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江国有什么古籍或物件出土,而证明江国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2收藏

请问:江国有什么古籍或物件出土,而证明江国的。,第1张

据《世本》、《史记·秦本纪》等记述,江为嬴姓国。何光岳先生曰:江为“东夷族与夷的一支。江,又作 、鸿、邛、邛,音鸿。卜辞有“鸿”的国名,系以鸿鸟为图腾,以后发展成为国号”。周代江则位于今河南正阳县东南、淮水北岸。这里发现有江国故城,平面长方形面积约175万平方米,时代为东周至汉代。徐少华先生认为,江人周初以前应在东方,周公东征伐淮夷,践奄后才南迁。周穆王时及其以后,溯淮河两岸西侵,渐入中土。西周晚期,召公平淮夷,江、黄等嬴姓诸族归附于周,各自所居即成为周王室承认的封土。江为小国,春秋早期先依附于楚,楚成王曾嫁妹于江。待齐国称霸时,江又改依于强齐。

《春秋》僖公二年(前658年),“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左传》曰:“服江、黄也”,杜预注:“江、黄,楚与国也,始来服齐,故为合诸侯”。不久,江又参加了北方诸侯谋楚的阳谷和召陵之会。和黄国一样,江国因惧楚,未敢贸然参与直接伐楚的行动。即便如此,也已得罪了决意北上东进的楚国。前624年,“楚师围江”。后因晋国出兵救江,楚师暂时撤走。第二年秋天,楚穆王再次出兵,一举灭掉江国。《左传·文公四年》记载,江的亡国,大大刺痛了同姓秦国,秦穆公为之服哀。楚人灭江,秦伯为之降服{杜预《注》:“降服,素服也、}意思是秦伯公穿朴素的衣服,表示悲哀谦卑,和现在的降半旗意义是一样的。出次、不举、过数。大夫谏,(秦伯)公曰:“同盟灭, 虽不能救,敢不矜乎!(意思是虽然江国也为嬴姓,但不能相救,实为惭愧,大丢面子。)吾自惧也。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简介

自嬴秦以来,改朝换代更天换地者十数次,这些氏族为何能在十数次天崩地溃中屹立不倒?人自然明白,无他,出卖旧天子,充当新奴才尔,通敌才是贵族之大道,是故,国因贵孔而空,民以卖国而荣,民之所以卖国,是为其族可以老大也,国之所以靡空,是因其崇老大而失道也,进而,要从根本上拯救糜烂的清朝,梁启超就写了本篇《少年中国说》,为的是克服氏族传承5000年的谎言,断了崇洋媚外的根源,了结卖国而偷生的情愫

原文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任公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人与少年人性格不同之大略也。任公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饮冰室合集》

