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图书馆的历史沿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湖南图书馆的历史沿革,第1张

1912年1月,民国肇始,遂更名为省立图书馆。同年夏至次年春,毛泽东曾在这里自学,他后来回忆说:“……但在我学习生活中最有收获的时期却是在湖南图书馆自学的半年。”

1926年,湖南教育会图书馆改名为中山图书馆,何叔衡任图书馆主任。翌年初,省立湖南图书馆并入,名为湖南省立中山图书馆。

1928年湖南闻人傅熊湘任馆长,进行藏书整理,编印《湖南省立中山图书馆书目》。1929年购入著名藏书家叶德辉家部分藏书,1930年初扩建馆舍,增设分馆,至1938年初,藏书增至15万多册。1938年10月19日,日寇飞机轰炸长沙,馆舍成为一片废墟,不得不辗转迁徙辰溪、湘潭、沅陵等地,1946年3月方迁回长沙。由于战争频仍,民生凋蔽,本馆迭遭罹难,难以为继,直至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后才得以绝处逢生。

1953年更名为湖南省中山图书馆,加强了读者服务,特别是为科学研究工作者服务和书目索引的编制工作以及业务辅导。1956年和1957年先后接受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来古籍30册,其中不少是珍贵的历史文献。1966年9月复名湖南图书馆,1970年10月更名为湖南省图书馆。“文革”中,本馆的各项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左”的错误影响,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在醴陵县、株洲市、长沙市办农村、工厂、街道基层图书室的典型经验,对全国图书馆界影响较大。

1984年设于韶山路38号的新馆开馆1984年建成全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第一座大型的现代化馆舍,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为新馆题写馆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本馆焕发出勃勃生机。1979年,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新馆舍在韶山路破土动工,这是全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第一座大型的现代化馆舍。1984年12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馆名为湖南图书馆,由时任党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馆舍建筑面积293万平方米,其中主楼239万平方米,包括4层阅览大楼、12层书库和地下室。1998年对馆舍进行了整体维修,再现当日“长沙白宫”丰采。内设综合图书、中文过刊、外文书刊、读者书屋等外借处,根据文献分布情况,设有各种规格的阅览室、读者学习室30个,阅览座位1200个。部分外借处和阅览室实行开架借阅。遵循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书库和阅览室的布局也在不断进行调整,使其更加合理和科学。

湖南图书馆是目前湖南省内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同时亦是长沙市区内的三大公共图书馆之一(其余两馆为:湖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长沙市图书馆)。

《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392部,2008年3月1日公布;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2392部)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51个)名单,现予公布。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这些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和利用好珍贵文献典籍,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以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公布为契机,加强科学规划,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好珍贵古籍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使中华民族珍贵的文献典籍永泽后世。 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51个) 国家图书馆 首都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 山西省图书馆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 辽宁省图书馆 辽宁省大连图书馆 黑龙江省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南京图书馆 江苏省苏州图书馆 江苏省常熟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安徽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湖北省武汉图书馆 湖南图书馆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重庆图书馆 云南省图书馆 山东省青岛市图书馆 河南省图书馆 湖北省图书馆 贵州省图书馆 陕西省图书馆 甘肃省图书馆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 贵州省荔波县档案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上海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河南大学图书馆 河南大学图书馆 苏州大学图书馆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南京大学图书馆 复旦大学图书馆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516部,2013年3月8日公布。

国务院正式公布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上海图书馆藏北宋拓本《三藏圣教序》、徐州市图书馆藏南宋刻本《四书章句集注》、青岛市博物馆藏清蒲松龄《鹤轩笔札》稿本等1516部古籍入选该名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浙江省西泠印社、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等16家单位成为第四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录汉文古籍1218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286部,其他文字古籍9部,3种甲骨文。这是甲骨文首次进入《名录》。《名录》收录宋元拓本71种,明清稿本76部、抄本177部;收录舆图43种,其中,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地图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质地图,也是世界上最早用于书写的纸张实物,还是西汉初即已发明造纸术的有力证明;收录的民族文字古籍,涵盖藏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彝文、满文、东巴文、傣文、水文、古壮字、布依文等12种民族文字。

其中,西藏博物馆藏元刻本《释量论》,是继元刻《因明正解藏论》之后发现的第二部元刻本藏文古籍。这两部元刻本的发现,推翻了元代无刊印藏文文献和明代以前无藏文印刷实物的旧说。

在此次公布的16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中国嵩山少林寺、西藏博物馆、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西藏自治区罗布林卡、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等5家为宗教、少数民族单位。

截至目前,共有11375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66家单位成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煌煌荆楚吟·长沙之旅·长沙·长沙说沙古城稽古

长沙是我国二十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位于湘中偏北,湘江下游河谷两岸,自古舟楫便利,形势险要。古人云:长沙为湖南的襟要,“指顾伸缩,皆足有为。南出可拊韶州之项背,东顾则章贡(泛指江西)肘腋可抉,西下则黔巫(指贵州)之咽喉可塞,争南服者,不得长沙,无以成席卷之势”。故长沙素有“荆豫唇齿,黔粤咽喉”之称,历来为中南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楚得其地而能称雄于江汉之间,秦白起先据长沙而得取川黔。长沙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属中亚热带绿阔叶林带,温和多雨,四季分明,终年披绿,物产丰富。《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云:“长沙,楚之粟也。”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长沙即成为楚国的粮仓。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和先民们的辛勤开拓,使长沙自古就成为湖南腹地古潭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今仍是湖南省的省会。

