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敦煌文物是如何流失的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2收藏

当年的敦煌文物是如何流失的呢?,第1张

 随着清王朝的日益衰弱,各国列强纷纷派出“探险队”,在敦煌等中国西部地区进行“考古、探险、测绘”等活动。吉川小一郎是日本西本愿寺宗主大谷光瑞的门生,1911年5月,他受大谷的派遣来到中国西北,其目的一是联络另一名日本“探险家”桔瑞超,二是到敦煌掠夺文物。

 吉川于1911年10月5日到达敦煌。四五天后,吉川由旅店主人做向导,去千佛洞“参观”。吉川听说当初把文物出卖给英法“探险家”的那个王道士还在,便去找他,和他约定几天后再来“考察”。

 两三天后,吉川再次来到千佛洞“参观”,并住了下来。此后,吉川在千佛洞住了8夜,进行了疯狂的盗宝活动。他在两三天的时间里,用特制的化学胶布粘走了莫高窟26方精美的壁画,获取了藏经洞洞窟及碑文的部分拓片,并且拍了照片,将洞窟中“两尊做工精巧、损伤也少的佛像,和僧人交涉之后买下了,装入行李”。临走时,他给了王道士11两银子,骗购了一批唐代经卷。

 在吉川滞留敦煌期间,正值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吉川找到了桔瑞超,桔瑞超告诉吉川,他是奉大谷光瑞之命来执行“军事勘察任务”的。2月6日,吉川离开了敦煌,他雇妥了100多头骆驼为他驮运“行李物品”,“行李”共86件,总重量6000多斤。

 1914年1月13日,吉川再次路过敦煌时,又去“拜会”王道士,并再次对当地进行“考察”,骗购了一批文物。

所幸,从建国后至今的时日里,中国的研究者们,从未放弃过努力,曾经被日本人批的体无完肤的中国敦煌文化研究,今天早已后来居上。原本以英语为通用语言的世界敦煌学术会议,从2011年起,终于改为了中文发言。所有这一切的改变,来自一代代传承者不屈不挠的努力。一如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摊子上,所有艰辛奋斗的努力!

是的,因为他根本没有去破坏和拿文物去贩卖,而是被我们误会了,我们需要给他一句”对不起“。

王道士是湖北麻城人,本名王圆箓。在光绪二十三年至敦煌莫高窟,四处奔波,苦口劝募,省吃俭用,积攒钱财,用于清理洞窟中的积沙。为保护莫高窟,他向各级官员求助,甚至冒死向慈禧上书。他把文物卖给斯坦因等人,所得钱财全部用于保护洞窟。即使是卖出的文物,也在各国博物馆得到了妥善保存。

王道士在接受莫高窟的时候,这个地方已经是被世人遗弃的一个地方,他只是捡起来被人遗弃的地方,细心的保护和打扫起来,没有想到的是里面有那么多的历史文物。他为了能够将这个地方发扬起来,自己默默的守护了7年。

正当自己干得火热的时候,有外国人到来,这批外国人拿着清朝的护照,派兵保护他们来到敦煌的。这样让这个王道士也没有办法,人家有官文在手,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看门人,怎么会有权利来阻止这些洋人呢?

直到9年后,敦煌珍品《尚书》死卷、《老子化胡经》、《沙州图经》等等在北京展出,朝廷这才后知后觉,在震惊之余赶紧去敦煌把剩下的运回来。然而,清政府与其说是保护,不如说是破坏,所运经书每到一处就会失窃一部分,为了掩人耳目,甚至把书撕成两半,一卷冒充两卷。反观流落出去的文物,却得到及其妥善的保护,我们不觉得尴尬吗?

