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之法在传统典籍中的历史记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静坐之法在传统典籍中的历史记载,第1张

  “打坐”又称盘坐、静坐,它是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炼方式,与佛教中的禅坐、禅定及”结跏趺坐”有着相同的功能。盘坐又分自然盘、单盘和双盘,最早由古人的散坐和跪坐演化发展而来。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慧增智。唐代道士司马承祯所写的《坐忘论》曰:”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着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

《黄庭经》中云:”物有自然事不烦,垂拱无为体自安,体虚无物身自闭,寂寞旷然口无言。“

《元始天尊说得道了身经》讲:”夫修炼了身,饮食有则禁口独坐,口唇相沾,牙齿相对,眼不观邪色,耳不听*声。洗心涤虑,对境忘境。万缘消息,外想不入,内想不出。莫起一念,万事俱忘。”

在打坐中由于思想和身体各部位都已放松,所以极易入静,《玄珠心镜注》云:”人能空虚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

《道德经》曰:”塞其兑,闭其门。”"致虚极,守静笃”。”虚其心,实其腹。”等都是指入静及打坐的要领,而入静则是打坐的基础和精要。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司马承祯说:”夫定者,出俗之极也,致道之初基,习静之成功,持安之毕事。”

王重阳在《立教十五论》中也讲:”凡打坐者,须要十二时辰,往往坐卧,一切动静中间,心如泰山,不云不摇,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但有丝毫动静思念,即不名静坐。”

《太平经》说:”求道之法,静为基先,心神已明,与道为一。”

在打坐中我们不但要求静,而更主要的还需求忘,道家中的许多圣贤、真人就是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使自我与整个自然合而为一,从而领悟到宇宙大道及人生真谛。那么,在打坐中什么是虚无和坐忘呢

《无上秘要》曰:”遗形忘体,泊然若无,谓之虚。”

《庄子·大宗师》云:”坠肢体,黜聪明,离型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天地》篇曰:”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我们练功修道,就是要以人道效法天道,管子曾说:”天曰虚。”所以我们打坐也必须要像宇宙创生之前那样保持虚静。

《庄子·人世间》云:”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所谓心斋,就是让心神洁净无欲念,无欲方能虚静。

又如《玄珠心镜注》中讲的:”守空虚无为,久而神效,如响应声,如影随形也。”和《抱扑子·论仙》中说的:”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及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形容的:”坐忘,可游乎无人之野,游乎四海之外”

而以上这些论述都是对”虚极”和”坐忘”两意的真实体验和感受。在我们修炼中,不论内功、外功与打坐都很重视上虚下实,如果是上实下虚则成为头重脚轻的病态。所谓上虚,是指脐以上的上元轻虚,所谓下实则是指脐以下的下元充实。而练功时姿势的重心只有放在脐下,才能使身体稳如泰山、舒适自然。

《玄珠心镜注》云:”夫守一之人,凝思冥冥然,胎息绵绵然。一定凝神不动,又名身心泰定,即神之久留,是神不出身。神不出身,可与天道同久,可以守神长存也。”

另外古人打坐也很注重时间,因人是自然之子,我们的气血运行根据”天人合一”理论与宇宙中的运动息息相关,故《性命圭旨》曰:”人若知此天人合发之机,遂于中夜静坐,凝神聚气,收视返听,闭塞其兑,筑固灵株,一念不生,万缘顿息”。

明代高攀龙所著《静坐说》云:”静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常,默然静去,此平常二字,不可容易看过。”所以我们说打坐时的姿势是很重要的。打坐时我们还必须做到”无为”,《洞古经》曰:”无为则神归,神归则万物云寂。不动则气泯,气泯则万物无生。”

《太清中黄真经》云:”专修静定,身如玉。”另外打坐时还需内观,《云笈七签》中说:”慧心内照,名曰内观。”

《道枢》卷三又云:”学道以清静为宗,内观为本者也,于是深根固蒂,使纯气坚守,神不外驰,至于坎离交际而大药可成矣。”据有关资料介绍,87岁的郭沫若和活了101岁的少帅张学良在年轻时都常习打坐,故而长寿。南宋时期的爱国诗人陆游命终时85岁,他年轻时修道学禅也常习打坐,所以直至晚年身体都十分健壮并头脑灵活。

《史记》中说:”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太平经合校》曰:”静身存神,即病不加也,年寿长矣,神明佑之。故天地立身以靖,守以神,兴以道。”

《中经》云:”静者寿,躁者夭。”

《坐忘论》讲:”静定曰久,病消命复。”

《金莲仙史》言”静久则气益生。”

《太平经钞》也说:”静以生光明,光明所以候神也,能通神明,有以道为邻,且得长生久存。”

《易系辞》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

司马承祯说:”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师。静则生慧,动则生昏。”

打坐贵在自然舒适,妙在自然天成,打坐的关键就是在”忘我”中入静,而只有这样才能证悟人生大道、世间真谛。《道枢》中曰:”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也。”

