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工匠文言文故事
1 中国古代著名工匠的伟大故事有哪些
鲁班 (中国建筑鼻祖木匠鼻祖)
鲁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欧冶子,铸剑师
欧冶子(约公元前514年前后),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越国人,中国古代铸剑鼻祖,龙泉宝剑创始人。一说为古代瓯江流域生活着的闽族匠人。福州古称冶城,市北的冶山和欧冶池,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另福建北部的湛卢山、浙江龙泉七星井,均有欧冶子铸剑遗迹。
欧冶子诞生时,正值东周列国纷争,先是吴国攻破楚国,后吴越先后吞并长江以南45国。少年时代,他从母舅那里学会冶金技术,开始冶铸青铜剑和铁锄、铁斧等生产工具。他肯动脑筋,具有非凡的智慧;他身体强健,能刻苦耐劳。他发现铜和铁性能的不同之处,冶铸出第一把铁剑“龙渊”(后改名龙泉剑),开创中国冷兵器之先河。
丁缓 西汉时代著名工匠、发明家。曾有不少发明创造,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发明了“被中香炉”,类似于今的空调。
魏伯阳 会稽上虞(现浙江省上虞县)人。生活在距今1800年前,东汉时代的炼丹家(炼丹即冶炼),被后人尊称为“万古丹经王”。积多年实践经验写成《周易参同契》,这部不朽著作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冶炼著作。
戴逵 东晋时著名的石刻雕塑家。为人谦和,技法高超,传说洛阳龙门大佛像为其所雕。
裴秀 魏晋时河东闻喜人(今山西省闻喜县),中国优秀的地图学家。曾主持完成了中国最早的历史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和《地形方丈图》。在实践中创立的“制图六体”,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地图学理论。
綦毋怀文 (生卒年不详)是中国南北朝时著名的冶金家。创造了一种新的炼钢方法,后世称之为“灌钢法”或“团钢法”。这是我国冶金史上一项杰出的成就和创造,在世界炼钢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刘焯 信都昌亭(今河北省冀县)人,隋代科学家。刘焯把一生的研究成果都写进了《皇极历》这一部历书中,其中最伟大的成就是提出等间距二次内插公式,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
2 古代能工巧匠的故事50字中国古代历史中能工巧匠的名字是鲁班。
鲁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鲁国人,今山东滕州人。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 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记载,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创造的,如曲尺(也叫矩或鲁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钻子、锯子等工具传说也都是鲁班发明的。这些木工工具的发明使当时工匠们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艺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名师巨匠,把他尊为中国土木工匠的始祖。
3 古代文言文寓言故事讳疾忌医扁鹊(què)是古代一位名医。
有一天,他去见蔡桓侯。他仔细端详了蔡桓侯的气色以后,说:“大王,您得病了。
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赶快治,容易治好。”蔡桓侯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用不着你来治!”扁鹊走后,蔡桓侯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医术高明。”
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
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侯把头一歪:“我根本就没有病!你走吧!”扁鹊走后,蔡桓侯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
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侯连连摇头:“见鬼,我哪来的什么病!”扁鹊走后,蔡桓侯更不高兴了。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侯。
他只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蔡桓侯心里好生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有病不怕,只要治疗及时,一般的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
怕只怕有病说没病,不肯接受治疗。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
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
果然,五天以后,蔡桓侯的病就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到别的国家去了。
没过几天,蔡桓侯就病死了。[提示]有了病,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老老实实地医治。
