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祝由十三科之符咒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解读祝由十三科之符咒,第1张

解 读:

自元代始,太医院分为十三科,至明隆庆年间改为十一科。

元代十三科为:大方脉、杂医、小方脉、风、产、眼、口齿、咽喉、正骨、金疮肿、针灸、祝由、禁。

明代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按摩、祝由。

1571年,明代的十三科改为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镞、祝由与按摩等科。

中医应用:

1、大方脉:专门治疗成年人疾病。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内科。宋代十三科中即有此科,后沿用至清。

2、小方脉:专门治疗小儿疾病。相当于现代的小儿科。宋、元、明、清代的太医院均设小方脉。

3、正骨:元代十三科之一,明代时更名为接骨科。为专门治疗骨关节外伤性疾患的临床分科。

4、风科:宋代始设风科,元代医学分为十三科,风科是其中之一,专门诊治各种风病,实际上是大方脉的一个分支。宋、元强调风邪在治病诸因素中的重要性,因而独立设科。

5、口齿科:唐代包括于耳目口齿科内,宋代十一科中有口齿咽喉科,元明医学十三科中口齿科独立为一科。

6、产科:元代十三科之一,专门治疗妇女疾病,相当于现在的妇产科。

7、杂医科:元代十三科之一,专门治疗杂病的学科。

8、眼科:唐以前眼科包括于耳目口齿科中,宋代始设眼科。其后元、明、清均沿此设立眼科。

9、咽喉科:唐宋及以前均混入耳目口齿科,元代医学“十三科“始独立设有咽喉科,明代亦沿此独立设科。

10、金疮肿科:多属战伤救治的专门学科。周代称金疡,为疡医科治疗内容之一。宋代设金镞兼书禁科。元代始设金疮肿科,明代设金镞科。由于其治疗对象多为箭、剑、刀等武器的创伤,故名。

11、针灸科:针灸疗法由来已久,隋唐始设为专门的科目,宋有针兼灸科,元、明代均设有针灸科。

12、祝由科:用符咒禳病者为“祝由科”。

13、禁科:自唐代始设医学各科起,便设有禁科。此后历朝历代医学分科多有增、减变化,大多均设禁科或并入金镞书禁科。直至清中叶改十一科为九科时方取消禁科。禁科系以咒禁、画符、祝由等各种非医学方式以期治疗疾病的一类方法。

14、妇人科:明太医院十三科之一,专门治疗妇女疾病的学科,相当于现代妇产科。

15、疮疡科:明代设立的太医院十三科之一。专门治疗肿疡、溃疡、金刃所伤等外科疾患。相当于现代医学中外科及皮肤科的治疗范围。

16、伤寒科:明代太医院共设十三科,伤寒为其中之一,是专门治疗外感疾患的,类似于现代内科中设置的某些专科。

17、按摩科:明代设立的太医院十三科之一。此后按摩一直独立设科,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保健手段沿用至今。

祝由,就是祝说病由,不劳药石的一种古老的治病方法。始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

关于祝由的产生,《祝由十三科·自序》说:“有疾病者,对天祝其由,故名曰祝由科。”这种以咒治病的方法,大抵是从原始的宗教活动中逐步演变而来的。

因为中国医学早于巫祝之术。上古“茹毛饮血”之际,人们巢居洞穴,刀耕火 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治 病疗伤,不过针砭按摩之法。及至中古,始生敬畏之心,后文字出,鬼神泣。人心不古,遂生百病而忧生死。

今天,自然界中的一些动物,仍然可以通过在木石上的摩擦和挤靠,以及觅食一些草药来为自己疗伤治病,由此不难看出其中端倪。

远古时候,由于人们对自然界所产生的一些神秘现象和种种疾病无法认识和理解时,便认为天地之间万物有灵,于是,各种原始图腾和鬼神崇拜由此也应运而生,人们一方面以药石来疗疾同时,另一方面又尝试着用符咒来治病,使符药这两种相悖的治病复合体共存在一起,给传统医学增添了许多 神秘的色彩。后来,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符咒治病,这种古老的治病方法,才逐渐被药物所替代。

