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胃苓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医宗金鉴》卷六十四:除湿胃苓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除湿胃苓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外科正宗》卷四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除湿胃苓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除湿胃苓汤 1 拼音
chú shī wèi líng tāng
2 《医宗金鉴》卷六十四:除湿胃苓汤21 处方
苍术(炒)厚朴(姜炒)陈皮 猪苓 泽泻 赤茯苓 白术(土炒)滑石 防风 山栀子(生研)木通各3克 肉桂 甘草(生)各1克
22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主缠腰火丹。水泡大小不等,其色黄白,破烂流水,痛甚。
23 除湿胃苓汤的用法用量水400毫升,加灯心165厘米,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
24 摘录
《医宗金鉴》卷六十四
3 《外科正宗》卷四 31 方名
除湿胃苓汤
32 组成防风1钱,苍术1钱,白术1钱,赤茯苓1钱,陈皮1钱,厚朴1钱,猪苓1钱,山栀1钱,木通1钱,泽泻1钱,滑石1钱,甘草3分,薄桂3分。
33 主治脾肺二经湿热壅遏,致生火丹,作烂疼痛。缠腰火丹(俗名蛇串疮)属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
34 除湿胃苓汤的用法用量水2钟,加灯心20根,煎8分,食前服。
古籍中的除湿胃苓汤 《外科正宗》:[卷之四杂疮毒门]火丹第七十九分)水二钟,淡竹叶二十片,煎八分,不拘时服。除湿胃苓汤除湿胃苓汤草朴陈皮二术泽猪苓防风滑石山栀等木
《外科心法要诀》:[卷四腰部]缠腰火丹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若腰肋生之,系肝火妄动,宜用柴胡清肝汤治之
《外科大成》:[卷四不分部位小疵]无名肿毒。流黄水。痒痛不时者。为风丹。属脾肺湿热。宜除湿胃苓汤。痒而搔之起块。成饼成片。皮色不变者。为冷膜
《医宗金鉴》:[外科卷上腰部]缠腰火丹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若腰肋生之,系肝火妄动,宜用柴胡清肝汤治之
《疡医大全》:[卷三十幼科诸疮部]赤游丹门主论大黄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热毒疮疡、红肿热痛等症状;
乌梅具有滋阴养血、润燥生津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津液不足、口渴咽干等症状;
猪苓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
制白术具有健脾益胃、燥湿化痰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腹胀腹痛、咳嗽痰多等症状;
鸡内金具有健脾开胃、消食化积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制元胡具有行气止痛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脘腹胀痛、胸胁疼痛等症状;
黄芪具有补气养血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气血不足、乏力倦怠等症状;
墨鱼骨具有收敛止血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出血症候,如吐血、便血、崩漏等
总的来说,这个方子可以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部胀痛
具体使用还要遵医嘱,回答仅供参考
《医宗金鉴》卷六十四:除湿胃苓汤处方苍术(炒)厚朴(姜炒)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土炒)滑石防风山栀子(生研)木通各3克肉桂甘草(生)各1克功能主治清热燥湿。主缠腰火丹。水泡大小不等,其色黄白,破烂流水,痛甚。用法用量水400毫升,加灯心165厘米,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摘录《医宗金鉴》卷六十四《外科正宗》卷四方名除湿胃苓汤组成防风1钱,苍术1钱,白术1钱,赤茯苓1钱,陈皮1钱,厚朴1钱,猪苓1钱,山栀1钱,木通1钱,泽泻1钱,滑石1钱,甘草3分,薄桂3分。主治脾肺二经湿热壅遏,致生火丹,作烂疼痛。缠腰火丹(俗名蛇串疮)属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用法用量水2钟,加灯心20根,煎8分,食前服。
详见百科词条:除湿胃苓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6:20:27 共31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砂仁10
