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第1张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

《尔雅》是辞书之祖。《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书中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汉语词汇。它不仅是辞书之祖,还是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尔雅》成书于战国或两汉之间,上限不会早于战国,因为书中所用的资料,有的来自《楚辞》、《列子》、《庄子》、《吕氏春秋》等书,而这些书是战国后的作品。

扩展资料:

《尔雅》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训诂汇编,其体例和训诂方法,对中国的训诂学和词书编纂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的古汉语词典和方言词典,体现的还是它的编纂宗旨,即用今言解释古语,用通行语释方言。这一编纂宗旨,体现了人们对词书的最普遍、最基本的需要。

《尔雅》解释的有单词、复词,也有四字的成语和古籍中难懂的句子。成语和语句大多出自《诗经》。我国词典把成语单列为词条,也始自《尔雅》。总之,《尔雅》多种多样的训诂方法,大多被后世的训诂着作和字书、辞书所继承和发展。

从汉唐到清代,为《尔雅》作注的人很多。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注本是晋代郭璞的《尔雅注》。郭璞花18年的时间研究和注解《尔雅》,以当时通行的方言名称,解释了古老的动、植物名称,并为它注音、作图,使《尔雅》成为历代研究本草的重要参考书。《十三经注疏》中的《尔雅注疏》采用的是郭璞的《尔雅注》和北宋邢昺的《尔雅疏》。

清人研究《尔雅》的著作不下20种,其中最著名的是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和郝懿行的《尔雅义疏》。今人注有徐朝华的《尔雅今注》,文字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并附有笔画索引,最利于翻检、学习。

由于尔雅解释非常简单,它所涉及的许多语言知识不容易被人理解,因此后代又出现了许多注释、考证它的著作,如:

清朝马国翰《尔雅古注》

晋朝郭璞《尔雅注》

清邵晋涵《尔雅正义》

清郝懿行《尔雅义疏》

近人周祖谟《尔雅校笺》

扩展资料

历史定位

在历史上,《尔雅》备受推崇,这是由于《尔雅》汇总、解释了先秦古籍中的许多古词古义,成为儒生们读经、通经的重要工具书。学习《尔雅》可以“博物不惑”,多识鸟兽草木虫鱼之名,增长各种知识。

在汉代《尔雅》就被视为儒家经典。唐文宗开成年间刻开成石经时,列入经部。到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事实上,《尔雅》并不是经,也不是某一部经书的附庸,它是一本独立的词典。人们借助于这部词典的帮助,可以阅读古籍,进行古代词汇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增长各种知识。

欧阳修《诗本义》说:“考其文理,乃是秦汉之间学《诗》者纂集说诗博士解诂。”朱熹则说:“《尔雅》是取传注以作,后人却以《尔雅》证传注。” 

而李学勤先生认为:《尔雅》作为“经”,不是偶然的,并不是凑在经部里的。古代的“经”,有的如《诗》、《书》、《易》的经文、《春秋》的经文等,是自古流传的基本文献,当时教育所必需的,有的则是解说引申上述文献的,如《易》的十翼、《礼》的《礼记》,《春秋》的三传等。《尔雅》是周代以至汉初历世学者解经的一种汇编,号称解经的钥匙。

《尔雅》在中国语言学史和词书史上都占有显著的地位。《尔雅》首创的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类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人模仿《尔雅》,写作了一系列以“雅”为书名的词书,如《小尔雅》、《广雅》、《埤雅》、《骈雅》、《通雅》、《别雅》等等,而研究雅书又成为一门学问,被称为“雅学”。

1 “已”的古文中有哪几种解释

1 止,罢了:学不可以~死而后~ 2 表示过去:~经事~至此~往业~ 3 后来,过了一些时间,不多时:~忽不见 4 太,过:不为~甚 5 古同“以” 诸候国 已,周代姒姓伯爵诸候国,是夏禹王之后封地位于现河南省开封市雍丘县 〈动〉 1 (象形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本义:停止) 2 同本义 [cease;stop] 鸡鸣不已——《诗·郑风·风雨》传:“已,止也” 德音不已——《诗·小雅·南山有台》传:“已,止也” 以故事得已——《史记·项羽本纪》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又如:不已 4 完成,完毕 [finish] 已,成也——《广雅》 已事遄往——《易·损》注:“竟也” 且曰吾已——《左传·昭公十三年》注:'犹决竟也” 有司已于事而竣——《国语·齐语》注:“毕也” 5 又如:已矣(完了,逝去) 6 治愈 [cure] 已大风、挛踠、瘘疠治愈大风、挛踠、瘘、疠(等重病)大风,麻风病挛踠,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瘘,脖子肿疠,恶疮]——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副〉 1 已经 [already]——表示动作变化达到的程度 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如:已装不卸(喻已成定局,无法改变) 3 以前 [before]如:已先(从前;先前);已事(往事) 4 罢了,算了 [well]如:已乎(算了) 5 太 [too]——表示程度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诗·唐风》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 [also]——表示行为的频率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 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世说新语》 7 最终,终归 [finally] 其所以贯理焉,虽亿万已不足以浃万物之变——《荀子》 8 已而,然后 [then;after that]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文言文翻译 已什么意思

已动词义:1、象形字。

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

本义:停止。鸡鸣不已。

——《诗·郑风·风雨》。传:“已,止也。”

德音不已。——《诗·小雅·南山有台》。

传:“已,止也。”以故事得已。

——《史记·项羽本纪》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后汉书·列女传》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清·袁枚《黄生借书说》2、完成;完毕。

已,成也。——《广雅》已事遄往。

——《易·损》。注:“竟也。”

且曰吾已。——《左传·昭公十三年》。

注:“犹决竟也。”有司已于事而竣。

——《国语·齐语》。注:“毕也。”

