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妍明代江北状元马钰生平简介马玉的墓在哪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杜妍明代江北状元马钰生平简介马玉的墓在哪里?,第1张

马玉是明代江北第一秀才。他为官之时,忧国忧民,政纲中注重法治。他一生都不想积累财富,但他善良慈善。他虽然身居要职,但清正廉明,成为朝廷内外的美谈。马谡死后,后人在家乡修建了一号祠堂纪念他,提醒后人为官,学习马谡的品质。

走近江北状元村

朱伟村位于临朐县南部,东洪公路七贤镇西2公里处。14日,记者一行沿着一条平坦的道路驱车前往朱伟村。冬天的乡村格外安静,阳光透过车窗照射进来,让人觉得格外温暖舒适。

朱圩村以为主,宋末元初马进率家定居于此。该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江北状元村”。

状元庙位于朱伟村中心,始建于清朝万历年间,是为供奉明宣德二年江北第一状元马玉而建。状元庙是临朐县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之一。大门青砖瓦砌,迎风雕刻精美,人物、动物、器物栩栩如生。院内三堂,结构严谨,正中悬挂状元塑像。院内有古树“四月雪”,春节后开花,树全白了,仿佛披了一层雪花。尽管历经500多年的沧桑,这些古树依然生机勃勃。

状元墓位于朱伟村西南岗上,坟堆保存完好,墓园内其他文物在文革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2003年,墓地和文物得到修复。骆驼族谱碑高3米,上面有两条盘龙。墓前三个平台,供祭祀用。3米高的石门两侧,有明代雕刻的石像、石马、石羊等10多处古迹。2003年,状元墓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号庙第一次以崭新的面貌开门营业,让原本安静的乡村显得格外热闹。14日,许多马玉的后人专程从外地赶到一号庙祭拜。朱村委书记告诉记者,马钰的后代遍布周边村庄,每逢节假日,状元庙就热闹起来。一些在外地定居的马氏子孙也带着孩子到状元庙听状元马钰的故事,以此激励孩子好好读书,乐善好施。

从小就很聪明,会写诗,会写散文。

据史书记载,临朐县朱伟村人马玉性格和谐。马玉自幼聪慧,能诗善写,胆识过人。他在私塾读书的时候,院子里有一棵樱桃树。有一天,樱桃被偷了,学校老师召集学生追查偷樱桃的人。老师问:“谁干的?”学生们面面相觑,不敢回答。马玉想了想,起身道:“布坎宫,攀贵志,我就是这么做的。”舒老师听了,却化怒为喜。因为马玉不仅坦承偷樱桃,而且句句对仗都谨小慎微,甚至还有一句“布坎宫,攀贵枝”,实在不一般。

为了测试马的才能,学校老师给了他一张像教科书一样大的纸,让他在纸上画一千匹马。马并不勉强。首先,他在纸上画了一座大山,然后一条路从山的后面延伸出来。最后,他画了一匹奔马,它的头和胸部从山的背面露了出来,然后在它后面画了飞扬的尘土。他把画递给学校老师,老师笑着问马玉:“我让你画千匹马,你怎么只会画

马玉20岁中进士,永乐十八年山东中山第三举人,时年26岁。第二年春天,我准备去北京参加考试,但在路上生病了,所以我迟到了,回来了。永乐二十二年,陈佳参加了考试,但因为要守孝,她没有去参加考试。在此期间,他努力学习。宣德二年,殿试参赛,一举夺冠。明清543年,山东有10位状元,马玉是其中之一。这个科目的主考官是杨普,副考官是曾荣,马玉一生都把他们当老师。这一年,马玉33岁。

