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除了李时珍还有谁,他们的作品分别是什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2收藏

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除了李时珍还有谁,他们的作品分别是什,第1张

华佗(约145-208),东汉末医学家,字元化,一名旉,汉族。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创《五禽戏》。

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大约生于公元542年,卒于公元682年,终年140岁左右 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较全面地总结了自上古至唐代的医疗经验和药物学知识,丰富了我国医学内容。

葛洪(284~364)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葛洪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他还提出了不少治疗疾病的简单药物和方剂,其中有些已被证实是特效药。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春秋战国时代名医,医术精湛,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轩辕时代的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皇甫谧(215~282)皇甫谧把古代著名的三部医学著作,即《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纂集起来,加以综合比较,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写出了一部为后世针灸学树立了规范的巨著—《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有重大价值的针灸学专著,被人们称做“中医针灸学之祖”,一向被列为学医必读的古典医书之一。

张仲景,字玑,东汉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 。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人类医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他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流行病和各种内科杂症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并为后世临床各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善用“针石”、“服汤”、“熨”等治病,所著《扁鹊内经》、《外经》早佚。

2、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医学家,精内、妇、儿、针炙各科,外科尤为擅长,“麻沸散”的使用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还发明了“五禽戏”。

3、张仲景: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东汉和平一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东汉医学家,辞官业医,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确立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规律,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同时在制剂学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历代医家无不尊张仲景为“医圣”。

4、皇甫谧:字士安,小时名静,晚年自称玄晏先生。魏晋医学家。西晋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人县朝那镇)人。著名医家,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炙学成就,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另著有《帝王世纪》等。

5、孙思邈:是京兆东原人(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出生于隋开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一生致力于医药研究工作,著有《千金方》,创立脏病、腑病分类系统,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

6、钱乙:字仲阳。北宋医学家,始以儿科著名,后擢太医丞,为公卿宗戚看病,名声大著,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约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 其所著《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另有《伤寒指徵》、《婴孩论》等。

7、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明朝医学家,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闻世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穷搜博采,历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纲目》,为我国医学史上一大巨著。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一、儿科学的孕育时期—先秦、汉

根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小儿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这是最早关于儿科医生的记载。《内经》也有关于小儿体质特点,疾病诊断及预后判断等方面的记载,如《灵枢•逆顺肥瘦》指出:“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素问•通评虚实论》:“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歧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又云:“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如何?歧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这些论述对后世医家进一步认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和疾病诊治,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从秦汉到两晋南北朝,小儿医学在《内经》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

《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五十二病方》亦有“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有西汉名医淳于意记载了用“下气汤”治疗婴儿“气鬲病”的儿科医案。《三国志•华佗传》记载了东汉名医华佗用“四物女宛丸”治二岁小儿“下利病。”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儿科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宋代钱乙创立小儿脏腑辨证体系奠定了基础。西晋王叔和的《脉经》首先论述了小儿脉法,认为“小儿之脉快疾,一息七、八至曰平”,并首次论及了小儿变蒸。

二、儿科学的萌芽时期—隋、唐

隋唐时代是中医儿科学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当时政府重视医学教育,《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儿科、产科、妇女科等医事分科。这一时期,也开始出现了许多儿科专著,如严助的《相儿经》、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在唐朝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的《诸病源候论》,其中论述小儿疾病6卷,病候达255候,第一次对儿科病病因病理及证候进行了较全面和系统的阐述。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本着“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的观点,在《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列“少小婴儒方”2卷。重视小儿优生,从小儿初生护理到伤寒杂病分为9门,专篇论述,收集儿科用方300余首,所用剂型,除有汤、丸、膏、丹、散之外,尚有吮剂、乳剂、药粥、熨剂、涂剂、摩剂等,说明当时已重视小儿用药的剂型,便于小儿给药。王焘的《外台秘要》40卷,其中论及小儿疾病的防治多达86门,收载儿科用方400余首。

三、儿科学的形成时期—宋、元

中医儿科学在宋代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对小儿的生长发育、喂养保健、生理病理、辨证论治诸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

