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扁鹊 1 拼音
biǎn què
2 英文参考Bianqu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注解
扁鹊为战国时期杰出医家。本名秦越人。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人。长桑君的弟子。传说他是脉学的创始者。善用针灸、汤药、 治病,特别对针灸有很高的造诣,医名甚著。据《史记》载:虢国太子患尸厥,数日不醒,药巫罔效,后经扁鹊诊视,使弟子子扬厉针砥石,刺“三阳五会”,又使子豹为五分之熨,并服汤药二旬而愈。《汉书·艺文志》载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均佚。现存《难经》一书,为后人托名秦越人的作品。[1][2]
扁鹊姓秦,名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刻苦鉆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欢迎。于是,人们也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
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乃将其禁方书传于扁鹊。后于陜西、山西、河北一带行医,精诊断方法,通内、外、小儿、妇产、五官各科,善用汤药、针灸、砭石、蒸熨、 疗法。如病在腠理用汤熨,病在血脉施针砭,病在肠胃用酒醪。行医随俗而变。过邯郸为“带下医”,过雒阳为“耳目痹医”,过咸阳为“小儿医”,周游各地,技术超人,医名甚著。《史记》、《战国策》、《列子》等书都有其传记和医案。具有“六不治”之医学思想。其中“信巫不信医”是六不治之一,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秦太医令李(西兮^皿)自知技不如扁鹊,使人杀之。《汉书·艺文志》载《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均佚。现存《难经》系后人托名扁鹊之作。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
有一次,他到了晋国(今山西、河北、河南一带),正碰到了晋国卿相赵简子由于“专国事”,用脑过度,突然昏倒,已五天不省人事了。大夫(官名)们十分害怕,急忙召扁鹊诊治。扁鹊按了脉,从房里出来。有人尾随着探问病情,显得很焦急。扁鹊沉静地对他说:“病人的脉搏照常跳动,你不必大惊小怪!不出三日,他就会康复的。”果然过了两天半,赵简子就醒过来了。准确地用切脉诊病是扁鹊的首创。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高度赞扬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近代历史学家范文澜也说:扁鹊“是切脉治病的创始人”。
又有一次,他路过齐国都城临淄的时候,见到了齐国的国君齐桓侯。他看齐桓侯的气色不好,就断定他已经生病了,便直言不讳地对他说:“你有病在肤表,如不快治,就会加重。”桓侯听了不以为然,说:我没病。”扁鹊见他不听劝告就走了。这时,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凡是医生都是贪图名利的。他们没有本事,就把没有病的人当有病的来治,以显示本领,窍取功利。”过了五天,扁鹊又来见齐桓侯,作了一番观察之后,对齐桓侯说:“你的病到了血脉,不治会加重的。”桓侯听了很不高兴,根本没有把扁鹊的话放在心上。再过五天,扁鹊又来见齐桓侯,经过细致的观察,严肃地对他说:“你的病进入肠胃之间,再不治,就没救了!”齐桓侯听了很生气,当然也没有理睬扁鹊的话。等到扁鹊第四次来见桓侯,他只瞥了一眼,就慌忙跑开了。齐桓侯发觉扁鹊不理睬自己,就派人询问。扁鹊说:“病在肤表,用汤熨可以治好;病进入血脉,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到了肠胃,用酒剂也能治愈。如今齐桓侯的病已经深入骨髓,再也没法治了,我只好躲开。”又过了五天,齐桓侯果然病重,派人请扁鹊来治,扁鹊早已逃离齐国,而齐桓侯因误了治病时机,不久也就死了。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扁鹊就能从齐桓侯的气色中,看出病之所在和病情的发展,这是很不简单的。所以,汉代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赞赏不绝地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扁鹊不仅善于切脉和望诊,而且善于运用针灸、 、熨贴、砭石、手术和汤药等多种方法去治疗各种病症。有一次,他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为此,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找到了中庶子(太子的侍从官)问道:“太子患什么病?”中庶子答道:“太子中邪。邪气发泄不出去突然昏倒就死了!”扁鹊进一步了解了太子发病的各种情况,就信心百倍地对中庶子说:”你进去通报虢君,就说我能救活太子!”但中庶子不信扁鹊能“起死回生”,不肯去通报,而且嘲讽扁鹊说:“你既无上古名医俞跗的本事,反而说你能救活太子,就是不懂事的婴儿也会知道你是骗人的!”扁鹊气愤地说:“你这是从竹管里望天。老实告诉你,我秦越人不等切脉、望色、听声、审察病人形态,就能说出病的部位。不信,你试去看看太子,他此刻耳朵该会鸣响,鼻翼该会扇动,从其大腿摸到 也该是温热的。”听到这里,中庶子不禁目瞪口呆。因为扁鹊虽没有见过太子,但通过多次询问,对太子的病情已了如指掌,说得头头是道,说明他很有本事,不可小看。中庶子只得进去通报了。虢君得知消息,吃了一惊,赶快出来接见扁鹊,说:“我久慕先生大名,只是无缘拜见;先生路过我这小国,幸亏主动来救助,这实在是寡人的幸运!有先生救助,我儿就能活命;没有先生救助,就只有把他的尸体埋在山沟罢了。”说著,“流涕长潸”,哭得好悲切。扁鹊告诉虢君,太子患的是“尸厥”(类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坐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而他却实事求是地说,并非他能把死去的人救活,而是病人根本就没有真正死去,他只不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把太子从垂死中挽救过来而已。
从以上病例看出,扁鹊已经综合运用了我国诊病的“四诊”原则—望、闻、问、切。他自说:“越人之为方,不等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这话已经充分表明扁鹊在临床上运用了“四诊”的诊法。
可以说,扁鹊奠定了祖国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难怪司马迁称赞他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循)序,弗能易也。”
他用一生的时间,认真总结前人和民间经验,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在诊断、病理、治法上对祖国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扁鹊的医学经验,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对我国医学发展有较大影响。因此,医学界历来把扁鹊尊为我国古代医学的祖师,说他是“中国的医圣”、“古代医学的奠基者。”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称他是“总结经验的第一人”。
在治学上,扁鹊不满足于一技一法,而是根据客观实际需要,精通一科,兼通数科,做到一专多能。比如,他到越国都城邯郸,看到当地妇女患病较多,就在妇科病方面下功夫,当了“带下医”,治好了许多妇女的多年疾病;他到东周都城洛阳,看见当地许多老年人,患了视听力衰退的疾病,就着眼于五官科疾病的研究,当了“耳目痹医”,治好了许多老人的五官病,使不少老人从耳聋眼花中恢复了健康;他到了秦国首都咸阳,看到当地儿童的发病率很高,就研究儿童发病原因,当了“小儿医”,治好了许多儿童的多发病。由此可见,扁鹊不仅精通内科,还兼通儿科、妇产科、五官科,甚至外科;他在诊断上,不仅精通“切脉”,而且善于“望色、听声、写形”;在治法上,不仅精通针灸,还善于用砭石、熨贴、 、手术、汤药等。可谓是一位多面手的民间医生。
在上古,神权高于一切。巫术占统治地位。到了扁鹊的战国时代,医巫已经开始分业。扁鹊在医学研究道路上完全抛弃巫医那条死胡同。扁鹊曾明确宣告:“信巫不信医”是“六不治”之一。为了捍卫祖国的医药学,他不惜豁出自己的生命。当时,秦武王有病,召请名闻天下的扁鹊来治。一天,太医令李酰和一班文武大臣赶忙出来劝阻,说什么大王的病处于耳朵之前,眼睛之下,扁鹊未必能除。万一出了差错,将使耳不聪,目不明。扁鹊听了气得把治病用的砭石一摔,对秦武王说:“大王同我商量好了除病,却又允许一班蠢人从中捣乱;假使你也这样来治理国政,那你一举就会亡国!”秦武王听了只好让扁鹊治病。结果太医令李酰治不好的病,到了扁鹊手里,却化险为夷。在这场技术高低的较量上,扁鹊彻底战胜了李酰。李酰自知“不如扁鹊”,就产生忌妬之心,使人暗下毒手,杀害了扁鹊。
千百年来,扁鹊深为广大人民所爱戴和崇敬,人们称他为“能生死人”的“神医”。在他行医经过的共约四千化里的路途上,历代人民为他建陵墓、立碑石、筑庙宇、朝香火。在伏道村扁鹊庙的墙上,有这样一首诗,概括了他的一生,同时寄托了人民对他的哀思:
昔为舍长时,方伎未可录。
一遇长桑君,古今皆叹服。
天地为至仁,既死不能复。
先生妙药石,起虢效何速!
