧开

状元笔下鼓风雷《偈颂八十七首》

10

[宋]

释云岫

金榜状元归《偈颂二十三首》

11

[近代]

樊增祥

状元紫诰曾相假《后彩云曲》

12

[宋]

程公许

紫球曲柄状元红《题花十绝句》

13

[宋]

伍梅城

做状元《贺新郎·甲子头春雨》

14

[宋]

甄良友

放榜梅花作状元《南乡子·十月小春天》

15

[宋]

甄龙友

放榜梅花作状元《南乡子·十月小阳春》

16

[宋]

无名氏

状元红是《金菊对芙蓉·花则一名》

作个状元仙《满庭芳 武当降笔 依托辛天君,见呜鹤余音卷》

状元红是《金菊对芙蓉·花则一名》

17

[当代]

金庸

(辛未状元)《七律 朱子柳》

18

[宋]

胡朝颍

为问何时出状元《句》

19

[宋]

许将

明年我作状元《句》

20

[现代]

老舍

状元无点墨《观《连升三级》》

状元谱上百花开《再集马派名剧赠马连良》

 中国科举史上,曾经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而作为这个庞大知识分子群体之巅峰的“状元”郎,则是屈指可数。据考证,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  中国古代社会,从庶民百姓到达官显贵,无一不坚定地认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  读书的直接功利目的就是入仕。如唐代,姓名可考的状元147人,事迹可考者29人,其中就有5位宰相、8位尚书一级的官员(含次官)。而清代,114名状元中,官位累至一品尚书层次的达20人之多。可以说,在官场努力升职,成为状元这一群体实现人生价值的至上追求。  一介书生,考取状元实在不易。全国无数读书人,经过乡试、省试,最后到殿试夺魁,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宋代大文豪苏洵就曾发过“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特别到了清代,考到白发满头仍然是个“童生”的不乏其人。  唐代,进士科考试主要是三场,其后各代基本沿用下来。一场是贴经,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填空。第二场考诗赋,每个考生作诗一首、赋一首,这一场极为重要。第三场考试策,就时务出个题目,让考生回答自己的见解,目的是想看看考生对治国方略的独到见解,以为国家选择治国平天下的英才。这三场考试都实行淘汰制,每场皆定去留。只要一场考不好,状元梦随之破灭。所以说,能中状元者大多都是当朝才子。他们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或有良好的文化氛围,或有独特的天赋异质,往往具有众人称颂的绝代才华。如明代状元杨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十二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十三岁诗名满京华,被诗坛领袖李东阳收为高足,十九岁中举人,二十四岁中状元,成为明代四川唯一的状元郎。  历代状元中,大多出身名门望族。他们从小就处在优裕的家庭环境,既有重臣之后,又有名士之家。有的甚至是父子状元、祖孙状元、宰相子、尚书婿。父辈的荣耀和辉煌的地位为他们登上科考的顶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许多人就是靠名臣的举荐和培养,顺利圆了状元梦。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状元出身寒门。他们全凭自己的才智成为一国学子之冠。特别是宋太祖,为了革除唐代权贵操纵科举、营私舞弊的沉痾,在科举中加强对权贵子弟的监督限制,有意选拔了一批平民子弟科举及第。如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的状元吕蒙正,幼小时就被父亲赶出家门,随母流落龙门山,栖居山间石窟中。孤贫寒酸的吕蒙正,依靠自己的天赋才智和刻苦学习,31岁大魁天下,42岁位居宰相。成为两朝辅弼,万众景仰。  科举考试是封建统治者为国家选拔官吏的一条重要途径。当年,唐太宗李世民看见新科进士从考场中鱼贯而出时,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一千多年来,科举制度选拔了一大批优秀的有真才实学的治国安邦人才,构成了统治集团从中央到地方官僚队伍的中坚支柱。但随之而来的则是一种历史奇观:状元们以文得名,而在文学艺术上有较高成就者了无几人,很少有人步入大家之列。他们身为状元,诗赋词文,无所不通,往往都有诗书传世,有的甚至著作等身。然而,其中的绝大多数人自高中之后,从此潜心仕途,无意文字,热衷于官场得意,专注于富贵得失,已经无心无力对文学艺术加以执着探索。700多位状元中,除杨慎、柳公权等几位获得较高的成就外,大多数人都文绩平平,难传千秋。状元难入大家之列,而大家又很难高中状元。唐宋两代265名状元中,苏轼等八大家,李白、杜甫等大诗人,无一人摘取状元挂冠。这一极为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至今仍是困惑人们的古代文化之谜。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