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陵“兵马俑”是否是按真实比例制作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秦皇陵“兵马俑”是否是按真实比例制作的?,第1张

去过西安,看过“兵马俑”的朋友,可能都有这样一种感觉:秦朝的人好高大!全是威武雄壮的士兵!目测都在180cm以上。真实情况是这样吗?

兵马俑

我们先来看一份兵马俑的出土报告:

兵马俑出土报告

从这张表可以看出:兵马俑的通高在182cm-1985cm,但除去底座,从头顶到脚底的高度在1705cm-181cm,这还包含头发的高度。报告没有给出头发的高度,我们可以估计一下,不说多了,就按平均5cm算吧,那么兵马俑的实际身高是在1655cm-176cm。

那么这个身高是秦朝人的真实身高吗?我们来看一下历史上关于殉葬的一些文化:

在奴隶社会,用活人殉葬是一种主流的殉葬方式,这称为:“人殉”!特别是到了殷商时期,人殉达到了鼎峰,几乎所有的贵族墓都有活人陪葬。到了周朝,本着“德政爱民”的原则,人殉的风气才得以收敛,但仍未断绝。一直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才先后废除人殉制度。秦国是从秦献公时开始正式废除的。

按照这种说法,以后的殉葬就用陶俑、木俑来代替了。那么这里有个问题:这些陶俑、木俑是按照什么标准做的呢?是按照真实比例,还是某种特定标准?这个问题目前尚无确切证据。只能靠合理推理。

据史书记载,秦皇陵兵马俑是由秦丞相李斯主持修建,大将章邯负责监工完成。我们不能从正面看出兵马俑是否按真实比例制作,但是,我们可以从侧面来印证。那就是从古人身高方面来考证。

通过大量对西周到西汉这一时期出土的古人骨骼身高进行还原,得出以下数据:

先秦古人身高对比

从图上可以看出:从先秦到西汉,中原一代的人的平均身高大概就在166cm(男性),也就是说166cm的身高算是男性的中等身高。那么由此看,兵马俑的身高普遍在这个身高之上。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兵马俑全是模仿秦朝军人来制作的。按照历代参军的要求,军人都是有身高限制的。

特别是在战国初期的秦国,他们在河西一役中被吴起的“魏武卒”击败,秦国从此组建新军(从商鞅变法起,秦国就更注意强军了)。秦国对于新军的选拔非常严格,身高、力量、负重等,选拔后还要进行残酷的体力训练和阵法演练,这支新军后来成为秦国的制胜法宝。

《荀子议兵》曰:“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敌秦之锐士”。

按照这样的发展,到秦国统一全国的时候,“秦锐士”应该是一支无坚不摧的军队。而兵马俑的制作标本很有可能就是秦锐士!。换句话说就是:兵马俑的高度完全有可能是当时秦人军士的真实身高体现!

秦锐士臆想图

分析到此,如有异议,请多讨论,谢谢!

本文作者《蜀山笔侠》专注于从不同角度看历史,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秦始皇陵在陕西省临潼县下河村附近、骊山北坡的大水沟和风王沟之间的开阔地带,面渭水,靠骊山。从秦都咸阳的城市布局上看,是放弃了秦人祖先的“毕陌陵区”(今人所谓的“西陵墓区“),而开辟了“芷阳陵区”(今人所谓的“东陵墓区”)。所谓“毕陌陵区”埋葬着秦昭王到秦始皇前的诸秦王和王后,包括秦昭王和唐太后合葬的“芷陵”,孝文王和华阳太后合葬的“寿陵”,庄襄王和帝太后合葬的“阳陵”,昭王母亲宣太后冢,昭王太子家等等。既然如此,为什么秦始皇不沿袭旧例,而要把自己的陵寝建在毕陌陵区以东的“骊山之阿”,而且与一般陵墓座北朝南的格局截然不同呢?千百年来民间有一个传说:相传秦始皇选陵寝前,找了很多风水先生勘察。有人给他选了骊山脚下的莲花穴。

