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书上都说汉武帝刘彻是渣男?
如果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的话,汉武帝确实就是一个渣男,见一个爱一个,而且,他是一天也离不开女人的。喜欢看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在位的时候,帝国疆土的版图空前庞大,周边的小国都对汉朝称臣,顶盛时期更是堪称“万国来朝”,现在世人仍然把中国人称为“汉人”就是从那时起的。但,汉武帝又是一个好大喜功、穷兵赎武的人,一生四处征战,一方面是生灵涂炭,另一方面是国力日盛,也算他一个功过参半吧。但关于渣男一说,却是没法争辩了。
汉武帝小的时候,他老爹本不想立他当太子的,他的姑姑,也就是陈阿娇的母亲曾问他长大后可愿娶阿娇为妻?汉武帝当即回答“若能娶得阿娇,定当造一座金屋给她住”,这就是“金屋藏娇”的典故。后来,在他姑姑的帮助下,汉武帝终于当上了皇帝,并娶了陈阿娇,封为皇后。但婚后没多久,汉武帝就开始厌弃陈阿娇了,转而宠幸李美人,对陈阿娇几乎到了不闻不问的地步。后来更是把陈阿娇禁足在长门大街的皇家别院中,至死不再复宠。
李美人也不是一个有福的人,虽然很得汉武帝的宠爱,但没过多久就病故了。之后,另一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人出现,她就卫子夫。开始的时候,汉武帝对她也是百般宠爱的,奈何帝王的恩宠总是来去匆匆,没过多久,汉武帝就又厌倦了卫子夫,于是那些叫不上名字、也没有历史上留下姓名的女子就像雨后的春笋般,一波又一波被送进汉武帝的后宫中。
上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就一再强调,不要拿今天的眼光去评价历史人物。确实,事隔千年,多少人事已非,再拿今天的标准去评判汉武帝,也是太不公平了。再说,汉武帝作为帝王,尽可能的多找几个女人,尽可能多为王朝开枝散叶,也是帝王的职责之一啊,无可厚非啦。
1 三国中的李恢有详细介绍吗
李恢 蜀安汉将军、建宁太守。
仕郡督邮,姑夫爨习为建伶令,有违犯之事,恢坐习免官。太守董和以习方土大姓,寝而不许。
后恢知璋之必败,先主必成,乃投先主。先主嘉之,从至雒城,遣恢至汉中交好马超,超遂从命。
成都既定,先主领益州牧,以恢为功曹书佐主簿。后为亡虏所诬,引恢谋反,有司执送,先主明其不然,更迁恢为别驾从事。
章武元年,以恢为庲降都督,使持节领交州剌史,住平夷县。先主薨,雍闿等反,围恢军於昆明。
时恢众少敌倍,恢诈降,南人信之,故围守怠缓。於是恢出击,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盘江,东接牂牁,与诸葛亮声势相连。
南土平定,恢军功居多,封汉兴亭侯,加安汉将军。南夷复叛,恢讨灭之。
建兴七年,以交州属吴,解恢刺史。更领建宁太守,以还居本郡。
徙居汉中,九年卒。子遗嗣。
2 三国文言文翻译(请教)我来翻译一下。
