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医生是怎样炼成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古籍医生是怎样炼成的,第1张

据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钟英华介绍,该校图书馆拥有古籍1万余种近15万册,其中善本古籍1300种1万余册,还有9种珍稀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一所高校的古籍数量就如此庞大,放眼全国范围的古籍珍宝,统计数字更加惊人——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透露:我国现存古籍书约5000万册件,古籍收藏单位2800多家。

  一般而言,古籍是指1912年以前的书籍。让张志清倍感忧虑的是,汗牛充栋的古籍由于日久年深,许多都出现了虫蛀、鼠啃、霉蚀、老化等问题,威胁着古籍的“健康”。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内古籍修复高端人才非常紧缺,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始实施时,国内古籍修复师尚不足100人。举个例子,四川大学图书馆共珍藏线装古籍30万册,其中包括珍贵的唐代敦煌《大般若波罗密多经》,以及相当数量的宋、元刻本,唐代以来的各种稿本和抄本,甚至珍藏着两万册西文善本,但负责古籍特藏文献修复的专家仅有3人而已。浙江图书馆古籍部副主任张素梅也有相同的困惑:“我们这里号称集中了省内的古籍修复人才,其实所有修复师加起来也只有5人。”

  张志清介绍:“目前情况虽稍有改善,但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才也仅有数百人。尤其是高学历、高素质的古籍修复专业人才仍然奇缺!”广东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倪俊明深有同感:“5000万册中华古籍中70%亟待修复。让几百名古籍修复师承担总数达3000万册古籍的修复工作,绝对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造成古籍修复人才“奇缺”的原因可以列举多种,但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这一专业“太寂寞”。古籍修复技术的传承在古代基本上是师傅带徒弟,年轻的学徒如果没有坐冷板凳的恒心,就难以掌握这门技术。即便是出师以后,古籍修复师也是“养在深闺人未识”,需耐得住持久的寂寞。

  樟木镇纸、书锤、毛笔、锥板、镊子,是陪伴魏涛十余年的“老伙计”。作为四川大学古籍特藏文献修复师,他的工作就是俯伏于两米长的工作台前,以每天一至三页的速度日复一日地修复一本本破旧不堪的珍贵古籍,使其重获新生。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古典文献系系主任葛怀东将古籍修复形容为一项“千年工程”,“有时修复一部古籍就要花费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难免让人觉得寂寞枯燥。”

  眼下,各图书馆在编的古籍修复师陆续到了退休年龄,古籍修复人才“断档”的问题日趋严重。

  为了尽快摆脱古籍修复人才匮乏的窘境,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目前,国内已陆续建立了12家古籍修复基地,培养高素质的年青一代“古籍医生”已经有了喜人的开端。

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节目的播出,迅速让大家对文物有了充分的了解,也让文物修复师迅速火热了起来。一部《我在扬大修古籍》的纪录片,以让大家对古籍的修复有了明确的认知,纪录片中的一句”800位实习生当中,却没有人能够成为古籍修复师“,让大家对这一方面人才的缺失引起了很大的重视。

中国的历史长河十分悠久,需要修复的古籍数量也十分庞大,而修复人员和修复速度的不平衡,也让古籍修复面临着很大的矛盾问题。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对古籍保护计划,尽管让古籍修复人员的数量有所增加,但是与所要修复的古籍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缺口。尤其是一些博物馆、图书馆、档案局这种单位由于编制的缺失也导致能够弥补的修复岗位相应的也缺少很多,然而古籍的修复又是一种需要很强实践能力的工作,如果没有接触到古籍的话,那么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人才的学习没有可以施展的地方与需要修复的古籍数量产生的矛盾,是我们现如今仍然需要解决的难题。

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提高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荣誉感,重视对古籍的修复工作才是解决这一矛盾问题的根本措施。通过社会力量来解决这一难题是很有效果的,很多人对于古籍拥有很高的热情,愿意为古籍的保护提供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尽管学习古籍保护的理论知识之后,不能够立即投身于古籍的修复工作当中,但是这些人群完全可以成为一名志愿者,为古籍修复承担一些要求不高的但是需要投入很多精力的修复工作。比如录入、登记古籍的事物,这样对于一些爱好古籍的人来说,也何尝不是一种奉献呢。

因此,尽管古籍修复这一工作较为冷门,但是随着大家对于古籍的了解,也对其产生了敬畏之心。因此相关部门通过社会力量将古籍的修复工做效率大大提高,也能够很好的帮助古籍修复师的培养,弥补人才的缺失,使古籍保护能够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样也能够很好的将古籍内容,进行有效的传承。