宋太医局将医学分为9科,其中以小方脉为小儿的独立专科,儿科专业医生遍及全国,儿科专著大量涌现,推动了儿科医学的进步。

相传《颅囟经》是我国最早的儿科专著,但据考查,现存的《颅囟经》是唐末宋初人托巫方所作。书中提出小儿体属“纯阳”的观点,论述了小儿脉法及惊、痫、癫、疳、痢、火丹等疾病的证治。

北宋钱乙,字仲阳,专业儿科40余年,学术造诣精湛,由弟子阎孝忠整理编集的《小儿药证直诀》集中体现了钱乙的主要学术思想。该书把小儿的生理病理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根据小儿的四诊特点,重视望诊,总结了“面上证”、“目内证”的诊断方法;创立了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五脏辨证纲要;治疗上区分五脏寒热虚实证候,制订治则治法,创立新方,化裁古方,作为五脏补泻方剂,如导赤散、泻白散、地黄丸、白术散、异功散等,至今仍为儿科所常用;所用制剂以丸、散成药为主,方便小儿用药,切合临床应用。此外,对儿科四大要证“麻、痘、惊、疳”的认识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提出“急惊宜凉泻,慢惊宜温补”的治疗大法,以及“疳皆脾胃病”的著名论点,对儿科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钱乙对中医儿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故被后世誉为“儿科之圣。”

北宋年间,天花与麻疹流行,山东名医董汲善用寒凉法治疗,所著的《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深得钱乙嘉许,并为之写序。该书是论述小儿麻、痘、斑、疹的第一本专著。其后,南宋的名医陈文中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著有《小儿痘疹方论》和《小儿病源方论》。他力倡固养小儿元阳,善用温补扶正见长。对痘疹类时行疾病,因阳气虚弱,邪毒内陷所致的逆证和坏病,大胆提出用温补方药治疗,并取得起死回生之效,为痘疹类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钱乙、董汲主寒凉,陈文中主温补,这两种学术观点,对后世儿科的影响很大。一般认为,后世儿科领域内长期存在的寒、温两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即始于此。两者争鸣,丰富了儿科疾病辨证论治的内容,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南宋刘昉等编著的《幼幼新书》40卷,医论证治分列500余门,集宋以前各种儿科学术成就之大成,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学专著。稍晚问世的不著撰人姓氏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对儿科各类疾病广泛收录论述,包括多种先天性疾病,所谓保卫其生,总括精微。其中明确指出新生儿脐风撮口是由于断脐不慎所致,与大人因破伤而得的破伤风是同一种疾病。并提出切戒用冷刀断脐,主张用烙脐饼按脐上烧灸脐带,再用封脐散裹敷,是当时预防脐风的较好方法,不但有消毒作用,而且为小儿给药开辟了新途径。

金元时代是中医临证医学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名医辈出,各家均有所长,促进了临床各科的独立发展。金元四大家在儿科方面也各有贡献。刘完素认为:“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主张用寒凉泻热养阴法治疗小儿热病。张从正重用攻下法治疗热病,为小儿热病运用“上病下取”法提供了范例。李杲善用温补,重视调理脾胃,对后世儿科脾胃病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朱震亨认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以用养阴法见长。他们的学术争鸣,丰富了儿科学的内容。

元代儿科名医曾世荣编著《活幼口议》20卷和《活幼心书》3卷。其学术特点,一是对初生儿疾病论述较为全面;二是对多种儿科常见病的因证脉治作了精炼而具有指导意义的概括;三是《活幼心书》以七言歌诀形式编撰,便于初学者诵习,对于儿科专业知识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儿科学的成熟时期—明、清

