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初学者。应该诵什么经?早晚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佛教初学者。应该诵什么经?早晚,第1张

佛陀是大医王,经文是佛陀开的药方,读药方可以使人痊愈?

用诵经的时间,来修习真正的佛法才好。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佛陀并不是千变万化、有求必应的神,也不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救世主。佛陀是一位智慧和德行圆满的觉悟者,是一位教导断除烦恼方法的导师。

佛法是佛陀所教导的法,是断除烦恼、灭尽诸苦的方法。后世将这些教导记录成文,即成了佛经。犹如一个病人拿到了药方,唯有去抓药、吃药才能治病;只知道捧着药方读诵却不吃药,疾病一辈子也甭想痊愈。同样的,将经典奉为能免祸降福的灵丹妙药、了生脱死的真言神咒,却不肯依教奉行、依经实践,烦恼永远也不可能被断除!

想要改变命运,可以按照行善、三皈依、五戒、禅修的道路去努力。

摘自佛医堂

  “释迦牟尼佛的教导,有两个法门最重要,一个是安那般那出入息;一个是不净观白骨观。”

“释迦牟尼教你修持走呼吸的路线,安那般那就是一呼一吸。”

“佛叫我们先修出入息,再修到明心见性、成佛,证阿罗汉果,连带身体也变化了,叫做即身成就。这是个秘密。”

——南怀瑾

“安那般那”呼吸法门

安那般那是一种呼吸相关的修行法门,这是释迦牟尼佛教他的儿子罗睺罗修学的法门,非常特殊。梵语安那般那,安那是出息,般那是入息,安那般那就是一呼一吸。 安那般那在中国天台宗发展成为“六妙法门”,也叫“数息”。“出息不随万缘,入息不居阴界”,这是呼吸的特殊性。

安那般那呼吸法门是修行中最重要的法门之一,本文整理该法门的修持方法如下。

《实修大安般守意经》摘要

一、安般

安般这是古代的梵语译音,全称是安那般那 (梵语a^na^pa^na,音:阿诺波诺),指出入息,安那是出息,般那是入息。安那般那——利用呼吸修行的方法,这是释迦牟尼亲口传授的,一种很实际的修持方法。佛学昌明了以后,这些修证功夫反而不受重视,大家犯了一个错误——好高鹜远,都想走高路子,都想马上开悟成佛。

二、息

安那般那这个法门叫作数息观。什么叫息?就是我们的生命自然呼吸静止了,不呼不吸中间停留的那个阶段。心念完全放下,呼吸宁静、停止,清净休息,不是用意压下去的,这个叫息。

我们人体生命生理作用的一个重大因素,叫风大,是四大之一。在宇宙里就是气流,就是风。风,没有声音,也没有颜色,不是物质,但也不是精神。风动了以后,听不见声音,风声是风跟物质磨擦发的声音,不是风的声音。风碰到金属,碰到水,发的声音不同。所以不要认为风有声音,风是无声、无色、无形、无相的东西。风静止了,像我们现在房间里没有外面风进来,很静,闷闷的。息,就接近于风宁静的境界。但这个静是假的静止,手一动,那息的境界就变成气流了,再大一点就变成风了。

修安那般那是叫你先认识息的道理。呼吸往来不喘,鼻子呼吸声音也宁静了,感觉到自己身体内部内、外都在动,这个叫息。修安那般那出入息,是修这个息,不是修鼻子往来这个,这很重要。

三、意

这部《大安般守意经》重点在守意,安那般那是工具。意是什么东西?意在身体什么地方?

意在第六意识表现为意念、思想,而意根在七识。意的作用机关在头脑。但是要注意,我们坐在这里,能听到外面汽车的声音以及身体外面的环境。实际上意并不在身体以外,并不在身体以内,也并不在中间,全体是意!在我们现有父母生的身体,感到意在脑子里动,思想在这里动,这个思想动是意的分别作用。让分别思想不动,思想来了,就把它抛开,都不动,也没有睡眠,清清爽爽,不要管这个脑,也不要管这个身体,可以体会这个意和内外是全体、整个的。

四、守意

真正的守意就是大乘佛法的观心。每个思想来了,心里一起什么思想、感觉、知觉,这个就是心意识在动,这个“动”是妄想,要把它扫清,谁去扫它呢?你知道自己在思想的那个,那个是真意,第六意识清清明白的意。你的思想是意识上面的浮沤,等于水上面的一层油,所以不要给自己这个思想动力骗了。把油面都清了,那个清清明明的就是刚才我所指的,四面八方都知道,这才是本意。

你那个意知道自己在思想,这个是清净的。理论上就叫知,叫知性,明心见性的那个性。这个知、这个意,不一定是脑子里的作用,它无所不在。所以安般守意先不讲安般,教你随时随地,不仅是打坐,平常走路,做人做事,随时保持这个清净。守意就守这个境界,定也定在这个境界。守着了这个清净,一切杂念都没有了,这就是止,就是定。那么定久了,初禅、二禅、三禅……。真入定了,不一定盘腿,站着也可以,坐着也可以,有时一定三天都不动,杂念来了就扫,甚至扫到以后不用扫也没有杂念了,也没妄想了,这正是守意。

其实加上一个守字,是为了文字表达,说不守意比较更好,你死死抓着一个守就错了。守意是叫你不要忘记了这个清净,并不是要另外加一个守,再加个守就是头上加头了。

五、随息

认识意以后,要讲随息。什么叫随,不是跟着呼吸,现在我们意念清净,脑子清净,这个呼吸往来长短,不要跟着它,进来出去都知道,你知道就叫做随了。随的意思就是意识心念跟气配合为一,一有杂念就赶快扫掉。

上坐就要放松,全身放松下去,只管气,不管肉体。只管放下,眼睛合上,意念就这样不加也不减,自然清净,意就在这里了,自然带到呼吸。不要用心,因为意念已经感觉到,这个就是意。

这个心是清净的。不求什么,不增不减,知性跟自然的呼吸往来配合,不要用力。慢慢由风变成气,由气变成息,到息的境界,好象念头也空了,脑子也不想了,气息好象停止了,这个就是息的境界。当然初学时这种境界很少,有时候一刹那之间就过去了。但是没有关系,慢慢练习止在这里,止在这里以后还有呼吸,最后呼吸很微弱,甚至微弱到没有。到没有以后,你身体内部还是感觉到在动,那个叫内息。那个东西定久了以后,道家讲奇经八脉、任督二脉,密宗讲三脉七轮,在止息境界慢慢都打通。但不要管它,你只管止息境界。

附:数息

你把握着呼吸,脑子一定清醒。如果昏沉,那就赶快注意在鼻子的呼吸,先不要用刚才的守意,先数息,数出入息,等出入息把握止息了,脑子清净了,念头也就清净了。禅宗常常作比方,说我们的心像猴子,又像一条牛,这头野牛乱跑,要用什么把它栓住呢?就拿呼吸作绳子把它栓回来,慢慢把这头牛调教培训,慢慢归服顺了,这牛不乱跑、跪在这里了。