秦始皇一看,这里背靠骊山,面临渭水,南面的蓝田出美玉,北边的骊山产黄金,的确是个好地方,遂将陵墓建在这里。土木工程开始后,劈山凿石,填水修路,弄得百姓困苦不堪。这件事惊动了骊山神,他想秦始皇选定福寿穴,秦的江山坐稳了,老百姓就会遭殃,于是打扮成风水先生,求见秦始皇,对他说莲花穴靠山踏水,刚好把骊山的莲花破成两半,放跑了风水,如果将陵墓移到距山几里处,坐西朝东,陵穴占据了莲花芯,才是占足了风水。说完,骊山神变成一只白鹤飞走了。秦始皇见是神仙指点,就将陵址改到现在的位置。姑且不论秦始皇是否受了风水先生的影响,仅从秦始皇陵具体位置与周围环境的构成上看,秦始皇陵选址的确很佳:它位于骊山北麓众多山前洪积扇中最大的冲积扇地带,地势较东西高,并受两侧水流的拱卫,与陵南稍偏东的九岭头山阴诸沟形成半抱的拱形,将二者结合着看,确像是以九岭头为芯的一朵莲瓣。

难怪会有“莲花穴”的附会。只是已经没有人能考证出关于骊山神的传说是由何人在何时杜撰出来的了。近些年,有人经过研究,认为秦始皇抛开“毕陌陵区“不用,选择在骊山之阴重建东部陵区,有其深刻的政治背景。战国末年,秦国国力日渐强盛,都城咸阳的规模急剧扩大,政治重心转移,整个都市布局随之发生变化,重新规划陵区也顺理成章、势在必行。虽然严格区分昭穆之序的奴隶制族墓制度遭到破坏,但新的封建茔域制尚未形成,旧的习惯仍在延续。西方为尊长之位,既然庄襄王和帝太后先葬在芷阳陵区的西侧,秦始皇也只能将陵址选在其东的下势。而且通过前面对秦始皇陵所在地理位置的分析,也不可否认,秦始皇陵寝处确实非常合适作为墓地。

骊山陵园有多少部分?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勘察,秦始皇骊山陵墓可能由如下部分组成:即封土堆中心地区的地宫陵冢;陵冢围墙;陵前的礼制建筑,包括寝殿、便殿、食宫等;设在陵寝左右两边的从葬设施如兵马俑坑、铜车马坑、马厩坑、苑囿坑、葬仪坑等;陵后边的挡水堤;陪葬墓;园寺吏舍等陵区管理者们的容身之所。这些施工项目是在长达三十九年的建设中陆续完成的。由于具体用途不同,修建时间也有别。有学者考证,地宫的挖筑是从公元前246年开始,到秦始皇死的公元前210年才中止,前后长达三十五六年的时间;而从内城和陵园区发现的特大瓦当分析,寝殿、食宫和陵园内的大型地面建筑肯定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修筑的。

只有那时,才会有能力和精力制造如此有气魄的建筑饰件;兵马俑坑的修建,一般认为在秦的统一战争中陆续筹措,统一后,开始大规模进行,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被迫停止。这从出土的铜车马形制上也有所反映,不论是陵西墓道的铜车马,还是陵北的车马坑中的铜车马,都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

的综合性金属艺术品。可见骊山陵各个部分的建筑施工时间不是完全一致的。此外,修陵所用各种原材料也并不都出自当地,而是来自四面八方。如石材采自渭北的泾阳诸山中,巨木发自四川、湖北一带现在,考古探测已经查明骊山陵园中,仅陵寝面积就达2万平方米。其总面积之大可想而知。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设有十门,分布在东、西、南、北四面。

1964年冬,有人在陵园外城北门附近的毛家村南发现了一把造型奇特的铜钥匙,重达半斤,钥匙上还刻有“北门钥”三字,被认定是秦陵寝北门门锁的钥匙。这说明秦始皇陵各门是按时开启的。有这么多的门,又分布在四面,就留给后人一个费解的问题:秦始皇陵墓朝向何方?由于众说纷纭,形成了“东向”、“西向”、“南向”和“北向”四向说的热闹场面。其中“东向”说、“北向”说的观点似乎更有道理些。持“东向”说的人们认为,地宫十个门中有五个设在东面,唯有东门外放置一组象征秦军威武阵营的大型兵马俑坑;陵园东的马既坑,陵西的铜车马坑中的俑、车马,苑囿坑都是东西向排列,且面朝东。这说明陵墓的正方向应该是东面。