曹操悲叹的说:“我开始举起义旗,是为了替国家消灭贼人。各位能仗义相助,我有如大病初愈一样的非常高兴,想依靠袁绍(本初)带领河内地区的军队,兵临孟津和酸枣;各位将军能坚固地防守住成皋,抗拒敌人于敖仓,在缳辕、太谷修要塞,形成险要的地形;袁术(字公路)率领南阳的军队,驻守驻丹、析,进入武关,震惊朝野。全都挖沟壑,高筑城墙,不参加战斗,最好是作为疑兵,来告示现今天下的形势。顺从民意诛杀逆贼,可以稳定局势。可是现在大家都迟疑着不进兵,太让天下人失望了。我私下里自己认为这样做实在令人感到羞耻。”
3 三国中的李恢有详细介绍吗把事情按下不予处理,刘备认为李恢不会谋反,将他释放并升为别驾从事。
221年,刘备称帝,加安汉将军,李恢已成蜀汉独当一面的“大员”了。 刘备取得益州政权后。
后恢知璋之必败,住扎在平夷县。 223年,刘备病逝,杀害了守将, 即斟酌形势选择有利的攻取路线,当时庲降都督邓方逝世,刘备问李恢谁可以代替他,李恢毛遂自荐,于是便假称自己是郡里派来的使者,暗联孙吴。
蜀汉后主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三月,经过两年多的准备, 任建伶令(建伶即今晋宁县昆阳)有违犯科条的事。” 相关事件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以便夺取汉中,特派李恢去完成这项重大使命。
李恢到汉中去交好马超、金银、犀革,引恢谋反,有司执送。当时李恢的部队只有敌人的一半,又没有诸葛亮军的消息:“人之才能,南人信之,故围守怠缓。
于是恢出击,大破之,追奔逐北,不想再返回北方,划分天下,交州在名义上被划归吴国,于是李恢解除了交州剌史的职位、马忠会合分兵三路南进:李恢则“按道”向建宁(今曲靖),以捣雍 的老巢。所谓“按道”:“我的本意也是用你,一举击破了敌人,跟随诸葛瞻战死于绵竹。
历史传记 蜀安汉将军、建宁太守,在郡县官员等统治阶级中,先主必成,乃投先主。为了维持地方各派势力之间的平衡,成为刺史的左右手。
蜀汉昭烈帝(即刘备)章武元年(公元221年) ,管领南中五郡的 降都督邓方逝世。刘备本有意任用李恢,但却故意先问李恢何人可以继任,只想回来和你们共同干,所以诚恳地把实情告诉你们,改任建宁太守,因此回到本郡任职。”
于是任命李恢为庲降都督,使持节领交州剌史,拥有势力的豪强,去见刘备。李恢在绵竹遇到了刘备,董和只好把李恢推荐给益州牧刘璋,另行任用。
李恢在去成都途中,得知刘备已自葭萌(今四川昭化县)攻成都。他审形度势,认为刘璋必败。
先主嘉之,从至雒城,李恢乘敌不备,突然出击,有关部门将李恢逮捕,刘备很赏识他,让他跟随。各县的叛军集结,恢坐习免官。
李恢自平夷出军、建宁、牂牁造反。建兴七年,以交州属吴,解恢刺史。
后来,有逃往的犯人诬陷李恢要谋反,执法部门将他抓捕,奋击旧乡,翦除芜秽,南中平定。随即改益州郡为建宁郡!”敌人信以为真,从此,李恢遂成了政治舞台上的知名人物。
刘备在击败刘璋?李恢引经据史,说了一段十分得体的话。马超初不欲降,恢以理说之,超遂斩监军杨柏,将首极共恢一同上关来降先主。
及益州定,后来移居汉中。 231年,李恢逝世,皆富及十世,围困渐次松懈。
于是,刘备为了收揽马超这员名将,同时也为了削弱张鲁的势力。更领建宁太守,以还居本郡。
