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第二》(1):为政以德,究竟什么是“德”?
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翻译孔子说:“以德从政、施政,(其施政者)就像北极星一样,只要待在那里,众星都会围绕他。”
我的理解
此章字面意思,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是,到底什么是“德”,越是深究,越不明白。不明白“德”的意思,也就根本无法正确理解“为政以德”与“众星拱之”的因果关系。
所以本章,对“德”的理解,是今人的重点。
01
首先,我绝不认为孔子在这里说的“德”是“道德”的意思。即便是,也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道德”。
在孔子那个时代,“道德”是分开的,道是道,德是德。
“道”指的是世间的规律,是不变的根本。“德”指的又是什么?古籍中没有统一的解释。一般谈及“德”,都是一字带过,似乎在那个年代,人人都知道“德”是什么意思。但随着时间推移,文字的意义有了衍生,使用习惯也随之改变。到今天,“德”已经成为“道德、德行”的意思。
而今日理解的“德”,又趋向于善良,有素质。若是这样理解,是万万解释不通“众星拱之”这四个字的。
一个善良的施政者,就能被其他人追随!这是小民理解的政治。
如果能这么简单,历史上也就不会出现春秋五霸。不会出现这些靠武力,使四方安定的君王。如此,宋襄公不会亡国,刘邦不能为汉祖,汉武帝更不可能收复西域,唐太宗也没资格为天可汗。
一个施政者,最要紧的从来不是善良。或者说,不是普通百姓理解的善良。相应的,我们常说帝王无情,才是一个帝王,一个优秀的帝王必备的素质。如《康熙王朝》里所说:暴君杀人,圣君杀人还诛心。
02
我们不妨反推一下,如果要“众星拱之”,四方之民追随,那应该具备怎么的素养?
首先,最为功利的,是能生存。为什么周武王造反,还那么多人相助。因为在纣王底下,生存成问题。一个从政者,便是领导者。一个领袖,如果连所追随者的温饱都解决不了,或者说不放在心上。那也只有傻子才愿意跟着。
夏朝鼎铭有记载:德者,得也。在夏商周时期,“德”和“得”是通用的。换句话说,能有实际收获,即为有德。
如此,为政以德,意思就是说,一个施政者,必须要有实际的施政效果,百姓要有所得。食可果腹,居可安寝,不受冻馁,不临战乱。此为从政者之德。
从政者宅心仁厚,但若使国家受苦,百姓生活于水火,亦为无德。
03
又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德,升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注解到:当作登······今俗谓用力徙前曰德。
意思是,“德”是登高、升高,用力往前走的意思。
根据这个理解,可能反而不好明白孔子这里说的“德”是什么意思。总不是说,为政者要带着百姓登高,百姓自然跟随,都会环绕于他吧。
自然不是这样理解,这里是说,德原来的意思是登高,后代可引申为进步的意思。
如此,整句话就很好解读。
从政者使百姓有所得,能吃饱穿暖,又能让他们不断进步。这样的从政者,就像天上的北极星,其他的星星都会主动围绕他,拥戴他。
进步分两个层面,一个是物质方面,所谓今年脱贫,明年奔小康,一年比一年好。另一方面是精神,亦或是说素养,仓廪足而知荣辱是也。不仅让百姓在物质上有所得,在认知上,在素养上,用正确的观念去教化他们。做到这两点的从政者,便是北极星。
而纵观历史,哪一个臣民拥戴的帝王,不是兼顾了这两个方面呢?也可以问问自己,如果你的领导,不仅能让你的收入越来越高,而且还能不断开拓你的眼界和思维,你会不会非常拥护他呢?
