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哪些著名的神话故事?
1、中国著名的神话故事有:《山海经》、《述异记》、《淮南子》、《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仓颉造字》、《后羿射日》、《河伯娶妇》、《搜神记》、《封神榜》、《西游记》、《哪吒闹海》、《牛郎织女》、《八仙过海》、《嫦娥奔月》、《天仙配》、《白蛇传》、《聊斋志异》、《济公传》、《镜花缘》、《心灯》、《昆仑之歌》、《愚公移山》、《女娲造人》《七仙女》等。
2、外国著名的神话故事有:《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神谱》、《变形记》、《世界最初的七天》、《亚当与夏娃》、《挪亚方舟》、《巴别塔》、《亚瑟王之剑》、《阿瓦隆传奇》、《战狼》、《高地人》、《贝奥武莆与格伦德尔》、:《伊阿宋和金羊毛》、《纳尼亚年代记》、:《第十三武士》、《变相怪杰之子》、《魔兽归来》等。
3、有关神话故事的一般知识:神话故事民间文学的一种。远古时代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包括神鬼的故事和神(鬼)化的英雄传说。其产生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它是一种精神寄托、人类的向往和宗教的实化展现,对后世的文学艺术有深远的影响。
人类最早的故事往往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因为当一个民族渐渐发展,开始对世界和自己的来源问题感到疑惑并做出各种不同的解答时,这正标志着文明的产生。这些形形色色的答案在现代人看来,都是些似乎荒诞不经的神话传说。可是,对初民来说,却是合理的解释。他们对这些“神话”不断地进行不自觉的阐释和发挥,一代传一代,他们都坚信这就是宇宙、人类、自然万物的起源。神话反映了原始人对宇宙、人类本身的思考及解释。什么是神话?马克思做过很精彩的阐释:“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的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因此,神话可以说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它往往借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
神话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开辟神话、自然神话和英雄神话。
发生在山西境内的那些上古神话故事
一女蜗造人
相传女娲抟土造人,并化生万物,使天地不再沉寂。女娲氏,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她是一位美丽的女神,身材像蛇一样苗条,以致有些神话学家坚称她根本就是蛇身。
古籍中最早明面提出女娲造人故事的是《风俗通义》,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二共工撞山
共工,又称共工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在中国先秦古书《列子·汤问》中记载,传说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合,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愤怒地撞上不周山。原来不周山是根撑天的大柱,柱子一断,半边天空就坍塌下来,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于这场大战。后来才有了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事迹,大地重回正常。
三女蜗补天
女娲补天的相关传说,在上古奇书《列子·汤问》、《淮南子·览冥训》、《山海经》上均有记载。早期的女娲补天,与共工大战并无交集,不但没有共工、祝融、不周山等关键字,对于天塌地陷、发生灾难的原因,没有明言记载,语焉不详。到了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谈天篇》利用“共工怒触不周山”为背景原因,完善情节解释了“女娲炼石补苍天”中缘何天塌地陷、发生灭世灾难的理由,至此,女娲与共工,融合成了一则救世神话。
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之战的故事,在《山海经·西山经》有记载。根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气得用头去撞世界的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生灵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万灵始得以安居。
四伏羲画卦
八卦图衍生自中国古代的《河图》与《洛书》,伏羲根据燧人氏造设的这两幅星图所作。 地点在洪洞卦地村,因为此村四面环山,又有八个村庄分布于四周,而且均相隔八华里,形似卦底。伏羲以景画卦,故创八卦图。此图由周文王在伏羲所创八卦图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八卦图位于洪洞大槐树景区的中轴线上,取意“根在洪洞”。
《太平御览》:“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以“—”为阳,以“--”为阴,组成八卦: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艮为山、离为火,兑为泽,以类万物之情。八卦分据八方,中绘太极之图。《易传》认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并认为“乾”和“坤”两卦在八卦中占特别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八卦最初是上古人们记事的符号,后被用为卜筮符号。
五精卫填海