有了缺点错误,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否则,一误再误,病情会越来越沉重,错误会越来越严重,以至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原文]扁鹊见蔡桓公①,立有间②,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③,不治将恐深。”桓候曰:“寡人无疾④。”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⑤。”
居十日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⑦。”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⑧。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⑨;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⑩;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11);在骨髓,司命之所属(12),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13)。”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14),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15)。——《韩非子》[注释]①扁鹊——战国时著名的医学家。
②有间——一会儿。③疾——古时疾指小病,病指较重的病。
腠(còu)理——原指人体皮肤的纹理。这里指皮肤。
④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⑤好(hào)——喜欢。
⑥居——表示相隔一段时间,过了。⑦益——更加。
⑧还走——掉转身子就走。⑨汤熨(yùn)——用热水敷烫皮肤。
及——达到。⑩针石——用来针灸的针。
古时治病用石针。(11)火齐——火煎的汤药。
(12)司命之所属——到了死神手中。司命,掌握人的生死命运的神。
(13)臣是以无请也——我所以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14)索——寻求。
(15)遂——就。棘刺尖儿上雕猴子燕王到处张贴榜文,征求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
有个卫国人来应征,自称能在荆棘的尖刺上雕刻出活灵活现的猴子。燕王听说他有这样超群的技艺,高兴极了,立刻给他极其丰厚的待遇,供养在身边。
过了几天,燕王想看看这位巧匠雕刻的艺术珍品。那个卫国人说:“国君要是想看的话,必须依我两个条件:一,半年之内不入后宫与后妃欢聚;二,不喝酒,不吃肉。
然后选一个雨睛日出的天气,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中,才能看到我在棘刺尖儿上雕刻的猴子。”燕王一听这些条件,没法照办,只能继续用锦衣玉食把这个卫国人供养在内宫,却始终没有机会欣赏到他刻制的珍品。
宫内有个铁匠听到了这件事,不禁暗暗发笑。他就对燕王说:“我是专门打制刀具的。
谁都知道,再小的刻制品也要用刻刀才能雕削出来,所以,雕刻的东西一定要比刻刀的刀刃大。如果棘刺的尖儿细到容不下最小的刀刃,那就没法在上面雕刻。
请国王检查一下那位工匠的刻刀,就可以知道他说的话是真是假了。”大王一听,如梦方醒,立即把那个卫国人找来,问道:“你在棘刺尖儿上雕刻猴子,用的是什么工具?”卫国人回答:“刻刀。”
燕王说:“请把你的刻刀拿给我看看。”卫国人一听就慌了神,借口说到住处去取刻刀,溜出宫门逃跑了。
[提示]牛皮、谎言,编得再巧妙,也经不住认真的考察、仔细的分析。根据这则寓言故事,人们常常把谎言称为“棘刺之说”。
需要说明的是,应该把故事中卫国人吹的牛皮跟今天的微雕艺术区别开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工艺的进步,人们可以凭借极细的刻刀和放大镜、显微镜在头发丝上雕刻。
但在一、二千年前,人们的技艺还达不到这样高的水平。故事中那位铁匠的分析判断是根据当时的水平作出来的。
[原文]燕王征巧术人①,卫人曰:“能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②,养之以五乘之奉③。
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④,必半岁不入官⑤,不饮酒食肉,雨雾日出⑥,视之晏阴之间⑦,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
4 三个工匠的故事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时,是不是负有使命感,其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以下这三个工匠的故事就可以很简单地说明这个道理。有三个工匠在一起盖房子。
行人路过,分别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工匠一脸茫然地说:“没看到我在忙吗?工头安排我来砌砖呢。
“第二个工匠很兴奋地说:“我在盖一栋很大的房子,等这房子盖好了,就可以住很多很多人。“第三个工匠非常自豪地说:“我要让这座城市变得更美丽。
我要争取将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称赞我们的城市是最漂亮的。这是我这辈子一定要做的事情!“十年以后。
第一个工匠还是一名普通的工匠,在埋头砌砖。
第二个工匠成为了工程师,在工地上指挥大家建房子。第三个工匠当上了这座城市的设计师,在他的规划下,这座城市正变得越来越漂亮。
这个故事中,第一个工匠每天都很忙碌,他把每天的忙碌当成一种习以为常的事情,只是听别人的安排,做完就算了,从来没有想过树立自己的使命,也不会发现工作背后的意义,于是工作起来没有动力,得过且过。时间一天天、一年年地过去了,他始终是一名普通的工匠。
第三个工匠虽然也是在盖房子,可是在他的心目中,拥有一个为城市增添美丽的使命。你可以想象一下,因为有使命,这个工匠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为此不断地付出和努力。
这样年复一年,他在实践使命的过程中,为自己赢得了精彩的人生。
5 我想找10篇古代文言文故事这有个文言文网站,你自己看看吧!
