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有关杨利伟的资料,段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2收藏

求有关杨利伟的资料,段点,第1张

杨利伟小档案(来源:解放军报)

民族:汉出生年月:1965年6月21日

籍贯:辽宁省绥中县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身高:168厘米

体重:65公斤

家庭成员:妻子张玉梅,儿子杨宁康

简历:1983年6月入伍,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历任空军某师飞行员、中队长,曾飞过强击机、歼击机等机型,安全飞行1350小时,被评为一级飞行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1996年,参加航天员初选,入围;1998年1月,从800多名入围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之一;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准备阶段,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入选“3人首飞梯队”,并被确定为首席人选。

杨利伟的心声

出征前,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记者见面会上,回答本报记者的提问时,向全军将士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本报记者问:通过军报,最想对三军战友说些什么?杨利伟答:作为一名航天员,我首先是一名共和国的军人;作为一名军人,通过这么多年军队对我的培养和教育,我想,在执行这次任务中,一定能够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战胜一切困难,坚决完成任务。我也想通过军报感谢全军战友对我们的鼓励、关心和厚爱,也请战友放心,我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期望,为我们的军旗增彩。

“为着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登上“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之际,身着航天服的中国载人航天首飞航天员杨利伟,满怀激情为记者写下这句话。

中国人来了,杨利伟来了!2003年10月15日9时整,随着38岁的中校航天员杨利伟乘坐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载人飞船飞向太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终于成真,中国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个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航天大国。

全世界都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

驾歼击机叱咤风云十年

1965年6月21日,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一个书香门第家庭。

杨利伟的父亲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毕业的大学生。父亲先当教师,后在绥中县一家农副产品公司做行政工作;母亲在县里一所中学任语文老师,直到退休。他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全家5口人和和睦睦,过着舒心平静的生活。

“踏踏实实办事,老老实实做人”,这是杨利伟父母对他的要求。儿时的杨利伟脑子灵,反应快,还是个娃娃头。小学毕业时,他以优异成绩考进县重点中学尖子班,并多次参加全县中学生的数学竞赛,拿过不少奖。

1983年夏季,18岁的杨利伟考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在4年的学院生活中,他的学习训练成绩一直很优秀。

1987年,杨利伟从飞行学院毕业,成为空军某师一名强击机飞行员。天生聪慧加上勤奋努力,他不久便成了师里的飞行尖子,后来他又成为一名优秀的歼击机飞行员。10年间,他从华北飞到西北,从西北飞到西南,祖国的万里蓝天留下了他矫健的身影。

1992年夏,杨利伟所在部队来到新疆某机场执行训练任务。那天,他驾驶着战鹰在吐鲁番艾丁湖上空作超低空飞行。突然,飞机发出一声巨响,霎时间仪表显示汽缸温度骤然升高,发动机转速急剧下降!杨利伟明白,自己碰上了严重的“空中停车”故障,飞机的一个发动机不工作了!紧急关头,杨利伟异常冷静:一定要把飞机开回去!

他稳稳地握住操纵杆,慢慢地收油门,驾驶着只剩一个发动机的战机一点点往上爬升、爬升。500米、1000米、1500米,飞机越过天山山脉,向着机场飞去。快接近跑道时,剩下的一个发动机也不工作了。他果断采取应急放起落架的措施,顺利地将完全失去动力的战机紧急降落在跑道上。

当他从机舱出来时,飞行服已经全部被汗水湿透。战友们纷纷围上来同他拥抱。团长激动地当场宣布,给杨利伟记三等功一次。

对这次“空中特情”的正确处置,显示了杨利伟优秀的心理素质。

从800名入围者中脱颖而出

1996年初夏,身高168米、体重65公斤的杨利伟接到通知,赴青岛疗养院参加航天员初选体检。初检合格,他又接通知到北京空军总医院参加临床体检。杨利伟心里高兴,提前3天就来了。护士和他开玩笑:“你也太积极了吧?”

再接下来,他来到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参加“特检”,也就是航天生理功能检查。

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曾这样描述他当时参加航天员选拔体检时的情景:除检查健康状况外,医生们在每一个人身上寻找是否有潜伏的缺陷。他们借助于一切可能的生化的、生理的、脑电的和心理的方法和特别的功能试验进行检查。在各种非常稀薄的空气压力舱内检查我们,在离心机上旋转我们。所有这一切用了几周时间,淘汰了不少同伴。

中国航天员的选拔也要“过五关斩六将”。医学临床检查,要对人体的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器官逐一检查。随后的航天生理功能检查更是苛刻,要在离心机上飞速旋转,测试受试者胸背向、头盆向的各种超重耐力;要在低压试验舱使受试者上升到5000米、10000米高空测试耐低氧能力;要在旋转座椅和秋千上检查受试者前庭功能。几个月下来,800多名初选入围者已所剩无几。

杨利伟顺利地过了一关又一关。他做的最后一项检查是“万米缺氧低压检查”。这要先在舱外吸氧排氮,然后坐进模仿万米低压的舱里。当从模拟的万米高度下降时,他心想:“总算都通过了”,心里不由一阵轻松,下意识地摸了摸头。结果把医生给弄紧张了,下来后忙问他:“你是不是在上面很难受啊?”

杨利伟是最幸运的,也是最优秀的。他的临床医学和航天生理功能各项检查的指标都达到优秀,征服了评选委员会全体专家。1998年1月,作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中的一分子,杨利伟带着他的梦想与追求,来到了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

隆冬时节,北京的气候特别寒冷,而他心里热乎乎的。他和其他十几位航天员来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火箭系统、飞行系统、测控系统实地参观,聆听专家的授课。他对航天员职业的理解,由最初的神秘感变得深刻起来。

他了解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十年的攻关奋战中,中国有了自己的导弹、原子弹、人造地球卫星,如今又开始了向载人航天的冲刺;在他和其他中国航天员的身后,有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在默默地奉献,千军万马托举着中国的“神舟”。

他联想到,中国古代便有了嫦娥奔月的飞天梦想。几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为此写下动人诗篇,更有万户等人做出了极其悲壮的尝试。如今,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将要在他的参与和努力下变成现实!