任公曰:伤哉,老大也!浔阳江头琵琶妇,当明月绕船,枫叶瑟瑟,衾寒于铁,似梦非梦之时,追想洛阳尘中春花秋月之佳趣。西宫南内,白发宫娥,一灯如穗,三五对坐,谈开元、天宝间遗事,谱《霓裳羽衣曲》。青门种瓜人,左对孺人,顾弄孺子,忆侯门似海珠履杂遝之盛事。拿破仑之流于厄蔑,阿剌飞之幽于锡兰,与三两监守吏,或过访之好事者,道当年短刀匹马驰骋中原,席卷欧洲,血战海楼,一声叱咤,万国震恐之丰功伟烈,初而拍案,继而抚髀,终而揽镜。呜呼,面皴齿尽,白发盈把,颓然老矣!若是者,舍幽郁之外无心事,舍悲惨之外无天地;舍颓唐之外无日月,舍叹息之外无音声;舍待死之外无事业。美人豪杰且然,而况寻常碌碌者耶?生平亲友,皆在墟墓;起居饮食,待命于人。今日且过,遑知他日?今年且过,遑恤明年?普天下灰心短气之事,未有甚于老大者。于此人也,而欲望以拿云之手段,回天之事功,挟山超海之意气,能乎不能? 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立乎今日以指畴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汉武,若何之雄杰;汉唐来之文学,若何之隆盛;康乾间之武功,若何之烜赫。历史家所铺叙,词章家所讴歌,何一非我国民少年时代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陈迹哉!而今颓然老矣!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十八省之土地财产,已为人怀中之肉;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为人注籍之奴,岂所谓“老大嫁作商人妇”者耶?呜呼!凭君莫话当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楚囚相对,岌岌顾影,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国为待死之国,一国之民为待死之民。万事付之奈何,一切凭人作弄,亦何足怪! 任公曰: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是今日全地球之一大问题也。如其老大也,则是中国为过去之国,即地球上昔本有此国,而今渐澌灭,他日之命运殆将尽也。如其非老大也,则是中国为未来之国,即地球上昔未现此国,而今渐发达,他日之前程且方长也。欲断今日之中国为老大耶?为少年耶?则不可不先明“国”字之意义。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国也,自百年以来也。完全成立者,壮年之事也。未能完全成立而渐进于完全成立者,少年之事也。故吾得一言以断之曰:欧洲列邦在今日为壮年国,而我中国在今日为少年国。 夫古昔之中国者,虽有国之名,而未成国之形也。或为家族之国,或为酋长之国,或为诸侯封建之国,或为一王专制之国。虽种类不一,要之,其于国家之体质也,有其一部而缺其一部。正如婴儿自胚胎以迄成童,其身体之一二官支,先行长成,此外则全体虽粗具,然未能得其用也。故唐虞以前为胚胎时代,殷周之际为乳哺时代,由孔子而来至于今为童子时代。逐渐发达,而今乃始将入成童以上少年之界焉。其长成所以若是之迟者,则历代之民贼有窒其生机者也。譬犹童年多病,转类老态,或且疑其死期之将至焉,而不知皆由未完成未成立也。非过去之谓,而未来之谓也。 且我中国畴昔,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则无有也。夫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朝有朝之老少,国有国之老少。朝与国既异物,则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为国之老少明矣。文、武、成、康,周朝之少年时代也。幽、厉、桓、赧,则其老年时代也。高、文、景、武,汉朝之少年时代也。元、平、桓、灵,则其老年时代也。自余历朝,莫不有之。凡此者谓为一朝廷之老也则可,谓为一国之老也则不可。一朝廷之老且死,犹一人之老且死也,于吾所谓中国者何与焉。然则,吾中国者,前此尚未出现于世界,而今乃始萌芽云尔。天地大矣,前途辽矣。美哉我少年中国乎! 玛志尼者,意大利三杰之魁也。以国事被罪,逃窜异邦。乃创立一会,名曰“少年意大利”。举国志士,云涌雾集以应之。卒乃光复旧物,使意大利为欧洲之一雄邦。夫意大利者,欧洲第一之老大国也。自罗马亡后,土地隶于教皇,政权归于奥国,殆所谓老而濒于死者矣。而得一玛志尼,且能举全国而少年之,况我中国之实为少年时代者耶!堂堂四百余州之国土,凛凛四百余兆之国民,岂遂无一玛志尼其人者! 龚自珍氏之集有诗一章,题曰《能令公少年行》。吾尝爱读之,而有味乎其用意之所存。我国民而自谓其国之老大也,斯果老大矣;我国民而自知其国之少年也,斯乃少年矣。西谚有之曰:“有三岁之翁,有百岁之童。”然则,国之老少,又无定形,而实随国民之心力以为消长者也。吾见乎玛志尼之能令国少年也,吾又见乎我国之官吏士民能令国老大也。吾为此惧!夫以如此壮丽浓郁翩翩绝世之少年中国,而使欧西日本人谓我为老大者,何也?则以握国权者皆老朽之人也。非哦几十年八股,非写几十年白折,非当几十年差,非捱几十年俸,非递几十年手本,非唱几十年喏,非磕几十年头,非请几十年安,则必不能得一官、进一职。其内任卿贰以上,外任监司以上者,百人之中,其五官不备者,殆九十六七人也。非眼盲则耳聋,非手颤则足跛,否则半身不遂也。彼其一身饮食步履视听言语,尚且不能自了,须三四人左右扶之捉之,乃能度日,于此而乃欲责之以国事,是何异立无数木偶而使治天下也!且彼辈者,自其少壮之时既已不知亚细亚、欧罗巴为何处地方,汉祖唐宗是那朝皇帝,犹嫌其顽钝腐败之末臻其极,又必搓磨之,陶冶之,待其脑髓已固,血管已塞,气息奄奄,与鬼为邻之时,然后将我二万里山河,四万万人命,一举而畀于其手。呜呼!老大帝国,诚哉其老大也!而彼辈者,积其数十年之八股、白折、当差、捱俸、手本、唱诺、磕头、请安,千辛万苦,千苦万辛,乃始得此红顶花翎之服色,中堂大人之名号,乃出其全副精神,竭其毕生力量,以保持之。如彼乞儿拾金一锭,虽轰雷盘旋其顶上,而两手犹紧抱其荷包,他事非所顾也,非所知也,非所闻也。于此而告之以亡国也,瓜分也,彼乌从而听之,乌从而信之!即使果亡矣,果分矣,而吾今年七十矣,八十矣,但求其一两年内,洋人不来,强盗不起,我已快活过了一世矣!若不得已,则割三头两省之土地奉申敬贺,以换我几个衙门;卖三几百万之人民作仆为奴,以赎我一条老命,有何不可?有何难办?呜呼!今之所谓老后、老臣、老将、老吏者,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手段,皆具于是矣。西风一夜催人老,凋尽朱颜白尽头。使走无常当医生,携催命符以祝寿,嗟乎痛哉!以此为国,是安得不老且死,且吾恐其未及岁而殇也。 任公曰: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如僦屋者然,彼明日将迁居他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处。将迁居者,不爱护其窗栊,不洁治其庭庑,俗人恒情,亦何足怪!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顾茫茫。中国而为牛为马为奴为隶,则烹脔鞭棰之惨酷,惟我少年当之。中国如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则指挥顾盼之尊荣,惟我少年享之。于彼气息奄奄与鬼为邻者何与焉?彼而漠然置之,犹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1 项德传文言文翻译