日月为至明,覆盆不能烛。
先生具正眼,毫厘窥肺腹。
谁知造物者,祸福相倚伏。
平生活人手,反受庸医辱。
千年庙前水,犹学上池绿。
再拜乞一杯,洗我胸中俗。
扁鹊,战国时医学家。生卒年: 公元前407—310。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莫(今河北任丘)人。“扁鹊”一词原本为古代传说中能为人解除病痛的一种鸟,秦越人医术高超,百姓敬他为神医,便说他是“扁鹊”,渐渐地,就把这个名字用在秦越人的身上了。
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鉆研医术。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由于扁鹊医道高明,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赵国劳动人民送他“扁鹊”称号。扁鹊,传说是黄帝时代的名医。
扁鹊看病行医有“六不治”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的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的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的不治。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在这四诊法中,扁鹊尤擅长望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的切脉技术高超,名扬天下。
扁鹊(活动期公元前4世纪初)中国战国时期的医学家。学医于长桑君。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反对巫术治病,总结前人经验,创立望、闻、问、切的四诊法。他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国为“带下医”(妇科),至周国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国则为“小儿医”(儿科),医名甚著。后因医治秦武王病,被秦国太医令李酰妨忌杀害。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战国策卷四秦二》里载有他的传记和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据《汉书艺文志》载,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但均已失佚。济南郊区鹊山西麓有扁鹊墓,墓前石碑署“春秋卢医扁鹊墓”,并有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整字样。
扁鹊云游各国,为君侯看病,也为百姓除疾,名扬天下。他的技术十分全面,无所不通。在邯郸听说当地尊重妇女,便做了带下医(妇科医生)。在洛阳,因为那里很尊重老人,他就做了专治老年病的医生。秦国人最爱儿童,他又在那里做了儿科大夫,不论在哪里,都是声名大振。
一天,晋国的大夫赵简子病了。五日五夜不省人事,大家十分骇怕,扁鹊看了以后说,他血脉正常,没什么可怕的,不超过三天一定会醒。后来过了两天半,他果然苏醒了。
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见到那里的百姓都在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就问是谁病了,宫中术士说,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扁鹊问明了详细情况,认为太子患的只是一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症,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样,便亲去察看诊治。他让弟子磨研针石,刺百会穴,又做了药力能入体五分的熨药,用八减方的药混合使用之后,太子竟然坐了起来,和常人无异。继续调补阴阳,两天以后,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天下人传言扁鹊能“起死回生”,但扁鹊却否认说,他并不能救活死人,只不过能把应当活的人的病治愈罢了。
还有一次,扁鹊来到了蔡国,桓公知道他声望很大,便宴请扁鹊,他见到桓公以后说:“君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桓公不相信,还很不高兴。5天后,扁鹊再去见他,说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脉,不治会加深的。”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悦了。又过了5天,扁鹊又见到桓公时说,“病已到肠胃,不治会更重”,桓公十分生气,他并不喜欢别人说他有病。5天又过去了,这次,扁鹊一见到桓公,就赶快避开了,桓公十分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在肌肤之间时,可用熨药治愈;在血脉,可用针刺、砭石的方法达到治疗效果;在肠胃里时,借助酒的力量也能达到;可病到了骨髓,就无法治疗了,现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无能为力了。”果然,5天后,桓侯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鹊,而他已经走了。不久,桓公就这样死了。
可见,扁鹊的望诊技术出神入化,真是“望而知之谓之神”的神医了。在中医的诊断方法里,望诊在四诊当中居于首位,十分重要,也十分深奥,要达到一望即知的神奇能力更是非同寻常。这三个例子都是非常有名的医学故事,“起死回生”、“讳疾忌医”的成语也出于此。相传扁鹊名声过大,因为受到秦国太医李谧嫉妒而被其害死了。
中医学的一部经典之作《难经》相传为秦越人所作,但从内容上看应该是《黄帝内经》成书以后问世的作品,成书于汉代。其内容深奥,是中医学不可多得的理论著作之一。因此,古人将该书托名秦越人所著,也表示扁鹊在人们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借其名以示书的重要性,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尊敬与怀念。
扁鹊少年时期在故里做过舍长,即旅店的主人。当时在他的旅舍里有一位长住的旅客长桑君,他俩过往甚密,感情融洽。长期交往以后,长桑君终于对扁鹊说:“我掌握著一些秘方验方,现在我已年老,想把这些医术及秘方传授予你,你要保守秘密,不可外传。”扁鹊当即拜长桑君为师,并继承其医术,终于成为一代名医,先秦时期医家的杰出代表。扁鹊成名后,周游各国,为人治病。由于其医术高明,又常为君主看病,受到当时秦国太医令李酰的嫉妒,后被李派的刺客刺杀身亡。
扁鹊具有高明的医术。他的行医事迹及医学成就,可以反映出先秦时期的医药水平和医药特点。先秦不少著作载有扁鹊的事迹,本文主要取材于《史记·扁鹊列传》。
