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鉴定一副画,是光绪九年,翁同龢签名,注王戌三秋袁江的大明盛世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2收藏

我想鉴定一副画,是光绪九年,翁同龢签名,注王戌三秋袁江的大明盛世,第1张

粗略地看了一下,明显的不是袁江之作。且是伪作。

落款译文:余阅此图实为少见之珍品,明代戴进之笔。师出马远,其笔法精细绝非一般画工所比喻

光绪九年1883年翁氏(1830-1904)53岁,中老年时,纵观其书学经历(卒后追谥文恭。学通汉宋,文宗桐城,诗近江西。书法遒劲,天骨开张。幼学欧、褚,中年致力于颜真卿,更出入苏、米。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晚年沉浸汉隶,为同、光书法家第一。当时的书法家对他的书法造诣之高十分敬佩。)此时应当有苏体,米体,颜体之特点之一,上图一点也没有。参例,宜以选入神品。

看其落款印章,上图明显有伪。

再看袁江(1662-1735)

袁江(清代画家)

袁江字文涛,号岫泉。雍正时,召入宫廷为祗侯。袁江是我国绘画史上有影响画家,宫廷画家,转工山水楼阁界画。在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楼阁工整山水当以袁江最有名。当时还有他的侄子袁耀同齐名。他们两人曾受扬州的山西盐商的聘请,到山西作画,作品在北方流传较多。他擅画山水、楼台、师法宋人。山水画主要学宋代闫次平,画石多鬼皴,楼阁主要学郭忠恕,工整严密。他的绘画素材多为古代宫苑,尤长于界画。

袁江的作品从画风上分有精笔和细笔两路。大部分是工整细致一路的,有少量的是用笔粗放一些。袁江除工山水楼阁界画外,还兼作花卉,并也流传下来一些作品。袁耀的风格与袁江基本相同

其落款多两字工整细腻有劲。上图笔软墨粗。

再看看已有此版本的大明盛世

再看戴进

戴进(1388—1462),字文进,号静庵、玉泉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为金银首饰工匠,后改工书画。宣德间(1426—1435)以画供奉内廷,官直仁殿待诏。后因遭谗言被放归,浪迹江湖。擅画山水、人物、花鸟、虫草。山水师法马远、夏圭,中年犹守陈法,晚年纵逸出蹊径,卓然一家。所作雄俊高爽,苍郁浑厚,用笔劲挺方硬;画人物笔法娴熟,顿挫间风度益著;所作花鸟、虫草亦饶有生意。为浙派开山鼻祖。作品有《春山积翠图》《风雨归舟图》 《三顾茅庐图》《达摩至惠能六代像》等。

看其画作,用笔精炼,而上图用笔犹豫,线条柔软无力,用墨没有层次。明显伪作。

1904年,仿泰西法石印就是说模仿外国工艺,用石印(一种类似照片上版的技术,后珂罗版玻璃印刷工艺也同理)的方法印书,因为古代刻书多是用木板雕刻反字印刷,所以到清末,外国技术传进来才用的这种技术印书,书籍当然不古老了,价格也不大,印量也较大(木刻本印量相对少多了)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字如其人”,虽然不能完全相信,但也是有一定道理在其中的。一个能被字写的端端正正的人,他对自己人格的要求大抵也是如此。尤其是在古代,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手写便是表达个人思想见地的首要方式。书法的重要性,也便不言而喻了。

光绪帝有三个妃子,隆裕皇后、珍妃、瑾妃,这三个妃子里瑾妃是最容易被大家忘记的一个,她没有隆裕皇后深厚的背景,也没有亲妹妹珍妃得宠。她和珍妃岁数仅差两岁,身材长相却天差地别,珍妃长相出众,她长得脸大脖子粗,还有一个矮冬瓜身材,网上很多人调侃清朝妃子长得丑就是因为看了她的照片。

尽管瑾妃这么不起眼,她也是一个有闪光点的人,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写得一手漂亮的小楷,就算是记账也工工整整地写字,书法完全不输给现在的书法家。

慈禧

慈禧是清朝历史上的女性掌权者,她架空了同治和光绪两代皇帝的权力,是晚清时期非常有名的一位政治人物。传说慈禧是个才女,年仅十六便能背诵四书五经,二十来岁便博览诸史,因此才得到了咸丰的欢心。