3、治愈。已大风、挛踠、瘘疠治愈大风、挛踠、瘘、疠。

(大风,麻风病。挛踠,手脚弯曲不能伸展。

瘘,脖子肿。疠,恶疮)——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副词义:1、已经。

表示动作变化达到的程度。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2、以前。3、罢了;算了。

4、太。表示程度。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诗·唐风》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5、又。表示行为的频率。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世说新语》6、最终;终归。

其所以贯理焉,虽亿万已不足以浃万物之变。——《荀子》7、已而;然后。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词义梳理1、停止。

2、完毕。3、终于。

4、罢了;算了。5、罢免;黜退。

6、谓病愈;治愈。7、太;过分。

8、已经。9、已往;从前。

参见“已事”。10、随后;旋即。

11、又。12、不许;不承诺。

13、必;一定。14、与;给予。

15、指示代词。此;如此。

16、语气词。表确定语气,相当于“了”。

17、语气词。表肯定而带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18、语气词。用于句首。

19、同“以”。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

20、同“以”。因;因为。

3 已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字义

〈动〉

1 (象形。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本义:停止)

2 同本义 [cease;stop]

鸡鸣不已。——《诗·郑风·风雨》。传:“已,止也。”

德音不已。——《诗·小雅·南山有台》。传:“已,止也。”

以故事得已。——《史记·项羽本纪》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又如:不已

4 完成,完毕 [finish]

已,成也。——《广雅》

已事遄往。——《易·损》。注:“竟也。”

且曰吾已。——《左传·昭公十三年》。注:'犹决竟也。”

有司已于事而竣。——《国语·齐语》。注:“毕也。”

5 又如:已矣(完了,逝去)

6 治愈 [cure]

已大风、挛踠、瘘疠治愈大风、挛踠、瘘、疠(等重病)。大风,麻风病。挛踠,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瘘,脖子肿。疠,恶疮]。——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副〉

1 已经 [already]——表示动作变化达到的程度

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如:已装不卸(喻已成定局,无法改变)

3 以前 [before]。如:已先(从前;先前);已事(往事)

4 罢了,算了 [well]。如:已乎(算了)

5 太 [too]——表示程度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诗·唐风》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 [also]——表示行为的频率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 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世说新语》

7 最终,终归 [finally]

其所以贯理焉,虽亿万已不足以浃万物之变。——《荀子》

8 已而,然后 [then;after that]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4 古文中已什么意思

⑴停止。例:①累寸不已,遂成丈匹。②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③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④君子曰:学不可以已。⑤是亦不可以已乎?(已: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⑥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⑵已经。例:①狼已半入,止露尻尾。②今南方已定。③舟已行矣,而剑不行。④已非它山可拟。

⑶语气词,同“矣”。例:①诸君无意则已。(则已:就罢了。)②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③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④放辟邪侈,无不为已。⑤滋可痛已。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⑷同“以”。例:①已后典籍皆以板本。②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③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④从此已去,勿复如是!⑤则固已破其 谋而折其骄气。(以:这里是用的意思。)

⑸治愈。例:可以已大风,挛 、痿、疠。

⑹太。例:①死而湮没不足道者,蛮已众矣。②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⑺完成。例:距 ,又三月而后已。

⑻已而,然后。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9]却。例:比中有真情,欲辨已忘言。

[10]既。例: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详,飞舟渡江。

「已矣」

⑴完了。例: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②老夫已矣。

⑵罢了。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已而」不久以后;过些时候。例:①已而夕阳在山。②已而妪煮芋进。③已而相如出。④已而英、霍山师大起,⑤已而得舟。

基本意思都在上面了,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5 文言文 已 是什么意思

字义

〈动〉

1 (象形。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本义:停止)

2 同本义 [cease;stop]

鸡鸣不已。——e5a48de588b6e79fa5e9819331333335306266《诗·郑风·风雨》。传:“已,止也。”

德音不已。——《诗·小雅·南山有台》。传:“已,止也。”

以故事得已。——《史记·项羽本纪》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又如:不已

4 完成,完毕 [finish]

已,成也。——《广雅》

已事遄往。——《易·损》。注:“竟也。”

且曰吾已。——《左传·昭公十三年》。注:'犹决竟也。”

有司已于事而竣。——《国语·齐语》。注:“毕也。”

5 又如:已矣(完了,逝去)

6 治愈 [cure]

已大风、挛踠、瘘疠治愈大风、挛踠、瘘、疠(等重病)。大风,麻风病。挛踠,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瘘,脖子肿。疠,恶疮]。——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副〉

1 已经 [already]——表示动作变化达到的程度

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如:已装不卸(喻已成定局,无法改变)

3 以前 [before]。如:已先(从前;先前);已事(往事)

4 罢了,算了 [well]。如:已乎(算了)

5 太 [too]——表示程度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诗·唐风》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 [also]——表示行为的频率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 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世说新语》

7 最终,终归 [finally]

其所以贯理焉,虽亿万已不足以浃万物之变。——《荀子》

8 已而,然后 [then;after that]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同学你好

有帮助请点好评或者采纳

祝你新的一学期学习进步!