《南禅七日》中的相关摘要

南怀瑾

告诉你用安那般若的法门,要想快证涅槃,最好利用出息,就是他讲的呼出去,这个阶段,最重要,那么达摩禅经并没有讲,一般人修气功的,都认为把气装进来才能发生功能,那是凡夫境界。要想快证涅槃得道,这是达摩禅经的秘密话,他今天把自身的秘密,这是密宗,在西藏就是大密宗,他没有保留,他很慈悲,就贡献给大家。不过他的话对,你们多去实验。

现在是风平浪静,白天风很大很冷,假使你现在注意出息,不要注意入息。把它一放出去了以后,你心念一停,停那一下,不呼不吸,那一刹那之间,你试试看。

大家搞错了,数息,这个一呼一吸,这个停住之间,你开始勉强点,忍一下也可以。你停住一点,这样一来回停住这一下,把它记住,记住不是呼吸啰,那是思想,这是一次了,这叫数。然后再出入,停住,慢慢要停的阶段,这一段不呼不吸越来越长,第二次数,二。所以叫做数息,是数这个。那么一般跟你讲数出息,或者出去的时候记数,或者是入进来的时候记数,你只要记个两、三次,五、六次,只要心念专一了,你就跟到气息停住不要转了,那就是“随息”,很快。

修智慧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再加行,很快就上路,所以,息者止息。息也就是休息,休息就是念定住了,你看,有好几位,懂了一点点,慢慢如此修去做,就行了。先有点勉强,慢慢就自然,你懂了这个,明天就告诉你修息,而且要想得戒定慧,要想得神通开智慧,非常的快

不过在休息以后,修这个安那般那的法门,成就是非常快的,转变身心气质也非常快,再配合止观,配合般若,配合显教、密宗各种修法是非常快的。

所以你上座以前先用这个调好气,然后做安那般那,注意“止息”,这个“息”字这一段,一进一出之间多定住一下,效果就很快了,成就也很快。

安那般那。假使你把这个修好了,出入息修好了,八触的反应的作用马上出现了,八触的作用就出现了。身体的变体就很大了,可是你不要给身体拉去,走了,身体上感受都不是,所以叫做数、随,随则作两种解释,一是跟到出入息,知道在进出,出入之间,第二随,就是任运让他去,一呼一吸,可是头脑清清楚楚的。这个呼吸头脑清楚了以后,道家所讲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一步就可以做到了。就是一条路线就可以到达,安那般那有如此的神妙,佛法任何的修持,没有这个法门的神妙。

所以息的作用,就是一呼一吸,不动了,这是息的作用。它也是无声、无臭,空的。所以风是风,气是气,叫我们修行用的是出入“息”,并没有叫你出入风哦,更没有叫你修呼吸哦,所以大家自己不要误解了,修了半天,在鼻了那里哼啊哈的,数进来一二三,数了几千下。

我们修数息的法门,你搞不清楚,你就数一千、一万息,有什么用?息者,止息。所以,止息,所以佛告诉你,息长知长,息短知短,息暖知暖,而且要想注意证道,要想成就得快,注意出息那个时候,住叫做息住。住家那个住哦,不要在入息的时候注意“住”,这是问题啊,出息,在这个时候定,那么你……那变化大啦,慢慢,你智慧也开了,身心都起了变化,今天还是先到这里为止,这个原理明天再下去。

“出息入息,一刹那,要不要注意延长时间?”如果我们一般对出息入息,不要故意练它,那变成练气功了那是很粗的。我们人婴儿在娘胎里头没有呼吸,婴儿的呼吸不需要,是靠他的脐带通过到我们肚脐这儿,自然吸收往来,换句话,这个境界就是息的境界,等到婴儿一出娘胎,哇,第一声哭的时候,那点东西就咽下去,才开始鼻子呼吸了,要懂这个,所以真正叫息,不用鼻子呼吸那个自然凝定,那个阶段,恢复到那个境界了,那你要问延长不延长,我不知道。

呼吸法门

第三堂

十六特胜  如何修呼吸  最快捷的法门

修行修禅定,想即生证果,先要转变“心法、色法”。刚才我大概讲了所谓小乘修“有”的方法,先把色法、色身转变。色法何以要转变?《楞严经》最后,佛有几句重要的话:“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生因识有”是说我们的生命,是由第八阿赖耶识先来投胎的;“灭从色除”,想了生死,先把色法四大了了。“理则顿悟”,禅宗讲顿悟,道理可以顿悟,工夫是一步一步有次序的,“乘悟并销”,你悟到了,就空了。“事非顿除”,可是生命业报,不是你悟到了空就空得了,还是要修的;“因次第尽”,就是悟后起修,一步一步工夫修来的。我们大家都是佛弟子,千万记住他老人家的话,不要狂妄。记住哦!背来没有?(众念: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对了,修行千万把握,记住!刚才我们讲“六妙门”,你们真下决心,修安那般那,这是一条最快成就的捷径。但是,很难的,你忍不住的。你看我们这里出家的老前辈也好,嫩前辈也好,真的,很多人有聪明有智慧,为什么出家修道,永远不上路?就因为他忍不住。

所以我在书上经常讲,我有十二个字的咒语:“看的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不管是出家在家,人生都犯了我这十二个字的戒律。道理上看得破,但是忍不过。这一忍好难哪!想得到,理论上懂,做不来。不管佛学道理讲得怎么好,都没有用,所以重点在修行。刚才大概讲了六妙门,以后有机缘,我们再详细讨论。

真正修安那般那,重点你们千万注意,“十六特胜”都要背得来,十六个专案叫特胜,特别特别最容易成功的路线。(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这个你们都没有达到,想都不能想,真的到了“知息遍身”,你那个武功不练就到了;除非不出手,一出手都是高手。(五)“除诸身行”。身体空了,身上五阴的行阴空灵了,这个里头秘密很多,到了除诸身行的时候,如果你练武功,可以练到踏雪无痕,走路不在地面,而在地上飘了。(六)“受喜”,得初禅,初禅是离生喜乐。(七)“受乐”,身上内部每个细胞发出快乐的感受,那是无比的舒服,不能形容的。所以得到初禅是“心一境性,离生喜乐”,有和世间脱离之感,无比的喜乐。

(八)“受诸心行”,转回来,又感觉不同了,这个很深了;心里一起心动念,这个身体四大已经整个变了。再下来,这个时候,(九)“心作喜”,由初禅真到了二禅“定生喜乐”。(十)“心作摄”,一切杂念妄想没有了,要用就有,不用完全空;摄是统统把握了。(十一)“心作解脱”,修行到这里,才不冤枉出家,的解脱道了。解脱就是证道,不证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罗汉,也至少证到初果罗汉的“预流向”。到了心作解脱,是修安那般那来的,这是一部分,完全和色法地水火风四大之身有关。

下面完全是心法了。(十二)“观无常”,工夫修到有神通,飞得起来,又有什么了不起呢!观无常,诸法皆非究竟,可是你没有做到不要随便吹。(十三)“观出散”,所以做到了,转观这个心的法门,你可以像密宗那些有成就的活佛一样,将来要走的时候,一弹指之间,整个身体三昧真火起来化成光明,什么都没有留,化一片光走了。所以,我们平常做工夫,你要注意这个,大家都在身体上做工夫,都忘记了“观出散”,要把所有工夫、身体都丢开,放出去,连放的都要丢掉。