藿香15
百合20
神曲10
炒麦芽10
炒稻芽10
炒山楂10
白术15
白芍15
广木香15
青皮15
陈皮15
枳壳10
枳实10
甘草6
茯苓15
黄芪15
法半夏10
柴胡10
紫苏梗15
我们医院一老中医治疗胃病经常开的。。。效果还不错。
治疗老胃病,我给你推荐一个草药秘方,无副作用,康复后不复发, 百花散为原生态中药,地道药材,古法研制,充分保证了药物的天然性。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试验研究证实,百花散的有效成份均匀分布在胃(食道)粘膜表面,与胃(食道)粘膜亲和力强,药物吸收快,具有较强改善消化道内环境,促进有益菌生长,调节神经肌肉的功能的药物,促进消化吸收提高胃动力,治疗胃下垂。同时可有效改善和消除胃脘胀痛,治疗食道炎、浅表性胃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以及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饱胀、反酸、嗳气
、腹泻、打嗝和烧灼感等症;其中所含的抑菌成分可抑制和杀灭幽门螺旋菌消除粘膜炎症,从而即通过改善幽门〔贲门〕括约肌的收缩功能和抑制十二指肠〔胃〕的逆向蠕动,解决胃液和十二指肠液的反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十二指肠炎症,以及因此而引起的上腹胀痛、胃饱胀、口苦、两胁胀痛、胸背疼痛、烧灼、打嗝、嗳气、咽部不适
、胃痛、泛酸等症状,其组方原理和药物疗效是对西药简单抑制作用的挑战,从而改写了反流性食管炎和胆汁反流性胃炎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治愈的历史;猴头菇、麝香等有很好的抗癌、防癌作用,有效阻止胃腺体萎缩,同时防止胃腺体的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有效降低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改善胃酸不足而造成的消化功能障碍,从而根治萎缩性胃炎和皮化生。诸药合用共同起到,对胃及十二指肠粘膜有很强的保护和修复作用,修复溃疡,防止癌变,保护胃粘膜,调整胃肠及植物神经功能的作用,抑制胃蛋白酶原转变成为蛋白酶,从而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保护胃粘膜,阻止溃疡形成,其中所含的独特中药成分,可使淤血去新肌生,充分清除血分毒邪、化瘀愈溃疡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球炎)、消化性溃疡、胃出血、十二指肠炎、腹部疼痛、嗳气、烧心;又可强力杀灭致病菌,保护正常菌,快速止泻止痛,纠正肠功能紊乱,改善肠道血循环,调节中枢-交感-肠道神经功能,激活肠粘膜细胞再生,迅速修复肠粘膜,全面恢复肠道分泌、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从而既能在短期内见效,治疗肠炎、结肠炎、直肠炎,达到标本兼治,杜绝复发的目的。实践证明:“百花散”在提高胃粘膜抗病能力、减少胃酸分泌、消除粘膜炎症、促进糜烂面愈合、解除胃下垂、抑制胆汁返流等方面有很好的疗效,从而根治胃酸、胃胀、胃痛、打嗝嗳气、消化吸收差、身体消瘦、便秘口臭等一系列消化系统疾病。
参考:
http://wwwbaihuasancom/blhtmch
目录 1 拼音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胃风汤 21 处方 22 炮制 23 功能主治 24 胃风汤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局方》卷六 31 方名 32 胃风汤的别名 33 组成 34 功效 35 主治 36 胃风汤的用法用量 37 制备方法 38 各家论述 39 附注 4 《幼幼新书》卷二十八引《庄氏家传》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胃风汤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5 《普济方》卷二十三引《卫生家宝》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胃风汤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6 《脾胃论》卷下 61 方名 62 胃风汤的别名 63 组成 64 主治 65 胃风汤的用法用量 66 加减 67 制备方法 68 附注 7 《便览》卷二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胃风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胃风汤 1 拼音
wèi fēng tāng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胃风汤21 处方
白术、川芎、人参(去芦)、白芍药、当归(去苗)、肉桂(去粗皮)、茯苓(去皮),各等分。