这样一块风水宝地,何以与“沙”结缘的呢《通典·州郡》载,“长沙”一名取意于天子祷于山东万里沙祠的典制。《太平寰宇记》云:“东方朔记南郡有万里沙祠。自湘川至东莱,地可万里,故曰长沙。”也有古籍谓此名乃是应兆于天上轸宿旁“长沙”小星的祥瑞,故长沙又称“星沙”……可当地人却说,长沙长沙,就因为从前这里有一条比现在水陆洲长得多的沙洲。

谷郎沙洲除孽龙

相传那时湘江中游一带,上起湘潭,下抵湘阴,百余里都是沙洲。洲上沙丘连绵,寸草不生,时而还洪水漫卷,一片汪洋。原来它是一条孽龙的化身,洪水即是它口中所啧吐。一日薄暮,洪水又泛滥成灾。一个叫谷郎的牧羊人因家园被毁,便在山上歇宿。正欲解酒葫芦呷酒御寒,一身材魁梧、容貌丑陋的汉子向他索酒,接过葫芦,一饮而尽。那汉子酒醉失言,露其雷神身分。机智的谷郎趁他酣睡之机,披起他的神衣飞至长洲中央,用他的神锤神錾,将孽龙断成数段。鲜血浸透沙土,茫茫沙滩化成许多小洲,这便是以后的马洲、鹅洲、牛头洲、水陆洲、傅家洲等。这些洲后来有沉有浮,有断有续,到明清之际逐渐自南而北合为牛头洲、橘子洲、傅家洲。不久,牛头洲又与橘子洲首尾衔接,即为现代之橘子洲。由于龙血的滋润,沙洲成为肥美沃土家园。谷郎则成了山神,湘江岸边的谷山是他的化身,附近团山、尖山是他降龙所用的锤、錾。

长沙沙水水无沙

长沙说沙,还得说到白沙井。白沙井在城南回龙山下有井四口,每口各边长度不及半米,却四季不竭不溢,随舀随涨。因其水自沙石中渗出,故名“沙水”。然而,此水正如昔日井旁龙王庙中“常德德山有德,长沙沙水无沙”一联所云,出于沙而无沙。不仅无沙,而且极其清冽美味,《长沙府志》说它“汲之,桶底浮于桶面”;《湘城访古录》云:“其泉清香甘美,夏凉而冬温。煮为茗,芳洁不变。为酒不酢不滓。浆者不腐。为药剂不变其气味。霍乱吐泻,一饮良已。”用白沙井水酿出的酒自古有名。晋代文学家谢惠连赋中即有“饮湘吴之醇酹”之吟。杜甫《发潭州》诗亦有“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之唱。今之名酒“白沙液”,采用白沙井水,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吸取我国“八大名酒”的工艺特色,使其香既有泸州大曲的浓香,又有茅台的酱香。唯其如此,白沙井曾被誉为“长沙第一泉”、“天下第一泉”,也有将其与济南趵突泉、杭州虎跑泉、贵州漏趵泉并称为天下四大名泉的。文人墨客们更将其雅称为“星泉溥润”、“玉醴流甘”。

既是“沙水”何以无沙呢这自然是由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决定的。然而,民间则说白沙井之“沙”与自然界的沙并无关系,而是因其上应星宿。潇湘属翼轸二星,长沙一域所上应者为轸星侧之小星长沙星,而具体对应点则正是白沙井。民间也有说白沙井之“沙”和白沙姑娘有关:早先此处既没有山也没有井,当地百姓吃水用水全靠一口水塘。但它不久即为一黑龙所糟踏。一天,一丹顶白鹤因误饮塘水而中毒,幸得当地老农相救。白鹤病愈飞走几天后,一位名叫白沙的姑娘来这里开起了面铺。黑龙闻讯化身一黑汉子前来调戏,白沙姑娘以面条招待。黑汉子吞咽之间,姑娘轻拂掸尘,面条顿时变成一串铁链,牵住黑龙肚肠。姑娘将筷子插地变作拴龙铁柱,随即又招来一座小山压住黑龙,并令其喷吐清水。就在乡亲们惊诧之际,白沙姑娘寂然无影,镇龙的小山下却出现了这口水井。为纪念白沙姑娘,人们便将其唤做“白沙井”。

万年沧桑一瞬间

长沙及其所在的古潭州历史久远。考古工作者在湘乡岱子坪、浏阳城郊等新石器时代原始村落遗址发掘出的大量实物资料表明,早在一万年以前,这一带就有了原始人群的足迹。距今五千年左右,这里更成为先民们繁衍生息的广阔天地。相传作为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的炎帝神农氏即安息于此地。