(十四)“观离欲”,这个时候,才做到真正的 “离欲尊”;这个离欲,《金刚经》上佛叫须菩提离欲阿罗汉,真的离欲了。然后,证灭尽定。(十五)“观灭尽“,要走就走,我们也可以做到邓隐峰祖师一样吧!(隐峰禅师,邓氏子,相传皆呼为邓隐峰。临化时,先问众曰:诸方迁化,坐去卧去,吾尝见之,还有立化也无?曰:有。师曰:还有倒立者否?曰:未尝见有!师乃倒立而化。亭亭然衣皆顺体。时众议舁就荼毗(火化),屹然不动,远近瞻视,惊叹无已。师有妹为尼,时亦在彼。乃拊而咄曰:老兄畴昔不循法律,死更荧惑于人。于是以手推之,偾然而踣。遂就阇维(火化),收舍利建塔。资料补充,鸟巢)

在这个时候到“灭尽定”,所谓涅槃境界,还不算数。(十六)“观弃舍”,还要丢掉放开,转到大乘去了。修习这十六特胜要注意,不要被六妙门困住,六妙门是初步,不算什么,重点在十六特胜。这样都听懂了吧?都抄了没有?记得哦,能记得我才给你讲,记不得不讲。现在就要背来,全体背来,才给你讲;全体不背来,不给你讲。古道师带领,大声的背(众背十六特胜)。再来一次(众再背)。

刚才讲了六妙门,真修安那般那,我想乙师啊,你们师徒回到武夷,好好修,也许明年来看我就不同了,也许不需要买飞机票,一步就跨过来。嘿嘿!

所以修安那般那,刚才我们讨论过的重点,就是这一“知”,你们都知道嘛!这个知性不在气息,也不在地水火风,也不在空,无所在无所不在。所以,禅宗祖师一句话:“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这一“知”哪里来?来无所从来,去无所从去。《金刚经》上佛也告诉你,“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这个“知”不要你去找的,本来存在。我们大家平常在用它吧!当然在用,这个不要再追问你们了,再问太看不起人了,你们当然知道。我们茶来知道喝茶,饭来知道吃饭,累了知道累,睡觉知道睡觉,舒服不舒服都知道。这一“知”本来在这里,不要你去修的,如果我们变牛变马变狗,也知道变牛变马变狗了。只不过,不知道自性来源在哪里。(汝等决定发菩提心。於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惓。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於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於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南老师讲到这里可参考楞严经此段,资料补充,鸟巢)

如果问这一“知”从何处来,谈大乘般若时再讲,现在不谈了。现在你们做工夫,先不要问这一“知”从哪里来,要先认识“知性”。你们都在修行,打坐闭关,但是为什么都没有进步?理上不清,理都没有搞清楚;一方面没有真下功夫,忍不住。所以古人讲修道,“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要忍得住。我们看到多少青年学佛修道人,都是一点都忍不住的,刚坐一下,外境有一点挑逗,他马上动了,跟到外缘跑了,自己还认为有理由。所以,看到无可奈何啊!等于看到一只小猫一样,它要去死,让它去吧。所以大乘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这个“忍”字难啊!“忍辱”之后再谈精进、禅定、般若。(宏忍师把白板上写的十六特胜擦掉,改写为六度)

哎,这个你写什么!这个他们都知道的,这个多写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他们不知道吗?再写是多事,多浪费。他们不知道就活该,我们那个白板也写得很辛苦。你看,你把十六特胜都擦掉了。(宏忍师说:他们都会背)都会背了?有那么快?(答:都记了)对啊,纸上有,你脑子心里没有,你要进到心里。

第一句是什么?(众答:知息入)对。比如由六妙门开始,你们坐在这里一边听,一边知道自己呼吸进出,能够做到吗?老实讲,做不到,绝对做不到。假定有一位坐在这里,一边听话,一边还写字,自己的呼吸在鼻子和全身,进进出出完全知道,这个人差不多可以谈修行了,这叫“知息入”。

我这样一讲,你们自己测验一下嘛!一边听一边做事,心念跟呼吸配合,在鼻孔这里开始。等于说眼观鼻,鼻观心;这个观不是眼睛去看的观,是心来观。如果是这样修行,很快有进步的。

“知息入,知息出”,你们现在听到呼吸没有?听到没有?听不见,你们哪里听得见!只靠一点感觉嘛!就是说,随时要跟这个感觉的出入息配合为一,这样才叫做修行,修止观。如果打起坐来,再勉强找个呼吸来配合,那算个什么修行,算老几啊!就像我现在跟你讲话,我知道自己呼吸的“进、出”,你要学我一样,脚还在跳手还在动,知息入,知息出,知道气息进进出出,没有一点不知道。但不能用力,勿助勿忘,也不能不注意。

然后第三步知息长短就难了。知道自己的息往来长短,第一步,是在鼻孔里知道哦!你如果工夫进一步,自己浑身的每个毛孔、细胞,都在呼吸,你自然都会知道。所以,你看过武侠小说,武功高的人,有时候被人用石灰蒙上头,蒙了以后,结果死不了,他的肛门在下面呼吸。这不是做不到的,浑身十万八千个毛孔都在呼吸。研究《达摩禅经》就知道,这一段知息长短,讲得很细了。有时候长中之长,有时候短中之短,有时候短中之长,有时候长中之短,为什么祖师们把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那么清楚?虽然他交代清楚,也要你自己用过功才知道,不用功的话,也觉得交代不清楚。

我可以告诉你,有时候是“长中之长”,觉得出息也长,入息也长,在某一种时候感觉到出息很长,出去了,同空的境界配合,没有回来。回来以后,觉得气回来一下很短,已经够了,所以是“长中之短”。有时候是“短中之长”,身体内部,觉得呼吸需要吸进来,自然的作用,吸一下,它继续在吸,一直到脚底心,一直到脚趾头都充满了,这是短中之长。还有“短中之短,长中之长”,每一样都不同,这是跟你讲理论,你要去体会把工夫做到,不是开玩笑的,不是吹牛的。

知息长短,我只讲了几个,这个里头包括很多内容,详细你们去看《达摩禅经》。这是吩咐你们注意,要自己用功去体会,不是讲空洞的理论,千万不要妄语骗人,骗人要下地狱的,那是千生万劫地狱果报啊!

然后“知息遍身”,你到知息长短以后,就“知息遍身”了,全身都在呼吸。你们修持到达这个定境的时候,鼻子的呼吸已经不管了,不再呼吸了,鼻子没有作用,这时才晓得全身每个细胞、每个地方都在呼吸,气都充满,气脉都通了。到这个时候,还没有“除诸身行”。

甚至像丁师和丙师,他们两位前天的报告,就晓得内部五脏六腑,也在呼吸,那个白骨放光,每块白骨都在呼吸。所谓呼吸是生灭法,有来有往,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自然在动。

知息遍身,气充满遍身了,乃至晓得全身都在呼吸,非常非常重要。并不是是发胀,也不是说,像有些练武功、气功的那样发胖。想要发胖的话,那你还不如到街上的脚踏车店,拿个充气筒套在这里,哗啦嗒几下,马上发胀,发胖了!