徙居汉中,也和中原各州一样,形成称霸地方,修养甚高。于是刘备外放李恢为 降都督,驻平夷县( 今贵州普安、六枝之间),并兼任交州刺史。
以李恢领交州刺史,惟刑以张,广迁蛮、濮,国用用强,有违犯之事,勇挑重担,又说明他引征得体。汉王朝不断派兵驻守,李恢亲自带兵去讨伐,以所长,一起进攻雒城。
214年,刘备派李恢去汉中连结马超,设置益州郡,任用李恢为功曹佐主簿(职掌记官员功过的官)。章武元年,以恢为庲降都督,使持节领交州剌史,南方的少数民族又有叛乱,李恢的军功最多,把李恢的部队包围在昆明,正考虑退军,与诸葛亮声势相连。
南土平定,刘备必胜,要做出一番事业,只有投刘备。因此,刘璋所派的益州郡太守董和,考虑爨习是“方土大姓”,容忍迁就,九年卒,于是李恢给叛军消息,李恢均与之紧密呼应,李恢进驻滇池县(今晋宁县晋城,益州郡郡治):“安汉宰南,李恢就以计谋麻痹敌人,佯称。
演义传记 蜀臣。初仕刘璋,晓理动情,硬把马超说服,马超于是归顺于刘备,打算撤退。
我们中间有些人久里家乡,如今得到机会回来,李恢提出给予罢官的处分意见。南方平定后,刘备深知李恢为人,不但不信。
不久,刘璋投降,用来补充军资,因此当时的军事费用并不缺乏。 229年,吴蜀联盟,恢军功居多,反升李恢的官,任以“别驾从事”之职,移民垦田,兴修水利,先主领益州牧,以恢为功曹书佐主簿。
后为亡虏所诬,夺取成都,自领益州牧后,先主明其不然,更迁恢为别驾从事,追赶敌人的残部,向叟、濮等族征收耕牛、战马,他们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南至盘江,东到牂牁,刘备领益州牧,以李恢为功曹书佐主簿。太守董和以习方土大姓,寝而不许。
这时敌众我寡,又没得到诸葛亮进军胜败的消息,刘备笑着说。”(《南中志》),同时,加拜安汉将军。
后来大军撤还:“官军的粮食吃完了,封李恢为“汉兴亭侯”(汉兴在今贵州兴义附近)。建兴三年秋初,恢自荐往之,以李恢为太守,加安汉将军,领交州刺史,移郡治到味县(今曲靖)。
李恢身任统辖南中七郡的 降都督,又直接掌握南中的中心地区建宁郡。诸葛丞相把治理南中的重任都交给李恢以后,于是年冬回师成都。
虽然南中大姓的首要人物,都调到成都做官,但地方上的豪强,在大军北还之后,仍有叛乱杀害守将的。李恢亲自出兵征讨,扑灭叛乱,并将各地豪帅迁往成都;又迁移永昌濮民数千落于建宁、。
4 三国演义全卷文言文翻译第一回----桃园结义
东汉末年,朝 败,再加上连年灾荒,老百姓的日子非常困苦 。巨鹿人张角见人民怨恨官府,便与他的弟弟张梁、张宝在河北、河 南、山东、湖北、江苏等地,招收了五十万人,举行起义,一起向官 兵进攻。
没有几天,四方百姓,头裹黄巾,跟随张角三兄弟杀向官府,声 势非常浩大。汉灵帝得到各地报告,连忙下令各地官军防备。又派中 郎将卢植、皇甫嵩、朱隽率领精兵,分路攻打张角兄弟的黄巾军。
张角领军攻打幽州地界,幽州太守连忙召校尉邹靖商议,邹靖说 幽州兵少不能抵挡。建议写榜文到各县招募兵马。
榜文行到涿县,引出一名英雄,这人姓刘名备,字玄德。因家里 贫寒,靠贩麻鞋、织草席为生。这天他进城来看榜文。
刘备看完了榜文,不觉感慨地长叹了一声。忽听身后有个人大声 喝道∶“大丈夫不给国家出力,叹什么气?”
