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名人事例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名人事例有哪些?,第1张

一、苏秦

苏秦是洛阳人。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

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

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虽然很疼,有时候都刺出血了,但是这样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

二、孙敬

孙敬是汉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

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

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愤苦读。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三、匡衡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四、越王勾践

春秋时期,吴王凭借自己国家的强大打败了越国,而越王勾践成为了吴国的俘虏,每天做着下人的工作,却表现出忠心耿耿的样子,后来允许回到自己的国家,每日尝一下苦胆,同时训练自己的军队,经过10年的时间最后打败了吴国。

五、马云  

第一次“起落”:从两次高考落榜到毕业后当大学教师  

马云各门功课中数学最差,第一次高考数学竟然考了1分,从而与大学无缘。第一次高考失利后,马云开始在杂志社打零工,受到励志图书《人生》的影响下定决心再战高考。

第二次高考,数学19分,再次落榜。虽然经历两次惨败,但是马云却越挫越勇,边打工边复习,终于在第三次高考中考入杭州师范学院,这次他数学考了79分。  

1988年,马云毕业后被推荐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任教,教授英语及国际贸易,还利用业余时间兼职做夜校教师。担任教师的七年间,马云积累了丰富的国际贸易知识,也结识了一些做外贸生意的老板,为日后创业打下了深厚的人脉基础。  

第二次“起落”:从海博翻译社的创业尝试到泪别中国黄页  

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任教期间,凭借出色的社交能力和英语水平,马云用业余时间成立了杭州第一家翻译机构—海博翻译社,第一次尝试创业的辛酸,新公司成立之初业绩不佳,为了不让公司倒闭,马云靠当“倒爷”卖杂货维持经营,直到实现盈利。  

1995年马云代表杭州市政府去美国处理一起合同纠纷,在洛杉矶马云第一次接触互联网,从此陷入互联网的魅力中不可自拔。1995年5月9日,马云创办中国黄页,并立志做中国的雅虎,虽然步履维艰,但是胜利在望。

然而1996年与杭州电信的合作给中国黄页埋下了隐患,由于经营理念的冲突,马云被迫离开自己一手打造的中国黄页。

第三次“起落”:从应邀为外经贸部建网站到创建阿里巴巴  

1997年中国的互联网刚刚起步,当年2月,马云应外经贸部的邀请进京开发外经贸部官方网站。网站成立后由于与官方“缺少共同语言”,马云的报复无法施展,1998年冬天,马云为了理想毅然决定回杭州创建自己的公司。

1999年2月,阿里巴巴杭州在湖畔花园诞生。凭借此前的经验和教训,马云在与投资者和政府打交道时坚持原则,决不退让,从而使阿里巴巴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壮大发展。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成就了今天永不言败的马云,也成就了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

据查,这个孙敬就是成语“头悬梁锥刺股”中“头悬梁”的主角人物(另一个主角人物为“刺股”的东周纵横家苏秦)。

孙敬年轻时勤奋好学,常常是废寝忘食。因为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于是他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变得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希望能够帮到您!

匡衡凿壁 孙敬悬梁

拼音:Kuàng Héng záo bì Sūn Jìng xuán liáng

人物故事: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是谁,有什么寓意,以下是我整理的悬梁刺股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给您带来参考与帮助。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是谁

成语“悬梁刺股”中“悬梁”的主角人物是孙敬,另一个主角人物为“刺股”的东周纵横家苏秦。

孙敬是汉朝信都(今衡水市冀州区)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早年投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学成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游说列国,得到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悬梁刺股的故事简介

悬梁: 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太平御览》卷载:“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东汉的时候,有个名叫孙敬的人到洛阳太学求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废寝忘食。时间久了,也会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头发上,当他读书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住头发,弄疼头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继续读书学习。从此,每天晚上读书时,他都用这种办法,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刺股: 见于《国策·秦策一》载:“(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是东周洛阳乘轩里(洛阳李楼乡太平庄)人,少时便有大志,随鬼谷子学习多年。为求取功名,他变卖家产,置办华丽行装,去秦游说秦惠王,欲以连横之术逐步统一中国,未被采纳。

由于在秦时日太久,以致盘缠将尽,只好衣衫褴褛地返回家中,亲人见他如此落魄,都对他十分冷淡。苏秦羞愧难当,下决心用功学习,便拿出师傅送给他的《阴符》一书,昼夜苦读起来。读书时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便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强迫自己清醒过来,专心读书。如此这般坚持了一年,他再次周游列国。这次终于说服齐、楚、燕、韩、赵、魏“合纵”抗秦,并手握六国相印。苏秦缔约六国,联合抗秦,投纵约书予秦,使秦王不敢窥函谷关达15年之久。

悬梁刺股的寓意

悬梁刺股,释义:因怕困倦影响学习, 就把头发束起来吊在屋梁上,用锥子刺大 腿。形容勤学 苦读。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虽然告诉我们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为了学习也不能一直努力到累垮自己的身体,读书也是需要适可而止的。劳逸结合,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学习,才是正确的学习之道。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