这是宣德帝登基后第一次开枝散叶。它通常被称为蜻蜓名单。传统上,科考大多考的是五经,也就是俗话说的五经选士。这一次,宣德帝颁布诏书,说:“自古以来,得人重要,忠孝足矣。”所以该科目是古代朝廷设置的临时性考试科目,始于汉代,一直持续到清末。更重要的科目是品德高尚,刚正不阿。博学多识,擅长物理和物理学科;有博学的宏词;有孝顺,有方正;有特殊的经济主体;晚清也有翻译署,不同朝代不时更换,考上该署的一般都是从优秀者中授予官职)。宣德帝的方针是:“方针是:我为礼乐之必道,源于天地,根植人心。所以,治天下,国之利器也。丐帮与神人相分,俗化以此为据。因此,神圣的王铭皇帝。多咸啊所以,当我鞠躬时,我会感到荣幸,我将永远拥有浩瀚的大海,无数的牙齿,理性的方式,鞠躬的行为。熬夜,自我欣赏,思考,但不敢偷懒。对生命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多年,研究的是治理。夫父子亲,长幼之序分明,以尊天下,但兵不试,五刑不必用,民不苦。这就是规则产生的原因。那么首先要做什么呢?从乐来说,礼是从外来的,现代儒生称之为全因一。夫欲安身治国平天下,移风易俗,不考其所能,其所知礼乐,其所述礼乐。以前圣人之作盛于,继伯夷、隗、周公之后。钟鼎永生之制,何以独取其荣。夫礼、乐的作用,对人心的感受,和道德、习俗是一样的;气和则霜降,泉出。等马、战车、凤凰、独角兽之类的东西做完了,就完了。我对自己的自治很自负,我已经听到了真相,我要看看我所知道的。”马玉拿到题目后,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倒出来,时不时讲讲,一气呵成。宣德帝阅书大喜,批为第一名,即状元。这是明代第18位状元,也是江北第一个在学制上拿状元头衔的人。

做官是皇帝很看重的。

马玉忠中了状元后,在翰林院被授予“修”衔,深得宣德帝器重。他打算在翰林学院继续深造,以便将来成为太子的老师。

1435年,宣德皇帝驾崩。9岁的朱祁镇王子继承了王位,次年成为东正教徒。马钰被任命为宴的听课官,听课,负责和杨普、苗钟、高古、曹乃五个人一起给小皇帝上课。马宇等。一天一天轮流使用儒家思想和道德,并认真地向小皇帝解释p

但三天后,他去世了,享年53岁。正统皇帝赐御葬,并颁布圣旨,说:“我说话,读书,所以不只是背诵来检验质疑的意义;亭,所以准备只做信息顾问,不辞职。国家官员,在一个亭子里说话读书,往往偏向重官阶,自然就来了,但我对它特别感兴趣,信任它,托付它,不是别人能比的。但是,不文艺、不老实、不老实的人,也是不轻的。于是,礼部右侍郎、翰林侍郎马玉在仙客开始了他的秀才生涯,成为史局第一官,后又转战御宴。不但是公检法的精髓,而且勤政,说话读书比参与机车大盗更慎重。你要尽快向胡守灵示好,安慰我。这是献给翰林院的一份特殊礼物,学土,良医,礼部尚书。你很聪明,你是我的宠物。秦仔!正统十二年十月十四日。”又按老师的规矩,给了一万块钱,派礼部尚书胡颖代皇帝祭祀,然后谥号向敏。

明云,“给官兼职,始于享乐”。马玉原是将军大夫、讲师、礼部右侍郎。死后赐良医、翰林、礼部进士。古代的官、职、秩、衔等。尚书为官名,翰林学士为官名,子善大夫为秩名。一般死后只给官,马玉是皇帝的老师。正统皇帝特地打算既给官又给职,连同官阶,这后来成了规矩。所以,云从快意开始就给了这位官员一份兼职,这也说明了正统皇帝对马玉的特殊感情。

不要规划一辈子,做慈善。

叫马玉重简单,论事务慷慨。他发现很多郡县的粮仓年久失修,很多长期关押在狱中的犯人都死在狱中,于是他告诉皇帝,皇帝命他修建粮仓,审判冤狱,一时改变了上述局面。一旦边界被侵犯,朝廷就打算派兵征服,此时恰逢其他各部使节到来。许多大臣主张追究其责任,但马玉等二人持相反意见,指出“赏善惩恶是治国之本。传播到好的,非法的;占人便宜拿着,不用力。”皇帝采纳了马玉的建议,以礼相待。

马身居要职,但他大公无私,不奉承权贵,廉洁自律。宦官王镇当政时,连五将四相都争相巴结他,唯独马玉不肯上他的门。他一生慷慨慈善。8卷《明史》的作者,收入《澹轩集》。记载:正统礼部右侍郎、学士,直入内阁。王世贞[明代]作品,著名墨迹有其笔迹。

曾鹤龄少具异秉,尤精《书经》。与兄同领乡荐,兄中进士,他主动放弃应考机会,在家侍养双亲,直到近四十岁方进京会试,其孝悌之名闻于远近。

会试途中,曾鹤龄与浙江数举子同舟。这些举子皆年少狂生,见鹤龄独坐简默,便举书中疑义问之,鹤龄乃逊谢不知,众举子窃笑道:“夫夫也,偶然与荐耳。”遂以“曾偶然”呼之。待至考毕发榜,浙江举子皆落第,鹤龄独居榜首,时年39岁。曾状元乃寄诗一首:“捧领乡书谒九天,偶然趁得浙江船,世间固有偶然事,不意偶然又偶然。”