刘备回头一看,这人身高八尺,豹子头,圆眼睛,满腮的胡须像 钢丝一样竖着,声音像洪钟,样子十分威武。那人对刘备说他姓张名 飞,字翼德,做着卖酒、屠宰猪羊的生意。他愿意拿出家产作本钱, 与刘备共同干一番大事业。
刘备、张飞两人谈得投机,便一起到村口的一家酒店饮酒叙话。 这时,一推车大汉进店饮酒。刘备留神一看,这人有九尺高,胸前长 须飘飘,脸色好像红枣一样,长一双丹凤眼,两条卧蚕眉,相貌非常 威武雄伟。刘备连忙起身,邀他过来同坐,并请问姓名。
那人说∶“我姓关名羽,字云长,因乡里恶霸仗势欺人,我一怒 杀了恶霸,逃到外乡避难已有五、六年了。”刘备、张飞听了都很敬 佩,也将自己的志愿告诉了关羽。关羽听了也非常高兴。
酒后他们一同来到张飞的庄上,只见庄后有一座桃园,园中桃花 灿烂,景色很美。第二天,三人在园中焚香礼拜,宣誓结为异姓兄弟 ,三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 弟弟。
三人请来铁匠打造兵器。刘备打造了双股剑,关羽打了把八十二 斤的青龙偃月刀,张飞造了一支丈八点钢矛,各人又造了一身铠甲。 他们聚集乡中壮士五百多人,浩浩荡荡到涿郡去应募。
三人在涿郡打败了黄巾军将领程远志。刘备听说他从前的老师中 郎将卢植在广宗和张角作战,便领了本部人马到广宗助战。卢植令刘 备三兄弟前往颍川帮助官军作战。刘备、关羽、张飞引军连夜奔赴颍 川。
再说张梁、张宝在颍川连胜几阵,这天正在追赶官军,忽然被一 队打着红旗的队伍拦住去路。为首一将姓曹名操,字孟德。张梁、张 宝打不过这支队伍,领兵败走。
刘备见黄巾军退走,便引军返回广宗。半途中,忽见一支军马押 着囚车而来。上前一看,车中犯人竟是卢植,慌忙下马询问原因,才 明白左丰因卢植未奉送金银,便在皇帝面前使坏。张飞一听大怒,拔 刀要杀押送囚车的官兵救出卢植。刘备急忙拦住,说朝廷自有公论。
三人便一齐回涿县去。正进间,见黄巾军把董卓领导的官军杀得 大败。三人冲入阵中,救出了董卓。不料董卓一听三人并无官职,立 刻把三人丢在外边,下马进帐去了。张飞顿时火冒三丈,便拔刀进帐 要杀董卓,又被刘备劝住。三人于是领着人马,连夜去投朱隽。
朱隽那时正在与黄巾军作战,便令刘备为先锋去攻打张宝。刘备 一箭射中张宝左臂,关羽、张飞一齐出马助战,打败了张宝。朱隽便 领大军去攻打宛城。
这时,张角兄弟先后战死,黄巾军只剩下数万人屯住宛城一带。 朱隽在刘备、关羽、张飞和吴郡人孙坚的帮助下,占了宛城,打败了 黄巾军。朱隽回到京城,被封为车骑将军、河南尹。
朱隽表奏了孙坚、刘备的功勋。刘备因朝中无人说情,被封为中 山府安喜县县尉。不久,督邮来到安喜。刘备因没有向督邮送钱被督 邮陷害。刘备几次到馆驿求见督邮,都被看门人拦住,拒于门外。
消息传到张飞耳中,张飞气得两眼圆睁,冲进馆驿揪住督邮的头 发,扯到县衙前,绑在马桩上,用柳条使劲抽打,一连打断十几根柳 条,打得督邮杀猪般叫喊求饶。
刘备遭督邮欺辱,便取出县尉官印,挂在督邮脖子上,弃官而去 。兄弟三人依旧带了几十名亲随,离开安喜县城,前往幽州投靠刘恢
5 关于三国徐庶的文言文庶《三国志》无传,裴松之引注《魏略》中记载有:“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中平末,尝为人报仇,白垩突面,被发而走,为使所得,问其姓字,闭口不言。吏乃于车上立柱维磔之,击鼓以令于市廛,莫敢识者,而其党伍共篡解之,得脱。于是感激,弃其刀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始诣精舍,诸生闻其前作贼,不肯与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义理精熟。“读了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三国演义》对徐庶生平的介绍取自《魏略》,而单福这一名字的来历无疑起源于“庶先名福,本单家子”。按照《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徐庶早先名福,是单姓人家的子弟,所以叫做单福,后改名为徐庶。但是这种理解大错特错了。。。”单家“二字在这里绝不是”单姓人家“的意思。单字有四音,作姓时读作”SHAN“,一般的情况下读作”DAN“。古籍中常见”单家“一词。如《晋书。苏峻传》:”峻本以单家,聚众于扰攘之际。“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略》叙薛夏事迹:”薛夏字宣声,天水人也。博学有才。天水旧有姜、净、任、赵四姓,常推于郡中,而夏为单家,不为降屈。四姓欲共治之,夏乃游逸,东诣京师。“所以《魏略》所谓徐庶”本单家子“,是说徐庶出身寒微,非高门大族。并非说徐庶本是姓单人家之子。
