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历史名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3收藏

山东历史名人,第1张

1,孔丘 (前551——前479),字仲尼,今山东曲阜东南一带人。春秋末年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史称孔子。青年时期做过看管牛羊的小官和管理仓库的小官。中年后开始授徒讲学。51岁时任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鲁班 (约公元前507年——前444年),姓公输,名般,是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土木建筑工匠和发明家。被后人尊为“匠师之祖”。

3,曾参 (前505——前435),今山东平邑县人,亦称曾子。编著了《大学》、《孝经》两书,对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后世称为“述圣”。

4,孙膑 (前378——前301年左右),今山东阳谷县人。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一书。

5,孟珂 (约前372——前289年),即孟子。今山东邹县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称为“亚圣”。

6,扁鹊 (前357——前307年),姓秦,名越人。今山东长清县人。系我国医学事业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发明 望 闻 问 切等疗法。

7,东方朔 (前154——前93),西汉文学家。今山东陵县人。性诙谐滑稽,善辞赋。

8,匡衡 西汉时期人,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人。凿壁偷光来读书,就是他干的。后官至丞相。

9,郑玄 (127——200年),汉末著名经学家。今山东高密人。

10,孔融 (153——208年),今山东曲阜人,孔子20世孙。东汉末学者,“建安七子”之一,有个典故叫孔融让梨,就是他四岁那年干的。

11,管宁 (158——241年),是管仲的后代,三国时期著名学者。今山东临朐人。

12,王粲 (177——217年),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今山东邹县人。

13,刘桢 今山东东平县人,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14,仲长统 (180——220年),东汉末著名哲学家、政论家。今山东邹县人。他曾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论点。

15,诸葛亮 (181——234年),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今山东沂南县人。

16,王戍 (234——305年),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今山东临沂人。

17,左思 (约255——305年),西晋著名文学家,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人。叫洛阳纸变贵的就是他的文章《三都赋》和《招隐》。

18,王羲之 (321——379年),今山东临沂城北人。东晋大书法家。

19,鲍照和鲍令晖,系哥妹俩,是南朝宋诗人。今山东苍山县人。其中,哥哥与谢灵运、颜延之被人称为“元嘉三大家”。妹妹是南朝宋齐两代唯一留有著作的女文学家。

20,刘峻 (462——521年),南朝梁著名学者、文学家。今山东平原县人。

21,刘勰 (约465——532年),今山东莒县人。南朝梁杰出的文学理论批评家。所著《文心雕龙》一书,在文学批评史上影响极大。

22,肖颖士 (708——759年),唐代文学家。今山东苍山县人。与当时名士李华齐名,时称“萧李”。

23,颜真卿 (709——785),唐代大臣,书法家。今山东临沂市人。

24,黄巢 (?——884),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今山东荷泽东南人。

25,石介 (1005——1045),北宋前期学者、教育家、文学家。,今山东泰安市郊区桥沟村人。支持并参与范仲淹等人发起的政治改革。有著作《徂徕集》流传于世。

26,宋江 (?——约1122年) 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今山东郓城县人。

27,荀子,山东莒南县人(这个不一定是)

28,李清照 (1084——约1151),宋代著名女词人,今山东济南人。

29,辛弃疾 (1140——1207年),南宋著名词人,今山东济南人。

30,邱处机 (1148——1227),金、蒙时期,道教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今山东栖霞县人。

31,唐赛儿 ,明初农民起义女领袖。今山东滨县人。

32,李开先 (1502——1568),明代中叶著名文学家和戏曲家。今山东章丘县人。

33,戚继光 (1528——1587),明朝著名军事家,抗倭名将。今山东蓬莱人。

34,王士祯 (1634——1711),清朝大臣,诗人。今山东桓台县人。在创作上倡导“神韵说”。

35,赵执信 (1662——1744),清朝诗人。今山东淄博人。18岁中进士。

36,蒲松龄 (1640——1715),清初著名小说家,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人。

37,孔尚任(1648——1718),孔子64代孙,今山东曲阜人。昆曲名剧《桃花扇》为他作

38,高凤翰 (1683——1749年),清代著名书画家,今山东胶县城西三里河村人。时人常将其与扬州八怪并称,或补列为扬州八怪之一。

39,左宝贵 (1837——1894),清末爱国将领。祖居山东齐河县,山东平邑县地方镇人。

40, 墨子,姓墨名翟,今山东曲阜一带人。大约生于前480年,卒于前400年,活了80多岁,墨家学派创始人。提出“泛爱、兼利而非攻”的思想。

41, 刘洪,生活于公元129——210年,东汉人,今山东蒙阴县人。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之一。

42, 贾思勰,今山东青州市人,著有《齐民要术》等,是我国古代著名农学家。

43,刘墉:诸城人,1719—1804,号石庵,清代书法家,后人称为清四大书家(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之一。

44, 刘熙:潍坊人,字成国,汉末训诂学家,代表作有《释名》。

45, 孟喜:苍山兰陵人,字长卿,西汉今文经学中易学“孟氏学”开创者,汉宣帝时立为博士。

46,孟云卿:商河人,唐代诗人,代表作有《伤时二首》。

47,吕彦直:东平县人,1894—1929,字仲宜、古愚,近代建筑师,代表作有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

48,武训:聊城人,1838—1896,原名武七,以乞讨、放债办学,称“义学”,清政府封其为“义学正”。

49,张尔岐:济阳人,1612—1677,字稷若,号篙庵,明代诸生,入清不仕,与顾炎武交往,著有《周易说略》、《老子说略》、《仪礼郑注句读》等。

50,张择端:诸城人,字正道,北宋风俗画家,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

51, 张养浩:济南人,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散曲家,作品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东府》、《云庄类稿》。

52,穆修:东平人,979—1032,字伯长,北宋散文家,有《穆参军集》传世。

53,兰陵笑笑生,据考证为山东五莲县人,著《金瓶梅》。

54,王尽美,山东莒县人,中共创始人之一,先到青州师范读书,后到济南师范读书。

山东历史名人辈出

山东省历史上名人辈出,不胜枚举。

春秋时期有:齐国大夫晏婴;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孔丘;他的学生曾子;兵家孙武;

战国时期有:名医扁鹊;哲学家子思;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墨翟;建筑工匠鲁班;围棋名手弈秋;军事家孙膑;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学孟轲;思想家_梁赤;

汉代有:医学家淳于意;水利家_宽;西汉今文《尚书》的最早传授者伏生;文学家东方朔;经学家匡衡;文学家韦玄成;农学家汜胜之;文学家孔融;经学家郑玄;哲学家仲长统;文学家王粲;文学家刘桢;天文学家刘洪;

三国时期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经学家、训诂学家、郑玄弟子孙炎;

