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片中频频出现的“茅山道士”在历史上有真实原型吗
上世纪80年代,香港**曾开创出被称为“灵幻功夫片”的新片种,这类以灵异鬼怪与功夫喜剧为主题的**名噪一时,卖座的《僵尸先生》、《一眉道人》等影片,让林正英饰演的“茅山道士”形象不得人心。不过港片中的“茅山道士”,当然只是**言语描画出来的艺术形象,想象成分居多。那么老港片中频频呈现的“茅山道士”的真实原型究竟是什么
“茅山道士”与香港民间宗教文化
香港的民间宗教文化带有浓厚的地域颜色,在正统的儒释道三教之外,生动着喃呒、六壬、茅山等中央教派的从业人员。他们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宗教神职人员,而被学界称为“民间仪式专家”,他们的仪式混合了道教、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内容,并带有巫术成分。
在**里,林正英头戴黑色的瓦梁巾,镶着帽正,身穿黄海青或对襟袍,正是在民间被俗称为“喃呒佬”的典型装束,这种形象在当代香港庙堂中仍很常见。而影片中林正英行咒施符、劾鬼驱邪的情节,则是属于另外一种“茅山师”的法术。
新界北部地域传播的《道统永传》中说:“其习或为黄冠羽士、或为告斗星巫、或演法茅山、或为设送邪煞,此各道巫,俱尊老君为道教之主。”
他们固然都号称为尊奉道教的老君,但来源却不一样,黄冠羽士指的是道士,告斗星巫指的是术士,而演法茅山者与设送邪煞者,指的是巫师。三者本来界限分明,但在香港复杂的民间宗教文化背景下,教派之间互有杂糅,连当地人也无意去分清他们的身份异同。**里的“茅山道士”理论并非道士,而是多重身份在角色组合后的产物。
“茅山道士”这个形象,打扮固然与“喃呒佬”相同,并借用了道士的身份标签,但主要表现的是行茅山法的巫师,民间称他们为“茅山师”或者“茅山师傅”。这里说的茅山法,是民间巫法的一个流派,与正派道教的茅山上清派并不是一回事。
巫教中的“茅山法”
在民间,普通将茅山写成“茆山”,或者“毛山”,他们的教派被称为茅山教,20世纪30年代,人类学、民族学的学者在两广瑶山地域的调查中发现了茅山教,惹起了汉学界的留意。盛行于两广地域的茅山教,与福建的闾山教、湖南的梅山教等有很深的渊源,这些民间巫教通常被称为“法教”,又称作“师教”。巫教的行法者被称为“师公”、“端公”,即古代文献中所说的“师巫”,福建建阳地域的师公,更是自号为“巫流弟子”。
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区别巫术与宗教时提出,“巫术是适用的技术,一切的动作只是抵达目的的手腕”,巫术是一种准宗教现象,但巫术(或巫教)不同等宗教。
巫教的师公们没有宣扬经典与教义,而是控制方技巫术,为寻常百姓提供超验性的效劳,在古代农业社会的社会生活中,他们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巫教是属于中国传统社会里士大夫文化、俗文化之外的神秘文化,其长期隐没于底层社会,致使遭到官府的打压。《大明律》中指出“凡师巫假降邪神、书符咒水、扶鸾祷圣,自号端公、太保……一应左道乱正之术”,以法律的方式遏止茅山法等巫术。
但在明代,还呈现了一部反映巫教作品的小说《海游记》,全称《新刻全像显法降蛇海游记传》,书中试图将巫教与三教并列,称“自天地开辟之后,人民安业,以儒、释、道、巫四教传于天下”,反映巫教文化在民间社会的影响力。
在《海游记》中,闾山法与茅山法被以为是巫教中的正邪二派,书中描画的闾山与茅山,均是神话世界之中巫法胜地,并非理论存在,当然也就不会是指道教中的茅山。
经过汉族移民的传播,闾山、茅山、梅山等巫教也在南方少数民族间普遍传播,在瑶族、壮族、侗族、仡佬族、畲族等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巫教占领了中心部分,例如畲族的《开山祖图》上就绘有其祖先“茅山学法”的内容,这也是宋代以来少数民族汉化的重要途径。
道教茅山中的“上清道士”
而道教的茅山上清派,是指以江苏句容茅山为中心展开起来的上清派。上清派第一代宗师是南岳夫人魏华存,被誉为“山中宰相”的陶弘景则是第九代宗师,他常居茅山,在此开设道馆传授《上清经》,使得茅山成为上清派的活动中心,茅山由此扬名。魏华存夫人于东晋兴宁二年(364),初次将《上清经》授予琅琊王司徒舍人杨羲。
从兴宁三年(365)开端的数年间,仙真们陆续降临在护军长史许谧的家中授道,一种全新的宗教思想体系,就在夜色下的神启活动中降生。到了南朝,隐居先生陶弘景将茅山降授的内容搜集整理成《真诰》一书,严谨地记载了仙真留下的高尚华美的言语,司马虚等西方学者将之称为“茅山的启示录”。