但从慈禧的字迹来看,慈禧是“才女”这件事很显然是她自己吹出来的。1865年的时候,慈禧为了顺利的罢免恭亲王奕欣,亲笔写下了一封诏书。

从诏书上来看,慈禧的字迹可以说是潦草之极,几乎每一行列都能见到一个错字。涂涂画画如果不认真看还真看不出慈禧写的是啥。相比较而言,光绪皇帝的妃子瑾妃写的字就要好看多了。

瑾妃生活经历

瑾妃出生在户部右侍郎家里,和珍妃在广州长大,珍妃在广州接触了很多外来新事物,性格活泼外向,而她性格沉闷老实,喜欢宅在家里看书写字,1888年,她们一起在光绪的选后大典上被选上,在次年的元月举行婚礼。

光绪帝因为珍妃的长相和性格只宠爱她一个人,隆裕皇后心里不满经常在慈禧太后面前说珍妃坏话,瑾妃虽然也不受宠但不能跟着隆裕皇后做一样的事,因为隆裕皇后敢在慈禧面前嚼舌根,是因为她是慈禧的亲侄女,如果她也这么做,会得罪光绪还给慈禧留下长舌妇的坏印象,所以她什么也不说,一个人住在自己的永和宫。

瑾妃的爱好

瑾妃在宫里除了吃还爱写字,她父亲怎么说都是个当官之人,不像其他普通老百姓迂腐得不让女儿上学,所以瑾妃从小就读书写字,能写一手漂亮的小楷。

在孤独的岁月里,一个人能够找到一项爱好与自己为伴,这本身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瑾妃能写出这样的字,想来也不是一天两天练就的,而是长达数十年的功夫,这背后时候多少的孤苦,只有瑾妃自己知道。皇宫虽然富丽堂皇,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不过是一层镀了金的笼子。

如果是一张纸一个的大字几十元平尺是可以的,是四个大字一百元平尺也是可以的,可是如果是小字就不止了,如果是抄经书或者是诗词,字数在几百几千,就是千元平尺,甚至几千元平尺都是要的。还要看纸张,用墨,以及写得怎样等等;当然名人的又要贵些。另外,艺术品价格高低都得市场说了算,有的买高档的,有的买低档的。另外相同与不相同的字画在不同的人眼里价格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谁的书画都有好差,都有值钱与不值钱的,有贵的和相对便宜一点的,所以不能笼统用平方尺来论,只能说某一张是多少钱一平方尺。润格也没有什么准头,只是一种参考,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判断和对他的书画的了解,以及当时的市场的炒作情况而定。一幅字画,在不同地点、不同时刻、不同的拍卖人手里,价格都会不一样。比如,同一个人的书画有的值10元或者20元一平尺,有的值50元或者100元一平尺,有的值1000元/平尺,有的2000元平尺,有的可能3000平尺、······,甚至1万、几万平尺······;而且换另一个拍卖商、中介又是别一种情况······所以是很难判断的,更不是绝对的一个价格。任何个人的评价都只是片面的、个人的观点。有特色的、名人的,有特别喜欢的买家想要,这些都可能使得价格更高。但是如果只是因为某个人现在有职务,或者纯粹是炒作才使得书画价格高;那么等他退了,或者没有人炒作了,价格很快会降下来,甚至不值钱。其他任何艺术品均如此。只要是还好,都有收藏价值。这里特别提出的是——润格是不靠谱的一种参考,主要还是看市场,还有自己对作品的了解,就像我上面说的。还有仿品和印刷品及行画都是不值钱的,除了年代久远同时是名人作品、名人仿品才会值点钱。不好意思,主意还是要自己拿,别人说的都只能作为参考。一己之见,说得不对请原谅。

首先,书籍从文物的角度看应鉴定是否为善本。所谓善本就是精校精注本,同时也是古本和孤本。从这个角度看,你的道经是通行印刷的,应该是经过校注的版本,但是否为名家校注则不得而知,估计不是。至于说光绪年间的铅印本子要卖到200万纯属无稽之谈。如果说这些书要有价值那就是自己收藏保存,算是对祖宗的一种尊重吧。真正值钱的古籍是宋元旧椠,要么至少是汲古阁的抄本和影宋本。就算拜经堂、嘉业堂的印书也不值多少钱了。更何况这种普通的印本呢。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