6 古文里的“已”有哪些意思

1 动词:停止,完毕。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 副词:已经。

3 语气词,同“矣”。例: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史记货殖列传)

4 同“以”,例:自董卓已来。(三国志隆中对)

5 用,拿,把,将:以一当十,以苦为乐,以身作则,以邻为壑,以讹传讹,以往鉴来。

6 依然,顺,按照:以时启闭,物以类聚。

7 因为:以人废言,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 在,于(指时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9 目的在于:以待时机,以儆效尤。

7 文言文中的‘已’是什么意思

已,矣,也这三个词都常用于文言文句尾,表语各种语气。

这时,“已”“矣”在有些地方是通用的。但作为语气词,“矣”较为常用。

也 ⑴同现代汉语“也”。 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⑶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⑷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⑸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⑺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⑻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也者)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

例:是鞭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

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例: 唯求则非邦也与? (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

例: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也已矣)罢了。

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巩固练习] 1那老儿也都相见了。

2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里安插。 3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4河南乐羊子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5曹公,豺虎也。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7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8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1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12“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13余闻之也久。 14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15是说也,人常疑之。 16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17缚者曷为者也?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19苟政猛于虎也! 20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1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2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23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4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25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26岂独伶人也哉! 矣 ⑴用于陈述句末,相当于“了”。

⑵用于感叹句末。 ⑶用于疑问句末,相当于“了”、“呢”。

⑷用于句中,多在分句末,表示停顿。 ⑸用于祈使句末,相当于“吧”。

(矣哉)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了啊”。 [巩固练习] 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2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3吾计决矣。

4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5甚至,汝之不惠。

6吾村亡无日矣! 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公子勉之矣! 9盖亦反其本矣。

10嘻,技亦灵怪矣哉。 哉 ⑴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⑵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⑶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啊”。

⑷表示祈使,相当于“吧”、“啊”。 [巩固练习] 1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3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5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8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9呜呼哀哉 1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两汉时期建筑技术趋向成熟,木结构的广泛使用,为营造宽敞开放的室内空间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促进了建筑空间形态的丰富与发展,除传统的长方形与正方形外,又演变出多种不同的空间类型,既有象征权力与威严的“高台建筑”,也有由单体建筑分置组合形成的院落建筑,此外还存在着单体建筑之间相互连通的开放式建筑体。不同形制的建筑在空间尺度、平面形态以及组合关系上均有很大的区别。

    一、高台建筑

    汉代受秦王朝的影响,热衷于长生不老并祈求与神仙共存,武帝时期在建造宫室方面多效仿天宇宫苑,建造规模宏大的高台建筑。这些建筑高大华美,或建于宫苑之内,高达百尺;或居于市井之中,巍峨壮观;或依悬崖峭壁,或临江诸之畔。追求一种灵动、跃腾、升华的空间效果,以达到皇室贵族追求的人神交汇的境界。

    汉代,高台建筑是当时十分重要的建筑形式,大型、重要的建筑均采用高台建筑的形式,因其体形庞大,具有政治上的象征意义,因而两汉宫殿多采用高台建筑的形式。从文献记载以及出土文物中我们可管窥汉代高台建筑的尺度与规模:如班固《西都赋》所云:“肇自高而终平,世增饰以崇丽,历十二之延祚,故穷泰而急奢。”又如《三辅黄图》中记载:“未央宫有宣室、麒麟、金华、承明……等殿,又有殿阁三十有二。有寿成、万岁、广明、椒房、清凉……通光、曲台、白虎等殿。又有玉堂增盘阁、宣室阁。”从出土建筑遗址来看,高台建筑不仅在都城长安以及洛阳十分兴盛,两汉边远地区的重要建筑也多采用高台建筑的形式。如崇安汉城二号建筑遗址是利用原生山丘将山顶铲平,周围部分挖低而成。广东五华山汉代建筑遗址是一组四周回廊、中央为台的大型高台建筑遗址群,回廊利用地形,北高南低,边缘靠近较陡山坡处构筑墙基,两端转角处设有角楼。

    西汉时期高台建筑遗址保存较好的首推汉长安城“明堂辟雍”遗址,平面呈方形,四面围墙各长235米,围墙正中设一门,四周有曲尺形配房,围墙外围有环形水沟,庭院当中有一圆形土台,直径62米,高出地面30厘米,土台上有平面呈“亚”字形的夯土台基,台基的四面均有墙柱痕迹,可以看出原建有大体对称的堂、室建筑物。殿、堂室内的空间组织沿袭古制,循“前堂后室”的布局形式,前堂地面砌方砖,后室地面涂瑾敷朱。因其规模巨大,且属于汉代重要的礼制建筑,我国古建学家曾多次对其进行研究探讨,尝试对其进行建筑复原,其中以王世仁、杨鸿勋先生的复原方案最为权威。在二者的复原图中,虽然在中心建筑物的结构、外观以及堂、室的位置安排上出现不同的看法与见解,却反映出一个共同的现象,即:“明堂辟雍”建筑并不是真正的多层楼阁,其顶层依托夯土台建立,四面的突出部分由夯土台连接为一个整体,一些木构架与土墙融为一体,柱网趋势已十分明显,但承重的关键还在于土台,因此才能保证高台宫殿建筑的体量以及宫室的光线采集与通风设置。

    二、院落建筑

    院落建筑是汉代民居建筑的基本形式,属于组合式的建筑形式。其形成的原因是建筑空间不断细分,空间内部面积逐渐扩大,房屋逐渐增多而形成的空间布局。《汉书·晁错传》关于院落建筑有这样的描述:“营邑立城,制里割宅……先为筑室,家有一堂二内,门户之闭。”《广雅》解释道:“院,垣也”,《辞源》中说:“院者,周垣也”。院落建筑中最基本特点便是堂、室分开,厅堂具有公共生活空间的性质。接待、宴请、歌舞表演等都会在厅堂举办。同时汉代礼制对宗族成员等级的高低和长幼之论有着明确的规定,加上社会风俗的演变使得家庭成员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们对空间更为宽敞的需求更加强烈,于是新的空间布局便应运而生。由单体建筑向院落式建筑聚落群转变;平面形态不再拘泥于规整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堂和室分开,厅堂与门的位置分别前移,内室则向后延伸,室沿轴线向后延伸而形成的围合式的院落布局。这种组合方式没有固定的程式,形态各异、自由灵活,不同的地域、文化有着不同的布局特点,有较为大型且筑有城墙的“城”,有祭祀宗族的“庙”,有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所“宅”,而“宅”是数量最多,最常接触到的一种建筑形式。