那么正轨的上清派道士应是一种怎样的形象呢
上清派是唐代道教主流,有茅山与天台山等支系。天台山道士应夷节的学道阅历可视作上清道士的人生标杆,他7岁慕道,13岁出家学道,从15岁参受正一经箓开端,至32岁进受上清经法,获得了唐代最高的道教法位。他的终身经过学习三洞经典,取得相应法位的过程,类似今天的学位制度,而与**中行使驱鬼技艺的“茅山道士”大相径庭。
因此,在六朝肉体史上具有重要位置的茅山上清派,与民间社会盛行的巫法茅山教,二者本无关联,由于**的强势影响,才让部分观众堕入混杂是非的尴尬境地。
古代小说笔记中的“茅山师”
此外,在历代志怪小说与文人笔记中还记载了很多“茅山师”的故事,他们仰仗各种禁咒符术,可以治鬼驱狐,固然写的是幽明两界的奇闻异事,但其中更能折射人情世态,这或许是香港灵幻功夫片创作的思想渊源。不过,古代小说中控制茅山法的人指的就是师巫,有时分他们被称为法师,当然不是指来自茅山的上清道士。宋代洪迈《夷坚志》记载,有一个行茅山法的俗人,“虽非道士”,但却被里俗百姓称为“谭法师”
。话说在江西德兴县,有一老狐化作人形,变成黄老翁的样貌,常去探望他在外耕田的两个儿子,故事的结局令人唏嘘,黄老翁被两个儿子误认作是狐妖而杀死,而最后谭法师呈现,让冒充黄老翁的狐妖现形,将其扑杀。
明代湖南人江盈科也记有一个故事,说他的家乡有一个叫做李四的师巫,他学的茅山法多是害人之术,“试之立验”,可以令墙团结、令酒发酸、令绳折断。一次,他运用巫术戏弄一个正在走路的女子,女子的裙带突然自动褪落,后来他才看清这女子就是他女儿,自此成为笑柄。
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也描写有茅山法师与狐妖的故事,与官场索贿的行径很相似。有一户人家遭遇狐患之后,联络了一位茅山师,在他准备动身驱狐的时分,遇到一位老翁,老翁自称与狐交好,出了高额的贿金打通了这位茅山师,阻止他前往驱狐。贪婪的茅山师得钱后并未罢休,而是用“雷斧火狱”相要挟,不时向各处的狐妖索要金银。最后,不堪其扰的狐狸盗走了他的符印,令他癫狂自杀。
关于普通百姓而言,影视作品与世俗小说的影响力显然比宗教原典大得多。因此在理想生活中,常有人根据老港片中“茅山道士”的虚拟形象,讯问真正的道士能否“抓鬼捉妖”,遇到这般提问,道士们若非哑口无言,即是啼笑皆非。
道教创始于东汉末年。自此以后就有了道士,所以中国古代第一位道士出自于东汉末年。
帝——中华民族的始祖、道家的始祖
史料:黄帝是上古帝王轩辕氏的称号。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黄帝即位于公元前2697年。道家把这一年作为道历元年。传说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岁的黄帝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因他发明了轩冕,故称之为轩辕。又因他以土德称王,土色为黄,故称作黄帝。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后,又登过王屋山,得取丹经。并向玄女、素女询问修道养生之法。而后,回到缙云堂修炼,他采来首山铜,在荆山下铸九鼎,鼎刚刚铸成,就有一条龙,长须飘垂来迎黄帝进入仙境。黄帝当即骑上龙身,飞升而去。
点评: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也是道家道教的第一位始祖、所以中华民族华夏炎黄子孙与国教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关系。
姜太公——周朝军师、奠定大周八百年基业
史料:姜子牙(公元前1156年-前1017年), 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与谋“翦商”。因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然败落,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去昆仑山求仙,拜元始天尊为师,后修仙不成,被天尊派下山,在俗世中算卦为日。但姜子牙虽资质不好,而志不短,无论修仙不成也好,还是算卦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姜子牙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
点评:一代道门传奇人物、以至于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鬼谷子——门下培养四大弟子、合纵连横天下知名