/puton/index
例: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人材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6 求中国古代文言文故事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出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解题过程]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7 古代发明家的小故事在东周中期以前,土木工匠们一直从事着原始的、繁重的劳动。
直到有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利用他的智慧创造出许多灵巧的工具,他们才从那些枯燥乏味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他就是鲁班。鲁班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土木建筑工匠之一,也是一个相传有许多创造的杰出发明家。
二千多年以来,一直被土木工匠尊奉为“祖师”,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纪念。鲁班其人鲁班,姓公输,名般,鲁国人,由于“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因此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后。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历史时期。
当时,城邑建筑和水利工种都有了相当的规模,铁器已经逐步推广到各个社会生产领域,大大推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日趋没落,奴隶起义和暴动此起彼伏。奴隶主控制的官府手工业被冲破了,很多手工业奴隶获得了解放,于是独立的个体手工业者出现了。
据说鲁班就是这个时期得到解放的奴隶工匠,并且因此有了游走各地、到处做工的自由。锯的发明大家可能还熟记着小学课本中的那篇关于鲁班发明锯的文章吧。
传说,有一年鲁班接受了一项很大的任务——建筑一座大宫殿。这需要很多木料,但是工程限期很紧。
鲁班的徒弟们每天都上山砍伐木材,但是当时还没有锯子,只有用斧子砍,效率实在是太低了,而且徒弟们每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还是远远不够,耽误了工程的进度。那个年代,完成不了奴隶主的任务是要受重罚的,鲁班心里非常着急,就亲自上山察看。
上山的时候,他偶尔拉了一把长在山上的一种野草,一下子手就被划破了。鲁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他把草折下来细心观察,发现草的两边都长有许多小细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
既然小草的齿可以划破我的手,那带有很多小齿的铁条应该可以锯断大树吧。于是,在他的想法加上金属工匠的帮助下,鲁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锯——一把带有许多小齿的铁条。
他用这个简陋的锯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从这个故事都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启发:实践出真知,钻研出智慧。
每个人的成功都是有着内部和外部的影响的。鲁班工艺的不断进步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帮忙。
鲁班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班母”与“班妻”你知道吗:弹墨线用的小钩又被称为“班母”,刨木料时顶住木头的卡口又叫做“班妻”,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鲁班的母亲和妻子也都从事生产劳动,并对鲁班有很大的帮助。
据说“班母”的由来是这样的:鲁班做木工活,用墨斗放线的时候,原来是由他母亲拉住墨线头的。后来经过多次实验,母子俩在墨线头上拴了一个小钩,放线的时候,用小钩钩住木料的一端,就可以代替用手拉线,一个人操作就行了。
从此,弹墨线不用再请母亲帮忙了。后世木工便把这个小钩取名为“班母”,以纪念这个创造。
“班妻”的由来传说是因为鲁班刨木料起初是由他的妻子扶着木料,后来才改用卡口的缘故。讲述一个小插曲,根据《玉屑》上的记述:鲁班成年累月在外给人盖房,雨淋日晒,十分辛苦。
