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不存在于现实社会,为什么古籍中有那么多关于它的记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龙不存在于现实社会,为什么古籍中有那么多关于它的记载?,第1张

龙是一种后人非常熟悉的动物,或者说是神话中的事物。从小我们就听说过,我们是龙的传人,不过问题出现了,虽说我们是龙的传人,为什么时至今日我们都没有见过龙呢?除此之外,各种古籍中,很多都出现了龙的记载。

时至今日大部分人关于龙的印象,都是在**中或者电视剧中,现实中恐怕没有人见过龙。不过大部分人对龙的印象就是由各种各样的动物“混搭”而成的。比如说龙有鹿角、驼头、兔眼、蛇项、鱼鳞等等,这些都是其它动物的特征。

那么问题出现了,一个动物身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动物的特征?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其次动物都是从低等生物向高等生物进化的,先是有鱼类,之后进化成为两栖动物,再之后进化为爬行类。最终可以进化为鸟类。

鸟类是会飞的,龙也是会飞的。可是龙明显不属于鸟类,毕竟龙身上具备的特点太多。可是龙身上具有的特点不仅仅是出现了所有动物的特征,其次龙还被后人加入了各种神秘的色彩,现如今的人们大部分都认为龙属于“神”。

龙具有很多动物的特征,在自然界,至今人们没有见过龙这样的动物。可问题是,人虽然没有见过,但是各种古籍资料中,很多都出现了有关龙的记载。包括最为人熟悉的就是古代的皇帝就是“龙”的象征。

不过那只是皇帝的一种象征而已,与后人说得龙几乎没有什么关系。龙能够在天上自由自在的飞翔,而且龙是没有翅膀的。这样的动物肯定是让后人感到震惊的,不过这样的动物也违背了自然规律。现如今大自然的鸟,都是带有翅膀才会飞。

龙的雏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图腾为主体虚拟的想象物。古人对它有种种解释。有说螣蛇没有脚而能飞(见《荀子·劝学》);有鳞的叫蛟龙,有角的叫虬[qiu囚]龙,无角的叫螭[chī吃]龙。(均见战国·屈原《离骚》洪补引《广雅》)有翅膀的叫应龙(战国·屈原《天问》王注)。在中国商周战国青铜器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种类的龙。有说龙像狗像牛,《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还有的说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蜃[shen甚]的腹,鱼的鳞,虎的脚掌,鹰的爪子。有鳄鱼说、晰蜴说、马说等等。《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了龙的形象,比最初的龙越来越复杂,被综合进去的图腾也越来越多,说明它在不断丰富发展。

其实历史上的龙应该分为两类:一种是被神化的龙,另一种是神秘稀有的动物。

现在所说的“龙是各种动物拼凑的图腾崇拜”,源于近代闻一多先生的猜测,一直都有很多争议。至于“龙的传人”,更是通过一首歌给人们制造了深刻的印象。

再说“真龙天子”这个称呼,虽然古代皇帝把自己和龙紧紧的联系起来,穿龙袍坐龙椅啥的,但是这个在古籍史料中难觅踪影,有一种说法是,最早出现“真龙天子”这个词的是现代作家姚雪垠的《李自成》。

“天子”这个词出现的非常早,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也就是“君权神授”的意思(并没有说“君权龙授”。)

真正把龙和皇帝联系起来的,最早应该就是刘邦了。也就是关于他出生的传说,一条龙趴在他妈身上,然后刘邦横空出世了……

不过就算是这样,后世皇帝们也只是祭天,宣称自己是天子,真没见过哪个“祭龙”的。

所以,龙在古代的地位很高,但还不至于“唯我独尊”。补充一点,在明朝以前,龙的形象出现在衣服上,并非是皇家专用。有些时期的皇帝衣服上,根本就没有龙的图案。元代的时候,老百姓也可以使用三爪、四爪的龙纹。

直到明代,才全面禁止民间使用龙纹。清朝的时候稍微宽松,有些官员可以穿蟒袍,实际上就是龙爪子上少一个指头,四爪而已,形象上基本和龙一样。

如果真把自己当成龙的孩子,还能把爹天天穿身上?还让别人穿着自己爹的形象到处走?应该供奉起来才对嘛!

所以,龙虽然是皇权的象征,但应该还是来源于“黄帝御龙”的传说。也就是说,皇帝们把龙当成专属的交通工具,不是爹。

上面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龙的神话地位是近代才建立起来的,古代并没有这么夸张。

龙在古代,是一种很特殊的存在,大概属于神秘的稀有动物。

虽然从刘邦开始,皇家都加强自己与龙的联系,但各种史料传说告诉我们:从皇家到老百姓,都没把龙当神。

《唐年补录》中记载的龙,咽喉部有伤,有鳞片,头上有角,口须长达两丈,脚上还有红膜。

《北梦琐言》中也有一个奇葩的记载,说有人开荒种地,在野地里放一把火烧掉杂草树木,竟然烧出一条龙。龙飞到半空中,被活活烧死了……

还有记载说龙被人打死的……还有非常详细的记录龙的形体特征,声音以及腥臭的气味……

一个神,能被人“污蔑”成这个样子吗?皇上看了之后,能忍?