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这些诊断技术,充分地体现在史书所记载他的一些治病的案例中。他精于望色,通过望色判断病证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如他晋见齐桓侯时,通过望诊判断出桓侯有病,但是病情尚浅,病位还只是在体表腠理的部位。他劝齐桓侯接受治疗,如不治则病情将会加深。桓侯因自我感觉良好,拒绝治疗。不久,扁鹊再度晋见桓侯时,指出其病情已加重,病位已进展到血脉,再次劝说其接受治疗,以免病情更加发展。桓侯仍然拒绝治疗,心中不悦,认为扁鹊在炫耀自己,并以此牟利。当扁鹊第三次晋见他时,认为病情已恶化,病位进入到内部肠胃,如不及时治疗,终将难治。桓侯仍不予理睬。最后一次,扁鹊通过望诊,判断桓侯病情危重,已进入到骨髓深处,病入膏肓,无法救治。果然不出所料,齐桓侯不久即发病,终于不治而死。此病例说明扁鹊当时已经能很好应用望诊,而且诊断水平相当高。
扁鹊的切脉诊断法也很突出,具有较高水平。《史记史记》称赞扁鹊是最早应用脉诊于临床的医生。先秦时期,中医的脉诊是三部九候诊法,即在诊病时,须按切全身包括头颈部、上肢、下肢及躯体的脉。扁鹊脉诊及其理论可从虢太子这一病例的诊断中体现出来。当时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鹊通过脉诊判断为“尸蹶”。
他认为患者的阴阳脉失调,阳脉下陷,阴脉上冲,也即阴阳脉不调和,导致全身脉象出现紊乱,故患者表现如死状。其实,患者并未真正死亡,除脉诊外,他还观察到患者鼻翼微动。结合切摸,他发现两大腿的体表仍然温暖,因而敢于下此判断。扁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应用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医生,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脉诊理论。
在治疗方面,扁鹊能熟练运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其中,从治疗虢太子一例,他所用的方法有■砥石,即针刺法,还有热熨法和服汤药法等。综合疗法为扁鹊行医时的主要治疗措施。
先秦时期,在临证中,医学尚未明确分科。尽管《周礼》中已有兽医、食医、疾医和疡医之分,但这仅仅是在宫廷中的设置。兽医、食医、疡医分别管理牲畜疾病、宫廷饮食调配和以刀剪割切的外科等事项。除此以外的其他病证,都属疾医的范畴。扁鹊是一位能兼治各科疾病的多面手,齐桓侯、虢太子等案例,都说明他是内科方面的能手。扁鹊还能根据当地的需要,随俗为变地开展医疗活动。
当他游历到秦国时(今陜西咸阳一带),就专治小儿疾病;当他云游到邯郸(当时为赵国都城)时,又主要诊视妇科病证;而当他到雒阳(当时是周国的首都,今为河南洛阳)时,便主要从事老年人病证的治疗,多医治耳、眼等五官病证。据记载,扁鹊还精于外科手术,而且应用了药物麻醉来进行手术。
扁鹊在自己的医疗生涯中,不仅表现出高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还表现出高尚的医德。他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如他治好虢太子的尸蹶证后,虢君十分感激,大家也都称赞他有起死回生之术,扁鹊却实事求是地说,这是患者并没有死,我只不过能使他重病消除、回复他原来的状态而已,并没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扁鹊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从齐桓侯这个案例来看,他之所以多次劝说及早治疗,就寓有防病于未然的思想。他认为对疾病只要预先采取措施,把疾病消灭在初起阶段,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他曾颇有感触地指出:客观存在的疾病种类很多,但医生却苦于治疗疾病的方法太少。因此,他很注重疾病的预防。
先秦时期,巫术有一定市场,并且已经成为医学科学发展的绊脚石。扁鹊对巫术深恶痛绝,认为医术和巫术势不两立。他的这些医疗道德思想,在《史记》中概括归纳为六条戒律,称为“六不治”。这六不治包括:信巫不信医,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病情严重到“形羸不能服药、藏气不定”等。这是他治病的信条,由此也反映出他高尚的医疗品德。
目录 1 拼音 2 《外科百效》卷二 21 组成 22 主治 23 舌餂散的用法用量 24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舌餂散 1 拼音
shé tián sǎn
2 《外科百效》卷二 21 组成真玄明粉1钱2分,贝母2钱(先用糯米洗湿,入贝母同炒干,后去米不用),陈皮(去白)5钱(用海粉1钱5分化水,煮干为末),海粉(仍用)2钱5分。
22 主治梅核气,因积热生痰,痰结如核,在喉中吞之则下,不吞则在喉,但可以进水,不可以进饮食。
23 舌餂散的用法用量每饭后以舌餂少许,咽下。少睡片时取效。
24 制备方法上为末。
古籍中的舌餂散 《望诊遵经》:[卷下]诊舌气色条目
诊舌之法。既讲形容之条目。当集气色之条目。夫舌者心之官。色者心之华。心生血而属火。色赤而主舌。是赤
《医碥》:[卷之四·杂症]舌舌为心苗。脾脉连舌本,散舌下。肾脉挟舌本。膀胱、三焦筋并结舌本。肝脉络舌本。舌胎,见四诊察舌条。舌
《证治准绳·杂病》:[第八册七窍门下]舌舌属手少阴心经。(《素问》曰∶心在窍为舌,畏寒。《内经》曰∶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病则舌
《医学纲目》:[卷之十七·心小肠部舌]舌肿痛〔无〕金沸草汤治风寒伤于心脾,令人憎寒热,齿浮,舌肿痛。荆芥穗(四两)旋复花前胡麻黄(去节,各三两
《经络全书》:[前编·分野]二十八、〔舌〕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坤丹药典标准 31 品名 32 性状 33 鉴别 34 检查 35 含量测定 35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35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5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54 测定法 36 功能与主治 37 用法与用量 38 注意 39 规格 310 贮藏 311 版本 4 定坤丹说明书 41 药品类型 42 药品名称 43 药品汉语拼音 44 药品英文名称 45 成份 46 性状 47 作用类别 48 适应症/功能主治 49 规格 410 定坤丹的用法用量 411 禁忌 412 定坤丹的不良反应 413 注意事项 414 定坤丹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415 定坤丹的药理作用 416 备注 5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之定坤丹 51 方名 52 组成 53 功效 54 主治 55 定坤丹的用法用量 56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定坤丹 定坤丹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dìng kūn dān
2 英文参考bolus for woman diseases
3 定坤丹药典标准 31 品名定坤丹
Dingkun Dan
本品为红参、鹿茸、西红花、三七、白芍、熟地黄、当归、白术、枸杞子、黄芩、香附、茺蔚子、川芎、鹿角霜、阿胶、延胡索等药味经加工制成的大蜜丸。
32 性状
本品为棕褐色至黑褐色的大蜜丸;气微,味先甜而后苦、涩。
