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伤寒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四时伤寒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四时伤寒的方剂 2 治疗四时伤寒的穴位 3 治疗四时伤寒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四时伤寒 1 拼音

sì shí shāng hán

2 英文参考

seasonal cold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四时伤寒为病名[1]。即感冒风寒[1]。《东医宝鉴·杂病篇》:“凡感冒风寒,通谓之四时伤寒。”可选用冲和散、正气散、参苏饮和沃雪汤等方[1]。

参见风寒感冒:风寒感冒为病名[2]。指感受风寒所致的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喘急、头痛、身痛等表证[2]。《万病回春·伤寒》:“四时感冒风寒者,宜表解也。”方用荆防败毒散、十神汤等[2]。头痛身痛甚者,可用神术散、川芎茶调散[2]。咳嗽重者,可用金沸草散[2]。

4

中医古籍还是非常多的,不过很多中医古籍都在国外馆中,比如日本的早稻田图书馆馆藏了很多中医古籍,很多珍稀罕见的中医古籍 也都在里面

另外曾经在 医书网 下载到一些的中医古籍类书籍资料,也都是整理国外一些馆藏的中医古籍资料,都是纯古籍扫描版的中医书籍,非常罕见的,你可以看

内景备览(上下卷)

内科秘录(9卷)

内经知要(上下卷)

切要方义(1-5卷)

千金方药注(1-4卷)

千金方衍义(1-36卷)

千金方(1-32卷)

景岳全书(40卷)

本草经百种录(上中下卷)

歌伤寒杂病论俗辨(上中下卷)

经穴汇解(1-8卷)

经穴纂要(1-5卷)

经络歌括(2卷)

经络腧x学 68讲

经验丹方(四卷)

蔓难录(1-5卷)

蕉窗方意解(一二卷)

蕉窗杂话(2卷)

补正辑光伤寒论(上下卷)

金匮二刘合注(上下卷)

金匮玉函经(1-20卷)

金匮玉函要略论注(6卷)

金匮要略 54讲

金匮要略国字解(1-6卷)

金匮要略心典(3卷)

金匮要略述义(1-4卷)

金匮论注(1-8卷)

金镜内台方义(3卷)

难经小解(1-6卷)

难经抄(一二三卷)

难经本义抄(1-6卷)

难经本义(上下卷)

难经疏证(上下卷)

难经经释(一二卷)

难经铁鉴(5卷)

雷公炮制(1-8卷)

风寒热病方纬篇(1-7卷)

麻疹三书(一二卷)

黄帝内经相关书籍整理(124册)

黄帝内经素问(1-9卷)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

伤寒蕴要二卷明彭用光著明嘉靖四十年江西官刊本黑白版

元版子部伤寒论注解存7卷(卷1-3缺)汉张机撰金成无己注解元刊1册

元版子部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5卷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2卷宋许叔微述元刊4册

元版子部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8卷金刘守真撰马宗素重编元刊8册

元版子部新刊惠民御药院方20卷元御药院编元刊10册

元版子部新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10卷首目1卷元孙允贤编元刊11册

宋版史部图经严州重修图经存3卷卷1-3宋董弅撰陈公亮刘文富校宋刊明修4册

宋版史部新雕名公纪述老苏先生事实1卷撰者未详南宋刊1册

宋版子部伤寒总病论6卷附音训1卷修治药法1卷宋庞安时撰南宋刊抄补4册

宋版子部史载之方2卷宋史堪撰南宋刊2册

宋版子部外台秘要方40卷首目1卷唐王焘撰南宋刊42册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12卷金张从正撰金刊9帖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零本金张从正撰南宋刊1帖

宋版子部新雕孙真人千金方30卷唐孙思邈撰南宋刊配元明刊本24册

宋版子部普济本事方存6卷(卷1-6)宋许叔微撰南宋刊6册

宋版子部重校证活人书18卷宋朱肱撰南宋刊带图本10册

宋版子部鸡峰普济方存25卷首目1卷宋孙兆撰贾兼重校南宋刊24册

宋版集部新刊校定集注杜诗存6卷唐杜甫撰宋郭知达编宋宝庆元年广东漕司刊3册

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宋许叔微撰清钱氏萃古斋抄本

发热恶寒为症状名。即发热怕冷。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系感冒、伤寒、温病等多种外感热病的常见症状。一般先见恶寒,继而发热,发热后恶寒即减轻。亦有已发热而仍恶寒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为太阳表证的主要征象,治以解表为主。亦为劳倦内伤的常见症状之一。《张氏医通·诸伤门》:“劳倦所伤,寒温不适,身热头痛,自汗恶寒,脉微而弱,黄芪建中汤。”参见发热:发热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指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或自有身热不适的感觉。发热原因,一般可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外感发热,常因感受六*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外感发热多属于实,可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症;内伤多虚,可见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由于发热的类型不同,又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因发热时间不同,有平旦热、昼热、日晡发热、夜热等;因发热部位不同,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又有痰积发热、食积发热、饮酒发热、瘀血发热、病后遗热等。

详见百科词条:发热恶寒 [ 最后修订于2016/1/27 16:18:07 共56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伤寒病就是现在的伤风感冒一样,是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致死率高,发病急猛,最先由家畜传染到人,患者高烧气喘,身上浮现血块淤肿,不过两三日就死去。

东汉末期三十年,有历史记载的瘟疫就有十二次,平均每两三年就爆发一次,其中以最后一次,被称作“伤寒病”的瘟疫最为严重。

根据《晋书》和《三国志》记载,伤寒在建安九年到二十四年(公元204-219年)这十几年间肆虐中原,长江以北的中原大地是重灾区,根据后世史学家统计,约有2000万人在这次瘟疫中死去。

伤寒的传播面广,不少地区往往都是一村人全部染病死去。曹植在《说疫气》中写道“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说的就是如此景象。长沙太守张仲景,也是瘟疫的受害者之一,他的家族原有两百多人,在十年内被伤寒夺取了近一半的生命。有感于瘟疫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张仲景辞官隐居,潜心研究古籍,寻找治疗伤寒的药方,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写成《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被后人分为针对伤寒的《伤寒论》和论述内科杂病的《金匮要略》。《伤寒论》记载了医治伤寒的119条药方,其中如葛根黄连汤、小柴胡汤等至今仍用于治疗风寒感冒。

后人称赞《伤寒论》“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张仲景更被尊为“医圣”。

由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伤寒病在魏晋之后已不再是致死的疾病。当时没有大夫能治疗伤寒病。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