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语用汉字书写。那古代日本汉字读音是怎样的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古代日语用汉字书写。那古代日本汉字读音是怎样的呢,第1张

古代日本人用汉语书写,刚开始不是用汉语的意义,而是用汉语的音。后来才使用汉语的意义。

说道发音呢,汉语刚传到日本时,他们就是发的类似汉语的音,也就是现代日语汉字的“音读”,后来使用汉语的意义后,把汉字对应上日语原有的发音,所以又出现了“训读”。

我不知道国内是如何的。。但是日本这种对著作权啥的严格规范地执行的国家,很少能在网上免费看到图书。虽然说好像法律规定,50年后解禁,所以50年前的书应该不属于版权约束范围内,但是图书馆这种公益场所,本来就不挣钱,靠着国家的税收来经营的地方,不可能有多余的人力和无力把书上传到网上。。。何况,传了,因为不是自己的版权,也不能进行收费,费力不讨好

国会图书馆我只去过一次,书虽然全,但是事儿特别特别多

有些书连外借都不行,只能在他们那里复印。。。。。。

当然了,照相更不行。。。

日语是怎么从汉语演变的?

汉字东传日本 ,日本才有了自己的文字。汉字的日本文字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音读、 训读的成立阶段 ,万叶假名阶段 ,片假名、 平假名阶段 ,汉字假名混写阶段。日本的文字改革是在明治维新以后开始的。1949 年公布的 《当用汉字字体表》 ,其目的就在于简化字形 ,其中有简体字 774 个,正式确立了简体字的地位。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 ,自古就开始经济文化交流。虽然中日两国语言不同 ,但却共同使用汉字。一直到今天,汉字在日语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日语仍然难以舍弃汉字。汉字在日本是怎样传入日本的 ,又是如何演变的 ,日本汉字是怎样整理简化的。笔者拟对此略作分析、 探讨。

一、 日本汉字的由来

汉字由中国传入日本 ,并被日本接受 ,日本才有了自己的文字。中国汉字传入日本 ,可以从中日两国的出土文物和文献等方面来考证。

王莽时期所造的一种叫 %26ldquo;货泉%26rdquo; 的货币 ,在日本丝岛出土。 %26ldquo;货泉%26rdquo; 两字 ,可能是最早传入日本的汉字。公元 1784 年在日本九州出土了%26ldquo; 委奴国王%26rdquo;印。

其中的 %26ldquo;倭%26rdquo; 作 %26ldquo;委%26rdquo;,有可能是中国古代传入日本的第一个简体字。这些材料证明 ,公元前 1 世纪至公元后 1 世纪 ,汉字已经传到日本。不过此时传入日本的汉字还是十分零散的。他们还没有把汉字作为文字使用 ,还没系统地接触汉字。

在文献上有关汉字传入日本的记录要追溯到日本奈良时代的学者万侣编写的 《古事记》 。

自汉字和中国典籍大量传入日本后 ,日本人就开始学习汉字。汉字文献越来越多地进入日本 ,日本人逐渐认识到汉字的用途 ,表现出对汉字极大的热情。日本上层社会掀起了学习汉语和中华文明的热潮 ,一部分人掌握汉字 ,会写文章 ,还会写汉诗。汉字逐步在日本传播开来。

二、 汉字在日本的演变

汉字的日本文字化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音读、 训读阶段 ,万叶假名阶段 ,片假名、 平假名阶段 ,汉字假名混写阶段。

(一) 音读、 训读的产生

由于汉语与日语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 ,因此汉字不可能一传入日本就能立即融入日语中。日语汉字按汉语的发音读出来 ,叫音读 ,是在符合日语发音习惯的基础上 ,模仿我国古代对该汉字的发音方法而形成的。

由于日本分阶段从不同的地方引进汉字 ,且汉字的发音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因此 ,日语汉字的音读音非常复杂 ,主要分为吴音、 汉音、 唐音、 惯用音等几种。所谓训读 ,就是借用中国汉字的字义 ,但仍然按日本原有的发音来读音。