宋史·项德传原文项德,婺州武义人,郡之禁卒也。

宣和间,盗发帮源,明年陷婺,而邑随没。德率败亡百人破贼,因据邑之城隍祠。

自二月讫五月,东抗江蔡,西拒董奉,北捍王国,大小百余战,出则居先锋之先,入则殿后,前后俘馘不可胜计。贼目为“项鹞子”,闻其钲则相率遁去。

方谋复永康诸县,而官兵至,德引其众欲会合,贼尽锐邀之黄姑岭下,德战死。邑人哭声震山谷,图其像,岁时祭之。

译文项德是婺源州武义县人,是郡里的牢房看守。宣和()年间,叛军在清溪县帮源洞发动叛乱,第二年(叛军)攻陷婺源,武义县也随之沦陷。

项德率领一百多个战败逃亡的士兵打败叛军,然后据守在武义县的城隍庙内。从二月到五月,向东抵抗江蔡叛军,向西对抗董奉叛军,向北抵抗王国叛军,大大小小一百多场战斗,出战时(项德总是)冲在先锋部队的最前头,收兵时(项德总是)在队伍的最后面,前前后后生俘的敌人和被杀的敌人不计其数。

叛军称之为“项鹞子”,听到项德军中的鸣钲声就争相一起逃走。正当他谋划收复永康等县时,朝廷的军队到了,项德率领他的部下想与官兵回合,叛军出动所有的精锐之兵在黄姑岭下截击(项德),项德战死。

县里的百姓的哭声震动山谷,就画下他的像,一年四季祭祀他。注释1、禁卒:即禁子,牢房看守。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涕泣谋於禁卒。”《清文献通考·刑五》:“禁卒典守监狱,乃于斩绞重犯受财故纵,此非寻常因事受财可比,自应按照本律与囚同罪。”

鲁迅《华盖集·北京通信》:“构造坚固,不会倒塌;禁卒管着,不会再犯罪。”巴金《利娜·第十五封信》:“夜晚冷得不能熟睡,白天又疲倦得不能工作,禁卒的鞭子随时随地在旁边威胁着。”

2、宣和:北宋徽宗的第六个年号和最后一个年号(1119-1125)。3、盗:强盗。

这里指叛军。3、帮源:地名,即帮源洞,在清溪县。

4、明年:第二年。5、败亡:指战败逃亡的士兵。

6、城隍祠:即城隍庙,城内祭祀城隍的庙宇。城隍:守护城池的神。

《礼记·郊特牲》:“天子大蜡八。”郑玄注:“所祭有八神也。”

孔颖达疏:“水庸之属,在地益其稼穑。”陆德明释文:“水庸七。”

后遂附会水庸为守护城池之神,称城隍。《北齐书·慕容俨传》:“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

宋赵与时《宾退录》卷八:“芜湖城隍祠建于吴赤乌二年,高齐慕容俨、梁武陵王祀城隍神,皆书于史,则又不独唐而已。”《红楼梦》第28回:“宝玉下了马,贾母的轿刚至山门以内,见了本境城隍、土地各位泥塑圣像,便命住轿。”

7、讫:到。8、江蔡:叛军头目。

9、董奉:叛军头目。10、王国:叛军头目。

11、出:指出战。12、先锋:战时率领先头部队迎敌的将领。

汉荀悦《汉纪·高祖纪二》:“大王宜悉举淮南之众,身为先锋。”《三国志·蜀志·马良传》:“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

《武王伐纣平话》卷下:“用周公旦为参谋,用祁宏为末将,用南宫适为先锋。”清李渔《玉搔头·极谏》:“仍封许进威武副将军,随行扈驾,作朕先锋。”

13、殿后:行军时走在最后。《后汉书·张宗法雄等传赞》:“张宗裨禹,敢殿后拒。

江、淮海、岱,虔刘寇阻。”《旧唐书·杜伏威传》:“出则居前,入则殿后,故其党咸服之,共推为主。”

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兵部·家丁》:“(李如松)家丁李友升者,积劳已至副总兵,只身殿后战殁,如松始得脱。”李烈钧《辛亥革命与督赣时期》:“整装已竣,命楚豫舰长乘马先行,余率小部殿后。”

14、俘馘(guó):生俘的敌人和被杀的敌人。馘:被杀的敌人的左耳。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丙子晨,郑文夫人芈氏、姜氏劳楚子于柯泽。楚子使师缙示之俘馘。”

杜预注:“俘,所得囚;馘,所截耳。”孔颖达疏:“俘者,生执囚之;馘者,杀其人截取其左耳,欲以计功也。”

15、钲(zhēng):古代的一种乐器,用铜做成,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16、相率:相继;一个接一个。

《荀子·富国》:“百姓诚赖其知也,故相率而为之劳苦,以务佚之,以养其知也。”《汉书·沟洫志》:“又民利其溉灌,相率治渠,虽劳不罢。”

《资治通鉴·晋元帝太兴三年》:“石生虏宋始一军,北渡河,于是河南之民皆相帅归矩(李矩),洛阳遂空。”胡三省注:“帅,读曰率。”