晋代有:数学家张邱建;文学家羊祜;玄学家王弼;文学家左思;书法家王羲之;

南北朝有:无神论思想家、天文学家何承天;诗人颜延之;文学家鲍照;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文学家温子升;文学家王籍;思想家、教育家颜之推;名医徐叔向;医学家王叔和;史学有崔鸿;农学家贾思勰;

隋朝有:画家展子虔;

唐朝有:天文历算学家崔善为;诗人储光羲;文学家段成式;

宋朝有:学者胡旦;文学家王禹_;学者、文学家石介;医学家钱乙;文学家晁补之;医学家成无己;女词人李清照;抗金英雄、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

金代有:历算学家张行简;水利家王居卿;围棋名手刘仲甫;古代建桥工程专家王辟之;画家张择端;金石学家赵明诚;画家梁楷;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丘处机;金末史学家孔元措;金代史学家、书法家党怀英;词人、学者周密;

元代有:著名诗人和散曲家杜仁杰;史学家、文学家王恽;水利家贾鲁;文字学家杨桓;散曲作家、文学家张养浩;散曲家杨朝英;戏曲作家高文秀;农学家及活版印刷术的改进者王祯;戏曲作家康进之;历史地理学家、文学家于钦;四书五经注释者董养性;

明朝有:机械家王诏;民间水利家白英;文学家谢榛;戏曲家李开先;散曲家冯惟敏;著名诗人、文学家李攀龙;抗倭名将、军事家戚继光;书画家邢侗;学者焦_;文学家、诗人于慎行;散曲作家刘效祖;名医毕荩臣;

清朝有:文学家、药学家王象晋;戏曲作家、文学家丁耀亢;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薛凤祚;历史学家傅以渐;经济学家张尔岐;诗人宋琬;史学家马马肃;诗人王士礻真;文学家田雯;诗人曹贞吉;史学家张昭潜;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戏曲作家孔尚任;书法、绘画家潘伍云;诗人赵执信;书画篆刻艺术家高凤翰;医学家黄元御;书法家刘墉;地方志学家李文藻;学者孔继汾;儒医孔继_;学者孔继涵;经济学家、训诂学家郝懿行;民间名中医綦沣;文字学家王_友;著名金石学家、校勘学家和书法家许瀚;文学鉴藏家、古钱币学家李佐贤;金石学家陈介祺;医学家蔡玉珂;教育学家武训;著名金石文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艺术家孙中新;藏书家杨以增;著名学者和古籍编纂家马国瀚;金石学家吴式芬;针灸名医杨作质;兵器制造专家丁守存;名医臧应詹;史学家、书法家吴浔源。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风光绮丽的江南水乡——浙江山阴(今绍兴),是清末爱国女杰秋瑾的

故乡。

秋瑾的家庭封建气味很浓。她的爷爷、爸爸都做过官,张嘴闭嘴离不开

封建礼教的陈词滥调。

秋瑾长到十四五岁时,就已有志有才,很喜欢看有关梁红玉、穆桂英等

女英雄的故事书,决心像她们那样为女子争光。

有一天,秋瑾的表姐妹随大人来玩,交谈起来,姐妹们都恨自己是个女

孩子,没地位,没自由,好像笼子里的小鸟。秋瑾越听越觉不平,愤愤地说:

“女子的聪明才智不一定比男子差,只是因为女子没有机会读书,缺乏独立

谋生的本领,依靠男人吃饭,才受欺侮。我们应该立志图强。”

这话不知怎的被秋瑾的父亲知道了。他面带愠色,把秋瑾叫到面前:“《女

诫》看了没有?记住了吗?”

“不但看了《女诫》,还看了《史记》、《汉书》。”秋瑾从容回答。

“嗯,看这么多书?‘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你忘了么?”

“可写《女诫》、编《汉书》的班昭就是女的啊!还有蔡文姬、谢道韫、

李清照,都是才女。如果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汉书》就编不成了。”

父亲没料到女儿竟敢当面顶他,正要大发脾气,一个女佣人进来说:“舅

老爷来了。”他起身一甩袖子,就急忙迎客去了。

秋瑾看着父亲的背影,不服气地小声嘀咕着:“不对就是不对,发脾气

能让人服吗?”

隋,唐

平阳公主

南北朝统一,但是乱世还没有结束,不久中国又一次陷入了大分裂的状态。这次分裂的时间很短,隋文帝的外甥李渊只用了7年时间就击败群雄,再一次统一了天下。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一统天下,历史上只有汉高祖刘邦胜过李渊。但是汉高祖击败项羽,当上皇帝后,全国仍然动荡不休。汉高祖直到死前不久还在亲自镇压叛乱。而唐朝却不存在这个问题。之所以会这样,主要因为唐高祖李渊有一群杰出的儿女。这群儿女中功绩最大的就是太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和三女儿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当然姓李。可是她的芳名叫什么,正史上却没有记载。中国的史书对待女子的态度至五代为之一变。五代以前,不论何种女子,史书上多半会留下她们的名字。除非像前秦的毛皇后那样由于前秦存在的时间极短,历史纪录未必完整而没有留下姓名的。但是到了宋朝以后,女子的姓名就不再公开纪录在史册中了。越是尊贵的女子越是如此。反而是所谓的“女贼”往往在史书上被直呼其名。纪录平阳公主事迹的《旧唐书》和《新唐书》一作于后晋,一作于北宋,但无一记载平阳公主的名字和年龄。所以弄得后世写武侠小说的如黄易者只好给她胡乱起个名字叫李秀宁。

唐高祖李渊共有19个女儿,平阳公主排行老三。这19个女儿当然不可能都是一母所生。平阳公主的母亲是李渊的原配窦氏。也就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母亲。说起这位窦氏,倒也是一位奇女子。

窦氏是京兆平陵(今陕西兴平)人,父亲窦毅是北周的八大元帅之一(窦毅官封上柱国。这个官名没有对应的现代官名。北周设八个柱国大将军统领全国官兵。勉强翻译可译为方面军司令。但是实际上这个官衔的荣誉性大于实际权力。所以和本朝开国时所封的元帅相仿。)母亲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窦氏从小就很聪明,深受武帝喜爱,把她留在宫中当自己的女儿抚养。当时天下三分,北周是最弱小的一个。为了取得外援,武帝娶了一名突厥公主当皇后。但是武帝对这个政治婚姻很不满意,经常让突厥公主守空房。窦氏就经常劝说舅舅多忍耐,搞好和突厥的婚姻可以消除北方的威胁,全力对付南方的陈和东面的北齐。