正统三年(1438)曾鹤龄预修实录成,进侍讲学士。在任顺天府乡试主考时,初试之夕,试院起火,部分试卷被烧。有司惧怕,不敢请旨另试,欲清场屋以终后两试。鹤龄毅然坚持“必更试,然后百病涤,至公著,不然,虽无所私,亦招怨谤。朝廷何惜一日之费以成此盛举哉”。有司具二说以进,英宗下诏“更试”,众皆慑服。

曾鹤龄供职翰林20年,文章之美,中外称之。正统六年病逝任上,享年五十九岁。著有《松坡集》《臞叟集》。

邢宽,直隶无为州(今安徽无为县)人,字用夫(一作用大)。生年不详,卒于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1424)甲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兼署南京国子监事。

邢宽家境殷实,祖父、父亲皆为地方官吏,常怜悯囚犯,为之宽刑,甚得乡里好评。其父有子,为弘扬祖德,即取名邢宽。

邢宽自幼颖敏,力学不辍。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廷试,初拟孙曰恭为一甲第一,成祖觉得“曰恭”二字竖行写在一起像“暴”字,心中不悦,因他一向倡言为政应克己宽仁,岂容“暴”字。遂将孙曰。恭的名字划掉,又于别卷中见有“邢宽”二字甚喜,便道:“孙暴不如刑宽”,遂定邢宽第一。成祖还特意用殊笔亲书邢宽之名于榜首,当时咸以为宠遇。

邢宽取状元后,授修撰,预修《仁宗实录》《宣宗实录》,升翰林院侍讲。正统四年(1439)为会试同考官。邢宽素患足疾,请回乡,老母尚健。他注意体察民情,曾上疏反映民间疾苦,得到嘉许。正统十一年(1446)复召还京,重任前职,次年主顺天府乡试。景泰三年升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兼署南京国子监事。

邢宽为官30年,官位不显而处心夷坦,处事宽容,与人结交始终不渝。景泰五年辞世。

科举取士兴起于隋朝,经过唐朝时期的完善,最终成为了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可以说相较于世官制、察举制而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 社会 进步。科举制前后历经一千二百多年,为封建政治体系选拔了诸多优秀人才。

明朝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封建王朝,这皆有赖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大力倡导。可以说除了宋朝时期的读书人之外,明朝的读书人幸福感也非常高。

因为他们既不用交人头税,而且只要读书就会有“俸禄”,包括粮食供给和学费补助等。这其实就为明朝政府选拔人才,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契机。

状元是封建 社会 科举考试中的殿试第一名,按照当时的说法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以及殿试,第一名皆称为“元”。例如, 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而殿试第一则自然称状元

明朝读书人地位非常高,这就使得“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 据史料记载,明朝一共举行了90次科举考试,一共选拔出了90位状元郎,可以说各个都是人中才俊。

这一点从 明朝状元试卷真迹 中略见一斑,有一位明朝状元的殿试答卷,条理清晰、思路缜密、观点明确。

最重要的是全文两千多字,竟然没有一处语病、错别字,而且简直就是一副工整大气的书法作品,笔迹像是印刷出来的。

提及赵秉忠可能很多人都是一头雾水,但是若要谈起唯一保存下来的明朝状元试卷,恐怕很多热爱 历史 的人都会赞叹不已。

因为这份万历二十六年的状元试卷,就是这位赵秉忠高中状元时的真迹。目前,这份万历殿试试卷收藏于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

公元1598年二十五岁的赵秉忠,告别青州府益都县的家人,踏上了进京赶考之路。这位出身于官宦世家的青年学子,15岁补府学生、24岁中举人,或许他并未想到能中状元,但是殿试前三甲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这一年万历皇帝开科取士,赵秉忠信心满满的参加了殿试,一举考取第一甲第一名中了状元。如今大家看到的这幅状元殿试真迹,乃赵秉忠第13代孙赵焕彬先生,在1983年是捐献给山东博物馆的。作为目前唯一的明代状元试卷真迹,早已是国家一级文物了。