史料:鬼谷子,姓王名诩(或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周阳城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称呼,是先秦诸子之一。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道教认为鬼谷先生为“古之真仙”,曾在人间活了百余岁,而后不知去向。《鬼谷子》一书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民间亦有传说鬼谷子是命理师的祖师爷,在道教中鬼谷子尊号为玄都仙长。
点评:鬼谷子是道教的洞府真仙,被尊为玄微真人,又号玄微子。鬼谷子住在鬼谷洞天,是为了在凡间度几位仙人去洞天。无奈苏、张、孙、庞诸弟子皆尘缘未尽,凡心未了。不小心导致天下大乱。
范蠡——道商祖师、吴越功臣
史料:范蠡,字少伯,汉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淅川县)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目前社会上广为认可的范蠡学术思想传承关系为:老子——计然——范蠡——猗顿。范蠡的老师计然,原姓辛,是当时天下闻名的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为老子门下“玄元十子”之一。王振川先生经过考证后认为,范蠡不但是计然的弟子,而且在他的人生中,应该也得到过老子的亲自指教。范蠡跟老子有直接的传承关系。
点评:作为一代道家高人、一生无为而治、功成身退、却被说成是儒商之祖、不知道这些专家教授怎么想的、对历史太不负责任。要知道、在历史上、当官的不一定都是儒家、百家都可以主宰历史潮流。真正的幕后高人其实是道家、所谓外儒内道、高手都隐藏在背后。
徐福——东渡日本、历史由后人评论
史料:徐福,字君房,秦朝时齐地人,当时的著名方士。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帝在第一次巡游海上时,曾派徐福出海远航,徐福一去不返。《史记》中说,“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徐福东渡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徐福是中国兵家泰斗鬼谷子先生的徒弟。鬼谷子先生曾任楚国宰相,后归隐卫国授徒,鬼谷位于河南省淇县淇谷云梦山,因鬼谷子先生在此授徒为名。鬼谷子常年隐居云梦山并在此教徒授艺。张仪、苏秦、孙膑、庞涓、毛遂、徐福等都是他的弟子。鬼谷子的高徒中,徐福在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之后。
点评:道士的前身是方士、在上古三代远古时期又称巫师、到汉朝末年才正式称为道士、徐福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道士、有太多的政治因素及历史传奇、至于是不是日本天皇之祖、不能轻易开此等玩笑。
张良——汉朝第一开国功臣、张天师之祖
史料:张良,字子房,汉初大臣。因为他在推翻秦朝暴政后,对灭楚兴汉有功,刘邦称赞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汉朝建立后,张良被封为留侯。张良不慕名利,不贪享荣华富贵,放下这既得利益,去认真修炼,入白云山,师事黄石,号赤松子。最后成仙而去。张道陵、道教的第一位开创及组织者、是张良八世孙、张天师的祖庙也是祭祀张良的家庙、叫“留侯家庙”、现在江西鹰潭龙虎山上清古镇。
点评:作为大汉开国功臣、一生不图荣华富贵、功成身退、比之韩信等有较好的结局、但是似乎历史上所有的道家高人最终都是如此、出山不是为了贪图名利、而是拯救苍生、一旦了却心愿也是归隐之时。
张角——第一个道教大规模组织者、起义军领袖
史料:张角(?-184年),钜鹿(治今河北平乡)人。中国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黄巾军”的领袖,太平道的创始人。他因得到道士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遂以宗教救世为己任,利用其中的某些宗教观念和社会政治思想,组织群众,约于灵帝建宁(168-172)初传道。中平元年(184),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自称“天公将军”,率领群众发动起义,史称“黄巾起义”。不久张角病死,起义军也很快被汉朝所镇压。