《三国志·魏志·张鲁传》而深受普通百姓欢迎。一时间信奉者甚多。后其孙张鲁归降曹魏,遂使天师道传至北方,并为士大夫所接受。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历代都笃信天师道。天师道重符咒而不事黄白之术。并以符水来为人驱鬼治病,祈福迎祥。其法简约易行,流传甚广。对后世影响很 大。因此,又有古云:“燕赵多侠客,蜀中出神仙。”

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曰:“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使精诚致魂魄。”其所咏的就是四川的天师派道士。今,民间沿用的《家用增广玉匣记》一书就收录有张天师祛病符法数十种,故在四川各地的火居道中,如清微坛、灵宝坛、上清坛等,其传布的符法水章,大多数也是源于天师道。

由于其世系师承而秘不载书,可惜到了今天,大部份符咒已经濒临失传了。唐宋,佛道兴盛而互斥互渗,佛教随之也融入了一些道教的符咒和手印诀法。

其咒曰;“一犯祖师在寅,二犯祖师在卯,三犯祖师在辰,三清九牛祖师在丑。民间俗称翳子,中医分星翳、云翳两种。

即现代医学中的白内障。其致病机理尚不明确。民俗则认为,但凡家庭中开沟打灶修造动土,冒犯了神煞,即生星翳。

药石往往不起作用,星翳日久则扩散成云翳。又称死翳。符咒药石皆不可治。西医则采取手术治疗。因此,星翳初起,可请术士用符咒 治之即愈。这就是祝由之法。祝由科治病,自古以来,无论医患,首重人品和缘份。

所谓“万两黄金不卖道,十字街头送路人。”其传授弟子,以道德为第一,缘份 第二。性善为术家之根本,缘份为术家之天资,二者不可缺一。

因此,又严重的制约了道教自身的发展。天资为先天带来,性善为后天修积,天资者,即论其命中有无将星华盖以及雷霆煞。

按《渊海子平》所说:“华盖者,申子辰见辰,寅午戌见戌,亥卯未见未,巳酉丑见丑。”以其年柱日柱见其他三柱皆可。而《三命通会》 论其雷霆煞取法为:“正七月逢子,二八在寅方。三九居辰上,四十午位伤。五冬月申位,六腊戌位方。”逐月查之。然有缘者众而有德者寡矣。

故其太上诫语又 曰:“不诚不敬者不治,毁谤天医者不治;疑信不决者不治;重财轻命者不治;符咒不全者不治。。”因此要求术者与人施治,不取分文。也有不用符咒之术,其为 五行生克法。今川中的一些祝由之法,有一定的实用意义。缠腰火丹,西医称为带状泡疹。系病毒引起。而民间治法颇多,丘陵地区,将秋后沿树所堆草垛束顶上的篾条圈取下,烧灰调过灯油擦之有奇效。

此外,天师道传承的一些符法水章,如天师符、招财符、镇宅符、催生符、五雷符、太公符……以及天师神水、五斗神水、太乙救苦神水、观音神水、太阳神水、接骨神水等,其万病一水之法。在民间屡起沉疴,口碑甚好,均不可忽视。 

中国道教民间信仰可谓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其中相关的民俗习惯是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应该全面研究,认真对待,具体分析、正确引导,便之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祝由科与天师道系列符法,是中国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漠视和回避,也不是我们作为研究学者所应该具有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务实的工作作风。

因此,我们学习和探索祝由科与天师道系列符法,无非是抛砖引玉,作一点试探性的工作,有助于提高大家对道教文化的充分认识和深入了解,以期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对道教文化的关注,为弘扬传统的民族文化而力尽绵薄罢了。

今天,当物质的富有欲将人性泯灭的时候,精神上的贫乏又不得不引起我们的焦虑和不安。因此,提 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也无疑是一剂良方。我们不否认白天是光明的,同样也不否认黑夜是朦胧的。

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却缺一不可。所以,我们决不能以科学的无神论来否定宗教的有神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正是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人们对祝由科所能够 产生各种神秘效应,更是深信不疑,乐道于今。