不久,隋文帝杨坚篡夺北周皇位。窦氏恨恨地说:“我恨自己不是男子,无法为舅舅家扫除祸患。”吓得父亲赶紧捂住她的嘴:“不要胡说!这是灭门之罪!”不过窦毅由此认为自己的女儿不是等闲之辈,当然不能随便嫁人。于是到了女儿谈婚论嫁的年纪,就搞了个比武招亲的办法。当然,这个比武招亲可不是象武侠小说里那样摆个擂台让大家上去和窦氏对打。窦毅让人在大门上画了两只孔雀,有意招亲的必须在百步外射两箭。凡是两箭各射中一只孔雀眼睛的,就招为女婿。根据现在的正史记载,李渊是相当平庸的一个人。但是他别的好处没有,箭法倒是相当高超的。几十人来应试,只有李渊两箭都射中了。

窦氏嫁给李渊后成了他的贤内助。李渊的脸上皱纹多,隋炀帝便戏称李渊“阿婆”李渊回到家很不高兴。窦氏问清原因,马上安慰他:“这是吉兆啊,你做的是唐国公,唐和堂谐音,阿婆是一家之主也就是堂主啊。”当时,天子的金銮宝殿也叫做明堂。窦氏指的是李渊将来要做皇帝,取代隋炀帝。

由于长在宫廷,窦氏对宫廷政治颇多心得。李渊养了不少骏马,窦氏就劝他献给爱马的隋炀帝:“皇上喜欢鹰和马,您是知道的,现在应该把骏马献给皇上,不该自己留著,否则会招人诬陷。”李渊开始还舍不得他的骏马,后来真的被隋炀帝责问,才赶紧献了上去。窦氏在四十五岁时去世,李渊这才细细琢磨亡妻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经常给隋炀帝送骏马鹰犬,隋炀帝果然异常高兴,很快升李渊为将军。李渊流著泪对儿女说:“我如果早点听你们母亲的话,早就做上这种官了。”

扯了这许多题外话,只是想说明李渊如此平庸的一个人,为何会有杰出的儿女。

隋炀帝其实并不能算是个标准的亡国之君。其文才武略决不输于历史上任何一位名君,至少不输于李世民。这两个人上台以前都不是太子,都有极好的名声,都立下了盖世无双的功劳,都是靠了血腥的政变才上了台。上台之后初期的文治武功都差不多。问题是,隋炀帝比李世民少了一些纳谏的虚心又多了一些好大喜功。这遂导致他不顾国力开凿大运河,又远征高丽。结果弄得天下大乱。自己也在江都掉了脑袋。

在这乱纷纷的时局中,李渊的胜出机会起初并没有那么大。他的地盘在遥远的山西边境,远离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手下兵力也不足,不过万把人。而且天天要面对突厥的进攻。最要命的是,他的家眷全都在长安,身边只有一个次子李世民跟着。如果他起兵造反,家眷立刻不保。但是皇位的诱惑力超过任何一种亲情,在周围包括李世民在内的众人的怂恿下,李渊于隋大业13年(公元617年)5月起兵。

由于家人都在长安作人质,李渊不敢明目张胆的称王称帝,对外他宣称领兵离开自己的防地是为了到江都去接应被困在那里的隋炀帝。可是他的进军路线不是东南面的江都恰恰是西面的首都长安。这么干连李渊自己都说是“掩耳盗铃”。当然更瞒不过在长安留守的隋朝官员。长安方面立即下令拘捕李渊的家人。逮捕名单中就包括了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和她的丈夫柴绍。

这位柴绍先生在唐朝的凌烟阁24功臣中排名第14,谋略出众,善于以少胜多,消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都有他一份。消灭唐朝最后一个对手梁师都他还是主将。李贺有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不过大业13年时,柴绍可没有诗中的这股英雄气概。听到捉拿他的命令,他立刻撒腿就跑。跑之前还对老婆说:“你爸爸造反,我想去和他会合。我们一起跑肯定跑不掉,把你留下我又怕你会有危险,你说怎么办?”他的意思是老婆是李家的人,怕带着目标太大,自己一个人逃跑胜算就大一点。平阳公主何等聪明,当然看的出这里面的潜台词。但是她的胆量比老公大多了,立刻说:“你尽管一个人走,我妇道人家,躲起来很容易,到时候自有办法。”于是柴绍就心安理得独自逃走了。

平阳公主说她是妇道人家躲起来很容易不过是为了宽柴绍的心,但是她的确有自己的计划。柴绍离开后,平阳公主立刻动身回到鄠县(今陕西户县)的李氏庄园,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将产业变卖,招兵买马,公开与朝廷对抗。当时天下大乱,长安虽然还掌握在隋室手中,但周围的州县到处都是土匪。其中最大的一股的首领是西域来的胡商何潘仁,手下有几万人。平阳公主派家僮马三宝前去游说何潘仁归降。不知道马三宝使了什么手段,势力远远超过平阳公主的何潘仁居然甘愿做平阳公主的手下。这倒是和本朝太祖初上井冈山时收编王佐,袁文才颇为相似。本朝太祖熟知史实,不知道当时是否想起过这段历史。

言归正传,平阳公主收编了何潘仁后又连续收编了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土匪,势力大增。在此期间,朝廷不断派兵攻打平阳公主。平阳公主不但打败了每一次进攻,而且趁机扩大战果,连续夺取了鄠县,武功,周至,始平等县。队伍也扩张到了7万多人。平阳公主收编的这帮手下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强盗。如果没有几分真本事,就是男人也镇不住他们。何况兵源来自原来不相统属的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收编的乌合之众变为一支百战百胜的劲旅,取得如此大的战绩,平阳公主的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实在是出类拔萃的。

公元617年9月,李渊主力渡过黄河进入关中。这时他很高兴的发现平阳公主已经为他在关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盘。他派柴绍去迎接平阳公主。夫妻二人见面,看到妻子如此风光,不知柴绍是否会脸红。接下来,平阳公主挑选了一万多精兵与李世民会师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长安。柴绍属于李世民的部下,与平阳公主平级。夫妻二人各领一军,各自有各自的指挥部(幕府)。平阳公主的这一万多精兵就称为“娘子军”。11月9日,攻克长安。

平阳公主在关中行动的意义对建立李唐王朝来说是怎样评价都不过分的。前面说过,李渊是个很平庸的人。虽然很有野心,却是属于有贼心没贼胆的人。起兵之后稍稍遇到一点小挫折就曾经想打退堂鼓,退回太原老巢。幸亏李世民苦劝,才勉强前进。他在渡黄河以前一直在与隋将屈突通缠斗。后来采取李世民的计策,用少量兵力牵制屈突通,主力直攻关中。如果没有平阳公主在关中接应,这一招就成了孤军深入,是极为冒险的。要是进攻长安不利,则后路势必让屈突通切断,那时就真成了瓮中之鳖了。

