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定都许昌?
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汉献帝,辛亥,汉献帝封曹操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庚申,迁都许昌。十一月丙戌,汉献帝封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从此,曹操以许昌为中心,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渐统一了整个北方。
可是许昌本是当时一座普通县城,并没有作为都城的先例,曹操为什么会放弃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洛阳,而迁都于许昌呢?
洛阳早已被毁
洛阳,因位于洛水之北为阳而得名,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古城,被称为“九朝古都”(都洛阳的王朝: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北周、后梁、后唐、后晋),在很长的时间里,洛阳都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洛阳三面环山,处在黄河南岸的洛河谷地之中,东望嵩岳、西依秦岭、南面伊阙、北有邙山,伊、洛、瀍、涧四水环绕。并且洛阳位于九州腹地的豫州西部,常被看做“天下之中”。出色的地理环境和绝佳的地理位置,使得先后九个王朝在此建都,不为都时,如隋唐,也扮演着东都、神都等重要角色。
公元25年,汉光武帝建立东汉,因长安毁于战乱,而将都城选在洛阳,成为第二个在此建都的王朝。洛阳因东汉兴盛一时,也因东汉陷入毁灭。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之乱爆发,东汉王朝叛乱四起,汉贼董卓便在这样的环境下迅速崛起,利用国内动乱和朝廷的衰弱,控制京城,成为权倾朝野的野心家。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董卓废幼帝刘辩,立刘协(汉献帝)为帝,并手握凉州(张辽等西凉军)、并州(吕布等并州军)两大军阀势力,成为东汉朝廷的实际控制人。
董卓势力
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各州郡推举袁绍为盟主,领车骑将军,讨伐董卓。兖州牧曹操便是讨伐董卓的诸侯联军之一。
董卓“以山东豪杰并起,恐惧不宁。初平元年二月,乃徙天子都长安。焚烧洛阳宫室,悉发掘陵墓,取宝物”“大驾既西,卓部兵烧洛阳百里。又自将兵烧南北宫及宗庙、府库、民家,城内扫地珍尽。又收诸富室,以罪恶没入其财务;无辜而死者,不可胜计”。
大火之下,洛阳“南北两宫,火焰相接;长乐宫廷,尽为焦土”“二三百里,并无鸡犬人烟”,终成为一片焦土、废墟。
曹操迎回从长安出逃的汉献帝,距离洛阳焚毁仅仅6年,当时整个东汉都陷入了诸侯割据,且中央朝廷迁到了长安,因此洛阳被毁之后并没有重新修建。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在随时都可能被其他诸侯吞并的情况下,曹操断不会耗费人力物力在洛阳重建都城,迁都成为最好的选择。
长安不受控制
董卓曾裹挟汉献帝及朝廷官员、洛阳百姓迁都长安,而在董卓死后,董卓部将李傕和郭汜在长安内拥兵自重,相互功伐,长安又陷入了巨大的内乱之中。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死于吕布之手,在外交战的董卓部将李傕、郭汜闻讯后决定返回西凉故地,但在李傕的谋士贾诩的建议下,决定孤注一掷,反攻长安,成可夺天下,败可退西凉。
李傕、郭汜联军,一路斩徐荣,俘胡轸,随后又联合董卓的旧部樊稠、李蒙、王方等人一起围攻长安。最终击败败吕布,占领长安,挟持汉献帝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控制长安朝廷。
兴平二年(195年),李傕和郭汜二人之间产生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终率兵相攻,交战连月,死者万计。汉献帝借李、郭二人内斗,在杨定、杨奉、董承的护送下,东出洛阳。
在曹操迎回汉献帝时,长安依然处于李傕和郭汜的控制之中,直到建安三年(198年),李傕在曹操的打击下兵败被杀,这才收回长安。
马腾、韩遂盘踞在靠近长安的凉州,对长安虎视眈眈,李傕割据关中之时,马腾、韩遂就攻打过长安。因此,即使收回长安之后,这里也并不安全。
除了兵患之外,关中地区在当时还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资治通鉴》记载:公元194年,关中水患,次年大旱,196年饿殍入山东。
严重的灾荒之下,李傕等关中军阀侵夺了献帝原本要拿来赈灾的钱财,并且纵兵掠夺百姓,致使关中百万以上的人口,各自饿死逃窜。
病患马乱,饿殍千里的关中地区,断不会成为曹操迎献帝后定都的首选。
许昌是最好的选择
洛阳毁于董卓之手还未修复,长安被李傕郭汜占据不在自己手上,曹操最终选择在迎回献帝之后迁都许昌,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许昌政治、经济、文化基础较好