杨利伟能不为之激动和自豪!

奋力攀登“上天阶梯”

当年同加加林一道入选的前苏联航天员阿列克谢·列奥诺夫,曾把航天员的训练阶段称之为“上天阶梯”。他的同伴瓦列里·贝可夫斯基则补充说:“这不是一个短的阶梯。”他们没说错。

杨利伟要攀越的第一道阶梯是基础理论训练。当了10多年飞行员,现在重新坐进课堂里,《载人航天工程基础》、《航天医学基础》、《解剖生理学》、《星空识别》……十几门课程要从头学起。

离开空军部队时,为他送行的师长曾对他说:“你的身体和训练,我没什么可担心的。但你可能要面临学习许多新东西的挑战。”当时,杨利伟对这话并没太在意。

这会儿感触深了。他给老师长打电话:“让您说中了呀!现在我就像准备高考的学生一样天天在背功课。”

杨利伟天生就是个不甘落后的人,想起肩负的神圣使命,他更是废寝忘食。他回忆说:“初来时的两年,晚上12点前没睡过觉。”

他过去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为记住单词和语句,就每晚从航天员公寓往家里打电话,让妻子张玉梅在电话里提问。一遍一遍,反反复复。后来考试时,他居然考了100分。

第二道阶梯是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这是一项非常艰苦的训练。仅以其中的“超重耐力”训练为例,在飞船处于弹道式轨道返回地球时,超重值将达到十几个“G”,即人要承受相当于自身重量十几倍的压力。通常情况下,这很容易造成人呼吸极度困难或停止,意志丧失、黑视甚至直接影响生命安全。杨利伟必须通过训练来增强自己的超重耐力。

“离心机”训练是航天员提高超重耐力最有效的形式。在圆圆的大厅里,杨利伟坐进一只8米多长铁臂夹着的圆筒里。在时速100公里高速旋转中,他不仅要练习紧张腹肌和鼓腹呼吸等抗负荷动作,而且还要随时回答提问,判读信号,保持敏捷的判断反应能力。

离心机在旋转,负荷从1个G逐渐加大到8个G。杨利伟的面部肌肉开始变形下垂、肌肉下拉,前额高高突起。做头盆方向超重时,他的血液被压向下肢,头脑缺血旋晕;做胸背方向超重时,他的前胸后背像压了块几百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每做一次训练,他都要付出巨大的体力消耗。

杨利伟是个爱动脑筋的人,他懂得,教员所讲授的抗负荷方法要靠个人在实践中体验和摸索。所以,每次训练他都有意识地按照个人体验的方法去练习,及时与教员沟通,总结经验,掌握好抗负荷用力和频率的度,慢慢地琢磨出规律和方法,使这项极具挑战、严酷苛刻的训练逐渐变得轻松起来。

“转椅”和“头低位”训练,也是常人难以承受的,可杨利伟同样做得十分出色。

一个休息日,妻子回家时发现他一个人在客厅里不停地转圆圈,非常惊讶地问:“你这是在干什么?”他说:“过两天我们就要做转椅训练考核了,我先刺激刺激自己。”

一位对航天员训练要求非常苛刻的老专家十分自豪地说:“杨利伟在转椅训练上成绩是最出色的,他是我最得意的学生。”

同样,做“头低位”训练前好几天,杨利伟晚上睡觉就不枕枕头了。据他说也是为了“先刺激刺激自己”。

其他的“阶梯”还有体质训练、心理训练、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救生与生存训练等等。杨利伟以他对航天事业的无比热爱和执著追求,严格要求自己,把一切做得精益求精,各项训练成绩都成为同伴中的佼佼者。

任何事情都不能影响我的训练

杨利伟的妻子张玉梅原来是位中学教师,后特招入伍到部队当了档案资料员。她娴静文弱,两人婚后夫唱妇随。为支持丈夫的事业,张玉梅承担了所有家务,即便是儿子出生时,也没耽误丈夫的工作。

儿子杨宁康,上小学三年级了。小宁康心目中最大的英雄就是自己的爸爸。老师让写作文,他就拿着爸爸的照片,写成一篇《爸爸的雄姿》。他写道:“看到照片上爸爸为祖国航天事业无私奉献、刻苦训练的雄姿,我就非常自豪和骄傲。”这篇作文后来上了学校的《作文导报》,小宁康还得了18元稿费。

2001年7月,妻子张玉梅因病住进医院,需要做手术。张玉梅说:“当我被推进手术室的一刹那,看到杨利伟对我那种从未有过的万般牵挂和怜爱歉疚的眼神时,心如刀绞啊!”

手术后,张玉梅身体十分虚弱,24小时平躺在床上一点儿都不敢动。可是,手术后第三天,杨利伟就要告别妻子去吉林某空军基地,进行航天员高空飞行训练。

临行前一天,他在妻子病床边的椅子上整整坐了一晚,然后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航天员大队。

大队领导说:“你妻子病得很重,你是不是……”

杨利伟说:“请首长放心,我已请老母亲过来帮我照顾,任何事情都不能影响我的训练。”

这次高空飞行训练,杨利伟完成得干净利落,再次取得优秀成绩。

大队领导告诉记者:“一边是病重的妻子,一边是紧张的训练,杨利伟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是,他的训练成绩在稳步提高,在同伴中始终名列前茅。”

被专家组投票确定为“首席人选”

好中选优,强中挑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准备阶段,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杨利伟以其优秀的训练成绩和综合素质,被选入“3人首飞梯队”,并被光荣地确定为首席人选。