明清时代,中医儿科学又较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步入成熟阶段,儿科专业人员激增,儿科专著大量涌现,儿科理论与临床的研究全面深入。明初徐用宣的《袖珍小儿方》,集明代以前儿科诸家经验,分72门,收624方,证治齐备,叙述详明。寇平的《全幼心鉴》也是明初较完备的著名儿科专著,对儿科医生守则、小儿生理、保育护理、疾病诊治均予汇集说明,其中对面部和指纹的望诊论述尤详。鲁伯嗣的《婴童百问》10卷,列问论述,详究小儿病源与证治,附方800余首。薛铠、薛己父子精于儿科,著《保婴撮要》20卷,共论证200余种。针对当时新生儿破伤风病死率很高,提出预防新生儿破伤风是儿科第一要事,指出此病是由断脐不洁感染所致,采用了烧灼法断脐以预防。对各类小儿外科病证作了较全面的论述,其中记载了小儿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齿科、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病证约70余种,辨证用药精当,内治为主,配合外治,必要时手术兼施,为中医小儿外科学专科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明代名医万全,著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片玉心书》等儿科专著,其学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万氏就不同阶段的小儿,提出了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的“育婴四法。”同时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儿“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而肺常不足”的观点,即五脏“二有余三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丰富了儿科学基本理论。在治疗上重视调理脾胃,《幼科发挥•调理脾胃》说:“人以脾胃为本,所当调理,小儿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调理也。”并认为“调理之法,不专在医,唯调乳母、节饮食、慎医药,使脾胃无伤,则根本常固矣。”对于小儿保育和疾病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集了很多治疗儿科疾病的药、方。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幼科》,集众家之长,又参以已见,内容广博。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小儿则》,提出了儿科辨证重在表里寒热虚实,小儿“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等观点。

清代儿科医家夏禹铸的《幼科铁镜》重视望诊,提出“有诸内而形诸外”的著名论点,从望面色、审苗窍来辨别脏腑的寒热虚实,重视推拿疗法在儿科的应用。《医宗金鉴•幼科心法》是乾隆年间“敕编钦定”的,把清初以前的儿科学作了一次较全面的整理和总结,立论精当,条理分明,内容极为丰富,适合于临床和教学。谢玉琼的《麻科活人全书》是一部较有影响的麻疹专著,综合各家治麻心得,详细阐述了麻疹各阶段及合并症的辨证治疗。

陈复正是清代具有代表性儿科医家之一,著有《幼幼集成》。该书详析指纹之义,归纳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力辟惊风之说,促进了惊风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倡导胎教学说,重视“胎禀”、“护胎”;辨证突出八纲,治疗善顾脾胃;广集治疗之法,尤重外治方药,全书共收外治方法20多种,外治方180余首,用于外治的药物150多味。实为一部集大成的儿科名著,对临床有较多的实用价值。

吴瑭不仅是温病大家,在儿科方面也卓有成就。在其《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明确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体质特点,“易于感触”、“易于传变”的病理特点,“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临床用药注意点。按六气病因论述小儿温病,从三焦分证论治,治病求本,与叶桂的卫气营血学说相辅相成。二者为小儿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对后世治疗小儿外感热病(包括多种传染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此外,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记载了作者长期观察小儿尸体的解剖学资料,明确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观点,总结了“活血化瘀”治则的实践经验,创制了“血府逐瘀汤”等活血化瘀名方,促进了“活血化瘀法”的研究和发展。

明清时期,麻疹、天花广泛流行,儿科医家在诊治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撰写了大量的麻、痘专著,如胡璟《秘传痘疹寿婴集》、蔡维藩《小儿痘疹袖金方论》、徐谦《仁端录》、万全《痘疹世医心法》、翁仲仁《麻疹心法》、聂尚恒《活幼心法》、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吴建钮《异传稀痘经验良方》等。应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突出的有郭子章《博集稀痘方论》(1577年)记载用“稀痘方”;《三冈识略》(1653年)载有痘衣法。俞茂鲲《痘疹金镜赋集解》(1727年)说,在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的人痘接种法已经盛行推广到各地。张琰《种痘新书》(1741年)记载用“佳苗”人工接种。这种“佳苗”即是“熟苗”,是一种比较可靠的疫苗。清代朱奕梁的《种痘心法》说;“其苗传种愈久,则药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力独存,所以万全而无害也。若时苗连种七次,精加选炼,即为熟苗。”这样的处理过程,基本上是符合现代制作疫苗的原理和要求的。这种“熟苗”已是去除毒性、保留了抗原性的疫苗。我国的人痘接种法后来流传到俄罗斯、朝鲜、日本、土耳其及欧非国家,成为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驱。