长安之战后,平阳公主的事迹就不再见于史籍。直到6年之后的武德六年(公元623年)2月初史书上才突如其来地记了一笔她的死讯。而之所以会记上这一笔还主要是由于她的葬礼与众不同,是以军礼下葬(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为什么会这样,前面已经分析过,中国的史籍一贯看不起女人,尤其看不惯带兵的女人。古籍都是历代一再删削过的。平阳公主的事迹大概就是这样湮没的。不过根据种种史籍中的蛛丝马迹,对这六年的情况,我们还是可以勾勒出一个大概来的。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攻克长安之后,平阳公主继续领兵作战为大唐打江山。李渊虽然攻克了长安,但是他不过大致控制了半个关中。他的四周都是敌人。攻克长安后,李渊立刻面对据有陇西之地的薛举和凉州(今甘肃武威)李轨。从唐武德元年七月薛举派兵大败唐军于浅水原开始至二年二月擒李轨占河西五郡为止,李渊好不容易才安定了关中和西方。才喘了口气,刘武周就抄了李渊的后路,攻占了李渊的老巢山西。李渊命李世民征讨。李世民用了差不多两年时间才打败刘武周夺回山西。奠定李唐天下的一仗是灭王世充。这一役唐军围城打援,把前来援救王世充的窦建德一起干掉了。这几仗柴绍都有份参加。如果说平阳公主这时在长安享清福是不符合她的性格的。作为杰出的将领,她当然是要参加这些决定大唐命运的决战的。窦建德覆灭后,余部推刘黑闼为主,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在漳南(今河北故城)起兵反唐,徐圆朗、高开道亦举兵响应。他们北联突厥,不到半年尽复窦建德旧地。平阳公主这时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她驻守的地方就是娘子关。

娘子关位于太行山脉西侧“井陉”西口,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上,与河北省交界,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苇泽关,因平阳公主率数万“娘子军”驻守于此才更名娘子关。“井陉”是晋中和冀中地区之间最近捷的通道,秦末韩信灭赵就是走的这条路线。山西是中原和关中地区的屏障,无山西则中原和关中不稳,平阳公主率军驻守娘子关,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敌人从“井陉”进入山西。

由于没有打败刘武周夺回山西前平阳公主不可能驻守在此,所以平阳公主最早也要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才进驻娘子关。那么她之前都在做什么呢?当然是在打仗。在没有一天不打仗的情况下,李渊怎么可能让平阳公主这样一员良将闲置3年多后又突然启用呢?

平阳公主最后死于何种原因,史书上没有说。李世民生于公元599年。公元617年李渊起兵时他18岁,李建成大李世民10岁左右为28岁,李元吉比李世民小2岁左右为16岁。如果平阳公主是李世民的妹妹,她应该是至少16岁了。再小就不可能为老爹在关中抢地盘了。但是16岁又不太可能。因为除非她和李元吉是双胞胎,否则很少有人能够连续三年每年生一胎的。所以最有可能的是她是李建成的妹妹,李世民的姐姐。李渊起兵时她的年龄应该是20到26岁之间。这样,到公元623年,她的年龄应该介于26至32岁之间,万一她是李世民的妹妹,那么去世时不过22岁而已。古人的寿命虽然不长。但以这样的年龄去世,对于身体强壮的武将来说,生病的可能性好像不大。结合她死时以军礼下葬,大胆推测一下,应该是战死或负了重伤回到长安后创发而死的。

她战死的情况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性是在与突厥作战时身亡。当时中国内乱,北方军阀包括李渊在内都和突厥结盟。利用突厥攻击自己的敌人。突厥也不把结盟当一回事,经常入侵。山西正是突厥经常侵犯的地区。另一种可能性则是在实行消灭刘黑闼作战时身亡。622年11月,李渊派李建成统兵讨伐刘黑闼,开始双方互有胜负。直到12月25日才将其彻底击溃。平阳公主驻守的娘子关就在前线,当然会率部参战。所以死在此一役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死于此时,则其尸体运回长安差不多要半个月。由于是公主,下葬的准备工作也差不多半个月。则时间上也吻合。

唐朝的女强人很多,公主女强人尤其多。平阳公主开风气之先,之后又有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等。但是论才能和功绩都比不上平阳公主。

穆桂英,佘太君,杨门女将,在丈夫,儿子死后仍然能够挂帅出征,抵抗外敌,受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尊敬。

秋瑾,女,原名秋闺瑾,字璿卿(璇卿),又字竞雄;号旦吾,又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

“当大街上只剩下最后一个革命者,这个革命者必定是女性。”这是共产国际女***卢森堡的名言。说明巾帼不让须眉,女人对自己的信仰,也许更坚贞,更执著。

我们熟知的女烈士,如赵一曼、投江八女、江姐、刘胡兰等,都是女中之豪杰。但作为中国近代女革命家,首先要数秋瑾。秋瑾比卢森堡小4岁,却比她早牺牲12年。

  一 花木兰

  花木兰是我国古代一位女子英雄有首诗:《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kè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ān)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yān)山胡骑鸣啾啾(jiū)。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xíng)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首诗赞颂了花木兰的忠孝两全、保家卫国的精神。赞扬了木兰的聪明,勇敢,坚强的品质。花木兰,中国古代女英雄,以代父从军击败北方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在后世影响深远。其事迹被多种样式的文艺作品所表现,尤其是**、电视剧多次重拍,甚至影响波及美国和全世界。花木兰其人其事仅限《木兰辞》中,纵观南北朝、隋唐诸史并无记载,所以其生卒年和故里有很大争议。花木兰是北魏人,北方人喜欢练武。花木兰的父亲以前是一位军人,从小就把木兰当男孩来培养。木兰十来岁时,他就常带木兰到村外小河边,练武,骑马、射箭、舞刀、使棒。空余时间,木兰还喜欢看父亲的旧兵书。 北魏经过孝文帝的改革,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但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木兰的父亲年纪大了,没办法上战场,家里的弟弟年纪又小,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多年的军队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人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更不要说木兰又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但是花木兰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数十年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认为她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不过,花木兰拒绝了,她请求皇帝能让自己回家,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1998年,迪斯尼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

  编辑本段二 王昭君

  王昭君约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宜昌秭归县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传说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编辑本段三 穆桂英

  穆桂英 - 戏曲及小说《杨家将》中人物。明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将通俗演义》中人物。原为穆柯寨木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她五十岁尤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中国古典文学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编辑本段四 梁红玉

