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救李郎离家园 谁料皇榜中状元”这其中有个什么故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为救李郎离家园 谁料皇榜中状元”这其中有个什么故事?,第1张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这其中的故事:说的是湖北襄阳道台之女冯素贞冒死救夫,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的故事。

在剧中,女主角“女驸马”名叫冯素贞,她自幼许配给李兆廷为妻,后来李兆廷家道中落,势利眼的冯家父母就对这门婚事反悔了,冯父甚至逼冯素贞嫁给高官的儿子,冯素贞不肯同意,便女扮男装逃出家去。

冯素贞到到京城,以李兆廷的名字去参加考试,中了状元,又被皇帝看中,招为驸马。

最后,冯素贞在洞房里对公主坦白真相,获得同情和谅解,最终冯素贞和李兆廷有情人终成眷属。

扩展资料:

女驸马的历史原型

其实在历史上,是没有“女驸马”的;如果是问有没有“女状元”,那倒是有一个,此人就是清末天平天国的傅善祥,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

当然,如果有人认定太平天国这个割据政权不算数,那就当没有吧。毕竟千年来的社会制度中推崇“男尊女卑”,女性是没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的,何况考生要通过乡试、会试、殿试层层选拔,所以说,考状元哪是那么容易的事。

实际上,黄梅戏《女驸马》中女主角的人物原型是唐末五代十国时的才女黄崇嘏,在历史上,她并未中过状元;至于说她中状元,招为驸马的民间故事大致形成在明清时期,例如在明代冯梦龙《喻世明言》中就写过她的故事。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等五本书。

1、《喻世明言》

《喻世明言》是明末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最初版本名为《古今小说》,全称《全像古今小说》。后重印改名为《喻世明言》,以与“三言”其他作品书名相配。全书40卷,每卷1篇,共计40篇。它和《通言》、《恒言》一样,为宋元明话本小说。

《喻世明言》中故事产生的时代,包括宋、元、明三代,其中多数为宋元旧作话本,例如“史弘肇龙虎君臣会”、“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少数为明朝拟话本,例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此外,《喻世明言》各篇小说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主题涵盖爱情、婚姻、朋友情义等,展现了当其时的社会百态。

2、《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是明末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完成于天启四年(1624),收录宋、元、明时期话本、拟话本40篇。一般认为,这些作品都经过编撰者不同程度的加工、整理,题材或来自现实生活,或取自前人笔记小说。

《警世通言》内容丰富,有反映市民生活的《崔待诏生死冤家》,反映妇女生活的《小夫人金钱赠年少》《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及反映爱情生活的《乐小舍生觅偶》等作品。

总体而言,《警世通言》的题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婚姻爱情与女性命运。其二,功名利禄与人世沧桑。其三,奇事冤案与怪异世界。从各个角度呈现了当时生活中的社会百态。

3、《醒世恒言》

《醒世恒言》是明末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笔记集。该书收录了宋、元以来话本、拟话本40篇。这些故事,风格各异,有来源于史传的,也有出于历代笔记、小说的,而最多最根本的源头,则直接来自民间传说的故事,来自社会的实际生活。

作者通过这些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人民的愿望。其内容丰富,有反映爱情婚姻的;有抑扬封建官吏,暴露吏治黑暗的;有讴歌行侠仗义,谴责忘恩负义的。故事情节离奇曲折,人物个性鲜明,充满情趣。

4、《初刻拍案惊奇》

《初刻拍案惊奇》是明朝末年凌濛初编著的拟话本小说集。正式成书于1627年(明天启七年),尚友堂书坊于翌年1628年刊行。

《初刻拍案惊奇》是模仿话本小说而创造的小说集,其题材大多取自前人。书的内容比较繁杂,思想倾向前后不尽相同,主要有描写商人思想行径、命运遭际的作品和描写婚恋的作品。

其多出自前代著述,但经过凌濛初的再创作,也一定程度表现出晚明社会现实与时代气息,浸含着凌氏本人的思想观念和愤世不平之气。

5、《二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为拟话本小说集。明末凌濛初编著。于1632年(崇桢五年)成书刊行,与作者前著《初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

四十卷,每卷一篇,共四十篇,其中卷二十三《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姨病起续前缘》,与《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三相同,卷四十已亡佚,补录杂剧《宋公明闹元宵杂剧》以充数。

