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是日本也不是墨西哥,我国史书记载的“扶桑国”在哪?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既不是日本也不是墨西哥,我国史书记载的“扶桑国”在哪?,第1张

 扶桑应该是在现在的夏威夷,因为从古籍记载的地理位置来看,她并不是日本或者澳洲,而是夏威夷。

 

扶桑国是传说中古代仙人活动的地方,以往认为扶桑国就是日本,但是根据研究日本更有可能是以往的瀛洲,因为瀛洲在东方的海岛,而且日本以前称为东瀛,因此更有可能是瀛洲的地方。在古籍的记载中,扶桑国有扶桑树,树上有金乌,金乌即太阳,树上一共有十个太阳,这些太阳一起活动的时候被后裔给射死了。

并且根据记载,扶桑国在大汉国东方的两万多里的位置。那么大汉国又在哪里呢?在《梁书》中曾经有过相关的记载,那就是在文胜国东边的五千多里。那么文胜国又在哪里,只有清楚这些才能明白扶桑国的位置。在提到慧深到荆州来之前的记载中,也曾提到大汉国,说:“大汉国,在文身国东五千馀里。根据相关的换算位置,毕竟以前的计量单位和现在是不一样的,因此根据查找扶桑国更准确的位置应该是在现在的夏威夷。从南京向东出发,大概八九千公里的位置,就像现在的夏威夷。在夏威夷有古籍中记载的海鳌,这种海鳌就是现在的海龟。

 

而且夏威夷有很多的火山,这些火山岛形成了古籍中的“羲和浴日”的传说,也就是汤谷。而且夏威夷的地理位置在北回归线上,非常符合“日出日落”的状况,阳光刚好可以直射在地球上,因此种种的迹象表明,夏威夷非常的符合古籍中描述的扶桑国的情况。因此这个扶桑国应该不是在日本或者是墨尔本,而是在现在的夏威夷,但是古时候的夏威夷很有可能和现在的位置并不能重合,但是从其他迹象来说,还是很符合的。

第一章 古蜀国——神话的国度,现实的传奇

  蚕丛,鱼凫,传说里的古蜀王

  三星堆,古蜀国辉煌的证明

  金沙遗址,走近古蜀国的金钥匙

  发型与古蜀政坛的风云变换

  一个古汉字背后隐藏的神秘古蜀国历史

  曲终人散,辉煌过后的古蜀国国破家亡

  古蜀国大事记

  第二章 东胡——曾让匈奴畏惧的强权

  东胡人起源之谜

  秦开破东胡,中国将东北收入囊中

  东胡大事记

  第三章 匈奴——征战草原的传奇王朝

  徙居漠北,炎黄一脉兴起

  匈奴崛起,横行中华数百年

  屡战屡败,匈奴人远遁他乡

  上帝之鞭——匈奴大帝阿提拉的传奇一生

  匈奴人,你去了哪里

  匈奴大事记

  第四章 月氏——域外的逍遥国

  历尽艰辛,张骞让月氏王国重现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月氏国的变迁

  月氏大事记

  第五章 乌孙——流浪的西域骑士

  西域古族——乌孙

  江都公主,中国和亲史上第一人

  历配三王的解忧公主与她的侍女

  乌孙大事记

  第六章 楼兰——梦中的人类乐园

  活在历史与传说中的神秘国度

  无心插柳柳成荫——楼兰惊现

  沉睡千年的楼兰姑娘

  踏破铁鞋无觅处,失踪了的发现何日重见

  凭空而来,戛然而止

  楼兰大事记

  第七章 精绝国——黄沙中的东方“庞培城”

  从昨天走来的遗址

  精绝国与女儿国

  精绝国消逝之谜

  精绝国大事记

  第八章 龟兹——影响了中原的西域文明

  龟兹王的浪漫爱情

  高僧鸠摩罗什

  龟兹国的变迁

  龟兹古城与它的缔造者的消亡

  龟兹大事记

  第九章 大宛——天马的故乡

  乌国境内寻大宛

  天马之战——西汉与大宛的铁血悲歌

  汗血宝马的千年传奇

  大宛大事记

  第十章 于阗——迷雾中的美玉之邦

  于阗,曾经的西域乐园

  “于阗”之名的含义

  于阗,美玉的故乡

  中国第一僧与于阗的“缘”