22 炮制上为粗耒。
23 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儿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胁虚满,肠呜,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无度,并宜服之。
24 胃风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以水一大盏,入粟米百馀粒,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热服,空心,小儿量力减之。
25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 《局方》卷六 31 方名
胃风汤
32 胃风汤的别名胃风煎
33 组成白术、芎、人参(去芦)、白芍药、当归(去苗)、肉桂(去粗皮)、茯苓(去皮)各等分。
34 功效补血活血,益胃气。
35 主治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胁虚满,肠鸣(疒丂)痛,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无度。小儿风水,小便涩,饮食不进。形肿如腹,四肢皆满,状若水晶。
36 胃风汤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水1大盏,加粟米100余粒,同煎至7分,去滓,空心稍热服。
37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38 各家论述《医方集解》:此足阳明、厥阴药也。胃风者,胃虚而风邪乘之也。风属肝木,能克脾土,故用参、术、茯苓以补脾气而益卫;当归、川芎以养肝血而调荣;芍药泻肝而能和脾;肉桂散风而能平木,故能住泄泻而疗风湿也。又曰白术、茯苓能壮脾而除湿,川芎、肉桂能入血而驱风。
39 附注胃风煎(《医级》卷八)。本方方名,《张氏医通》引作“人参胃风汤”。
4 《幼幼新书》卷二十八引《庄氏家传》 41 方名胃风汤
42 组成人参(去芦)、官桂(去皮)、白术、川芎、天麻(肥白者)、大附子(炮裂,去皮脐)各等分。
43 主治小儿风冷入肠胃,腹痛泄泻。
44 胃风汤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水1盏,入粟米煎7分,去滓温服。
45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5 《普济方》卷二十三引《卫生家宝》 51 方名胃风汤
52 组成川芎1两,白术1两,人参5钱,白茯苓5钱,五味子1两,诃子3个(湿纸裹,煨),诃黎勒3个(湿纸裹,煨),槟榔2个,官桂5钱(去皮),川干姜5钱(油涂炙),陈皮1两(去白),薏苡仁1两(微炒),神曲5钱,麦糵5钱,甘草5钱(炙),附子1个(去皮,炮制,去尖,切作片)。
53 主治脾胃久冷,心胁胀满,腹胀肠鸣,不思饮食。
54 胃风汤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水1盏,加大枣1个,煎7分,温服。
5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6 《脾胃论》卷下 61 方名胃风汤
62 胃风汤的别名胃风饮
63 组成蔓荆子1分,干生姜2分,草豆蔻3分,黄柏3分,羌活3分,柴胡3分,藁本3分,麻黄5分(不去节),当归身1钱,苍术1钱,葛根1钱,香白芷1钱2分,炙甘草1钱5分,升麻2钱,枣4枚。
64 主治虚风证。能食麻木,牙关紧搐,目内蠕瞤,胃中有风,独面肿。
65 胃风汤的用法用量每服以水2盏,煎至1盏,去滓,食后热服。
66 加减中风自汗,汗多不得重发汗,宜去麻黄,而用根节。
67 制备方法上锉,如麻豆大,分2服。
68 附注胃风饮(《赤水玄珠》卷十四)。
7 《便览》卷二 71 方名胃风汤
72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川芎、芍药、当归、羌活、防风、黍米。
73 主治风入肠胃作痢,或赤或白,或如豆汁,或痢久人弱脉虚,色如陈腐将危者。
74 胃风汤的用法用量上以水2钟,煎服。
古籍中的胃风汤 《证治准绳·女科》:[卷之三杂证门下]滞下熟艾汤、五苓散,可选而用之。若风痢下血太过,宜用胃风汤加木香、黑豆煎服。若夏秋之间,下痢或赤或白,或
《张氏医通》:[卷十三·专方]中风门烦热疼痛。加酒黄柏。厥冷拘急。加熟附子。升麻胃风汤治胃风能食。手足麻瞀。目面肿。升麻当归白芷葛根(各
《普济方》:[卷二百七泄痢门]总论皆能令人泄泻。如伤于风其脉必浮,下必带血,当以胃风汤驱散之。如寒气所伤,脉必沉细,腹肚切痛,下必青
《杂病广要》:[诸血病]大便血下清血,或风湿入肠胃,下如豆汁,或下瘀血,并宜胃风汤、胶艾汤。泻血或淡或浊,或鲜或瘀,亦宜胃风汤,
《医门法律》:[卷三中风门]中风门方长期胃病老不好,经常反复,平时可用中药蒂柯舒养胃茶进行调理,包含山楂,甘草,佛手,山药,橘皮,丁香,白扁豆,茯苓,余甘子,黄精,芡实等中药成分,注意尽量不要经常生气上火,也要注意不要经常性的熬夜,同时饮食上一定要注意,不能吃任何刺激性的食物,尽量少吃一些油腻性的食物,还是要多吃一些清淡的蔬菜和水果,而且不能吃太凉的和太硬的食物!