    从画像砖石以及陶楼明器中可对汉代院落建筑进行研究与分析。成都羊子山东汉墓出土画像砖中常见绘有大型院落的图像,其中一幅图像所绘宅院为方形,两进庭院,南墙西侧设有一个栅栏门,二进以北为内院,以回廊相绕,北堂三间,悬山顶,有插栱承托前沿,楹门有方形础石,堂基颇高,廉隅分明,堂上主客对坐,堂下双鹤起舞,东侧院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井、桌以及炊具的痕迹,由此判定东院应为厨房。北院面积跨度较大。院中设有一座望楼,可供观敌瞭哨之用。此处院落被视为汉代一般官绅住宅的缩影。

    河南内黄三杨庄发掘一处汉代聚落遗址,经考证,为普通居民所住,该村落的四处院落遗址皆为封闭的两进庭院,各院落较为独立,均呈南北方向,庭院布局都是非对称的。庭院大门开在南院墙上,水井设于大门前的空旷场地。第一进庭院内房屋都较少,第二进庭院与第一进相比,较为狭长,主房位于第二进院中。庭内或院外有植树,院落周围环绕农田。此外,房屋建设与文献所载的“一堂二内”形制略有出入,四处遗址的主房与庭院格局也不完全相同,可见该村落及其中住宅并非依照一个严格的规制来建造。

    在汉代庭院建筑中,除单重院落外,还出现有多重院落组合成的居住庭院。以淮阳于庄院为东汉中期彩绘陶院落为例,该院落为三进四合院,由生活院落和田园院落两部分组成。生活院落沿纵向布局,分为前院、中庭、后院三重院落。前院正面居中开门,上置悬山顶,两侧为马厩。中庭由正房、左右厢房、门楼和厕所组成。后院则由厨房、厕所、猪圈等小型低矮建筑组成,是仆人劳作和休息的地方。另一部分为田园部分,田园的一侧与院落相接,另三面有围墙。水井设在田园的中部,灌溉沟和土埂清晰可见。这座陶院落是目前发现的形制最大,结构最完整的一套组群建筑,结构严紧、内容丰富,是当时地主庄园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为研究东汉建筑艺术和社会生活提供了生动的实物资料。

    三、楼阁建筑

    如果说汉代的高台建筑、庭院建筑追求平面横向空间的规模与尺度,尽享奢大与华美,那么,楼阁建筑则追求纵向空间的组合形态。汉代建造楼阁有一定的思想原因:汉人崇尚“天人合一”“天人相通”,追求人神交通之事。在设计中遵循:“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原则,依据“仙人好楼居”的思想观念,汉代在建筑上“于是上令长安则作蜚廉桂观,甘泉则作益延寿观,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将招来神仙之属。于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广诸宫室。”因此高大的楼阁建筑应运而生。汉代楼阁建筑形式多样,多层塔式、干栏式、组合式等共同构筑了汉代楼阁建筑的造型范式。

    其中多层塔式楼阁建筑形式可从辽宁、河北、山东等地区出土的墓葬陶楼中进行现实观照,这些陶楼在结构上有多种形制,或低至二三层,或高至九层之多,其中一种在腰檐上置平坐,平坐处施勾栏,由于各层腰檐与平坐方式的搭配不同,或挑出,或收进,明暗虚实、错综起伏,形成明快的节奏感,从而使建筑物的外观层次更为丰富。以和林格尔新店子和费县潘家瞳墓中出土画像中的楼阁最为典型。和林格尔墓中的楼阁为三重檐楼阁,每层上部都带有一个四面坡的屋檐,上一层屋身外墙建在下层屋檐的上檐线位置。费县潘家瞳画像石上的楼阁结构相对更加复杂,图像中可见三面屋身,推测整个楼阁屋身至少有六面,上层均比下层屋身小一些。一层和二层之间没有屋檐,二楼屋身周围有栏杆围护,三层以上每层上端均有屋檐,屋身四周有栏杆,楼阁顶层屋身内还有二人,推测屋顶没有刻画出来。

    干栏式楼阁建筑多出现于南方,这类建筑在形制上,多是下层为畜栏,上层为居室,如《赤雅》中所说:“人栖其上,牛、羊、犬畜其下。”部分出土的汉代干栏式陶楼的下层空旷,与畜栏连为一体,不设隔墙,在附近的围墙上揩油窦洞,但也有出土的陶楼在房间风格上较为紧密。广州东山象岗出土陶楼为例,这组建筑平面呈“H”形,主楼高耸,分上下两层,下层正中设有一正门,侧面设有一通厕之门,分割楼侧的两建筑。此外,湖北云梦癞痢墩出土一座陶楼,主楼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三室,下层有四室,均为起居空间,主楼后面设有炊间、厕所以及望楼等辅助空间,这座楼阁在制作上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楼层在高低之间,形成错落有致的美感。

    综上,两汉时期建筑在形式上继承“前堂后室”的古制礼法以及布局形制,同时伴随汉代经济与物质文化的繁盛,建筑技术日益提升,空间设计也更加合理。在“礼乐升仙”思想的影响下,汉代建筑在空间上追求横向的体量与纵向的延伸,在形制与类别上也较之前代更为丰富,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其内隐的价值观念也得以展现,建筑的表现空间与象征意味逐渐统一,系统的建筑体系日益形成,从而为研究汉代社会风俗、空间营造提供可资借鉴的价值。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

所谓雅书即是类似《尔雅》一类的古代字典词典的著作,想知道《尔雅》以后还有哪些雅书,在各朝各代比较出名的有代表性的雅书分别有哪些,简介其朝代、作者、体例、特点、缺陷等。谢谢诸位大师们!!!