(二)万叶假名的产生

万叶假名又叫做真假名 ,产生于奈良初期(8 世纪初) ,因其用法主要集中在日本古典名著 《万叶集》中而得名。

所谓真假名的 %26ldquo;真%26rdquo; 指的是汉字 ,而假名则是对汉字的一种假借和假用。他们从汉字中找出一些与日语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这时的汉字已不是表意的记号 ,而是拼音的记号。万叶假名可以看作是日本文字的开始。万叶假名的出现 ,使汉字的日语文字化功能进一步加强。日本重要文学作品 《古事记》 、 《万叶集》 等都是以万叶假名的形式记录的。

(三)片假名和平假名的产生

片假名和平假名都是从万叶假名发展而来的。万叶假名大量使用时 ,为书写方便 ,出现了略草体和省略体,后来逐渐演变成假名文字。

片假名的产生有一种说法:遣唐使吉备真备长期在长安学习汉语,精通汉文 ,回国后就取汉字的偏旁简化成片假名。另一种说法是片假名来源于僧侣。平安初期正是汉文学及佛教经典传入的鼎盛时期。

由于那时讲解佛经盛行 ,听讲的僧侣要在很短时间内,在经书的狭小字里行间记录下来 ,加上注释和读音,用万叶假名很不方便 ,于是尽可能用简单的字书写,只写汉字的偏旁 ,仅用汉字的部分笔画代替全字。

平假名又叫草假名、 女手、 女假字 ,但并非女人专用。它也是从万叶假名分化出来的一种假名形式。

平安初期 ,男子都以学习汉字和汉文为主 ,女子则学习赠答歌和讯息文等。日本妇女在书写情书、日记、 诗歌时,一般采用草体假名 ,用行书和草书体 ,使假名的书写方式越来越简略化 ,这样慢慢地形成了潇洒的平假名。

片假名和平假名都是由汉字简省笔画而成的 ,符合文字工具必须简易的要求。片假名和平假名的形体统一 ,读音统一 ,而且拼写简易 ,这是日本文字改革的一大进步。

(四) 汉字假名混写的形成

片假名与平假名出现以后 ,日语的标记形式由纯汉字形式发展到汉字假名混写形式。汉字多用来表实词性的词汇 ,而假名多用来表虚词性的词及外来语。时至今日 ,汉字假名混写已经成为日本常用的文字形式。

三、 日本汉字的整理与简化

(一)日本汉字的整理

日本的文字改革是在明治维新以后开始的。古代的日本 ,读书识字的多属贵族阶级、 僧侣和武士。明治维新前后 ,日本人为了赶上西方 ,学习西方的文化。

许多学者研究了西方的文字后 ,觉得日本文字有很多缺点:汉字不是音节文字 ,除了硬记以外没有其他办法 ,不能用字典自学等。日本人认识到文字改革的必要性。当时有不少激进的主张 ,有人主张废除汉字而用罗马字 ,有人主张废除汉字而用假名完全代替。但汉字在日本已有 1600 多年的历史 ,日本的重要典籍和文物都是用汉字记录的 ,废弃汉字等于切断历史 ,使日本人与他们的传统文化隔绝。

日文的同音字太多 ,同样的读音 ,往往可以写成几十个汉字。每种写法在表达思想上都有细微差别 ,它们是汉字文化的精华 ,用假名是表现不出来的。

最终决定限制汉字 ,压缩汉字数量。1919 年日本提出了 《汉字整理案》 ,字数为 2600 个。1946 年日本 公布了 《当用汉字表》 ,字数为 1850 个。1949 年公布了 《当用汉字字体表》,将 800 个左右的当用汉字的字形作了整理 ,同时对异体字作了处理。1977年公布了 《新汉字表试行草案》,字数为 1900 个。经试用和研究后 ,1981 年 10 月 ,日本 正式公布了《常用汉字表》,明确规定在法令、 公文、 报纸、 杂志等一般社会生活所使用的汉字字数为 1945 个。

(二)日本汉字的简化

1946年日本公布的 《当用汉字表》 中的 1850 个汉字就有 131 个简体字。1949 年公布的 《当用汉字字体表》,其目的就在于简化字形 ,其中有简体字774 个 ,正式确立了简体字的地位。1981 年 《常用汉字表》 中简体字就达 800 多个。

日本对汉字的简化 ,其方法和中国的大同小异 ,主要有以下几种:简省偏旁。将繁体字的部分结构或笔画省去 ,以求简便。 (编辑:pulp)