点评:作为一个老道、伸张民族大义、替天行道、公然带领道众起兵造反、虽然后来遭到失败、但是道士起义这个风气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至隋初、影响了几百年的中国历史、不可不谓之深刻。
华佗——著名道家方士却不得善终、真乃千古奇冤
史料:华佗(145年-208年),字元化,幼名旉,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东汉末年的方士、医师,其事迹见于《后汉书·方术列传下》、《三国志·方技传》及《华佗别传》。华佗与董奉、张仲景被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
点评:作为一代著名方仙道士、建安三神医、其中与之齐名的董奉、也是道士、称杏林真人、然董真人一身隐居山林、治病修行、最终得以善终、要是华佗真人不应流氓曹操之诏、或许结局回异。虽然自己舍身取义、自知大势所趋、但也为天下苍生及历史留下无限之遗憾。
诸葛亮——辅佐昭烈皇帝、三分天下
史料: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水)人也。”诸葛亮在隆中“隐居”了10年(公元197年至207年)。这期间,他结识交往了司马徽、庞德公、徐庶等有识之士。被庞德公称为“水镜先生”的司马徽,原本就是道家弟子。他认为诸葛亮非常人,必将为社稷之重臣。为了适应以后的局势,他劝说诸葛亮利用隐居的时机前往武当山拜师学道,为以后行军打仗、掌管朝政所用。不久,他又悄悄返回隆中。就在这时,刘备到荆州,他为了摆脱力单势孤的困境,迅速扩大其势力,急于寻求有智谋的人辅佐自己,便四处访求贤才,于是“三顾茅庐”。诸葛亮辅佐刘备,在多次重大战役中,诸葛亮常以山人(道人)自居,并头戴道帽、身着道袍。明李贽《藏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亮作木牛流马运来集斜谷,乃神力也。司马懿使人视亮,独乘素舆,葛巾毛扇,指麾三军,随其进止。懿叹曰:诸葛君可谓仙道矣。”另据《容斋随笔》卷第“三八记载:“公(孔明)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马懿叹曰:诸葛公天下奇人。”
点评:诸葛亮在历史上名气太大了、虽然难免有神话的成分和渲染、但是不可否认、诸葛亮铁定的道家朋友圈子以及道家身份、但也有无知学者、硬把诸葛亮说成是儒生、试问、就算诸葛亮是儒生、他身边的水镜先生、徐庶等人、也是儒生?要真是如此、儒家之人早就隐居山林世外、或者为人指点江山左右历史、何必再苦读诗书甘为臣下。诸葛亮之智慧、言行、为人处世、著述思想、远非儒家之人能够企及、必是道家高明之士、当然自古高道都是博通三教、精悉诗文、归宗大道。作为一代高道、略通儒术、是正常的、但岂能窥一斑而见全豹呢。
左慈——经常戏弄曹操、游戏世间
史料:左慈(156?--289?),字元放,东汉末方士,汉族,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在道教历史上,东汉时期的丹鼎派道术是从他一脉相传。道教内称称“太极左仙翁”、据传善道术,尝与曹操宴,操欲得松江鲈鱼,慈以铜盘盛水钓得,操大喜。后在郊宴中他以幻术悉取操从人酒脯以饷客,被操追杀而隐身循形,复见于羊山头隐入羊群,卒不可得。《后汉书·方术列传二》:“赞曰:幽贶罕征,明数难校。不探精远,歇感灵效?如或迁讹,实乖玄奥。”
点评:汉末三国著名方仙高道、在教门内部传有盛誉以及崇高历史地位、在民间江湖、游戏神通、游走于各路诸侯及皇侯将相之间、嘲弄调戏、就是奸贼曹阿瞒也对他无可奈何、可见此人道术之不一般。
孙恩——继张角之后、又一个道士起义领袖
史料:孙恩(?~402)为东晋五斗米道道士和起义军首领。字灵秀。祖籍琅琊(今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境南),家族世奉五斗米道,是永嘉南渡世族。399年起兵反晋,余众由孙恩妹夫卢循领导,世称“孙恩卢循之乱”。东晋隆安二年(398),爆发王恭之乱,孙泰以为晋祚将尽,孙恩逃,聚众百余名立志为孙泰复仇。元兴元年(402)三月,孙恩进攻临海失败,跳海自杀。
点评:继张角之后、又一个起兵造反的著名老道、且自称天师、曾经屡攻三吴、威胁京师、虽不以成败论英雄、其精神不可不谓猛烈。
王羲之——天师道世家道士、一代书法大家