33 鉴别(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种皮石细胞表面观不规则多角形,壁厚,波状弯曲,层纹清晰(枸杞子)。草酸钙针晶细小,长10~32μm,不规则地充塞于薄壁细胞中(白术)。韧皮纤维淡**,梭形,壁厚,孔沟细(黄芩)。纤维束棕**,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甘草)。
(2)取本品5g,剪碎,加等量硅藻土,研匀,加乙醚6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乙酸乙酯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当归对照药材、川芎对照药材各05g,分别加乙醚20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药材溶液各3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3)取红参对照药材1g、三七对照药材05g,分别置索氏提取器中,按[含量测定]项下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人参皂苷Rb1对照品、人参皂苷Re对照品、人参皂苷Rg1对照品及三七皂苷R1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05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含量测定]项下的供试品溶液10μl及上述对照药材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13:7:2)10℃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4)取本品20g,剪碎,加等量硅藻土,研匀,加乙醇6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30ml使溶解,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振摇提取3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提取液,置水浴上浓缩至约1ml,加适量中性氧化铝,拌匀,干燥,加在中性氧化铝柱(100目,4g,内径为1cm)上,用甲醇50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白芍对照药材05g,加乙醇20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对照药材溶液。再取芍药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5: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5)取本品6g,剪碎,加水60ml,加热煮沸30分钟,离心,取上清液,用乙酸乙酯振摇提取3次,每次30ml,合并乙酸乙酯提取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用乙醇20ml溶解,加活性炭01g,搅拌,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枸杞子对照药材05g,加水40ml,加热煮沸15分钟,放冷,滤过,滤液用乙酸乙酯15ml振摇提取,提取液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药材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酸(2: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34 检查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A)。
35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35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05%磷酸溶液(21:8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03nm。理论板数按人参皂苷Rg1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35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人参皂苷Rg1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25mg的溶液,即得。
35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重量差异项下的本品,切碎,取3g,精密称定,加硅藻土3g,研匀,置索氏提取器中,加甲醇100ml,加热回流提取至提取液近无色,提取液回收甲醇至干,残渣加水30ml,用三氯甲烷振摇提取3次,每次20ml,弃去三氯甲烷液,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振摇提取4次,每次30ml,合并正丁醇提取液,用1%氢氧化钠溶液洗涤3次,每次30ml,再用正丁醇饱和的水洗至中性,回收正丁醇至于,残渣用甲醇溶解,转移至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354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丸含红参和三七以人参皂苷Rg1(C42H72O14)计,不得少于30mg。
36 功能与主治滋补气血,调经舒郁。用于气血两虚、气滞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行经腹痛、崩漏下血、赤白带下、血晕血脱、产后诸虚、骨蒸潮热。
37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半丸至1丸,一日2次。
38 注意忌食生冷油腻及 性食物;伤风感冒时停服。
39 规格每丸重108g
310 贮藏密封。
311 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4 定坤丹说明书 41 药品类型中药
42 药品名称定坤丹
43 药品汉语拼音 44 药品英文名称 45 成份 46 性状 47 作用类别 48 适应症/功能主治滋补气血,调经舒郁。用于气血两虚、气滞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行经腹痛。
49 规格每丸重
108克
410 定坤丹的用法用量口服。一次半丸至1丸,一日2次。
411 禁忌 412 不良反应 413 注意事项1.忌生冷油腻及 性食物。2.伤风感冒时停服。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4.青春期少女及更年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5.平素月经正常,突然出现月经过少,或经期错后,或 不规则出血者应去医院就诊。6.服药1个月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414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415 定坤丹的药理作用 416 备注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5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之定坤丹 51 方名定坤丹