摘 要: 日语的暧昧表达对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讲,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有时很难把某些场合的日语对译成合适的汉语。 正确地理解日语的暧昧表达是中国日语学习者学习的重要任务。 文章主要从日语语法结构的角度对其暧昧性的表现进行了分析, 又从日本文化角度对日本人的暧昧性的心理进行了论证。

一、 引言

日本人说话含糊、模棱两可、不确切的表达方式,是日语显著的语言特点之一,也是日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日语的暧昧表达,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体现了日本人的含蓄也常常被人误解。

正确理解日语的暧昧表达,能够更好地同日本人进行语言交流,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本文对日语中的暧昧表达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日语暧昧表达产生的文化根源。

二、 现实语言生活中常见的日语暧昧的表达方式

1随声附和的应用

随声附和是日本人的语言习惯,在谈话过程中常插些 「はい」 「そうですね」 「なるほど」等词语,这些话实际上不是表达的是或者不是,而是一种暧昧的表达,一种应酬场面的随声附和。尤其是 「そうですね」 出现的频率最高,这是一个专门用来附和赞成对方的短语,相当于汉语的%26ldquo;不错,是这样啊%26rdquo;。

在日常生活和应酬活动中,它成了日本人说话的积癖。

电视采访中出现最多的就是 「そうですね」 这个词,比如节目主持人问%26ldquo;对于友情问题你怎么看%26rdquo; ,被采访的人就会这样回答 「そうですね、友情といえば%26hellip;」 对于友情究竟怎么看的这个问题还没有表态,就先来一句 「そうですね」 对于外国人来说是一句多余的废话,对于日本人却必不可少。日本人的对话过程中不管你同意还是不同意,在听完对方的话之后总是先说一句 「 そうですね」 然后才进入正题。

这种随声附和,一般情况下都表明自己在洗耳恭听,同时也表示出自己参与会话的积极性,使会话圆满进行。这种共同参与和积极配合的语言心理和行为是日本人追求和睦的人际关系! 增添和谐气氛所特有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也就是说,是%26ldquo;和%26rdquo;的思想理念造成的一种自发性的合作意识。

2委婉的拒绝的表达方式%26ldquo;和%26rdquo;的精神还体现在拒绝言语行为中,日本人重视人际交往中的和谐关系,对别人的请求、邀请、建议等即使办不到或不能答应,也很少说不,而多用一些间接性的拒绝表达方式。例如:

A 「あした、买い物にいかない」 (明天去买东西吗?)

B 「あしたはちょっと%26hellip;」 (明天么%26hellip; )用 「ちょっと 」表示犹豫、不太好办、又不便说出口。对方多不再勉强。日本人轻易不对别人说%26ldquo;不%26rdquo;。日本人认为对直接拒绝,否定他人的请求是对别人人格的否定,这样做是会损害人际关系的。

3暧昧模糊的词语的使用

日本人在日常会话中常使用暧昧模糊,意思不明确的词语如 「なかなか」 「そろそろ」 「なんだか」 「まあまあ」 等等,这些暧昧模糊的词语对初学日语的外国人来说,说话人的真实用意不明确,不好理解,甚至会产生误解。例如:

A「 中国语はお上手ですね 」 (你的汉语真好啊)

B 「まあまあ」 (一般般)在这个会话中, 「まあまあ」 既表现了说话人谦虚的一面,同时和 「まだまだ」 相比还表现出对自己一定程度的满意,初学者一般很难理解其中的意思。

4省略语的运用

日本人说话常常含糊其辞,很多话只说一半,甚至有时候连前半句都没有讲清楚,却能理解对方的意思,日本的文学作品及日常会话中的省略现象比比皆是。

在日常会话中,很少听到日本人说%26ldquo;你%26rdquo;%26ldquo;我%26rdquo;如何如何,也不太用%26ldquo;你%26rdquo;%26ldquo;他%26rdquo;这样的人称代词。除了主语省略之外,双方已知的资讯也经常被省略。

如外面打来电话,姓田中的日本人拿起电话来说

「 こちらは田中ですけれども%26hellip;」 (我是田中%26hellip;)在这个句子当中有了 「けれども」 不仅使句子委婉,而且有了一定的言外之意%26ldquo;你有什么事呀%26rdquo;等,被省去的部分靠对方去体会。