这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所在。祝由治病,是我国传统医学心理疗法的一个雏形。她为中国医学的全面开创和应用实践奠定了基础。其研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在唐代,当时的太医署便分设了四科。一曰医师、二曰针师、三曰按摩师、四曰咒禁师。

所谓咒禁师,即类似我们今天现代医学所说的心理医生。到了元明时代,其太医院则将医学分为十三科。最后一科便是祝由科。

由此可见,祝由科已经正式被官方纳入医学科目之中。不言而喻,祝由科也的确存在着某些医学诊治价值,她为我们今天探索研究其在临床医学中到底有无实质性的治病效果,提供了一些可靠而宝贵的原始资料。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漂亮,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嘿嘿,听听这歌词,一个漂亮的村姑即刻出现在你的面前。姑娘虽漂亮,但每个月的那几天,日子可真不好过,弯着腰,捂着肚子,哎哟喂,那个难受哦!没办法,只好去看中医妇科大夫,大夫对着姑娘望闻问切一番,然后提笔写下这样的方子:

乌鸡(去毛爪肠),鹿角胶、鳖甲(制)、牡蛎(煅)、桑螵蛸、人参、黄芪、当归、白芍、香附(醋制)、天冬、甘草、生地黄、熟地黄、川穹、银柴胡、丹参、山药、芡实(炒)、鹿角霜。

  姑娘接过处方:“大夫,这是?”

  “乌鸡白凤丸方!”

  大夫说:“你这是气血两亏引起的月经不调、行经腹痛,我给你开的是乌鸡白凤丸方,而不是中成药。”医师站起来对姑娘说:“你拿这处方到乐氏同仁老药铺,他们

会按处方为你精心炮制出手工制的乌鸡白凤丸,对调理你紊乱的月事和腹痛效果特别好。”

  接下来你就要好奇地问了:那姑娘要服用的乌鸡白凤丸到底是味什么药?为什么对治疗妇科疾病有很好的效果?药方起源出自谁手?别慌,那我们就慢慢聊聊乐氏同仁的经典手工药:

 说起妇科药乌鸡白凤丸这方药,那可是在中医药界大有名气。乌鸡白凤丸的源方起源于明朝,记载在明太祖皇帝朱元璋的第五儿子朱橚先生(1361—1425年)所著的医药书籍《普济方》一书中,后有明代著名

医师龚廷贤先生(1522—1619年)在所著的医书《寿世保元》中改进完善处方后称之为“乌鸡丸”。一直流传许多年,此方广为使用。到了清朝光绪年间,清宫廷太医院改进

明代龚廷贤先生所著《寿世保元·妇人科·带下篇》中的白丹凤、《虚劳方》中的白丹凤

《调经诸方》中的乌鸡丸三个方剂,综合其所长,由乐氏同仁堂传人加减配伍就形成了乐家治疗妇科疾病著名的“乌鸡白凤丸”。乐氏同仁老药铺的乌鸡白凤丸选用纯正的泰和乌鸡为原料以补血益阴治疗崩中止带及一切虚损,养血生津,宁神益智为君药。熟地、当归、白芍养血活血,川芎、丹参活血行血,充分发挥活血养血的功效为臣药。人参、黄芪、山药、芡实健脾益气,化湿止带;鹿角、桑螵蛸补肝肾,益精血,益肾助阳;牡蛎、生地、天冬、银柴胡、青蒿滋阴清热;香附疏理肝气,调经止痛,这些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乐氏同仁老药铺乌鸡白凤丸的全方气血双补,阴阳并调,为补血养血,是乐家调经止带名方。乐氏同仁堂的乌鸡白凤丸曾为清宫御用供药,据说慈禧太后老佛爷在清光绪年间二度垂帘听政,日渐感到体弱乏力,阴虚盗汗、气短胸闷,为此她钦点用此药,缓解自己的不适症状,感觉效果特别好。以后,乐氏同仁堂的