  于阗国与喀喇汗王朝的宗教战争

  斯坦因盗于阗

  于阗大事记

  第十一章 夜郎——被世人误解两千年的古国

  寻找“自大”的夜郎国

  夜郎古国的四重面纱

  活在彝族历史中的古夜郎

  夜郎王印与活人坟

  夜郎大事记

  第十二章 乌桓——胡风浓烈的王国

  乌桓,东胡的后裔

  乌桓铁骑威震中原

  曹操北征乌桓之战

  乌桓大事记

  第十三章 鲜卑——建立国家最多的北方民族

  从大鲜卑山走出来的强大民族

  60万对7000,北魏的惨败

  出身于汉族的鲜卑太后

  吐谷浑,遗失的草原王国

  鲜卑大事记

  第十四章 柔然——威震漠北的汗国

  一个奴隶开创的王国

  不断扩张的西征

  茹茹公主传奇

  巫术盛行与草原习俗

  历尽繁华终成空

  柔然大事记

  第十五章 高昌——西域佛国

  荒废的古城

  丝路上的明珠

  风靡全国的佛教与玄奘西游

  高昌吉利,探索高昌国的窗口

  高昌大事记

  第十六章 契丹——骑在马背上的王国

  “Kitay”,咬文嚼字细求源

  契丹与辽

  神秘的契丹文字

  契丹鞍与鸡冠壶

  姓名变迁见证的民族融合

  契丹大事记

  第十七章 西夏——剽悍的游牧民族

  黑城的发现

  活跃在贺兰山的强大帝国

  西夏剑,述说着先进的冶炼技术

  独特的美酒文化

  神秘的星曜崇拜

  西夏大事记

  第十八章 大理——飘扬着儒雅的佛号

  历史与传说中的段氏家族

  大理的变迁

  儒雅飘香的佛国

  出家的国王

  割耳而葬与祀典文化

  大理大事记

古时候陕西到湖北之间生活的一个叫做“厍国”古国,这个国家在二千年前,突然就消失了。 这个国家的历史时断时显,零星出现于不少古简之中,西周早期似乎有过一段时间的突然繁盛,然后西周中期,就突然消声灭迹了,似乎是在十年到二十年的时间里,迅速的消失在原始丛林里了。 在很多神话传说中都有他们的存在,山海经里也有大量的篇幅记载,其中提到的川外“蛇国”,应该就是这个国家,厍是蛇的偕音,这个民族把一种人面两个身体的蛇当作神灵,所以很多装饰上,都有双身蛇的纹路。 现在研究这个国家历史的人,大部分认为,这“厍国”是神秘“华胥古国”分裂出来的后裔,其前身要推到母系社会的时候,这个国家以双身人面蛇为图腾,主要是因为“华胥古国”有“伏羲人面蛇身”的传说。 因为这些资料都是来自古籍和出土的文书,所以这个国家是不是真的存在,学界一直都有争议。

夷人,对今天的大连人来说,可能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字眼儿。不过,在历史与考古学者眼中,夷分九种,古代大连人正是这九种之一,《逸周书·王会篇》中,用短短5个字给这片古老的土地下了定义:青丘,狐九尾。

  青丘是东夷人的一支部落建立的国名,而九尾狐则是这个部落王国的图腾。在历史学家眼中,大连的古文化在到达青丘古国时是一个顶峰,可神秘的青丘古国在历史中却只是昙花一现,很快便失去了踪影,并且只留下极少的一点文字,让人无法看清全貌。

  那么,这个几乎和传说一样神秘的夷人古国是如何兴起,又是因何衰落的呢?为此,记者采访了多位历史与考古专家,试图解密这个古老部落走过的兴衰路程。

  青丘部落兴衰史

  旧石器时代

  瓦房店古龙山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猛犸象骨等陆地动物化石,可以认定,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以狩猎为生。

