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明堂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古籍中的明堂简介,第1张

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明堂明堂指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位于四围之中,凡朝会及各处祭祀、庆赏等大典皆于此进行。《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人体部位名·鼻·明堂明堂为人体部位名,指鼻。以其位居面部中央,故名。《黄帝内经灵枢·五色》:“明堂者,鼻也。”人体部位名·鼻准·明堂明堂特指鼻准。为体表部位。又名准头、鼻尖、面王。是鼻前下端隆起之顶部。《东医宝鉴》卷一:“山根之下曰鼻淮。”今解剖学名鼻尖。其色泽的改变可作为脾胃病变望诊的参考。针灸经 书·明堂明堂指针灸经 书。如《明堂图》《明堂经》等。古时谓针灸模型表明腧穴的标志点·明堂明堂在古时谓针灸模型表明腧穴的标志点为明堂。《医说》:“今医家记针灸之穴,为偶人点志其处,名明堂。”将人体经脉孔 称为“明堂图”或“明堂孔 ”。经穴别名·明堂明堂为经穴别名,即上星穴。《太平圣惠方》:“明堂一穴,在鼻直上入发际一寸是穴。”上星为经穴名(ShàngxīngGV23,DU2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鬼堂(《备急千金要方》),明堂(《太平圣惠方》),神堂(《针灸聚英》)。属督脉。上即上方,星即星球,人头形圆像天,穴居头上,如星在上天,故名上星。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头痛,目痛,鼻渊,目赤肿痛,不能远视,迎风流泪,鼻痔,多涕,头风虚肿,头屑多,热病汗不出,呕吐,烦满,目眩,鼻塞,鼻出血,前额神经痛,面赤肿,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神经衰弱等。上星穴的别名鬼堂(《备急千金要方》),明堂(《太平圣惠方》),神堂(《针灸聚英》)。出处《针灸甲乙经》:上星一穴,在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一寸陷者中,可容豆,督脉气所发。穴名解上即上方,星即星球,人头形圆像天,穴居头上,如星在上天,故名上星。上,指头部。

详见百科词条:明堂 [ 最后修订于2017/2/16 22:44:56 共268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在当今生活中,近视眼非常常见,而在古代,虽说没有如今这么多电子产品,但是古代很多人都会读书,晚上的时候可能照明条件也不太好,看书看久了,又不注意休息眼睛,就很容易得近视眼。近视眼,从周文王到纪晓岚,从古到今就没断过,好像是文化人的通病,可问题是,古代没有眼镜,他们得了近视眼之后会怎么办呢 

我们先看古代人对近视眼的叫法,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书经》等,将之称为“瞽”、“蒙”、“瞍”,西汉医学家假托黄帝伪作的《黄帝内经》,称之为“目不明”、“目盲”、“视歧” 。唐朝以后,有关近视眼的叫法,“眼疾”、“目盲”、“远视不清”等等,倒没多大的变化。

在眼镜出现之前,治疗近视眼就要依靠中医,中医有很多明目的法子,比如各种药方和针灸。不过也只能称得上是缓解,或者是让度数增长慢一点,真要想治愈还是很困难。因为近视属于一种不可逆的变化,目前是没啥方法能彻底治愈的。直到明朝出现早期的眼镜,古人近视的问题才得以解决。 不过,在当时能用上眼镜的也不是一般人,至于平民百姓,只能忍着呗,度数不高的话对日常生活倒是也没太多影响。

北宋刘跂在《暇日记》称:史沆断狱,取水精十数种以入,初不喻,既而知案牍故暗者,以水精承目照之,则见。说的就是史沆是个近视眼,但是他有办法,取水晶,磨成镜,放到眼睛前面,就能看的清清楚楚了。而这个水晶磨成的镜子,古书当中,就称之为叆叇,而且还流传甚广,南宋时,就有人夸这宝贝说: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