明高启《张中丞庙》诗:“公卿相率作降虏,草间拜泣如羣羊。”闻一多《“一二·一”运动始末记》:“翌日,全市各校学生,在市民普遍的同情与支持之下,相率罢课,表示抗议。”

17、遁去:逃走。遁:逃跑。

去:离开。18、邀:半路堵截。

19、岁时:一年四季。《周礼·春官·占梦》:“掌其岁时,观天地之会,辨阴阳之气。”

郑玄注:“其岁时,今岁四时也。”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烽鼓相望,岁时不息。”

清唐甄《潜书·居心》:“假居于人之室,近则月日,久则岁时。”。

2 项德传文言文翻译

宋史·项德传 原文 项德,婺州武义人,郡之禁卒也。

宣和间,盗发帮源,明年陷婺,而邑随没。德率败亡百人破贼,因据邑之城隍祠。

自二月讫五月,东抗江蔡,西拒董奉,北捍王国,大小百余战,出则居先锋之先,入则殿后,前后俘馘不可胜计。贼目为“项鹞子”,闻其钲则相率遁去。

方谋复永康诸县,而官兵至,德引其众欲会合,贼尽锐邀之黄姑岭下,德战死。邑人哭声震山谷,图其像,岁时祭之。

译文 项德是婺源州武义县人,是郡里的牢房看守。宣和()年间,叛军在清溪县帮源洞发动叛乱,第二年(叛军)攻陷婺源,武义县也随之沦陷。

项德率领一百多个战败逃亡的士兵打败叛军,然后据守在武义县的城隍庙内。从二月到五月,向东抵抗江蔡叛军,向西对抗董奉叛军,向北抵抗王国叛军,大大小小一百多场战斗,出战时(项德总是)冲在先锋部队的最前头,收兵时(项德总是)在队伍的最后面,前前后后生俘的敌人和被杀的敌人不计其数。

叛军称之为“项鹞子”,听到项德军中的鸣钲声就争相一起逃走。正当他谋划收复永康等县时,朝廷的军队到了,项德率领他的部下想与官兵回合,叛军出动所有的精锐之兵在黄姑岭下截击(项德),项德战死。

县里的百姓的哭声震动山谷,就画下他的像,一年四季祭祀他。注释1、禁卒:即禁子,牢房看守。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涕泣谋於禁卒。”《清文献通考·刑五》:“禁卒典守监狱,乃于斩绞重犯受财故纵,此非寻常因事受财可比,自应按照本律与囚同罪。”

鲁迅《华盖集·北京通信》:“构造坚固,不会倒塌;禁卒管着,不会再犯罪。”巴金《利娜·第十五封信》:“夜晚冷得不能熟睡,白天又疲倦得不能工作,禁卒的鞭子随时随地在旁边威胁着。”

2、宣和:北宋徽宗的第六个年号和最后一个年号(1119-1125)。3、盗:强盗。

这里指叛军。3、帮源:地名,即帮源洞,在清溪县。

4、明年:第二年。5、败亡:指战败逃亡的士兵。

6、城隍祠:即城隍庙,城内祭祀城隍的庙宇。城隍:守护城池的神。

《礼记·郊特牲》:“天子大蜡八。”郑玄注:“所祭有八神也。”

孔颖达疏:“水庸之属,在地益其稼穑。”陆德明释文:“水庸七。”

后遂附会水庸为守护城池之神,称城隍。《北齐书·慕容俨传》:“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

宋赵与时《宾退录》卷八:“芜湖城隍祠建于吴赤乌二年,高齐慕容俨、梁武陵王祀城隍神,皆书于史,则又不独唐而已。”《红楼梦》第28回:“宝玉下了马,贾母的轿刚至山门以内,见了本境城隍、土地各位泥塑圣像,便命住轿。”

7、讫:到。8、江蔡:叛军头目。

9、董奉:叛军头目。10、王国:叛军头目。

11、出:指出战。12、先锋:战时率领先头部队迎敌的将领。

汉荀悦《汉纪·高祖纪二》:“大王宜悉举淮南之众,身为先锋。”《三国志·蜀志·马良传》:“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

《武王伐纣平话》卷下:“用周公旦为参谋,用祁宏为末将,用南宫适为先锋。”清李渔《玉搔头·极谏》:“仍封许进威武副将军,随行扈驾,作朕先锋。”

13、殿后:行军时走在最后。《后汉书·张宗法雄等传赞》:“张宗裨禹,敢殿后拒。

江、淮海、岱,虔刘寇阻。”《旧唐书·杜伏威传》:“出则居前,入则殿后,故其党咸服之,共推为主。”

明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兵部·家丁》:“(李如松)家丁李友升者,积劳已至副总兵,只身殿后战殁,如松始得脱。”李烈钧《辛亥革命与督赣时期》:“整装已竣,命楚豫舰长乘马先行,余率小部殿后。”

14、俘馘(guó):生俘的敌人和被杀的敌人。馘:被杀的敌人的左耳。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丙子晨,郑文夫人芈氏、姜氏劳楚子于柯泽。楚子使师缙示之俘馘。”

杜预注:“俘,所得囚;馘,所截耳。”孔颖达疏:“俘者,生执囚之;馘者,杀其人截取其左耳,欲以计功也。”