作者自称系“偶戏取古今所闻一二奇局可纪者演而成说”,题材大多取自前人。该书的思想内容是比较复杂,但从总体上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兴的市民阶层的思想观念,其所提倡的传统道德中也有不可否定的健康成分。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较重要的影响。

——三言两拍

出自元代高明《琵琶记》

简介

《琵琶记》是元末高明撰的南戏著作,共四十二出。

琵琶记系改编自民间南戏《赵贞女》(更早时还有金院本《蔡伯喈》),是关于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但原故事中背亲弃妇的蔡伯喈变为了全忠全孝。是中国古代戏曲中一部经典名著,被誉为传奇之祖。2015年4月2日,由姚金成编剧、黄天博导演、郑州市豫剧院演出的《琵琶记》亮相于第三届中国豫剧节上,引起轰动。

剧情简介

琵琶记琵琶记,元朝末年高明所作的一部著名南戏,主要讲述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的爱情故事。琵琶记系改编自民间南戏《赵贞女》(更早时还有金院本《蔡伯喈》),但原故事中背亲弃妇的蔡伯喈变为了全忠全孝。

琵琶记故事讲述了一位书生蔡伯喈在与赵五娘婚后想过幸福生活,其父蔡公不从。伯喈被逼赶考状元后又被要求与丞相女儿结婚,虽不允,但牛丞相不从而依之。当官后家里遇到饥荒,其父母双亡,他并不知晓。他想念父母,欲辞官回家,朝廷却不允。赵五娘一路行乞进京寻夫,最后终于找到,并团圆收场。这“三不从”是高明重点刻画蔡伯喈全忠全孝的关目。

故事情节

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不久,恰逢朝廷开科取士,伯喈以父母年事已高,欲辞试留在家中,服侍父母。但蔡公不从,邻居张大公也在旁劝说。伯喈只好告别父母、妻子赴京试。应试及第,中了状元。牛丞相有一女未婚配,奉旨招新科状元为婿。伯喈以父母年迈,在家无人照顾,需回家尽孝为由,欲辞婚、辞官,但牛丞相与皇帝不允,强迫其滞留京城。自伯喈离家后,陈留连年遭受旱灾,五娘任劳任怨,尽服侍公婆,让公婆吃米,自己则背着公婆私下自咽糟糠。婆婆一时痛悔过甚而亡,蔡公也死于饥荒。而伯喈被强赘入牛府后,终日思念父母。写信去陈留家中,信被拐儿骗走,致音信不通。一日,在书房弹琴抒发幽思,为牛氏听见,得知实情,告知父亲。牛丞相为女儿说服,遂派人去迎取伯喈父母、妻子来京。蔡公、蔡婆去世后,五娘祝发卖葬,罗裙包土,自筑坟墓。又亲手绘成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路弹唱乞食,往京城寻夫。来京城,正遇弥陀寺大法会,便往寺中募化求食,将公婆真容供于佛前。正逢伯喈也来寺中烧香,祈祷父母路上平安。见到父母真容,便拿回府中挂在书房内。五娘寻至牛府,被牛氏请至府内弹唱。五娘见牛氏贤淑,便将自己的身世告知牛氏。牛氏为让五娘与伯喈团聚,又怕伯喈不认,便让五娘来到书房,在公婆的真容上题诗暗喻。伯喈回府,见画上所题之诗,正欲问牛氏,牛氏便带五娘入内,夫妻遂得以团聚。五娘告知家中事情,伯喈悲痛至极,即刻上表辞官,回乡守孝。得到牛丞相的同意,伯喈遂携赵氏、牛氏同归故里,庐墓守孝。后皇帝卜诏,旌表蔡氏一门。

社会背景

书生发迹变泰后负心弃妻的现象,与宋代科举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科举制度规定,不论门第出身,只要考试中式,即可为官。这为寒士发迹提供了一条捷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便是这种情况的写照。书生初入仕途,需要寻找靠山,权门豪贵也需要拉拢新进以扩充势力。联姻便成了他们利益结合的手段。而当书生攀上高枝,抛弃糟糠之妻时,便与原来的家庭以及市民阶层报恩的观念,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导致一幕幕家庭和道德的悲剧。市民大众厌恶书生这种薄幸的行为,不惜口诛笔伐,这就是宋代民间伎艺产生大量谴责婚变作品的原因。宋代婚变故事一般都把矛头指向书生,是因为当时他们不仅有着优渥的社会地位,而且作为知书达礼的道德传承者,肩负着社会的责任。地位和行为的反差,自然使他们成为人民大众特别是市民阶层谴责的主要目标。