  梁红玉是南宋高宗的和岳飞同时代的大将军韩世忠之妻,本是京口的妓女,遭人虐待,为韩世忠所救。梁红玉感其恩义,以身相许。当时韩世忠只是一名小军官,不敢答应,后来韩世忠升为将军后,才正式迎娶梁红玉为妻。在韩世忠的眼中,梁红玉并不是一般的风尘女子,她应有过人之处。 韩世忠在京口和金兵的金兀术在黄天荡对歭。当时,金兀术拥兵十万,战舰无数,而韩世忠只有八千疲兵。韩世忠听取梁红玉的计策,由韩率领小队宋兵舰诱金兵深入苇荡,再命大队宋兵埋伏,以梁红玉的鼓声为命,以灯为引,用火箭石矢焚烧敌船。 金兵果然中计,梁红玉站在金顶上擂鼓台,韩世忠率船队迎战,只听「咚,咚」战鼓响,金兵被韩世忠引入黄天荡,梁红玉三通鼓响,埋伏的宋军万箭齐发,顿时火光冲天,金兵纷纷落水,弃船逃命,死伤无数。梁红玉以灯为引,指挥宋军把金兵打得落花流水。 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

  编辑本段五 秦良玉

  秦良玉(1574~1648年) ,字贞素。明朝末期巴渝战功卓著的女将军、女军事家。四川忠州(今属重庆忠县)人。为石砫宣抚使马千乘妻。史书记载到: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料敌如神,兼通词翰,常为男子装。自幼从父秦葵习文练武,丈夫死后,继任其职,她曾派出兄弟秦邦屏、秦民屏救援沈阳抗击后金,被明熹宗封为二品夫人、充总兵官,并赐“忠义可嘉”匾额。更曾亲率3000精兵北上,镇守山海关(榆关)。崇祯三年,又奉诏勤王,收复永平、遵化等四城,受到崇祯帝优诏褒美并诰封一品夫人,加封少保、挂镇东将军印。并且在四川、贵州地区又相继击败奢崇明、安邦彦、张献忠、罗汝才等叛军,取得成都之捷、重庆之捷、夔门之捷等。清军入关南下,她坚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晋封太保兼太子太保、忠州侯爵。去世后谥号“忠贞”。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史登录的巾帼英雄。郭沫若曾撰文赞誉秦良玉:“像她这样不怕死不爱钱的一位女将,在历史上毕竟是很少的”。北京四川营胡同就是她北上勤王屯兵遗址。

  编辑本段六 冼夫人

  南朝至隋初时期冼夫人是岭南少数民族首领,她生年不祥,是高凉(今属广东)人,出身于俚族冼姓大家。她从小就喜欢耍刀使枪,武艺高强,还精通兵法,又读过许多书,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女子。梁武帝在位的时候,她嫁给了高凉太守冯宝,从此被称为“冼夫人”。 梁武帝末年,羯族首领侯景起兵反梁,高州刺史李迁仕不但不去讨伐,竟然还与侯景勾结起来,想利用冯宝所统率的军马。幸好李迁仕的阴谋被冼夫人看穿了,冼夫人带领千名勇士进入高州城,猝不及防地出击,很快平定了叛军,李迁仕被迫狼狈逃窜。冼夫人协助冯宝治理岭南,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公元569年,冯宝去世了,儿子冯仆当上了阳春(今广东阳春)太守。广州刺史欧阳讫起兵反梁,诱骗冯仆作为人质,想逼迫冼夫人一同反叛。儿子的性命和国家大局摆在冼夫人面前,她思量来思量去,最后毅然起兵平叛。庆幸的是,儿子也被平安救出。由于这次功劳,冼夫人被封为中朗将、石龙太夫人。隋朝时,冼夫人仍然积极协助朝廷治理岭南,平定叛乱,被隋文帝封为谯国夫人。即使到了晚年,冼夫人还常常以国家大义教育她的子孙。冼夫人一辈子都致力于国家的统一,作为女流之辈,又是边远少数民族,因此她的事迹尤为人们所赞叹。

  编辑本段七 樊梨花

  樊梨花,唐太宗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西凉国(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后投唐,与薛丁山结为夫妇。二人智勇双全,登坛挂帅。在薛家满门抄斩后,她率子薛刚杀进长安,除奸报仇。在民间传说中,她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

  编辑本段八 荀灌

  荀灌,西晋临颍人,尚书左仆射荀嵩小女。13岁时,其父以都督荆州江北诸军事平南将军之职,镇守南阳,被贼将杜曾围困,粮尽援绝,危在旦夕。荀灌见此情景,自荐出城讨救,率勇士数十人于夜晚缒城突围。贼兵发现,紧紧追赶,荀灌奋勇当先,激励将士,且战且进,直到进入鲁阳山,才摆脱追兵。急速赶往石览将军处乞求发兵救助,接着又带父亲书信向南中郎将周访请援,周访当即派遣其子周抚率三千人会同石览前去救嵩,杜曾闻讯,撤兵逃走,宛城解围。

  编辑本段九 唐赛儿

  唐赛儿,明代农民起义首领,明初,成祖从南京迁都北京,大修宫殿,又组织人力,南粮北调,还开挖运河,先后在山东征调数十万民夫,农民徭役负担沉重。唐赛儿以白莲教为名义,自称“佛母”,借传白莲教发动群众,组织起义力量。1420年,组织农民军数千人,于青州卸石棚寨起义。起义后,全歼了前来围攻的青州卫都指挥使高风的官军,青州以东各地人民纷纷响应,大小数十支起义军,和卸石棚起义军联为一起,共约万人,“毁官衙、烧仓库”,杀富济贫,官吏纷纷逃命,告急文书传至京师,明成祖派使召降,唐赛儿怒斩来使,于是明政府又派遣总兵柳升、都指挥刘忠带领京营兵马来镇压。唐赛儿抓住柳升狂妄轻敌的弱点,派人到敌营诈降,柳升信以为真,起义军趁机于夜间向防备薄 弱的敌大本营猛攻,打乱了敌军,刘忠中箭毙。天亮后,柳升得知中计,带领大队人马前来攻打,赶到山寨时,起义军已经转移。唐赛儿安然脱险,使明成祖十分恼火,一方面严惩地方官员,又令各地缉拿唐赛儿。后怀疑唐赛儿削发为尼,逮“天下出家妇女,先后几万人”,但“赛儿卒不获,不知所终”。