到了知息遍身,这个时候已经不谈什么数息、随息了。也不要数,也不要随,随时息跟念两个配合为一的,随时知性清楚的,这样才叫做修行。不管修密宗,或什么法门,不到这个禅定,不要谈修行了。

再进一步是什么?(答:除诸身行)“除诸身行”,这个时候身上行阴作用不动,充满了,身体跟虚空等于合一,这个身体内外是通的。比如你们练少林武功,童子功,到这时候,两个睾丸缩上去,自然的缩到肚子里。这个时候缩也好,不缩也好,谈都不要谈。

第六是“受喜”,到这个时候,心里感觉,非常的高兴,至少你知道佛法是不骗人的,是真的。第七“受乐”,全身喜乐,喜乐是禅定境界,所以初禅叫“心一境性,离生喜乐”。慢慢有一点跟现实脱离关系,人世间一切的事,不会烦恼到你,可以入世不烦恼。不过,为什么不翻成“喜受、乐受”,而翻成受喜、受乐呢? “受喜、受乐”是自己发动了,到达这个境界,就接受了。

第八“受诸心行”,刚刚说了“除诸身行”,没有身体的行阴感受了,这里又“受诸心行”,那不是矛盾吗?不矛盾的,这是进一步了。受诸心行,这个肉体的心,看到外形还是父母所生的肉体,实际上,身体内部整个四大气质变化,已经不是普通肉体了,这个身上行阴的感受,也统统不同了。这时生活习惯达到了“精满不思*,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财色名食睡五盖,都会自然去掉,吃不吃都没有关系,有水喝就可以了。“受诸心行”,在这里头,差不多可以证入初禅到二禅去。

然后,“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解脱但还没有证果哦!还没有征得初果、二果罗汉境界哦。那个要配合教理,就要参考《俱舍论》,“贪瞋痴慢”的习气改变了多少,自己都清清楚楚,都会明白。如果到这一步,习气动都没有动,还是同以前一样,那就不是修行。

一直到这里,还是属于色法上的工夫,在地水火风的色阴,和受阴境界里头作工夫。可是你要注意一点,在这个用功过程,今天晚上我们讲得很顺利,听起来很容易,事实上修行有很多的魔(磨)境界,就要参考《楞严经》的五阴解脱。算不定你修行很好,在这个时候忽然有神通了,什么都知道了,忽然有特别本事了;实际上你已在五阴魔境界了,这一点要特别注意。比如昨天李居士告诉我,有个出家人有很多神通,我说又是落在想阴境界里了,叫她答覆他。

修行特别注意,在这个五阴境界,归纳起来有五十种阴魔,受阴有受阴的境界,有时候会被境界拉走,自己也不知道,还以为是发了神通。所以千万不要作圣解,修行第一要注意,时时把握《金刚经》上几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有神通又怎么样?一概不理。就怕不得道,不悟道,不怕没有神通!容易得很啊。等于我告诉出家同学们,就怕你不成佛,不怕没有众生度啊!千万记住。

所以到心作解脱以后,转了,后面完全是唯心的“知性”道理,就是想阴和行阴解脱了,心意识解脱了,然后就“观无常”,你工夫能做到就了不起了。是不是无常啊?你不修行,不作工夫,工夫就垮掉了;所以说诸行无常嘛!

“观出散”,这个是秘密了,修安那般那,如果常修观出散的话,修到某个阶段,你走的时候,不要说预知时至,甚至打个坐写个偈子,说声再见,自己就化成光没有了。

这个以后,“观离欲”,才算是真正跳出了欲界,才证得小乘的“有余依涅槃”,证得“灭尽定”,还不是证得“无余依涅槃”。所谓灭尽定是灭什么呢?思想、知觉、感觉,统统空完了,这叫灭尽定。“想受皆灭”,有意的把它关闭起来,这个时候生死可以请假。“啊呀,这个世界不好玩,我准备过个一千年以后再来,入定去吧!”这是可以做到的。

你看译《达摩禅经》的佛陀跋陀罗禅师,他位徒弟,就是庐山慧远法师的弟弟——慧持法师,曾跟他修禅定,最后他到峨眉山去朝山,山上下来,到了乐山嘉定休息一下,在一个树洞里,一坐坐了七百年。到了宋朝,树倒了被大家请出来,问他是谁,他说是庐山慧远法师的弟弟,哎!那是晋朝人,我们现在是宋朝,已经过了七百年。他就可以这样,一定定了七百年,他就是修安般法门的。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后来宋徽宗给他做了三首诗,前一阵我经常跟他们讲,很好啊!很有意思的。

一:

七百年前老古锥定中消息许谁知

争如只履西归去生死徒劳木作皮

二:

藏山于泽亦藏身天下无藏道可亲

寄语庄周休疑议树中不是负趋人

三:

有情身不是无情彼此人人定里身

舍得菩提本无树不须辛苦问卢能

所以,这样叫做修定真得了定境,但他那个不是灭尽定,不知他当时在树里头,究竟入的什么定?到哪一步境界?真值得研究。修行是真做工夫,依身心来用功。像禅宗这种口头禅,“什么是佛?干屎橛。”这与身心修证,统统不相干。

十六特胜,最后就是“观弃舍”,连有余依涅槃都不进入。所以《楞伽经》诸大菩萨赞佛,“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佛不入涅槃,也没有涅槃可入,自性现在就在涅槃中。这是大乘另外境界了。

换句话说,“观弃舍”修到这一步,由小乘转到大乘,真正是大菩萨的境界了。

——摘录于南怀瑾老师讲述《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拿这个做绳子,做钓鱼一样的钓饵,把自己的心钓回来,所以叫你数息,自己注意呼吸,进来出去,出去进来,从一数到十,这个念跟着气数到十,中间自己晓得,没有一个杂念妄想岔进来,才算数息成功。如果进来出去数一,进来出去数二,数到“五”的时候,一下想到别的,不算!重新再来,从第一再来,这叫数息。

    如果我知道呼吸进来出去,顺着数到十,再倒回来,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来回都数,呼吸都知道,念头没有别的散乱,其实别的也知道,可是有个主要的念头跟呼吸没有离开,这样数息就对了。

——南怀瑾

1、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

    刚才的都过去了,过去心不可得,跟你讲未来心了,真正走到小乘修定来了,让你们知道如何修定。你们都学过六妙门,都晓得六妙门第一数息,第二随息,第三止息。这个息字是我加上的,其实都有个“息”字啊。第四是观,第五是还,每六是净。

    这六个字,智者大师从《修行道地经》《达摩禅经》抽出来的,智者大师开创了天台止观,叫做小止观六妙门。结果大家打起坐来,在那里观呼吸,数来数去,对不对啊?你看现在不论日本中国的禅宗,有些禅师,到处传的都是数息,坐在那里打坐,听这个呼吸,进来出去,一二三,这样数下去,我就哈哈大笑。

2、如何数息?

    怎么数的知道吗?有一个方法是,一来一往数一,数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再重头从一数到十。或者十一,十二一直下去,这个方法是最差的。

    好的一种方法是倒转来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这样来来回回数,你们大部分用的是哪个数法?我先问问看。(答:来回数)一般是来回数。对了,就是这样老实的对话,你不要讲道理,问答是问你这一句话,这是白的黑的?白的就答白的,结果你又讲起道理来,就不对了。刚才古道师说,一般是随这个息数,那是第二步了。我现在问大家,你们答问题就要脑子清楚啊!