史料:作为历史上首屈一指的书圣王羲之,出身于声名显赫的“王谢世家”,从小深受传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但这个“世家”又“世事张氏五斗米道”。王羲之自青年时代起就跻身仕途,但同时又是一名虔诚的天师道信徒,这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如果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他一贯的思想轨迹加以探索,却也毫不奇怪。《世说新语》所载他与谢安共登冶城时的一番谈话,即是例证。王说:“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事实上,他也确乎有过“弘济之志”,他曾撰文论述蜀汉诸葛亮的功业才智,称其为“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并以此自勉。但在这同时,确实又殷切期盼能远离尘世的喧嚣去修身养性。在他刚踏上仕途任秘书郎时,就曾对朋友说过:“吾为逸民之怀久矣。”从表面上看,他的“弘济之志”与他的心存高远,希冀寄情山水、求真悟道,似乎构成了他长达三十年仕宦生涯中的一对矛盾;但如果从王羲之的思想内质看,恰恰也表现了他作为当时乱世中的优秀知识分子“以道为本,以儒为用”的自然冲淡的老庄思想与“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道德观念的有机和谐的结合。不过说到底,就他个人理想而言,始终是做一个世外高人,一个修身养性的天师道方外之人。我们认为,从这样的角度去看待王羲之仕宦生涯中的立身行事,应该说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点评:不管是文人、是书法家、是儒生、是道士、都不重要了、但是王氏一族、却实是天师世家的忠实信徒与传统者、虽然王氏一生、徘徊在仕途、书法艺术、以及修真道士这三个角色之间、但是他的内心世界、是没有忘记修道的根本的、所以在临走的前一年已归隐炼丹。
祖冲之——天师道世家、有名数学大家
史料:祖冲之( 公元429年4月20日─公元500年)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南北朝时期人,汉族人,字文远。生于宋文帝元嘉六年,卒于齐昏侯永元二年。著作有《释论语》、《释孝经》、《易义》、《老子义》、《庄子义》及小说《述异记》等,但早已失传。汉中张鲁被曹操迁邺之后,天师道在北地有所发展,后又到江南各地。由晋、宋、南齐、梁、陈、魏、北齐、周、南、北等朝,特别有些家族信仰天师道,故用"之"以及"道"字。中国古代家族,最重避讳,过去对此则甚不理解,后读陈寅恪先生著作,乃恍然有所了解,乃知天师道世家,故此不避家讳也。
点评: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考证、祖冲之等人当时都是天师世家信奉者、但是遗憾的是、关于这方面的历史资料、实在太少、从祖冲之的著作上面看、其对老庄易学等学问是很精通的、所以为道家之人、亦不奇怪、历史上的医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天文地理学、其源头、都是来自道家的学问、道家是历史上科学文化学术之集大成者。
陶弘景——山中宰相、茅山宗祖师、化学家之祖
史料: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陶弘景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以对于药物学的贡献为最大﹐这又和炼丹有关。
点评:陶弘景究竟是什么人呢?作为政治人物、却住在山里面、不上朝、皇帝都对他奉若神明、很特别。但同时呢、又是医学大家与炼丹化学大家、是中国古代十足的科学家人物代表与领袖、其对于外丹化学以及中医道医学的贡献、在历史上也是举足轻重的。最重要的、他还是道教茅山宗上清派的奠基人与开山祖师、茅山道士都得尊崇他为老祖宗。同时他还是文学大家、国学大家、对于当时历史所有的学问、几乎无一不览、无一不通、难怪帝王将相及社会名流都是他的忠实信徒。
魏征——初唐著名宰相、贞观之治名垂千古
史料:魏征(580-643)字玄成,河北魏州曲城人,祖籍为四川省广元剑阁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太宗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后进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贞观十七年正月戊辰(十七)日(643年2月11日)病卒于任。魏徵曾主持《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的编撰工作,撰写了《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北齐书》的总论。另有《次礼记》20卷,和虞世南、褚遂良等合编的《群书治要》(一名《群书理要》)50卷。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在唐时王方庆所编《魏郑公谏录》和吴兢所编《贞观政要》两书里。
