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也划分境界?圣人之上还有哪些境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圣人也划分境界?圣人之上还有哪些境界?,第1张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就将神仙分为六等:

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并称:“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理万民录也,给助六合之不足也。”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论仙》引《仙经》将神仙分为三等:天仙、地仙、尸解仙。称:“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

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又把神仙分为七阶:玉清、上清、太极、太清、九宫、洞天、太阴。

而北周的《无上密要》则从得道成仙的层次出发,将神仙分为:得鬼官道人、得地仙道人、得地真道人、得九宫道人、得太清道人、得太极道人、得上清道人、得玉清道人。其中“得鬼官道人”为人死后的仙鬼安排,表明死后也有升仙的希望与机遇,从而说明南北朝时已有“鬼仙”的说法。

唐时的《天隐子》又将神仙分为五类,称:在人称人仙,在地称地仙,在天称天仙,在水称水仙,能神通变化者称神仙。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道教三洞宗元》“三清”条目中则将神仙分为九品,称:“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圣,三九二十七位也。”九仙为:上仙、高仙、太仙、玄仙、天仙、真仙、神仙、灵仙、至仙。

真、圣之号亦以上、高、太、玄、天、真、神、灵、至为次第。这与《太真科》的分类方法大致相同。总之,关于仙品的分类方法很多,后来《仙术秘库》对其加以归纳总结,称“法有三乘,仙分五等”,其五等仙为: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基本上奠定了神仙品位的基础。

扩展资料:

“圣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圣人一词广泛见诸于他们的著作之中,如老庄、孔孟等书中,言必称“圣人”。

如老子《 道德经》中曰“圣人”者,怕不有几十次之多,从第二章的“圣人处无为之事”到最后一章的“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处处可以看到圣人的身影,也可见老子对这些古之完人的推崇。

虽然诸子百家都推崇古之圣人,但是圣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却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我们这些后人也就只能从古人的经典描述中,去领略到圣人们残鳞半爪的遗风,想像古之圣人的风采了。

从现在的资料来看,圣人分二种,一种是传说中的古之圣人,他们因为资料的缺乏,所以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去想像他们至善至美的风采了,如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

而另一种,则是因为通过“立德、立功、主言”而有据可查,在某一方面做出突出成就的人,如老子因为对大道的领悟而写的《道德经》,成为后人有序可循的大道至简之径,所以成为道家学说当之无愧的“圣人”,孔子因为集儒家文化之大成而成为儒家之“圣人”,……等等。

这些因为著书立说而成为圣人的人,与后来逐渐通过某些专业特长而被尊称为“某圣”的人,慢慢的构成了蔚为壮观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圣人一族”,如酒圣杜康、医圣张仲景、谋圣鬼谷子……等等。

人统计了一下,有名有姓、有据可查者就达到了三十多人,可见中国人对于成圣之道的追捧——只要达到了一个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专业知识是一般人所难以望其项背的,为这这个世界做出了独一无二的贡献,就可能会被称之为圣。

通过古人的介绍,圣人最初是被用来指称那些德行完备的至善之人的,“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换而言之,则是对于那些体悟了大道之人的尊称,天地之道、阴阳之机、造化之自然,无可无不可,通达天地之奥,晓畅天地之源,是人类智慧最高超之人。

有智慧还不够,还必须要对人们作出贡献,要让人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就要求他们的品德也能有一个新的高度,而且要如天地生成万物一样,以无私之心去成就万物而不可有丝毫阴私之心,如古之大禹为了治水而能做到“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样。

圣人是古时候对于那些智慧通达、德行完备,已达到人类社会最完美理想人格境界的人的一种尊称,但是这种完美化的圣人,终究是如神龙见首不见尾一样,只存在于历史的传说之中,洇没在历史的长河里,这种人有或没有,对于我们而言,可能也真的是只能高山仰止了。

所以圣人,一种是德行完备、体悟大道、具有至善至美能力的人,一种是在专业领域作出了独特重大贡献的人,还有一种则是因为身份地位而获得的尊称,除了一二可以为人所称颂,其它的就随风而过了

参考资料:

-仙人

宋濂为文强调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力主义理、事功、文辞三者统一。尤长散文,纪传如《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均能抓住细节,突出性格,渲染无多,感染却深;写景如《桃花涧修契诗序》、《环翠亭记》,简洁清秀,迈似欧阳修。著作计有《孝经新说》、《周礼集说》、《龙门子》、《潜溪集》、《萝山集》、《浦阳人物记》、《翰苑集》、《芝园集》等。后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唐代许多道士著书立说,利用儒、释学说从道教的角度阐发老庄思想,促进了道教理论的发展,其中如王玄览的《玄珠录》、吴筠的《玄纲论》、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司马永祯的《坐忘子》和《天隐子》,都对推进道教义理化发挥了重大作用。杜光庭还综合道教各派斋醮仪式,整理成《道门科范大全集》87卷,他所统一规范的道教科仪,至今仍然沿用。随着唐代道教的兴盛,道教典籍也大量增加,唐玄宗时,广为搜集道书,编成了道教历史上第一部道藏《开元道藏》。唐玄宗御撰的道藏目录《琼纲经目》,著录了道书3744卷。

丹道的理论基础是《周易》、《道德经》

还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魏晋时期的《黄庭经》。

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陶弘景编著的《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

隋代道士苏元朗将《龙虎经》、《参同契》、《金碧潜通诀》纂为《龙虎通玄要诀》,以人身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模拟金丹术的炼制过程,套用外丹术语,归神丹于心炼。

唐代高道司马承祯著《服气精义论》以及《天隐子》、《坐忘论》等

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摄养枕中方》等书,讲行气、仙药、金丹、养性、房中、炼养诸术,极为丰博,代表著我国唐代道教修炼方术的空前繁荣。

《日月玄枢篇》、《通幽诀》、《上洞心经丹诀》、《大还丹金虎白龙论》、羊参微《元阳子金液集》、《还丹金液歌》、林太古《龙虎还丹诀颂》、张果《大还丹契秘图》(《云笈七签》卷72还收有草衣洞真子《真元妙道修丹历验抄》)、吴筠《南统大君内丹九章经》、陶植《还金述》和罗公远、叶法善注的《真龙虎九仙经》等,

施肩吾撰《钟吕传道集》

内丹史上的关键人物,是五代末宋初著名道教学者陈持。相传陈抟得钟离权、吕洞宾丹法,和谭峭相师友,“自号扶摇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导养及还丹之事”(《宋史陈抟传》)。他还刻《无极图》于华山石壁,著有《三峰寓言》、《高阳集》、《钩潭集》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