杨利伟全身心地投入了“强化训练”。

大部分的时间,他都呆在“飞船模拟器”中。飞船模拟器是在地面等比例真实模拟飞船内环境、对航天员进行航天飞行程序及操作训练的专业技术训练场所。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飞船从发射升空进入轨道,再调姿返回地球,持续时间几十个小时甚至上百个小时,飞行程序指令上千条,操作动作有一百多次。舱内的仪表盘红蓝指示灯密密麻麻,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各种设施产品星罗棋布。要熟悉和掌握它们,并能进行各种操作和故障排除,只有靠反复演练。

杨利伟把能找到的舱内设备图和电门图都找来,贴在宿舍墙上,随时默记。他还用小摄像机把座舱内部设备和结构拍录下来,输入电脑,自己刻制了一个光盘,业余时间有空就看。

每次训练,杨利伟的眼睛总是那么亮,各项检查总是那么细,每个动作总是那么到位。他以自己严肃认真的精神和熟练的技术赢得了教员的称赞。在最后阶段的专业技术考核中,教员为他设置了许许多多的故障陷阱,他都能很快地发现,迅速排除。每次考核结束后,教员都要问他:“操作有没有失误?”他都自信地回答:“没有什么失误!”

在5次正常飞行程序考试中,他获得了2个99分、3个100分的好成绩,专业技术综合考评排名第一。

发射前夕,杨利伟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加“人、船、箭、地”联合测试演练。

此刻,身经百炼的杨利伟对飞船飞行程序和操作程序已是滚瓜烂熟,倒背如流。他自信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一闭上眼睛,座舱里所有仪表、电门的位置都能想得清清楚楚;随便说出舱里的一个设备名称,我马上可以想到它的颜色、位置、作用;操作时要求看的操作手册,我都能背诵下来,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我不看手册,也完全能处理好。”

飞船在实际发射时,起飞后3分20秒左右,罩在座舱外的“整流罩”将按程序被抛除,航天员在此时可以开始见到舷窗外的天空。然而在演练时,这只能是一种想象中的景况,不会实际发生。因此,指挥大厅里的老总们谁也没料到航天员在此时会有什么反应。

演练在进行,飞船座舱内的杨利伟在一丝不苟、忙而不乱地做着各种规定动作。程序刚刚走到3分20秒,指挥中心大厅里传来杨利伟响亮的报告声:“整流罩抛除,我看到窗外的天空了!”

一位老总惊讶地问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宿双宁:“你们的航天员训练得这么好,连这都知道?”

身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的宿双宁,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开玩笑,你都知道的事,他还能不知道?!”太空一往返,中华五千年。

人类自加加林以来,世界上已有数百名航天员,乘各种航天飞行器遨游过太空。今天,中国人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轻盈一跃,大步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首飞之前,杨利伟的心理教员曾问过他:“你想没想过真正坐上飞船去飞行,会是什么心情?”

他面带微笑回答:“我想,我会比平时训练更放松。就让我平静地去飞吧!”

哦,利伟!你肩负中华民族的重托,笑迎全世界的注目。银河为你起舞,朝阳送你凯旋!

(本文由奚启新、刘程、吴川生、杨永桢本报记者王文杰、范炬炜撰写)

亲人为你壮行

●本报记者杜献洲、丁海明

清晨,零星的秋雨中,站在北京航天城,西山上第一场瑞雪清晰可见。

今天,是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告别北京航天城,奔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日子。7点半,杨利伟的妻儿早早地站在欢送的队伍中,等待出征的亲人。

7点45分,一身戎装的杨利伟走来了。没想到,他和亲人的告别竟出人意料的平静,平静得就像他平时去上班。

杨利伟来到父母身边,对老人说:“天冷了,多穿些衣服,别惦记我。”说完,他回头对妻子笑了笑,既没有泪水,也没有拥抱。周围人多,妻子一时不知该说点啥,突兀地问了一句:“带便服没有?”他笑着反问:“带便服干啥?”说得大家都笑了。杨利伟俯身亲了一下儿子,

儿子调皮地说:“爸爸你早点回来,教我打游戏。”

记者见过种种军人的告别———上战场,上抗洪大堤,上风雪边关……然而却不曾见过如此重大的、划时代的告别,竟然这般轻松。

“你真的不紧张?”记者问。“有啥紧张的?”杨利伟笑着答道。“党和国家这么重视载人航天工程,现在的科技这么发达,咱们国家技术力量这么雄厚,我相信党和国家,相信科学技术,也相信我的爱人!”妻子张玉梅接茬说。

记者深深感到,杨利伟的家是一个温暖幸福的家。69岁的父亲杨德元是辽宁省绥中县一家农副产品公司的退休干部;与父亲同岁的母亲魏桂兰,是一位退休的中学老师,专门从老家赶来为儿子壮行,两位老人还带来了5斤儿子最爱吃的螃蟹。在某部任档案资料员的妻子张玉梅是杨利伟的同乡,当年是从县志上看到了杨利伟的“大名”,于是有了这段浪漫的爱情。学习出色的儿子杨宁康是三年级小学生,给爸爸的礼物早就准备好了,那是一篇发表在《作文导报》上的作文《爸爸的雄姿》:“我为自己有一位好爸爸而感到自豪……”

丈夫就要出征了,妻子凑在耳边说了句悄悄话:“别忘了打电话……”杨利伟使劲点了点头。

9点20分,杨利伟带着亲人的嘱托,带着全国人民的希望,带着中华民族的梦想,乘机飞向远方……

(本报北京10月12日讯)

苍穹定会报佳音

●本报记者杜献洲、丁海明

寒流给深秋的北京平添了几分冬意。杨利伟的离京给亲人留下了思念和牵挂。

12日晚8点多,家里的电话响了,张玉梅拿起听筒,丈夫熟悉的声音从远方传来。

先是夫问妻答:“咱爸咱妈好吗?”“都好。”“儿子好吗?”“好。”“你呢?”“好。”“你们都要保重身体。”

接着是妻问夫答:“今天顺利吗?”“顺利。”“你现在怎么样?”“一切都好。”“你要照顾好自己。”“我会的,你们放心。”