他的妻子云氏就动脑筋做了一把伞,让鲁班出门做工的时候带上,可以遮日避雨。直到今天,伞仍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
可见,鲁班家庭还是对鲁班有很大的影响的。鲁班的其他发明鲁班一生的发明创造很多。
在《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都有所记载。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发明的。
象木工使用的曲尺(也叫矩),是鲁班创造的,所以又名鲁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钻子,以及凿子、铲子等工具,传说也都是鲁班发明的。
据《世本》上记载,石磨也是鲁班发明的。磨,最初叫石岂(wei),汉代才叫做磨,是把米、麦、豆等加工成面的机械。
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来,去掉谷物壳皮、破碎豆麦就成为人们日常的烦琐劳作。早期采用的方法是用石头把谷物压碎或者碾碎,后来人们又把谷物放在石臼里面用杵来春捣。
这虽然是古代粮食加工工具的一大进步,但是仍然比较费时费力。接着,人们又发现与捣碎相比,研碎效果又好又省力。
传说鲁班在劳动人民智慧的启示下,用两块比较坚硬的圆石,各凿成密布的浅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转动,就把米面磨成粉了。这就是两千多年以来我国各地广泛使用的磨。
磨的发明把杵臼的上下运动改变做旋转运动,使杵臼的间歇工作变成连续工作,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鲁班究竟怎样发明磨的真实情况已经无从查考,但是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距今六千到六千五百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有石辗棒和石制研磨盘。
龙山文化时期(距今四千年左右)已经有了杵臼。因此,到鲁班的时代发明磨,是有可能的。
鲁班不只是土木工匠的“祖师”,还是一个很高明的机械发明家。他制造的锁,外面不露痕迹,机。
令人惊叹的艺术品,世界上最昂贵的大马士革刀。
这件作品,是由Shaun和他的团队共同完成的,一年只能完成12件。栩栩如生的镂空雕刻手法,加上非常珍贵又昂贵的珍珠母贝刀柄,再镶嵌以黄金花朵,整体时尚、华丽,在阳光照射下会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这是一把经过烤蓝处理的马赛克大马士革刀,艳丽的色彩十分醒目。马赛克大马士革钢属于拼凑焊接花纹钢,花纹可以根据自己设计的图案DIY,因此花纹千变万化,可以设计成各种图案。
这是女刀匠Dellana的作品,刀柄上的黄金就像一幅美妙的泼墨画,展现出不同于其他大马士革刀的美感。这件作品价值24万,是保加利亚 Alex Gev 的作品,刀柄上雕刻有手持武士刀的武士,在刀柄尾部以及刀身上还雕刻有中国龙的造型。
这是艺术刀匠 Ken Steigerwalt 大师的作品。它的刀柄是由鹿角所做,鹿角是高端的刀柄材质,通常以水鹿角居多,经火烤之后会呈现轻微的烤色,艺术感十足。
这件作品一眼就能跟其他作品区分开来,浓浓的中式风格,出自匠人工坊张勇师傅之手。茶刀刀柄为紫光檀雕刻三面大忿怒金刚造型,其下为猛犸象牙雕六字真言,中间隔片为备受古代帝王青睐的青金石,其色如天,神圣光洁,与檀黑、牙白、铜黄组成了和谐的色彩搭配。
大马士革钢刀身,象征了无坚不摧的金刚特质,威立在莲花底座之上,让一把小刀具有了佛塔的庄严。这件作品的刀身和刀柄都十分别致,彩色大马士革钢和瑞典RWL34粉末钢的拼接撞色,形成了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这把价值7万元的大马士革刀,除了完美对称的大马士革花纹之外,最有看头的地方就是晶莹剔透的琥珀化石刀柄,以及护手部分栩栩如生的虎头雕刻图案。这把大马士革剑在亚特兰大举行的2016年刀展上,获得了最佳美术刀奖。刀身为马赛克大马士革,手柄是毕加索大理石。
国外刀匠锻造大马士革花纹钢刀
大多数刀友,都对刀剑的花纹和锻焊工艺有一种发自心底的热情。国外就有一位刀友,对刀剑上精美的图案非常感兴趣,于是他找到了刀匠——欧文• 布什,亲自学习这种工艺。
欧文使用的工艺就是现代大马士革钢。其实原理刀友们都有所耳闻:这种坚固而柔韧的材料是由不同的钢材交叠,经过锻焊焊接在一起,然后反复锤打和折叠,形成一个薄而多层的坯料,其中折叠扭绞的方式,或是最后的打磨方式都会对花纹样式产生影响。
欧文先用黑白色的橡皮泥给刀友演示了一下。一个完成的坯料包含无限的潜在变化,可见大马士革工艺是一门精细的手艺。