从考古发掘看,先秦的大大小小墓葬几乎都是东西向,连人骨架也多作头西脚东向,这显然与秦人的某种宗教观念有关。既然如此,秦始皇陵也,不应该例外。“东向”还表示了秦始皇雄踞西方,统一东方六国的丰功伟业。持“北向”说的人们则认为,陵园是南北狭长的长方形,具有南低北高的进深关系。且从布局上看,北半部为用途各异的礼制建筑,南半部为丘山的陵冢,这也符合“前朝后寝”的陵寝制度。还有,从现存陵园四门外的神道看,以北门的遗存最好。这说明此道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条,显然是陵园正面的主干道。无论如何,作为值得探讨的学术问题,在考古发掘没被证实前,尽可以坚持个人的看法。

世界瞩目的秦皇陵与乾陵一直是热议的焦点,陵墓中埋藏着中华文化的秘密,勾起无数人的好奇。老百姓的疑惑是为什么不挖?专家学者考虑的是挖和不挖哪个更重要?参与讨论的人越来越多,各持己见,十分激烈。

同意方认为:如果挖开,可以得到无数珍奇宝物,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带来的是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

反对方认为:在如今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不挖掘比挖掘好。对待祖先的东西应该持谨慎态度,后人要做的事是更好的保护历史,而不是到处挖掘先人坟墓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功绩。

但也有大专家希望能赶上机遇,在有生之年可以见到皇陵内部的风采。60年代,陕西曾打算挖掘乾陵,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很兴奋,盼望能亲眼目睹乾陵中的真迹《兰亭集序》,但周总理批示道: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可以留后人来完成。周总理的劝阻为保护乾陵起了巨大的作用。

我们经常听到“不具备挖掘条件”,听了无数次的这种套话,已经听得麻木,到底是什么条件不具备呢?

曾记载秦皇陵的规模为“高五十丈,周回五里有余”换算成现代单位,五十丈大概是115米,五里是2000多米。经过两千多年的侵蚀,如今封土已经小了很多,经过国家考古队的研究测量,秦皇陵的封土为方形,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

1、考古挖掘的规模决定了保护设施的规模,挖掘如此面积的封土堆,我们首先要准备一个500米跨度的保护棚。

只有把封土堆用棚顶覆盖,才能彻底保护好封土和地下的地宫,避免风吹日晒雨雪侵蚀。但这500米的大棚却不是说做就能做的,保护棚下边不能有支柱,无法打桩,因为封土堆底下是地宫,打桩很有可能破坏地宫。使用超大桥的斜拉钢索,或者采用网架结构也许可以实现,但是建造成本极其高昂。

2、挖掘秦陵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挖完?至少500年

我国已经挖掘的先秦古墓中,规模最大的是秦景公1号大墓,面积为5334平方米,深度24米。墓室为倒金字塔形状,墓顶长59米宽38米,大概是两个篮球场大。经过历代盗墓贼的光顾,墓室发现盗洞高达247个,在这种情况下依旧出土3500多件文物。秦景公墓从1976年发现开始挖掘,1986年挖掘结束,用了整整十年。秦皇陵面积是25万平方米,是秦景公大墓的50倍,这么算至少500年能挖掘完成。用兵马俑坑的挖掘速度作参考,挖掘秦陵的时间就更加惊人,兵马俑坑挖掘了4500平方米,用了三十年,那么秦皇陵需要多少年?需要1500年!即使不考虑封土厚度,不考虑深度,甚至不考虑秦皇陵周边无数的陪葬坑,只挖秦陵地宫,秦陵地宫面积大概两万多平方米,这么算也得挖150年。

虽然数据的说法有很多,没有权威的结论,但通过类比所得的结果依然有很重要的参考性。秦皇陵和兵马俑坑的考古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几百年的不断努力才可完成。

3、秦陵地宫到底有多深?挖开后如何维护原生形态?