清朝后期,西医传入我国,中医学受到巨大的冲击和摧残,但同时,保持和发展中医学的斗争也在不断地进行。在中医儿科方面,出现了不少专著,如张山雷《小儿药证直诀笺正》与《钱氏儿科案疏》、陈守真《儿科萃精》、曾志斋《福幼奇书》等;还有一些医家则主张吸收西医之长,中西医合参,有何炳元《新纂儿科诊断学》、恽铁憔《保赤新书》、顾鸣盛《中西合纂幼科大全》等;在当时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扁鹊 华佗 孙思邈 张仲景 李时珍 葛洪

  皇甫谧

  钱乙

  朱丹溪

  孔伯华

  汪逢春

  施今墨

  扁鹊(公元前五-四世纪

  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诞生於山东长清县。通晓内、外、妇、儿、针灸各科。精於切脉、望色、听声、问诊,尤擅长於推究病源。对导引,吐纳和气功等各种健身祛病之法各有建树,著述多以失传现存《难经》等都后人托名之作。

  华佗(约公元145-208)

  东汉末医学家。义名 字元化,诞生於安徽毫县。精通内、外、妇、儿各科。熟练的掌握养生方药、针炙和手术等治疗。首创药物全麻术,被尊奉为外科之鼻祖。创立的《五禽戏》养生功,流传至今。著书已佚。现存《中藏经》等是后人托名之作。

  孙思邈(五四一-六八二)

  唐、医学家。陕西耀县孙家塬村人。对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则、药物、方剂等基础理论,以及临床各科的诊疗方法等均有精辟的论述。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丰富了中国医学宝库。

  张仲景(生卒年月不可确考)

  东汉末医学家名机,诞生於河南南阳县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经后人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分论外感热病和内科杂病。所倡六经分证和治原则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闲宝践的基本准绳。

  我国古代四大名医有⑴扁鹊(战国);⑵华佗(东汉末); ⑶李时珍(明);⑷张仲景(东汉末)。 扁鹊(公元前五-四世纪)

  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诞生於山东长清县。通晓内、外、妇、儿、针灸各科。精於切脉、望色、听声、问诊,尤擅长於推究病源。对导引,吐纳和气功等各种健身祛病之法各有建树,著述多以失传现存《难经》等都后人托名之作。

  葛洪(二八三-三六三)

  晋、医学家。炼丹行家,道教理论家。对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行等著造诣精深。著述包括天文、潮汐、军事、兵法、人物传记、杂记、气功等是世界制药化学的先躯。现存所著《肘后储急方》包括各科医学、其中有对肺结核、麻风、天花、恙虫病等世界最早的记载,开创了中医传染病学和临床症学的先河。

  华佗(约公元145-208)

  东汉末医学家。义名 字元化,诞生於安徽毫县。精通内、外、妇、儿各科。熟练的掌握养生方药、针炙和手术等治疗。首创药物全麻术,被尊奉为外科之鼻祖。创立的《五禽戏》养生功,流传至今。著书已佚。现存《中藏经》等是后人托名之作。

  皇甫谧(二一五-二八二)

  魏晋问医学家、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诞生於甘肃平凉县西北朝那镇。博学多才,对经史各家及文字史等都有很高的造诣。他还是我国第一个研究人口问题的学者。中年刻苦钻研医学,编著的《针灸甲乙经》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是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李时珍(公元1518-1593)

  明医学家,字东壁号濒湖。湖北蕲春人。着重药物研究,重视临床实践。所著《本草纲目》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被称作“东方医学的巨典”他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诀考证》等流传於世。

  钱乙(公元 1020 -1101)

  宋著名儿科医学家。字仲阳,山东东平县人。曾任太医丞。精通内、外、妇、儿各科,尤以儿科造诣最高。被尊为中医儿科鼻祖。著述多已失传,谨有《小儿药证直诀》流传至今。书中载述的五脏补泻诸万为后世医家广为采用。

  孙思邈(五四一-六八二)

  唐、医学家。陕西耀县孙家塬村人。对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则、药物、方剂等基础理论,以及临床各科的诊疗方法等均有精辟的论述。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丰富了中国医学宝库。

  叶天士(一六六七-一七四六)