点评:道士出山而能够名垂千古、文武双全、辅佐帝王、中兴大唐而开启贞观之治的有名历史盛世局面、魏征可谓历史上不多得的道士。而且还主持修编多种历史丛书以及重要文献、类似这样的人、也只有元朝的耶律楚材、以及明朝的和尚军师姚广孝能够与之媲美了。
孙思邈——药王孙真人、无有过其神
史料:孙思邈(541-682),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他自幼聪明过人,日诵千言,西魏大将独孤信赞其为“圣童”。他通百家之说,崇尚老庄学说,兼通佛典。他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公元54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一百四十一岁。
点评:自古道门内部有“十道九医”之说、就是说道门里面、十个道士九个都会医术、不知医不足以为道士、中医在上古时期是没有这个名称的、上古时候都叫道医、医学是掌握在道士的手里的、后来逐渐流传到社会上、而形成了所谓的中医、但是真正的医学高手、都是隐藏在道士内部、历史上道士之中的神医屡屡皆是、但是论名气、论功德、论著作及历史影响之大的、恐怕没有能够超越药王孙真人的了。
吴道子——著名大画家、神仙吴真人
史料:吴道子(680-759年),汉族人,玄宗赐名道玄。是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唐宣宗847年)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画史尊称吴生。河南阳翟(今河南省禹州)人,大约生于唐高宗朝(约685年左右),卒于唐肃宗朝(约758年左右)。少孤,相传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未成,乃改习绘画。曾在韦嗣立幕中当大吏,做过兖州暇丘(今山东兖州)县尉。漫游洛阳时,唐玄宗闻其名,任以内教博士官,并官至宁王府友,改名道玄,在宫廷作画。开元年间,玄宗知其名,召入宫中,让其教内宫子弟学画,因封内教博士;后又教玄宗的哥哥宁王学画,遂晋升为宁王友,从五品。道教中人更呼之为“吴道真君”、“吴真人”。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诗至于杜子美(甫),文之于韩退之(愈),书至于颜鲁公(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一代宗师,千古流传。
点评:一代道门艺术大家、精通诗书画文、可谓当时艺术家之至尊人物与集大成者、但同时又是修道高人、也正是因为有这个道家的修行、才能有如此高深之艺术造诣、不是凡夫俗子可以比拟。
李泌——南岳衡山高道、辅佐三代帝王
史料:李泌(722---789),字长源,京兆(今西安)人,唐朝大臣。天宝中,自嵩山上书论施政方略,深得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东宫属言。为杨国忠所忌,归隐名山。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灵武,召他参谋军事,又为幸臣李辅国等诬陷,复隐衡岳。代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又屡为权相元载、常衮排斥,出为外官。后来,李泌在游衡山、嵩山时,“遇神仙桓真人、羡门子、安期生先生降之,羽车幢节,流云神光,照灼山谷,将曙乃去,仍授以长生、羽化、服饵之道,且戒之曰:‘太上有命,以国祚中衰,朝廷多难,宜以文武之道,佐佑人主,功及生灵,然后可登真脱屣耳。’”(《邺侯外传》)这段记载明显带有神话色彩,但也说明了李泌早年有过进山修道的经历。从此以后,李泌就长期绝粒食气,修黄老谷神之要。
点评:作为一个道士政治家、辟谷大师、修炼高人、能够在宫廷当朝议政、而且还穿着道服、在皇宫修行、经常指点江山国事、军政大事、辅佐几代帝王、唐氏家族、不但参与国事之谋划、还参与皇帝家事之左右、可谓于国于家、都有莫大之贡献功劳、而且最终得以功成身退、归隐山林、继续修炼成仙、这样一个隐秘之客、实属稀有。
李淳风——唐朝宫廷天文学家、传奇高道