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定论。中国的考古学家使用遥感探测技术测得地宫距地平的高度为35米,这是最权威的说法。但依然有科学家提出不同意见,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曾研究推测地宫深度在500-1000米之间。虽然众说纷纭,可以肯定的是秦皇陵绝对很深,从核心资料《汉旧仪》中记载,地宫挖到深不可入时,向两边扩开三百丈。史记中也记载“穿三泉”,即穿过几层地表水脉,这一点可信度还是很高的,因为秦陵内部使用青膏泥夯成的挡水大坝,确保在落差80多米的地势中,地宫内部不遭水侵。而且战国时期的竖井已经能打到50米深,以秦朝的技术而言,秦皇陵完全可以挖的更深。

就以权威说法来考虑,35米高度相当于12层楼高。挖掘后做成直上直下的立壁很容易有塌方的危险,做成坡状放缓的梯形立壁,就改变了原始的生态结构,更像“人工”制作的墓室。而且这几十米深度导致上下行动也有问题,构造通道会破坏地宫的结构。所以挖掘后,维持原貌是个难题。

在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开始在今天的山西省临潼区骊山脚下建造一个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在以后的2000多年的时间里,围绕着这座神奇的陵墓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谜团。

2002年4月我国首次对秦始皇陵进行地下考古勘探工作,但历时一年的考古勘探当中,研究人员初步确定,地宫的深度是达到了35米,足足穿过了三层地下水,地宫的高度为15米。相当于现在的四层楼建筑,同时考古人员还发现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在地宫的封土堆上居然存在着严重的汞异常,难道地宫中真的像史记当中记载的那样存在水银吗,地宫当中放的水银究竟隐藏着秦始皇怎样的隐秘行事。大量的水银又是来自于何处。

首先咱们来说说秦始皇为何要使用水银,科学的勘测结果表明,地宫当中不仅有水银,而且水银的藏量非常高,有人推测,地宫当中的水银可能是多达几吨甚至上百,让专家惊讶的是地宫内水银分布探测图,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朝疆域图对照,发现这两张图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秦始皇如此在地宫当中大量使用水银,难道仅仅是为了实现它一代帝王的辉煌想象吗,如今我们知道,水银是一种有毒性的液态金属,如果有人进入地宫会吸入水银所释放出来的汞蒸汽而中毒,而且水银能够很好的隔热,在地宫内形成一个密闭的隔热层,同时水银具有杀菌作用,所以科学家普遍认为,地宫当中的水银石用来防腐防盗,但是在秦始皇以前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水银的作用。在那个时候人们为了解决黄金不足的困难发明了镀金镀银,而水银是镀金镀银非常重要的一种材料,因此被推测在春秋时期墓室里面放水银是一种财富的象征,据这个推测,考古专家认为秦始皇在死后仍然希望继续占有天下的财富,但是和之前贵族古墓不同的是,秦陵地宫的水银量十分庞大,而且历史学家在考察这段历史的时候发现水银对于秦始皇而言似乎有着更为不同寻常的意义,史记记载秦始皇20多岁的时候迷上了长生药,为了达到修仙的目的,在炼丹师卢生等人的鼓动之下,秦始皇甚至把皇宫搬进了咸阳地宫,足不出户呆在里面一边批阅奏章,一边接引神仙,不许外人来打扰,秦始皇为了达到他永远统治天下的梦想,十分迷恋寻找长生不死。于是,即使在为死后打算的时候他仍然希望能够把权力和财富带到另外一个他只能想像的世界里去,一样的可以巡视九州,为了寻求长生不死,秦始皇就需要炼丹,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的时候,水银的地位就一下子变得至关重要,因为水银史记炼制所有丹药当中最基本的材料。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么多的水银是从何而来。按照地理位置推测,秦始皇陵的水银来源,应该不止一个渠道,其中,距离最近的一条线索来自于陕西南部的旬阳县。旬阳这座城市是非同一般,因为汉江旬河正好在此交汇形成的一个天然的太极图,所以,旬阳成为史上有名的太极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了旬阳神奇的自然景观,同时也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它是全国最大的汞锑矿产基地,就在旬阳县公馆镇附近的矿山上,考古学家找到了大量的古矿洞,大小有100多个,最深的有几百米最浅的十几米,形状最大的地方,空间很大。有的则只能一个人进去,老矿洞的存在证明了旬阳县开采过的久远历史,在旬阳县博物馆秦汉时展厅里面出土的文物,又给人们提供了新的线索,在古代水银的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制造镏金青铜器而这些战国时期的文物,无疑证明的了早在那个时期就已经有人开始使用水银,同时管理众多的文物,也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早在清朝以前,旬阳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存在,到诸侯割据的战国时代,浔阳正处在秦丶楚两国交界地带,虽位于山区陆路交通十分不便,不过险要的地理形势,便利的水陆运输。又让这里成为秦楚两国的必争之地,公元前221年秦国灭了楚国终于是占领了著名的旬阳也占领了水银的运藏地,于是今天咱们可以遥想2000多年前的秦国人就是在这宽阔的汉江水面上,为众多的船只,挂起了风帆,装载的大量的矿石。浩浩荡荡地从旬阳运往秦始皇陵,那么秦始皇陵的水银,还有没有其他的来源的呢,秦陵地宫存在着大量的水银,但是按照当时秦朝的能力,这些水银的开采应该是一个十分浩大工程。除了旬阳县之外,最有可能是从当时最大的汞矿产地重庆东南地区运过来,而当地最大的汞矿主是一个叫做卿的寡妇,她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因为他和秦始皇有着千丝万缕的神秘联系,留下了种种千古传奇,她是一名生活在四川寡妇,因为她的家族掌握了丹穴山这个地方,世代靠着他赚了很多的钱。这里自古以来就是盛产丹砂而著名。丹砂在古代除了用作书写绘画和化妆的颜料之外。另外一个最主要的用途就是提炼水银,那么如何认定地宫里的水银就来自于卿或者是巴郡的地方,原来东汉学者的许慎的说文解字当中记载。