  清、医学家。名桂号香岩,江苏吴县人。精通内外妇儿各科,并有重要的建树,尤其对一些疑难重危病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著《温热论》对温病的理论、诊断、和治疗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是温病学的奠基人。后人根据叶氏所存医案整理成册,还出现了一批托名著作。

  张仲景(生卒年月不可确考)

  东汉末医学家名机,诞生於河南南阳县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经后人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分论外感热病和内科杂病。所倡六经分证和治原则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闲宝践的基本准绳。

  朱丹溪(一二八一-一三五八)

  元医学家,名震亨、字彦修诞生於浙江羲与县赤岸镇在学术上强调养阴和泻火二法,被称为“养阴学派”的鼻祖对火症的治疗有精辟的论述在熟性病的治疗方面有重要的指导价植。著有《局方发探》、《格致馀论》、《素问纠略》、《本草衍羲补遗》、《伤寒辨疑》、《外科精要发探》等。

  四大名医太少了,给你搬来十位,请笑纳

  回答者:_★海韵īnɡ﹏ - 高级魔法师 六级 9-5 21:13

  孔伯华,擅治温热病(发高烧及部分传染性疾病);

  孔伯华(公元1884--1955),是我国近代一位具民族气节的医学家,幼承家学,研讨古医籍,解放前(1929年)曾与萧龙友先生创办北平国医学院,历时十四年,毕业生达七百余人,1918年曾赴农村开展防疫工作,成绩卓著,开我国防疫工作之先河,编有《传染病八种证治析疑》十卷。擅长温热病学,喜用石膏……

  萧龙友,擅治虚劳病;

  萧龙友(1864-1962),为前清拔贡。精通文史,以文为医,医文并茂;善读书,多批校,生前曾将一部《医方类聚》赠送给北京中医学院,我们在阅读中,发现字里行间加批加议,勤求古训,堪为后学楷模……