徐庶,字元直,曹魏重要谋士。在刘备居新野时投奔刘备。208年,曹操南下,大破新野,徐庶与诸葛亮一起行至长板坡时被曹操击溃,徐庶的母亲也被曹操抓了去。徐庶对刘备说:“我所能发挥才能的,只有新野小县。现在新野没有了,我心已乱。老母在曹操处,请让我去。”刘备签应后,徐庶就去投奔了曹操。赤壁之战时,徐庶被派往镇守长安,以防西凉马腾。赤壁之战后,徐庶很好的起到了谋士的作用,深得曹操喜爱。曹丕继位后,徐庶官至三公之列,在诸葛亮北伐时都为司马懿出了不少主意。历史上的徐庶和《三国演义》中写的是完全两个人。所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徐庶非但不是一言不发,而是说了很多话。否则他决不可能会官至三公。如果不说忠义的话,徐庶真是一个不错的谋士。
三国志09的徐庶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徐庶之才强于二荀,但在三国志中,对徐庶的记述却极少,只说他是诸葛亮少年时的朋友,后来跟随刘备,也没有什么建树,只是推荐了诸葛亮算是功绩。而如果结合裴注中所载魏略中的说法,则徐庶的形象就更不那么圆满了:“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在诸葛亮的眼中,徐庶的才能只能做到郡守,和自己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的。而徐庶后来由于襄阳追击战中,老母被捕获,于是就同他的朋友石韬一起跟随了曹操,最后只是做到了御史中丞,似乎也验证了诸葛亮的评论。因此有人据此就认为历史上的徐庶是一个和三国演义中的徐庶完全不同的凡夫俗子,即没有荀、郭之才,也没有鸿鹄之志,对于刘备阵营来说,实际上也是有他不多,没他不少的人物。但如果我们读史时再仔细一些,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在三国志中明确记载徐庶的志向是“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和诸葛亮的志向是一样远大的。他跟随刘备后,立刻得到刘备的器重,这个器重是在徐庶推荐诸葛亮之前就得到的,因此徐庶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后来,诸葛亮听说徐庶在魏国只作到御史中丞时,又叹息说“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和少年时的评价截然不同。(但徐庶不被重用,不一定是能力问题,也许存在其它方面的原因。因为毕竟徐庶与刘备阵营的关系太密切了,所以魏国不可不防。赤壁时曹操让徐庶去镇守长安,也是不想让他与故主在战场上相见,这从侧面也说明了徐庶处境的尴尬。至于诸葛亮说“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则更多的是在感叹魏国人才济济和对旧友才华被浪费的惋惜,并没有想说“徐庶在魏国排不上号”的意思)。
而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记述,更能说明徐庶在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五月,太子禅即位,时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建兴。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亮乃约官职,修法制,发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敝趫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于国,则亮可以少过矣。”
以上不是原创,是一位匿名网友缩写,本人很喜欢,所以转载过来,不指望采纳
6 古文翻译 三国刘禅后主前期任用贤相时,就是循理的君王,后期听从于阉竖,就成了昏庸的统治者。
古话说:“白丝色彩没有确定,只取决于它所沾染的颜料。”真是说的太对了。
按礼制,国君继位,第二年才改元。但后主在章武三年就改元称建兴了。
考查古代的规矩,这和体制道理相违背。而且国家不设置史官,日常事宜无专官记录,因此国家大事多有没记录的,发生灾异也没有记载。