在上古时代,丹砂这种红色的矿区的产量很少,主要集中在巴郡和南岳等地,也就是现在的重庆和广西,而先秦古书,一周梳理,更是记载过,在西周时期就有巴蜀地区的人向周王进贡丹砂,这些历史记载,让专家们迅速圈定秦始皇地宫的大部分水银就来自于巴郡这个地方,很多年以前重庆的地质勘探大队就曾经在银岭山上先后找到了几十个大小不等的老矿洞,老矿洞的发现证明了历史记载的准确性,巴山地区的汞矿开发的确在秦朝已经大规模展开,那么在2000年前的秦朝,又是如何翻山越岭,把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的矿石运到数百公里之外的秦始皇陵,历史上的嘉陵江是一条非常通畅的运输航道,从重庆开始沿嘉陵江而上,通过阆中在北到广元然后翻过秦岭。通过嘉陵江进入陕西境内,这是水道。也是古秦以来一直到近现代一条川陕之间一条主要的道路,丰富的汞矿资源,便捷的水路运输,种种条件都可证明秦陵地宫里的水银来自于川东南地区,可在当时究竟有谁有数量如此庞大的水银,拥有如此实力的正是巴蜀女子卿。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们发现这个女人有着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秦始皇对她实在是有着太多的反常举动。司马迁在史记的评价当中写到卿这个人的时候,用了八个字,非常意味深长。礼抗万圣,分庭天下。意思是说它可以与皇帝分庭抗礼,名扬天下,一个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女商人,居然能与君王的排场相匹敌,这是在秦始皇当政的时候任何人都不敢想像的。几年前,考古人员在重庆市长寿区江南镇龙山找到了卿的陵墓,由于时代久远,墓穴的地上建筑已经是面目全非,但正是这个发现让谜底的揭晓更近了一步,原来专家们把卿墓穴与长寿区,彭水县汞矿所在地,酉阳县圈在一起考察,竟然发现卿所掌控的势力范围恰恰处在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巫山的范围之中,巫山就是上古神话当中的神仙,名山之中国文化的发祥地,更重要的是那里还是不死之药的主要产地,而在当时,丹砂与水银,就是不死之药代名词。