《汤头歌诀》理血之剂

宋本《伤寒论》宜参淳化本给国医定下的戒律:《医门法律》综合著作:《万病回春》伤寒著作:《温病指南》药学著作:《吴普本草》 温病著作:《温热论》综合性医书:《外台秘要》综合著作:《外科十法》中医理论性著作:《外经微言》《神农本草经》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黄帝内经》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医学典籍综合著作:《痰火点雪》《退思集类方歌注》妇科著作:《胎产指南》医方著作:《汤头歌诀》推拿专著:《推拿抉微》产科著作:《胎产心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医论著作:《推求师意》产科著作:《胎产秘书》药学著作:《汤液本草》综合著作:《痰疠法门》《时病论歌括新编》伤寒著作:《伤寒恒论》伤寒著作:《伤寒括要》《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医方著作:《是斋百一选方》伤寒著作:《伤寒指掌》《宋本备急灸法》舌诊著作:《伤寒舌鉴》《三消论》养生专著:《寿世青编》伤寒著作:《伤寒心法要诀》医方著作:《时方歌括》 医学著作:《伤科汇篡》医案著作:《三家医案合刻》伤寒著作:《伤寒百证歌》伤寒著作:《伤寒直格》伤寒著作:《伤寒法祖》方剂著作:《史载之方》妇科医书《沈氏女科辑要》伤寒著作:《伤寒明理论》内科虚损类医书:《慎柔五书》综合医著:《苏沈良方》综合性医书:《时方妙用》医家著作:《邵兰荪医案》脉学专著:《三指禅》儿科专著:《痧疹辑要》痧胀专著:《痧胀玉衡》伤寒著作:《伤寒寻源》外感病专著:《时病论》伤寒著作:《伤寒六书》方剂著作:《松峰说疫》伤寒著作:《伤寒大白》医案著作:《孙文垣医案》眼科著作:《审视瑶函》综合性医著:《石室秘录》宋代医学著作:《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清代医学著作:《寿世传真》伤寒著作:《伤寒医诀串解》针灸著作:《神应经》清代医学著作:《伤科补要》医论著作:《慎疾刍言》清代医学著作:《奇效简便良方》医方著作:《全生指迷方》外科著作:《青囊秘诀》医方著作:《仁术便览》医学著作:《千金食治》内科著作:《评琴书屋医略》 宋代医学著作:《普济本事方》妇科著作:《女科折衷纂要》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论》妇科著作:《女科证治准绳》妇科著作:《产科心法》妇产科著作:《女科指掌》妇科著作:《宁坤秘笈》清代医学:著作《女科要旨》清代医学著作:《女丹合编选注》清代医学著作:《女科经纶》医经著作:《内经知要》脉学著作:《脉诀刊误》明代医学著作:《脉症治方》麻疹专著:《麻科活人全书》医方著作:《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清代眼科名著:《目经大成》脉学著作:《脉诀汇辨》明代医学著作:《明医杂着》综合性医书:《明医指掌》麻疹专著:《麻疹阐注》清代医话著作:《冷庐医话》宋代医学著作:《类证活人书》推拿专著:《厘正按摩要术》医学著作:《灵素节注类编》明代医学著作:《类经图翼》清代综合性医书:《类证治裁》清代医学著作:《陆地仙经》明代医学著作:《理虚元鉴》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麻风专著:《疠疡机要》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本读物:《经方实验录》针灸著作:《灸法秘传》儿科著作:《颅囟经》药取易求,方皆简易:《急救良方》清代医学著作:《经验丹方汇编》 明代针灸学著作:《经络汇编》阐发仲景奥义:《金匮要略心典》明代医学著作:《经络全书》中医妇科权威性著作:《济阴纲目》金匮著作:《金匮玉函要略辑义》清代著名的外治法专书:《急救广生集》清代著名医学著作:《金匮翼》《黄帝明堂灸经》治验简介明代妇产科著作:《邯郸遗稿》清代医学著作:《回生集》清代医学著作:《济生集》简便易得,疗效显著:《集验背疽方》伤科著作:《救伤秘旨》医林圭臬:《古今医案按》清代医话著作:《归砚录》内经著名注本:《黄帝内经太素》清代综合性医书:《顾松园医镜》实用妇科专著:《妇科玉尺》我国最早的一部医话专著:《格致余论》医道之不可不知也:《冯氏锦囊》中国第一部完善的妇产科专著:《妇人大全良方》综合性医书:《古今医鉴》审元气之虚实,按六经以分治:《疯门全书》议论翔实,斫轮老手:《仿寓意草》民国儿科著作:《儿科萃精》研究医史的重要资料:《古今医统大全》论述精简,文微义奥:《丹溪治法心要》元代医学著作:朱丹溪《丹溪手镜》笔记性著作医学著作:《读医随笔》集先贤之大成:《丹溪心法》明代综合性性医书:《丹台玉案》知药而即知病,知病而即知所以治病:《得配本草》清代产科专书:《达生编》文字简明,雄辩风趣:《存存斋医话稿》医方著作:杨成博《跌打损伤方》 医学名著:王好古《此事难知》治疗技术方面的专著:《串雅内外编》最早的伤科少林派著作:《跌损妙方》儿科医学著作:《慈幼新书》系统的诊断学专著:《察病指南》博采众家,立方遣药:《程杏轩医案》触目皆精金粹玉:王秉衡《重庆堂随笔》妇产科之法则:《经效产宝》医案著作:《丛桂草堂医案》医论著作:《褚氏遗书》官不足以济世,而托之医:《本草撮要》大胆的尝试中西汇通:《本草问答》中医学习入门之著作:《笔花医镜》排除疑似,辨定本原:陈士铎《辨证录》综合性医书:《扁鹊心书》清代医学名著:《本草害利》清代药学著作:《本草便读》清代医学著作:《本草崇原》内科理论著作:熊芴《中风论》著名伤科著作:赵竹泉《伤科大成》发前人之未发,言常人所不敢言:《医学源流论》中药学、方剂学的重要参考书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医理论性著作:《外经微言》方之简便,药之近易:《千金宝要》反映北宋医学水平的医学著作:《圣济总录》李时珍研究「脉学」的心得:《濒湖脉学》综合性临床医著:《中藏经》中国古代医方著作:《博济方》唐代由文献辑录而成的综合性医书:《外台秘要方》简便易行,较为可靠:《苏沈良方》中国宋代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阐述药理,多有启发:《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简明实用的药物学著作:《本草从新》指导初学者临床用药的一部药物学著作:《本经逢原》清代最重要的本草著作:《本草纲目拾遗》 惟求理与病符,药与病对:《本草求真》以经络为纲,以药为目:《本草分经》古代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条例分明,简而有要:《汤液本草》参考事实,核其情理,援引辨证,发明良多:《本草衍义》我国第一部海药专著:《海药本草》我国最古的医学方书:《五十二病方》药物学的《红楼梦》:《滇南本草》既著其功,亦明其过:《本草备要》颇有发明,便于初学:《本草蒙筌》分项精确,叙述简明:《本草品汇精要》藏医学的主要医典《四部医典》中医学伦理学的基础:《千金要方》药学著作《吴普本草》首创治疗性能对药物进行分类的医药典籍:《本草经集注》世界最早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中国最早的论述以内科为主各科病病因和证候的专著:《诸病源候论》我国中医解剖学上具有重大革新意义的著作:《医林改错》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新修本草》《祖剂》——我国最早的“祖方”“类方”专著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研究食疗和营养学的重要文献——《食疗本草》《瑞竹堂经验方》——采自方书见闻的效方精要综合性临床医著《千金方》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难经》精辟歌诀,中医习颂之书——《汤头歌诀》医经著作《素问识》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肘后备急方》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舌诊著作《伤寒舌鉴》阐述外感疾病的专著《伤寒论》明代张景岳《类经》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雷公炮炙论》南宋洪遵《集验方》隋朝《黄帝内经太素》 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实用的中医临症方书:《华佗神方》东方药物巨典:《本草纲目》