解析: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

对于《尔雅》的写作年代及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西周初年周公旦所作,后来孔子及其弟子作过增补,有人认为是孔子弟子编写的。这种种说法都不可信。《尔雅》成书的上限不会早于战国,因为书中所用的资料,有的来自《楚辞》、《庄子》、《吕氏春秋》等书,而这些书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书中谈到的一些动物,如狻麑(suān,即狮子),据研究,不是战国以前所能见到的。《尔雅》成书的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初年,因为在汉文帝时已经设置了《尔雅》博士,到汉武帝时已经出现了犍为文学的《尔雅注》。

从《尔雅》的性质来看,它本是一部以解释五经的训诂为主,通释群书语义的训诂汇编,而训诂萌芽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才有较大的发展。因为从春秋战国到西汉,几百年间,语言文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人已经不大看得懂古书,需要有专门的学者来讲解。而汉代的统治者力图用儒家的经典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尊《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五经博士,在官学里讲授经义。这就促进了训诂的繁荣。经学家们纷纷给先秦流传下来的儒家经典作注解,并随后把这些随文而释的各种典籍的注解汇集到一起,按照一定的体例分类编排起来。《尔雅》就是这样一部训诂汇编。它并非是一人一时之作,最初成书当在战国末年,是由当时一些儒生汇集各种资料而成。历经秦火、战乱之后,这部书在汉代初年重新问世,又经过经师儒生的陆续增补,才成为今天所见到的《尔雅》。

《尔雅》之后,有汉代的孔鲋所撰的《小尔雅》,是仿《尔雅》之作,其体例完全模仿《尔雅》,目的是补充《尔雅》所未收的词语,它是最早的补充和模仿《尔雅》之作,其补充的词语对认识古义解释古书有很大帮助。缺陷是篇幅规模较小,全书不足万言,所收词语仍然不全,而且词语分类不够科学。

《小尔雅》之后有三国魏人张揖的《广雅》。《广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广雅》是仿照《尔雅》体裁编纂的一部训诂汇编,相当于《尔雅》的续篇,篇目也分为19类,各篇的名称、顺序,说解的方式,以致全书的体例,都和《尔雅》相同,甚至有些条目的顺序也与《尔雅》相同。所不同的是,《广雅》取材的范围要比《尔雅》广泛。书取名为《广雅》,就是增广《尔雅》的意思。《广雅》是在《尔雅》后出现的“雅”书中最有价值的一部训诂词典。《广雅》书中收录了不见于《尔雅》的许多词语,其中包括汉魏以前经传子史的笺注,以及《三苍》、《方言》、《说文》等字书当中的训诂,为后人考证周秦两汉的古词古义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

《广雅》之后,补充模仿《尔雅》的著作有宋代陆佃《埤雅》,该书是一部不完整的著作,体例与《尔雅》相同,陆氏独辟蹊径,开训诂一途,但是他对名物的解释往往牵强附会,动摇了该书的科学价值。

宋代还有一部《尔雅翼》,是罗愿编撰的。该书体例一依《尔雅》,惟解释的对象只有动植物的名称,解释较谨严,但牵强附会的地方仍有很多。

明代有朱谋玮的《骈雅》,它是一部专门解释连绵词的著作,其体例与《尔雅》同,该书搜罗广播,解释精核,是早期研究连绵词的最重要的著作,但是该书在实际取舍上有失误,有些明显的连绵词没有收入,而有许多不是连绵词的却被误收了。

明代又有方以智的《通雅》,是一部解释词语考证名物探求语源意义的训诂之作。该书内容丰富,解释精当,考证祥明。

此外,还有其他雅学著作,但主要是以上几部,故不一一缀述。

《尔雅》

第一部词典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

对于《尔雅》的写作年代及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西周初年周公旦所作,后来孔子及其弟子作过增补,有人认为是孔子弟子编写的。这种种说法都不可信。《尔雅》成书的上限不会早于战国,因为书中所用的资料,有的来自《楚辞》、《庄子》、《吕氏春秋》等书,而这些书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书中谈到的一些动物,如狻麑(suān,即狮子),据研究,不是战国以前所能见到的。《尔雅》成书的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初年,因为在汉文帝时已经设置了《尔雅》博士,到汉武帝时已经出现了犍为文学的《尔雅注》。

从《尔雅》的性质来看,它本是一部以解释五经的训诂为主,通释群书语义的训诂汇编,而训诂萌芽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才有较大的发展。因为从春秋战国到西汉,几百年间,语言文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人已经不大看得懂古书,需要有专门的学者来讲解。而汉代的统治者力图用儒家的经典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尊《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五经博士,在官学里讲授经义。这就促进了训诂的繁荣。经学家们纷纷给先秦流传下来的儒家经典作注解,并随后把这些随文而释的各种典籍的注解汇集到一起,按照一定的体例分类编排起来。《尔雅》就是这样一部训诂汇编。它并非是一人一时之作,最初成书当在战国末年,是由当时一些儒生汇集各种资料而成。历经秦火、战乱之后,这部书在汉代初年重新问世,又经过经师儒生的陆续增补,才成为今天所见到的《尔雅》。

《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这些条目按类别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yuè)”、“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chù)”等19篇。

这19篇的前3篇与后16篇有显著的区别,可以分成两大类。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解释的是一般语词,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例如:

如、适、之、嫁、徂(cú)、逝,往也。(释诂)

克,能也。(释言)

明明,斤斤,察也。(释训)

其中“释诂”是解释古代的词,它把古已有之的若干个词类聚在一起,作为被训释词,用一个当时通行的词去解释它们。“释言”是以字作为解释对象,被训释词大多只有一两个。“释训”专门解释描写事物情貌的叠音词或联绵词。尽管作为语文词典来说,它的注释过于笼统,许多条目仅仅是同义词表,但是远在公元前2世纪就能产生出这样的著作,就是在世界词书编纂历史上也堪称第一了。

《尔雅》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词典。其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等4篇解释的是亲属称谓和宫室器物的名称。

例如:

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释亲)

门侧之堂谓之塾。(释宫)

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释器)