5避免断定的句末表达方式

日语的暧昧表达往往除了采用不明确的词语和非直率的表达方式,在句尾表达上也往往含糊不清,或半吞半咽,致使整个语言表达暧昧模糊。

例如,在句尾加上 「であろう」 (大概%26hellip;) 「ようだ」 (好象%26hellip;) 「かもしれません」 (可能) 等表达方式使句子变得温和婉转,达到避免武断,缓和语气的作用。例如:

「あした、雨が降るかもしれません。」 (明天可能会下雨)「 あの人は学生でしょう 」 (那个人是学生吧)

三、 日语暧昧表达的文化背景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日语口语中的暧昧语言正是在日本的一些特殊文化条件下产生发展的,这些特殊的文化条件与日本所处的地理环境、日本人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是哪些因素的影响,导致产生了这种暧昧文化呢

1自然条件的关系

日本人这种暧昧的语言习惯,是与日本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同时日本也是个单一民族的国家,主要以稻作物为主,相互间协同劳动极其重要,因此,长期以来在集团生活中日本人形成了共同协作的关系。日本人之间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而且彼此之间都不轻易外露感情和想法。

日本人之间有着丰富、细腻的感觉,可以通过微小的眼神(编辑:pulp)

( ) 。更换偏旁。有些繁体字的偏旁 ,特别是形声字的声符。例如:尺(睾) 、 ( ) 、 ( ) 、 釈(释) 。

草书楷化。将草书的连绵笔画断开 ,改成点横竖撇等楷书笔形 ,整齐规划。例如: 楼 ( ) 、 寿(寿) 。

简存轮廓。将繁体字笔画加以减省 ,只保留原字轮廓 ,或保留原字特征。例如: ( ) 、 尽(尽) 、 鶏(鸡) 。

同音代替。在不引起意义混淆的前提下 ,用笔画少或常用的字代替同音或音近的字。例如: 皈( ) 、 叉(差) 。

采用古体。古代繁简并用 ,互相通借 ,将笔画简单的选作正体字。例如:処(处) 、 与(与) 、 乱(乱) 。符号代替。将繁体字的复杂部件改为简单的符号 ,以化繁为简。例如: 仏(佛) 、(齿) 。

采用连笔。许多汉字的笔画 ,分笔连笔分不清 ,为简化 ,统一采用连笔组合。例如: 増 (增) 、 墨(墨)

希望能帮到你~~

哪些日语是怎么从汉语里演变过去的

日语中所用的汉字就是从汉语里演变过去的,因为日本的文字本身就是过去由中国引进汉字后逐步演变成现在的结构的。

汉语是日语演变过来的吗?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日本文字是由汉语演变而来的,在古代的时候是因为汉字流传到了日本,日本人把汉字演变成平假名和片假名组成了现代日语的基本,而日语中的日本汉字有很多是根据汉字的拆分组合才形成的。所以汉语才是日语的基础!

希望您满意。

日语是怎么演变出来的呢?

有日本就有日语!

文字不是从形象演变的。可是,英语是怎么个演变来的?

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英语是属于字母文字。起源不同的。

文字不是从形象演变的吗?那英语是怎么演变的?一点也不像!

有趣的问题,自己搜寻会了解更多

英语(English)属于印欧语系中下的西日耳曼语支,由古代从欧洲大陆移民大不列颠岛的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部落的日耳曼人所说的语言演变而来,并通过英国的殖民活动传播到世界各地。由于在历史上曾和多种民族语言接触,它的词汇从一元变为多元,语法从“多屈折”变为“少屈折”,语音也发生了规律性的变化

早期时候日耳曼人四支部落(盎格鲁族、撒克逊族、朱特族和弗里西族)移民到英格兰,英语就是从他们的语言中变化继承下来。据《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记载,公元449年左右,大不列颠群岛国王伏提庚(Vortigern)邀请“盎格鲁亲戚们”来帮助他对抗皮克特人,于是他赐予盎格鲁族东南部的领土作为回报。后来,他又进一步寻求支援,撒克逊族、盎格鲁族与朱特族人便纷纷前来。《编年史》记载,最终这些“移民”建立了七个王国::诺森伯利亚、麦西亚、东盎格利亚、肯特、埃塞克斯、苏塞克斯和威塞克斯。(简称:“七国时代”)