六味地黄丸来源于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六味药物组成,其特点是甘淡性平,补而不滞,可滋阴

3个回答 - 回答时间:2016年5月21日

[最佳答案]六味地黄丸,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种中成药,有滋补肝肾的功能。本方始见于宋《小儿药证直诀》一书,是当时著名儿科医生钱乙首先创制的。

4个回答回答时间: 2016年02月24日

[最佳答案]刚刚查了一下资料,六味地黄丸是钱乙改良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八味丸; 根据钱乙的说法“八味丸是成人用的,而六味丸是小儿用的;小孩子阳气足,可以减去肉桂、附子这两味益火的药”

其他人还在搜

六味地黄丸谁发明的

六味地黄丸发明人钱乙

历史上的六味地黄丸是谁

六味地黄丸是谁的方

六味地黄丸说的是谁

六味地黄丸谁研发

六味地黄丸,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种中成药,有滋补肝肾的功能。本方始见于宋《小儿药证直诀》一书,是当时著名儿科医生钱乙首先创制的。公元1079年,钱乙被召到汴京,治好了太子病,受到了皇帝的重用和赏赐,使他顿时誉

1个回答回答时间: 2017年12月18日

[最佳答案]您好,中国儿科鼻祖六味地黄丸的发明者为钱乙,知柏地黄丸为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减变化组方的,知柏地黄具有滋阴降火的作用,主要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小便短赤等病症。希望可以帮助到您,祝您健康。

今天想给大家专门介绍的,是六味地黄丸的发明人——宋代极为著名的中医钱乙,特别是他一些神乎其神的“另类

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世家,父亲是一个读书人,更同时,张仲景还发明六味地黄丸,一个很不错的药。本文

我们还是首先说说六味地黄丸是怎么来的吧!这个方剂可以说是张仲景(东汉医学家,千古医圣)原创,也可以说是钱乙(宋代医学家,儿科鼻祖)原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六味地黄丸是在张仲景肾气丸的基础上化裁而出的。

相关搜索

六味地黄丸谁研制的

六味地黄丸的发展史

六味地黄丸谁的好

六味地黄丸的来历

六味地黄丸的故事

钱乙六味地黄丸的故事

六味地黄丸创始人

有谁吃过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谁都能吃吗

六味地黄丸谁都可以吃吗

下一页

六味地黄丸的发明人是谁

使用前必读用户反馈高级筛选

Baidu 京ICP证030173号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