《山海经·北山经》:再往北二百里,是座发鸠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柘树。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乌鸦,却长着花脑袋、白嘴巴、红足爪,名称是精卫,它发出的叫声就是自身名称的读音。精卫鸟原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到东海游玩。淹死在东海里没有返回,就变成了精卫鸟,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用来填塞东海。也不知过了多少个岁月,这座东海终于被填平了,于是山峰林立,河道重现,“哗哗”水流向东蜿蜒而去。史载“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六后羿射日
后羿射日的传说出自《山海经》、《书·尧典》、《十州记》、《淮南子》、《天问》等著作,故事内容:远古的时候,大地出现了严重的旱灾。炎热烤焦了森林,烘干了大地,晒干了禾苗草木。原来,帝俊与羲和生了10个孩子都是太阳,他们住在东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树叫扶桑。10个太阳睡在枝条的底下,轮流跑出来在天空执勤,照耀大地。但有时,他们一齐出来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为了拯救人类,后羿张弓搭箭,向那9个太阳射去。只见天空出现爆裂的火球,坠下一个个三足乌鸦。最后,天上只留下一个太阳。
七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又何必担心挖不平呢?”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
八神农尝百草
炎帝,烈山氏,号神农氏,又称赤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国古代农业的发明者。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流传久远,至今不衰。《述异记》卷下:“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后世传言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好五脏,因能化解药毒。又传说神农因尝百足虫,不能解其毒而致死。又有神农“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等等。
九炎、黄和蚩尤之战
炎帝部落经过数百年的辉煌后,逐步衰落,在与后来崛起的蚩尤部落战斗中失败,遂联合新兴的黄帝部落在今天河北涿县(一说在今运城盐池一带) 同蚩尤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蚩尤被抓住后肢解于今运城解州,解州一名就由此而来。
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说,解州盐池的卤水呈红色,即所谓的“蚩尤血”。《孔子三朝记》亦云:“黄帝杀之(蚩尤)于中冀,蚩尤股体身首异处,而其血化为卤,则解之盐池也。”
十仓颉造字
仓颉,称苍颉,复姓侯刚,号史皇氏,轩辕黄帝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据野兽的脚印研究出了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相传仓颉是平山脚下临汾市西赵村人,古时曾立有“仓颉故里”碑,可惜被毁。现村里立有清康熙时期“仓颉造字处”石碑一通。
十一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1、盘古开天地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一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2、精卫填海
传说女娃有一次到东海去游玩,突然海上刮起了狂风,掀起了巨浪。那凶恶的海神仿佛蓄意要夺去这位美丽少女的生命,船终于被打翻了,女娃溺水而死,她永远也回不来了。女娃死后,灵魂化作了一只小鸟。
这小鸟的形状有点像乌鸦,白嘴,红足,头上带着绚丽的花纹,住在北方的发鸠山上,那山上长着很多柘树。这鸟儿啼叫的时候,声音就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精卫”、“精卫”,于是人们就叫她“精卫”。
女娃恨透了吞噬她年轻生命的大海。为了复仇,她每天从西山衔些小石子、小树枝,投到东海里去,发誓要把大海填满。
3、愚公移山
愚公门前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在山的正对面居住的愚公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愚公决定要移去这两座山。
邻居智叟说不能完成,嘲笑愚公顽固愚蠢,愚公说:“我移不完还有我的子孙后代,一代一代的移。”最终,愚公的举动感动天帝,天帝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
《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4、后羿射日
在很久很久以前,大地出现了严重的旱灾。炎热烤焦了森林,烘干了大地,晒干了禾苗草木。原来,帝俊与羲和生了10个孩子都是太阳,他们住在东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树叫扶桑。10个太阳睡在枝条的底下,轮流跑出来在天空执勤,照耀大地。
但是这样的日子过长了,这十个太阳就觉得无聊,他们想要一起周游天空,觉得肯定很有趣。于是,当黎明来临时,十个太阳一起爬上双轮车,踏上了穿越天空的征程。
为了拯救人类,后羿张弓搭箭,向那9个太阳射去。只见天空出现爆裂的火球,坠下一个个三脚的乌鸦。最后,天上只留下一个太阳。
5、夸父逐日
在遥远的北方,生活着一个叫夸父的巨人。一天晚上,夸父被冻得睡不着觉,他突发奇想:要是可以追上太阳,让太阳在人间多停留一段时间,那么人间就暖和多了。
