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秦汉时期为什么会出现香熏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我国秦汉时期为什么会出现香熏炉?,第1张

香薰的大量制作而且十分讲究是因当时上层社会有用香料熏染住室与衣物的习惯,恰逢当时与西域贸易开通,输入了国外名贵香料,更助长了香薰的流行。

香薰称博山炉又与当时神仙思想有关,相传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派人到海上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当时信仰海上三山,也称博山,《史记》记载:“此三神山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吕大临《考古图》记载:“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象海之四环。”这里很清楚的说明了香薰雕镂成山形的原因,这种炉置于居室中,烟气从山间镂孔中冒出,烟雾缥缈,香气弥漫,成为想像中仙境的模仿,这样,既可调节室内空气,有富贵之象,又可满足神仙思想。

西汉司马相如写过一篇文章《美人赋》,里面记载了一种香炉。从外观上看,香炉是一个闭合的镂空金属球,金属球的里面有香在燃烧,人们把它放在被子里取暖,任它随意滚动,里面的香都不会洒出来。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先看看这种香炉的构造。香炉中的香在一个半球形容器中燃烧。容器和圆形外壳之间有两个同心圆环,叫内环和外环,可以自由转动。

燃香容器支撑在内环上,内环支承在外环上,外环又支承在外壳内壁上,三者之间的支承轴线互相垂直。由于重力作用,无论球壳如何滚转,燃香容器却可以保持不动,炉口总是水平的状态,不会把点燃的香灰洒在被褥上。

这种创造相对水平静止环境的方法叫作平衡环原理,这种原理最早是由意大利数学家卡丹在1550年提出的。

相传,生活在西汉时期的发明家房风最先发明了这种香炉,后来却失传了。

直到300多年后,长安的巧匠丁缓又把它重新制造了出来。唐朝时,有人向武则天进献了一种“辗转不翻”的香炉,也是采用平衡环的原理制作出来的,这说明利用这种平衡环原理制作香炉技术在我国得到了传承。到了明清时期,这种香炉依然比较流行。

总结:

利用这种平衡环原理制造出来的物件,在我国古代还有很多。南宋时曾流行一种“滚灯”,南宋诗人范成大曾这样描述:“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

说的是滚灯可以滚,可以抛,可以掷,可是灯中烛火始终不会灭。滚灯用竹片扎成球体,球体内置灯笼,灯笼内点有火烛,它们的连接原理与被中香炉是一致的,只不过金属球换成了灯笼与竹球。这种娱乐活动至今还在江南一带流传。

1、看包浆。真品包浆温润,宝气内蕴,长时间不变。伪品包浆枯槁,有的象油漆,越放久越难看。

  2、看铸工。真品铸工质量平均,精品铸工相当精。伪品铸工不平均,有地方好有地方差,或者铸工粗糙。

  3、看磨损。真品有自然均匀的磨损,特别是在足底。伪品无磨损或人为打磨。

  炉是古代焚香烧炭之器,有熏炉、香炉、手脚炉之分。古人崇尚焚香,香炉用途极多,主要功能有三点:一是用来薰衣;第二是书房必备之器,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诗句为证;第三是用来供祀神佛。明代宣德年间所铸的铜炉属焚香供祀之类,是专为郊坛大庙铸造的放在祭祀案桌上的供炉,宣德炉选料考究,做工精美,款式古朴典雅,当时就十分珍贵。明代宣德年间是铜香炉制作的巅峰时期,宣德炉的色彩丰富,它以紫红色为基调,有褐、青、绿、红、蓝、黄、白、金等数十种颜色。炉的构造由炉耳、炉身、炉足三部分组成。炉耳有:象耳、狮耳、环耳等,都成对置于炉身的两侧。有的炉不饰耳,炉身光素不作纹饰;有时还在炉身外部敲上些小块金箔。宣德炉炉壁厚重,拿在手上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款识规范端庄,大多落于炉外底部。据记载:宣德炉仅在宣德三年铸造过一次,一共5000只,以后就封炉不铸了。由于宣德铜炉名冠天下,所以后世多有仿制,但是无论怎么仿,它的颜色、铜质都与真正的宣德炉相差甚远。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