中华读书报讯 据最新消息,全国现存公藏古籍超过3000万册件,其中有超过1000万册件残破严重亟待修复,而全国图书馆专业古籍修复人才极度匮乏,与当前古籍保护的严峻形势形成尖锐的矛盾。

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主任张志清介绍说,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全国图书馆古籍修复人员不足100人,按比较快的工作进度,也需要近千年才能完成1000万册件古籍的修复任务。与此同时,现存古籍家底不清、古籍保护技术设备与科研水平落后等问题的存在,也为古籍保护、利用等基础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据了解,我国现存超过90%的古籍收藏在图书馆中,与文物管理归口不同,尽管国家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专项经费达3亿元以上,而用于古籍保护的专项经费却少得可怜,每年只有几十万元。建国以来,我国已开展过两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却从未进行过全国性的古籍普查。国家目前所掌握的古籍数量统计,是累加各馆上报数字而来,而由于经费不足、人员短缺等问题的存在,许多藏书单位并没有完成对古籍细致清点和编目整理工作,也没有进行定级和破损统计,即便如此,登记在册的公藏古籍也有超过3000万册件,几乎是其他类型文物数量的总和。这其中有超过1%3的古籍需要修复,许多珍贵古籍甚至急需进行抢救性修复。

张志清介绍说,国家图书馆在上个世纪60年代和前年对所收藏的善本古籍的纸张酸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其PH值已从平均7到75降为平均66。即在过去的40年间,国图的古籍文献纸张酸性PH值降低了一个数值,已从弱碱性或中性转变为酸性。“酸化”是指古籍纸张的主要成分——植物纤维素发生酸性水解,外在表现为纸张变黄和脆化,对古籍所造成的损蚀是非常严重的,据实验测算,PH值在50以下的文献,纸张将全面脆化,保存年限不会超过200年。张志清举例称,国图大部分善本古籍都藏在恒温恒湿并带有空气过滤装置的地下二层、三层,保护较好,而存于地上的《文津阁四库全书》,受大气污染的影响,有的纸页出现了明显的黄斑。他担心,如果现在不对古籍酸化加以重视,及时采取措施,再过若干年,不但抢救投入成本成倍增加,效果也是不容乐观的。

国家图书馆现藏100万册件珍贵善本特藏,其中轻度破损的有13万册件,中度破损的有26万册件,重度破损的也有12万册件,待修复文献超过半数。而馆内的古籍修复人员只有12名——这一数字已足以让其他图书馆羡慕不已——尽管他们的工作经验基本都在10年以上,修复技艺水平较高,但是普遍学历不高,多数是大专水平,而且年龄都超过了40岁,同时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张志清说:“国图所面临的问题也正是几乎所有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人员数量严重不足、职称低、年龄老化、后继无人,另外综合素质较低也是很严重的问题——国外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人员至少要大学毕业,比如在英国大英图书馆工作的古籍修复人员,就都是由伦敦的两所大学专门负责输送的。”在他看来,我国的古籍修复行业目前还基本停留在手工和经验传授阶段,没有上升到理论和科学的层面。而国外古籍修复普遍应用电脑和工业机械等现代科技手段参与或辅助修复,还通过理化和生物实验室进行纤维监测和保护实验,积累科学数据,寻找比较好的保护手段。因此建立国家古籍保护重点实验室,提高古籍保护中的知识含量,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针对目前古籍修复人才短缺的局面,张志清表示一方面可以通过实现修复行业的社会化,即通过社会企业承揽馆藏古籍的修复工作,来稍作缓解——图书馆系统以外,社会上还有一些从事古籍修复民间人才;一方面他也一直在呼吁,希望政府考虑在高等院校图书馆学系或中文系中培养“古籍整理和保护”方向的本科和研究生,在高、中等专科学校培养高职和中等专业的古籍修复人才,有计划地输送到国家图书馆和大型公共图书馆中从事古籍保护工作,相关部门设立奖学金,鼓励和吸引学生从事古籍保护工作。

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图书馆处处长张小平表示,古籍修复人才短缺和断档的根源,出在培养环节和输送环节,一方面图书馆急需这类人才,引进新人名额却按各地事业单位编制办理(张志清称目前国图引进人员要求必须是本科及以上学历);一方面高等院校并没有设立相关专业,无法输出专业人才。

目前,文化部拟启动“中国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由中央和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分期开展全国古籍修复,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分层次培养古籍修复人才,并决定在北京、上海、江苏三省市开展培养古籍修复人才试点工作。但至今为止,只有江苏南京莫愁职业中学自2001年起开展了古籍修复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迄今已有数十名学生毕业,先后进入南京图书馆以及几所地方大学图书馆工作。