在元代,社会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书生的处境,从天上跌到地下。元代科举一度中断达七十馀年,终元之世,考试制度时兴时辍。这使许多士人失去进身之阶,社会地位急遽下降,以至出现“九儒十丐”的说法。与此相联系,谴责书生负心婚变的悲剧作品,逐渐失去了现实的针对性。地位低下的书生,反成了同情的对象。所以元代戏曲里的书生形象,或是平庸怯懦,或是迂阔拘谨,尽管多半缺乏光彩,但很少作为被鞭挞的对象。到元代后期,人们对地位得不到改善的书生愈加怜惜,正面歌颂书生志诚的作品渐渐成为戏曲的主流。高明的《琵琶记》,以同情宽恕的态度,刻划蔡伯喈的形象,正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情态。

作品鉴赏

琵琶记总体上看作者主观希望“为文人立心”,宣传忠孝君臣的封建道德。但其思想内容比较复杂:表明封建社会忠孝难以两全,在“全忠全孝”的同时又有一定批判。在宣传封建道德时,对于当时的黑暗现实也有所批判,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如牛丞相的专横,地方官的腐败。一方面要宣传封建道德,一方面要把戏写的动人。

《三言二拍》中有一个故事叫《闹阴司司马貌断狱》,讲述的是项羽死后到阴曹地府状告王翳、杨喜、夏广、吕马童、吕胜、杨武六人,然后暂代阎王的司马貌就判定项羽在三国中转世为关羽,然后那六个人就转世为“过五关斩六将”中的六将,被关羽杀掉,报项羽的前世之仇。

故事梗概:

汉朝时,有一个叫张狂的年轻人司马貌,有一次司马貌喝多,于是就写了一首诗叫《怨词》,诗文大概意思是:我若做阎王,事事皆更正。看看多狂,狂得都惊动了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想要杀了他,太白金星提议叫他去断案,不行再杀。于是,司马貌就这样被阴司勾到了阴间。太白金星叫司马貌断的是汉高祖刘邦的冤杀案。司马貌有模有样地坐正,第一个上来告状的是韩信。韩信申诉的是自己为汉高祖做牛做马,打下了江山,可是汉高祖做了皇帝就六亲不认,和吕皇后一起杀害了韩信。

司马貌说:“你是个大将军,没有人帮你吗?”韩信说:“蒯通是我的军师,没想到半途跑了。”司马貌又把蒯通叫上来,问他为什么半途逃走。蒯通说:“实在是韩信不听我的话,他要是听我的话,还能死吗?我叫他联合楚国,他却说我叛国,我杀人的心都有了,所以就走了。”

韩信又说:“我在之前算过一卦,算命先生许复说我能活七十二岁,我就觉得在汉朝能活下去,哪知道三十二岁就死了。”司马貌叫上来许复,许复说:“我算的是七十二岁,但他杀伐过重,所以折寿四十岁。”

司马貌转头看着韩信,韩信说:“当初萧何推荐我,最后又杀了我,我也不能原谅他。”司马貌把萧何叫来,萧何无奈地摇摇头说:“我也不想,实在是皇后杀他,我也无能为力。”

这个时候,彭越突然闯进来,也来告状。彭越说:“吕皇后数次想和自己私通,可是自己不从,于是吕皇后就把我杀了,还剁成肉酱,说我谋反。”

英布也进来忿忿不平:“汉家江山如果没有我与韩信,彭越,就凭他刘邦能打的下来吗?兔死狗烹?那天吕皇后赐给我一瓶肉酱,还挑衅的和我说这是彭越的肉,我气愤不过,将来送肉的使臣杀了,吕皇后就把我杀了。”

司马貌将刘邦拉出来,刘邦还没有说话,项羽又走进来了,跪下就说:“我要状告王翳、杨喜、夏广、吕马童、吕胜、杨武。”司马貌说:“杀你的人是韩信,你告他们几个干嘛?”项羽说:“夏广化作农夫给我错指路,剩余五人趁我无势,将我诛杀,还分尸请赏。”

司马貌想了想,这六人确实是一无是处,却凭借项羽兵败之际,下此黑手。真是侥幸之功。先把韩信叫过来:“让你来世就做曹操,享有半个汉家江山,但不可称帝,显明不叛汉的决心。但你后代将会追封你为皇帝,以犒劳你的功劳。”