英语拼写很多情况下与读音不相吻合——多个字母或字母组合发同一个音,同一个字母组合可以发多个音。如字母A可以发多达八个音;TH组合发三个音如其中Thailand、Thyme、Thames等单词发不规则的/t/音;ough字母组合共有九种发音方式,这九种发音的代表单词是:[①though(虽然)②thought(思维、想法、思想、思潮)③enough,rough(足够,粗糙的;使不平)④thorough(彻底的,完全的,十足的)⑤cough(咳嗽)⑥through(穿过,通过,从 …开始至终)⑦ hiough(打嗝)⑧plough(耕作,皱眉)⑨lough(湖)]如有一个句子:Though the rough cough and hiough plough me through,I ought to cross the lough在这个句子中同一个字母组合ough,有八种不同的发音。这八个音分别是分别是:①[o ]②[Λf]③[f]④[甂崀⑤[)]⑥[u:]⑦[Λp]⑧)[au](9)[)k]

汉语是怎样从古至今演变过来的

1古代汉语中表示行走的词因使用场合和方式的不同而有区别:在堂上中步走叫"行",在堂上举足徐行叫"信步",在门外快走叫“跑”,在大路上疾走叫“奔”,在草丛山林中走叫“跋”,在水中走叫“涉”。

2汉语语法演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语序的变化,“词义”的变化,“读音”的变化。其中古代汉语句子中的顺序跟现代汉语比较,显著不同之处是“倒装”句和“省略”句

汉字是怎么演变的

汉字字型演变的三个阶段

1、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演变为小篆:由形体随意、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变为形体整齐、接近抽象符号。

2、小篆演变为隶书:又称为“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变化,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使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今文字阶段,是古今文字的转折点。

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形成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象形意味更加淡薄,符号性进一步加强。

3、隶书演变为楷书:字型结构基本没变,用笔有些变化

附:

1、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汉字体系。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发现。主要出现于河南安阳殷墟。其内容大多为当时占卜的卜辞,又称“甲骨卜辞”。

2、金文:指商周时代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属于同一体系。因最初发现于钟鼎等器物上,又称钟鼎文。

3、籀书(大篆):西周末年,周宣王大史籀作《史籀篇》,作为教授学童之书,并用以统一周王朝的文字。所用字型依班固《汉书艺文志》和许慎《说文叙》说,即为大篆。

4、六国文字:指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东方六国文字。又称古文,来源于孔壁中的古文经。

5、隶书:战国末期在秦国篆文草体基础上形成的字型。除为篆书的草体在民间通行,逐渐成为正规字型。是汉代的标准字型。

6、草书:

1)广义:各种字型的草率写法,即通常所说的“草体”(对“正体”而言)。

2)狭义:在古隶字型上形成的特定字型。

7、楷书:

楷书又名正书或真书,大约于东汉后期在汉隶草书基础上形成,同时受了草书的影响。魏晋时代是楷书与今隶并形的时期。南北朝以后,楷书取代今隶成为通行的标准字型。

8、行书:

是介于楷书与今草之间的一种字型。接近楷书的叫行楷,接近草书的叫行草。是人们日常书写的常用字型。

韩语是怎么演变来的

根据早期的历史记载,韩语的由来很不明确,一般都相信韩语由朝鲜人慢慢演变出来的。韩语的特点为声母谐调,文法和词汇上跟日语有着很少的关连,属乌拉阿尔泰语族。

二千年前,朝鲜半岛北部和满洲有着两种不同的语言。公元后七世纪中叶新罗帝国的掘起,那时朝鲜半岛的语文被新罗语文统一了。公元后十世纪,一个新的皇朝迁都至半岛中间的「开城」,那时开城方言成了朝鲜的国语。十四世纪后期,新建立的朝鲜朝把首到迁到「汉城」,因为汉城跟开城接近的关系,语言上没有多大的变化。