在考古学家的追查下,卿的面纱终于被解开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卿家族庞大的丹砂产业,控制着已经不再是卿了,而实际上正是秦始皇,现在秦始皇陵里流着的水银不止记述了一个女子的古老传奇,它更是记载了中国古老的巫文化和一代封建王朝的永生,迷茫。

秦皇陵规模巨大,修建时间超过37年,施工人数最多时达到70万人,因此要估算当时花了多少钱是十分困难的。修建秦皇陵的工人都是征发的,管饭不给工钱,有的人连饭都得自己管;另外工匠大部分是皇室自有的,也从国内征召了一些其他工匠,这些人是拿俸禄的。秦皇陵使用的主要材料是粘土、石柱、铁件等等,材料费用是一笔巨大的开支。那时还没有工程机械,人们能使用的动力只有牲畜,也就是马、牛,这笔费用也不好计算。下面笔者大致计算下秦皇陵的建造费用,计算不精准也无法精准,大家参考参考而已,不用认真计较。

秦皇陵前后修了约37年之久,平均每年按30万人计算,工资标准按建筑工地上的小工工资的计算,人工工资180元每天,生活费20元每人每天,每人每天的费用为200元。则一个工人每年的费用为72万元,往返的交通食宿费用平均按08万计算,则每个人每年费用为8万元。秦皇陵的工人费用为8000030000037=8880亿元,技术管理人员费用取1%,则人工费为89688亿元。如果只管饭,不付工资,那么费用为7992亿元,秦朝统一后,各国犯人都被发配到秦陵修陵,只管饭,不给工资。因此人工费取800亿元较为合适。

秦皇陵的大部分砖、石、土、木、铁、铜等材料就近取材或者国库领取,没有人敢去收取材料费,因此这些土建的材料费不计入,运输需要的人工费都计入上面的人工费中了。制造牛车、征发牛马、牛马的饲料大部分是无偿使用,少部需要买,按人工费的5%取,约为40亿。秦陵里的水银确定是付了钱的,因为做水银生意的寡妇清富可敌国,按40亿计算水银费用。兵马俑现在一个值400万美元,有的特殊兵马俑更贵,秦朝制作一个兵马俑按现在的成本价一万元一个计,则11400 个兵马俑值114亿元。材料费合计40+40+114=8114亿元。

秦始皇陵里陪葬品数量多,且十分珍贵,这就无法去估算他的价值了,再说修墓也不能考虑陪葬品的价值。有人估算慈禧太后的陪葬品价值高达白银一亿两以上,折算成人民币则值数百亿元。秦始皇作为始皇帝,他的陪葬品可能没有慈禧太后多,但是宝剑、古籍、珠宝、金银等是少不了的,因此秦始皇陵的陪葬价值将是一个天文数字。最终估算建造秦皇陵至少需要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陕西省2017年GDP为219万亿元,拨个零头就可以再建一座秦皇陵;陕西省1993年的GDP为678亿元,需要两年的收入才能再建一座秦皇陵。

请参考以下访谈记录,你就知道不能发掘的原因了。

主持人:这一次对于秦始皇陵的勘探虽然已经解开了好几个千古之谜,但是还是给人们留下很多问号。比如在秦始皇陵里面到底有什么样的珍宝,它有没有被盗过,接下来我们就来听听两位专家的意见。今天我们连线嘉宾第一位是始皇陵考古队的段清波队长,你好。第二位是中国秦汉史学会的副会长王子今教授,非常欢迎两位加入我们节目当中。首先我想问一下段队长,很多人在发生这么一个疑问,说你们现在已经对秦始皇陵进行初步的勘探了,是否意味着下一步你们可能要去挖掘它?

段:这次勘探和将来的发掘没有直接的关系,目的只是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一下秦始皇陵整个文物布局,尤其秦始皇陵地宫大致的范围、结构和将来的发掘没有任何关系。我们现在也没有计划对它进行发掘。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王教授,您是否赞同说,有一天要去把秦始皇陵发掘开来呢?

王:总有一天会发掘,但是现在的条件还是很不成熟。

陵园正射影像图

主持人:不成熟您具体指什么?