明明是王道士自己一人在默默的守护和付出,最后却把罪责都落在他的头上,他是不是非常的冤枉。这件事是国之大事,就算是担责任也不是一个个人能够担当的,我们的确是欠他一句”对不起“。

买卖敦煌壁画是违法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得买卖下列文物:

(一)国有文物、但是国家允许的除外;

(二)非国有馆藏珍贵文物;

(三)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壁画、雕塑、建筑构件等,但是依法拆除的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壁画、雕塑、建筑构件等应由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除外;

(四)来源不符合本法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合法方式取得的文物。

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收藏通过下列方式取得的文物:

(一)依法继承或者接受赠与;

(二)从文物商店购买;

(三)从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购买;

(四)公民个人合法所有的文物相互交换或者依法转让;

(五)国家规定的其他合法方式。

同时,1992年国家文物局等部门曾下发《关于加强文物市场管理的通知》,规定了部分禁止经营的文物的具体范围,是指未经许可不得经营的一、二、三级珍贵文物以及其他受国家保护的具有重大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文物。

因为敦煌壁画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文物古迹,买卖这样的文物一定会受到法律严惩。

但是如果是仿造敦煌壁画的艺术品,则不在此列。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一个有1600余年汗青的旷世奇葩。1987年12月,甘肃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甘肃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其中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的代表。还有唐宋木构修建五座。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边和北边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莫高窟的艺术是融修建、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现存洞窟49二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修建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修建、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湛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无缺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二十世纪初又发现了藏经洞(莫高窟第17洞),洞内藏有从4-10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五、六万件。引起国表里学者极大的注意,形成为了著名的敦煌学。

敦煌石窟艺术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是壁画,最广泛的题材是尊像画,即人们供奉的各类佛、菩萨、天王及其说法相等;佛经故事画,是以佛经中各类故事完成的连环画;经变画,是隋唐时期兴起的大型经变,综合体现一部经的整体内容,宣扬想象中的神仙世界;佛教史迹画,体现佛教在印度、中亚、中国的传说故事和汗青人物相结合的题材;供养人画像,即开窟造像功德主的肖像,这是一部肖像史。

在莫高窟各个时代的壁画中,有反映当时的一些生产劳动场面、社会糊口场景、衣冠衣饰制度、古代修建造型以及音乐、跳舞、杂技的画面,也记录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汗青事实,为研究4世纪到14世纪的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莫高窟的壁画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盛唐时期的壁画水平最高。供参观的洞窟较有影响的是96窟、17窟、130窟、158窟、259窟、285窟、200窟、428窟等。西方学者将敦煌壁画称作是"墙壁上的藏书楼"。

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公元366年。据记录,一位德行高超的和尚乐囫柱杖西游至此,见千佛闪耀,心有所悟,于是,凿下第一个石窟。从十六国到元朝,石窟的开凿一直沿续了十个朝代,1500年,至今,乐樽的那个石窟早已没有办法分辨患上出,而莫高窟经过风沙剥蚀仍保存着十个朝代的750多个洞窟,窟内壁画四万五千平方米,彩塑三千余身和唐宋窟檐木构修建五座。此外,还有藏经洞发现的四、五万件手写这篇文章献及各类文物,其中有上千件绢画、版画、刺绣和大量书法作品。如果把所有艺术作品一件件阵列起来,便是一座跨越二十五公里长的世界大画廊。

莫高窟的彩塑多属佛教人物及其修行涅盘事迹的造像。由于莫高窟的岩质疏松,没有办法进行雕刻,工匠们用的是泥塑。唐朝以前的泥塑在其它地方很少保存下来,因此莫高窟的大量彩塑更为贵重难患上。

另外还有民族传统神话题材及各类各样的装饰图案。从壁画中,可以看到各民族各阶层的各类社会活动,如帝王出行、农耕渔猎、冶铁泼醅、婚丧嫁娶、商旅来往、使者交会、弹琴吹打、歌舞百戏…社会上万象,林林总总。