乌鸡白凤丸就成为慈禧太后老佛爷一年四季必备的药品,也成为慈禧太后最喜欢的一味中药。

    在乐氏同仁堂188年清宫御药供奉中,乌鸡白凤丸占了很大的份额,一度成为清宫女眷调理妇科疾病的首选药方。又经过百年的发展创新,如今的乐氏同仁老药铺更使乌鸡白凤丸这味古方良药发扬光大,选材更加精细,手工制作更加精益求精。每一味药材都是精挑细选,一定要选用纯正原产地道地的药材,经过三天三夜的熬制才制成蜜丸,因此所炮制出的乌鸡白凤丸不论是在口感上还

是在药效上都是上乘的、一流的,深得好评。

    乐氏同仁的乌鸡白凤丸是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良药,药效甚佳,补气养血、调经止带,而且还有较强的滋补、美容作用,适用于气虚、血虚所引起的皮肤色斑问题。乌鸡白凤丸补阳虚成分多,适合气血、阴阳两虚者适用。乌鸡白凤丸还特别适合中老年妇女

服用,调理更年期所带来的一系列的生理性问题。除以上功效以外,现代的中医学研究表明,乌鸡白凤丸的功效还表现在治疗慢性肝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胃下垂、阳痿、遗精、痛风及性功能减退症等,成为男女都适用的良药,这些都是乌鸡白凤丸在治疗领域的延续和拓展!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漂亮,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

    愿乐氏同仁的乌鸡白凤丸能使女性朋友健康美丽,青春永驻,男性朋友快快乐乐!

  在《大长今》中,长今最后被中宗封为正三品堂上官,而中国太医院中的最高官位院使仅是正五品。下面的图示可以看出中韩太医院品阶的变化。

  韩国内医院官阶:

  使唤医女→实习医女→医女→医官→主簿→内医正

  清太医院官阶:

  医生→医员→医士→吏目→御医→右院判→左院判→院使神奇针灸在中国清代曾被取缔

  清太医院分科经过多次改制,顺治年间分为大方脉科、小方脉科、痘疹科、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等11科。嘉庆二年(1797年)痘疹科并入小方脉科,口齿咽喉合为一科成为9科。嘉庆六年(1802年)又将正骨科划归上驷院,成为8科。

  在《大长今》中被重点讲述的神奇针灸法,在道光二年(1822年)的中国曾被取缔,皇帝认为针灸袒胸露背,有伤大雅,于是将针灸科去除,变成7科。到同治五年(1866年)又缩减为大方脉科(伤寒科、妇人科并入)、小方脉科、外科(即疮疡科)、眼科、口齿咽喉科5科。

  电视剧《大长今》中长今在进入宫中成为医女之前,要经过地方的严格选拔。在我国清代进入宫中给皇上看病,也是一件万难之事。

  要成为医士,首先要接受教育。清代的医学教育,设教习来培养医官人才,由御医、吏目中选品学兼优者来担任。而学生通常要经一定级别的官员推荐,并由医官作保,由首领官面试,合格者方可入学,称之为医生。

  入院学习后,称为肄业生。教学内容主要是《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相关医书,后来又增习《医宗金鉴》,并逐渐作为主要教科书。一般肄业生学习3年期满,由礼部堂官来主持考试,合格者为医士,不合格者继续肄业,以待再考。

  而仅仅成为医士还远远不够。因为御医是要从太医院内医术精湛、品行端正的医士以上人员中层层选拔的。清代设御医10人,这些御医在进宫之前需在太医院供职6年,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并经过3或5年一试、二试、三试合格者,才有资格入选,否则宁缺不补。另外,清宫御医有些是各省官员举荐之名医。因此要成为一个御医,至少也要花上10年的时间。

  古代十分注重食疗的作用

  长今在御膳厨房学到很多食疗的方法,给她学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食疗与药物的互补关系可见一斑。在清晚期,食疗在宫廷医药中也占有很重要地位,帝后嫔妃们都想延年益寿,因此依赖于各种食疗。他们没病的时候也会请太医来诊脉,叫做“请平安脉”。诊后,御医们也会开具一个补药药方。