52 组成当归12两,人参(去芦)5两,黄毛鹿茸(去毛)3两,藏红花3两,熟地4两,于术3两,汉三七2两5钱,鸡血藤2两5钱,白芍3两,枸杞子3两,阿胶(炒)2两,益母草5钱,香附(醋炙)5钱,延胡索(醋炒)5钱,柴胡5钱,茺蔚子5钱,鹿角霜5钱,五灵脂(醋炒)5钱,甘草5钱,茯苓4钱,干姜(炮)4钱,杜仲(炒)4钱,川牛膝3钱,砂仁3钱,川芎2钱,黄芩2钱,肉桂(去粗皮)2钱,乌药3钱,细辛1钱5分。
53 功效《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之定坤丹具有调经理血之功效。
54 主治《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之定坤丹主治妇女虚弱,经期不准,行经胀痛,腰酸带下。
55 定坤丹的用法用量每服1丸,温开水送下,1日2次。
56 制备方法上药除汉三七、香附、甘草、茯苓、肉桂、砂仁、细辛为粗末铺槽外,其余群药用黄酒48两蒸透晒干,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4钱,朱砂为衣,蜡皮封固。
古籍中的定坤丹 《达摩洗髓易筋经》:[上编·原理源流篇第一章·原理源流篇]四、易筋洗髓经后跋二经义后跋,是洗髓经。二经所以合纂者,以易筋主运,定镇之;洗髓主定,运导之。舍定求运,搬运难运。舍运
《女丹合编选注》:[下卷·口诀]脱胎忽然雷响,怀中抱着婴儿”。夫神所以脱胎而出者,神定故也。冲虚曰∶神初不能定,根据二气为定,气定则神
《医宗金鉴》:[卷四运气要诀]起主客定位指掌歌12掌中指上定司天,中指根纹定在泉,顺进食指初二位,四指四五位推传,司天即是三气位,在泉六气位当
《运气要诀》:[正文]起主客定位指掌歌掌中指上定司天,中指根纹定在泉,顺进食指初二位,四指四五位推传,司天即是三气位,在泉六气位当然,主
《望诊遵经》:[卷上]主病条目附识目录 1 拼音 2 《青囊立效秘方》卷一:光明眼药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光明眼药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摄生众妙方》卷九:光明眼药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光明眼药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南昌方) 41 组成 42 主治 43 光明眼药的用法用量 44 制备方法 45 用药禁忌 附: 1 古籍中的光明眼药 1 拼音
guāng míng yǎn yào
2 《青囊立效秘方》卷一:光明眼药21 处方
海螵蛸(水煮淡)1钱,西玉石1钱5分,浮水甘石(煅,童便淬)6钱,熊胆3分,四六(即冰片)2分,野荸荠粉6分,朱砂3分。
22 制法乳至无声。
23 功能主治新久眼珠赤肿、痒痛、羞明。
24 光明眼药的用法用量
以人乳和点眼角。
25 摘录《青囊立效秘方》卷一
3 《摄生众妙方》卷九:光明眼药31 处方
熊胆1钱,片脑1钱,胆矾1钱,脑砂1钱,枯矾2钱,五灵脂3分(水飞过),老鸦翅10根(去绒,新瓦上烧灰)。
32 制法上为细末,分一半用乳汁调于碗内,将碗覆入无油铁锅底,用面固济碗口锅下用炭火烧底,待碗热取药和不煎半生药细研为末,用童便为丸,如麦子大。
33 功能主治眼目疾。
34 光明眼药的用法用量用时以乳汁调开,点眼极效。
35 摘录《摄生众妙方》卷九
4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南昌方) 41 组成
牛黄3分,珊瑚5分,冰片1钱5分,玛瑙5分,蕤仁霜1钱,飞炉甘石5钱,熊胆6分,珍珠(人乳制)1钱,青鱼胆2个,麝香3分,荸荠粉2钱5分,海螵蛸7分,黄连2分。
42 主治暴发火眼,红肿疼痛,羞明畏日,云翳遮睛。
43 光明眼药的用法用量用玻璃棒蘸药点眼内,仰卧片时。
44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瓷瓶固封。
45 用药禁忌忌食丰燥、烟、酒。
古籍中的光明眼药 《新修本草》:[卷第四]绿盐真者,出焉耆国,水中石下取之,状若扁青、空青,为眼药之要。(新附)《新修本草》唐苏敬等20余人编写公
《望诊遵经》:[卷上]望色先知平人人之色。不浮不沉。不清不浊。不微不甚。不散不抟。光明润泽。血华其色也。五脏生成篇曰。生于心。如以缟裹
《杂病心法要诀》:[卷五]内外障治句了,五轮变赤火因生,内障有虚心肾弱,故如不病损光明,火能外鉴水内照,养神壮水自收功,五风内变诸翳障
《医宗金鉴》:[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三卷]内外障治句了,五轮变赤火因生,内障有虚心肾弱,故如不病损光明,火能外鉴水内照,养神壮水自收功,五风内变诸翳障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一百二十穴玉龙歌]眉目间痛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舌诊 1 拼音
shé zhěn
2 英文参考glossoscopy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inspection of tongu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observation of the tongu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ongue inspec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注解
舌诊为望诊重点内容之一[1],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2]。指用视觉观察病人的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以了解病情,推测预后的诊断方法[3]。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为胃气的反映[1]。经脉中,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于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1]。因此,脏腑有病,可以影响舌的变化[1]。可在舌质和舌苔上反映出来。舌诊主要按照舌面部位察看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变化,借以辨别病邪的性质、病势的深浅、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和脏腑的虚实等[1]。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视舌苔可察六*之浅深。”但两者必须结合,再与其他症状参照,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1]。