打坐的意义不仅仅是养生与开悟,另外它还可促进学习、增强记忆。古人程颐在《鹤林玉露》一书中讲:”每见学者静坐,便叹其好学。”

朱熹也要求学生”半日读书,半日静坐。”

明代王阳明说:”昔吾居滁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

目录 1 拼音 2 《赤水玄珠》卷二十六:滋阴地黄丸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滋阴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回春》卷六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滋阴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4 《麻症集成》卷四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5 《外科大成》卷三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滋阴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滋阴地黄丸 1 拼音

zī yīn dì huáng wán

2 《赤水玄珠》卷二十六:滋阴地黄丸

21 处方

熟地黄30克 白茯苓12克 山茱萸15克 甘菊12克 牡丹皮12克 何首乌(黑豆蒸三次)黄柏各12克

22 制法

上药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3 功能主治

滋阴降火。治肾阴不足,两耳虚鸣,脓汁不干者。

24 滋阴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次30~50丸,空腹时用淡盐汤送下。

25 摘录

《赤水玄珠》卷二十六

3 《回春》卷六 31 方名

滋阴地黄丸

32 组成

熟地黄(姜汁浸、焙)4两,山药1两,白茯苓(去皮)1两半,牡丹皮(去皮)1两半,泽泻(去毛)1两半,天门冬(去心)2两,生地(酒洗)2两,麦门冬(去心)2两,知母(酒炒,去毛)2两,贝母(去心)2两,当归(酒洗)2两,山茱萸(酒蒸,去核)2两,香附米(童便浸、炒)2两。

33 主治

妇人经水不调,或不通,虚劳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发热咳嗽,盗汗痰喘,一切虚损瘦怯之病。

34 滋阴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0丸,空心盐汤送下;痰吐,淡姜汤送下。

3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4 《麻症集成》卷四 41 方名

滋阴地黄丸

42 组成

熟地、柴胡、天冬、川连、甘草、生地、黄芩、玉竹、知母、当归、江壳。

43 主治

麻症血弱气虚,不能养心,目赤。

5 《外科大成》卷三 51 方名

滋阴地黄丸

52 组成

熟地、山药、山萸、五味子、麦冬、当归、菊花、枸杞、肉苁蓉、巴戟各等分。

53 主治

阴虚火燥,唇裂如茧。

54 滋阴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7080丸,空心白滚汤下。

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古籍中的滋阴地黄丸 《外科大成》:[卷三分治部下(小疵)]唇部

下唇。发痒不疼。肿裂流水。由胃火上攻也。宜服滋阴地黄丸。外以坎宫锭子一钱。加铜青末五分。水调涂之。

《审视瑶函》:[卷五运气原证]内障

头痛睛胀能食,日没后兼天阴则昏暗,此症亦可服滋阴地黄丸。熟地(八钱,焙)生地(酒制)当归身(酒制)

《杂病治例》:眼目

丸(白羊肝一具,黄连末。)养阳东垣神效黄汤。滋阴地黄丸。二者兼治,东垣滋阴地黄丸。消翳膜方甘菊川椒

《医学正传》:[卷之五]目病

浮,收瞳子散大,地骨皮、天门冬泻热补气,或用滋阴地黄丸最妙。久病昏暗,以熟地黄、当归根为君,羌活、

《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目]内障

目录 1 拼音 2 《赤水玄珠》卷十一 21 组成 22 主治 23 五味败毒散的用法用量 24 加减 附: 1 古籍中的五味败毒散 1 拼音

wǔ wèi bài dú sǎn

2 《赤水玄珠》卷十一 21 组成

羌活、独活、前胡、柴胡、枳壳、桔梗、甘草、人参、茯苓、川芎、大黄、苍术各等分。

22 主治

三阳经脚气流注,脚踝上热肿,寒热如疟,自汗或无汗。

23 五味败毒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加生姜3片,薄荷头1个,水1钟半,煎1钟,热服。

24 加减

皮肤瘙痒,加蝉蜕。

古籍中的五味败毒散 《保婴撮要》:[卷十二]天泡疮

,敷寒凉药,呕吐泄泻,犹索败毒散,余佯诺之,却以五味异功散加柴胡、升麻,而吐泻愈;又用柴芍参苓散而疮

《保婴撮要》:[卷十二]发

不止,用败毒散,脓水淋漓,恶寒喘急,朝寒暮热,余谓脾肺之气复伤耳,用补中益气汤稍愈;佐以五味异功散而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三头部(一)]鬓疽

发热畏寒,作渴自汗,用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升麻,加五味、麦门、炮姜而瘥。州守胡廷器,年七十患前证,肿作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二十五瘟疫门]治法

咳嗽口渴,脉浮洪而热甚者,小柴胡汤加桂枝。治嗽加五味子。渴去半夏加天花粉、人参。脉实渴宜大柴胡汤下之

《外科理例》:[卷四]鬓疽一百十一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