王:考古力量加上资金,加上保护的手段,研究的方式等等,现在都不成熟。

段:我们发掘秦始皇陵并不是想象那么困难,但是发掘以后文物的保护,包括那么大的陵墓怎么保护的问题,以及出土具体文物的种类,现在在国内来讲,确确实实还达不到,在发掘汉墓中,我们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现象,陶罐上面那些彩绘,随着我们发掘的过程中,那彩绘就卷起来了,这个现象非常普遍。所以说现在在秦始皇陵地宫里会出现什么样的文物,尤其有机质的文物保护难度非常大。我们发现那么大一个坑,不可能一下子瞬间进行隔绝空气,做到恒温恒湿隔氧,即使有几分钟的误差,会对文物进行致命的破坏。

主持人:王教授,会不会,有没有一些历史的难题或者疑点,一定要有一天开掘了秦始皇陵才能得到解答?

王:地宫里边的发现会有什么惊人发现,我给学生讲课的时候讲到秦始皇的身世问题,到底,就是他的血统问题,和吕不韦的特殊关系。有的学生就说,可以做一个DNA的鉴定。如果秦始皇的尸骨还在,如果庄襄王的墓也能够得到尸骨的话,这个说法也是有可能性的。

主持人:您的说法肯定也会引起观众的好奇心,这个皇陵里到底会有什么,我想问一下段队长,根据目前勘探的情况,我们大概可以判断,如果在这个墓室里能有一些什么东西?

段:我们就对同一个时期,整个先秦到汉初这么一个阶段,我们对秦始皇陵地宫里大致会出现什么样的文物类别,应该有一个比较合理的推测。比如国家重器、鼎、簋这些东西,青铜类的,还包括金银质的文物。还包括些有机质的,最有可能出土的就是什么呢,出土一些竹简,出土一些木椟,上面可能有必须完整的秦国的历史,秦国现状的记载,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焚书坑儒以后,把很多文化典籍全部烧光了,如果再出土这种东西的话,那可能它的意义就大得不了,非常多的历史上的、文化上的疑难问题就有可能得到解决。

主持人:王教授,有很多人说你看秦始皇陵只是发掘了陪葬的坑,比如像兵马俑、车马坑,却已经如此惊世骇俗,他的墓室里还不知道有多少好东西呢。关于这一点在所有的史料上有记载吗?

王:其实史学界最渴盼的,而且最抱有希望就是出现当时的文书,另外史书记载,他当时把一些大量的珍宝收藏进去,还有一些,发掘墓我们应该能够看到一些现象,比如史书记载里边有所谓机弩矢,就是射杀盗墓人的这种特殊的机具,用弓箭来射杀盗墓者。另外又说水银做成的百川江河大海,给我们探索当时的机械史提供了一些悬念。因为我们知道这个东西,像永动机那样的,永动机的设置当然是妄想,当时到底是什么形式,我们看这次勘测的报告说,在地宫上方有高温度异常,这就引发我们产生一些联想,不知道会是一种什么现象。墓葬里还有一些现象,比如把一些工匠活埋在墓室和墓道的中门、外门之间,还有许多后宫女子让她们从此埋葬在墓室里。如果确实这样,我们发掘确实看到同样现象的话,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关系,认识当时的阶级关系很有帮助的。

秦皇陵纵面图

主持人:既然大家都判断说,在这个墓室里会有很多价值连城的东西,我们自然要讨论一个问题,有没有可能有盗墓贼进去过了。我想问一下段队长,从你们这次勘探的情况来看,这个可能性大吗?

段:到现在为止,我们在表面没有发现当时人们盗墓留下的盗洞,但是我们不能说就一定会面上没有人进去过,因为根据文献记载,关于秦始皇陵被盗的问题,文献上有一些记载。

主持人:我也看过一些相关的历史记录,传说当中说有一个牧童在放羊的时候,有一个羊掉到一个地洞里去,他为了找到他的羊,结果一把火,把秦始皇地宫一部分给烧毁了,我想问一下王教授,像这样的记载,说秦始皇陵曾经被盗的这种记录可信吗?