15、钲(zhēng):古代的一种乐器,用铜做成,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16、相率:相继;一个接一个。

《荀子·富国》:“百姓诚赖其知也,故相率而为之劳苦,以务佚之,以养其知也。”《汉书·沟洫志》:“又民利其溉灌,相率治渠,虽劳不罢。”

《资治通鉴·晋元帝太兴三年》:“石生虏宋始一军,北渡河,于是河南之民皆相帅归矩(李矩),洛阳遂空。”胡三省注:“帅,读曰率。”

明高启《张中丞庙》诗:“公卿相率作降虏,草间拜泣如羣羊。”闻一多《“一二·一”运动始末记》:“翌日,全市各校学生,在市民普遍的同情与支持之下,相率罢课,表示抗议。”

17、遁去:逃走。遁:逃跑。

去:离开。18、邀:半路堵截。

19、岁时:一年四季。《周礼·春官·占梦》:“掌其岁时,观天地之会,辨阴阳之气。”

郑玄注:“其岁时,今岁四时也。”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烽鼓相望,岁时不息。”

清唐甄《潜书·居心》:“假居于人之室,近则月日,久则岁时。”。

3 孟德传文言文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孟 德 传 宋苏辙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

既为兵,不获如志。嘉佑中,戍秦州。

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

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

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

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

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

试之前后如一。”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

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

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

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

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

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有删改)译文:孟 德 传 宋苏辙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没能够实现。

宋仁宗嘉佑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孟德休掉妻子,把他的儿子也给了人,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了山。

自己想:“我是禁军的一员,如今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虑了,只管向山的深处去呀!”他的饼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树果来食。

一天病十次愈十次,呕吐、下痢、腹胀、胸满,全都出现了。数月以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

因此进山二年不饿,然而多次遇到猛兽,也总是没死。孟德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

离人尚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

过一会,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我搏斗,离我十几步,又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终于俯首贴耳地走了。再试之其它猛兽,前后都一样。”

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

孟德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张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府,孟德自称有病,得以复员为民。

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

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有的事畏惧;仰慕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情绪表现于面色中,旁人一望而知。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

如今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足道哉!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

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译文:子由写的《孟德传》寄来了,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

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这样说这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试验这件事。但我又听说忠、万、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

有个妇人白天把二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妇人很慌张地沉进水里躲避它,二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老虎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其中一个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了。

意料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吗?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B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答案和解析D (庶几:希望、企图的意思)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答案和解析C (A叙述了孟德的内心思乡状况;B前者是孟德的生活状况艰难,后者是孟德介绍猛兽情况;D前者介绍孟德的后来境况,后者是作者的评论感想。)12下列对原文有。

4 暑假作业文言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孟 德 传 宋苏辙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

既为兵,不获如志。嘉佑中,戍秦州。

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

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

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

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

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

试之前后如一。”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

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

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

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

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

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有删改)译文:孟 德 传 宋苏辙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没能够实现。

宋仁宗嘉佑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孟德休掉妻子,把他的儿子也给了人,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了山。

自己想:“我是禁军的一员,如今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虑了,只管向山的深处去呀!”他的饼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树果来食。

一天病十次愈十次,呕吐、下痢、腹胀、胸满,全都出现了。数月以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

因此进山二年不饿,然而多次遇到猛兽,也总是没死。孟德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

离人尚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

过一会,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我搏斗,离我十几步,又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终于俯首贴耳地走了。再试之其它猛兽,前后都一样。”

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

孟德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张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府,孟德自称有病,得以复员为民。

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

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有的事畏惧;仰慕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情绪表现于面色中,旁人一望而知。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

如今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足道哉!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

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译文:子由写的《孟德传》寄来了,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

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这样说这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试验这件事。但我又听说忠、万、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

有个妇人白天把二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妇人很慌张地沉进水里躲避它,二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老虎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其中一个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了。

意料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吗?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B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答案和解析D (庶几:希望、企图的意思)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答案和解析C (A叙述了孟德的内心思乡状况;B前者是孟德的生活状况艰难,后者是孟德介绍猛兽情况;D前者介绍孟德的后来境况,后者是作者的评论感想。)12下列对原文有。

5 语文文言文中娄师德传的答案

原文:

师德长八尺,方口博唇。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辄逊以自免,不见容色。尝与李昭德偕行,师德素丰硕,不能遽步,昭德迟之,恚曰:“为田舍子所留。”师德笑曰:“吾不田舍,复在何人?”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在夏官注选,选者就按阅簿。师德曰:“容我择之可乎?”选者不去,乃洒笔曰:“墨污尔!”