04
多说几句,后世儒学,多入于道德之流。我并不是说,不该要道德。但道德有大小,有高低。
若个人层次不高,理解的道德便是小的,是低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妇人之仁,是迂腐的。
若是个人层次高,那道德便是大的,是高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拘小节,是小平爷爷说的,不管黑猫白猫,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是灵活的,是最符合需要的。
好人不一定办好事,有道德的人也不一定能做最合适的事。
子贡曾在其他国家,赎回了被贩卖过去做奴隶的鲁国人。子贡没有接受鲁国的“报销”。世人赞其清廉,孔子却说:“子贡这样做,是害了鲁国人啊。往后也想救人的有钱人,若接受了‘报销’,自感道德不如你子贡。若不接受‘报销’,心里有舍不得这一笔钱。纠结之下,还是不救的好。”
子路帮助一名老人家,老人家用一头牛感谢他,子路二话不说就接受了。世人都说子路贪财,孔子却说:“子路这样做,以后行善的人会越来越多啊。做好事有回报,用心虽不纯,但行为上,还是促进了好的风气,让大家更愿意帮助身边的人。”
如此,何为道德?何为不道德?各位看官,自然心中有数。
德篇是《道德经》的重点所在。因此在帛书,德篇在前,道篇在后,那么德究竟是什么意思?
我们得看他的甲骨文“德”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先画一个带有叉路的大道,然后在它旁边画一个十分具象的大眼睛,然后在上面画一个直出符号。这个字就是甲骨文中的德。到金文,人们在下面又给他加画了一个新造。这个字就是“德”这个字的来源。它的含义是什么?先看懂这个字符,走在带有岔路的大道上,眼睛直盯着前方,一心一意往前走,叫做德。
换句话说,顺道而行,几为德。顺什么道而行?顺天道而行,就是德。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老子所说的“道德”,不是我们日常所谓的人伦道德,而是天道运行,顺其而为,顺天道而行,叫“道”和“德”。中国人后来把伦理这个东西称为道德,确实算得智慧高深。因为人类的伦理其实是随着人类的生存形式在道上的运行,而发生变更和转换的。
古人指九种美德。在古籍中,所指随文而异。《逸周书·常训》:“九德: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尚书·皋陶谟》:“亦行有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心能制义曰度,德正应和曰莫,照临四方曰明,勤施无私曰类,教诲不倦曰长,赏庆刑威曰君,慈和遍服曰顺,择善而从之曰比,经纬天地曰文。九德不愆,作事无悔。”此九德则为度、莫、明、类、长、君、顺、比、文。
词语分解
九德的解释 古谓贤人所具备的九种优良品格。九德内容,说法不一。《书·皋陶谟》:“ 皋陶 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 禹 曰:‘何?’ 皐陶 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
九的字典解释 九 ǔ 数目,八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玖”代):九归。 泛指多次或多数:九死一生。九霄云外。 笔画数:; 部首:丿; 笔顺编号:
德的字典解释 德 é 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美德。品德。公德。德行。道德。德性。德育(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德才兼备。度德量力。德高望重。 心意,信念:一心一德。
1、寓言包含两个场景,显示了两种不同的生存概念。在前一场景中,当泉水干and并变成土地时,两条鱼相互滋润,口中充满了水分和唾液,从而继续了彼此的生命。当灭绝的灾难降临时,生命的唯一光明留给了他人,人与人之间的“仁慈与正义”关怀至极。在后面的场景中,两条鱼生活在河流和湖泊中,从没想过要利用口中的水分和唾液互相滋润。当生活在最适合生存的环境中而没有任何生存危机时,人们会忘记彼此之间的“仁慈与正义”关怀。
12、庄子和惠子游过郝良。庄子说:“ Min鱼平静地旅行。这是一条快乐的鱼。”惠子说:“你不是鱼。你知道鱼的快乐吗?”庄子说:“你不是我,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吗?”惠子说:“我不是儿子,我不知道儿子是什么。儿子不是鱼,儿子不知道鱼的喜悦,仅此而已。”庄子说:“请遵循原则。子说:'你知道鱼和幸福',我知道我知道,然后问我。我知道我知道。”
13、拿破仑用枪迫使落入水中的那个人自救,以告诉他自己的生命应该由他自己承担,只有负责任的生命才是真正的得救生命。 “请尊重那些负重的人。”在拿破仑看来,地位并不重要,但生活的重担很重要。
六德:汉语词汇,人的六种美德,常出现在儒家典籍中。一般指“智、信、圣、仁、义、忠”。
其余解释:
1古代使臣的六项守则
《国语·鲁语下》:“《皇皇者华》,君教使臣曰‘每怀靡及’,诹、谋、度、询,必咨於周。敢不拜教。臣闻之曰:‘怀和为每怀,咨才为诹,咨事为谋,咨义为度,咨亲为询,忠信为周。’君贶使臣以大礼,重之以六德,敢不重拜。” 韦昭 注:“六德,谓诹也,谋也,度也,询也,咨也,周也。”
2 周大司徒教民的六项道德标准
《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清 姚鼐 《乾隆庚寅科湖南乡试策问》之一:“昔 箕子 言五事,《周礼》言六德, 孔子 四教:文、行、忠、信而已。”
3兵家之六德:礼、仁、信、义、勇、智
《司马法·仁本》:“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不穷不能而哀怜伤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争义不争利,是以明其义也。又能舍服,是以明其勇也。知终知始,是以明其智也。六德以时合教,以为民纪之道也。”
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的意思为:所谓的品德就是各得其所,以善德施于别人,是别人各得其所,以善念存于诸心中,使善念各得其所。
出处:汉朝·许慎所写的《说文解字》里对德的解释。
原文:“德者,得也,得事宜也。”“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
白话译文: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 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所谓的品德就是各得其所,以善德施于别人,是别人各得其所,以善念存于诸心中,使善念各得其所。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许慎认为,有文字而后有五经,今文经学随意解说文字,是“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
要纠正今文经的妄说,提高古文经的信度,“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必须弄懂文字的结构、读音及其意义。
他强调,“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并说“本立而道生”。
(以上引文见《说文解字后续》)在长期的学习和研究中,许慎搜集到大量的小篆、古文、籀文资料,并且以广博的经学知识为基础。
根据六书条例,在从贾逵受古学之时,即着手编写《说文解字》,历时10年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正月草成这部巨著。
作者简介:
东汉建初三年(78年),许慎步入仕途,担任郡功曹。
建初八年(83年),补为太尉南阁祭酒,后任五经博士、校书东观。许慎认为各家对《五经》的解说混乱而褒贬不一,于是作《五经异义》。
章和二年(88)年,举为孝廉。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为政》。
扩展资料
“德道”与“道德”有什么不同?也有学者认为是个本末位置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探讨究竟是“德”为先,还是“道”为先的问题。当然,从常理来阅读,“道”本身就是法则,是万法之源,当中即包括自然法则,也包括人文法则,循道而生可以演绎出不同的实战道法形态,例如商道,文道,人道等等。
但是万道归一,“表”不同但“里”相近。这里我们就必须要关注到“里”究竟是什么?其实“里”就是“德”。“德”是“道”之本,也就是说“德”在先,“道”在后。有“德”的“道”才是正道,是好道,是符合自然法则之道。无“德”的道,自然偏离了“道”的本质,可能成为邪道或歪道。
假如一个无德之人有道,那将给人与自然带来灾害。反之,一个有德之人有道,则滋润万物,造福苍生。因此,道法自然,其本质是德道。
影响
“德道”思想与“王道”思想有本质上的区别。德道思想为易学重新走向国际扫清了主要的理论障碍;提供了近代法制的人文原点;为执政党长期执政、服务人民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找到了理论依据。
发掘“德道”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我们倡导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绝不是从浩瀚的辞海中搜寻出诸多好听、好看的字眼让人们识记。社会核心价值观,正是来自于我国古老、厚重的传统文化,来自于《易经》的德道。
-孔子
-德道
本文2023-08-20 12:01:0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9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