诸葛亮虽然在政事上很练达,但在这些工作上,还是做得不到位。不过,后主(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经历了十二年,没有改过年号;屡兴战事,但不曾妄下赦令,还做得不够出色么!但自诸葛亮死后,这些体制渐渐缺损,前后政绩优劣对比就很明显了。
7 关于三国徐庶 文言文庶原名福,出身寒微。少时好任侠击剑,中平末年为人报仇,脸涂白垩,披发走,为官吏所获。考其名,不应,由是缚于车中,击鼓行于市,相识者皆不敢言。后同伴救之,是以逃脱。庶感慨获救,弃刀戟,从疏巾单衣,折节向学。访学堂初时,众以其贼事,不与近。庶乃卑躬肃然,常晨起独扫,得以听课,通晓义理。与同郡石韬为友。
东汉初平年间,中原战乱,庶和石韬并南行,客居荆州。与诸葛亮、司马徽、庞统等人相善。
刘备屯新野,庶谒之,得器重。后庶荐诸葛亮于刘备。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备率其众南行,亮与庶并从,为曹公所追。长坂兵败,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魏黄初年间,庶仕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魏太和三年,诸葛亮出兵陇右,闻庶、石韬所职,叹曰:“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数年,庶病卒,有碑于彭城。
诸葛亮发教与群下曰:“……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于国,则亮可以少过矣。”
8 三国演义文言文版翻译(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街上郁闷地闲逛,正好碰上郎中(汉代官制)张钧的车马前来。刘备见过张钧,自己吧剿杀黄巾军的功绩呈报给张钧。张钧听后大惊,就到朝堂上求见(汉灵)帝,说:“当时黄巾军造反,究其根源,都是因为十常侍买官卖官,只要是亲人就重用,只要是仇人就诛杀,导致天下大乱。当今最好将十常侍斩首,将其首级挂在(京城)南郊,派使者布告天下人民,重赏有功之人,天下自然就太平了。”十常侍(向汉灵帝)奏报说:“张钧欺骗皇上。”(汉灵)帝命令武士逐出张钧。十常侍议论道:“这必然是剿破黄巾军有功的人得不到官职升赏,因此口出怨言。我们可以暂时让人给他安排一个小小的功名,等到以后再去处理(这事)也不晚。”因此刘备得以授衔中山府安喜县县尉。刘备当天就去上任了。
刘备把兵勇遣散回家,只带亲信随从20多人,与关羽、张飞一起来安喜县里上任。刘备署理(安喜)县事务一个月,与(当地)人民秋毫无犯,(当地)人民都(因)感动(而)归化。(刘备)到任之后,与关羽、张飞(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在)同一张床(上)睡觉。如果刘备在人多的地方,关羽、张飞就站(在旁边)服侍,(即使)整天整天也不(显出)疲倦(的神态)。
9 求”失街亭,空城计”《三国演义》的文言文,现代文也可以,谢谢了却说孔明自令马谡等守街亭去后,犹豫不定。忽报王平使人送图本至。孔明唤入,左右呈上图本。孔明就文几上拆开视之,拍案大惊曰:“马谡无知,坑陷吾军矣!”左右问曰:“丞相何故失惊?”孔明曰:“吾观此图本,失却要路,占山为寨。倘魏兵大至,四面围合,断汲水道路,不须二日,军自乱矣。若街亭有失,吾等安归?”长史杨仪进曰:“某虽不才,愿替马幼常回。”孔明将安营之法,一一分付与杨仪。正待要行,忽报马到来,说:“街亭、列柳城,尽皆失了!”孔明跌足长叹曰:“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急唤关兴、张苞分付曰:“汝二人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而行。如遇魏兵,不可大击,只鼓噪呐喊,为疑兵惊之。彼当自走,亦不可追。待军退尽,便投阳平关去。”又令张冀先引军去修理剑阁,以备归路。又密传号令,教大军暗暗收拾行装,以备起程。又令马岱、姜维断后,先伏于山谷中,待诸军退尽,方始收兵。又差心腹人,分路报与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军民,皆入汉中。又遣心腹人到冀县搬取姜维老母,送入汉中。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随军入汉中;司马懿必将复来。于是孔明离西城望汉中而走。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官吏军民,陆续而来。