  清朝比较著名的食疗食品叫做“八珍糕”,此药香甜可口,而药气少,饿时可以食用,又可治疗疾病。它是由人参、茯苓、莲子、仁、山药等8种药物加工制成,有强身健脾之疗效。还有一种仙药茶,在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各朝的宫廷内,都广为采用,它是由紫苏叶、石菖蒲、山植丝、泽泻丝等近十种药物配成,具有降脂减肥之效。

目录 1 拼音 2 拼音名 3 黄杨的别名 4 来源 5 性味 6 功能主治 7 黄杨的用法用量 8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黄杨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黄杨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黄杨 1 拼音

huáng yáng

2 拼音名

Huánɡ Yánɡ

3 黄杨的别名

瓜子黄杨、千年矮、乌龙木

4 来源

黄杨科黄杨属植物黄杨Buxus microphylla Sieb et Zucc var sinica Rehd et Wils,以根、叶入药。全年可采,晒干。

5 性味

苦、辛,平。

6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行气活血。用于风湿关节痛,痢疾,胃痛,疝痛,腹胀,牙痛,跌打损伤,疮疡肿毒。

7 黄杨的用法用量

3~4钱,作煎剂或泡酒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到中药黄杨的方剂 举胎散

能主治:胎气偏坠腰腿,小水不利。用法用量:红枣煎,或加黄杨树枝8分引,更妙。摘录:《医钞类编》卷十七

顺气滑胎饮

5分,大腹皮(炒)5分,陈皮5分,甘草4分,黄杨木梳1个。主治:难产。用法用量:葱须为引,黄酒煎服。

逍生散

当归1钱,白芍1钱,甘草1钱,滑石1钱,香附1钱,葱白5个,黄杨脑7个。功效:孕妇89月服之易产。

黄杨头汤

拼音:huángyángtóutāng处方:黄杨头7个,白糖1撮,阳春砂仁1粒(研末)。功能主治:宽

保产远生散

苓、滑石、枳壳、甘草、大腹皮、陈皮、香附、白芍、黄杨头7个。功能主治妊娠九个月,预服易产。主用法用量

更多用到中药黄杨的方剂

用到中药黄杨的中成药 黄杨宁片

ian标准编号:WS3B349998本品为黄杨科植物小叶黄杨Buxu ierophyila

心无忧片

ian标准编号:WS3B249197处方:黄杨木50g射干25g细辛25g川芎375g青木香

乌金丸

2两,急性子2两,鹿角屑3两,麻黄、生姜、脂麻、黄杨头、砂仁(为衣)。主治:难产。各家论述:此方鹿角

醒脑降压丸

Wan标准编号:WS3B046490处方:黄芩184g黄连92g郁金92g桅子92g玄精石9

黄葵胶囊

炎之湿热证,症见:浮肿,腰痛,蛋白尿、血尿、舌苔黄腻等。个别患者用药后出现上腹部胀满不适。经对症处

更多用到中药黄杨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黄杨 《丹溪治法心要》:[卷七·妇人科]胎孕(第二)

尾(一钱)或加枳壳、缩砂,上作一帖,入青葱五叶,黄杨树叶梢七个,煎,食前服,于第八九个月服十数帖,甚

《胎产心法》:[卷之中]保产论

)炙草(三分)大腹皮(一钱五分,用黑豆汁洗,晒)黄杨脑(三个,即黄杨树叶梢儿也)葱白(三根)水煎服。

《医灯续焰》:[卷十五胎产脉证第七十七]附方

(各一钱)甘草(炙,二钱)上作一服,入青葱五叶,黄杨脑七个(即黄杨树叶梢儿。食少胎瘦者不须用。)水煎

《济阴纲目》:[卷之十临产门]临月束胎

,一钱)甘草(炙,二钱)上切作一服,入青葱五叶,黄杨脑七个,(即黄杨树叶梢,见食少胎瘦者,不须用。)

《丹溪心法》:[卷五]产前九十一

从今天起开启新的研究系列— 《傅青主与陈士铎医学思想研究》 ,同时 《每周中医分享》 系列仍会不定期更新,请大家持续关注!