莫高窟作为艺术的宝库,不同时代的艺术风尚在这里汇集成斑斓景观。敦煌唐代艺术代表了中国佛教艺术最璨烂的时代,外来的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水乳交融,敦煌唐代艺术空前丰富多彩。那雄伟浑厚高达十几米的伟大佛像;灵巧精致仅有十余厘米的小菩萨;场面宏大、人物繁密的巨幅经变;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的单幅人物画无都使人印象深刻。

飞天,是佛教中称为喷鼻音之神的能吹打、善飞舞,满身异喷鼻而美丽的菩萨。唐代飞天更为丰富多彩,气韵生动,她既不像希腊插翅的天使,也不象古代印度腾云驾雾的天女,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轻捷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飞天是民族艺术的一个绚丽形象。提起敦煌,人们就会想到神奇的飞天。

在敦煌壁画中所描绘的当时的一些社会糊口场景,反映了我国古代狩猎、耕作、纺织、交通、作战以及音乐跳舞等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各个方面的内容。壁画中各类人物形象,保留了大量的历代各族人民的衣冠衣饰资料。壁画中所绘的大量的亭台、楼阁、寺塔、宫殿、城池、桥梁和现存的五座唐宋木结构檐,是研究我国古代修建的形象图样和宝贵资料。我国的雕塑和绘画已有数千年的汗青。美术史上记录许多著名画家的作品多已失传,敦煌艺术的大量壁画和彩塑为研究我国美术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莫高窟在明代一度荒废,至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往后,又受到人们的注意。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190七、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藏书楼收藏。1年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地制造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这些偷窃和破坏,使敦煌文物受到很大损失。

中国从四十年代起建立了莫高窟的学术研究和保护机构;六十年代对石窟进行了全面的加固;八十年代开始,莫高窟进入了现代科学保护时期。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是中国唯一的石窟类文物保护研究陈列机构。该中心陈列部设有录相演播厅和三个展区,敦煌石窟艺术的精华和发展过程的概况在此患上以展现,为人们全面深入地了解敦煌石窟和敦煌佛教艺术,提供了有利的前提。

莫高窟(英文名称:Mogao Caves)于1987年12月按照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V)(V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编号:200-004)。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莫高窟地处亚欧大陆桥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二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节日话题

清明节要成为另一个"情人节"

中国古代韵文专家熊笃教授疾呼,清明节期间,正是倡导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时节

我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从殷墟甲骨、敦煌遗书、西夏文献等等,无论提到哪一件中国的传统文化古籍都是让人羡慕无比的瑰宝。

当阿里达摩院利用数字化技术,在四川大学的文史专家们的牵线搭桥下。终于在汉典重光平台上回归了首批数字化的古籍,包含40余种宋元刻本、写本,共有20万页。让我们不禁看到了新的希望。

我国古籍流失最严重是主要原因是战乱。当时许多所谓的外国科考队趁着混乱的局势,肆无忌惮的盗挖、偷运、走私、贸易。导致殷墟甲骨、敦煌遗书、西夏文献等众多古籍珍本纷纷流落海外。更有甚者连流落何方都无从得知。让国人为此感到心痛不已。

而在全球许多博物馆内都可以看见这些中国古籍的身影。让我国著名学者郑振铎曾经发出无奈的感慨:“史在他邦,文归海外”。国家政府对这些流失海外的古籍也极其高度重视,但是在国际环境影响下,我国想要全部追回这些古籍原件的难度非常大。有很多时候也是凭着爱国人士的一腔热忱通过拍卖、捐赠等方式让古籍回家。

这些古籍都是我们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见证,是我国发展的历史载体。对我们国家的历史发展研究提供了更详尽清楚的路径。为了避免这些古籍再次流失遭受毁坏。我国许多地方都成立了专门的古籍保护研究院,除了运用传统的修补技艺来修补受损的古籍外。还通过数字化这种科学技术让这些珍贵的古籍得到长久的保存。每一本能传承至今的古籍都是无数前人耗费心血或牺牲生命保留下来的,而我们必须更好的将这些传承给后世子孙们。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