  新石器时代

  人口骤增,文化发展。完成了从猎人到渔民的角色转换。

  青铜时代

  丰富的渔业资源,让青丘人的食物唾手可得,并形成发达的农业。

  春秋战国

  秦始皇对青丘人进行了全面的汉化,青丘部族不再是主角,逐渐衰落。

  东汉末年

  魏吴争霸,大连地区的其他居民纷纷逃往山东。青丘文化支离破碎,再也没能恢复。

  旧石器时代:沧海桑田几乎无人类居住

  在远古时期,大连是一片沉睡在海底的土地。大约距今7万年左右,由于海平面突然下降50余米,使大连与山东半岛和朝鲜半岛露出水面,形成一片新大陆,被地质学者们称为胶辽古陆。到了3万年前,海平面又下降了140余米,将胶辽古陆与日本列岛连成一片。

  那时,这片辽阔的大陆上生机勃勃,出没着各种巨型动物。 2011年11月,旅顺口区北海镇渔民王振卫打捞出的猛犸象牙化石就是一个例证,近代考古发现,在那段黄金岁月里,大连曾是猛犸象、剑齿虎、披毛犀等史前巨型动物的乐土。但是到了距今2万年左右,海平面接连多次出现大幅上升,灾难性的海侵将大部分陆地动物吞没。

  由海洋变陆地,由陆地又变回海洋。所以直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以前,这里几乎没有人类定居。目前,大连发现的最早人类遗址,是距今17000年前的瓦房店古龙山遗址,它也是大连唯一一个被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大连自然博物馆专家孙玉峰,是第一批进入这座遗址探查的专家之一。他回忆:“那是1981年的秋天,我们几个考古人员拿着手电钻进了山洞,一进去就看到,里面到处都是白花花的动物骨骼化石。 ”

  在这处遗址里,考古人员发现了猛犸象骨、马骨、棕熊骨、野猪骨等陆地动物化石,可以认定,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以狩猎为生。考古人员也发现了两种鱼类化石,这也从侧面证明,最早踏足大连的探险者,也品尝到了鱼肉的鲜美滋味。

  新石器时代:青丘先民是捕鱼高手

  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海侵灾难的减少,地处大海之滨的这片土地赢来历史上的第一个人类繁荣期。近年的考古发现证明,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大连不仅实现了人口骤增,同时在文化上,也成为了东北地区最发达的地方之一。大连现已发现的新石器遗址多分布于黄、渤海沿岸与海岛上,其中以长海县广鹿岛小珠山遗址最为典型,遗址中出土的大量渔具、大型鱼骨和成堆的贝壳表明,那时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已经完成了从猎人到渔民的角色转换。

  这些学会了捕鱼的先民,就是青丘部族的先民。这是一个人口众多的部族,从长海县的广鹿岛、大长山岛,到甘井子的四平山;从旅顺口区的郭家村、王家村、大潘家村,到普兰店的安波镇;从长兴岛的三堂村,到庄河的黑岛镇……物产丰富的大海,养活着这支古老的夷人部落,而这支极具冒险精神的部落,不仅控制了近海,而且还敢于驾驶着简陋的船只向远方出发,去捕捞深海里的巨型鱼类。

  从旅顺郭家沟出土的舟形陶器中可以看出,那时生活在大连的青丘人,掌握着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先进的造船术。这些精于造船与航海的渔业先民,在一次又一次的航海冒险中,与山东半岛的先民有了紧密联系。后来,青丘部族中一支先民南下,与山东半岛的夷人融合,势力逐渐强盛,于公元前14世纪,在其首领盘庚率领下,迁移至河南安阳一带,建立了殷商王朝。

  青铜时代:靠煮海盐兴起的部族

  青丘人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开放的海洋性,夷人生成之时,逐海而居。周代逸书《竹书纪年》中,就有夷人“东巡于海,获大鱼”的记载。丰富的渔业资源,让青丘人的食物唾手可得,人口实现了快速增长,如今遍布大连各地的大小石棚可以看出,当时青丘古国是多么的人丁兴旺。

  可是食物太过充足,反过来也阻碍了他们发明创造的热情。从大连地区的考古发现看,那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青丘人虽然也进入了青铜时代,但他们仍在大量使用石器,几乎见不到青铜器。生产资料过于落后,必然会造成国力衰落,但大海再一次拯救了这个崇拜九尾狐的部族。考古显示,那时的青丘人虽然错过了青铜文化,却掌握了先进的煮晒海盐技术。而更为幸运的因素是,盐业的发展与航海技术实现了同步。这样,青丘部族得以大规模地沿着海路,将食盐贩运到山东半岛,交换回其他生产资料,这种“以盐兴邦”的模式可能一直持续了数百年。