舌质又称舌体[2]。是舌头的肌肉脉络组织[2][4]。望舌质是舌诊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诊察脏腑精气盛衰存亡,判断疾病预后转归,具有重要意义[2]。舌质的望诊主要是辨别其颜色、形态的异常[2]。舌诊中,按舌的不同部位以候脏腑[4]。一般以舌尖候心肺,舌边候肝胆,舌中候脾胃,舌根候肾[4]。但也不能机械看待,要结合舌苔和全身症状全面诊察疾病[4]。舌质的望诊主要辨别荣枯老嫩,包括形态、色泽、动态和湿润度等[4]。一般来说,察脏腑的虚实,重点在于舌质;察病邪的深浅与胃气的存亡,重点在于舌苔[4]。也有“气病察苔,血病观质”之说[4]。
舌苔也称舌垢[4]。即散布在舌体上面的一层苔垢,是由胃气上蒸而生[2]。观察舌苔的变化,有助于了解病邪的性质和浅深、津液的存亡,是舌诊重要内容之一[4]。望舌苔包括望苔色和望苔质两个方面[2]。
望苔色即望舌苔之颜色[5]。主要有白苔、黄苔、灰苔及黑苔四种[5]。白苔一般常见于表证、寒证;黄苔主里证、热证;灰苔主里证,可见于里热证,也可见于寒湿证;黑苔主里证,主热极,又主寒盛[5]。
望苔质即望舌苔的质地,包括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脱、有根无根等变化[5]。透过苔能隐隐见到舌体为薄苔,为正常苔或属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较轻;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体为厚苔,多属病邪传里,病情较重,或内有食饮痰湿阻滞[5]。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肝气逆证的方剂 2 治疗肝气逆证的中成药 3 肝气逆证相关药物 4 古籍中的肝气逆证 1 拼音
gān qì nì zhèng
2 注解
肝气逆证 证名。因肝气上逆或横逆所出现的证候。《圣济总录》卷四十一:“肝气逆则面青多怒。”《类证治裁》卷二:“胁痛吐血者,肝气逆也,化肝煎。”卷二:“怒郁伤肝气逆,解肝煎。”《西溪书屋夜话录》谓肝气逆上冲心,热厥心痛者,宜泄肝,药用金铃子、延胡、吴萸、川连。兼寒去川连,加椒、桂;寒热俱有者,仍入川连,或再加白芍。肝气上逆冲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者,宜抑肝,药用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肝气横逆乘脾,脘腹胀痛者,治宜培土泄木,用六君子汤加吴萸、白芍、木香。肝气乘胃,脘痛呕酸者,二陈加左金丸,或白蔻、金铃子等。
治疗肝气逆证的方剂 理气剂调,发生气机郁滞、逆乱等病证。在临床上,气滞证以肝气郁结和脾胃气滞为主,气逆证以肺气上逆与胃气上逆为
四逆散于急、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肝气郁滞者。《伤寒论》方之四逆散具有透解郁热,疏肝理
更多治疗肝气逆证的方剂
治疗肝气逆证的中成药 四逆散
于急、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肝气郁滞者。《伤寒论》方之四逆散具有透解郁热,疏肝理
更多治疗肝气逆证的中成药肝气逆证相关药物 经前平颗粒
理气,除胀止痛,佐以和胃。用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肝气逆证。症见:经前烦燥易怒, 胀痛,头痛,失眠多梦
经前平颗粒除胀止痛,佐以和胃。用于(1)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肝气逆证。症见:经前烦燥易怒, 胀痛,头痛,失眠多梦
更多肝气逆证相关药物古籍中的肝气逆证 《医学衷中参西录》:[五、医案(二)气病门]8.肝气郁兼胃气不降
左部沉细,右部则弦硬而长,大于左部数倍。诊断此乃肝气郁结,冲气上冲,更迫胃气不降也。为肝气郁结,是以
《景岳全书》:[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伤寒逆证赋(五十七)。体如熏而摇头直视,心神已绝;唇吻青而四肢多汗,肝气不全。肾绝者,直视狂言而遗尿反目;肺绝者,喘无休
《内经博议》:[卷之二病能部]足厥阴肝脏病论也。肝之阴不足也。或谓肝无补法。此昔人之谬也。夫肝气之逆。由肝志之郁。经曰。以辛散之。以辛补之。岂曰
《类经》:[六卷脉色类]二十四、诸经脉证死期,犹为可支,草干而死,阳尽时也。)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如散叶者,浮泛无根也。此以
《望诊遵经》:[卷下]眼目形容条目中医非常重视望诊,《内经》说:“望而知之谓之神”,在四诊中以望而知之为上工。望诊是医生用视觉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分泌物、排泄物、机体局部等的异常变化,进而诊断疾病的方法。
中医望诊主要包括望神色和望形态两个方面。
一、望神色
神色指的是病人的精神和气色。望神色包括对病人进行精神状态、面部色泽、形体动作姿态等方面的整体观察。
(一)望神
在中医学中“神”的概念比较广泛,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指的是人体的生命活力,因此望神的意义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从整体上望神,就要从病人的举止、动作、语言、表情、目光等方面仔细观察。
1望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又说“目者,心使也”,所以,两目的功能状态能够反映人体脏腑精气的盛衰,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整体生命现象的状态。两目黑白分明,有光彩,目光灵活,视物清晰为有神,是脏腑精气充足的表现;两目目光呆滞,没有光彩,视物不清,运动不灵活,或浮光外露为无神,是脏腑精气不足或虚衰的表现。
两睛不转而上视,称为“戴眼”,多因正气耗竭,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2望神情所谓的神情是指人的面部表情,面部的表情是心神的外在表现,也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之一。神情舒适安逸、轻松愉快是正气充足健康的表现;神情呆板,反应迟钝,表情沉闷是心神受损的表现。总之,人的神志清楚,思维有序,情绪正常,行为正当,是神的功能状态正常的表现;心神被扰或失养,人可表现为或神识不清,或思维混乱,或情绪偏激,或行为怪异等。
3得神与失神
(1)得神:又叫做“有神”。临床表现为神智清楚,两眼灵活,明亮有神,呼吸平稳,语言清晰,面色荣润,动作自如,反应灵敏。说明人体正气充足,精气充盛,机体功能正常、健康,如若有病,也属正气未伤,精气未衰的轻证。
(2)神气不足: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弛,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说明正气不足,精气受损,机体功能较弱。可见于轻病或疾病的恢复期或体质虚弱者。
(3)失神:又叫做“无神”。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面色无华,两目无光,呼吸气微或喘促,语言错乱,形体羸瘦,动作艰难,反应迟钝,甚至神识不清。说明正气大伤,精气亏虚,机体功能严重衰退。多见于久病重病的病人。