就是这几句简单的问答,在杨利伟走后的每天晚上,给这个小小的家带来温暖和慰藉。

然而细细想来,电话里,他们有意或是无意地绕开了最敏感的话题。

“有没有说起过‘一旦’或者‘万一’?”记者请英雄亲人原谅这难以回避的冒昧。

“没有,真的没有。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对这次发射都有一种近乎绝对的自信。再就是我们都有一种军人的奉献观:值得付出,就不求回报;尽力而为,就没有遗憾。”张玉梅的自信和坦然令人起敬。

毋庸讳言,“神舟”飞天之际,杨利伟的亲人几乎成了媒体追踪的焦点。但他们远远地避开了镜头和闪光灯,躲开了鲜花和掌声,生活一如往常那样平淡安宁。张玉梅照常上下班,父母每天搭班车接送孙子上学放学。

1998年,杨利伟被选为航天员,为全家赢得了荣耀。但这些年的甘苦,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几年来,他们很少能全家团圆,杨利伟夫妇就在一个大院里工作,也难得见上一面。母亲扭伤了腰,几个月没下床,根本没让杨利伟知道。张玉梅身体不好,每个月都要到医院做检查,但她从没撂下家庭的重担。训练紧张时,杨利伟住在航天员公寓不能回家,她也是夜里和丈夫通电话。不是诉苦,更不是抱怨,而是帮丈夫复习英语。

14日的黄昏降临了。时钟嘀嗒,一分一秒地接近着“神舟”飞天的一刻。杨利伟的儿子小宁康指着夜空问妈妈:“妈妈,明天我能在天上找到爸爸吗?”(本报北京10月14日讯)

利伟,我为你喝彩

——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申行运观看飞船发射侧记

●牟加金

“5、4、3、2、1,点火!”

随着震耳欲聋的一声巨响,神箭托举“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直刺苍穹,中国航天员杨利伟开始了中华民族的“飞天”之旅。

现场观看发射的人群欢呼着、跳跃着,用特有的方式庆祝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中国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申行运抑制不住喜悦的泪水。

回首往事,申行运感慨万千。

1998年1月,杨利伟和战友们来到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以此为标志,我军历史上第一个航天员大队正式组建。为了建设好这支全军惟一的特殊部队,申行运先后到一些空军部队实地考察,深入飞行员生活一线,考察了解飞行员的生活规律。

申行运忘不了,在5年多的时间里,杨利伟和他的战友们付出的艰辛。基础理论功课多,他们一门一门钻研,白天上课,晚上休息,在外地休养还要背英语单词;技能训练难度大,他们迎难而上,勇于攻关,一项一项苦练。

申行运忘不了,杨利伟这个精明的小伙子,精神总是那样饱满,干劲总是那样十足,妻子做手术也不肯耽误训练。在首飞选拔的5次考核中,他获得了两个9 9分,三个100分的好成绩,以专业技术综合考评第一的排序,成为我国载人航天的“首飞航天员”。利伟啊,我的好战友、好兄弟,我为你骄傲,为你喝彩!

(本报酒泉10月15日电)

父老乡亲眼中的杨利伟

●焦玉庆、韩军、本报记者韩国贤

今天,在中华民族第一位“太空人”的故里、素有“关外第一县”之称的辽宁省绥中县,父老乡亲们都情不自禁地回忆和述说起英雄昨天的故事。1提起杨利伟,有着38年教龄的绥中县中心小学退休教师王素英神采飞扬:“我教过的学生不下2000人,其中绝大部分都记不起来了,但对杨利伟却印象很深。”

那是1977年,王素英老师任绥中县中心小学五年级一班班主任。在这一届学生中,她至今还记得两个学生:一个叫顾大卫,另一个就是杨利伟。一天,贪玩的顾大卫被王老师狠狠地批了一顿,顾大卫一赌气不来上课了。看着王老师着急的样子,杨利伟主动找顾大卫做工作。一番入情入理的谈话后,顾大卫不但乐哈哈地背起了书包,还主动向老师道了歉。

那个年代,学校一度连粉笔都买不起。看到这种情况,有几位同学决定到附近的工厂偷铁块,卖钱交班费。杨利伟得知后对大家说:虽说为班里筹划班费是好事,但我们不能为此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王素英老师说:“小利伟本身学习就好,我挺喜欢。这两件事更令我记得很清楚……”

在绥中县水利局河务处上班的弟弟杨俊伟,说起哥哥更是一脸的灿烂。哥哥自小就是他心中耀眼的一颗星。

杨利伟上中学时,绥中县城还没有全部通上电。由于家里生活困难,买不起蜡烛,杨利伟每天晚上点着煤油灯看书,第二天早晨起来常常“灰头土脸”的。到了冬天,为了省钱,他每天都借着火炉的光,边取暖边看书。由于学习刻苦,他的学习成绩始终位于班级的前列,特别是数学,多次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组织的数学竞赛。2在杨利伟的成长道路上,有一个人对他影响比较大:老邻居赵忠山———一位1938年参加革命的老前辈。

赵忠山早已去世,但同是老军人的赵姨每次提及小伟子都是捧腹不禁:俺家那位“经历”丰富,小伟子天天跟在他大爷屁股后头听他讲战争年代的故事。

初中二年级时,学校组织学生到驻地附近的空军部队参观,杨利伟看到了飞行员的体能训练。为了能锻炼出一个合格体魄,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包括踢毽球、游泳、长跑等在内的详细健身计划。就是节假日回到家中,他也要求自己在屋前的门楼上做规定数额的引体向上。进入冬季,滑冰是一项很好的运动项目。没有钱买滑冰鞋,他就找来两根钢锯条,自己制作了一双“冰鞋”。随着中考的临近,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但杨利伟的锻炼计划却雷打不动。3“这孩子特仁义。”这是左邻右舍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在绥中镇,杨利伟是一个公认的孝子。他当兵前,很少惹父母生气。当兵后,怕父母挂念,就是学习训练任务再重,隔两天就要给家中写封信。都说男孩子心粗,可杨利伟却想得很细。父母的生日他记得清清楚楚。每逢生日,二老都会收到杨利伟寄来的礼品。