  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青丘人的青铜文化才逐渐发育成熟,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在多处遗址中发现了数量较多、制作精良的曲刃青铜短剑。它们分布在普兰店的安波、花儿山,瓦房店的元台、赵屯、曲屯、庄河的城山当铺村,金州的卧龙泉、亮甲店、旅顺的三涧堡、龙王庙,甘井子的双台沟、牧城驿等地,在发现曲刃短剑的同时,还发现了铸铜用的石范及其他铜器,这说明当时青丘人的冶铜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青铜器的大量出现,也悄然改变了这个“靠盐而兴”的部族的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大连的青丘人主要沿海而居,而青铜器的出现,提高了青丘人的生产技能,让他们从渔民渐渐转变成了农民。最典型的是在甘井子区的大嘴子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用于战争和农耕的青铜器具,也发现大量碳化稻谷,说明那时的青丘人已经有了发达的农业。一些人开始向大连的北部山区转移,成为了青丘部族中的第一批全职农民。

  春秋战国:荆轲刺秦与大连汉化

  青丘文化曾经有过辉煌的顶峰,那是在他们刚刚掌握捕鱼技术的年代。但后来,当青铜和铁器陆续开始主宰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时,青丘人落伍了。所以尽管他们拥有丰富的渔业与盐业资源,却仍不可避免地一步步走向衰落。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兴盛起来,为了积累资本与中原诸国争雄,燕人派大将秦开东拓北伐,掌握着先进武器的燕人很快就吞并了技术落后的青丘部族。燕人非常重视这片美丽富饶的新疆土,他们在这里建设了多座人口密集的城池,如花儿山的张店城、杨树房的黄家亮子城、旅顺的牧羊城等。

  同时,为了永远统治这片土地,燕王还大力推行了移民政策,将河北等地的燕国人移民至大连,与青丘人混居。在更为先进的中原文化面前,青丘文化被一点点地同化。

  战国后期,秦国日益强大,燕国走向衰落。为抵御秦国,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未果,但上演了中国历史上一出壮烈的悲剧。这场悲剧也改写了青丘人的历史——秦王大怒之余,派大军灭掉了燕国,自然也就从燕国人手中接管了青丘部族的土地。提倡“书同文、车同轨”的秦始皇对青丘人进行了全面的汉化,大量新移民的涌入,让这片土地更加繁荣,但土地曾经的主人青丘部族,却不再是主角。

  考古资料显示,春秋战国时期,青丘人已经开始使用汉字,这是被汉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与此同时,这里的盐业更加发达,盐业贸易成为地方支柱型产业。如今,大连地区发现的战国货币窖藏数量是全国最多的地域之一,如甘井子区鞍子山,一次性出土刀币30多公斤,金州八里村,一次性出土刀币100余公斤。这些战国遗物说明,那时大连地区的商贸活动已经十分普及,青丘人与中原地区的交往已经非常频繁。

  东汉末年:管王之地的苍凉背影

  从战国后期到秦代,青丘文化已经明显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到了两汉时期,落后的青丘文化终于无力挣扎,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秦末汉初,中原大乱,而青丘古国因为远离战场的中心,所以尚且安全。于是,一些中原百姓为了躲避战争,大量迁入进来。他们将中原文化及各种生活习俗带入大连,并占据了主导地位,九尾狐的后人们渐渐地被边缘化。从这一时期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看出,青丘人使用的贝壳墓、大小石棚逐渐消失,取而代之是汉人的砖石墓、壁画墓。从墓葬群排列秩序可见,汉人的宗法观念和丧葬习俗已渗透到民间。

  而到了东汉末期,大量中原的名儒也纷纷来到青丘古国,其中以管宁、王烈、邴原等人最为著名,青丘古国也因此被称为管(管宁)王(王烈)之地。随着这些东汉大儒们的定居讲学,汉文化进一步兴盛,青丘文化更加衰弱。

  到了三国时期,辽东太守公孙渊联吴抗魏,被曹魏派大将司马懿征服。东吴大军败走时,将大连地区的大批人口和财产劫往江南。这场魏吴争霸,成为压死青丘古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大连地区的其他居民也纷纷逃往山东,在山东建立了新沓县。从此,青丘文化支离破碎,再也没能恢复。