假神:是指危重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各种虚假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为久病或重病之人本已失神,却突然出现神识清醒,精神变好,言语增多,食欲增加,想见亲人,面色无华,两颧泛红如妆。其身体的整体情况与其突然的表现变化不相符合,说明病人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临床多见于病情危重的病人,常是病人临终的表现。
精神错乱:神志失常临床表现为焦虑恐惧,或狂躁不安,或淡漠痴呆和卒然昏倒等,大多为反复发作,缓解期神志失常表现不明显。
(二)望气色
望气色是观察病人皮肤表面的色泽,在临床上主要是观察面部的色泽。这种诊断方法又称为“五色诊”。中医认为五脏主色,青主肝、赤主心、黄主脾、白主肺、黑主肾;而五脏又在一年中分别主旺一季,如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在一年四季中,五脏五色各按其旺时而呈现,不为病色。
1常色人体正常的气色应该是含蓄有光泽,不能全然外露。《黄帝内经》说:“赤欲如白裹朱……白欲如鹅羽……青欲如苍璧之泽……黄欲如罗裹雄黄……黑欲如重漆色”,说明五色应该是隐含在内的,如赤色应该是白里透红,**应该是白里透黄等。由于肤色上的差异及个体特征,如稍白或稍黑等,也属于正常范围。正如《医宗金鉴》所说:“五脏之色,随五行之人所见,百岁不变,故为主色。”由于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所以人的肤色也会随着自然界季节、气温的变化而略有改变,如春季面色可变得稍青,夏季可变得稍红,秋季可变得稍白,冬季可变得稍黑等等,但这并不是很明显的,需要仔细观察才能鉴别出来。
2病色因为疾病,人常有气色的改变。一般说来,青色主痛,白色主寒,黄赤色主热等。如果气色全然外露,则是久病、重病的表现。
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病人表现为面色发白,是气虚血少或阳衰寒盛使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所致。面色淡白无华,口唇色淡者,多属于血虚证或失血证;面色白者,多属阳虚证,兼有虚浮者多属阳虚水泛;面色苍白者,多属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
**:主脾虚证、湿证。病人面色发黄,是脾虚机体失养,或湿邪内蕴,脾失健运所致。
面色萎黄者,多属脾胃气虚证;面黄虚浮者,多属于脾虚蕴湿证;面目一身皆黄者,**鲜明多属黄疸的阳黄,**晦暗多属黄疸的阴黄。
赤色:主热证,也可见戴阳证。病人表现为面色红赤,是阳热致使面部脉络扩张,气血充盈或虚阳上浮所致。满面通红者,多属邪热亢盛的实热证;午后两颧潮红者,多属阴虚阳亢,虚火上炎的阴虚火旺证;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面红如妆者,属于阴不敛阳,虚阳上浮的戴阳证。
青色: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病人表现为面色发青,是寒凝气滞,或瘀血内阻,或筋脉挛急使面部脉络瘀阻所致。面色淡青或黑青者,多属于寒盛、痛剧;面色和口唇青紫者,多属心气、心阳虚衰的心血瘀阻证;面色灰青,口唇青紫,肢凉脉微者,多属于心阳暴脱的真心痛证;面色青黄者,可见于肝郁脾虚证;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者,多属邪热亢盛的惊风证。
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证、血瘀证。肾阳虚衰,水寒内盛,血失温养,血行不畅所致。
面色发黑而暗淡者,多属于阳虚火衰,水寒不化,失于温煦的肾阳虚证;面色发黑而焦干者,多属阴虚火旺,机体失养的肾阴虚证;眼眶周围发黑者,多属肾虚的水饮证,或寒湿的带下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者,多属病程较长的血瘀证。
(三)望光泽
肤色、面色荣润光泽,是脏腑精气未衰的表现;面色皮肤枯槁发暗、没有光泽,说明人体脏腑精气不足,胃气不能上荣。一般说来,新病、轻病、阳证多光明润泽,为“善色”;久病、重病、阴证多枯槁晦暗,为“恶色”。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二、望形态
望形态主要包括望形体和望姿态两个方面。
(一)望形体
1五体五体是指筋、脉、肉、皮、骨。中医认为这些都是五脏光华外露的部位,从这些部位的变化可以判断脏腑气血的盛衰。
胖瘦:正常形体应该胖瘦适中匀称,过于肥胖或过于消瘦都是疾病状态。形体肥胖,肤色无华,精神不振者,属于“形盛气虚”,多为阳气不足;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胸廓狭窄,皮肤干枯,多见于阴血不足;大肉已消,气弱声怯,多见于精气衰竭。
筋膜:筋强有力,耐受疲劳,关节活动灵活体现了肝血充盛;相反,筋软无力,易于疲劳,关节屈伸不利是肝血不足,血不荣筋的表现。
皮毛:皮毛荣润光泽,肌腠紧密体现了肺气充足;皮毛干枯憔悴,肌腠疏松是肺气不足的表现。
骨和头发:骨骼健壮有力,身形挺拔反映了肾的精气充足,精能充髓,髓能养骨;如骨骼脆弱,或骨软无力,或身体畸形是肾精不足,失于养骨的表现。中医认为肾“其华在发”,从头发的荣枯可以反映肾气的盛衰,头发干枯无华、易折是肾精失养;头发稀疏,易于脱落,或发质干枯不荣,多为精血不足之证;突然出现片状脱发,多属血虚受风;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并有眩晕、健忘、腰膝酸软多属肾虚;头皮发痒,多屑、多脂,多属血热化燥;小儿头发稀疏黄软,生长迟缓,甚至久不发育,多属先天不足,肾精亏损;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多见于疳积证。“齿为骨之余”,牙齿干枯、脱落也是肾气不足、肾精失养的表现。
2望体质体质是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形体结构与机能方面的个性素质,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人身个体阴阳、气血盛衰的不同以及禀赋的差异,有助于对疾病的诊察。
体形偏于矮胖,肩宽胸厚,头圆颈粗,喜热恶凉,大便多溏。其特点是阳较弱阴偏旺,患病后易于从阴化寒。
体形偏于瘦长,肩窄胸平,头长颈细,喜凉恶热,大便多燥。其特点是阴较亏阳偏旺,患病后易于从阳化热。
体形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其特点是阴阳平衡,气血调匀,是大多数人的体质类型。
(二)望姿态
望姿态就是观察病人在行为动作方面的表现特点,如病人的坐姿、卧姿的喜恶等,病人的动静状态与机体的阴阳盛衰有密切的关系。
在疾病状态时,若病人卧位,身轻转动自如,面常向外,其证多属阳、热、实;病人身重难于转侧,面常向里,精神萎靡,其证多属阴、寒、虚;病人躺卧之时,仰面伸足,常揭去衣被,多属于热证;病人躺卧之时,蜷缩成团,喜加衣被,多属寒证;病人坐而不得卧,卧则气喘,多为水气上凌;病人坐而仰首,多是痰涎壅盛于肺;病人坐而俯首,气短懒言,多是肺虚或肾不纳气之证;病人坐而不得卧,卧则气喘,多为水气上凌。
在疾病发生时,病人常常会有一些异常动作。病人口唇、眼睑、手指、脚趾颤动,多见于外感热性病热极动风的前期或内伤病的气血不足,筋脉失养;颈项强直,两目上视,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常见于热极生风的肝风内动;猝然跌倒,不醒人事,口角歪斜,半身不遂,属中风证;卒倒神昏,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为癫痫病;肢体软弱,行动不灵,多属痿证;循衣摸床,两手撮空,多为危重证候。