  编辑本段十 杨娥

  杨娥,明永历帝护卫张小将的妻子,自幼习武,骁勇过人,将殉国,娥为报国仇家恨投身义军,反清复明,化装成卖酒妇,刺杀明朝叛将吴三桂,行刺未成,而壮烈牺牲

  编辑本段十一 葛嫩娘

  清兵入侵中原时,其父战死,葛嫩娘无所依侍,被歹徒拐卖至妓院。在一次偶遇中,葛嫩娘结识孙克咸,两人一同投入抗清军队中。但因清兵的力量太大,终至战败被俘,清兵主将欲娶葛嫩娘为妾,葛嫩娘大怒,嚼碎了自己的舌头,满口鲜血喷向清将,清将来不及防备,猛地吃了一惊,顺势将剑一挑,刺入了葛嫩娘的胸膛,鲜血喷涌而出,染红了大片的土地

  1,孔丘 (前551——前479),字仲尼,今山东曲阜东南一带人。春秋末年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史称孔子。青年时期做过看管牛羊的小官和管理仓库的小官。中年后开始授徒讲学。51岁时任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鲁班 (约公元前507年——前444年),姓公输,名般,是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土木建筑工匠和发明家。被后人尊为“匠师之祖”。

  3,曾参 (前505——前435),今山东平邑县人,亦称曾子。编著了《大学》、《孝经》两书,对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后世称为“述圣”。

  4,孙膑 (前378——前301年左右),今山东阳谷县人。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一书。

  5,孟珂 (约前372——前289年),即孟子。今山东邹县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称为“亚圣”。

  6,扁鹊 (前357——前307年),姓秦,名越人。今山东长清县人。系我国医学事业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发明 望 闻 问 切等疗法。

  7,东方朔 (前154——前93),西汉文学家。今山东陵县人。性诙谐滑稽,善辞赋。

  8,匡衡 西汉时期人,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人。凿壁偷光来读书,就是他干的。后官至丞相。

  9,郑玄 (127——200年),汉末著名经学家。今山东高密人。

  10,孔融 (153——208年),今山东曲阜人,孔子20世孙。东汉末学者,“建安七子”之一,有个典故叫孔融让梨,就是他四岁那年干的。

  11,管宁 (158——241年),是管仲的后代,三国时期著名学者。今山东临朐人。

  12,王粲 (177——217年),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今山东邹县人。

  13,刘桢 今山东东平县人,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14,仲长统 (180——220年),东汉末著名哲学家、政论家。今山东邹县人。他曾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论点。

  15,诸葛亮 (181——234年),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今山东沂南县人。

  16,王戍 (234——305年),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今山东临沂人。

  17,左思 (约255——305年),西晋著名文学家,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人。叫洛阳纸变贵的就是他的文章《三都赋》和《招隐》。

  18,王羲之 (321——379年),今山东临沂城北人。东晋大书法家。

  19,鲍照和鲍令晖,系哥妹俩,是南朝宋诗人。今山东苍山县人。其中,哥哥与谢灵运、颜延之被人称为“元嘉三大家”。妹妹是南朝宋齐两代唯一留有著作的女文学家。

  20,刘峻 (462——521年),南朝梁著名学者、文学家。今山东平原县人。

  21,刘勰 (约465——532年),今山东莒县人。南朝梁杰出的文学理论批评家。所著《文心雕龙》一书,在文学批评史上影响极大。

  22,肖颖士 (708——759年),唐代文学家。今山东苍山县人。与当时名士李华齐名,时称“萧李”。

  23,颜真卿 (709——785),唐代大臣,书法家。今山东临沂市人。

  24,黄巢 (?——884),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今山东荷泽东南人。

  25,石介 (1005——1045),北宋前期学者、教育家、文学家。,今山东泰安市郊区桥沟村人。支持并参与范仲淹等人发起的政治改革。有著作《徂徕集》流传于世。

  26,宋江 (?——约1122年) 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今山东郓城县人。

  27,荀子,山东莒南县人(这个不一定是)

  28,李清照 (1084——约1151),宋代著名女词人,今山东济南人。

  29,辛弃疾 (1140——1207年),南宋著名词人,今山东济南人。

  30,邱处机 (1148——1227),金、蒙时期,道教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今山东栖霞县人。

  31,唐赛儿 ,明初农民起义女领袖。今山东滨县人。

  32,李开先 (1502——1568),明代中叶著名文学家和戏曲家。今山东章丘县人。

  33,戚继光 (1528——1587),明朝著名军事家,抗倭名将。今山东蓬莱人。

  34,王士祯 (1634——1711),清朝大臣,诗人。今山东桓台县人。在创作上倡导“神韵说”。

  35,赵执信 (1662——1744),清朝诗人。今山东淄博人。18岁中进士。

  36,蒲松龄 (1640——1715),清初著名小说家,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人。

  37,孔尚任(1648——1718),孔子64代孙,今山东曲阜人。昆曲名剧《桃花扇》为他作

  38,高凤翰 (1683——1749年),清代著名书画家,今山东胶县城西三里河村人。时人常将其与扬州八怪并称,或补列为扬州八怪之一。

  39,左宝贵 (1837——1894),清末爱国将领。祖居山东齐河县,山东平邑县地方镇人。

  40, 墨子,姓墨名翟,今山东曲阜一带人。大约生于前480年,卒于前400年,活了80多岁,墨家学派创始人。提出“泛爱、兼利而非攻”的思想。

  41, 刘洪,生活于公元129——210年,东汉人,今山东蒙阴县人。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之一。

  42, 贾思勰,今山东青州市人,著有《齐民要术》等,是我国古代著名农学家。

  43,刘墉:诸城人,1719—1804,号石庵,清代书法家,后人称为清四大书家(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之一。

  44, 刘熙:潍坊人,字成国,汉末训诂学家,代表作有《释名》。

  45, 孟喜:苍山兰陵人,字长卿,西汉今文经学中易学“孟氏学”开创者,汉宣帝时立为博士。

  46,孟云卿:商河人,唐代诗人,代表作有《伤时二首》。

  47,吕彦直:东平县人,1894—1929,字仲宜、古愚,近代建筑师,代表作有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

  48,武训:聊城人,1838—1896,原名武七,以乞讨、放债办学,称“义学”,清政府封其为“义学正”。

  49,张尔岐:济阳人,1612—1677,字稷若,号篙庵,明代诸生,入清不仕,与顾炎武交往,著有《周易说略》、《老子说略》、《仪礼郑注句读》等。

  50,张择端:诸城人,字正道,北宋风俗画家,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

  51, 张养浩:济南人,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散曲家,作品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东府》、《云庄类稿》。

  52,穆修:东平人,979—1032,字伯长,北宋散文家,有《穆参军集》传世。

  53,兰陵笑笑生,据考证为山东五莲县人,著《金瓶梅》。

  54,王尽美,山东莒县人,中共创始人之一,先到青州师范读书,后到济南师范读书。

  山东历史名人辈出

  山东省历史上名人辈出,不胜枚举。

  春秋时期有:齐国大夫晏婴;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孔丘;他的学生曾子;兵家孙武;