汉字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传入朝鲜半岛,大约公元后三世纪才流行。从那时候开始,韩语是用汉字来书写的。那时候一篇文章里有些汉字表意,有些只表音而不表意,也可能整篇都是用中文写成的。从汉字传入开始,慢慢很多汉语词汇最代了本身的纯韩词汇。但基于汉字是用来记录汉文而不是韩语,一般百姓又根本不懂得使用汉字和汉文,所以纪录韩语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自从训民正音字母发明后,不能记录韩语的问题给解决了。但汉字一直都为学术界和政治界所采用,汉字为主的现象到了二十世纪才渐改变。

日语中出现的汉语是怎么翻译的

日文中出现的是 “汉字(かんじ)”,不可叫“汉语”,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汉字”组成的单词,是日语的一部分,也就是日语。这不是“汉语”,“汉语”是中文的意思。

你问汉语是什么翻译的?不太能理解你问的意思。

岂止是唐朝,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关于秦人东渡日本的记录了,比如《日本书纪》钦明元年载“八月,······召集秦人、汉人等诸蕃投化者,安置国郡,编贯户籍。秦人户数总七千五十三户”。这些人中应该包括了在日本出生的秦人后裔。

除了直接到日本的中国人,汉文化也有很多是从三韩带到日本的。尤其是公元前108年,汉朝在朝鲜设立了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后,汉人迁居朝鲜半岛者日益增多,其中不少工匠通过半岛南端前往日本,而日本也有意识地派人到半岛去招收汉工匠。《日本书纪》雄略纪中就记载:雄略大王派欢因知利与弟君等,一同前往新罗、百济等国,让半岛诸国贡献‘巧者’(即工匠)。最后从百济带回‘手末才伎’。百济所贡的这些工匠,很多都是汉工匠及其子孙,其中不乏中国和百济混血后的后代。其中不乏识文断字者。

日本岛最早和中国有所外交的国家是倭奴国,范晔撰写的《后汉书》中就记述了公元57年(东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予印绶”,倭奴国其实是日本北九州沿海一带的部落小国,汉光武帝曾通过来使授予刻有“汉委倭奴国”五字的金印,这枚印以于1784年在日本博多湾志贺岛(今福冈市东区)上被发现,现珍藏于福冈市美术馆。

倭奴国来华的181年之后,既公元238年6月邪马台国再次派遣使者来华,此时日本已经有懂汉字、甚至能写表文的人了。但正式把文字和儒学传到日本的则是在应神天皇时期,这位文化使者就是传说中百济国的王仁。王仁是百济国派去的,他随身带了《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这十一卷书籍均为中国典籍。现在学术界对是否有王仁其人尚存争议,但在王仁之前很早的时候,朝鲜半岛的乐浪郡就居住着王姓汉人豪族,百济国建立后,人们用中国汉人担任文化教育方面的职务是完全可能的。而当时,日本对百济在政治上处于优势地位,把这些有文化的汉人从百济接到日本是非常正常的事。我想,就算‘王仁’这个人不一定真的存在,但他这样的文化传播者应该还是有其很多的。

到了大化改新时期,日本效仿中国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的。这期间日本派出的留学生、留学僧、学问僧等大量学习中国的各种知识,当然也包括汉字。

当时的日本人有用中文写作的习惯,甚至把会写中文看成一件很时髦的事,不过这种表达只是表音而不是表意。而且当时还有一种看法,引用号称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写实性小说《源氏物语》第二章《帚木》中的一段话:

左马头便接着说:“不论男女,凡下品之人,稍有一知半解,便尽量在人前夸耀,真是可厌。一个女子潜心钻研三史、五经等深奥的学问,反而没有情趣。我并不是说做女子的不应该有关于世间公私一切事情的知识。我的意思是:不必特地钻研学问,只要是略有才能的人,耳闻目见,也自然会学得许多知识。譬如有的女子,汉字写得十分流丽。写给女朋友的信,其实不须如此,她却一定要写一半以上的汉字,教人看了想道:‘讨厌啊!这个人没有这个毛病才好!’写的人自己也许不觉得,但在别人读来,发音估屈聱牙,真有矫揉造作之感。这种人在上流社会中也多得很。”

从这段“雨夜品评”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贵族对于汉字的态度,也可以感觉到,至少用当时的古日语也能表达自己的意思,只不过日语比汉语发展晚,不像汉语那样系统、完善,而且估计当时在信件或文章中使用汉语是比较时髦的行为,当然,还有一点就是当时的汉语比日语表达的意思更丰富。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