在绥中县小庄乡孤家子村,杨利伟更是一位人人称道的好女婿。1990年,回乡探亲的杨利伟与在小庄乡中学任教的孤家子村女青年张玉梅结婚了。张玉梅到部队后,二老的身体一直不太好,每年看病吃药都要两三千元。每隔一段时间,杨利伟都要叮嘱张玉梅给家中寄钱。回家休假时,还特意给老人带一些营养品和药品。

杨利伟和姐姐杨利军有着特殊的感情:上幼儿园时,县里给每个教师子女一个名额,为了让弟弟接受好的教育,姐姐就把名额让给了弟弟。由于父母工作忙,小利伟每天上下学,都是由姐姐手拉手接送。如今,杨利伟对外甥女的成长特别关心,时常打电话询问学习情况。而上高三的外甥女也特别相信舅舅,学习中遇到什么难题,都要打电话“求救”。

说起“小两口”的感情,在家乡更是传为佳话。张玉梅随军后,由于工作性质关系,两人始终是分多聚少。带孩子、做饭等家务大多是张玉梅一人承担。为此,杨利伟总感觉欠妻子太多。2001年春节休假时,当着众多亲朋好友的面,杨利伟特地高歌一曲,一首《懂你》唱得妻子泪水涟涟。

心儿与你一起飞

●吴川生、牟加金、本报记者武天敏

10月15日上午8时许,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第一个走向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舱内待命起飞。舱内的摄像机镜头,把他的画面传向千里之外的首都北京。

此时此刻,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载人航天指挥大厅里,4名特殊的“观众”面对大屏幕情不自禁地轻声叫出声来:“孩子!”“利伟!”“爸爸!”……

他们,是杨利伟的父亲杨德元、母亲魏桂兰、妻子张玉梅和8岁的儿子杨宁康。他们作为特邀嘉宾,将在指挥大厅的大屏幕前为亲人杨利伟送行。

魏桂兰大妈今天刻意“打扮”了一番,外套里面穿了一件红色的毛衣,嘴唇上还涂了一层淡淡的口红。老人说:“今天是喜庆的日子,咱们都得精神一点儿!”

张玉梅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的丈夫,把儿子杨宁康的手紧紧攥在手里,仿佛生怕调皮的儿子干扰了利伟。小宁康瞪着两只圆溜溜的大眼睛,看着穿着乳白色航天服

小区居民们纷纷在自家阳台上挂出抗议横幅,华润凤凰城曾经是武汉最高档的小区。

就是这张突如其来的拆迁公告,打破了华润凤凰城居民平静的生活。

花园般的小区即将被拆除,曾经耗费巨资买下这里房产的业主们就是看中了这里的环境,如今却要拆除,他们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

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小区业主们自发成立了维权值日岗,24小时轮守,防备拆迁公司。

武汉华润凤凰城突然要拆除 拆迁通知从天降遭业主质疑

近日,武昌和平大道刚刚建成5年的小区——华润凤凰城遭遇将拆迁后原地复建,此举引发了极大争议。

业主们反映,新建的商品房,住了没多久就接到通知:房子处在地铁施工线上要拆迁。从张贴公示,到拆建时间只有一个星期,这让业主们一时无法接受。

网友们也质疑:地铁不是几年前就规划好的吗,为什么近几年新建的房子还是挡了道?拆后复建,不仅折腾人,还将造成极大资源浪费。

-现场

6月5日,记者在现场看到,从汉口穿江而过的地铁2号线工程在江南的首站武昌积玉桥站,距离华润凤凰城只有50米,工地现场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

华润凤凰南门的公告栏上,一张由拆迁公司于5月28日张贴的拆迁围挡公示上,写着“最后拆迁的时间6月3日”。

得知所住小区将要拆迁的消息被证实,网上有业主发帖表示质疑:华润凤凰城1000多套入住两三年的新房面临部分拆除,小区中的绿化将被毁;当初为了能在这里买房,有的人倾尽一辈子的积蓄,且购房时地产商曾承诺:地铁是绕过小区的,将来还会在小区南侧建一个花园。然而,博彩足球公司,入住两三年,等来的不是花园而是拆建。

现场采访中,业主们也纷纷表示,受不了这种拆来拆去的折腾,财力和感情上都无法接受。

“我都70多岁了,是一名退休教师,当时就是看中了这里的环境,耗费了我一生的积蓄,买下了这里的房子,皇冠会员开户。”一位住在11栋的7旬老人对记者说,他搬到这儿刚3个年头,突然听说要拆建,且到现在也没任何单位给出合理的说法,“这里就是我的生活我的生命,现在要拆掉,让我们如何是好?”

在10号楼前,记者看到,围挡的范围已被红色标记标出,根据标示线,10号楼与将来建成后的地铁之间只有3米的距离。

这样一栋33层的高层建筑将来会不会出现安全问题?10号楼的业主们不无担忧。

6月2日,在武昌区政府代表与业主代表的沟通会上,业主表示,由于部分业主只在小区购置了房屋未居住,希望能与这些业主联系,并征求到2/3的业主们的同意。区政府代表口头承诺表示同意。但据业主代表反映,之后他们多次与有关单位联系,未能再次得到这些单位的肯定答复。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导游,编写导游词是必不可少的,导游词是导游员在游览时为口头表达而写的讲解词。我们应该怎么写导游词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松潘导游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松潘导游词1

 零落的小雨掩盖了整座被灯火渲染的古城,繁华过后,便归于沉寂,好像这一天发生在这里的一切故事都随着零点的钟声而悄然逝去,不复存在。等待太阳照常升起,一天又开始新的轮回……清晨的松潘古城,多了一份宁静和微冷,云雾笼罩着这里的山头,所望处,不知山有多高!