之后这位刀友亲自上手。他用了两种碳钢的小板:一种含镁,是较暗的层;另一种含镍,是较亮的层。把这些钢板交替叠加在一起,用MIG焊轻轻地固定在一起,然后放在一个比较长的钢手柄上。
在熔化过程中要撒上硼砂作助熔剂,引导到适宜的温度。欧文解释说,锻造必须达到一个点,当温度远超1000摄氏度,钢材和火光都达到同样的颜色,钢材就可以锻造了。而且锻炉里的氧气要尽可能少,这样火焰就会从开口处向外蔓延以寻求更多的氧气,这被一些工匠诗意地称为“龙息”(dragon’s breath)。
一旦钢材达到了这个临界点,就会被取出来,这位刀友使用了一把威力巨大的锤子,在铁砧上用力敲打,排出熔化的硼砂。这个可以用来锻造的、神奇的熔化时刻很短,只有几秒钟,之后就要再次将钢层焊接在一起,继续加热、折叠和重新锻造,钢坯的层数也以2的指数倍增加。刀友还将钢坯敲打成长条,然后扭绞成一种星形图案。他不禁感慨,难怪大马士革钢的花纹如此反复美丽。
钢坯慢慢冷却之后,就是最后花纹展露真面目的时候了:用三氯化铁蚀刻片子,可以看到钢铁交替所创造的花纹图案。
联想到锻造大马士革钢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这些很有美感的工艺,更像是一种暴力美学,目的是为了制造一柄完美的刀、一个武器。不过现代大马士革钢刀,已经不会被作为武器使用,而是作为一件艺术作品而受到珍视。它需要有纪律、耐心和洞察力的匠人,来创造这样的奇迹。
虽然我们售出过很多月山家族的作品
(初代贞一雕同作、二代贞一小乌丸、月山贞胜、月山贞利、古月山)
但是一直无缘拜会这位日本顶级刀匠, 此番特意拜访了月山先生。
接下来让我们为大家详尽介绍月山贞利及月山一门的历史。
月山家族在日本刀剑界久负盛名,其独家绝技“绫杉肌”更是独步天下。
我们所说的月山,在日本俗称“大阪月山”,在这之前被称之为古月山。
月山锻炼场一览
月山贞利写唐大刀
古月山及代表作绫杉肌
古月山多为无铭,现存在世的也多为截上。虽然古月山就已经有了“绫杉肌”,但是与之后大阪月山创始人月山贞吉所作,不可同日而语。
从日本江户时期,月山贞吉(弥八郎)迁移至大阪,成为大阪月山派的开基祖师,之后月山贞一(初代代贞一)、 月山贞胜、月山贞一(二代贞一)、月山贞利(月山清),月山贞伸(月山一郎)祖孙六代持续雄霸日本锻刀界。
月山派绫杉肌特有风格是由地至刃的方向呈现连续波浪纹理,两波浪纹间隔著旋涡状的肌 理,这是月山派锻刀的特徵。从锻刀来说,这种肌理的难度很大,但是性能绝佳,这也是月山一门能够一直延续的原因吧。
月山一门族谱
大阪月山的创始人月山贞吉出生於1800年,为新新刀始祖水心子正秀之徒。
1825年水心子正秀父子两代相继辞世后,贞吉无所依靠,周游日本列国,1830年定居大阪。由于亲生儿子早年夭折,于是收月山弥五郎为养子,贞吉于1870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其养子月山弥五郎就是之后大阪月山的灵魂人物月山贞一!
明治维新时期,政府颁发废刀令,废除武士制度,禁止武士佩刀,许多刀工只得转业。然而明治天皇虽然深受西洋文化的影响,但仍重视保存传统美术工艺,于1890年创立帝室技艺员的制度,贞一荣获礼聘继续锻刀生涯,使月山派免于中断的危机。 贞一作刀风格除擅长祖传绫杉锻外更钻研龙浮雕,雕工生动有力,使刀身更具美术效果,世称月山雕。 1916年奉陆军总部命令打造大正天皇登基佩刀,在此之前也为明治天皇于1906年打造御用佩刀。 初代贞一此刻将月山派的锻刀地位推到历史的最高。
月山贞胜是贞一长子,1869年生於大阪,原名英太郎,幼年即跟随父亲贞一见习锻刀技术,一生的成就并不稍逊其父,最大成就是培养出两位人间国宝,一位是其三子二代月山贞一和高桥贞次。并为裕仁天皇打造礼仪用佩刀,1921年开始除打造天皇大元帅佩刀外并打造天皇授予高阶陆、海军将官佩刀。贞胜除月山派锻工也精于备前与相州,作品大多刀身细窄小切先,刀姿优雅见长。
二代月山贞一1907年生於大阪,原名升。自幼即在祖父及父亲的锻刀场旁玩耍,耳濡目染,作品风格几乎吸收了祖父与父亲所有精华。是当之不让的人间国宝和重要无形文化财保持者。
月山贞利是二代月山贞一的三子,1946年生于大阪,本名月山清。23岁大阪工业大学毕业后跟随父亲磨练锻刀技术,大阪月山第五代衣钵传人,全日本刀匠协会名誉会长、每日新闻赏、文化厅长官赏、高松宫赏、寒山赏、昭和57年(1982年)获得无监查刀匠认定,之后就成为实至名归的全日本刀匠协会会长、新作名刀展览审查员、奈良县无形文化财保持者。现在为全日本刀匠协会顾问。
月山贞利之子 月山贞伸(月山一郎),其作品好不逊色月山贞利。已经获得了文化厅美术刀剑制作认可及新作名刀展新人赏。月山一门看来会继续雄霸日本刀匠界。
下图就是月山一郎的作品,在同年纪的刀匠中,可谓之后生可畏。
在结束访谈后,我们邀请月山先生来中国与广大爱刀家、收藏家一聚。
月山先生告知会在九月完成月山一门作品展会后安排时间亲自来中国。
届时,大家可以零距离与这位备受推崇的日本顶级刀匠接触!