狄仁杰未辅政,师德荐之,及同列,数挤令外使。武后觉,问仁杰曰:“师德贤乎?”对曰:“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又问:“知人乎?”对曰:“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后曰:“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出其奏,仁杰惭,已而叹曰:“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

参考译文:

娄师德身长八尺,嘴方,嘴唇很宽大。他为人深沉、有度量,有人触犯了他,他就谦虚退让以求得别人的原谅,不在脸上露出恼怒的颜色。他曾与李昭德一起走路,娄师德长得肥胖,不能走快了,昭德嫌慢,生气地说:“被乡巴佬拖累!”娄师德笑说:“我不做乡巴佬,又有谁做呢?”他的弟弟被朝延派去守代州,在上任前向他告辞,他教导他的弟弟遇事要忍耐。他弟弟说:“有人把痰吐在我脸上,我自己把它擦干净就行了。”娄师德说:“还不行。你自己把它弄干净,是想躲开别人的怒气,应该让它自己干了。”

狄仁杰当宰相之前,娄师德曾在武则天面前竭力推荐他,但狄仁杰对此事却一无所知。他认为娄师德不过是个普通武将,很瞧不起他,一再排挤他到外地。武则天察觉此事后,便问狄仁杰:“师德贤乎?”狄仁杰说:“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武则天又问:“知人乎?”狄仁杰说:“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武则天笑着说:“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并随手拿出以往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的奏章,让狄仁杰观看。狄仁杰看后,十分惭愧,叹息道:“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

6 曹世表传文言文翻译

托尼早孤,锐志好学。其父霍华德在时,尝以其寄庠序,尼不知其父有志于国,谓其漠己。公论曰,愈恶一人愈如其人。尼既弱冠,尽能袭承父业。造钛金甲胄匿其内,千里不留行,显达一时,见用于兵部。尝有一姝,别号小辣椒,其德婉贞、淑贤。诗经有言,何彼浓矣,华若桃李,庶几谓之。二人相知,卿卿我我,尼既知世间有爱,遂宥其父,誓曰,孰弑吾亲,必手刃之。

尝有路人问之,人其谓汝“夺命奸贾”,汝如何言?尼对曰,吾制铠仗弓弩,皆为治道,以暴易暴,尔等知否?殄灭苍生,吾耻为之。然觇视诸侯征战,其铠仗致天下流血漂橹,遂戢械以止战,不言兵戎。其叔父欧比僭越,尼忍痛戮之。后为匪所劫,用匪之械,缮为机甲,遂称钢铁侠。且寤之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与诸天神地祇人间雄杰合盟,名曰复联。联雷神,破洛基,平奥创,寰宇震栗。

先是,悍匪九头蛇以尼父尝与合纵败其主纳粹,悬购天下,以刺客巴基刺之,尼双亲皆亡。此巴基者,尝于二战被执,匪以机巧之术俾其超能,且盲信匪言。后复联征讨仇雠,延及无辜。毙者亲众有泽莫男爵衔之因尼欲知其父死状巧构名辩诓尼如九头蛇穴名曰邀击巴基。尼与巴基战于西伯利亚,巴基挚友美队援巴基。此美队,号罗杰斯,美利坚国雄杰,亦以绝版血清于躯,骨骼奇绝,以其不死之力,是以于复联有威名。其阅六纪而生,盖知尼父死因。然与巴基尝为同袍,知其为匪所挟,刺尼父非己愿,遂协力拒尼。尼惑之,以其忤己,颇生怨望,战之愈疾。方美队利盾碎尼机甲,尼恨曰,还吾父造之盾,汝德不配此盾。

既战,复联反目。会奥丁、伊戈二天神死于非命,寰宇灭霸因之撷取无限宝石者六。复联崩坼久之,虽兄弟阋墙,外御其侮,然战力难以望其项背。灭霸弹指之间,寰宇半数生灵灰飞烟灭。灭霸尝以生灵众多,寰宇难堪重负,此战遂其心愿,遂隐居。其时,尼于泰坦周旋,其亦徒亦友之蜘蛛侠,魂飞于尼怀,尼始知瓦坎达败绩。尼睹其求生之状,怅然无助。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秦朝末年,有个叱咤风云的人稀,他便是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

韩信是淮阴人,少年时丧父,家境贫穷,他既不会种田做买卖,又不能去当官,只能过着游荡的生活。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常借故到别人家里去吃饭。他的母亲不久也去世了。

母亲死后,韩信更是游手好闲,四处游荡。有个亭长与他有过往来,他便常常到这个亭长家里去吃饭。亭长的妻子见他常来白吃很不高兴。

有一次她故意一清早便烧好了饭,早早就吃完了,韩信来了好长时间也不见亭长家吃饭,知道人家不愿留自己吃饭,就愤然离去,发誓再也不去亭长家了。

他时常要饿着肚子,为了能填饱肚子,他常常到淮阴城下的河边去钓鱼。河边有几个老婆婆常在那里洗衣服,日子久了,其中一个看韩信落魄无聊,很同情他,一次家人送来午饭,她分一点给韩信吃,韩信饥不择食,狼吞咽地吃了起来。从此,那洗衣婆每次都分给韩信吃。

一次,韩信吃过分来的饭后,向洗衣婆深深施了一礼,激动地说:“承老大娘这般厚待,我永生难忘,将来我得了志,会报答您老人家的!”