这只能说明,龙不是神,而是一种稀有动物,古代真的有可能出现过。

网传贵州某地出现类似于低沉的吟叫之声,有人甚至将该声称为“龙吟声”,这也使得这则网传火遍全网。然而,真假如何,咱们不得而知,笔者悔昔也并太在乎这个,毕竟辟谣的事情那是专家的事,咱们要秉着不信谣不传谣的态度坚守阵地便可。之所以写这篇文章,笔者是要来谈谈文学典籍之中的“龙”,它是如何以其面目视人的。

龙影视形象剧照(图)文:悔昔道来

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自然这龙在华夏文明历史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龙的形象,千姿百态,东汉王充在其《论衡》中说龙是马首蛇尾,而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翼》中更加具体的说了龙之形态,“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而这一说法则更加接近我们所认知的龙的形象,也是我们常在绘画中或是影视剧当中所见的龙之形象了。那么,世间上是否真有龙呢?不得而知,但在历史上有许多典籍描述过“龙”的出没事件,且听笔者悔昔继续道来:

东晋王嘉编写的古代中国神话志怪小说集《拾遗记》记载道,说儒家学派创始人、文圣孔子出生那天夜里,出现了两条横贯天空的苍龙,它们从天而降,盘旋依附在孔子母亲颜徵在的居室之上,后来,颜徵在便生下了孔子。

北魏晚期的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道,说东汉光武帝之时,有一官员名叫曹凤,字仲理,官居北地太守。因为此人为官清廉,有政绩,深受百姓赞扬,故而在北地九里谷高冈亭引来一条黄龙的驻足,这条龙“角长二丈,粗十围,尾巴也足有十几丈”。后来此事被汉光武帝知晓后,他特意嘉奖了曹凤,赐给他一百匹帛,增加俸禄二千石。

唐玄宗影视形象剧照(图)文:悔昔道来

唐代李肇所著的一部史书《国史补》记载道,唐朝唐玄宗开元年末的时候,有一西域国家向唐朝进贡了一头雄狮,这头狮子耀武扬威地走在安西的大道上,引来无数人的观望。后来到了驿站,西域大使便将它拴到一棵大树上,这棵大树边上有一口井。当大使离开后,这头狮子表现出非常恐惧不安的样子,不断发出吼叫。不一会,风雷大作,乌云密布,突然,从井里飞出一条龙直冲云霄而去。

唐代郑綮撰笔记《开天传信记》中记载道,有一年,这唐玄宗李隆基打算去泰山祭天,率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在来到荥阳旃然河之时,唐玄宗竟然发现旃然河里有一条黑龙,于是他命人取来弓箭。他整理好衣装,张弓搭箭亲自要杀那条黑龙。说来也奇怪,正当唐玄宗将箭射出之际,那河里的黑龙竟然凭空消失了。这旃然河原本是条波涛汹涌,十分凶险的河流,可是自从玄宗射走黑龙之事后,这河就变得平静,水流终日安稳地流淌着。

唐代张读所编撰的传奇小说集《宣室志》中记载道,浙西观察使李修,在元和七年的时候,被任命为绛郡太守。当李修来到绛郡之时,奇异的事情发生了,在绛郡所属的龙门县竟然出现了龙的身影,当时看见这条龙的有上千人,于是李修便将这事情上汇报给了上级。当时相国张弘靖的儿子前舒州刺史张以宗还曾经专门写了文章赞美这件事。

皇帝影视形象剧照(图)文:悔昔道来

唐李绰撰笔记《尚书故实中记载道,唐朝宰相牛僧儒曾在襄州镇守之时,该地长年干旱,滴雨未下,他带领百姓多次求雨也不成功。后来他听说该地一位能人说其自己是养龙的。于是牛僧儒便礼贤下士请他想办法降雨。这能人便对牛僧儒说:“这里一带河流中没有龙,只有一个水池里有一条黑龙,但是如果硬要逼他出来,恐怕他不仅不下雨反而会引发灾难。”牛僧儒只想解决旱灾,并没有想那么多,就命他将黑龙逼出来下雨。果然,老天开始下雨了,而且是一场大暴雨,使得汉水暴涨,淹没了许多村庄人家。能人后来害怕牛僧儒治他的罪,偷偷地跑掉隐藏起来了。

我国古代书籍中,不管是史书也好,笔记小说也罢,亦或是野史、小说诸如上述所描述关于龙的事件数不胜数,这也使得“龙”之形象,存在与否扑朔迷离,那么龙在这个世界上是否真实存在呢?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