自魏晋南北朝以后,青丘部族退出大连,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逐渐崛起。于是青丘古国先后成了鲜卑、高句丽、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表演的舞台。而曾经的九尾狐,已变得越来越模糊和不可追寻。只留下一处处遗址里那些精美的玉器、陶器和渔具等,默默记录着一个部族远去的苍凉背影。

链接:有关青丘古国的历史记载

关于青丘古籍上是这样记载:唐代学者徐坚等人编辑的《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

《山海经·大荒东经》记有:“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郭璞注谓:“太平则出而为瑞。”

《山海经·五藏山经·南次一经》记有:“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镬。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需,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山海经·海外东经》记有:“青丘国在其(朝阳之谷)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阳北。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

《大荒东经》又说青丘位于朝阳谷之北,黑齿国之南。 青丘国位于黑齿国、明星山之间,与白民国和嬴土国相邻。

  邪马台国 ,存在于中国史书的日本小国,很奇怪的,在日本史书及传说中均未有提及(当然,也有可能是不同的名字),它的存在自然成了谜,而它的位置同样有着诸多争论,不过目前已经集中在“九州说”及“畿内说”两种说法,而这两种说法的理由,即是来自《三国志魏志 倭人传》,那么现在让我们再沿着当时使者的路线,来寻找邪马台的位置吧

  三国时代地图

  原文: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馀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

  首先说明带方郡的位置:带方郡在今朝鲜靠西南,即图中1的位置,由此可知倭人在带方郡东南,大致方位与现在的地理位置相同。在原文中同样可看到倭人身处岛国,汉时朝见者即汉委奴金印的年代

  原文:从郡至倭,循海岸水行,历韩国,乍南乍东,到其北岸狗邪韩国,七千馀里

  根据原文及朝鲜的地理位置很容易判断使者当时是顺着朝鲜半岛西海岸坐船向东南前进,到倭国的对岸,如图中的2的位置,狗邪韩国,就地图所示应为弁韩,7000余里是重要参考单位,将结合下文的数据综合考虑

  原文:始度一海,千馀里至对马国。其大官曰卑狗,副曰卑奴母离。所居绝岛,方可四百馀里,土地山险,多深林,道路如禽鹿径。有千馀户,无良田,食海物自活,乖船南北巿籴。

  渡过的这个海,可以非常肯定是朝鲜海峡,照原文的长度为千余里,而现在朝鲜海峡的距离约为50公里,那是不是当时的20里等于现在的1公里阿,留于下文继续观察。所居绝岛,说明是孤岛,在那个位置只有对马岛,如图中的3,而国名也叫对马国,那么基本能确定到的地方即为对马岛

  原文:又南渡一海千馀里,名曰瀚海,至一大国,官亦曰卑狗,副曰卑奴母离。方可三百里,多竹木丛林,有三千许家,差有田地,耕田犹不足食,亦南北巿籴。

  南渡对马,那就是壱岐岛,如图中,为什么不是下对马岛呢,我们下面会分解

  为什么南渡一海后不是下对马岛

  对马岛分上下2岛,对马与壱岐的海峡称为对马海峡,那么我们来看几个具体数字吧,前文所述朝鲜海峡现在约为50公里,在文中表示为千余里,而对马海峡是46。3公里,在文中同样表示为千余里,很接近吧。那现在看看对马岛上下2岛的距离是多少呢1公里左右,与原文不符,所以我们认为南渡后应该是壱岐岛

  可能细心的朋友发现,原文中表述对马岛为400里见方,而我们说的壱岐岛是300里见方,面积差距与现在比较太大,而上下对马的大小比例差不多是4:3,所以支持下对马说。

  可能整个对马岛和壱岐相比是有大小差距,但看图大家就能明白,下对马岛和壱岐的比例也差不多是4:3,所以原文中指的应该是壱岐岛,联系下文还能发现,如果这里指的是下对马,在下文应该还有2次南渡海,但是下文中1次南渡后就直接陆行了,除非说未经过壱岐岛,但是这样一来,海峡距离就不对了