纵观1200多年的封建科举制 历史 ,历朝历代的文武状元仅有770余人,可以说能够考中状元的人皆为凤毛麟角。

而很多状元的试卷早已没入了 历史 尘埃,唯有明代万历二十六年状元赵秉忠的试卷,完好无缺的保存了下来。

抛却它的 历史 价值不讲,单从工整、清晰、大气的字体上来看,简直就像印刷的艺术品一样。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古代状元,不仅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而且他们还是伟大的书法家。

能够成为明朝状元绝非易事,尤其是能够让皇帝颔首称是的更不多见。想必当年万历皇帝看到赵秉忠的试卷之后,也一定是眼前一亮,并被他的才学和论点所吸引,才会钦点他为当年的殿试状元。

赵秉忠的状元试卷 “臣对” 、“ 臣闻” 两大部分,可以说引经据典、思路新奇,同时,还对当时的现状提出了个人观点和建议,最为重要的是他即位崇拜明太祖朱元璋。但是却并没有阿谀逢迎、溜须拍马,只是客观冷静的阐述自己的崇拜之情。

题目很“套路”答得却很优秀,当年的殿试题目为:“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这其实是封建 社会 科举考试中的老套路。

看到试题之后赵秉忠写道:“臣对: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错综万机,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可以淬励百工,振刷庶务,有以臻郅隆之理。”

既总结了 历史 又结合了现实,最重要的是还展望了一下未来。并直截了当的写出了治国安邦的方法,“天人合一,忠君爱国爱民,依法治国”。

这种直言敢谏的做法,让万历皇帝甚为欣喜,所以他成为状元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实际上赵秉忠之所以敢这样做,原因就在于明朝文人、文官的地位,已经达到了限制皇权的地步。从朱元璋开始就提倡“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致使很多文臣以顶撞皇帝为荣。

回过头来再继续聊一聊赵秉忠的状元试卷,可以说这份试卷一定打动了万历皇帝。除了文采斐然、有理有据、论调新颖之外,可能还与卷面加分息息相关。

因为这份状元试卷不仅字体大气、漂亮,最重要的是全文没有出现涂抹的现象,所以让现代人认为这就是印刷品。

蒲松龄是一个例子。

蒲松龄一生除了十九岁中了秀才后,在接下来的"乡试"中,连续五十年,前后经过十多次乡考,

均屡试不弟,直到七十一岁高龄时才成为贡生。

不过蒲松龄并未因此而身心俱悔,他下定决心,笔耕不缀,把毕生的精力都用于《聊斋志异》的写作。

经过近四十二年的时间,蒲松龄终于完成了《聊斋志异》的写作。全书共八卷,四百九十一篇,四十万余字。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文短篇小说成就最高的作品集。蒲松龄也获得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的赞誉。大文豪郭沫若曾这样评价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中国历代状元之最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

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钦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四年(1256年) 丙辰科状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历代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1856 年) 丙辰科状元翁同龢。他一生两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甲午中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并密荐之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 使当时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历代状元中,唯一由状元而成为皇帝的,是西夏天庆十年(1203年) 癸亥科状元李遵顼。他是夏宗室齐王李彦宗之子, 于天庆十年(1203 年) 参加西夏科举考试,廷试得中第一,成为状元。袭封齐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后于西夏皇建二年(1211 年) 发动宫廷政变,废夏襄宗自立,成为皇帝,是为夏神宗。

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最早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状元,是唐建中二年(781 年) 辛酉科状元崔元翰。他先后考中京兆府解头(解元) 、进士状头(状元) 、博学宏词科敕头、制科三等敕头。

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 郭子仪。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历代科举考试中, 考中“三元”人数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孙何、王曾、宋广羊、杨真宀 、冯京、王岩叟等6人。

历代状元中,官至宰相(含相当宰相的官职,如内阁首辅、大学士等) 人数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广、商辂等17 人。

历代状元中,诗、画成就最高的,是唐开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状元王维。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歌艺术被认为“自李(白) 杜(甫) 而下,当为第一”。其绘画被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古代文人画亦自他而始。

历代状元中,词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甲戌科状元张孝祥。其词追踪苏轼,气概凌云,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与张元干并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是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先行者。

历代状元中,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 年) 戊子科状元柳公权。他精于楷书,也擅长行草书,和唐代另一大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柳”; 历史上还把他和唐代欧阳询、颜真卿、元代赵孟頫合称为我国“楷书四大家”。