御之屋 金琦桓社长 与 月山贞利
在结束访谈后,我们邀请月山先生来中国与广大爱刀家、收藏家一聚 。
届时,大家可以零距离与这位备受推崇的日本顶级刀匠接触!
中国古代刀剑的锻造方法
刀身要绵密均匀方为上乘,这也是现代匀质钢材的稳定性与综合性能远远超过古代宝刀的原因。由于中国古代无高炉冶炼技术,并且是使用木炭作为燃料,所以炉温较低,沙铁不能达到完全熔解温度,所以炼出的铁是海绵状的“草铁”。
“草铁”由于含杂质多,组织松散,只有经过加热锻打才能去除杂质,使组织紧密,含碳均匀。日本刀的钢材则被称作玉钢,也是以传统低温方法冶炼。首先,刀匠会将烧红的钢材折叠锻打,如果用两片烧红的钢材折叠锻打10次,就会得到1024层的钢材。
通过折叠锻打,还可以将钢材中的杂质与过多碳排除,增加钢材的弹性与韧性。锻打的次数越多,刀胚的含碳量就会更加均匀,铁晶体也会更加细致,最终锻造出来的刀胚会达到几千层,使刀剑拥有强大的韧性。在锻打中为了使钢材有更好的可塑性,所以要尽量提高温度。
为了提高温度,就会选择在炉中最上层的氧化焰中加热。但氧化焰中有过量的氧,在焰芯外面形成了一个氧化性的富氧区,在反复加热锻打中,刀胚会产生大量的氧化皮并严重脱碳,因此在锻造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在下层的碳化焰(还原焰)中渗碳,让刀胚吸收碳素,提高含碳量。
但这样做并不能完全补充在加热锻打中所失去的碳素,所以为了保持钢材的含碳量,加热次数受到严格地限制,而且钢材的可塑性会在快速冷却时有很大的改变。所以经验丰富的刀匠要准确的调整好每锤的力量的变化,才能在有限的加热次数中将钢材做成刀胚,这样的刀剑钢在古代称为“百炼钢”。
“百炼钢”刀剑经过上等研磨后会出现各种形态美丽的锻肌可,古代文献对此有过详细的记载,如《典论》记载:丕为太子时,曾命国工精炼宝剑三枚,宝刀三枚,匕首两枚,露陌刀一枚,皆因姿定名。宝剑“流采”是因锻肌形如虹霞,“灵宝”锻肌形如龟甲,“含章”锻肌似丹露,“龙鳞”锻肌则形如片片龙鳞。
张协在“文身刀铭”、“七命”中也记载了刀剑美丽的锻打纹理,文中提到:“宝刀既成,穷理尽妙,繁文波回,流光电照”。“神器化成,阳文阴缦;流绮星连,浮采泛发”这些古籍中记载的带有美妙花纹的刀剑正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百炼钢”剑。“百炼钢”因其含碳均匀,组织细密,一直被用来制作宝刀,宝剑。
所以匀质绵密的刀身是好刀的基础,古代刀匠无不孜孜以恒地追求着,汉至唐宋由于锻造技术不发达的缘故,刀身难以达到极至绵密的要求。这时候的钢质较为松散,所以力求均匀就成了刀匠们的主要目标,这也是我们现在鉴赏此类刀剑的观察点,较松散的钢质需布局均匀方为良刃。
宋以后随着与外部世界的不断交流和锻造技术的不断完善,较为绵密的锻造产品开始出现,特别是明中后期以后刀身的绵密程度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程度,我国出现了十分匀质绵密的所谓“牛毛纹”,同时代日本出现了同样匀质绵密的“小糠肌”,这时的刀剑钢已经开始渐渐地接近现代的匀质钢材了。
进入清代以后,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方国家的成品钢材质量开始明显超越了东方的钢材,但由于运输不便,那时候用外来钢制造的刀剑就显得十分宝贵,在我国与日本都曾经是少数达官显贵们炫耀的资本。这些外来钢在日本被称为“南蛮铁”,只有少数大名才能拥有,所以也只有他们的御用刀匠才有权用“南蛮铁”来锻造刀。
本文2023-08-20 13:34:4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9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