  战国时期有:名医扁鹊;哲学家子思;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墨翟;建筑工匠鲁班;围棋名手弈秋;军事家孙膑;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学孟轲;思想家_梁赤;

  汉代有:医学家淳于意;水利家_宽;西汉今文《尚书》的最早传授者伏生;文学家东方朔;经学家匡衡;文学家韦玄成;农学家汜胜之;文学家孔融;经学家郑玄;哲学家仲长统;文学家王粲;文学家刘桢;天文学家刘洪;

  三国时期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经学家、训诂学家、郑玄弟子孙炎;

  晋代有:数学家张邱建;文学家羊祜;玄学家王弼;文学家左思;书法家王羲之;

  南北朝有:无神论思想家、天文学家何承天;诗人颜延之;文学家鲍照;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文学家温子升;文学家王籍;思想家、教育家颜之推;名医徐叔向;医学家王叔和;史学有崔鸿;农学家贾思勰;

  隋朝有:画家展子虔;

  唐朝有:天文历算学家崔善为;诗人储光羲;文学家段成式;

  宋朝有:学者胡旦;文学家王禹_;学者、文学家石介;医学家钱乙;文学家晁补之;医学家成无己;女词人李清照;抗金英雄、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

  金代有:历算学家张行简;水利家王居卿;围棋名手刘仲甫;古代建桥工程专家王辟之;画家张择端;金石学家赵明诚;画家梁楷;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丘处机;金末史学家孔元措;金代史学家、书法家党怀英;词人、学者周密;

  元代有:著名诗人和散曲家杜仁杰;史学家、文学家王恽;水利家贾鲁;文字学家杨桓;散曲作家、文学家张养浩;散曲家杨朝英;戏曲作家高文秀;农学家及活版印刷术的改进者王祯;戏曲作家康进之;历史地理学家、文学家于钦;四书五经注释者董养性;

  明朝有:机械家王诏;民间水利家白英;文学家谢榛;戏曲家李开先;散曲家冯惟敏;著名诗人、文学家李攀龙;抗倭名将、军事家戚继光;书画家邢侗;学者焦_;文学家、诗人于慎行;散曲作家刘效祖;名医毕荩臣;

  清朝有:文学家、药学家王象晋;戏曲作家、文学家丁耀亢;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薛凤祚;历史学家傅以渐;经济学家张尔岐;诗人宋琬;史学家马马肃;诗人王士礻真;文学家田雯;诗人曹贞吉;史学家张昭潜;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戏曲作家孔尚任;书法、绘画家潘伍云;诗人赵执信;书画篆刻艺术家高凤翰;医学家黄元御;书法家刘墉;地方志学家李文藻;学者孔继汾;儒医孔继_;学者孔继涵;经济学家、训诂学家郝懿行;民间名中医綦沣;文字学家王_友;著名金石学家、校勘学家和书法家许瀚;文学鉴藏家、古钱币学家李佐贤;金石学家陈介祺;医学家蔡玉珂;教育学家武训;著名金石文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艺术家孙中新;藏书家杨以增;著名学者和古籍编纂家马国瀚;金石学家吴式芬;针灸名医杨作质;兵器制造专家丁守存;名医臧应詹;史学家、书法家吴浔源。

明朝十六个皇帝中,能有智慧的只有五个,分别是太祖、成祖、弘熙、玄德、弘治。崇祯作为亡国之君,犯了太多的错误,刚愎自用,疑神疑鬼,优柔寡断,但也不全是他的错。万历负责八分。嘉靖吸引了敌人,郑德吸引了葡萄牙人,正统吸引了蒙古人,天启吸引了陕北农民。这些都让崇祯守不住国家。如果崇祯在正统位置或者万历位置,可能是君主。没有历史的假设和不可置信的眼泪,我们无法给傅肃、朱标、李恪、金真、光绪明君这样的地位。

在上述五帝中,除了毛和,他们都不是先行者,而只是守成者。也就是帝二代。你以仁政,以宣传治国,是顺理成章的。做不到,就是无能。这三位皇帝都没有让四夷为宾,更没有资格与毛、相提并论。

有人认为朱元璋,毛泽东,是开国之君。他服务了一生,奠定了明朝的基础。他比成祖聪明。

事实上,朱棣也是一名军人。他比朱元璋更热衷于打蒙古,打越南,打文健,打唐赛儿。朱棣经历了许多战争。朱棣对蒙古的北伐确实没有取得多大成功。与瓦拉作战是灾难性的,但找不到人与鞑靼作战,蒙古总有些修修补补。这就像刘彻打匈奴一样。最后不是匈奴包抄李广利,打败了七万人。除非发生种族灭绝,像甘龙打阿穆尔萨那那样,封建经济时代什么样的马能快速动员,快速反击?当时没有装甲部队,没有飞机,根本没有快速抵抗。就连康熙打完仗也赶不上蒙古铁骑。清代大漠南北没有烽烟,这是亲民政策使然。蒙古不想取消这个习俗。

朱棣在与蒙古的战斗中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功,所以他不得不在编年史中记录他俘获了几十个首领和公主,但他不敢记录他有多少人被斩首。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进入神武,我们没有遇到蒙古骑兵。但是,朱棣在北伐战争中的作用仍然存在。否则,蒙古人不会捏造朱棣是元顺帝之子的谣言。一定是蒙古人被朱棣吓到了,编造了大明江山掌管我蒙古黄金家族的神话来寻求心理安慰。从前说自己是高皇后的儿子,汉人说是的儿子,凯撒说自己是维纳斯的后代。如果不是因为朱棣的骄傲,蒙古人绝不会捏造谣言。

朱元璋的蒙古问题也没有成功。他斩了很多人,抓了太子袁,但是朱元璋并没有根除北方边境的麻烦。相反,他派能征善战的朱棣和徐达北上抵御蒙古。在北元许都哈拉和林,交子也有所扩大。

在朝鲜问题上,朱元璋父子毫无建树。他们放弃了大元故土,向一个从属国低头。

在女真问题上,父子俩都有很大建树。特别是朱棣,娶了阿哈,派了一个团到东北去散,成立了一个奴隶公司。事实上,朱棣在东北建立了稳固的军事同盟,即五粮哈三卫、猛哥帖木儿、阿哈楚、朱棣轴心,包抄了鞑靼各部。事实上,帖木儿,清朝赵祖的猛哥,跟随朱棣北伐鞑靼。毛和作为女真人的解放者,得到了她们的支持。毛泽东开拓辽东,成祖开拓东北,为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知道,这个东北地区在历史上很少被征服。从北朝到唐宋,辽东不属于中原王朝。明太祖、成祖重新占领东北,为中国版图做出了巨大贡献。