史料:李淳风(602-670),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岐州雍人(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李淳风的《推背图》以其预言的准确而著称于世,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其父李播,隋朝时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李播“颇有文学,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文集十卷,”并做《天文大象赋》。从小被誉为“神童”的李淳风在其父的影响下,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天文、地理、道学、阴阳之学,9岁便远赴河南南坨山静云观拜至元道长为师。17岁回到家乡,经李世民的好友刘文静推荐,成为李世民的谋士,参与了反隋兴唐大起义。618年,李渊称帝封李世民为秦王,李淳风成为秦王府记室参军。唐贞观元年(627年),李淳风以将仕郎直入太史局。在置掌天文、地理、制历、修史之职的太史局,李淳风如鱼得水,充分展现其才智,鞠躬尽瘁40年。
点评:李淳风作为大唐一代官方天文学家、数学大家、在当时官方地位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地位、是很有影响力的人物、道士自古都是精通天文地理之学、以及易学数学等学问、历史上有名的道士天文地理学家还有元朝赵友钦真人、朱思本真人、以及清朝李明彻真人等人。道家的学问、都是历史上领先的科技学问、当世的一流学问、很多大儒的学问都是没法和道家人物相比的、相反道家却能够通晓儒家之学、所以在古代、帝王将相见了道士都要三跪九叩、这就是对道家的尊崇。
李白——上清派一代高道、世称诗仙太白李真人
史料: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五岁时随家人定居于昌隆(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李白少时,好任侠,且喜纵横。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自汉末以来,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因此,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道士隐居于眠山,潜心修道,多年不进城市。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
点评:李白作为一代文化名流、一生与道教有着不解之缘、在道教内部又称之为“太白李真人”。李白与当时多位高道都交往很深、相互学习道法、自身也是文武双全、时而隐居修炼、时而仗剑行走、虽然得玄宗皇帝召见、却没有参与政治斗争、而是继续放荡江湖之间、李白之道教度师为大唐国师、茅山上清派一代宗师“司马承祯”、纵观太白一生所作之诗文、岂是世间庸俗文人能比、李真人之称是无愧的。
左慈是历史上比较出名的道士,根据古籍记载,他精通各种幻术和奇门遁甲,曾经多次戏弄一代枭雄曹操。葛洪则是当时的一代名医,雅号抱朴子,精通中医、炼丹和道家法理,他与左慈是祖师和后代弟子的关系,他所了解的道法主要是左慈传下来的。
左慈戏曹操左慈是位游戏红尘的世外高人,在历史上留下了他的许多神异传说。在三国演义中,左慈曾劝曹操识时务者为俊杰,把天下让给刘备,不然他就会用飞剑取曹操的人头。曹操怒不可遏,马上把左慈抓住关起来,可想了许多办法却杀不死左慈。
左慈的神通左慈被关起来后第2天就不见了,于是曹操派兵到街上到处去找左慈。在找到第一个左慈之后,却发现街上的人大多都是左慈的模样无法分辨真假,只好把三四百个左慈全都抓了回来,曹操也是心狠手辣,当即下令把这几百名左慈“尽皆斩之”。可砍头之后这些人身上却飞出多道青光聚集于天上,并且幻化成左慈骑鹤的模样,还大骂曹操奸雄。曹操气死了,下令士兵万箭齐发,却忽然刮了一阵大风地上的左慈都跳起来打曹操,所有兵将都吓得屁滚尿流,曹操也惊倒地上得了病。
葛洪是左慈的传人左慈后来把自己的道法传给了葛玄,葛玄又把自己知道的传给哥哥葛孝爰和郑隐,而葛孝爰正是葛洪的爷爷。葛洪所懂得的道法知识都是由父亲葛悌和郑隐传授的,算起来左慈应该是他的祖师爷了,而他在医学上的成就也少不了左慈的功劳,可以说没有左慈就不会有葛洪这位大医学家。葛洪一生行医救人,并留下了《肘后备急方》、《抱朴子》、《神仙传》和《玉函方》等著作。
本文2023-08-20 15:38:3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0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