《史记》记载:“帝禹立而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许”。西周武帝分封诸国时,在许封国,在周时期,许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公元前481年,楚惠王封姜结于许国君主,传五世,在战国初期并入楚国。
秦汉时期,设许县,属颍川郡。颍川郡是两汉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政治稳定的郡县,尤其是在东汉时期,作为帝都洛阳的东南门户,聚集了大批世族,世族们凭借自身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大庄园经济,拥有自己的武装,同时兴办教育、大兴儒学,经过百年的财富积累和文化积淀,颍川郡成为繁荣发达、人才辈出的地区。
在自己的控制范围
兴平二年(195年),曹操三败吕布,成功夺回兖州并控制了包括许昌在内的豫州东部地区。次年七月,因李傕、郭汜的火拼,汉献帝从长安东归,回到洛阳旧宫,并下诏让各路诸侯勤王。
此时的曹操刚刚收复兖州,在兖州的统治尚不稳定。吕布被击败后,投靠了徐州的刘备,仍然是曹操在兖州的最大威胁。
另外,洛阳一带势力非常复杂,尤其是河内太守张扬,跃跃欲试,甚至修建宫殿,企图接汉献帝为自己所用。直到建安四年,曹操趁张扬内乱,才消灭张扬势力。
综上,曹操在迎献帝之时,控制的领地有限。兖州北接袁绍,东临刘备、吕布,南面袁术,可以说是群狼环视之地。董卓旧将杨定、杨奉、董承等人护送天子回到洛阳,杨奉等人是敌是友尚不明朗,且河内张扬居心叵测,洛阳成为是非之地。
曹操在迎献帝之前,便以驻军许昌多时,并为了大规模驻军进行了初步建设,迁都许昌便水到渠成。
来自袁绍的威胁
在董卓死后,袁绍割据河北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势力。直到官渡之战前,曹操在与袁绍的对峙中一直处于守势。
洛阳临近黄河,袁绍渡过黄河就能攻击洛阳,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都城选择,自己起家的兖州同样是对抗袁绍的前线。而许昌,距离袁绍的势力范围较远,更靠近中原腹地,可以在曹袁冲突下提供一个缓冲空间,不至于轻易陷落。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企图攻占许昌,从而南下攻曹。最终,曹操在官渡以少胜多战胜袁绍,成就战争史上的经典一战。但如果当初曹操定都洛阳,而不是许昌,或许袁绍就能直捣中枢,没官渡之战什么事了。
自然条件优越
许昌三面环山,可利用嵩山、伏牛山、大别山的地势阻挡来自袁绍、张绣、袁术三面的攻击,而东边的平原是刚被击败的吕布和实力稍弱的刘备。
除了地形地势上好处,许昌还是中原地区重要的产粮区,并且受战火波及较少。反观洛阳和长安,在经历长期的战火之后,早已民穷地乏,经济凋敝。
另外,许县位于颍水(今颍河)东岸,而颍河南下汇入淮河。有了颍水这条运输线,许县就很容易得到周边物资的供应。在曹操驻军许昌之后,采用枣祗和韩浩的建议,在许昌附近试行屯田之计、通过募民屯田,得到大量粮食,解决了供给问题。
靠近洛阳,位于天下之中
虽然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但在当时还有不少忠于汉室的士人,不然曹操也没办法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即使洛阳不能再做都城,曹操也不能将汉献帝虏到自己的兖州大本营。
许昌在周朝作为一个诸侯国存在数百年,在春秋战国的乱世中,使许昌人民形成了不畏强敌、保家卫国的精神气节和家国观念。而曹操迁都许昌之后,以东汉保护者自居,有利于许昌人民接受曹操,从而使曹魏政权能够安心发展,不必担心后院失火。
同时,曹操的野心并不仅仅是割据一方。他看中了许昌位于天下之中的优势,希望以许昌为中心,夺取天下。
曹操迁都的第二年灭张绣,第三年灭李傕、吕布,第四年北渡黄河收河内,第五年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到了赤壁之战前夕(208年),曹操已经基本统一北方。
招揽人才
东汉末年,汝、颍为名士之乡。袁绍、袁术便是汝南人,当时的汝南也在袁术手中。许昌正为颍川下辖,因此曹操迁都于许昌有利于吸收颍川的人才、名士。
荀彧、戏志才、荀攸、郭嘉、陈群、枣祗等都是颍川人士,除了荀彧之外,其他的谋士全都是建安元年之后曹操在许昌招募而来。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一代枭雄曹操逝世,曹丕继位。同年,曹丕在洛阳逼迫汉献帝禅位,并迁都于洛阳,建立曹魏政权,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同时也结束了许昌作为都城短暂的25年使命。
曹操病逝
曹操迁都许昌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好的选择,曹操在站稳脚跟之后,也并没有放弃洛阳,而是重建洛阳,等到曹丕称帝之后才有了迁都洛阳的可能。曹丕称帝后,以“汉亡于许,魏昌于许”之意,改许县为许昌,成为曹魏五都之一,许昌之名也沿用至今。