大鼓谓之鼖(fén),小者谓之应(yìng)。(释乐)

“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等5篇解释的是关于天文地理方面的词语。例如:

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释天)

坟莫大于河坟。(释地)

绝高为之,京;非人为之,丘。(释丘)

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释山)

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注谷曰沟,注沟曰浍,注浍曰渎。(释水)

“释草”、“释木”以下7篇解释的是关于植物动物方面的词语。

例如:

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释草)

枞,松叶柏身。桧,柏叶松身。(释木)

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释虫)

鲲,鱼子。(释鱼)

舒雁,鹅。舒凫(fú),鹜(wù)。(释鸟)

罴,如熊,黄白文。(释兽)

狗四尺为獒。(释畜)

《尔雅》后16篇相当于百科词典。在汉代,儿童在完成识字阶段的教育后,要读《论语》、《孝经》和《尔雅》这3部书。学习《尔雅》可以“博物不惑”,多识鸟兽草木虫鱼之名,增长各种知识。尽管用今天的标准来看,《尔雅》的知识容量相当有限,但是在古代已经非常可观了。所以有人说,《尔雅》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在历史上,《尔雅》备受推崇。这是由于《尔雅》汇总、解释了先秦古籍中的许多古词古义,成为儒生们读经、通经的重要工具书。在汉代《尔雅》就被视为儒家经典,到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事实上,《尔雅》并不是经,也不是某一部经书的附庸,它是一本独立的词典。人们借助于这部词典的帮助,可以阅读古籍,进行古代词汇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增长各种知识。

《尔雅》在中国语言学史和词书史上都占有显著的地位。

《尔雅》首创的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类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人模仿《尔雅》,写作了一系列以“雅”为书名的词书,如《小尔雅》、《广雅》、《埤雅》、《骈雅》、《通雅》、《别雅》等等,而研究雅书又成为一门学问,被称为“雅学”。

从汉唐到清代,为《尔雅》作注的人很多。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注本是晋代郭璞的《尔雅注》。《十三经注疏》中的《尔雅注疏》采用的是郭璞的《尔雅注》和北宋邢昺的《尔雅疏》。清人研究《尔雅》的著作不下20种,其中最著名的是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和郝懿行的《尔雅义疏》。今人注有徐朝华的《尔雅今注》,文字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并附有笔画索引,最利于翻检、学习。

1 虞文言文翻译的一词多义

〈名〉(形声。

从虍( hū),吴声。虍,虎头。

本义:神话传说中的兽名。即“驺虞”)同本义 [beast's name]虞,驺虞,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食自死之肉。

——《说文》虞者,囿之司兽者也。——《贾子礼》即鹿无虞。

——《易·屯》于嗟乎驺虞。——《诗·召南》古代掌管山泽鸟兽的官吏 [official in charge of mountains, lakes,birds and beasts]询于八虞。

——《国语·晋语》借指有关这方面的知识虞而出之。——《史记·货殖列传》又虞不出则财匮。

到了二十多岁,学问成了,一切兵、农、礼、乐、工、虞、水、火之事,他提了头就知道尾。——《儒林外史》虞人导前,鹰犬罗后。

——马中锡《中山狼传》又如:虞旗(又叫“虞旌”。虞人在汇集所获物时所用的旗帜);虞罗(原指掌山泽之虞人所张设的网罗);虞人(古官名。

掌管山泽苑囿的官);虞师(古官名。掌管山泽之官);虞官(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吏)古代一种祭祀名。

既葬而祭叫虞,有安神之意 [sacrifice for calming gods]有司以几筵舍奠于墓左,反,日中而虞。——《左传》又如:虞歌(即虞殡);虞殡(送葬歌曲);虞祭(祭名。

葬后所行安神的祭名);虞主(虞祭时所立的神主)朝代名。帝舜有天下之号 [Yu Dynasty]始于虞夏。

—— 清· 黄宗羲《原君》又唐虞之世。虞夏以来。

——《史记·货殖列传》又如:虞廷百兽率舞(传说尧任用舜时,凤凰飞来,百兽在宫廷前起舞。比喻太平盛世);虞书(《尚书》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传记载着唐尧、虞舜、夏禹等的事迹);虞唐(指上古人民康乐、政治清明的理想时代)古国名 [Yu state]舜之先封于虞,故城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夏禹封舜子商均于虞,为今河南省虞城县乐趣或快乐 [pleasure]。如:虞乐(即娱乐);耳目之虞山名 [Yu mountain]姓〈动〉猜度;料想 [guess;expect;anticipate]用戒不虞。

——《诗·大雅·抑》不虞齐赵无兵援,将死城崩国已亡。——《秦倂六国平话》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左传·僖公四年》又如:虞度(谋虑)忧虑;忧患 [worry]等狄爷兵来,随军而进,方保无虞。——《八洞天》戎狄弃甲而远遁,朝廷高枕而无虞。

——唐· 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准备,防范 [prepare]以虞待不虞者。——《孙子·谋攻》又如:虞卒(古代帝王狩猎时,担任围合禽兽的士兵);虞旅(守猎之军卒)企望;期待 [hope;expect]且日虞四邑之至也。

——《左传》又如:虞心(希冀之心;侥幸之心)贻误;欺诈 [bungle;cheat]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惊 [start;be frightened]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易·系辞上》通“娱” [give pleasure to;amuse]虞,安也。——《广雅》虞吉。

——《易·中孚》虞于湛乐。——《国语·周语》故许由虞乎颍阳。

——《吕氏春秋·慎人》三虞。——《逸周书·丰谋》。

注:“虞,乐也。”合好效欢虞泰一。

——《汉书·礼乐志》虞说耳目。——《汉书·王褒传》又如:虞心(怡悦心情);虞说(娱悦);虞乐(娱乐);虞欢(娱欢)。

2 高考虞在文言文中都有什么意思

一、1猜测;预料:不虞 2忧虑:无冻饿之虞 3欺骗:尔虞我诈 二、1族名,即有虞氏,帝舜之族。

2周朝国名,在今山西平陆东北。本名“吴”。

3名姓 名词 同本义〖beast'sname〗 虞,驺虞,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食自死之肉。——《说文》 虞者,囿之司兽者也。