历代状元中,史学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时后汉乾�1�6二年(949 年)己酉科状元王溥。他在唐代苏冕始创会要体的基础上,据苏冕所编唐九朝《会要》及杨绍复等续修之书,重加整理, 撰成《唐会要》一百卷。后又据五代历朝实录撰成《五代会要》三十卷。不仅史料丰富翔实,而且正式建立了会要体分类编纂的体例方法,为后世所仿效。这一贡献被《四库提要》称为“厥功甚伟”。

历代状元中,著述最丰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 年) 辛未科状元杨慎。他不仅工诗,而且能文、词和曲,并重视民间文学,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其平生著述达四百余种,虽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种;现存诗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丰,明时推为第一

历代状元中,植物学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庆二十年(1817 年)丁丑科状元吴其氵睿。他一生历任多省巡抚,所至注意各地丰瘠与民生的关系,依据耳闻目见,绘图列说,并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文献,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二十二卷、《植物名实图考》三十八卷,是我国19 世纪一部重要的植物学专著。

历代状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绍熙四年 (1193 年) 癸丑科状元陈亮。他提倡注重事业功利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 日用之间无非事”的命题, 和朱熹多次进行过义利、王霸关系的辩论。其学说独具体系,为永康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

历代状元中,最嗜饮茶并对我国茶道研究作出贡献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 年) 甲午科状元张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记》一卷,评论各种泉水煎茶之优劣,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历代状元中,唯一出使过东欧国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 年) 戊辰科状元洪钧。他于光绪十三年(1887 年) 奉命出使俄、德、荷、奥诸国,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资料撰著的《元史译文证补》,开创了利用西方著作、资料研究元史的新纪元。

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唯一被皇帝招为驸马的,是唐会昌二年(842 年) 壬戌科状元郑颢。他状元及第后七年,即大中三年(849 年) ,被宰相白敏中作为驸马人选推荐给唐宣宗,尚宣宗之女万寿公主。

历代状元中,唯一在刚刚及第后即被皇帝下令处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 年) 丁丑科南榜(或称春榜) 状元陈安阝。因该科殿试录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满。明太祖朱元璋疑录取有私,大为震怒,竟下令将主考官及陈安阝等人一并处死。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清咸丰三年癸丑,1853 年) 女科状元傅善祥。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文字参加科举考试得中状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 年) 癸巳女真进士科(又称策论进士) 状元徒单镒,为女真族人。他参加科举考试是用女真文字。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 甲辰科状元刘春霖。他状元及第次年,即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 ,慈禧太后即下诏停止科举,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末科状元。

历代状元人数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 壬午科,至哀帝天四年(907 年) 丁卯科,285 年间,科举考试几乎每年一次,约产生状元270 人。在《登科记考》、《玉芝堂谈荟》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 余人。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苏省。从顺治四年(1647 年) 丁亥科武进籍状元吕宫,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 甲午科南通籍状元张謇,247 年间,共产生状元49 人。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苏州府,共有状元24 人。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在较短时间内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县,是南宋时期的永福县( 今福建永泰) 。自乾道二年(1166 年) 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 年)辰科,七年之间,连续产生萧国梁、郑侨、黄定3名状元。

历史上产生兄弟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张式(兄) 、张正甫(弟) 等兄弟状元19 人。

历史上产生父子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张去华(父) 、张师德(子) 等父子状元6 人。

历代兄弟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 是唐咸通十四年(873 年) 癸巳科状元孔纟熏(兄) 和唐乾符三年(876 年) 丙申科状元(弟)孔缄。兄弟二人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历代父子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 是北宋开宝二年(969 年) 已巳科状元安德裕(父) 和北宋开宝五年(972 年) 壬申科状元安守亮(子) 。父子二个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历代状元中,最早开始从事实业活动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 甲午科状元张謇。他于及第后次年(1895 年) 即从事实业活动,先后办起数十个企业及大批社会事业,影响遍及全国,被誉为“中国之大教育家、大实业家”。

历代武状元中,唯一参加过两科考试,先中探花后又考中状元的,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 庚辰武科状元马全。马全初名为马王泉,于乾隆十七年(1752 年) 曾参加一次武科进士考试,并在殿试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后因在任职期间与同僚发生矛盾, 被削夺官职。为洗刷耻辱,他更名为全,决意再次夺取功名,终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进士殿试中得

最年轻的状元

最年轻的状元是唐高宗永徽七年登第的苏瑰和咸亨四年登第的郭元振,都是18岁

最年老的元元

有史可查的最年老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一直考到70多岁,才因一偶然机会毛遂自荐,成了状元嘉庆年间,杭州人王严,以80高龄中试,但未及殿试就死了,不然的话他也许会打破尹枢的纪录