三国历史中,突袭许昌(孙策突袭许都,结果未成,反送了自己性命。)的历史: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三月。江东之地的吴郡发生了一件震惊天下的大事。原来,孙策自从在袁术那里用亡父孙坚遗留下来的传国玉玺换来了数千兵马,杀了扬州刺史刘繇、庐江太守刘勋和吴郡太守许贡等江东地区的高级官僚,又将张昭、张纮、周瑜等智谋之士尽皆揽于麾下,势力大大增加。就在北方曹操和袁绍准备作战时,孙策就打算率军突袭许都,将汉帝迎奉到江东,也像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无奈天不从人愿,当孙策做好了一切准备,就在出兵前夕,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孙策遇刺身亡)。
许昌作为汉献帝旧都和魏国五都之一,当时即与国都洛阳、西汉故都长安等齐名。在名著《三国演义》的120回中,有51回、172次涉及许昌。建安元年(196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迎汉献帝到都许。后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世族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中国。
说三国,离不开汉魏;说汉魏,离不开许昌。曹操雄踞许昌25年,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治军理民、屯田积谷、广揽人才、东征西讨、克平群雄、抗击吴蜀,为最终实现“三分归一统”的皇图霸业奠定了扎实基础。“三曹七子”创造出的慷慨悲凉、刚健沉雄的“建安风骨”,使“建安文学”掀开了中国文学史的新篇章,使许昌成为中国在三国时代的文化中心。
三国文化在许昌的传播和影响深远而久长,曹操的战略思想、关羽的仁义风范等三国文化,已融入许昌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讲三国故事,读三国书,挂三国画,以三国的人和事类比生活中的人和事,是许昌人平常日子中的底色。
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汉献帝,辛亥,汉献帝封曹操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庚申,迁都许昌。十一月丙戌,汉献帝封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从此,曹操以许昌为中心,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渐统一了整个北方。
可是许昌本是当时一座普通县城,并没有作为都城的先例,曹操为什么会放弃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洛阳,而迁都于许昌呢?
洛阳,因位于洛水之北为阳而得名,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古城,被称为“九朝古都”(都洛阳的王朝: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北周、后梁、后唐、后晋),在很长的时间里,洛阳都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洛阳三面环山,处在黄河南岸的洛河谷地之中,东望嵩岳、西依秦岭、南面伊阙、北有邙山,伊、洛、瀍、涧四水环绕。并且洛阳位于九州腹地的豫州西部,常被看做“天下之中”。出色的地理环境和绝佳的地理位置,使得先后九个王朝在此建都,不为都时,如隋唐,也扮演着东都、神都等重要角色。
公元25年,汉光武帝建立东汉,因长安毁于战乱,而将都城选在洛阳,成为第二个在此建都的王朝。洛阳因东汉兴盛一时,也因东汉陷入毁灭。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之乱爆发,东汉王朝叛乱四起,董卓便在这样的环境下迅速崛起,利用国内动乱和朝廷的衰弱,控制京城,成为权倾朝野的野心家。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董卓废幼帝刘辩,立刘协(汉献帝)为帝,并手握凉州(张辽等西凉军)、并州(吕布等并州军)两大军阀势力,成为东汉朝廷的实际控制人。
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各州郡推举袁绍为盟主,领车骑将军,讨伐董卓。兖州牧曹操便是讨伐董卓的诸侯联军之一。
董卓“以山东豪杰并起,恐惧不宁。初平元年二月,乃徙天子都长安。焚烧洛阳宫室,悉发掘陵墓,取宝物”“大驾既西,卓部兵烧洛阳百里。又自将兵烧南北宫及宗庙、府库、民家,城内扫地珍尽。又收诸富室,以罪恶没入其财务;无辜而死者,不可胜计”。
自古以来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这种说法一般包括两种意思:一是中原地区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集聚了大量人口,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二是中原地处中国腹地,是为天下之中,我们常常用中原代指中国。也正因于此,历史上的中原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发展到现在,我们常常用中原代指河南,河南即是中原。所以,一旦说到天下之中,很多人都会想到河南,这是极其自然的事情。
很多人也注意到,河南为天下之中,那么河南之中又在哪里呢?