三、望头面部
(一)头部
头为精明之府,中藏脑髓,脑为髓之海,髓由精所化,肾藏精,因而,头形的变化能够反映五脏精气,尤其是肾藏精气的状况。头形的大小异常,或头形畸形多见于正值发育期的婴幼儿。小儿头顶有前后两个囟门,前囟门呈菱形状,约在生后12~18个月闭合,后囟门呈三角形状,在出生后2~4个月闭合。
小儿头颅均匀增大,颅缝开裂,面部较小,智力低下,多属于先天不足,肾精亏虚;小儿头颅狭小,头顶尖圆,颅缝早合,智力低下,多因肾精不足,颅骨发育不良;小儿前额左右突出,头顶平坦,成方颅状,多属肾精不足或脾胃虚弱;囟门突起多属实证,或为温病火毒上攻,或为颅内水液停聚;囟门凹陷多属虚证病理改变的反映,如吐泻伤津,气血不足,或先天精气亏虚脑髓失充等;囟门迟闭多属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佝偻病。
(二)颜面
一侧或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边缘不清,按之有柔韧感或压痛,常为痄腮;口眼歪斜而无半身瘫痪,患部面肌弛缓,额纹消失,眼不能闭,鼻唇沟变浅,多为风邪中络;若口眼歪斜,伴有半身不遂,属于肝阳上亢,风痰阻络的中风证;病人面部表情呈惊恐状,多见于小儿惊风、破伤风等;病人表情呈苦笑状,多见于新生儿脐风、破伤风的面肌痉挛。
(三)五官
1眼部
(1)眼的外形
①眼胞浮肿:眼胞如卧蚕之状,是风水证的表现,为水湿过盛所致。
②眼窝凹陷:多见于伤津耗液或气血不足的病人,如吐泻较重的伤津病人,久病或重病气血虚衰的病人等。
③眼球突出:眼球突出兼喘满上气者,属肺胀;眼球突出兼颈前微肿,急躁易怒者,为瘿病。
④眼胞红肿:多属肝经风热,目眦赤烂多属肝脾湿热。
(2)眼的颜色①目赤红肿:白睛发红为肺火或外感风热,两眦赤痛为心火,全目赤肿为肝经风火上攻。
②白睛发黄:白睛发黄多为黄疸,因湿热或寒湿内蕴,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
③目眦淡白:此多是血少不能上荣于目的表现。
④目胞色黑晦暗:多是肾精亏虚,或水寒内盛所致。
(3)眼的动态①两目直视:病人两眼固定前视、神志不清,多为脏腑精气将绝的危证。
②戴眼反折:病人两目上视,不能转动,并有项强抽搐,角弓反张,为太阳经绝证。
③睡眼露睛:多见于吐泻伤津或慢脾风的脾虚患儿。
④眼睑下垂:双眼睑下垂者,多为先天不足,脾肾亏虚;单眼睑下垂,多因脾气虚衰或外伤所致。
2耳部(1)色泽改变①耳轮淡白,多属于气血亏虚。
②耳轮红肿,多属于肝胆湿热或热毒上攻。
③耳轮青黑,可见于阴寒内盛或有剧痛的病人。
④耳轮干枯焦黑,多属肾精亏耗的重证。
⑤耳背发红,耳根发凉,多是麻疹先兆。
(2)耳内改变:耳内流脓水为脓耳,多为肝胆湿热所致。
3鼻部(1)鼻头或周围充血,有红色丘疹,名酒糟鼻,多属肺胃有热。
(2)鼻柱溃烂塌陷,常见于麻风病或梅毒。
(3)鼻翼煽动,多见于肺热炽盛喘息。
(4)鼻部红肿、生疮,多属胃热或血热。
4口唇若唇色淡白,多表明病人血虚或失血,是血少不能上荣口唇所致;若唇色深红,多表明热盛于营血;若唇色青紫,多表明内有瘀血或寒凝血瘀;若口唇红肿而干,多表明体内热盛;口唇干枯皱裂,为津液已伤,多见于外感燥邪,或热炽津伤;口角流涎,多见于小儿脾虚湿盛或胃中有热,或见于成人中风口歪斜者;口唇糜烂,多由于脾胃蕴热上蒸。
口开不闭,多属虚证;若口张气直,只出不入,多属肺气将绝的病危表现;口闭难开,牙关紧急为口噤,多属实证,多见于肝风内动,筋脉拘急的痉病、惊风、破伤风等;上下口唇紧聚为口撮,多见于破伤风(新生儿脐风)等;口角向一侧歪斜为口僻,多见于中风病人;战栗鼓颌,口唇振动为口振,多见于正邪交争的战汗或疟疾发作等;口角抽动不止为口角掣动,多为热极生风或脾虚生风之象。
5齿龈齿龈色淡白者,多是血虚不荣;齿龈红肿者,多是胃火上炎;齿龈出血红肿者,多属胃火伤络;齿龈出血微肿者,或为气虚,或为虚火伤络。
牙齿干燥,多是胃热炽盛,津液大伤;齿燥如枯骨,多是肾精枯涸,肾水不能上承所致;牙齿松动稀疏,齿根外露,多属肾虚或虚火上炎;睡中咬牙或啮齿,常见于胃中有热或有虫积。
6咽喉咽喉红肿而痛,多属肺胃积热;红肿溃烂,有黄白腐点,为肺胃热毒壅盛;色鲜红娇嫩,疼痛不甚,多为阴虚火旺;有灰白色假膜,擦之不去,重擦出血且随之又生,为肺热阴伤的白喉。
四、望排泄物
(一)痰
主要从痰涎的稀稠、颜色、咳出是否爽利等方面进行观察。
1痰色白而清稀者,多为寒痰。
2痰色黄而黏稠或白而黏稠者,多为热痰。
3痰少而黏,难于排出者,多属燥痰。
4痰白易咯量多者,多属湿痰。
5咳吐脓血如米粥状者,多为热毒蕴肺的肺痈证。
6痰中带血,多为热伤肺络。
(二)口水
涎为脾液,口流清涎量多者,多属脾胃虚寒;口中时吐黏涎者,多属脾胃湿热;小儿口角流涎,涎渍颐下,称为“滞颐”,多由脾虚不能摄津所致。
(三)呕吐物
呕吐物清稀夹有食物,无酸臭味者,多为胃气虚寒;呕吐物色黄味苦,多属肝胆有热,胃失和降;呕吐物秽浊酸臭,多因胃热或食积所致;呕吐物为痰涎者,多为胃寒;吐血色红或色暗红,夹有食物,多由肝火犯胃,或瘀血内停。
(四)大便
主要观察大便是否成形,大便的气味、颜色及其他的夹杂物。
大便稀薄如水样,多属寒湿泄泻;大便色黄稀溏,糜烂而黏,多为肠中有湿热;大便如冻,夹有脓血,为痢疾;大便先为鲜血后为粪便,属近血;大便先为粪便后为黑褐色血,属远血。
(五)小便小便清澈而量多者,多为虚寒证;小便黄赤而量少者,多为热证;小便浑浊不清,或属湿浊下注,或属脾肾气虚;尿血者,多是热伤血络;尿如膏脂者为膏淋;尿中夹有砂石者为石淋。
五、望舌
望舌是中医重要的诊断方法,又称为“舌诊”,与脉诊一样同属于中医的特色诊法。望舌主要包括望舌体和舌苔两个方面。舌体是指舌的本体,舌苔则是舌体上的一层附着物。在诊断时,要求病人尽量把舌头吐出,以便观察。医生在望舌之时应注意光线是否充足,病人是否刚吃过有色食物以至染舌,伸舌姿势是否正确等,以保证对舌象判断的正确性。
中医学根据经络学说和“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把舌面分为舌尖、舌边、舌中和舌根等部位,并以舌尖候心肺,舌边候肝胆,舌中心候脾胃,舌根候肾,观察五脏的病变。
(一)望舌质
望舌质主要是观察舌体的颜色和形态。
1舌色正常的舌色应该是淡红、湿润、鲜活。
淡白舌:舌色较正常红色浅淡,主阳气虚弱的虚寒证、气血不足之证。
红舌:舌色较正常舌色为深,主里实热证、阴虚内热证。
绛舌:舌色深红,主内热深重的热入营血证、久病的阴虚火旺证。
紫舌:舌色绛紫,干枯少津,多属邪热炽盛,阴液已伤;舌色淡紫或青紫湿润,多属阴寒内盛,血脉瘀滞。舌上有紫色斑点,多为瘀血之证。
2舌形正常的舌形应该是不胖不瘦,形体适中,转动灵活。
胖大舌:比正常舌体胖大。舌体胖大而嫩,色淡者,多属脾肾阳虚,津液不化,水饮痰湿阻滞之证;舌体肿胀深红,多由心脾热盛所致。
瘦薄舌:舌体瘦小而薄,多属阴血亏虚;瘦薄而色淡,多属气血两虚;瘦薄而色红绛,多属阴虚火旺,津液耗伤证。
裂纹舌:舌面上有明显的裂沟,多属阴液亏损;舌裂而红绛,多属热盛伤津;舌裂而色淡白,多属血虚不荣。
齿痕:舌体边缘有牙齿的痕迹,多因舌体胖大受齿缘压迫形成。舌胖大并有齿痕,多是脾虚证;舌淡白湿润有齿痕,多属脾虚而寒湿壅盛。
舌生芒刺:舌乳头增大,高起如刺,摸之棘手。舌有芒刺干燥,多属热邪亢盛。舌尖有芒刺,多属心火亢盛;舌边有芒刺,多属肝胆火盛;舌中有芒刺,多属胃肠热盛。
3舌态在正常情
本文2023-08-20 12:17:5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9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