3、“专注一缘,制心一处”

    大家都在那里数息,还要问问大家,不要不好意思答复我,现在是讨论啊。譬如呼吸一进一出,你是在出去的时候数一,再出去的时候数二,还是进来的时候数一,再进来的时候数二;你们用的是哪个方法啊?你们注意了没有?

    僧甲:根据身体情况。

    南师:啊,变动的!不可以变动,认清楚也可以变动;但你是根据身体随便弄啊!先讲数息这个法门,我们为什么看鼻子的呼吸,数来数去,原理在哪里,知道吗?

    僧甲:摄心,专注一缘,制心一处嘛!

    南师:制心一处,处在什么上面?制在息的上面嘛!你答话答得对,方法你也讲得对,是摄心用的。先要了解一个问题,你们学这个的注意,我们整个的身体那么多方法,采用呼吸的法门,呼吸属于心法,还是色法啊?

    僧甲:这个属于色法,风大嘛!

    南师:我们这个身体色法,地水火风四大,为什么一定走风大这个法门?了不了解?不了解;只晓得一般修安那般那出入息就是这样。

4、“安那般那”

    什么叫安那?出息。什么叫般那?入息(按:有经典解释不同)。反正一呼一吸,梵文叫安那般那,中文叫出息入息。可是翻成中文,有一点你们要注意哦!所以修禅宗的,就要参究,为什么不翻成“出气入气”,一定翻成“出息入息”?注意这个息字。再退回来讲,这个息字中国字是怎么写的?是“自心”,叫做息。自心就是息,不叫做“气”了,这个要了解。

    再进一步,为什么修这个法门?你们大概没有好好研究《修行道地经》《达摩禅经》吧!一定没有,只是拿到这个六妙门。所以我对天台宗的朋友很不客气说,我说你们害死人啊!智者大师用这个方法,他自己得了好处,后世讲不清楚,乱搞了一千多年,和尚们及在家人学佛的,就在那里吸啊呼啊,天天在那里数息,我说你是学会计吗?老是记一二三四……数字记了几千年,一坐数千息,有什么用啊!

5、“把念念清净的这个定力,永远维持住,才能入胎不迷,住胎不迷,出胎不迷”

    你们注意喔!我们的生日,佛告诉我们叫“母难日”,就是母亲受苦受难,生死关头的一天。生不好母亲就死掉了,那是很痛苦很痛苦的啊!所以说,人一定要尊重父母,因为生你的时候,母亲是拿生死来换你这条命的。胎儿在胎里头要挤出来,这个生命也很难受的。所以菩萨、罗汉入胎再来度众生,功夫定力不够的话,一入胎就迷了。能够住十个月到生出来,那个阶段完全不迷,跟现在坐在那里打坐一样,清清爽爽,那就是大定力了。这就是靠你现在,把念念清净的这个定力,永远维持住,才能入胎不迷,住胎不迷,出胎不迷。这样勉强可以叫做“再来人”,是菩萨应化、罗汉应化来的。所以叫“如来应供”;不一定是受众生供养,也是来供养众生的。

6、什么是根本依?

我给古道他们讲《达摩禅经》,这叫“长养气”。这还不是真的气,不是道家说的“先天一炁”。那个婴儿在娘胎里头,七天一个转变,成长成人,那个是“报身气”,也叫做报身的业气,有善业恶业,所以每个人身体不同。至于入胎的时候,这个精虫跟卵子一搅变成胎儿,那个功能是“根本气”。所以我笑这些唯识学家,九个缘有个“根本依”,根本依是什么东西啊?唯识学家认为根本依是习气。其实根本依是真的一个功能,就是入胎的那个根本气,同现在的呼吸气三种不同。

7、“最后打起坐来入定,根本鼻子没有呼吸了,身体内部的一套,自然有呼吸往来,回到胎儿的状况,这才能够得定,才能够念头专一清净”

    那么后天的生命,胎儿剪断脐带,扎了以后,就靠鼻子呼吸的气。所以修安那般那的行者,将来告诉你,真的得法了,修得好,最后打起坐来入定,根本鼻子没有呼吸了,身体内部的一套,自然有呼吸往来,回到胎儿的状况,这才能够得定,才能够念头专一清净。这就是实际的工夫,不然你坐在那里,吸!呼!数一万年都没有用。

8、“四大性离,地水火风,各有各的范围”

《圆觉经》《楞严经》,各个经典告诉你,四大性离,地水火风,各有各的范围。所以阴阳五行生克,水多了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都是互相生克。四大性离,各有各的范围,它们不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我们人活着,今天我在讲话,你在打坐听话,你以为是个完整的吗?这里头分门别类太大了。

    这个生命,只靠呼吸靠这个水吗?不是,还有火大。所以研究唯识要懂“暖寿识”三位一体。暖是有温度,温度是火大来的,死了就冷了,温度没有了。所以有暖,有温度,有气,就有寿命,才能起心意识的作用。

    地大,就是我们这个骨架子、肌肉这些。你们练拳,“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那些筋骨皮是水大跟地大两个结合的。打了拳一身汗,那是火大逼出来水大,这是生命科学,都要搞清楚啊!

    回转来再讲风大,变成我们呼吸。婴儿也好,我们也好,一生了病呼吸就粗就大,就要喘气,那是风大喘的现象。所以我昨天告诉己师,练武功打拳,不要太闭气,那是下乘法门。你要懂得气,真正的武功,练到一口气不闭,“哗”一拳出去,那是真气,那是不得了的功力。你慢慢去体会,你这孩子功夫还差得远啊!你这样一动一闭气,已经不是了,将来再慢慢告诉你,我这个老头子的花样很多的啊!

9、色阴、受阴

    这个呼吸是这样的,不详细跟你们讲,真要详细讲,地水火风四大变化统统都要讲。我们身体活在这里,是属于五阴,地水火风空是色阴。这个身体,由婴儿起,每个细胞里头都有空的,我们身体上九个窍,头上七个,加上下面大小便两个;其他十万八千个毛孔都在呼吸,都和空气,地水火风接触流通的。所以你练武功也好,做工夫也好,不能只憋住这一口气,其他都不管。其实,只要这么一过来,手这么一动,已经是出去了;到了这一步,武功差不多了,慢慢来吧!

    这个生命,地水火风空是色法,有色就有受,有感觉,所以“色、受”归到一组去。你们晓得佛学,受阴包括几个范围?甲师喜欢研究佛学,讲啊!(僧甲答: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普通讲“三受”,还加心理的忧和喜两个,叫做五受。

10、“念先动还是气先动”

    可是你的想阴(思想)同呼吸,地水火风,是不相干,又是绝对相干;因为心动气就动,气动心就动。思想是心意识作用。所以我常说,当年和我的老师袁先生两人从山上下来,到了四川内江,正在街上走;这是讲禅宗做法了。我那个老师回过来就一把抓住我的手说:“哎,我问你一个问题,念先动还是气先动啊?”我们在走路,还在说笑话,突然,他就这么一问,我说:“念先动。”哈哈,他大笑,把手一放说:“你对了。”我说:“先生啊!”我们当年不叫老师叫先生,“你怎么突然问我这个问题?”