——《贾子礼》 即鹿无虞。——《易·屯》 于嗟乎驺虞。

——《诗·召南》 古代掌管山泽鸟兽的官吏〖officialinchargeofmountains, lakes, birdsandbeasts〗 询于八虞。——《国语·晋语》 借指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虞而出之。

——《史记·货殖列传》 又 虞不出则财匮。 到了二十多岁,学问成了,一切兵、农、礼、乐、工、虞、水、火之事,他提了头就知道尾。

——《儒林外史》 虞人导前,鹰犬罗后。——马中锡《中山狼传》 又如:虞旗(又叫“虞旌”。

虞人在汇集所获物时所用的旗帜);虞罗(原指掌山泽之虞人所张设的网罗);虞人(古官名。掌管山泽苑囿的官);虞师(古官名。

掌管山泽之官);虞官(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吏) 古代一种祭祀名。既葬而祭叫虞,有安神之意〖sacrificeforcalminggods〗 有司以几筵舍奠于墓左,反,日中而虞。

——《左传》 又如:虞歌(即虞殡);虞殡(送葬歌曲);虞祭(祭名。葬后所行安神的祭名);虞主(虞祭时所立的神主) 朝代名。

帝舜有天下之号〖Yu Dynasty〗 始于虞夏。——清·黄宗羲《原君》 又 唐虞之世。

虞夏以来。——《史记·货殖列传》 又如:虞廷百兽率舞(传说尧任用舜时,凤凰飞来,百兽在宫廷前起舞。

比喻太平盛世);虞书(《尚书》的一个组成部分。相传记载着唐尧、虞舜、夏禹等的事迹);虞唐(指上古人民康乐、政治清明的理想时代) 乐趣或快乐〖pleasure〗。

如:虞乐(即娱乐);耳目之虞 山名〖Yu mountain〗 动词 猜度;料想〖guess;expect;anticipate〗 用戒不虞。——《诗·大雅·抑》 不虞齐赵无兵援,将死城崩国已亡。

——《秦倂六国平话》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左传·僖公四年》 又如:虞度(谋虑) 忧虑;忧患〖worry〗 等狄爷兵来,随军而进,方保无虞。

——《八洞天》 戎狄弃甲而远遁,朝廷高枕而无虞。——唐·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 准备,防范〖prepare〗 以虞待不虞者。

——《孙子·'谋攻》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又如:虞卒(古代帝王狩猎时,担任围合禽兽的士兵);虞旅(守猎之军卒) 企望;期待〖hope;expect〗 且日虞四邑之至也。

——《左传》 又如:虞心(希冀之心;侥幸之心) 惊〖start;befrightened〗 悔吝者忧虞之象也。——《易·系辞上》 通“娱”〖givepleasureto;amuse〗 虞,安也。

——《广雅》 虞吉。——《易·中孚》 虞于湛乐。

——《国语·周语》 故许由虞乎颍阳。——《吕氏春秋·慎人》 三虞。

——《逸周书·丰谋》。注:“虞,乐也。”

合好效欢虞泰一。——《汉书·礼乐志》 虞说耳目。

——《汉书·王褒传》 又如:虞心(怡悦心情);虞说(娱悦);虞乐(娱乐);虞欢(娱欢) 成语 安不忘虞虞:忧患。安定太平的时候不能忘记潜伏着的忧患。

备预不虞不虞:预料不到。对可能发生的意外变故,事前就要有所准备。

不虞之隙指意外的误会。 不虞之誉虞:料想;誉:称赞。

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乘敌不虞虞:料想。

军事上指乘敌人懈怠,采取某种敌人预料不到的行动。 出其不虞犹言出其不意。

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 冻饿之虞为吃饭穿衣而忧虑。

虞:忧虑,担心。 尔虞我诈尔:你;虞、诈:欺骗。

表示彼此互相欺骗。 尔诈我虞尔:你;虞、诈:欺骗。

表示彼此互相欺骗。 高枕不虞虞:忧患。

垫高枕头睡觉,无忧无虑。比喻思想麻痹,丧失警惕。

高枕无虞虞:忧患。垫高枕头睡觉,无忧无虑。

后顾之虞顾:回视;后顾:回过头照顾;虞:臆度,料想。指来自后方或家里的忧患。

即鹿无虞原意是进山打鹿,没有熟悉地形和鹿性的虞官帮助,那是白费气力。后比喻做事如条件不成熟就草率行事,必定劳而无功。

灭虢取虞比喻攻击甲国时先稳住乙国,等灭掉甲国后再灭乙国。 暮虢朝虞春秋时晋国假道虞国去打虢国,打下虢国之后,在归途中又把虞国灭了。

比喻复灭变迁的迅速。 秦智虞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百里奚无所作为,虞亡后入秦,辅佐穆公建立霸业。