我想中医的学习者或多或少会听过傅青主的大名,知道和读过 《傅青主女科》 的人估计也不在少数,同时这本书在中医妇科学中的地位我想也是勿庸多言的。但是提到陈士铎呢,估计很多听到这个名字的人都会有一种陌生的感觉:他是谁?是中医吗?而稍有些印象的人可能会知道他的两本著作 《石室秘录》 《辨证录》 ,至于读过的人恐怕就占少数了。

在谈两人的关系之前,先来对比下两人的著作:我们发现 《傅青主女科》 和陈士铎 《辨证录·妇人科》 的内容有99%的相似性,仅个别内容有所出入,同时署名傅青主的其它著作像 《傅青主男科》 《傅青主小儿科》 和陈士铎医书的部分内容也基本一致。

更关键的是陈士铎的医书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理论、诊断、中药等各个方面,而这些内容又有着完整统一的理、法、方、药体系。即粗看之下,似乎傅青主医书只是陈士铎医书的 「摘抄版」

看到这里,我想关于两者的关系,大家可能会有诸多猜测或者定论了,但是我想提醒的是傅青主、陈士铎两人医学传承关系是中医史上最大的谜团之一,中医界争论至今已有100多年,但仍悬而未决,至今没有定论。

其实我想无论是谁,只是刚看完陈士铎的医书序言都有可能直接把书放下,因为写序言的人都是医道两家的顶尖人物如岐伯、张仲景、吕洞宾等人。而且他还说自己这些书是岐伯、张仲景等人传授给他的,他自己只是记录下来传到后世而已。

我想这些任谁看了都会感觉很荒谬吧,想当年罗大伦看到的时候就感觉很气愤,认为此人极度不靠谱,好几年再没有看过陈士铎的书,今人如是,古人何尝不如是。另外就是陈士铎有些方剂的剂量过重,每味药动辄以现代剂量的两计,有些方子加起来会超过半斤,大大有违常理,我想这些方子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应该都很少人敢用吧。

两人的医书虽然出入不大,但差别之处却又是涉及临床治疗的紧要之处,如两人书中同一方剂剂量会有所差别,其次傅青主医书中所用药物多为炮制,这点在陈士铎书中就很少涉及。

再次自《傅青主女科》问世以来,因冠有傅青主的大名,所载方剂临床疗效高,愈为医家所重视,即临床应用基本以傅青主医书为主,反而有着完整医学体系的陈士铎医书如上述所说缘由而不被医家所看重,渐渐湮没在浩瀚的中医典籍中,所以傅青主诸书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研究参考价值。

记得初次接触到陈士铎、傅青主两位医家是在读罗大伦 《古代的中医》 的时候,罗博士写傅青主一文可谓有史、有情、有义,非常有画面感的还原了傅青主的一生,同时对于中医史上最大谜团之一的傅青主、陈士铎两人医学传承之谜也提出了新的观点,建议大家可以找来读读,非常长见识。

如果说罗大伦引起了我对两人的兴趣,那么有 「中医界王语嫣」 之称的谭杰中就是给了我充分的动力去研究傅青主、陈士铎的医学思想。

谭杰中在《古典本草药理学及其于经方之应用举隅》一文中对傅青主赞誉有加: 「有一位时方大家,他创的方剂,有效率几乎可以与仲景比美。如果仲景可称为『医圣』的话,这个人大概可以被叫做『医仙』了吧。这仙人就是与明朝皇室有着奇异的关联性,文学医学两得美名的傅青主(傅山)」

同时他在中医教学中也是大篇幅引用和讲解两人的方药使用,以谭杰中医学知识之巨,读书范围之广,能有如此评价,我想傅青主、陈士铎的医学思想是非常值得挖掘和整理的。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傅青主诸书自《傅青主女科》1827年刊行以来至今已经过190余年的临床验证,疗效非凡。那么陈士铎医书呢?除去和傅青主重复的部分,其余内容是不是也具有相同的医学价值呢,这点就让我产生了十足的好奇心。

当然历代医家对这部分内容应用和研究很少,所以想一探究竟只能靠自己了。以上就是本次研究的源起,这次研究的目标是期望整理出傅青主、陈士铎 「一派」 理、法、方、药的完整体系,时间上可能会有两到三年的跨度,还请各位读者拭目以待。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