目录 1 拼音 2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温胃汤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温胃汤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症因脉治》卷一:温胃汤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温胃汤的用法用量 34 摘录 4 《直指》卷十七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温胃汤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5 《千金》卷十六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温胃汤的用法用量 6 《白喉全生集》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温胃汤的用法用量 7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四 71 方名 72 组成 73 功效 74 主治 75 各家论述 8 《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六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温胃汤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9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各家论述 10 《理瀹》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温胃汤的用法用量 11 《诚书》卷六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温胃汤的用法用量 12 《嵩崖尊生》卷九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温胃汤的用法用量 13 《幼科直言》卷五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温胃汤的用法用量 14 《医略六书》卷二十三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温胃汤的用法用量 145 各家论述 15 《会约》卷四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温胃汤的用法用量 155 加减 16 《喉证指南》卷四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温胃汤的用法用量 17 《会约》卷八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功效 174 主治 175 温胃汤的用法用量 176 加减 附: 1 古籍中的温胃汤 1 拼音
wēn wèi tāng
2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温胃汤21 处方
附子 当归 厚朴 人参 橘皮 芍药 甘草各3克 干姜4克 蜀椒2克
22 制法上九味哎咀。
23 功能主治治胃寒气逆,腹胀咳嗽,食欲不振。
24 温胃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900毫升,煮取500毫升,分二次温服。
25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
3 《症因脉治》卷一:温胃汤31 处方
厚朴 砂仁 甘草 陈皮 干姜 白豆蔻 黄耆 人参 姜黄 益智仁
32 功能主治治寒邪在里,胃脘痛,脉沉弦。
33 温胃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34 摘录《症因脉治》卷一
4 《直指》卷十七 41 方名
温胃汤
42 组成熟附子1两,当归1两,厚朴(制)1两,人参1两,橘红1两,半夏曲1两,生白姜1两,甘草(炙)1两,川椒(去合口者)3分。
43 主治冷则气聚,胀满不下食。
44 温胃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加大枣2枚,水煎,食前服。
45 制备方法上锉散。
5 《千金》卷十六 51 方名温胃汤
52 组成附子1两,当归1两,厚朴1两,人参1两,橘皮1两,芍药1两,甘草1两,干姜5分,蜀椒3合。
53 主治胃气不平,时胀,咳不能食。忧思聚结,脾肺气凝,阳不能正,大肠与胃气不平,胀满上冲,咳食不下,脉虚而紧涩。
54 温胃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服。
6 《白喉全生集》 61 方名温胃汤
62 组成条参5钱,银花3钱,法夏(姜汁炒)3钱,僵蚕(姜汁炒)3钱,炮姜(炒)1钱半,白芍1钱半,制附片3钱,陈皮1钱,粉草1钱。
63 主治白喉,寒邪入里,白见于关内,成点成块,或满喉俱白,色如凝膏,喉内淡红微肿,时痛时止,舌苔白厚,不思饮食,目眩倦卧,或手足逆冷,腹痛欲吐。
64 温胃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7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四 71 方名温胃汤
72 组成肉桂1钱(夏月减半),厚朴1钱,陈皮1钱,香附1钱,当归1钱半,川芎1钱,车前子1钱,枳壳1钱半,黑姜5分,桃仁1钱,半夏1钱,砂仁5分,生芝麻1钱,炒米50粒。
