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哪些吹的乐器
1、埙:在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现在有八孔,九孔,十孔,双八度等,六孔埙目前市场上不常见)。亦称“陶埙”。以陶制最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2、排箫:排箫是把若干支同种材质的音管,用粘接、捆绑、或框架固定的方式把它们结合成一个整体乐器,在音管的内部用蜂蜡或软木塞堵住,吹奏时,气流从吹口上方滑过,撞击对侧的内管壁,气流在音管的内腔震动,产生了乐音。
3、笛子: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汉族乐器,也是汉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
4、箫: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按“音孔”数量区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六孔箫的按音孔为前五后一,八孔箫则为前七后一,八孔箫为现代改进的产物。
5、笙:是流行于江南地区的中国汉民族古老的吹奏乐器,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并且对西洋乐器的发展曾经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古代吹奏的乐器有古琴、埙、筚篥、古琵琶、古筝、箜篌等。
1、古琴
琴面装有七根弦,由粗而细,自外向内按五声音阶排列。琴面还嵌有十三个琴徽,以标识弦上音位而用。演奏里右手拨弦有散、泛、按三种音色变化。散声以空弦发音、其声刚劲浑厚。
2、埙
古代吹奏乐器,形似梨,用陶土烧制而成。最早出现于约七千年前,大部分是二音孔和三音孔,至殷商时期的五音孔陶埙已能吹奏七声音阶和部分半音,发音古朴醇厚而悲壮。
3、筚篥
亦称“芦管”“茄管”。已有二千年左右的历史,起源于西域,后传入中原。南北朝时有大小筚篥,桃皮筚篥及双筚篥等多种形式。隋唐至宋元时盛行全国。宋代教坊十三部中有筚篥部。杜甫、白居易等诗人在诗行中常有细致的描述。
4、古琵琶
琵和琶是古代两种不同演奏手法的称谓,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所以远在秦汉时期,对类似这种演奏手法的乐器一般地把它们概称琵琶。以后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逐步定形为一种半梨音箱,曲项四弦,置胸前演奏的琵琶。琵琶是中国弹拨乐器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乐器,既能表现气势磅礴的古战场气势,也能表现花前月下缠绵的思念之情。
5、古筝
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秦地,故史称秦筝。汉晋以前十二弦,唐宋以后增为十三弦。明清以来逐渐增至十五或十六弦。按五声音阶定弦。传统演奏技法:用右手大、食、中三指弹奏。用左手食指、中指或无名指、中指按弦,以取得“按、颤、揉、推”等变化音。
6、箜篌
古代弹拨乐器,盛行于汉唐时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明代以后渐少使用。现改革的箜篌有三十七根弦,擅长演奏划音,吟音,揉弦等手法,表现力极为丰富。
1、琴歌《阳关三叠》
琴歌《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兼音乐家音乐家王维的诗歌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曲而成的。这首歌曲蕴含着及其丰富的感情,能使人沉醉在依依惜别的意境之中,一遍遍地咏唱,回味无穷。目前所见的《阳关三叠》,是在琴歌的形式中保存下来的。
最早载有《阳关三叠》琴歌的事明代刊印的《浙音释字琴谱》。现存于各种琴谱中的《阳关三叠》有三十三种版本之多,可分为其中不同的曲体类型。目前较流行的曲谱原载明代《发明琴谱》,后经改编载于清代张鹤所编《琴学入门》。
2、琴曲《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最早是一首笛曲,相传为东晋时桓伊所做。唐代琴人颜师古将笛曲改变为琴曲。《梅花三弄》共有十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前六段为第一部分,主要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由相同的曲调在不同段落中重复出现三次,也是乐曲标题命之为“三弄”的由来。第二部分包括后四段,侧重于音乐的发展。全曲通过这样两个部分的各种对比手法,描绘了梅花在静与动两种状态中的形象。
3、琴曲《离骚》
《离骚》是晚唐琴人陈康士根据爱国诗人屈原的同名抒情长诗而创作的一首著名琴曲。《离骚》最早见于明代的《神奇秘谱》。现存《离骚》琴谱都以原适中的诗句为各段标题,可见乐曲的情绪和屈原的诗作是相一致的。
全曲共十八段,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引子是叙述性的音调。第二部分是全曲的主体,音调宽阔明朗,仿佛是诗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强意志的体现。第三部分是尾声。音乐由慷慨激昂过渡到缓慢低沉,最后在悲愤、忧伤的情绪中结束。
4、《霓裳羽衣曲》
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现在,它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玄宗作曲,安史之乱后失传。
在南唐时期,李煜和大周后将其大部分补齐,但是金陵城破时,被李煜下令烧毁了。到了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这些片断还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
5、《大夏》
以歌颂夏禹治水的业绩为内容,由9个段落组成,演出时用作伴奏,故又称《夏》。乐舞在周代还在演出,由八列(八佾)头戴皮帽、下著白裙、裸露上身的演员表演。
本文2023-08-20 17:15:0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0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