洗衣婆听了,责怪韩信说:“男子汉大丈夫说这种话干什么!我看你相貌堂堂,好一个王孙公子,不忍你挨饿,才给你吃点饭,哪里想到要你报答!”说罢,拿了洗好的衣服离去。

望着老婆婆的背影,韩信暗下决心,有朝一日发迹了,一定要实现今天的诺言,重重报答这位老人家。

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洗衣婆的恩惠,便命从人把她从淮阴请来,当面向她致谢,并赠给她黄金一千两以答谢她。接着,他又派人把那个亭长找来只赏给他一百小钱,并说“你是个小人,没将好事做到底。”

这个成语故事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

三皇五帝,是 中国 在 夏朝 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基本上,无论是按照神话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

燧人 、 伏羲 、 神农

伏羲 、 女娲 、 神农

伏羲 、 祝融 、 神农

伏羲 、 神农 、 共工

伏羲 、 神农 、 黄帝

黄帝 、 颛顼 、 帝喾 、 尧 、 舜

宓戏( 伏羲 )、 神农 、黄帝、尧、舜

太昊 、 炎帝 、黄帝、 少昊 、颛顼

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黄帝、少昊、颛顼、喾、尧

最后一种说法由于《 尚书 》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

此外, 汉朝 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来在 道教 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关于三皇五帝大部分的意见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称为"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称为"五帝",这些说法起源于春秋战国

盘古氏

就是我们都熟知的盘古开天辟地故事的主人公,传说天地是由盘古用斧开的,这一故事到了北魏,经郦道元传入北方。从此,盘古由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的神话,而发展成为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有巢氏

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已有记载。他是传说中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

祝融

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 火神 。

女娲氏

女娲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娲的身体,是谁造出来的。传说女娲炼七彩石补天,并造就了人类。,这是母系社会神话的反映。

女娲娘娘,凤姓,生于成纪,一说她的名字为 风里希 (可能是凤里牺)。传说中人类始祖,人类为她和其兄 伏羲 的后代。又传说她以黄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折鳖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

传说她是人首蛇身,在 中国神话 中,她用泥土创造了人类,后来 水神 共工 和 火神 祝融 打仗,共工被祝融打败了,他气得用头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 不周山 ,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 五色石 补好天空。

除此之外,女娲还创造了 瑟 这样乐器。另外,女娲在死后,她的肠化作了十个神人,到了西方的大荒广粟之野守护去了。

一说女娲后来升天,由 白螭 和 腾蛇 保护著去了天宫。神话中说伏羲和女娲是兄妹,同时也是夫妻。在中国的 图腾 上更有女娲和 伏羲 交合的图像。

在中国南部的 苗族 等 民族 尊其为大神,并建有 庙宇 供奉。

燧人氏

燧人氏是 中国 上古神话中火的发明者,有说法他为 三皇 之一。

《 韩非子 ·五蠹》有记载:“民食果蓏蚌蛤,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伏羲氏

伏羲氏又称包牺氏,他对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包牺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他还发明“结绳为网以渔”,造福于民。

神农氏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国的太阳神,又说他是农业之神,教民耕种,他还是医药之神,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传说神农死于试尝的毒草药。 神农尝百草,教人医疗,传说中的 农业 和医药的发明者。一说神农氏即 炎帝 ,与 黄帝 为兄弟。

传说神农氏的样貌很奇特,身材瘦削,身体除四肢和脑袋外,都是透明的,因此内脏清晰可见。神农氏尝尽百草,只要药草是有毒的,服下后他的内脏就会呈现黑色,因此甚么药草对于人体哪一个部位有影响就可以轻易地知道了。

后来,由于神农氏服得太多种毒药,积毒太深,终于身亡。

共工氏

中国上古传说 中人物。据说共工氏姓 姜 ,是 炎帝 的后代。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他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关于他的传说,几乎全与水有关,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触不周山。一说共工部落活动区域在今河南 辉县 。

黄帝

黄帝被认为是 中华民族 的始祖。根据记载,号 轩辕氏 、 有熊氏 , 姬姓 ,一说姓 公孙 ,姬姓部落首领,传说中上古时代华夏民族的 共主 , 五帝 的第一个。黄帝也被 道教 尊为 道家 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 史记 ·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 少典 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中国古都学会(中国七大古都确认机构)认为轩辕之丘在今日 河南 省 郑州 市轩辕丘,古为有熊国都城,其父少典为有熊国国君。另有传说黄帝出生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 的 沮源关 降龙峡 ,农历二月初二(参见 二月二 )。在传说中黄帝的母亲是黄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说是夜晚)突然看见 北极光 ,然后就怀孕、生下了黄帝。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 炎帝 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建都在 涿鹿 。他推算 历法 ;教导 百姓 播种 五谷 ;发明 指南车 ,造舟车弓矢;兴 文字 ;作 干支 ,制 乐器 ,创 医学 。

今日在 陕西省 的 桥山 有 黄帝陵 ,相传黄帝年老时铸鼎乘龙升天,臣子放箭阻拦,龙被射伤,飞过桥国时降下休息,黄帝被桥国人拉下一只靴子,埋葬于此。

黄帝与 炎帝 都被看作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国人有时自称“炎黄子孙”。

传说中黄帝的正妃是 嫘祖 ,次妃为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

据《 史记 》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 颛顼 、 帝喾 、 唐尧 、 虞舜 ,以及 夏朝 、 商朝 、 周朝 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后世对黄帝的神化是逐渐进行的。《 庄子 》中提到黄帝得道成仙;《 列仙传 》中的黄帝还能够驱使群仙。