73 功效和胃温中顺气。
74 主治孕妇临产,胃气虚寒,或冬月去衣太早, 受寒,或胎上通心,气逆而忽然呕吐者。
75 各家论述临产呕吐,其故有三,胃气虚者,以温中和胃为主;外犯寒者,以散寒温胃为主;有寒邪而伤饮食者,以消食温经为主。临产之前呕吐频作,是胎上通心,以致气逆而吐,尤当顺气温胃。是方以朴、香、半、陈消食和中,温经顺气;桂、姜行血;枳壳宽肠;桃仁破滞;车前利窍;芎、归助血。气顺血行,胎易产,呕自止也。
8 《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六 81 方名温胃汤
82 组成干姜(炮)1钱半,附子(炮)1钱2分半,半夏曲1钱2分半,厚朴1钱2分半,人参1钱2分半,陈皮1钱2分半,甘草(炙)1钱2分半,当归1钱2分半,川椒(炒)1钱。
83 主治胃气虚冷,脘腹胀满。
84 温胃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85 制备方法上锉1贴。
9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91 方名温胃汤
92 组成厚朴、陈皮、半夏、豆蔻、羌活、防风、香附、藿香、干姜、神曲、山楂、生姜、砂仁。
93 主治产后呕吐。
94 各家论述妇人产后,胃气风冷,饮食停积不化,发为呕吐。治宜外散风冷,内消食积。是方以羌活、干姜祛风散寒;朴、陈、夏、蔻、藿、附、乌、砂温中行气,消磨积滞;曲楂祛胸中宿食。冷气除,食积去,则胃安,呕吐止。
10 《理瀹》 101 方名温胃汤
102 组成附子(炮)1钱,姜厚朴1钱,半夏1钱,陈皮1钱,当归1钱,川椒1钱。
103 主治脾胃虚寒,腹满濡时减,吐利厥冷。
104 温胃汤的用法用量炒熨。
11 《诚书》卷六 111 方名温胃汤
112 组成藿香、苍术(炒)、陈皮、青皮、干姜、厚朴(炒)、桔梗、防风、木通。
113 主治感寒唇青。
114 温胃汤的用法用量上水煎,温服。
12 《嵩崖尊生》卷九 121 方名温胃汤
122 组成苍术、白术、茯苓、陈皮、炮姜、半夏、生姜。
123 主治寒湿,呕清水。
124 温胃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13 《幼科直言》卷五 131 方名温胃汤
132 组成丁香少许,木香、陈皮、甘草、当归、白茯苓、白术(炒)、干姜。
133 主治小儿胃寒,痛不即止,唇白面青,四肢厥冷。
134 温胃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14 《医略六书》卷二十三 141 方名温胃汤
142 组成干姜1钱半(炒),厚朴8钱(制),白豆蔻1钱(去壳,炒,研),益智1钱半(炒),姜黄1钱,甘草5分,人参8分,陈皮1钱半,砂仁1钱半(炒)。
143 主治胃脘痛,脉弦细者。
144 温胃汤的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
145 各家论述胃虚寒滞,中气不能运化,故浊阴窒塞,胃脘作痛不止。白蔻宽胸快膈,厚朴散滞祛寒,干姜暖胃逐冷,陈皮利气和中,人参补胃虚,砂仁醒脾气,甘草缓中和胃,益智补火生土,姜黄调气以解寒滞。使滞化气调,则寒邪外解,而胃气融和,安有作痛之患。此温中散寒之剂,为胃虚寒滞作痛之专方。
15 《会约》卷四 151 方名温胃汤
152 组成山药(炒)3钱,扁豆(炒,研)3钱,甘草(炙)1钱半,茯苓1钱半,白术2钱,干姜(炒)12钱,吴茱萸8分(开水泡用),补骨脂(炒)1钱半,肉豆蔻(去油)1钱3分。
153 主治腹冷痛下泄,手足厥逆,脉微欲绝,及下利清谷。
154 温胃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155 加减如阳虚寒甚者,加附子12钱;如腹痛者,加木香34分;如滑脱不禁者,加乌梅2个,木香(煨)3分;如肝邪侮脾者,加肉桂12钱。
16 《喉证指南》卷四 161 方名温胃汤
162 组成附子、当归、厚朴、党参、橘皮、芍药、甘草、干姜、蜀椒、白术、半夏。
163 主治脾胃虚寒,胀满上冲,饮食不下。
164 温胃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17 《会约》卷八 171 方名温胃汤
172 组成人参2钱,白术2钱,扁豆(炒)2钱,茯苓1钱,甘草(炙)8分,砂仁(炒)5分,淮药(炒)2钱,当归1钱半(泄者不用),藿香6分,陈皮7分,干姜(炒)12钱,生姜8分,莲肉(炒)2钱,红枣3枚。
173 功效温补。
174 主治饮食伤脾,或吐或泻,或困倦多汗,六脉豁大无神,此大虚之候。及病去后,阳气未舒,阴翳作滞,不思饮食者。
175 温胃汤的用法用量水煎,食远服。
176 加减如泄甚者,加肉豆蔻(面煨)12钱;阳虚下脱不固者,加附子2钱,乌梅2个;腹痛者,加白芍(酒炒)1钱半;如气滞腹痛者,加木香、白芥子之属。
古籍中的温胃汤 《症因脉治》:[卷一胃脘痛论]外感胃脘痛分寒热二条。寒痛者,先用五积散,兼散外寒;后用温胃汤,以温内寒。热痛者,先用神术平胃散,以清外热,
《证治汇补》:[卷之六腹胁门]心痛心痛。痰用导痰汤。食用保和丸。热用清中汤。寒用温胃汤。气用调气汤。血用手拈散。悸用妙香散。虫用万应
《景岳全书》:[卷之五十八宙集·古方八阵]热阵中汤治同前。即前治中汤加丁香、去半夏。《良方》温胃汤治忧思结聚,脾肺气凝,元阳受损,大肠与胃气不平
《先哲医话》:[卷上]荻野台洲实也,宜生姜泻心汤、大半夏汤。自中焦膨胀者,宜温胃汤类。自下焦胀起者,宜壮原汤加木鳖子。此病以手鼓
《白喉全生集》:白喉寒证渐重治法本文2023-08-20 16:40:5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0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