罗伦是罗开礼的后代。罗伦的后代没有查到。

罗伦(1431—1478),明代理学家、状元。字应魁,一字彝正,号一峰, 翰林四谏之一。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家贫好学。

成化二年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抗疏论李贤起复落职,谪泉州市舶司提举,次年复官改南京 , 居二年,以疾辞归,隐于金牛山,钻研经学,开门教授,从学者甚众。

学术上笃守宋儒为学之途径,重修身持己,尤以经学为务。为文有刚毅之气,诗作磊落不凡,著有《一峰集》等。

本名

罗伦

应魁,一字彝正

一峰

所处时代

明代

出生地

江西

相关星图

明朝成化年间状元

共8个词条

6362阅读

罗伦

罗伦(1431—1478),明代理学家、状元。字应魁,一字彝正,号一峰, 翰林四谏之一。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家贫好学。成化二年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抗疏论李贤起复落职,谪泉州市舶司提举,次年复官改南京 , 居二年,以疾辞归,隐于金牛山,钻研经学,开门教授,从学者甚众。学术上笃守宋儒为学之途径,重修身持己,尤以经学为务。为文有刚毅之气,诗作磊落不凡,著有《一峰集》等。

张升

张升(1442—1517)明代中叶著名学者和大臣,人称尚书状元。字启昭,号柏崖,江西南城株良镇城上村人。成化五年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修撰。任东宫讲读官、左赞善、右谕德、左庶子。后因历数大学士刘吉十大罪状,反被诬陷,贬任南京工部员外郎。刘罢官后复原职。后历官礼部左、右侍郎,迁礼部尚书。又因得罪擅权宦官刘瑾,谢病乞归。诏加太子太保。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僖。著有《张文僖公文集》。

吴宽

吴宽(1435年-1504年8月19日),字原博,号匏庵、玉亭主,世称匏庵先生。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名臣、诗人、散文家、书法家。吴宽为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状元及第,授翰林修撰,曾侍奉太子朱佑樘(明孝宗)读书。孝宗即位,迁左庶子,参与编修《宪宗实录》,进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赠太子太保,谥号“文定”。吴宽的诗深厚醲郁,自成一家,著有《匏庵集》。又擅书法,作书姿润中时出奇崛,虽规模于苏,而多所自得。(概述图来源:《五同会图》卷)

查看更多

明朝翰林四谏

共4个词条

2386阅读

黄仲昭

江西提学佥事

庄昶

南京吏部郎中

罗伦

翰林修撰

查看更多

明代状元榜(文)

共88个词条

95万阅读

吴伯宗

字明善

丁显

字彦伟

任亨泰

字古雍

查看更多

人物简介著述名录为政业绩民间传说相关文献诗作选摘TA说参考资料

人物简介

罗伦,家贫好学,樵牧挟书,诵读不辍。十四岁即授徒于乡,以资养亲。成化二年(1466)会试,对策万言,指切时弊,擢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名震京都。三月,会大学士李贤(李文达)丁忧夺情,罗伦诣其私邸,告以不可。数日,上书疏谏,陈起复之非,“为君者当以先王之礼教其臣,为臣者当据先王之礼事其君。”得罪宪宗,夏五月被贬官,谪福建市舶司(泉州)副提举。在任两袖清风,以代人书写以补家用不足。

未几,李贤卒。因大学士商辂举荐,成化四年四月改之南京翰林院修撰。寻以疾辞归,隐于家乡金牛山授徒讲学,四方从学者甚众。又与胡居仁、张元祯、娄谅等于戈阳圭峰、余干应天寺等地讲学,开明代书院会讲之先声。强调教育作用,认为唯有发展教育,使人皆有学,才能达到士有定习,民有定志,官有定守,国有定制。教育学生务实,认为成才多途,非必经科举,故凡来求学之士,欲研习性学者纳之,务举业者辞之。罗伦为人刚正,义之所在,毅然必赴,视富贵名利如浮云。里居倡行乡约,人们不敢违犯。成化十四年戊戌(1478年)卒,年仅48岁。嘉靖初年追赠左春坊谕德,谥文毅。

著述名录

著有《五经疏义》《一峰集》《周易说旨》。其著述后被整理收入《四库全书》,各类文字十四卷,包括:策、疏、状、序、记、传、墓志、谣、文、哀辞、说、铭、祭文、书等十卷,另有诗集、梦稿及歌四卷均被收入,是有明一代的状元名儒。