神农之后,唐尧列三苗部落首领为诸侯,长沙,即如《禹贡》所载,属“古三苗国”。后虞舜南巡过此,为韶山秀色所迷,欣然奏起至美韶乐,引来凤凰来仪,致使韶山美名留传至今。禹定九州,此地属荆州之域。

商、周时期,长沙已为物产丰茂之地。《逸周书·王会篇》所列各地贡物中已有“长沙鳖”之名目。物从地名,这是“长沙”始见于古文献之中。至春秋战国,长沙更成为楚之重镇和粮仓。从数十年来这一带两千余座楚墓中发掘出土的天平、毛笔、书画、竹简、玉石、兵器、漆器、青铜器皿、竹木制品等珍贵文物来看,当时长沙的经济、文化、军事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且已逐渐形成城邑的雏型。

秦统一中国以后,划天下为三十六郡,长沙及其周围九县被设为长沙郡。治所定名湘县,即后来的长沙县。此为长沙正式列入地方行政系统之始。汉朝建立,高祖以番阳令吴芮平秦有功,封为长沙王,改湘县为临湘县,并始筑城垣,于是长沙始为一诸侯国之都城。有史可查的长沙古城,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长沙汉代遗迹有定王台、马王堆、贾谊故宅等。汉末三国鼎立,长沙战事频仍,今犹有捞刀河,关公渡等遗迹。

三国归晋,武帝封其第六子司马乂为长沙王,后乂因参加“八王之乱”而被杀。此后朝廷不再封王。东晋时,名臣陶侃曾为长沙郡公,政绩卓著。至宋齐梁陈四朝,各封其皇子或皇兄为长沙王。长沙或国或州或郡,治所均设在临湘县(今长沙)。隋开皇九年(589)撤湘州,取古“昭潭无底”(湘水最深处,湘潭昭山脚下)之意,更名为潭州。隋炀帝“罢州置郡”,复称长沙郡,并改临湘县为长沙县。唐初,长沙郡复为潭州。开元时,全国划为十五道,潭州属江南西道。道设节度使,总揽所属州县军政大权,潭州有钦化军节度使,后称武安军节度使。

北宋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长沙归属于中央统一的政令之下。改唐的道为路,至道三年(997)长沙属荆湖南路,为潭州长沙郡,仍治长沙县。由于社会在对外屈辱中初呈安定,地方讲学之风渐起。开宝九年(976),岳麓山创建岳麓书院,到南宋经朱熹、张栻主持,成为名山学府,追美洙泗,冠绝一时。不久,国势日衰,民族危亡之中,不少志士在长沙奏响了一曲动地悲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辛弃疾和李芾。今留有营盘街、熊湘阁等遗迹。

元代行政建制又变,并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和广南西路为湖广行中书省,改潭州为潭州路,后又改天临路,治所长沙。至明,长沙属湖广布政使司。洪武二年(1369)改天临路为潭州府,五年更名长沙府,府治长沙县,领十一县一州。守御指挥邱广改建长沙城府,将前朝土城全部改为石基砖墙,合城九门,每门皆设城楼,门外各有月城,城外筑有隍池。与此同时,皇子皇孙先后被封为长沙藩王。王府之大,几占全城十之六七。现市内一些街道名称仍标示出当年王府的亭馆楼阁之所在。明末,张献忠攻破长沙,尽逐藩王。后李自成兵败,清兵席卷南下。1649年,清军至湘潭,明守将弃城鼠逃。明督师大学士、定兴侯何腾蛟与李自成余部合作抗清,被捕身死。壶山有其衣冠冢。

清初,长沙府依旧。康熙三年(1664)始分置湖南布政使司,称湖南省,省治、府治、两个县治,均置长沙。顺治十一年(1654),洪承畴以明藩王府砖石加修城垣,并增开四门。咸丰二年(1852),巡抚骆秉章为防太平军,又大加修筑。同年,太平军进逼长沙,在城垣及水陆洲等处与清军鏖战。西王萧朝贵饮弹阵亡于天心阁。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光绪二十九年(1903),据《中日通商行船续约》第十款,开放长沙为通商口岸。在外侮日亟之时,梁启超、谭嗣同等志士仁人,以长沙为中心,积极倡导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时,长沙为最先响应武昌起义的英雄城市。

马王堆帛书包括了从战国到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有重要学术价值,又可作为校勘传世古籍的依据。它不仅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汉代书法及书法演变、发展提供了珍贵的依据。

马王堆帛书是中国马王堆汉墓3号墓出土的帛书。1973年12月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放在一涂漆木匣中。有写在整幅帛上的和写在半幅帛上的两种。

马王堆帛书的特点

出土于湖南长沙的马王堆帛书,其书写年代为西汉初期。所书写内容非常丰富,其字体也变化多样,既有篆书形态为主,也有隶书形态为主,更多是半篆半隶的字形。尤其是这种半篆半隶的字形,是我们学习西汉书法,研究汉字字体演变史以及研究字体“隶变”的重要资料。

在马王堆帛书众多内容中,又以《战国纵横家书》最具有书法学习和临写的价值。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的内容极长。我们平常在网上所看到的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图版内容,大致只有整个内容的二十分之一左右。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