第二天,太阳刚从东方发出第一缕光芒,夸父就迈开大步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飞奔而去。可是,太阳跑得太快了。
夸父没有被困难吓跑,他镇定地擦了擦额头的汗,甩开大步,追着太阳一路奔跑,辽阔的大地上留下了他追逐的脚印。近了,更近了,太阳发出的火焰越来越热,几乎要把夸父身体内唯一的一点水分烤干。
夸父只好停下来,低下头,一口气喝光了黄河的水。这些水立刻从他的毛孔里蒸发出去了,他还是渴得要命。他又转过头,一口气喝光了渭河的水,他的心里还是觉得有团火在燃烧。
路边的老人看到了,好心地对他说:“年轻人,北方有一个很大的湖泊,那里的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夸父便迈开大步向北方走去。 走啊走啊,他回过头,深情地望了一眼温暖的太阳,用力把手杖扔了出去,不甘心地倒了下来,砸得大地抖了三抖。
追逐太阳的巨人夸父就这样死了,死在追逐太阳的路上。
-夸父逐日
-后羿射日
-愚公移山
-精卫填海
-盘古开天
一、通假字
1、“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通“无”,没有。
2、“甚矣,汝之不惠。”中“惠”通“慧”,聪慧。
3、“ 始一反焉。”中“反”通“返”,往返。
4、“一厝朔东。”中“厝”通“措”,放置。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中“指”通“直”,直达。
6、“无陇断焉。”中“陇”通“垄”,高地。
二、一词多义
1、 其: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他)其妻献疑(他的)
2、曾: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3、固:汝心之固(顽固)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4、亡: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5、方:方七百里(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正当)
6、之: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7、且: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8、焉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9、而 面山而居(表修饰)聚室而谋(表承接)
三、古今异义
1、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2、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3、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4、曾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5、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6、荷 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
7、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8、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9、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10、已 古义:止 今义:已经
四、词类活用
1、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3、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文出自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作者简介
列子,姓列,名御寇,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在古籍中又写作列圄寇、列圉寇或子列子,东周威烈王时期人,与郑穆公同时。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列子对中国人思想影响甚大。
文言文中常用的通假字
1、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5、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6、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7、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9、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10、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1、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2、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1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徐悲鸿油画《愚公移山》诞生于1940年。其构思、创作和流传,充满传奇地记载了中国现代美术创作与收藏的经历,使之成为一幅永可纪念的史迹。
1939年12月6日,徐悲鸿应泰戈尔之邀,经新加坡、仰光、加尔各达,抵达圣地尼克坦。
1940年2月,甘地访问尼克坦,泰戈尔向甘地引见徐悲鸿。徐悲鸿作《愚公移山》草稿与人物写生数十幅。5月,《愚公移山》的构思,臻于成熟。