观看河南现行的行政区划图就会发现,河南之中或者中原之中其实就在许昌。
许昌是河南的下辖地级市,处于河南的几何中心。同河南承载的厚重历史一样,许昌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很不一般。
许昌古称“许”,源于尧时,夏商周时期许昌境内一直都有诸侯国和城邑分布,战略意义十分重要。春秋战国时期归属于郑、楚两国。此时到东汉,许昌之名没有确定,一直以许县的形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东汉末年,曹操迎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时东汉的都城也迁至许县。三国时期,许县为魏五都之一。魏文帝曹丕称帝后,改名许县为许昌,取“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之意。至此,许昌之名开始流传开来,并一直沿用至今。
由此可见,许昌之名的来历,一则与魏文帝曹丕有关,一则与尧、舜同一时代的高士许由有关。仅从名字来看,许昌的历史底蕴已经非常深厚了。
许昌历史源远流长,历史名人也是数不胜数,可谓人才荟萃。秦相吕不韦、法家鼻祖韩非子、西汉留侯张良、改革家晁错、画圣吴道子、谋圣钟繇都是许昌人。如此多的名人,伴随着流传于世的名事,更为许昌这座古都增添了历史厚重感。
许昌,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尤其汉魏时期的辉煌历史早已成为许昌独特的人文资源。曹操“挟天子以令大臣”,迎汉献帝都25年,“修耕植以蓄军资”,使许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为了弘扬许昌的三国文化,许昌建立了曹丞相府,曹丞相府位于许昌市老城中心的繁华地带,是在原来曹操大营和办公的遗址上恢复重建的,是国内目前第一个全方位展示曹魏文化的主题景区。
扩展资料:
许昌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许昌古文化旅游资源有史前文化系列、汉文化系列、三国文化系列、寺庙建筑文化系列、钧瓷文化系列等。
《三国演义》120回有52回发生、演绎在许昌,留下了80多处三国文化遗址遗迹。
曹丞相府作为全国唯一的曹魏文化主题景区;三国名将关羽夜读《春秋》的春秋楼景区;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始发地灞陵桥景区;汉末皇城所在地汉魏许都故城遗址公园;皇帝祭天的毓秀台;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政权的受禅台等,都彰显三国文化。
-许昌
藏品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基础,为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许昌博物馆从实际出发,以藏品质地为主,将收藏的6304件文物划分为13个类别,即陶器、瓷器、碑贴、字画、古籍、铜器、钱币、铁器、石器、石刻、砖瓦、玉器、杂项。具有本馆特色的藏品是砖瓦类,特别是中型不空心画像砖独具特色,瓷器、铜器藏品也别具一格,典型器物有:(一)“上人马食太仓”画像砖。汉代,该砖长条形,画面右有一宫门和阙,宫门内有一持戟门吏,阙外有一株长青树,树上栖一鸟:左边有一轺车,一马驾,己临阙门。车马上方有题榜“上人马食太仓”。(二)“阳遂富贵大吉利”砖。汉代,该砖长条形,一侧面双凸弦纹方格内有篆隶“阳遂富贵大吉利”。(三)铜铍。战国,该铍身较短,前锷收狭,锋锐利,腊呈长尖三角形,上有铭文:“卅 子韩……”扁茎。(四)莲花口喇叭座白釉瓶。宋代,该瓶为喇叭形莲花口,细长颈,天球鼓腹,下为亚腰形喇叭圈足,通身施白釉。
寒食许昌道中寄幕府诸君
司马光
原上烟芜淡复浓,寂寥佳节思无穷。
竹林近水半边绿,桃树连村一片红。
尽日解鞍山店雨,晓天回首酒旗风。
遥知幕府清明饮,应笑驱驰羁旅中。
注寒食:即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后来与清明节合并。
8.本诗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5分)
9.本诗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8.(1)描绘了作者在许昌道中寒食节气所见春天生机勃勃、风雨不歇的景色:绿竹青青,照映在附近水畔,桃花灿灿、连村火红一片;春雨绵绵、阻碍旅人行途,酒旗摇摇、风吹天色将暮。(3分)
(2)颔联、颈联写景,为诗人抒情做铺垫;红花绿竹、春雨春风,都是清丽可乐乏景,诗人细腻描绘却是为了抒发自己佳节孤独寂寥、羁旅漂泊无奈的情感,以乐景写哀请,倍增其哀。(2分)
9.(1)尾联运用了联想、想象的艺术手法(或答“从对方写起”“虚写法”)。诗人想象幕府中的朋友们在清明时节饮酒的时候,其乐陶陶,酒席宴饮之间,朋友们可能还将诗人在外羁旅无归、驱驰赶路的事情当做笑谈。这里诗人不说自己想念朋友,而想象朋友们在想念着诗人,是“从对方写起”的手法。(3分)(若答“对比”也可酌情得分,但不得超过3分)
(2)诗人在尾联有一种自我解嘲的情绪,这种情绪的背后,是诗人对自己孤独落寞的羁旅之愁的抒发,是对美好安宁生活的向往,是对幕府中朋友们真挚思念情感的流露。(3分)
本文2023-08-20 12:07:0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9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