为政业绩

罗伦任福建市舶司副提举的时间虽不足两年,却为泉州地方做了一件本职内的大好事,就是反对将福建市舶司从泉州迁往福州。当时朝贡事宜除有市舶司主管,同时交由市舶太监办理,因市舶太监驻于福州,而市舶司设在泉州,于是有迁司之争。

罗伦半身像

成化二年(1466年),巡按御使朱贤提出迁移舶司的建议,加上税监高宷等人的操纵,朝廷准备将福建市舶司迁往福州的柏衙。时任福建市舶司副提举的罗伦拒理上疏反对,“成化丙戌(二年),巡抚御使朱公贤奏请迁(泉州市舶司于)福之柏衙,制从之。提举罗公伦云:‘衙门设立自有其地;迁移亦有其数。盖以柏衙僻陋,非可设之地;岁数未穷,非可迁之时’,遂寝其事”(王纰编:《福建市舶提举司记》,转引自沈玉水《泉州掌故録粹》)。虽然明代泉州港的海外交通贸易已开始走下坡路,但福建市舶司设在泉州,对繁荣泉州港的海外交通贸易,乃至推动泉州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

罗伦在泉州更值得称道的,是他为促进泉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而被受泉州人民的景仰和爱戴。明·黄宗羲《明儒学案》载,“先生(罗伦)刚介绝俗,生平不作和同之语,不为软巽之行。”罗伦也曾自言:“予性刚,见刚者好之,若饥渴之于饮食不能自喻也。求之不可得,则友其人于古,相与论其世,如侍几杖而聆謦欬也,而欷嘘企羡,至为泣下。予之好刚,盖天性然也。……孔、孟之所谓刚,固予之所好者也。”罗伦不仅天性醇正耿直,淡泊名利,在性格上刚正不阿,其文也是“刚劲之气,形于楮墨,诗亦磊砢不凡”(《四库全书·<一峰集>提要》)。黄宗羲评论道:“先生之学,刚而正。或拟之孔融,非是”(明·黄宗羲《明儒学案》)。

罗伦充分利用自己渊博学识,在公余聚众收徒,讲学郡北净真观。四方士人从学如流,连府学和县学的教谕,也来听课受教。同治《福建通志·明宦迹》载:“伦至泉日,有司率诸生从之,讲明正学。”罗伦非圣贤之说不讲,因人施教,“与人子言依孝,与人臣言依忠,与居官者言民所疾苦”,收效甚好。陈献章称其“洞彻不欺之心,炳中天之杲日;轰劲出群之气,发百蛰之春雷”(明·何乔远《闽书·文莅志》)。

讲学之余,罗伦还不断创作积累,以提高自己。据黄宗羲记载,他“注意经学。《周易》多传注,间补己意。《礼记》汇集儒先之见,而分章记礼,则先生独裁。《春秋》则不取褒贬凡例之说,以为《春秋》缘人以立法,因时以措宜,犹化工焉,因物而赋物也,以凡例求《春秋》者,犹以画笔摹化工,其能肖乎?”(《明儒学案·文毅罗一峰先生伦》)如此便极大地丰富了他的讲学内容。

罗伦任职福建市舶司期间,还关心福建各地文化教育的发展,曾先后作《闽县治重修记》、《邵武县学复地记》、《福州府学重正诸书序》等文。

罗伦在泉州任职期间为民造福,赢得泉州各界的广泛钦敬与爱戴。“明嘉靖八年,巡按御使聂豹、提学副使郭持平、知府顾可久、通判李文、推官徐炤改净真观地建一峰书院,祀市舶司提举罗文毅公伦”(清·周学曾纂修:《晋江县志·学校志》)。因书院近旁有石若梅花,所以一峰书院又称梅石书院,其址在今泉州一中,至今泉州人仍称一峰书院遗址为“一峰书”。至清代,仍有不少人仰慕罗伦。“(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市舶司提举高某(字季风)钦仰罗伦,令福建盐运司同知李人龙撰文勒石。