 大巴车沿着九曲十八弯的山路缓缓驶向群山深处,随着海拔的升高,透过车窗,看着云雾在山头盘旋,浮隐浮现,似乎我们的目的地是冲着仙山而去。山腰间,藏民在牧养着牦牛,已经习以为常的他们只觉这是生活的一部分,又哪来这般闲散之心,去看山尖云,云中山呢!

 淡淡轻纱似云流,农人何处不养牛。

 欲学老子骑牛去,踩着青烟天上游。

 约摸两个小时后,车停在黄龙景区外,买过票,通过缆车,我们到达黄龙山顶,开始自上而下绕黄龙一周的旅行。

 山里的`天,阴晴不定,很难捉摸,一会儿烟云缭绕,微微有些寒气袭人,一会儿又阳光普照,晒的人只想躲进树荫里蔽日。因为时间宽裕,我们也行得慢,于途中的景色自然也欣赏的细致,遇到别致处,总要拿起相机一番留念才作罢,看的是景,走的是心,留的更是情!

 丛林中透过一缕阳光,薄薄还有些雾气,透过丛林间向外看去,此景此境,实在让人想要搭一间竹舍,隐居此处,从此青山作伴,绿水缠绕,听百鸟朝和,溪水叮泠,看山间四时,五彩斑斓,想来都醉的一塌糊涂,但想来也是不可能。都市中人,只是过客,一程山水一程心,谁能保证久居此处而不对此厌烦呢

 晌午,我们到达黄龙五彩池,**的岩石,蓝色的池底,蜿蜒直向山下,像一条盘踞在此的黄龙,龙头即是五彩池,想必这便是黄龙之名的由来吧!忽而水流平缓,可见蓝池,宛若龙身上的鳞片一样,在阳光的折射下晶莹透亮;忽而水流湍急,可见涛涛之水似龙身上的汗珠,如雨倾下,水气横生!据说,今年的池子水小,不如以往黄龙水之盛,所以难以看到整条“黄龙”熊踞在此,倒像是一条睡龙,精神萧条,一点都不给到此游赏的客人面子!

 烟云缭绕阴阳天,一处青山一处寒。

 想是七仙浣衣处,黄龙踞此不复还。

 山水之道,在乎天成,这便算是天成山水的上乘之作吧!我们一行人都在争辩这池底色彩到底是哪种化学元素所展现出来的,既然为此争得面红耳赤,倒不如做想象说:或许是当年七仙下凡在此浣衣所致吧!引得黄龙都盘踞此处无心贪恋龙宫呢!

 顺着龙身向龙尾而行,一路上欢歌笑语,走走停停,时不时歇息歇息,用手中的相机,记录旅途的快乐,古人可以吟诗作对记录旅途的见闻与感受,今人可以通过照片来纪念旅途的美景与情趣,此今古所不同也,但游玩儿的心情都是一样的!

 待一圈下来,心中所得,不过也就寥寥数语,照片数张,白云,古松,山山水水洞洞,你还能记得多少,都是过眼云烟,愉悦愉悦心情也就罢了,那些实的虚的,到头来在自己心中不过都是空空如也。毕竟,烟火中人,终归是要回到烟火中去的!

松潘导游词2

 黄龙的美难以言表,姑且不表。单表入得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后的一点印象和感慨。从黄龙坐车到川主寺,倒去松潘的公交车,原本只为取道,看有什么合适的车赶紧走。没想到一下车,松潘古城赫然入目,那一栋栋藏羌风情的建筑、那一个个身着民族服装的老乡、那满街挂着的藏獒皮把我吸引住了。

 这是一座民族风情十分浓郁的'小城,7万多人,有藏、羌、回等22个少数民族居住。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石雕像矗立城外,引许多游客与合影。

 公元638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向唐朝皇帝求婚未允,遂发兵20万攻打唐朝边关重镇松州,史称唐蕃松州之战。公元641年,唐太宗许嫁文成公主,实现唐蕃会盟。文成公主入蕃途中,辗转来到硝烟未尽的松州草原,感慨地叹道:“兴师相戕罪也,余将和睦唐蕃。”文成公主和亲,不仅实现了唐蕃会盟,也为松州留下千古传诵的佳话。就像感慨昭君出塞一样,当男人的金戈铁马担不起拱卫边关的重任时,又一个弱女子挺身而出,以和亲换取和平。也许我们谁也难以想象,这深明大义的背后有多少说不出的酸楚。

 穿过高大雄伟的城门,走进古城,只见一座雕塑浩气凛然,我十分好奇,一看原来是李德裕的塑像,非常惊喜。没想到我的石家庄赞皇老乡李德裕会矗立在潘松。就在我今年上半年写的《玩转石家庄》音乐剧里还写到李吉甫、李德裕父子宰相。看过碑文才知道,唐朝宰相李德裕两度为相。公元829年在松州等地筹边,筑柔远城,以控扼西山吐蕃。原来如此,我不由对乡亲李德裕更加充满敬意。李德裕逝世后,历朝对他都评价甚高。唐代诗人李商隐将其誉为万古良相,近代梁启超甚至将他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列,称他是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

 我在松潘住下,客栈老板姓兰,一个壮汉却有着如此娇艳的姓氏,我很好奇。兰老板人不错,他是跑旅游的司机,特意拿出川藏旅游地图为我规划行动路线。他劝我不要北上去诺尔盖,说草都荒了,没什么看的。不如直接往西南走,去看红叶。我原本想去的红原也可以坐在车上看,不必下车,因为这里交通不便,一般一天只开一趟车,下了车又得等一天才有车。兰老板的指点使我很受益,明天我将继续南下,去约会马尔康的彩林节。

松潘导游词3

 各位游客,你们好!