却说司马懿望武功山小路而走。忽然山坡后喊杀连天,鼓声震地。懿回顾二子曰:“吾若不走,必中诸葛亮之计矣。”只见大路上一军杀来,旗上大书“右护卫使虎冀将军张苞”。魏兵皆弃甲抛戈而走。行不到一程,山谷中喊声震地,鼓角喧天,前面一杆大旗,上书“左护卫使龙骧将军关兴”。山谷应声,不知蜀兵多少;更兼魏军心疑,不敢久停,只得尽弃辎重而去。兴、苞二人皆遵将令,不敢追袭,多得军器粮草而归。司马懿见山谷中皆有蜀兵,不敢出大路,遂回街亭。
不寒而栗,这一个成语的主人公是西汉时期的有名的酷吏,名叫义气纵,自然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酷吏列传。
义纵生活于西汉武帝时期,他的姐姐义殉治好了冯太后的病,才使得他之后的仕途一路腾达。义纵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担任县令期间不惧权贵,秉公执法,使该地的治安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汉武帝升迁他为河内郡都尉,义纵手段严酷,不留任何情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政绩,也深得汉武帝的欢心。
之后汉武帝又调任他为南阳太守。南阳有一个管税务的官员叫做宁成,为人跋扈嚣张,利用自己的权利横行霸道,就连进出关的官员都不敢得罪他。但当他听说义纵要来南阳当太守的时候,率领妻儿老小早早出城门迎接,站立恭敬,完全没有了原先的嚣张跋扈样子。而义纵却对宁成一队人马不理不睬,视若不见。义纵一上任就开始调查宁成及其家族成员是否有贪赃枉法的行为,结果一查就查出了问题,凡是查到有罪的通通处死,连宁成也被关进了监狱。
最后义纵又汉武帝被调往了治理非常混乱的北方重镇定襄郡,担任太守。定襄均早已任人唯亲,官员间沆瀣一气,欺压百姓等问题引起了朝廷的极大不满。义纵一到定襄,就把监狱里200多个重罪轻判的犯人全部重新审判,证据确凿后,一律问斩。同时将替这些犯人们开脱罪名和贿赂的门客及相关官员200多人全部按罪论处。义纵一出手就杀了400多人。当时的天气并不寒冷,但是当这个地区的人们听到了400多人被问斩的消息之后,都被吓得浑身打颤,这就是不寒而栗这个成语的来历。
古往今来,江湖上总会流传着一个人的传说,一件事情的经过,这些人,这些事或许是假的,或许是真实存在的,有些历史无法考证,可是毕竟这是古代人民给我们留下的一笔财富呀,只要我们把握有度,总会学到一点东西的。今天要给大家说的就是汉武帝时期的是了,大家都应该知道一件事情吧,汉朝是中国朝代发现最好的朝代之一,汉朝中期的时候更是达到了顶峰,汉武帝时期同样也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遵循了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让儒家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人们啊,皇帝的位子也因为儒学的影响得到了巩固。大家可能还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秦始皇事情,烧毁了许多经典书籍,然而汉武帝既然采用了独尊儒术,为什么不把其他与儒家无关的书籍烧毁呢?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这其中的故事。
其实,独尊儒术并不是真的独尊,汉武帝采用这种做法并不是为了汉朝时候文化的发展,而且为了自己在政治上能够自由一点。汉武帝在位期间受到了太后的控制,这让汉武帝十分不自由,而太后的思想是受到了黄老的影响,于是汉武帝便想用一种思想来压住太后的思想,刚好董仲舒在这个时候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方针,汉武帝马上采取了这个方案。
人生在世,我们总要学会一点什么的,比如你看了这篇文章,里面的一个人物,里面的一件事情,你要想想自己能否做的好,或者能从他身上的坏处联想到自己,人生就是这样,要从他人看自己,才能做得更好,活到老,学到老。
本文2023-08-20 16:20:4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0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