人龙因捡张汝弼送伦谪官诗刻碑,又为自序,刻于张诗之后。(明)张汝弼《送罗应魁调官福建市舶提举》诗云:‘江右衣冠此丈夫,才于枫陛听传胪。百年事业丹心苦,万古纲常赤手扶。郭隗台前折谏檄,考亭祠下扫寒芜。问渠荣落升沉事,天际浮云自有无。’” (转引自清·郭柏苍、刘永松《乌石山志》)。此中泉州后人对罗伦的赞美、钦仰之情清晰可见。“李人龙撰此碑之时,上距罗一峰谪闽之时已八十九年,下距耿定力废提举司合祀罗伦、舒芬(明代与罗伦同籍同官,所贬地方和官职又相同的名宦)之时又三十二年”(《乌石山志》)。可见罗伦对后人的影响力之深远,不仅泽被当世,而且名垂千古。

民间传说

有关罗伦的传说广泛流传于民间。民间旧有“‘梅石开,状元来’之谶。先生至,石适开,香闻数里,而本邑乡先正庄羹若际昌殿试第一应之”(清·周学曾《晋江县志·学校志》)。说的是,罗伦之后一百五十多年的明·万历十七年(1619年),晋江人庄际昌会试、殿试连魁,成为明代晋江籍的又一状元。明代后期,泉州又先后出了几位状元,其中应有罗伦的一份功劳。

不仅如此,何氏九仙祈梦胜地泉州双髻山俗称仙公山,至今仍广泛流传着一则罗伦祈梦高中状元的传说:罗伦赴京赶考前,特地到泉州仙公山祈梦,求问前程,他在“丰山洞”里一连住了九天九夜,却一梦无成。第十天清晨,他向庙祝借来文房四宝,气忿地在洞壁上题诗一首:“千里路途来求梦,九霄无梦是无缘。神仙不管凡间事,回去江西中状元。”题毕掷笔而去,归至山下,天上响起一阵雷,当他返回洞中取匆忙间落下的雨伞时,突然发现墙上的诗被改动了两个字:“无缘”改为“有缘”,“不管”改为“专管”,且墨汁未干。后来罗伦果然蟾宫折桂,一举夺魁(李佳福主编:《双髻仙山志》)。

罗伦逝后,泉州士人在他讲学处建造祠堂纪念他,并与宋代泉州名太守王十朋、真德秀合祀。嘉靖八年(1529年),巡按御史聂豹、提学副使郭持平、知府顾可久等改净真观地建一峰书院,张岳作《一峰书院记》。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晋江知县黄昌遇重建,改名梅石书院(旧址在今泉州一中校门内)。

相关文献

明史

罗伦,字彝正,吉安永丰人。五岁尝随母入园,果落,众竞取,伦独赐而后受。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及为诸生,志圣贤学,尝曰:“举业非能坏人,人自坏之耳。”知府张瑄悯其贫,周之粟,谢不受。居父母丧,逾大祥,始食盐酪。

成化二年,廷试,对策万余言。直斥时弊,名震都下。擢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逾二月,大学士李贤奔丧毕,奉诏还朝。伦诣贤沮之,不听。

黄观

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礼部侍中。

黄观自幼颖敏过人,因父亲入赘许家,随母姓许。从学于元待制黄冔。元大都被攻破后,黄冔殉国,使黄观更重气节,并渐以博洽多闻声名乡里。

洪武二十四年,黄观以乡贡解元夺会试第一。殿试《御戎策》,举“天道、福善、祸*之机,人事、练兵、讲武之法”为言,太祖阅后大喜,遂擢状元,时年二十八,成为明代第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乃复黄姓。累升尚宝卿、礼部右侍郎。建文初(1399)改侍中,与方孝孺、齐秦日见亲用。

燕王朱棣举兵。黄观草诏,极陈大义,辞多指斥,并奉诏募兵,率诸郡入援。至安庆,燕王已渡江入京师。燕王下令公布文职罪臣,黄观名排第六。

燕王派人抄了黄观的家,并将黄观之妻翁氏和二女指配给一个驯象的奴隶。翁氏把所有的钗钏都送给象奴,让他拿去换酒肴,乘机携二女投通济桥下死。

当时黄观仍在率军东进,说:“吾妻素有贞节,必不辱。”遂招魂葬之江上。黄观得知建文帝已逊去,燕使又至,谎称“人贺新朝,礼当预习”,于是,朝服东向拜,投罗刹矶湍流之中。船上的人急忙打捞,仅得珠丝棕帽一顶献给燕王,朱棣命人扎一个草人,给它戴上黄观的棕帽,押解刑场,一点点剁碎,并削其籍,故后人不知黄观为明朝“三元”第一人。福王时,谥文贞。

黄观工书法,书体古拙。他死后30年,县尹龚某在其故址立祠祀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