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氏教民播种文中讲百谷种子的来历有两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2收藏

神农氏教民播种文中讲百谷种子的来历有两种?,第1张

我们中国人常常自称“炎黄子孙”,这里所说的“炎”,就是指炎帝。为什么称他为“炎帝”呢因为他是居住在南方的太阳神,是他给人间带来了温暖的阳光,使大地上的万物茁壮生长。

炎帝又号称神农氏,提起神农氏,大家都知道,他是远古时伟大的农业之神,发明了许多耕田的农具,教百姓学会了种庄稼。

传说神农的样子长得很怪,牛的头面,人的身子。这或许是因为,他在农业上也像几千年来帮助人类耕种的牛一样有突出的贡献吧,才被人们想象成这个样子。

神农考虑到,大地上的人口越来越多了,光靠打猎呀,捕鱼呀,采集野果野菜呀,吃的东西会一天比一天困难。于是他想,要是能够把“种子”种在土里,让它长出果实来,给大家做食物,那该多好啊!想到这儿,他就把树木砍下来,制做些犁子呀,镢头呀,和人们一道开垦荒地,预备播种百谷。

可是哪儿有百谷的种子呢相传有一天,天空晴朗朗的,忽然纷纷扬扬降下了许多百谷的种子。神农带领人们高高兴兴地把种子搜集起来,种在新开垦的土地里,不久大地长出了绿油油的禾苗。秋天百谷获得了丰收,从此人们不再为食物而发愁了。

还有一个更加动人的传说,说那时有一只全身通红的鸟。嘴里衔着一株九穗的稻禾从天空飞过,穗上的谷粒落到地上,神农把它们拾起来,种在土里。不久便长成了又高又大的嘉谷。这种天降的嘉谷,人们吃了不但可以充饥,还能长生不死呢!

这篇神话故事,据古籍中有关资料编写。清·马骕《绎史》卷四引《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人身牛首。”《绎史》卷四引《周书》云:“神农之时,天雨粟(降下谷种),神农遂耕而种之。”晋·王嘉《拾遗记》卷一云:“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由此可见,炎帝是农业之神,人们感念他的恩德。称他为“神农”。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大量农业工具和"杆栏式"仓房、大量炭化稻粒,距今已有7000年左右。这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仓房遗迹。从我国西安出土的5000多年前半坡村遗址中发现有贮粮地窖,盛有许多炭化粟粒,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地下贮粮设施。

我国是一个农业古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起源中心之一,我们的祖先通过长期的辛勤劳动,在播种、收获和保藏、处理种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早在2400多年前的《周礼》古书中就有种子方面的论述。汉朝的《汜胜之书》与北魏的《齐民要术》是根据我国当时黄河中游农业生产而写成的实践综述。包括省农、林、牧、副等各方面内容。其中关于作物采种、留种技术及保藏种子的方法都有十分宝贵的记载。

在《汜胜之书》中记有豆类与麦类的采种经验。例如,"麦种候熟可获,择穗大疆者,斩、束、立场中之高燥处,曝使极燥"。关于麦种的虫害防治则采用"取干艾杂藏之,麦一石,艾一把,藏以瓦器竹器"。说明我国古人在2000多年以前就已创造了药物保存种子和防病灭虫的方法。该书"搜种篇"还记述将种子裹上粪肥以作种肥之用,可看成目前广泛应用的种子"丸化"技术的萌芽。

《齐民要术》中对于防虫则采用日晒后趁热人仓,即"窑麦法,必须口曝今干,及热埋之"。这个方法经过20世纪50年代全国科研与粮食保管单位共同验证,它不但防治虫害、而且有利于保持种用和食用品质,对于保管小麦作物尤为适宜,至今仍在应用。

对保藏种子的适宜条件也有所记述,例如当时已知板栗不耐干燥,需湿沙混藏,并且要防冻。"栗;初熟,出壳,即于屋里埋着湿土中。埋必须深,勿令冻澈。若路远者,以韦(皮革)囊盛之。停二日以上,见乃日者,则不复生矣;至春二月,悉芽生而种之。"实际上已提出了顽拗型种子的贮藏问题。

总结农业生产,记载有关种子贮藏和加工技术的书籍,我国历代都有,比较着名的如唐代的《四时纂要》、元代的《农桑衣食撮要》、明代的《农政全书》等。可见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过程,许多是很值得我们用科学方法去总结与应用的。网页链接

赤小豆

赤小豆

赤小豆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豆科植物赤小豆Phaseolus calcaratus Roxb 或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 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而未开裂时收获。主产于广东、广西、江西等地。

赤小豆富含淀粉,因此又被人们称为“饭豆”,它具有“津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的功能,被李时珍称为“心之谷”。赤小豆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高营养、多功能的杂粮。

赤小豆叶、赤小豆花、赤小豆芽均供药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详见百科词条:赤小豆 [ 最后修订于2017/4/18 16:23:24 共1107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