    他说:“我还有个老师,你没有见过,还是你们老乡,浙江人。我学佛跟他开始的,他修持很多年,现在是我供养他,就住在我对门。”

    我说:“哎哟,怪不得,先生啊,我到你家里,前面进进出出有个老先生,两夫妻,是你的老师啊?他们两个人,好像都不大像我们一样讲话。”

    他说:“他正在修持,他主张先修气,我说先修念,我们这两天就谈这个问题,两个人意见出入很大!所以我路上就问你。我明天带你去见太老师,你们两个谈谈。”

11、“走大乘禅宗直接的路线,心念本空,念念自性空,不是你去空他,他空你的”

    念动还是气动?你如果警觉就知道,自己的念头一动,气就跟着动。念和气是两回事。所以你打坐做功夫,刚才我们讨论,走大乘禅宗直接的路线,心念本空,念念自性空,不是你去空他,他空你的。

    但是念跟气,两个是分不开的,像黏住的双管。所以当人死亡的时候,第六分别意识一昏迷,慢慢气就跟着断了。你们听过我讲的生死问题没有?人是怎么样死的?一步一步的变化,都很科学,都要搞清楚。现在简单告诉你们,详细的以后有机会再说。

12、“当你很专一的时候,那个呼吸一定是停掉的”

    当人一昏迷,临死的时候,下面冷到哪个地方,气就停到那个地方,这个识就散到那个地方。最后一口气出来,气就没有了,第六意识完全散了。所以现在一口气在,你的心念跟气是离不开的。可是念跟气两个分途,你看,像辛师在那里注意看书,或者你在注意打拳,这个时候气跟心两个专一,当你很专一的时候,那个呼吸一定是停掉的,是不是啊?唉!你们也不去体会。当你专心想问题,想个东西要写,或看个东西,一刹那,呼吸停住了。或者我们在说话,突然一个陌生人进门,“呃,呃,你是谁啊?”那一下呼吸是停住的。“哎啊!是你呀!”放心了,呼吸来了。念跟息是这样,永远不会合,所以道家叫“降龙伏虎”。这个心念像一条龙一样,龙是什么意思?变化无常,变动不居是龙。虎是气,猛虎一下山,这个气一来就伤人了。所以道家说降龙伏虎,先把念头降伏,就是《金刚经》的如何降伏其心;如何降伏其虎,就是修气。

13、“等于拿气做一条绳子,你这个心念像个猴子,外面乱跑,拿这条绳子把这只猴子栓过来,归在一起”

    这个念跟气两上不合一,所以刚才把气分几层告诉你们。上座修安般法门时,才发现思想乱飞,跟气是不合一的。平常我们活着,谁管自己的呼吸啊!自己活着几十年,有没有管呼吸?不打坐的时候,你们说有没有?都不知道!什么时候知道?躺在床上睡不着的时候,才听到鼻子有呼吸来往,对不对?平常都没有管,你看这个心跟它是分开的。

    如果一个真有修养的人,就是这样讲话,乃至打拳,晓得心气本来合一的,不要硬闭着气,出拳时还要“嗯,哎”!哎个什么啊!本来合一的嘛!

    你们注意,这个心气本来合一,可是又两个分开;因此修行的方法,先走风大,安那般那路线,叫你把心拉回来。等于拿气做一条绳子,你这个心念像个猴子,外面乱跑,拿这条绳子把这只猴子栓过来,归在一起。

14、“呼吸都知道,念头没有别的散乱,其实别的也知道,可是有个主要的念头跟呼吸没有离开,这样数息就对了”

    打起坐来,先注意自己呼吸,然后又告诉你,呼吸粗的、大的叫“风”;我们的呼吸只到肺部为止的,叫“喘”;比肺部再深一点,叫“气”,到丹田到肚脐那里,那个还只叫“气”;再进一步,好像停留了,不呼不吸了,那个才叫“息”。

拿这个做绳子,做钓鱼一样的钓饵,把自己的心钓回来,所以叫你数息,自己注意呼吸,进来出去,出去进来,从一数到十,这个念跟着气数到十,中间自己晓得,没有一个杂念妄想岔进来,才算数息成功。如果进来出去数一,进来出去数二,数到“五”的时候,一下想到别的,不算!重新再来,从第一再来,这叫数息。

    如果我知道呼吸进来出去,顺着数到十,再倒回来,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来回都数,呼吸都知道,念头没有别的散乱,其实别的也知道,可是有个主要的念头跟呼吸没有离开,这样数息就对了。

慢下来

不要想着成功多少次,不要有这样的念头,而是应该慢下来。

数息只是一种方法,帮助你达到专一,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

15、“要想容易得定成道,要注意出气,不要注意入气”

    可是这里头有个问题,我刚才为什么问你,在呼出去的时候记数,还是吸进来的时候记数呢?这有个作用,是秘密了。告诉你们出家的同学,要想容易得定成道,要注意出气,不要注意入气。

    练武功、练气功的人,犯了一个错误,拼命注意入气。过去气功流行,常常有些练气功的人问我:“老师啊,气留丹田,怎么留住啊?”我说:“你问我啊,我还正想问你呢!你看过汽车轮胎打气没有?你把轮胎打个气进去,你叫那个打进去的气,停留在轮胎的某一部分不要动,行吗?”

    气进来一定充满全身,硬要把它憋住在丹田,丹田是什么?大肠。你把气跟那个大便憋在一起干什么?气一进来就充满全身嘛!出去也是全体跟宇宙合一的,你闭个什么气啊?

    呼吸进来哪里停留得住!如果真停留住,就结块了。所以《维摩诘经》上有一句话,“结习未尽”,你从这句话就可以悟进去,是结习难除,打结的。当你觉得身体哪里难过,哪一部分走不通,或者腿痛、胸口闷,实际上,气已经结在那里形成病了,你空不掉。如果你把气放空了,念也就跟着空了。念和气的关系,就有这样重要。

南怀瑾老师:工作紧张随时会使人生病、衰老,学会用这个方法静心放松

养气对身体健康是绝对有利的。那么大家一定问我:怎么养气呢?其实很简单,用不着学那些稀奇古怪的气功,只要保持内心平静,不拘在什么地方,不论是在办公室,或者是在马路上,走路走疲劳了,停下来,做两下养气工夫,精神就来了。

怎么做这养气工夫呢?不要用鼻子吸气做气功,马路上灰尘大,空气脏,所以我们在都市千万不要用鼻子呼吸做气功,只要心境宁静,不必用耳朵去听,只要感觉到呼吸的往来就好了。

我们本来就有呼吸,不必再用意去练习,或者对呼吸加以控制管理,只要感觉到我们原有的呼吸状况就好。如果感觉到什么地方不顺有阻碍的话,只要思想继续宁静下来,静上一段时间,自然就调和顺畅了。这是最好的方法,不要再特地做什么工夫。