 各位朋友,说着说着,我们就快迚入松潘县城了,松州古城始建于明洪武12年,也就是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据《松潘县志》记载:"城周九里丂分丅,高丄五,深一丄九尺,广丅丄,开五门。"可见刚建成时觃模乊大。即便是现在,虽然历经风雨侵蚀和人为的破坏,使人们无幸观瞻整个全貌,但仅从残存的城墙。城门洞丆那巧夺天工的龙凢狮鹏石雕,你也不由得对松州人的聪明智慧和气魄油然而生敬佩乊情。由于当时生产技术条件所限,整个松州城从开工到完工整整花费了 60年的时间。负责建城的官员不知从全国各地调集了多少能工巧匠,修城时间如此长,这些人也就失去了返回自己家园的可能性,于是只好在松州定居万杢。阿坝州是由藏、羌、回、汉四大主体民族构成,他们很多都是修筑松州城的工匠的后裔,其中回族的工匠非常多,而回族是一个极善经商的民族,因而那时的松州亦以商业繁荣而饮誉海内,城里有大小商号、座商百余户,商家达数千人乊众。这在现在也许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数量,但在当时一个不大的古城里有如此多人经商,的确不是一个小数了。

 走过松州城,我们现在经过的集镇叫川主寺,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现在已是宾馆林立,热闹非凡了。川主寺镇是九环线丆的交通枢纽地,由此向西,便迚了川西北高原,就是当年红军走过的雪山草地了,向北便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九寨沟、向东便是黄龙风景区。

 现在我们看到的村寨叫漳腊,而眼前这条小溪流就是一直伴随我们到此的岷江,谁也没有办法把它同我们在都江堰市所看见的岷江联系起杢,因为我们己经快到了岷江的源头。现在的岷江虽然不起眼,但却依然倍受人们关注。因为丽世闻名的漳金就产自这里。漳金的成色非常好,而且藏量大、品位高、 在这里,说不准打水时桶里沉着金子,挖泥烧砖,砖里镶着金子,刨土时冷不丁闪出几粒沙金呢。

 好啦,各位,一会儿我们就要穿过一个迎宾门,丆面有:“九寨沟人民欢迎您”,这里呢就是弓杠岭了,又被称为小西天,小西天在藏区可以说是闻名遐迩,为什么呢全在于她的神秘,据说从古至今,四面八方的鸟类到了垂暮乊际都要积蓄力量,然后千里迢迢飞到此山安息归西。藏文古籍《夏德嘎恰》中也有有此山"鸟羽禽骨累累"的说发。各方鸟儿为什么非要葬身此地,至今仍是一个难解的谜。

 在这里还有一个嘉绒藏区闻名遐迩的苯波教寺庙——尕米寺。据载,元至正十五年 (1355年),西藏穷波地由仁青坚赞喇嘛路过此处,但见地势开阔,呈凹形,南面缓坡,牧草丰美,西临岷江,东面所靠山岩中,有天然本教教徽(当地人称乊为"雍忠岩")喇嘛心动,遂发愿于此建寺院,取名尕米寺。 "尕"意为高兴,"米"意为安静的处所。

 一路走杢,我们可以看到在公路的两旁,有一些藏族的村寨,大家也都有看见在村寨的周围插有很多五颜六色的`彩色旗帜,在藏族地区这些旗帜被藏族同胞称乊为”经幡”。这里当地藏族同胞所信奉的教派是藏传佛教里面最原始的教派-----苯波教就是大家俗称的黑教,而黑教它所崇拜所信奉的就是”山有山神,水有水神,七事七物都是神灵所恩赐”,所以一草一木都要很好的保护起杢藏族人非常虔诚,一日丅餐,餐餐饭前必须念经诵佛,但是在农忙时节,他们就没有时间去念经了,他们非常聪明,就把那长长的丝织品拿去寺庙里面,先由活佛喇嘛念完一遍经然后在印刷到丝织品丆,拿回去把它挂在高高的旗杆丆,让风为他们祈祷,风每吹过一遍就表示念过一遍经,称乊为“风念经”,也称丆天梯。经幡有五种颜色红、蓝、白、绿、黄它每种颜色所代表的意义也有所不同:红色代表着七物乊神太阳,蓝色代表蓝天, 白色代表白云,绿色代表森林,**代表土地和母亲。它们插在不同的地方也代表不同的意思,如果插在路边或者桥边,就代表着祝过路游人一路顺风!一路平安! 插在房前屋后,村寨里面就表示为村寨里的人祈求平安,健康与长寿;如果在一面山丆插有密密麻麻的经幡就代表这座山是藏族人心目中的神山,他们每年都会杢这里朝拜,转山。如果有机会去登高望进的时候,在很高的山丆有稀稀拉拉的几只经幡,代表着那里是藏民最后的驿站。因为藏族人和汉族人的生活习性不同,所以丧葬法也有所不同,汉族人死后是一个坟墓;而藏族人死后,则会插丆一只经幡,他们则认为高高的旗杆是把死者的灵魂带往天堂的天梯的意思。

 走过尕米寺、弓杠岭,我们就迚入南坪县,也就是现在的九寨沟县。我们现在已经离今天的目的地——九寨沟近在咫尺了。经过一天的旅行,我想大家也有点疲劳了,现在大家稍微休息一万,养精蓄锐,才方便我们有一个充沛的体力杢欣赏我们美丼的人间仙景——九寨沟,我今天的讲解就到这里了,谢谢大家!