1940年8月24日下午1时,徐悲鸿开始绘《愚公移山》。此前已先后作草稿30余幅。11月,先后完成巨幅设色水墨画《愚公移山》与油画《愚公移山》的创作。旅印期间,徐悲鸿创作的水墨《愚公移山》、《泰戈尔》、《群马》、《奔马》、油画《愚公移山》以及《甘地》、《喜马拉雅山》、《息难教长老》等速写、素描,美术史定位为“徐悲鸿艺术创作之顶峰时期的经典代表作品,是徐悲鸿艺术丰碑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 1940年11月,徐悲鸿告别泰戈尔,返回新加坡。1941年4月,美国援华联合会及林语堂、赛珍珠盛邀徐悲鸿赴美举办画展。11月,画展目录、参展照片寄往美国的同时,数百幅参展画作,交船运公司先期运往美国,其余大部装箱待运。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同日凌晨4时,新加坡遭日机空袭,15日,槟城陷落,日军兵临狮城。进退两难的徐悲鸿,将收藏的百余箱绘画创作及古代书画、近代名家书画、文玩、陶瓷、古籍缮本等,分藏于韩槐准的红毛丹园和黄曼士的百扇斋。
1942年12月,为避日机轰炸,徐悲鸿迁至罗弄泉的崇文学校。该校由福建安溪会馆创办,校长钟青海善书法,与徐相识。眼见狮城危在旦夕,徐与黄曼士等人商议,连夜将藏于百扇斋的绘画、书籍、碑帖、文玩、印章以及包括《愚公移山》在内的几十幅油画,运至罗弄泉,埋于一枯井之内。
1942年1月,徐悲鸿携1000幅作品,登上沦陷前最后一班开往印度的轮船,离开新加坡。
1945年9月,黄曼士、林金升、钟青海三人将藏于枯井书画珍玩,一一起出,并致函徐悲鸿。徐回信表示:为感谢钟校长冒日寇杀害的危险,保护枯井所藏三年又八个月,请任选取一件藏画。钟青海挑选了油画《愚公移山》。
1953年徐悲鸿病逝。次年2月,新加坡中国华美术研究会与南洋美专、南洋学会、中国学会在维多利亚纪念堂举办“徐悲鸿遗作展”,展出了浩劫幸存于新加坡的油画《愚公移山》等80余幅徐悲鸿遗作。
1985年,《徐悲鸿藏宝记》一文发表,在中国大陆、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的美术界引起轰动,然而,在星洲收藏了半个世纪的《愚公移山》、《喜马拉雅山》、《放下你的鞭子》等,相继流出境外。
1992年《愚公移山》首次出现于艺术品拍卖市场上。
1999年10月香港的苏富比台北“现代中国油画、素描、水彩”专场拍卖会上,《愚公移山》作为封面拍品,再次推出。台湾收藏家萧先生经过几番竞争买到了这件珍宝。
2000年11月,这件国宝第一次回到中国大陆。
人教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及其教学参考书在古诗文的注释上,或释义有失允当,或当注而不注。兹举数例于此,就教于专家、同仁。 《愚公移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河阳之北”,人教版注为“黄河北岸”。苏教版未注,但其配套教参注为“黄河的北面”。错。这里“河阳”与“冀州”对举,“冀州”是地名,“河阳”亦应是地名。在古籍中“河阳”作地名屡屡有之。《列子・杨朱篇》:“然而舜耕于河阳,陶于雷泽。”即其例。春秋时晋国曾设河阳邑,《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天子猎于河阳”是其证。春秋时河阳属晋,汉置县,历代设置,至明始废,故址在今河南孟县。杜甫《石壕吏》“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句中的“河阳”即指此地。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均注“急应”句中的“河阳”为地名,“在今河南孟县”。据今人钱穆《史记地名考》(商务印书馆2001年7月第一版)引河阳在史记中凡六见。钱穆注:“河阳故城,今河南孟县西35里许。武王会诸侯于盟津是矣。”“秦宣公四年与晋战河阳,胜之。”(《齐本纪》)因此“河阳之北”不是“黄河北岸”。文中用“冀州”、“河阳”两个真地名,意在增强该寓言的真实性。因此,教材、教参当改注:“河阳,地名,今河南孟县。”
《邹忌讽齐王纳谏》:“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齐国”,人、苏两版均未注,其配套教参均将其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显然将“齐国”理解为整个齐国。不妥。“城北”句中的“国”当指“国都、都城”。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国者,郊内之都也。”是其证。《左传・崤之战》“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两句中之“国”均为“国都、都城”之义。因此“城北”句当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国都的美男子”。
《曹刿论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下视其辙”,人、苏两版均未注释,其配套教参将其译为“(曹刿)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车轮留下的痕迹”。不妥。当时军情紧急,时间不允许曹刿停下车来察看,即使有时间亦无必要。因为古代战车较重,车轮滚过痕迹明显可见,车又不高,不需要下车即可看清楚车轮滚过留下的痕迹。该句中的“下”并非动词,而是方位名词作状语,意为“向下”。那么,“下视其辙”当译为“(俯身)向下察看战车车轮滚过留下的痕迹”。
《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引喻失义”,人、苏两版均注为“说话不恰当”,且人教版进一步明确注释:“义,适宜,恰当。”不妥。实际上,“义”同“仪”,仪为准则,法度。《左传・庄公二十三年》:“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王引之《经义述闻》训曰:“义,读为仪……《周官・司士》云‘正朝仪之位,辨其资贱之等’是也。”从文意上看,“不宜”句是诸葛亮在劝后主刘禅作为君主在朝廷上言谈、议事、决策不应该失去准则、法度。