《孟子与公孙丑》

-------------

你们有工作的人,一天在外面随时紧张,那个紧张的情绪,就是思维最深的这一念。随时紧张使身体内部细胞的呼吸都会停止,会形成病。我举一个例子给你听,这个例子很有趣,很实在。一个跟我学的年轻人,有先生,她也做工夫。她不想生孩子,先生怕她出家,想办法使她怀孕了,她很不愿意。怀孕后,她还在做工夫。到生产的时候,她不高兴,就做起工夫来,把念头专一了。念头专一呼吸就停止了,结果胎儿不动了,生不下来。医生觉得很奇怪,胎儿活的,怎么不动了。她自己知道了,笑一笑,把念头放开了,胎儿就生了下来。所以你们工作那么紧张,随时会使人生病、衰老,会破坏生命。一般人随时紧张,也常常呼吸停止,这是走到破坏生命这一面去了。

要想修道,就把念头空灵了,很自然地听呼吸,随时知道自己在呼吸。而且不加助力,不紧张,然后呼吸慢慢停止,与念头配合了,这个叫修道,叫做工夫了。

如果是这样做工夫修道,当然要专一来修。所谓专一,就是一切万缘放下,像出家人一样,专门在修。不过在家人很难做到;但是也必须有一个阶段专修,再来入世做事。如果像你们普通在社会上做事,又想搞这个,必须经常要找短时间,一天、两天、三天,或者七天,随时在实验,慢慢短期的实验累积起来,这是初步的。平时各种欲念也要减少,否则很难思想空灵。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

--------------

如果你把注意集中在呼吸上,思想给你拉回来了。但是也不要故意去呼吸,我们这个鼻子的呼吸往来,你平时也没有特别注意,现在坐起来什么都不管,能够听得见呼吸更好,听不见你也会感觉得到,感觉一进一出。

你感觉第一下,感觉第二下,思想跑开了,你就晓得两个分开了,赶快把它拉回来,所以道家又叫这个男女结合,阴阳双修,等于女人跟男人配合连在一起。道家说阴阳配合中间有一个媒婆叫“黄婆”,就是“意”,你那个意识要把呼吸跟思想拉在一起。不要太注意哦,呼吸本来有来往嘛。一上座什么都不管,意识只注意这个呼吸,思想就与它结合在一起,不乱跑了,方法很简单的。

我不好意思每个人考问,你真懂了气吗?真懂了自己的呼吸吗?不要说诸位,乃至很多出家人,用功一辈子,自己呼吸还认不得耶!翻开《达摩禅经》,上面祖师的批注“安般者二种:一见二触,钝根不见。”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当下就看清楚自己的呼吸;愚痴的人听了白听,一辈子也不晓得自己的呼吸,连影子都没有。愚痴是佛学名称,就是笨蛋的笨蛋,我们一般人都是笨蛋的笨蛋,不容易懂的。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

普通静坐在那里,简单明了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回过来听自己的呼吸。你那么坐着,听自己的呼吸,这个呼吸是生命本来自有的哦!可是大家活了一辈子自己呼吸不知道。我常常说,什么时候知道自己的呼吸?只有你失眠的时候,在枕头上想睡睡不着时才听到自己的呼吸,对不对?(众答:对)

诸位的经验,现在你听不见呼吸声,就是你的思想跟呼吸分开了。呼吸是生命活着最基本的作用,呼吸和身体感觉属于阴的;思想是生命活着的精神,属于阳的。你静下来,眼睛定好,自然的听自己的呼吸。这个听字注意,不是耳朵听,而是感觉。不说像今天下午打雷这个情况,乃至在千军万马里,都可以听到自己呼吸,那么这个人静定的工夫就很高了,普通人是感觉不到自己呼吸的。

当呼吸慢慢静下来,中间有没有思想?一定有思想。这时你就体会到生命一个是呼吸,一个是思想,一个是知道呼吸、知道思想的“知”。你由此也可以知道老子的话,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三个初步动相,一个是唯心的,一个是唯物的,一个是心物一元发生的作用。

当你静下来后,听自己的呼吸,思想还在转动,不要怕,因为你知道自己在思想,知道呼吸在动,但后面那个能知道的没有动过,你把握那个能知道的就静下来了。

可是静下来你就发现身体有问题,唉唷!我腰这里不舒服。唉唷!腿痛,头胀。刚才讲“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这个原则,你已经检查了自己的身体。假使绝对健康的人,眼睛一张开,整个身体是轻爽的,思想是清明的,而且记忆力越来越强;智慧的分析,不是用脑筋,而是那个知觉的观感增强,很多书原来读不懂的,一看都懂了,不必去想。想是第六意识分别来的,那是普通的聪明,而智慧的话,原来不懂科学的,看一下就懂了,那是智慧。现在翻译西方哲学的名词叫直观、直觉,那只是智慧的表层,深层还有东西。

《二十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

人有天然的呼吸。你一上座以后,万事不管。呼吸粗、细、长、短都不要去管它,静静地听着自己的呼吸。(听,不是用耳朵去听,而是听其自然的听。)不要去领导它,也不要拒绝它。慢慢地听。你听听看,呼吸蛮好玩的,开始短促,慢慢深长。

你不要认为自己的功夫很好,不必搞这个玩意儿,错喽!要想少病少恼,即使是登地菩萨也还要修。因此,不要有增上慢心,一定要修。听呼吸要不增不减,让它自然。不过,在这中间有个毛病,叫你们听呼吸,调呼吸。结果变成去管理感觉了。怎么说呢?

上座调呼吸,开始一两下还听着呼吸,但是,听几下以后,便去管身上的感觉了,念头被生理上的感觉牵去了。这话很难体会,非在此间打过滚来的,不容易知道。你们等一下体会看看。呼吸一往一来是虚的,生理反应的感觉跟呼吸比起来,比较实在,比较坚固。而生理的感受就是我们业力的根本,很容易去抓住它。所以,只要听自己呼吸往来,不要管身体上的感受,不要去控制呼吸。

《习禅录影》

-------------

你们坐在这里一边听,一边知道自己呼吸进出,能够做到吗?老实讲,做不到,绝对做不到。假定有一位坐在这里,一边听话,一边还写字,自己的呼吸在鼻子和全身,进进出出完全知道,这个人差不多可以谈修行了,这叫“知息入”。

我这样一讲,你们自己测验一下嘛!一边听一边做事,心念跟呼吸配合,在鼻孔这里开始。等于说眼观鼻,鼻观心;这个观不是眼睛去看的观,是心来观。如果是这样修行,很快有进步的。

“知息入,知息出”,你们现在听到呼吸没有?听到没有?听不见,你们哪里听得见!只靠一点感觉嘛!就是说,随时要跟这个感觉的出入息配合为一,这样才叫做修行,修止观。如果打起坐来,再勉强找个呼吸来配合,那算个什么修行,算老几啊!就像我现在跟你讲话,我知道自己呼吸的“进、出”,你要学我一样,脚还在跳手还在动,知息入,知息出,知道气息进进出出,没有一点不知道。但不能用力,勿助勿忘,也不能不注意。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摘录于《 南怀瑾  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  》公众平台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修气脉修拙火呢?不管是显教还是密宗,都没有拉开帷幕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现在我就明白的告诉你们。

  我们这个父母所生,四大和合的身体,是业力所生。来到这个世界的众生善业少,恶业多,所以我们全身都是恶业的习气。这个习气在佛学里面,尤其在密宗里面有专门的名词,叫业气,我们生命活著就是业力这股气。