“中国古籍特藏保护计划”这项旨在保护民族优秀文献遗产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启动后,我国珍贵古籍的普查摸底、保护修复人才培养、重点实验室建立等工作将逐步展开,古籍保护的严峻形势有望得到改善,古籍保护事业有望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古籍修复师在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的古籍和古物,这些古物在出土前或者是出土后,可能遭到破坏,尤其是巨大环境的变化,会对它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古籍修复师在我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决定了我国的文化是否能够流传下去。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古籍修复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知识方面。

首先就是知识方面,作为古籍修复是我们要有足够的历史知识,要了解每一个古物背后的故事,根据当时的时代特点对古物进行修复。如果我们不了解古物背后的故事,或者是它所处的时代随意对古物进行处理,那么古物可能会遭到破坏,毕竟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特点,古物也有那个时代的特性,在修复的过程中,肯定不能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对文物进行随意的修改。

二、灵气方面。

其次就是灵气方面,作为古籍修复师也要有灵气,要懂得古物中蕴含的精神。能够在情感上和古籍有一个共鸣,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从事这项工作。

三、性格方面。

最重要的就是性格方面,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因为修复古物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能够耐得住寂寞,能够仔细认真的把自己的全部精神投入到其中。尤其性格一定要沉稳,因为一旦我们过于急躁,就可能会造成文物的破坏。同时技术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再成为一名真正的古籍修复师之前,我们一定要多进行练习,尤其是要避免手抖的问题。

不知道你们觉得作为一名优秀的古籍修复师还需要哪些东西呢?欢迎在评论区底下留言。

子婴才是大秦王朝的真正掘墓人,不是赵高,也不是秦二世,其实也有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子婴对秦朝的没落没有责任或者说有着很小的责任,他们认为子婴继位的时候,秦朝已经没有回天之力,但是,子婴对秦朝的灭亡还有有着责任的,其实,他本来就可以退守巴蜀以及陇西的,但他却没有这样做,才导致最后他手上的军队几乎全军覆灭。

如果回到公元前207年,从那时的的秦朝总体局势来看,经过三年的反秦战争,各地的反秦势力形成了八个具有代表性的军事集团。以项羽为首的楚国军事集团,旨在恢复秦朝统一前的分裂国家。刘邦领导的新军事集团,他们的直接目标是“王关中”;赵国、魏国、齐国、燕国和汉国等其他国家,都只是想保住自己的领土,继续繁荣各自的国家。可以想象,在“春秋战国”模式下,诸侯国之间很快就会发生内讧。

假如当初他能认清局面,子婴就不应该在蓝田作战,从而消耗掉所有的兵力,而应该直接放弃咸阳,撤退到巴蜀地区。从巴蜀撤退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地理位置好。蜀中资源丰富,防御容易,进攻难。二是可以在岭南等秦军的一部分回援,当时岭南的秦军并不是铁板一块的军队。有些将军不同意赵佗自立为王的决定。南海县、桂林县和湘县被划分为三个县。赵佗一开始只控制南海县,其他两个县则处于观望状态。三是可以当天下诸侯互相争斗,天下诸侯的力量几乎耗尽的时候,子婴就可以出巴蜀去平定他们。

当然,历史已经发生,孰是孰非也并不是一定的,也有着这样的可能,那就是子婴撤退,结果可能比现在还要不堪。

我认为古籍修复的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也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古籍不仅能够记载真实的历史事件,而且也能够让我们回顾历史,并且从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但是古籍的保存时间并不长,而且很容易因自然灾害而受损。

越来越多的人都能够从事古籍修复的工作,而且认为这一工作能够体现个人的价值,虽然这工作可能会有一丝乏味,但这的确特别有意义。古籍修复师廉成春说要让古籍再活五百年,对于古籍修复的工作,我有三个看法:

一、这一工作能够产生深远的意义。

我特别认可古籍修复这一工作,而且我也希望我能够从事这一工作。因为这些工作的确能够产生更加深远而重要的意义,并且也能够带给我们更多鼓舞。这一工作并非毫无价值,因为这一工作不仅能够保存更多的古籍,而且也能够加大我们对古籍的重视力度。

二、这一工作能够保存宝贵精神财富。

我认为这个工作的确能够弘扬精神力量,并且保存更多的精神财富。因为当我们能够成功修复古籍时,我们的确能够感到特别的自豪,而且我们也能够在修复古籍的过程中感受到古籍带给我们的精神力量,能够传承真正优秀的文化。

三、这一工作能够体现个人的意义和价值。

我认为只有更加博学多闻而且认真细致的人才能够从事这个工作,而且才能够将这一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展现的淋漓尽致。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理解这一工作真正的含义,才能够更加专注地修复古籍。这个工作可能会让人感到无聊,但是对于喜爱这个工作的人来说,却是特别的有趣和有意义。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