松潘导游词4

 从黄龙景区出来,西行约四十公里,我们赶到川主寺,后打车赶往松潘。松潘是一个县城,在历史上叫松州,有“川西北重镇”、“边陲重镇”、“战略要冲”之称。目前又是连接九寨沟、黄龙、红原—若尔盖大草原等重要景区的枢纽,素有“高原古城”之称,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以松潘为中转站,目标是明天的都江堰。

 我们在松潘客运中心门前下车,感觉空气比较干、冷,人多,车多,路面也不太好,与景区反差较大。抬眼望去,许多旅店的名称都熟悉,在网上都查过。几天前在网上看,现在却置身其中了。

 在浏览过的旅店中,有一家“古韵客栈”,就位于松潘客运中心对面。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式三层半小楼,精美别致,感觉古色古香,很有韵味。客店门外开着一大片菊花。我们从网上了解到,这客栈由一位藏族退休女教师经营,价格实惠,女主人还做得一手好酥油茶。住不到她的客店,喝一碗地道的酥油茶也好。怀着侥幸的心理过去一问,酥油茶今天也没有时间做。很失望。

 我们把行李放在客运旅店,就出来走走看看。县城的`风貌依旧可见当年历史的痕迹:青色的城墙围绕着古城;城内房屋低矮,小巷众多,年代久远的古桥,桥下流水潺潺的小河,远处高大的城门,城门外的苍山……目光所及之处,都给人一种时光交错的感觉。

 松州古城入口的标志性建筑物——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成亲塑像,向人们述说着千余年前在此发生的促使文成公主入蕃和亲的“唐蕃之战”: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使者前往长安求婚,路过松州,被州官徐齐扣押,松赞干布大怒,亲率大兵二十万入侵松州。川主寺一战,松赞干布兵败回藏。回藏后,又派使臣送黄金以求通婚和好,太宗晓以大义,遂将女儿文成公主嫁于松赞干布,传为千古佳话。

 我们走在街上,看到崎岖不平的街道两旁满是店铺,挂着大块大块的牦牛肉,锅里热腾腾煮着的也是牦牛肉。饭店不少,卖各种服装、挂饰、牛头等以及蔬菜、水果的店铺都不少。感觉商品琳琅满目,街道上商业气息浓厚。

 我们看到一个名为“马帮”的招牌,门外站着几个男子,穿着打扮像电视中“茶马古道”上的人。我一惊。往里一看,有两个外国女子在里面。走进去,看到一个其貌不扬、一脸沧桑、穿黑色旧夹克的男子,正用流利的英语同外国人交谈,看样子是在讲价钱。因为从松潘县城去雪宝顶、牟尼沟等景点游玩,可以骑马去。我惊叹于这个男子的英语口语水平,也感觉到掌握一门外语的重要性。

 在街上走着,感觉很冷。这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本来想边吃饭边赏月,却有点高原反应。经过商量,决定吃碗拉面回去休息。拉面里放了许多辣椒,连牦牛肉炒芹菜也要加辣椒到火红,味道蛮刺激。

 这一晚,是本次旅行中住得最差的一晚,用公用洗刷间,卫生状况也不好。由于是旺季,好的太贵,一晚上六百多,中等的没预定上,只好将就一下,也不是很受委屈,只是不那么方便。再说,出门又不是为了享受,条件好坏都要体验,经历就是一笔财富嘛!

 这一天,我认识了四川“高原古城”——松潘。

松潘导游词5

 松潘县幅员面积8486平方公里,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2°06′—33°09′,东经102°38′—104°15′之间。东接平武县,南依茂县,东南与北川县相邻,西及西南紧靠红原县、黑水县,北与九寨沟县、若尔盖县接壤。县城南距成都335公里。

 松潘县地貌东西差异明显,以中山为主;地形起伏显著,相对高差比较大,最低处白羊乡棱子口海拨为1080米,最高处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县城海拔2850米。松潘县地处岷山山脉中段,属青藏高原东缘。地貌东西差异显著,由东南陡峻的壁峰、狭窄的沟谷向西北缓而开阔的丘状高原及高平原过渡。县境内总的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地势随山脉走向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其地貌特征大致可划分为西北高原和东南高山峡谷两大部分,高原又可分为丘状高原和山原两个部分。

 松潘县境内以荷叶断裂、岷江断裂及雪山断裂为界,分为西秦岭分区摩天岭小区和马尔康分区金川小区。北缘是昆仑—秦岭纬向构造带,西南是康滇歹字型巨型构成的龙门山北东向多字型构造带。根据这个构造部位,境内划分岷江南北向构造带,东西向构造带及弧形构造带。

 松潘县由于地形复杂,海拔悬殊,导致松潘的气候具有按流域呈明显变化的特点,小气候多样且灾害性天气活动频繁。涪江流域湿润多雨、四季分明;岷江流域少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大部地区则寒冷潮湿,冬长无夏、春秋相连、四季不明。各地降水分布不均,但干雨季分明,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2%以上,多年平均气温57℃,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211℃,多年平均降水量720毫米。

琦君(1918~2006),原名潘希真,出生于浙江永嘉。其父为官多年,喜欢收藏古籍、碑帖、字画,家中藏书丰富。由于家庭熏陶,她自幼酷爱文学,六岁时,父亲便为她请家庭教师讲授古典文学。

在杭州弘道女子中学读书时,又阅读了大量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被保送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成为词坛巨擘夏承焘的得意门生。琦君随夏先生研读古籍,咏诗填词,深受其学识、人格的影响,并在词学方面有了精深的造诣。

大学毕业时,正值抗战爆发,她辗转于上海、永嘉等地,饱经忧患,深感国破家毁之痛。1949年到台湾,历任高检处纪录股长和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等职,1969年自司法部退休,任教于中央大学和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新旧文学。

扩展资料

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li)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好气息。

熟读琦君作品的读者都会感觉到琦君的母亲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

琦君塑造的母亲意象是一位旧社会中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但这并不是琦君文章着力之处,而是琦君写到她母亲因父亲纳妾,夫妻恩情中断,而遭受到种种的不幸与委屈,这才是琦君写得刻骨铭心、令人难以忘怀的片断。

看过琦君脍炙人口的名篇《髻(ji)》的读者,我想没有人会忘记二妈头上耀武扬威的发髻是如何刺痛着琦君母亲的心的。

琦君替她母亲鸣不平,为她母亲立碑作传,忠实地记录下一位菩萨心肠的女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抛弃后,是如何默默地承受着非人的痛苦与屈辱。当然,琦君母亲的故事,只有在从前旧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的家庭制度中才会发生。

参考资料:-绮君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