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肝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润肝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辨证录》卷十 21 方名 22 组成 23 功效 24 主治 25 润肝汤的用法用量 26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润肝汤 1 拼音

rùn gān tāng

2 《辨证录》卷十 21 方名

润肝汤

22 组成

熟地1两,山茱萸4钱,白芍5钱,当归5钱,五味子1钱,玄参3钱,丹皮3钱,炒栀子1钱。

23 功效

大滋肾水。

24 主治

肾水匮涸,人有晨夕之间,多时易怒,不必有可怒之事而心烦意躁,不能自遣,至夜则口干舌燥,只有一更睡熟,余则终夜常醒。

25 润肝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26 各家论述

此方补肾者六,补肝者四也。绝不去治心,而心气自交于肾者,因肾之足,则心不畏木火之炎,可通其交肾之路也。

古籍中的润肝汤 《辨证录》:[卷之十]恼怒门(二则)

足济夫心,而肝木之气,往来相通,而顺适矣。方用润肝汤∶熟地(一两)山茱萸(四钱)白芍(五钱)当归(

《续名医类案》:[卷二十]淋浊

则汤饮入胃,独不可傍冲而下乎?不知带浊之病,多由肝火炽盛,上蒸胃而乘肺。肺主气,气弱不能散布为津液

《本草从新》:[卷九木部]密蒙花

润焙。(密蒙、黄柏根末各一两、水丸梧子大、每卧时汤服十至十五丸、治目翳效。)《本草从新》清·公元1

《辨证录》:[卷之二]头痛门(六则)

白芍、当归各五钱,再服二十剂,永不再发矣。盖六味汤为补精之圣药,肉桂为引火归经之神品,川芎治头痛之

《正体类要》:[上卷]正体主治大法

陈皮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味饮片,关于其归经理论,大部分本草专著均认为归脾、肺两经。如《本草纂要》云:「陈橘皮……入太阴经,理气之药也。」《神农本草经疏》云:入手足太阴,足阳明经。《本草纲目》:橘皮……为脾肺二经气分药。

从肝、肺升降看陈皮疏肝

从《黄帝内经》和中医的哲学思维看,东方属木,以肝配木,具有春阳升发之气,故肝从左而升;西方属金,以肺配金,具有肃杀收敛之性,故肺气从右而降。

从病机治法上来看,升降出入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肝藏血,肺藏气,气行则血行,肝肺的升降实际上就是气血的升降。肝升肺降才能使气机条达,血气冲和而运行流畅。

而陈皮是气分之要药,配伍升药则升,配伍降药则降,其发挥升降作用的机理是通过「左肝右肺」、「肝升肺降」的作用实现的,离不开肝脏在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中的枢纽作用。正所谓,「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籍肝胆之气以鼓舞之,故能调畅而不病。」

从经典治肝法探讨陈皮疏肝

虽然肝气从左而升,肺气从右而降,是生理常态,但临床中,多见左升太过而右降不及者,而陈皮可兼升降之全功。故医者如能深入理解并正确运用此药,治疗多种疑难疾病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张元素《医学启源》记载有「橘杏丸」一方,由橘皮、杏仁等分研末蜜丸而成,「治气闭,老人、虚弱人皆可服」。可见,橘杏丸是通过调理肝肺两脏的气机而达到治疗气闭症的功效,而且药性平和,无攻伐之弊,老人及虚弱的人群都可以服用。

清代王旭高所著《西溪书屋夜话录》,详细记载了今人所称的《治肝三十法》,这是中医界公认的探讨肝病辨证论治文献最为详尽的经典古籍,对现代中医肝病学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王氏将肝病分成肝气、肝风、肝火等不同类型,并提出相应的三十种不同的治法,其中,陈皮疏肝功效广泛地运用在多种治肝大法中。

散肝法

功效主要是疏肝解郁。王氏言:「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陈皮性味辛苦,辛能散,辛散之品,使肝气在得到充足的血液供给后,得以开放、舒展,于是肝气可顺利通达于全身各处,行使其正常的疏泄功能。

泄肝和胃法

治疗肝气乘胃,即肝木乘土之证,方选二陈加左金丸。由于肝气横逆,胃气尚不虚,肝气过亢而上冲于胃,则迫胃气上逆,发为呕逆,乃由肝气之所迫,肝「其味酸」,故呕逆之物必亦味酸。王氏所推崇的二陈汤中陈皮、法半夏、茯苓正是为和胃化饮独设,不仅引胃气下行,并能治呕吐酸水。

培土泄木法

治疗肝气乘脾之证,因脾土虚弱,肝木乘虚而克脾土。由于肝气乘脾的根源并不在肝而在脾,在于脾虚不运而寒湿内阻,故以陈夏六君子健脾运脾以燥湿化湿,另加散寒止痛、温肝柔肝之品,辛散与酸敛相结合,以恢复肝气的正常疏泄,使之不再克制脾土。如此从本治疗,脾气、肝气从左而生,则肺胃之气自然从右而降,脘腹胀痛之症自除。

化肝法

治郁怒伤肝,气逆动火,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方用化肝煎,药用青皮、陈皮、丹皮、山栀、芍药、泽泻、浙贝母以清化肝经之郁火。

虽然热邪郁于营血、郁于三焦、郁于全身各个脏腑,但毕竟原发病位在于肝脏,治疗只有双管齐下,一则调畅气机,理气解郁以散热,即「掀一下」,用陈皮、青皮、浙贝;一则将郁热排出去,采取从里向外、向下「掏」的方法,故曰「掏出来」,用丹皮、山栀子,配伍泽泻。