  所以我认为还是壱岐岛可能性较大

  原文:又渡一海,千馀里至末卢国,有四千馀户,滨山海居,草木茂盛,行不见前人。好捕鱼鳆,水无深浅,皆沈没取之。

  又是南渡千余里,大家看图中两根直线的长度不是差不多阿,不过壱岐到末卢的距离比对马海峡还短,差不多是42公里的样子,另,一般认为末卢即是现在的松浦,可能是源自国造本纪中关于末罗国造的描述(注1),因为末罗的读音与末卢相近,地理位置则几乎相同。

  又是南渡千余里,大家看图中两根直线的长度不是差不多阿,不过壱岐到末卢的距离比对马海峡还短,差不多是42公里的样子,另,一般认为末卢即是现在的松浦,可能是源自国造本纪中关于末罗国造的描述(注1),因为末罗的读音与末卢相近,地理位置则几乎相同。

  大胆的假设

  到现在已经拿到3个重要参考数据了

  朝鲜海峡 千余里=50公里

  对马海峡 千余里=463公里

  壱岐→末卢 千余里=42公里左右

  那么我们根据上面3公式大胆估计一下,根据下面地图上的距离判断,当时文中的1000里应该大约等于现在的33~40公里,不过古代的测量工具非常不完善,使者应该也是根据船行驶的时间来大致估算距离,并不是太准确,大家凑合往下看吧

  上面的是国造本纪九州地图

  原文:东南陆行五百里,到伊都国,官曰尔支,副曰泄谟觚、柄 渠觚。有千馀户,世有王,皆统属女王国,郡使往来常所驻。

  东南至奴国百里,官曰兕马觚,副曰卑奴母离,有二万馀户。 东行至不弥国百里,官曰多模,副曰卑奴母离,有千馀家。

  上文描述了从末卢国开始向东南及东面的三个国家,具体位置下文会讨论

  原文:南至投马国,水行二十日,官曰弥弥,副曰弥弥那利,可五万馀户。

  南至邪马台国,女王之所都,水行十日,陆行一月。官有伊支马,次曰弥马升,次曰弥马获支,次曰奴佳鞮,可七万馀户。

  终于看到邪马台国了,不过因为原文描述中没有距离单位,只有水行多少日这种模糊的描述,不用怕,我们一样可以推断出邪马台国位置

  原文:自女王国以北,其户数道里可得略载,其馀旁国远绝,不可得详。

  次有斯马国,次有已百支国,次有伊邪国,次有都支国,次有弥奴国,次有好古都国,次有不呼国,次有姐奴国,次有对苏国,次有苏奴国,次有呼邑国,次有华奴苏奴国,次有鬼国,次有为吾国,次有鬼奴国,次有邪马国,次有躬臣国,次有巴利国,次有支惟国,次有乌奴国,次有奴国,此女王境界所尽。其南有狗奴国,男子为王,其官有狗古智卑狗,不属女王。自郡至女王国万二千馀里。

  上面的一系列国名对我们关系都不大,只有加粗的”自郡至女王国万二千馀里”一句是重要的参考数据

  下图:今 北九州地图

  资料整理

  我们先主要看看手头有的数据:

  原文:带方郡→狗邪韩国 7000余里

  狗邪韩国→对马国 1000余里

  对马国→过翰海到一大国 1000余里

  大国→末卢国 1000余里

  末卢国→伊都国 500里

  伊都国→奴国 100里

  奴国→不弥国 100里

  不弥国→投马国 水行20日

  投马国→邪马台国 水行10日,陆行1月

  带方郡→邪马台国 12000余里

  大胆假设2

  这个假设的前提是相信上面所有数据的真实性,否则就没法讨论下去了。

  我们首先根据假设1中,假设当时的1000里等于现在的40公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用33公里试试下文的公式,不过结果不太令人满意)

  那么根据现在朝鲜海峡和对马海峡的距离计算

  计算公式:1000/40=古里/今公里

  所以:

  狗邪韩国→对马国 1250里

  对马国→过翰海到一大国 1157里

  大国→末卢国 1050里

  又因为

  带方郡→邪马台国=12000里

  带方郡→邪马台国=带方郡→狗邪韩国→对马国→过翰海到一大国 →末卢国 →伊都国 →奴国 →不弥国 →投马国 →邪马台国

  所以:12000里=7000+1050+1157+1250+500+100+100+水行20日+水行10日

  水行30日=843里

  水行20日=562里

  水行10日=281里

  即不弥国→投马国 水行20日=562里

  投马国→邪马台国 水行10日=281里

  当然,其前提是水行速度相对平均,不过这种过于细节的东西限于史料已经无法考虑在内了

  在这里,有朋友提出因为方向性的原因,上面的等式(带方郡→邪马台国=带方郡→狗邪韩国→对马国→过翰海到一大国 →末卢国 →伊都国 →奴国 →不弥国 →投马国 →邪马台国)不一定成立,而且认为万二千里可能是虚指,在这里,我要提出,这个等式肯定是成立的,因为万二千里是使者过的路程的总和,古代不可能会测两点间的直线距离,如果有更近的路使者就不会如文中这么走了,所以万二千里这个数字可以成为等式的一边,另外关于万二千里这个数,肯定是虚数,但个人认为不太会是虚指,虚指的话为什么不说是万三千里,或者干脆说数万里,因为使者对他走的路程也大致有个估计,只不过这个估计也不一定准是了。

  现在我们就可以根据地图上的距离来大致推算邪马台国位置了,方向性以正向算,即东为正东,东南为正东南,以此类推(由于没有其他辅助史料只能这么做了)。

  首先我们拿现在的日本北九州地图作参考

  参考公式:

  地图距离(单位:厘米)/古里=24/1157=00020743

  末卢国→伊都国 东南1037厘米

  伊都国→奴国 东南02074厘米

  奴国→不弥国 东02074厘米

  不弥国→投马国 南11658厘米

  投马国→邪马台国 南05828厘米

  根据上文的计算结果,我们看看结果是怎么样的,注意可以有两条线路,个人趋向于蓝色那条,毕竟根据全文来看邪马台国应该偏东

  国造本纪的地图根据上面公式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也看一下

  让我们看下《倭人传》中其余还有参考意义的几句话

  东渡女王国东渡海千馀里,复有国,皆倭种。又有侏儒国在其南,人长三四尺,去女王四千馀里。又有裸国、黑齿国复在其东南,船行一年可至。参问倭地,绝在海中洲岛之上,或绝或连,周旋可五千馀里。

  从周围国家的位置也许能更确实的估计邪马台国位置

  根据正统九州说的理论,多主张邪马台国位置在福冈市附近的筑后(注2),也就是筑志国造附近,不过大家也请注意,根据原文推算出的距离,如何也无法到达那个位置,除非是日本使者夸大倭国大小,但是倭人传是根据中国使者所述所载,夸大数据可能性不大

  看了上图,说真的笔者原来的估计是邪马台国是在北九州中部偏东的位置,因为下文还有“东渡海千余里”,笔者自然向四国岛方向想,但是看了刚才推算出的两张图,国造本纪的那条红色路线给了我很大启发,大家也许已经看出我的“企图”了,这个位置的东面正好是海,虽然说千余里有点勉强,但是如果非直线距离就能解释了

  那么再看看下图,圈中为邪马台国位置,2即侏儒国位置,如果在四国岛则无法向南拉出4000余里的直线,所以《倭人传》的描述压根没出九州岛

  下图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四国岛绝对无法向南拉出3000余里的直线,蓝线以下(因为原文中没提到过向北)四国岛绝对不可能画出图内红线的长度,而红线据文中所述只有3000余里阿,所以《倭人传》的描述压根没出九州岛,因为只有九州岛才能容纳这个距离。

  结论

  综上所述,大家可以发现,长崎与熊本中间的那个半岛根据目前材料很有可能是邪马台国位置。当然,现在估算邪马台国位置和拼图一样,要完成拼图,但是拼片不够,所以上文仅供参考,等有更多考古证据或文字证据后才能做更正确的判断。另外,个人还是觉得,以《古事记》或是《日本书纪》的神话来考据邪马台国是非常错误的

我国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是《山海经》。

《山海经》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蜗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保存的神话较多,尤以《山海经》最多,最接近上古神话的原貌。

《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山海经》展示的是远古的文化,记录的是大荒时期的生活状况与人们的思想活动,勾勒出了上古时期的文明与文化状态,为后世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

其中《山经》的主要内容是山川地理、矿产,以及奇禽异兽、怪蛇怪鱼、奇异的花草树木等;《海经》主要记叙海内外禀性及外形都十分奇异的国家和民族以及神奇事物、神话历史。

以上内容参考-山海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