朱元璋休养生息,朱棣也劝农桑、吴鸿的经济和永乐的经济赶快恢复。在短短50年里

从性格上来说,两个人都很残忍。毛杀了英雄,杀了元朝遗民,杀了党。哪个更肆无忌惮?我认为是毛,因为只杀敌人和军队,不杀自己的狗和马。毛把敌人和我都杀了,除了朱的儿孙。可以说,毛是自私到了极点的,而他并没有那么精神分裂。

我认为,毛唯一能打败成祖的,就是反腐倡廉。毛用恐怖手段打击贪污,保护老百姓,同时保护朱氏家族官僚集团的高效运转。历史上,毛泽东和雍正是反腐最彻底的皇帝。

毛与程最大的不同是开放的精神。毛是一个老农民,身上充满了农民阶级保守、落后、自私、勤劳的精神。祖上的禁海是最保守的表述。成祖是不同的。尽管成祖禁止出海,但他同时下西洋。明代的造船业也相应发展起来。太监郑和俘虏了锡兰国王亚历克的苦命儿子,俘虏了苏门答腊王子苏甘的妻子和奴隶,杀死了老港运河的帅帅陈祖义。可见在明太祖成祖时代,明朝的海军是多么的强大,多么的敢打,多么的谨慎。这些战争都是郑和打赢的,但都是地方首领贪婪掠夺造成的,所以要打。这和美国海军的入侵扩张是不同的。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加强了中外交流。如果不去西方,毛的国际地位早就被世界遗忘了。向西航行也带来了积极的趋势。明清时期,大量沿海人民前往南洋谋生,从而诞生了林凤、潘武、郑新等英雄人物。现在,南洋的中国人有了很高的地位和强大的力量,这要归功于郑和和成祖。

毛的头脑是单一的儒家思想,容不得百家思想。而成祖则是百家争鸣,编著了永乐大典,继承了明朝以前所有的文化成果,比秦始皇的焚书和梁王的焚书好得多。现在中国的古籍,如尚书诗经等,总是真假难辨,长短不一,都是烧书作恶。孔子也擅长焚书。你看,他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但是他把一千本诗经删减成三百零五本。作为一个政治家,朱棣的眼光和胸怀确实比秦始皇和孔子好得多。

此外,吕不韦也是一位胸怀宽广的政治家。他的吕氏春秋包罗万象。他本人是儒家思想,但也信奉墨家。他创立了一个独树一帜、标新立异的思想流派,真正起到了融汇百家思想的作用。中国缺的是一个海纳百川的胸怀。后世有几个皇帝能容忍儒家思想以外的思想?

郑和七下西洋结束了,明廷的讨论是费钱、费力、没用的。其实航海并不需要花很多钱。终止航海只是明朝统治集团的保守倾向。

之后就没有郑和了。如果继续航行,就像梁启超想象的那样,就不会有哥伦布。第一个哥伦布会是明朝的航海家,第一个殖民帝国会是中国王朝。

在南方少数民族问题上,毛泽东没有加强对贵州的统治。佘湘夫人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佘湘君举杯。是成祖敢于触及封闭落后的山区,设立了黔中布政司,最早借鉴了成祖的经验。你可能不了解中国古代,但是中国古代的地图是一张水很多的地图。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往往是独立半独立的。孙权的岳山,隋唐的名胜,岭南都是独立的区域。朱棣应该是第一个触及这些地区的皇帝。他有勇气加强自己的控制力。

下面很详细,慢慢看!

一、卫姓源流

1、起源

源自姬姓 以国为氏

“卫”字本义是保卫、守卫的意思,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多次见到,是会意字。其形状:中间是个口字,代表城邑,四边各有一个脚丫。罗振玉解释为:众足绕城,有守卫意。

“卫”字作为姓氏的标识,是以国名为氏。卫国是周代姬姓国,文王第九子(还有一说是文王第八子)卫康叔所封之国,灭于秦,国灭之后,子孙为纪念故国以国名卫为姓氏。卫姓的得姓方式是以国为姓,是被后世研究卫姓的学者们所公认的,几乎所有古籍对于卫氏的姓源,都有类似的记述。譬如,《广韵·祭》说:“卫:本卫国。亦州名。亦姓。周文王子卫康叔之后,国灭因氏。”《元和姓纂》上记为:“周文王第八子康叔封于卫,传国四十余代。秦末,国灭,子孙以国为氏。” 《通志·二六·以国为氏》记载:“卫氏,文王第九子康叔所封之国也。……至卫君角之九年,秦并天下,子孙以国为氏。”《古今姓氏书辨证·十三祭》中也记载:“姬姓。……传国至卫君角,为秦二世所灭,为庶人,子孙以国为氏。”

卫康叔为卫国的得姓始祖,姓姬,名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兄弟,文王第九子。周成王时改封于卫,卫成了姬姓之国,康叔也称为卫康叔。

周武王克商以后,大封天下诸侯,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为殷君,将商朝的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给他,让他管理殷商遗民,以奉先祀。为防止武庚率领殷人叛乱,武王又封三弟叔鲜于管、五弟叔度于蔡、八弟叔处于霍,将商代畿内之地分为三国,“纣城东曰卫,南曰鄘,北曰鄁”(《玉篇·邑部》),“鄁,以封纣子武庚;庸,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汉书·地理志》),共同负责监视武庚及殷商遗民,史称“三监”。周武王死后,子成王姬诵继位,因为年幼,由武王弟周公辅政。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篡夺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于是,胁迫武庚,又联合徐、奄、薄姑等东方部落,起兵反周。周公秉承王命,出兵东征,击溃了叛军。武庚被诛,管叔自杀,蔡叔被流放。于是,周公将康叔改封于卫,管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周公旦又担心康叔年轻,难以维持统治,还为康叔举行了授土授民仪式,谆谆告诫康叔:一定要找到殷朝有德望的人,向他们了解殷朝兴衰成败的历史,并务必关心爱护百姓。并且作《康诰》、《酒诰》、《梓材》等文告,作为康叔治国用以效法的准则。后来康叔果然不负众望,借鉴殷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爱惜民力,把卫国治理得很好。康叔的声誉日隆,到周成王亲政之时,被举用为司寇(掌管全国刑法的最高官员)。成王还把许多宝器、祭器赐给他,以表彰康叔的德行。《史记·卫康叔世家》对此有详细记载:“卫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武王已克殷纣,复以殷余民封纣子武庚禄父,比诸侯,以奉其先祀勿绝。为武庚未集,恐其有贼心,武王乃令其弟管叔、蔡叔傅相武庚禄父,以和其民。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代成王治,当国。管叔、蔡叔疑周公,乃与武庚禄父作乱,欲攻成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