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书中说的“昆仑奴”,究竟是什么人呢?
昆仑奴,并不是指昆仑山的奴隶,昆仑在古语之中有黑色之意,昆仑奴是泛指黑人。正史之中提及昆仑奴倒是少见,毕竟这个词汇带有贬低之意,而民间词话小说之中常有昆仑奴出现,我记得在聊斋之上看过一篇关于昆仑奴的短篇。
写的是两个昆仑奴被主家买来看门,后来主家赏了他们俩妓女做老婆。妓女生了个白白胖胖的小孩,邻居挑拨为何小孩长得白而不是黑的,昆仑奴一气之下将小孩儿杀了,结果发现骨头是黑的,懊悔不已。
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各种肤色各种服饰的外国人在大街上走来走去都不会让人觉得奇怪。当时官宦商人家流行的是昆仑奴,新罗婢。新罗是朝鲜半岛的一个小国,大约那里的婢女比较美貌,海盗们不断袭击新罗就是为了搜罗美女卖给大唐的官宦人家。看来韩国的美女在那个时候就比较受欢迎了。
而昆仑奴实际上是东南亚一带的土著,他们大多来自当时东南亚的奴隶市场西贡,而且这种人口买卖一直延续到了明朝。因为昆仑奴比较强壮而且长相丑凶丑凶的,所以有钱人家会将他们买回来做保安,比如聊斋之中的这户人家。实际交流下来发现他们性格也比较憨厚耿直又忠心,容易指使,所以也渐渐成为了有钱人家的标配。
唐代传奇之中有一个比较有名的昆仑奴磨勒,堪比男版红娘,而且一身武艺高强。她帮助痴情男主人窃取了豪门的姬妾,刚刚出场的时候就将小妾传达给男主人的暗语完全解答出来,可以看出唐朝人心目中昆仑奴不仅仅是做力气活或者看家护院的苦力,他们也会有聪明精明的一面。
昆仑奴这个词汇虽然明显带着贬低之意,但是包容万象的唐朝人对于昆仑奴的态度并非完全是欺辱和看不起的,在很多艺术品的创作之中我们都能看到昆仑奴的身影。在现在留存的昆仑奴陶俑或者壁画之中,昆仑奴的形象一般比较憨厚,他们大多头发卷曲,身着窄袖右衽衣,脚上也不穿鞋子。
比如这张敦化壁画之中,佛尊、白象和昆仑奴占据了画面的中心地位。
不仅仅是这幅图,昆仑奴在敦煌等地的佛教壁画之上时有出现。大约因为当时许多昆仑奴来自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也因为人们对于昆仑奴的评价本身就比较好。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夷坚,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 ",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古籍中的昆仑山就是现在的昆仑山脉吗?昆仑山只有一处还是有几处?昆仑山究竟在何地?昆仑这个区域实在是太神秘了,以至它的确切位置成了一个千古之谜。为此,歧说纷出,聚讼不断。
在《山海经》和《淮南子》中,昆仑山是黄河的源头,盛产玉石。因此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联系黄河源头来确定昆仑山的位置,并以出产玉石作为旁证。
最早确定昆仑山位置的是汉武帝。张骞“凿空”西域,了解到一些西北地理知识,回来报告黄河源头就在于阗(即今新疆和田附近),但他以为昆仑山还应在更西边的地方。以后汉武帝不断派使者到西域各国。《史记。大宛列传》说:“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于是,武帝断然拍板定案:昆仑即于阗的南山。此说一出和者甚众。我们今天地图上的“昆仑山脉”便由此得名。
但是,历代地理学者们对这个说法并不以为然,只是因为有了这一说,必要时姑且沿用而已。与武帝同时代的司马迁就认为于阗南山够不上高峻美丽的条件,不是昆仑山。班固在《汉书。西域传》中对于阗南山也仍叫南山,绝口不提汉武帝说的“昆仑”两字。后来有的学者则认为于阗并不是黄河的源头,从昆仑和黄河的联系上排斥了武帝的昆仑说。
《山海经》曾提到“海内昆仑之虚”。为《山海经》作注的东晋郭璞就此指出:“言海内者,明海外复有昆仑。”清朝的郝懿行在注《山海经》时继承了郭的说法,提出有大昆仑和小昆仑之分。由于古籍记载的问题,又由于对黄河源头看法的不一致,很自然地,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就有了几处昆仑山。
清人陶保廉在《辛卯侍行记》一书中总计前人诸说,指出昆仑山共有七处:“一在海外,一在西宁,一在肃州,一、在新疆,一在青海西南,一在卫藏之北,一在北印度。”近几十年来,学者们渐渐趋向昆仑一元说。但是说法仍然不一。
岑仲勉针对陶保廉的统计,通过考订,得出结论:“海外、新疆、卫藏及北印之四昆仑,皆即古昆仑。非名称如一,地点亦未有异。西宁、肃州两昆仑者、古昆仑之东支,……唯青海之昆仑、则因真河源发现而层化。由是言之,昆仑之广义,实一元也。”岑认为古代昆仑是泛指现在的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以及青海地区的一些山脉。
吕思勉综合《禹贡》、《说文解字》、《十六国春秋》等资料,指出汉武帝之前人们以为的黄河源头是在今札陵泊、鄂陵泊处,昆仑山应是酒泉的南山(也就是在个祁连山附近)。至于把于阗当作河源并以此来确定昆仑山,那是汉武帝时君臣们的“自误”。
顾颉刚则以为在《山海经)中昆仑山只有一处。他说:“许多人不了解《山海经》有整体性,受了它分篇的名词的蒙蔽,以为在图和经里,这几个昆仑山不在一处,便说‘海内昆仑’怎样,‘海外昆仑’怎样,这是大误。”并指出昆仑山和黄河源头“可以不发生必然的连带关系”,但他也没确定昆仑山究在何处。
他说昆仑山或在甘肃,或在青海,或在新疆,三处都有点像,但又不完全像。值得注意的是顾颉刚从神话传说的传播这个角度试图解释这一现象。古籍中记载的昆仑山究竟在何地,时至今日未有定论。或许昆仑山和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使我们不能指出它的确切位置。因此,昆仑山位置的千古之谜,看来要结合神话学等学科才能有一个较为完满的解答。
本文2023-08-20 16:48:1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0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