于是由肝热引起的烦热胁痛、胀满动血诸症自除。「化肝煎」是化除肝热的最典型方剂,陈皮、青皮在其中功不可没。

抑肝法

治疗肝气上冲于肺,猝然胁痛、气喘的证候,用药宜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皮之属。

王氏抑肝法中除用「吴萸汁」外,并用苏梗、橘皮,皆属疏肝治本之意,此二味可看作王氏「疏肝理气」法中「苏梗、青皮、橘叶之属」,而桑皮、杏仁则专降肺气。《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则此二味堪当此任。而深究之,陈皮性味辛苦,入肺经,既有疏肝理气之义,奏宣降肺气之功。

此外,《西溪书屋夜话录》开宗明义即指出,虽然肝病有肝气、肝风、肝火的不同名称,但均能「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此前「培土泄木」法治肝气「侮脾」; 「泄肝和胃」法治肝气「乘胃」;「泄肝」法治肝气「冲心」;此「抑肝」法,则治肝气「犯肺」。

所谓「肝气」病,即肝气横逆所导致的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肝气疏泄太过,冲击于人体的某一个部位,对其造成伤害。治法不宜封堵,而应疏散,使肝气得以均衡和缓地疏泄于全身各处,则集中一处的冲击力随之减弱而恢复正常。因此,总的治疗原则称作「疏肝理气」。

从产地看陈皮疏肝功效

化红皮乃广东所产之桔子皮,又称「广皮」,行气解郁之功,远胜他处所产者。

统观青礁石、化红皮,荔枝核三药,皆以广东产者,得东方木气最厚,同气相引,入肝经,散肝气解肝郁之功效显著。

清代汪绂的《医林纂要探源》认为陈皮「上则泻肺邪,降逆气。中则燥脾湿,和中气。下则舒肝木,润肾命,主于顺气消痰 去郁。」说明陈皮的理气功效可以治疗上焦肺、中焦脾胃、下焦肝经的疾病。

临床应用实证

治疗胸胁痛:《神农本草经疏》记载治疗胸胁痛应采用「宜降气,养血,和肝」的治法,药用「苏子,郁金,番降香,川通草,当归,生地黄,橘皮,甘草,白芍药,续断, 鹿角胶。」

治疗肝郁脾虚或肝脾不调的证候,如出现胸胁胀闷不适,胁痛,胃脘胀满或胀闷,恶心,食后腹胀等症状也经常使用陈皮。

治肥气病:明代认为「属气血两虚,肝气不和,逆气与瘀血相并而成。」治法上「宜和肝散结气,兼行气血凝滞。」药用「川芎,当归,沉香,干姜,肉桂,橘皮……」

治肝气不舒:《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有:「橘柚通体皆香,而皮辛肉酸,乃肝胆通气之药也。故凡肝气不舒,克贼脾土之疾,皆能已之。」

治乳痈:《本草纲目》载:用真陈橘皮,汤浸去白、晒,面炒微黄,为末,每服二钱,麝香调酒下……名橘香散。

目录 1 拼音 2 《圣惠》卷八十九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煮肝石决明散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煮肝石决明散 1 拼音

zhǔ gān shí jué míng sǎn

2 《圣惠》卷八十九 21 方名

煮肝石决明散

22 组成

石决明(细研)半两,井泉石半两,蛤粉半两,谷精草半两。

23 主治

小儿雀目,及疳眼。

24 煮肝石决明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取白羊子肝1枚,劈开,入药末,以米泔1中盏,煮熟。空心为食,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古籍中的煮肝石决明散 《幼幼新书》:[卷第三十三]雀目第八

大,并肝食之。《圣惠》治小儿雀目及疳眼,宜服煮肝石决明散方石决明(细研)井泉石蛤粉谷精草(各半两)上

《太平圣惠方》:[卷第八十九]治小儿雀目诸方

二百粒。水一中盏。煮治小儿雀目。及疳眼。宜服煮肝石决明散方。石决明(细研)井泉石蛤粉谷精草(以上各半

《世医得效方》:[卷第十六眼科]七十二症方

新能泻肺,膜不生翳便退。(方见大方科伤寒类。)石决明散治眼生外障,不问男女小儿皆治。先服经效散不退,

《普济方》:[卷七十一眼目门]目赤肿痛

治邪气入肝眼痛。又多见鬼物。(出本草)以死人枕。煮服之竟。可埋枕于故处。昔沈僧翼患此疾。嗣伯曰。邪

《普济方》:[卷七十七眼目门]目涩痛

病机十九条指《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对病机的十九条论述。前人从实践中把某些类同的症候,归纳于某一病因或某一脏的范围内,作为辨证求因的依据。其内容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胺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肘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掌握这些病机,对一些症状比较复杂的疾病,具有执简驭繁的作用。但这毕竟还是一种粗略的分类归纳方法,临证时必须联系具体病情,全面分析,力求审因论治的准确性。病在下者高取之取穴法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终始》。意谓病在下半身的,可取刺于上部的穴位治疗。参见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下取之上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即病的主要证候在人体的下部,治疗用药或进行针灸应从上部着手。如脱肛取百会;腿脚有病取风府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愿闻病机如何?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详见百科词条:病机十九条 [ 最后修订于2015/6/26 17:43:41 共74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