  我们的业气是受恶法污染的业气。拿现代话来说,生理与心理是互相影响的,所以有时我们希望念头清净,不起杂乱妄想,但是我们做不到,因为我们受四大生理的影响,我们被业气緾住了。

  所以说,病痛、烦恼、烦恼障、所知障这些障碍,固然是唯心的,但也会受四大业气的影响。四大业气太深,就清净不了,守戒也守不住,想得定也定不了,慧力也发不起来,因此须要修气脉修拙火,转化四大的业气。

  修气修脉修拙火是修色身、报身的最好方法。修色身首先要利用安那般那呼吸法修气。《达摩禅经》、天台宗止观的修法,乃至天台宗小止观六妙门的修法,都是从安那般那入手的。密宗密勒日巴所修的六种成就法等等,也是从安那般那入手的。其实,我们除了鼻子的呼吸以外,全身十万八千毛孔,乃至五脏六腑也都在呼吸,都在安那般那,但是一般人不了解这一点。

  任何人,只要还活著,就自然会呼吸,但是一般凡夫不知道把心与呼吸配合为一。假使一个人能修到随时心气合一,在道家也叫心息相依,他的功夫就差不多了。

  修气可以修到念住气住,我们念头动的时候思想就会动,呼吸就会跟著动,安那般那出入息就会动。如果思想真正停住了(注意不是空了,空也是一种住的方法),出入息一定会停止,这就是修息了。

  我们生命活著的这股业气就是一股风力,这股风力力量很大。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里把这股风力分为大刀风、小刀风两种,我们身体有时会感觉痛,就是因为气在身体里面,像一把刀一样在割你。等气都顺了,念住了,呼吸住了,色身的风大就起了变化。

  关于安那般那呼吸法,我只是讲一个大原则,几句话就讲完了,你们不要以为修起来很简单。普通一般人修行,也许一辈子也修不到那个成就。如果懂了方法,真正的好好修行,也许三天就可以了。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的弟子听佛一讲完这个法门,就到达了那个境界。

  气通了以后,就可以开始修脉了。我们身上的脉属于水大,血管是粗的脉,肌肉里面的纤维是细的脉。比如说北京那位卢医生讲,我们身体很多毛病都出在肌肉上,肌肉并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样是一块一块的。相反的,肌肉是一束一束的肌肉纤维组成的,而每一条纤维就是一条细的脉管。

  当你气住脉通,把这些微细的脉管都打通了,你就可以得乐了。这种乐比男女交媾的快感要高很多,有了这种乐你就不要结婚了,所以佛经上讲,菩萨有内触妙乐。关于修气修脉的道理,道家用下面几句话作了总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然后粉碎虚空。

  修气等于转变风大,把业力之风转成善行功德之风。修脉等于修水大,把业力所产生的水大变成清净光明,用唯识的语言来说,就是变成净色根的水大。打通气脉需要很多年,以及很多功德和苦行。气脉通了以后,拙火自然发动,可以得暖了,这是修火大的阶段。你们知道那些自然作物,那些稻子麦子,都需要在适当的温度下才能成长,我们的生命也一样,只有在这种温暖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健康成长,生生不已。

  五脏六腑也属于脉的范围,气脉通了,拙火发动了以后,五脏六腑就会转变了,这之后开始转变骨头。所以说,前面总结的那个道家的色身修行次序是对的,你们不要忽视了那个资料。

  拙火发动不一定都是从下面开始,真正的拙火发动是全身一起来的。我年轻的时候,有位学密宗的同学跟随我讲:“我拙火发动了,丹田都是烫的。”我告诉他:“你小心一点,赶快吃药,那不是拙火,是发炎。”

  有一种病叫骨蒸,感觉身体骨头都是发烫的,那是病态,不是拙火。真正拙火发动以后,身体都是松软的,你会忘记了身体的感觉,身体是一团清净光明,有内触妙乐。

  用双修也能达到这种境界,不过那是个危险的道路,跳不出来就堕落了。关于双修,密宗有个秘密的口诀:“精不降则乐不生。”一般凡夫做不到这一点,精一降就放射了,所以男女交媾消耗一次,生命就消耗一次。

  精降乐生就是精化气了,密宗只有这句口诀,后面就没有了,现在我把我的密宗口诀告诉你:“气不定则光明不起”。气不凝聚,身体内的有相光明就不会显现,“神不凝聚,则杂念不会清净”。我把这些秘密都告诉你们了,你们不要出去乱传。神由宁静变成澄清,然后会很清明,就像晴朗的天空,万里无云万里天。

  修气修脉到达拙火定的境界时,只是说明你转化了色蕴和受蕴,还不是成佛境界。修气修脉修拙火是修定的一种共法,除了学佛以外,阿修罗、天人、一切外道都可以达到那种境界。佛的不共法是至高无上的般若成就,但是一般修密宗的人都是在境界上转,那样就著相了,就变成外道法门了。所以说般若智慧很重要,如果认识错了,就离菩提越来越远。

古道师父与南师的因缘

南怀瑾老师与古道法师

南怀瑾老师在《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一书中谈到古道法师:

你们还不清楚古道,我倒蛮清楚他;他是东北朝鲜族的,很好玩的。我常笑他,你们朝鲜族的同胞,常常在中国变成祖师,九华山那个肉身不坏的菩萨是朝鲜族人,好几个禅宗祖师都是朝鲜族人,当然也是我们中国民族的人。古道从小参加部队当兵的,当军人就对武功很有兴趣。我就笑,他们当年年轻看了那部**《少林寺》,就到少林寺出家,出家干什么?目的不是想学佛成佛!是想学武功。

少林寺是禅宗曹洞宗的系统,这个你们不知道了。古道因为学武功以后走到参禅的路子,到处参禅,然后离开少林寺,一个人到甘肃崆峒山住茅棚。天下这些苦头他都吃过,到处去丛林寻师访道,找好的老师,想参禅成道。吹牛一点形容他是“走遍天下”,由西北到东南。

他也真用心参禅,最近他访问了江西的五大祖庭。我叫他去访问的,因为江西宜春市的市长,宜丰的县长找到宋老板,找到我们。我们还帮忙修他们市里的一条公路,也是为了江西禅宗五个祖庭。现在江西在谣传,说公路是南老师出钱修的。所以我叫古道到各祖庭都去看一下。回来后,我叫他守这里的讲堂,因为他是参禅的。

古道听我的话,去了江西,禅宗五宗的祖庭都去了。我特别叫他在每一个禅宗祖庭,都住半个月体会体会,看深山古刹里面有没有真正大修行人。我讲大修行人哦!大修行人那就不是打打坐了,而是大彻大悟,得道的人。古道出去还写日记报告,几个月回来对我笑一笑、摇摇头;我也只好对他笑一笑、摇摇头。这个笑是很痛苦的笑,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怎么办?都没有人!自己感到非常的悲哀。因此也想到,大家有些都是大师了,大教授,我今天讲很不客气的话,在我内心感觉很严重!

古道法师:“寒山僧踪”怀南师

老师走了,但老师的音容时常会浮现在 我的脑海里,也时常会想起随老师学习的那段生活……

因本如法师的因缘,以前会常去南普陀寺小住,因此认识了几位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