《送东阳马生序》:“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游”,人、苏两版均未注,其教参均译为“交游”。误。《辞海》“�,游的异体字”;《汉语大字典》“�,求学”。因古人求学要四处拜师,故曰“�”。《孟子・尽心上》:“故观于海者难为水,�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后汉书・郑玄传》:“玄自�学十余年,乃归乡里。”“�”皆求学义。
《马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或”,人、苏两版均注为“有时”。欠妥。千里马不是有时要吃一石粟,有时不要,而是每餐都要吃一石粟。“或”当为句中语气词,无实义。《辞海》《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中“或”均有此义项。钱伯成主编《古文观止新编》即将该句译为“那些千里马,一顿往往要吃尽一石米”,当取。
《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人、苏两版都未注,其教参均译为“不值得”。这里“不足”实为“不必”、“不可”讲。桃花源中人是不想让外人知道这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而不是什么值得不值得让外人知道的问题。北京大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正作此训,并将该句翻译为“这句说桃源中情形不必跟世人去讲”。同篇:“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何世”,人、苏两版亦未注,其教参译为“什么朝代”。非。《汉语大字典》:“父子相承为世,用于指一代。”从文意看,“今是何世”当是桃花源中人问渔人。文中有据为证:⑴“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⑵“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中人与世隔绝已久,在桃花源中人看来,桃花源外仍是秦王朝,遂有外面究竟是“秦几世”的发问。嬴政统一六国后即曾诏告天下:“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使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源中人在秦时即来桃花源,并自此与世隔绝,是不会先知先觉地知道秦朝已被其他朝代所取代的,因而发出“现在是秦几世或秦几代”的问语。教材当补注:“何世,哪一世。世,用以指一代。”教参亦应据此翻译。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昏鸦”,人、苏两版都注为“黄昏时的乌鸦”。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及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释为“黄昏时归巢的乌鸦”。皆误。“昏”为“黑”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天漠漠向昏黑”即其例。从句式上看,枯的藤、老的树、黑的鸦浑然一体。若“昏鸦”作“黄昏时的乌鸦”或“黄昏时归巢的乌鸦”,便与全曲所创造的意境不协调。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昏鸦,乌鸦。昏,昏黑。”当为至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雨脚如麻未断绝。”“雨脚如麻”,人教版注为“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显将“麻”理解为“麻线”。误。《辞海》训“麻”的第四个义项为“古代乐器名”。《尔雅・释乐》:“大鼗谓之麻,小者谓之料。”鼗即长柄的摇鼓,俗称拨浪鼓。既然“屋上三重毛”已被卷,下雨时屋子漏雨,当会用盆等容器在漏处接水,水滴下来砸在容器里而发出像拨浪鼓摇动发出的声音,乃情理中事。如从人教版所注,试问漆黑之夜漏雨即使如麻线能看到吗?想来作为“诗圣”的杜甫,是不会用视觉形象来形容雨夜时的窘境的。
(作者单位:铜山县铜山镇中心中学)
qh89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山海经神话故事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又有一个担忧那个怕天塌地陷之人的人,于是前去向他解释,说:“天是气的积聚,无处没有气。就像你弯腰挺身、呼气吸气,整天在天空中生活,为什么要担忧它崩塌下来呢”那人说:“天果真是气的积聚,那日月星辰不会掉下来吗”向他解释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积聚起来的气中有光辉的物体,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说:“地陷下去怎么办呢”解释的人说:“地是土块的积聚,充满了四方空间,无处没有土块。就像你停走踩踏,整天在地上生活,为什么要担忧它陷裂下去呢”那人放下心来,十分高兴;那个为他担心的人也放下心来。长庐子听说后笑着说:“虹霓呀,云雾呀,风雨呀,四季呀,这些是气在天上积聚而形成的。山岳呀,河海呀,金石呀,火木呀,这些是有形之物在地上积聚而形成的。
知道它们是气的积聚,是土块的积聚,为什么说它不会毁坏呢天地是宇宙中的一个小物体,但却是有形之物中最巨大的东西。难以终结,难以穷究,这是必然的;难以观测,难以认识,也是必然的。担忧它会崩陷,确实离正确的认识太远;说它不会崩陷,也是不正确的。天地不可能不毁坏,最终总会毁坏的。遇到它毁坏时,怎么能不担忧呢”
列子听到后,笑着说:“说天地会毁坏的意见是荒谬的,说天地不会毁坏的意见也是荒谬的。毁坏与不毁坏,是我们不可能知道的事情。即使这样,毁坏是一种可能,不毁坏也是一种可能,所以出生不知道死亡,死亡不知道出生;来不知道去,去不知道来。毁坏与不毁坏,我为什么要放在心上呢”
《杞人忧天》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长庐子闻而笑之曰:“虹蜺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