王:历史上关于秦始皇陵被盗的记载,最早的记载就是刘邦使得项羽,他和项羽在广武对阵的时候,他列举项羽十大罪状,其中第四条就说他发掘了秦始皇陵,把里边的财物归为己有。就你说的牧羊儿的传说,史书里也是有记载的。但是总体来说,已经看到历史记载里,比如说有人说发掘的时候看到水银,也有说把里边的铜椁熔化了,来为当时的人所用,这样的说法是有的。但是我总的感觉还是认为,从历史记载看,秦始皇陵被盗的说法,可信的程度还是很有限的。

主持人:我们抱着很大的希望,底下的墓室是完好无缺的。我想问一下段队长,你们这次勘探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它的墓室特别坚固或者说有没有感觉到有一些反盗墓的装置?

段:反盗墓的装置目前还没有发现,觉得激动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墓室没有塌,地下空间位置比较大,这是非常意外的。在探测中发现地宫封土里包括很多石质建筑材料,后来根据我们验证的结果,用一种青石,这不是秦始皇陵附近的石头,而是离秦始皇陵六七十公里以北,渭河的北岸的山区,从那儿运过来的。文献对这个历史也有记载,他虽然也采取传统梁架式的,但是他是用石头来代替木头。正是因为这种情况,才导致墓室到现在没有塌。另外一点我们在陵墓周围发现了当时为了保护陵墓这么一个非常庞大的地下工程,我们把它称为排水工程。现在墓室里还仍然保持一个非常干燥的环境。不像排水区以外,地下水含量非常高。

主持人:段队长,可能也有人会问,说你们这次已经用各种方法把本来不能探测的地宫底下的秘密解开了一部分了,你们又不着急开挖,是不是你们把这些信息传出去之后,为现在的盗墓贼帮了忙?

秦皇墓碑

段:观众不必有这种过虑,可能在明年年底,我们就会把整个秦始皇陵园,两公里以内所有土地全部征用到手,所有的村庄、学校,所有的机关全部迁出去,现在国家在行使管理,而且文物安全的问题都有保证,一般小规模、个别人的盗墓完全是不可能的。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王教授,一旦有一天真的要对秦始皇陵进行发掘,您最希望看到什么?

王:我最希望能亲身参与发掘,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有发掘的切实的计划。

主持人:您觉得您这一辈子能赶得上吗,我这一辈子能赶得上,看得见吗?

王:你当然能赶得上,你那么年轻,我可能不行了。

段:发掘它的可能性,在今后20年之后,可能性都不是特别大。但是也不需要感觉到特别遗憾,为什么呢?我们有很多高精尖的技术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现在墓室没有塌,我们采取其他方法,把一些小机器人给它送进去,通过它对墓室进行全范围的扫描、摄像,把信息传达出来以后,我们根据这个也完全可以了解地宫一些基本的情况。

主持人:非常感谢两位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现在在秦始皇陵里的确还埋藏着许许多多的谜题,在我们刚才短短的节目时间里,嘉宾已经提到好几个,比如说秦始皇和吕不韦之间到底有没有血缘关系,秦始皇陵被项目开发过吗?里头是否含有无数珍宝?还有,那些建造皇陵的工匠是否也被埋藏在那里面。这些谜题恐怕就要等到有一天真正去开发它的时候,才能够完全解开。虽然我们充满了好奇心,但是我们不能太着急,因为专家也说了,要能够开发它,前提就是要对皇陵进行真正有效的保护

还没有发掘

据说是因为发掘\保护技术不够先进但是有很多的文人墨客一直都有想象关于皇陵中的一切比较著名的有司马迁大哥,他在<史记>中写道"九月,葬始皇郦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①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②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③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④度不灭者久之。⑤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⑥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说是皇陵里面有水银作江河,秦始皇的尸体安置在一个大船上,就在地宫里面飘啊飘,像巡视他的国家一样里面的宝贝也非常之多的

之后好多人想过挖掘,但是大多都找不到墓穴的正确位置我看过《科幻世界》上一篇文章,关于墓的开掘情况的想象,写得人浮想联翩的。可以看看。前一阵看到《中国国家地理》陕西专刊上也在讨论关于秦陵开掘的事情。对立的两派科学观点争论很激烈。

我个人认为现在开掘还是不太合适,不太利于文物保护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