接着把刘邦叫来,对他说:“你来世就做汉献帝吧,一生被曹操欺负,因你前世君负臣,来生臣欺君以相报。”

又把吕后叫来:“你在伏家投胎,后日仍做献帝之后,被曹操千磨百难,将红罗勒死宫中,以报长乐宫杀信之仇。”

韩信问道,萧何怎么处置,司马貌说:“萧何与你有恩,却又有负与你,转世为杨修吧,聪明盖世,悟性绝人,但因你识破曹操之事所被杀,偿还你前世杀韩信之仇吧。”

接着又把英布,彭越叫进来。对英布说:“发你在江东孙坚家投胎,姓孙,名权,表字仲谋。先为吴王,后为吴帝,坐镇江东,享一国之富贵。”

又对彭越说:“你是个正直之人,你就姓刘,名备,字玄德。千人称仁,万人称义。后为蜀帝,抚有蜀中之地,与曹操、孙权三分鼎足。曹氏灭汉,你续汉家之后,乃表汝忠心也。”

司马貌对许复说:“你算韩信有七十二岁,却真实只有三十二岁,那就投胎为庞统吧,注定三十二岁之时,死于落凤坡之下。然后又把樊哙托生为张飞,项羽不改名,托生为关羽,纪信托生为常山赵子龙。”

接着又把吴国各将托生,项伯,雍齿则为颜良文丑,以报背叛项羽之仇,其余大小将兵,皆化为三国战马,以偿还前世杀戮的罪孽。

司马貌判完,众人无不折服。玉皇大帝知道了,也惊叹于此人的绝世才智,于是和阎王说:“司马貌后世可为君主,就叫他托生吧,姓不改变,仍叫司马,单字一个懿,一生出将入相。”

司马貌与阎王作别,忽而梦醒,见夫人在为自己伤心,于是将所见所闻和妻子所说,然后又说,自己马上就要转世了,等到转世后,再与妻子相会。到三国时,司马懿夫妇就是司马貌转生。

扩展资料

《三言二拍》的艺术性:

一、将平凡的故事写得曲折多变

1、常常采用误会巧合的手法。

2、为了使故事情节巧妙多变,作者运用一些“小道具”贯穿始终,使整个故事既结构完整,又波澜迭起。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珍珠衫。

3、悲剧性和喜剧性的情节相互穿插,创造出一种“奇趣”。

二、体式和语言的变化

冯梦龙在加工、编写“三言”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突破了说话人的话本模式,而重塑了一种专供普通人案头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的文体。语言通俗贴切。

三言二拍的历史意义:

在明代中后期,通俗小说的创作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中冯梦龙的“三言”就是它们的杰出代表。从表面上看,“三言”主要是对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进行编辑,但实际上,冯梦龙在对其进行编辑的同时,进行了一定的修订。编辑与修订便是冯梦龙的文本重构。

从“三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冯梦龙的思想极为复杂,但是,我们仍可以从中分辨出其思想的总体结构形式,这便是:以近古新兴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主情思潮。

一、明代冯梦龙纂辑的短篇小说集。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三言”主要是对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进行编辑,但实际上,冯梦龙在对其进行编辑的同时,进行了一定的修订。编辑与修订便是冯梦龙的文本重构。从“三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冯梦龙的思想极为复杂,但是,我们仍可以从中分辨出其思想的总体结构形式,这便是:以近古新兴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主情思潮。

二、《喻世明言》,白话短篇小说集,初刻用名《古今小说》,又称《全像古今小说》。明末冯梦龙纂辑。部分为宋元话本旧作,也有明人拟作。文字可能经过纂修者的加工。题材多来自民间,也有根据历史小说和前人小说改编改写的。

三、《警世通言》,白话短篇小说集。明末冯梦龙纂辑。完成于1624年(明天启四年)。其题材或来自民间传说,或来自史传和小说。故事描述的时代包括宋、元、明三代。

四、《醒世恒言 》,白话短篇笔记集。明末冯梦龙纂辑。始刊于1627年(明天启七年)。其题材或来自民间事实,或来自史传和唐、宋故事。除少数宋元旧作外,绝大多数是明人作品,部分是冯氏拟作。形象鲜明,结构充实完整,描写细腻,不同程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市民思想感情。但有些作品带有封建说教、因果报应宣传和色情渲染。

上一篇:卦要啥子木最好下一篇:2021-10-24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