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杞人忧天》注释1、杞国:杞,音 qǐ(起)。杞国,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姒姓,初在雍丘(今河南杞县),杞成公迁缘陵(今山东昌乐东南),杞文公迁淳于(今山东安丘东北)。公元前 445 年被楚国所灭。
2、只使:即使。吴闿生:“只使,藉使也,然非三代语。”
3、奈地坏何:犹“地坏奈何”。
4、躇步跐蹈:躇,音 chú(除)。跐,音 cǐ(此)。
5、舍然:舍音释,下同。释然,疑虑消除貌。
6、长庐子:又作“长卢子“,楚国人,曾著书九篇,属道家一流。
7、蜺:音 (倪),即霓,虹的一种,亦称副虹。
8、空:与“有”相对,指整个宇宙空间。
9、有:与“空”相对,指我们见到的万物。
《杞人忧天》赏析故事写了了忧天者与忧人者两种人。其中忧天者每天都担心天会塌下来,太阳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最后在别人的劝导下,终于放下了心。还有一种人就是开导杞人的人,他关心他人的精神和耐心开导的方法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对天地星月的认识并不是科学的,只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
《杞人忧天》的故事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创作背景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
作为《列子》最早的整理者和注释者,张湛对《列子》的流传和文本情况是比较了解的。张湛告诉我们,《列子》一书不是先秦古籍。在张湛看来,《列子》一书的内容颇多佛学思想,这意味着《列子》的文本肯定有一些与佛经有关。章炳麟《菿汉昌言》卷四“湛谓与佛经相参,实则有取于佛经尔”。
对此,季羡林撰《〈列子〉与佛典——对于〈列子〉成书时代和著者的一个推测》为《列子》的断代问题提供了论证。季先生发现《列子·汤问》篇和竺法护译的《生经》都有关于“机关木人”的记述。在经过细致的文本比对和考察探讨之后,他指出:“《列子》既然抄袭了太康六年译出的《生经》,这部书的纂成一定不会早于太康六年(285年)。”
《列子》的《周穆王》篇乃摄取汲冢书《穆天子传》而成,连“机关木人”也被套装在“穆王西巡狩”的叙述中。《穆天子传》的流传在束皙等人的整理本完成以后,即太康二年至太康六年之间(281年—285年)。由此可以断定,《列子》一书应当始创于太康六年后永嘉五年前这26年之间(285年—311年)。
愚公移山故事则来自《佛说力士移山经》,《生经》的译者竺法护也是《移山经》的译者。如此看来,《列子》的始创者曾经比较系统地阅读了法护译经。
作者介绍列子,名御寇,亦作圄寇,又名寇,字云。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约与郑繻公同时。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归同于老庄,被道家尊为前辈。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或为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杞人忧天的故事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一天,他走在旷野上,心想这时候天要是塌下来,连个躲的地方都没有,肯定会被碰成肉饼的。他躲进房屋里,又想天要是这么一大块地碰下来,房屋不也被硬倒了吗砸倒的房屋不也要压到头上来吗
他像一头丧家之犬东奔西逃,突然,他发现路边有个山洞,赶忙爬进洞里躲起来,这下他才放心了,悠悠然地观赏洞外的风光。但他马上又想天塌下来不把洞口堵死了吗暗无天日,不憋死,也一定饿死。他赶忙窜出去,连滚带爬地来到大路上。天瓦蓝瓦蓝的,几朵白云悠悠飘过。其实天离地面很远很远,哪里就塌下来呢这样想着,他才放心走起路来。
走不多远,到了一块洼地,突然,他惊叫起来:“这块地不是陷下去了吗救命!”越叫,越觉得陷得深。他没命地往高处攀,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坐到一条路上,连连说:“真险,真险,真是大难不死。”至于后面的洼地,他心有余悸,连看也不敢看了。
远远看见自己那间破屋,他眉头紧皱,如果待在家里,地陷了,怎么办最的办法是房屋要建得像一艘船,地陷了,还能漂在水面上,再做几把桨,还能乘风破浪,哈哈,妙主意!可是,他转念又想,要是水面也塌了呢和房屋一起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有始无终地坠落,怎么办想着,他眼睛都不敢睁开,慌得六神无主。
另有一个人却为这杞国人的忧虑而担忧,便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个地方没有气,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中活动,为什么还担忧天会塌下来呢”杞国的那个人说:“如果天真是由气体积聚起来的,那么日月星辰,不都要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体积聚而成的,只不过它会发光罢了,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打伤人的。”杞国的那个人又说:“地要陷落怎么办呢”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起来的土块罢了,到处都是,没有一个地方没有土块。你践踏行走,整日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还要担忧它会陷落下去呢”这个杞国人听了,才抛掉了忧愁,高兴起来。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
本文2023-08-20 16:09:0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0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