历史上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

颛顼

颛顼(拼音:zhuānxū,注音:ㄓㄨㄢ ㄒㄩ),相传是黄帝子昌意的后裔,居帝邱(今河南省濮阳东南),号高阳氏。颛顼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传说楚王为其后裔,屈原在《离骚》中自称为帝颛顼之后,屈原与楚王为同族。

帝喾

帝喾,中国上古历史的五帝之一,姬姓,名俊,号高辛氏,黄帝长子玄嚣之孙,颛顼是其伯父。

帝喾十五而佐颛顼,封于有辛(今河南商丘),实住帝丘(今濮阳),三十得颛顼帝位,都于亳(今河南偃师县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寿百岁。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之秋山。许多古文献认为帝俊就是帝喾。《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帝俊有中容、晏龙、黑齿、季厘等子族,“生十日”,“生月十有二”。

传说帝喾元妃姜原生弃,即后稷,为周之始祖;次妃简狄生契,为商之始祖;次妃庆都生放勋;次妃常仪生挚。帝挚承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放勋,也就是帝尧。

孔子认为帝喾“博施厚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仁以威,惠而信,以顺天地之义。知民所急,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抚教万民而诲利之,历日月之生朔而迎送之,明鬼神之义而敬事之。其色也和,其德也重,其动也时,其服也哀”。曹植作《帝喾赞》颂曰:“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明。”

帝尧

尧,名放勋,又称陶唐氏,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有两个儿子—挚和放勋;帝喾死后传位于挚,就是帝挚;帝挚不善,而让位于放勋,也就是尧。尧在位时,他的仁德使百姓爱戴,万国敬服。尧的都城在山西南部。 《尚书·尧典》记载:尧命羲氏、和氏观察天象,授时于百姓;委派禹的父亲鲧治水,可惜不成功;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暴虐凶恶,没有传位给丹朱;后来因为舜的德行而传位与他。

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舜是否有其人史学家们争论不清。一般认为舜的时代中华文明开始进入农耕的时代,并是道德观的开始。传说舜受尧传位,自己则传位于禹。 作家柏杨的观点认为:舜得王位并非由尧禅让,而是篡权,“除四凶,举十六相”培养自己的羽翼,架空尧的权力。而后由禹重蹈覆辙,所谓"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实际情况可能是被禹流放死于途中,因为中国的上古时代江南地区仍属蛮荒之地,舜已是高龄的老人,到蛮荒之地"巡狩"不符合逻辑。 以下引用周时的一些关于舜的记载:

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墨子: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

管子: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

司马迁史记中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又说: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炎帝

炎帝,神农氏(有说为神农后人),姜 姓 ,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是中国传说时代(或称上古时代),约西元前三、四千年,今陕西、湖北一带姜氏族部落的共主,出生於烈山(今湖北省厉山镇),所以炎帝之后又称烈山氏。

少昊

少昊,亦作少嗥。五帝之一,黄帝之子。

少昊陵,山东省曲阜市城东。

简介

蒋骥﹐字涑塍(音cheng橙),江苏武进人,对《楚辞》有专门研究。

王逸以《招魂》为宋玉做,《大招》为屈原或景差作,蒋骥则以二篇俱归屈原。此书于篇目附记中推定屈原作文次第﹐依次为《惜诵》﹑《离骚》﹑《抽思》﹑《思美人》﹑《卜居》﹑《大招》﹑《哀郢》﹑《涉江》﹑《渔父》﹑《怀沙》﹑《招魂》﹑《悲回风》﹑《惜往日》﹐并说“《九歌》﹑《天问》﹑《橘颂》﹑《远游》﹐文辞浑然﹐莫可推诘﹐固弗敢强为之说云”。此外﹐卷首附考正地图五幅,以示屈原作品的地理环境,在《九章》各篇的注释中﹐对年月道里诸问题考辨特详。

所附《楚辞馀论》﹐纠驳旧注的谬误﹐考辨名物的异同﹐时有精深之论。如考证《离骚》“摄提”为太岁在寅之说﹐并引《後汉书‧张纯传》“摄提之岁”为证﹔又屈赋中“民”字﹐注家多解为民众之民﹐蒋氏认为“皆原自指”。凡此都独具只眼﹐可成一家之言。但也偶有不确之说﹐如解《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以“哀江”为地名﹔又说《九歌》少司命为“月老之类”。《四库全书总目》说:“汰其冗芜﹐简其精要﹐亦自瑕不掩瑜。”

《楚辞说韵》则研讨《楚辞》的声韵﹐按“母”分列文字﹐通以方音﹐每部列“通韵”﹑“叶韵”﹑“同母叶韵”之例﹐虽还不是通论全部楚辞声韵﹐而徵引赅博﹐为研究者提供了不少资料。

有康熙五十二年武进蒋氏山带阁刻本与清雍正五年刻本﹐通行本有1958年中华书局排印本。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