指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适当的环境中才能发挥。 日薄虞渊犹日薄西山。

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虞渊,神话传说中日入之处。

参商之虞参、商:星宿名。参在西、商在东,此出彼没,永不相见。

虞:忧虑。比喻人分离不得见面的忧虑。

也比喻有不和睦的可能。 唐虞之治唐虞:唐尧、虞舜,传说中的古代圣帝贤君。

旧指上古政治清明,人民康乐的理想时代。 衔橛之虞指车马倾复的危险。

亦喻意外发生的事故。同“衔橛之变”。

衔橜之虞亦作“衔橛之虞”。同“衔橜之变”。

以备不虞虞:猜度,预料。以防备预料不到的事。

虞褚欧颜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古代四位书法家。泛指楷书的各种流。

3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古文翻译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③猎是日⑧,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⑥,公将焉④之⑦?”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⑤之魏于是乎始强(选自《魏文侯书·资治通鉴》)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自罢虞人1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曾任西门豹为螂守2虞人:管理山林的小官员3期:约定4焉:何,哪里5罢:通“疲”文中指停止6雨:下雨 名词作动词用7之:到,往8是日:这天9谏:规劝、劝谏10虽:即使11岂:难道12身自罢之:亲自宣布停止这次宴席魏文侯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定好去打猎那天,(魏文侯和大臣们在宫中)喝酒喝的很开心,天下起了雨魏文侯将要出去大臣们说:“今天喝酒这么快乐,天又下大雨,大王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好去打猎虽然现在很快乐,(我)难道可以不遵守约定吗?”魏文侯于是前往(约定的地方),亲自取消了这次活动。

4 虞文言文翻译的一词多义

〈名〉

(形声。从虍( hū),吴声。虍,虎头。本义:神话传说中的兽名。即“驺虞”)

同本义 [beast's name]

虞,驺虞,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食自死之肉。——《说文》

虞者,囿之司兽者也。——《贾子礼》

即鹿无虞。——《易·屯》

于嗟乎驺虞。——《诗·召南》

古代掌管山泽鸟兽的官吏 [official in charge of mountains, lakes,birds and beasts]

询于八虞。——《国语·晋语》

借指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虞而出之。——《史记·货殖列传》

虞不出则财匮。

到了二十多岁,学问成了,一切兵、农、礼、乐、工、虞、水、火之事,他提了头就知道尾。——《儒林外史》

虞人导前,鹰犬罗后。——马中锡《中山狼传》

又如:虞旗(又叫“虞旌”。虞人在汇集所获物时所用的旗帜);虞罗(原指掌山泽之虞人所张设的网罗);虞人(古官名。掌管山泽苑囿的官);虞师(古官名。掌管山泽之官);虞官(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吏)

古代一种祭祀名。既葬而祭叫虞,有安神之意 [sacrifice for calming gods]

有司以几筵舍奠于墓左,反,日中而虞。——《左传》

又如:虞歌(即虞殡);虞殡(送葬歌曲);虞祭(祭名。葬后所行安神的祭名);虞主(虞祭时所立的神主)

朝代名。帝舜有天下之号 [Yu Dynasty]

始于虞夏。—— 清· 黄宗羲《原君》

唐虞之世。

虞夏以来。——《史记·货殖列传》

又如:虞廷百兽率舞(传说尧任用舜时,凤凰飞来,百兽在宫廷前起舞。比喻太平盛世);虞书(《尚书》的一个组成部分。相传记载着唐尧、虞舜、夏禹等的事迹);虞唐(指上古人民康乐、政治清明的理想时代)

古国名 [Yu state]

舜之先封于虞,故城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

夏禹封舜子商均于虞,为今河南省虞城县

乐趣或快乐 [pleasure]。如:虞乐(即娱乐);耳目之虞

山名 [Yu mountain]

〈动〉

猜度;料想 [guess;expect;anticipate]

用戒不虞。——《诗·大雅·抑》

不虞齐赵无兵援,将死城崩国已亡。——《秦倂六国平话》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左传·僖公四年》

又如:虞度(谋虑)

忧虑;忧患 [worry]

等狄爷兵来,随军而进,方保无虞。——《八洞天》

戎狄弃甲而远遁,朝廷高枕而无虞。——唐· 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

准备,防范 [prepare]

以虞待不虞者。——《孙子·谋攻》

又如:虞卒(古代帝王狩猎时,担任围合禽兽的士兵);虞旅(守猎之军卒)

企望;期待 [hope;expect]

且日虞四邑之至也。——《左传》

又如:虞心(希冀之心;侥幸之心)

贻误;欺诈 [bungle;cheat]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惊 [start;be frightened]

悔吝者忧虞之象也。——《易·系辞上》

通“娱” [give pleasure to;amuse]

虞,安也。——《广雅》

虞吉。——《易·中孚》

虞于湛乐。——《国语·周语》

故许由虞乎颍阳。——《吕氏春秋·慎人》

三虞。——《逸周书·丰谋》。注:“虞,乐也。”

合好效欢虞泰一。——《汉书·礼乐志》

虞说耳目。——《汉书·王褒传》

又如:虞心(怡悦心情);虞说(娱悦);虞乐(娱乐);虞欢(娱欢)

《广雅》的作者是三国时魏人张揖。张揖,字稚让,清河(今河北临清县)人,在魏明帝太和年间(227—232年)任博士。他是一个博学多闻,精通文字训诂的学者。因为《尔雅》以解释五经的训诂名物为主,所收集的训诂还不够完备,而由西汉初到三国,已经400多年,由于主产和文化的进步,语言和文字都有了新的发展,不见于《尔雅》的新词、新义、新字日益增多,所以社会需要新的语言文字著作。张揖编著《广雅》正适应了社会的这种需要。此外他还著有《埤仓》和《古今字诂》等书,但是都未能流传至今。《广雅》在隋代避隋炀帝杨广讳,改称《博雅》。

《博雅》是一本古代的百科词典书名,他的前身是《广雅》。

《广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广雅》是仿照《尔雅》体裁编纂的一部训诂学(“训诂”就是解释、注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汇编,相当于《尔雅》的续篇,篇目也分为19类,各篇的名称、顺序,说解的方式,以致全书的体例,都和《尔雅》相同,甚至有些条目的顺序也与《尔雅》相同。例如:“释诂”的前6条是“始也”、“君也”、“大也”、“有也”、“至也”、“往也”,与《尔雅》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广雅》取材的范围要比《尔雅》广泛。书取名为《广雅》,就是增广《尔雅》的意思。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